1、护花春泥75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根本问题;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在美育教育中,歌唱表演是当代大学生最易于接受、最便于直接表达的音乐形式,也是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思政教育和音乐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让普通高校大学生在享受普及艺术教育福利的同时,还可使其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爱国情操和人文情怀的熏陶,并实现以文化育人、美育育人的目的。因此,在大学生歌唱表演课堂中,选择中国民族歌剧经典曲目进行
2、教学活动,并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既是新时代艺术教育面临的理论问题,也是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的实践问题。一、大学生歌唱表演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意义1.有助于落实党在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此,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和思想教育,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改
3、革创新,是把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讲话精神落实大学生歌唱表演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实践探索李卢泰龙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 要歌唱表演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大学生易于接受和喜爱的音乐表现形式。在大学生歌唱表演课堂中,选择中国民族歌剧经典曲目进行教学活动,并从经典歌剧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生平中发掘思政元素,帮助学生透过专业学习提高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关键词歌唱表演;民族歌剧;思政教育;教学实践护花春泥76到实处的具体体现。而歌唱表演不仅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形式,而且是音乐艺术教育中最便
4、于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所以,在大学生歌唱表演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举措,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2.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一直都是艺术类院校关注的重点。进入新时代,国家要求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极大推动了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发展。2020 年 5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歌唱表演除了具有
5、自身的专业性以外,还具备大众性。如抗日战争时期,大众歌唱在精神上引领群众,为抗战胜利起到了鼓舞思想的作用,这对打造新时代歌唱表演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体、构造新型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学模式具有借鉴意义。因此,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歌唱表演教学实践,能够有效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发展。3.有助于丰富美育教育发展的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是目的,艺术教育是手段;因此,高校应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断丰富艺术教育的教学形式。2020 年 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美育工作的教育方针和基本思路,要求“以习近平
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要“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要“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要“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所以,在歌唱表演课堂中,选择大学生们熟悉的民族歌剧经典唱段,并在其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可为丰富艺术教育新形式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大学生歌唱表演与
7、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实践探索和创新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与音乐教育或其他姊妹艺术教育的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而笔者与团队在大学生歌唱表演教学中,选取中国民族歌剧经典剧目为主要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形式上进一步丰富创新,以此来达到歌唱表演与思政教育完美融合发展的教学目的。1.大学生歌唱表演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实践笔者以华南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歌剧课程为例。该课程采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形式,以理论与实践多个环节相结合,分为课程构建、课程教学和课程总结改进三个阶段来实施。(1)课程构建。华南师范大学中国民族歌剧课程选修面向全校学生,每学期
8、为 34 学时,授课为 12 周,每周授课 3 学时。课程团队由该校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院教师组成,老、中、青三代教师构成了梯形结构“传、帮、带”的形式,包括讲解(社会历史)、赏读(文学文本、歌剧剧本、音乐曲谱)、教唱(教师)、学唱(学生)、模仿(朋辈教育)、表演(以强带弱)、展演(舞台展示)等过程。课程设置学生选修的名额为 50 人,其中音乐学院 14 人,约占总人数的 1/3;而法学、文学、理学、工学、体育等非音乐专业学生所占比例为 2/3。由于非音乐专业学生的比例较大,那么音乐专业学生的桥梁作用就非常重要。音乐专业的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突破了以前较多地局限于音乐学科
9、内部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其歌唱和表护花春泥77演时增加了许多新的理解和认识,同样也有诸多收获。从内容和形式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来看,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民族歌剧有着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唱词通俗易懂且朗朗上口、音乐的叙事性和抒情性较强、旋律优美动听等特点,易于大学生们赏读、学唱和表演,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挖掘其潜能,在经典的、体验式的艺术教育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使学生能够得到革命理想主义、乐观主义、爱国爱家爱人类的思想和情感的熏陶。这样艺术教育与思想教育得到了较好的融合;艺术教育的形式更加丰富,思想教育的成效也更能水到渠成。该阶段由团队成员分工协作,以音乐教育
10、与思政教育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高度统一为原则,对中国民族歌剧的歌唱作品进行分类整理;并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在学校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设计、申报和构建。(2)课程教学阶段。该阶段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是介绍课程。“中国民族歌剧”课程通过歌唱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学唱中国民族歌剧经典曲目;并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精神内涵,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第二是讲授基础乐理知识。让学生了解歌唱的生理学原理,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增强歌唱作品的感染力;并认识到歌唱表演的科学性和学理性,学会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发声结构和特点;做到更好地保护嗓音,对歌唱表演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还需
