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录1998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1999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00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444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451新闻史考研真题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2007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431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834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825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825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5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5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5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及详解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5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含部分答案)2019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5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含部分答案)1998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考试科目:新闻史一、填空题1对中国革命做出过贡献的主要美国记者是_、_和_;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_、_、_。21871年,巴黎公社出版了一份机关报,名叫_。3我国最早出版的新闻学著作是徐宝璜先生撰写的_。4美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是_,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闻奖是_。5新闻传播主要有_、_和_的功能。6英国“高质量报纸”的代表是约翰沃尔特于1789年创办的_。7黄色新闻的语源是纽约世界报星期日版上刊登的奥特考特的滑稽漫画_。8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说,传播学就是对下述问题做出回答_,_,_和_。9被称为当代西方报业大王的是澳大利亚人_。二、名词解释1新闻真实性2新闻自由3新闻党性4新闻道德5新闻可读性6新闻指导性7新闻事实三、简答题1新闻时效性与新闻时间性有什么区别?2新闻价值有哪几种特性?新闻价值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四、论述题1联系实际,谈谈对新闻客观性的认识。2联系实际,谈谈对新闻舆论功能的理解。1999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考试科目:新闻史一、填空题1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是_、_、_、_。2大公报的“三驾马车”是指_、_、_。3时务报的主笔是_,经理是_。4中国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由美国人_在上海创办的。5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著名的记者是_。6美国最早成功的廉价报纸有_创办的太阳报,贝内特创办的_,格里利创办的_,以及亨利雷蒙德创办的_。7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时的机关刊物是_,1921年又增办了机关刊物_。8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分别是_、_、_。二、名词解释1“竖三民”2“定本”制度3邵飘萍4人道报5“三社四边”协定三、简答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闻宣传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简述王韬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3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改进。4杰斐逊总统是如何争取与实施新闻自由的?四、论述题1试述19世纪70年代申