11、要向学生讲授基本的乐理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和演唱作品。中国民族歌剧课程选择了江姐 白毛女 刘胡兰 洪湖赤卫队 长征共 5部中国民族歌剧中广为流传的经典唱段进行教学,尤其以歌剧江姐经典唱段为重。波澜起伏的精彩故事情节、坚定的理想信仰、感人至深的亲情、浓郁而亲切的地域性民族化特点,是中国现代红色文化、社会主义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姐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是因为有“五洲人民齐欢笑”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含着热泪绣红旗”是因为她热烈期盼着“新中国”的到来;白毛女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巨变;洪湖赤卫队讲述了韩英、刘闯等人追求“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的革命理想主义精
12、神的英雄故事等。第三是鉴赏、分析和学唱歌唱作品。该环节是课程的教学重点,每节课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了解与歌唱作品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学文本、歌剧剧本等,这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文史知识,也能更好地达到演唱的艺术效果。譬如江姐这一部分,先简要梳理 1949 年前后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以及罗广斌、杨益言创作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和小说红岩的基本情况,讲述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江竹筠和小说、歌剧中江姐的艺术形象;通过江姐的血泪故事和不屈言行,跟学生们讨论“信仰”问题,理解理想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所赋予江姐的巨大精神力量;体会她侠骨柔情的妻性和母性情怀,感受歌剧作品所刻画的有着丰富内涵的江姐形象。在学习红梅赞 绣红旗等经典
13、唱段时,我们将歌词中“一片丹心向阳开”“高歌欢庆新春来”的理想信念与“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的大义凛然情感、“绣出一片新天地”的新中国期盼与“热泪随着针线走”的澎湃激情等,融汇到演唱的艺术表演之中;从歌曲情绪、气势的把握到音高、旋律、气息、装饰音等细节的处理上,从形体动作、眼神表情、走台步伐等肢体语言上,都紧紧地贴住歌词和艺术形象的主要特点。每首作品学习之前都会分小组进行分析处理,并结合多媒体设备,赏析名家的演唱特点。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讲授,进行演唱示范,带领学生进行学唱;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学唱情况,强化重点,不断调整。第四是演唱指导。该环节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配合
14、能力,对所学作品进行课堂检测,让学生互评互鉴,相互发现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另外,教师对小组学唱的曲目进行指导;除歌唱以外,还有适当融入剧情和动作的表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表演质量。第五是汇报演出。在展示的环节,可以利用舞台、小剧场、镜框式舞台及开放舞台,或者空间环境较小的教室等护花春泥78多种空间,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相应的主题音乐会或歌唱表演;同时结合手机网络等教学直播设备开展线上同步分享,让更多的学生观看,扩大其影响范围。(3)课程总结改进阶段。在第二阶段计划学时完成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两个方面检验课程效果:一方面是现场表演(占课程比重的 60%)。在学校所有可以表演的场所
15、等地,开展教学实践汇报,组织学生排练、表演汇报;另一方面是试卷考试(占课程比重的 40%)。主要考查大学生对歌唱作品内涵的理解以及结合思政教育的提高情况。根据学生课程汇报活动及考试情况,总结经验,对课程的教学设计再进行反思和改进。因此,通过专业与非专业、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多个环节相结合,创新大学生歌唱表演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实现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美培元的歌唱表演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目标。在中国民族歌剧教学中,理想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就这样巧妙地融入了歌剧艺术教育。这样的思想教育不会生硬,不仅不会降低艺术教育
16、的水准,反而可以大大地激发大学生们的表演热情,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在当代大学生中,传承中国民族歌剧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通过对这些歌剧中经典片段的阅读欣赏,让学生们跟着老师学唱和表演,在动人的旋律和身临其境的表演中真切地体会理想主义精神和“大我/小我”的家国情怀。2.大学生歌唱表演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创新近年来,笔者与教学团队排演了中国经典歌剧江姐 白毛女 洪湖赤卫队等以及中国歌剧经典名曲赏析音乐会等,先后在华南师范大学等广东高校进行演出,对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1)歌剧江姐(校园版)实践教学创新。2018 年,在大型民族歌
17、剧江姐原版基础上,笔者团队对剧本重新进行编排,改编为适合校园演出的歌剧江姐(校园版)。这样,从舞台回归到校园,从专业教育走向普及教育,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歌唱表演与思政教育融合为核心的公共艺术课程,为丰富艺术教育新形式奠定了基础。团队还通过融入现代创作手法,综合运用字幕、减少耗材、保留经典中的精粹等技法,把民族歌剧从影视搬上舞台,从剧院走进校园,从而使得专业教育得到普及,让普通大学生都能看懂、领略经典里面的文化精华;因而团队率先创新面向大学生歌唱表演与思政教育融合为核心的教学新模式,并首次在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厅上演。同时,该演出还依托华南师范大学手机教学直播平台进行线上直播,线上观看人数达千余人
18、。从结果上看,此教学形式的创新受到了学校师生的欢迎。同时,歌剧江姐(校园版)获批广东省教育厅高雅艺术进校园的项目,并在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厅、深圳音乐厅等以及广东省其他高校进行艺术实践。(2)歌剧经典选段实践教学创新。2021 年,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笔者所在团队举办了中国歌剧经典选段音乐会。我们通过听、说、学、唱、讲演的形式,用音乐叙述党史,用演绎诠释角色,从优秀艺术作品中感悟党的奋斗历程。这样将思政教育化入艺术表现形式,将中国共产党之心声深植于在场每个人的心中。同时,我们通过聆听、鉴赏和演唱民族歌剧经典唱段,阅读和讨论相关文献;并探索舞台、小剧场、镜框式舞台及开放舞台或者空间环境缩小的教室等多
19、种展演空间的构建,让学生们学英雄、唱英雄、演英雄,更直观地感受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理论学习与歌唱实践、课内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歌唱表演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此外,我们还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个环节相结合,寓思政教育于声乐学科教学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理想信念等元素融入课程中,有效进行思政教育的渗透,以“歌”育德,实施艺德教育的结合。因此,这也改善护花春泥79了音乐学科只注重音乐教育理论、实践素质,以及音乐技能、技术、技巧表演艺术“专业为本”的狭隘意识和知识结构的单一性的专业圈现象。这样把音乐艺术教育置于更为广阔的大思政教育空间中,促
20、进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达到了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重要理念的贯彻落实不断加强。因此,在大学生歌唱表演课堂中,选择中国民族歌剧经典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大力挖掘歌剧经典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可以丰富思政课堂的艺术性和凸显艺术教学的美育性,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责任编辑:伍益中)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21、.人民日报.2016-12-09.2管斌.以“课”育德:艺术院校学生实施艺德教育的主体路径J.艺术百家,2011(06).3王新学.德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渗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4革故鼎新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N.文汇报,2017-04-05(012).5吴晓春.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基于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6(05).6郑铭.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7).7蔡贤军,吴继金.基于美术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编号:2020WQNCX011。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编号:2020WQNCX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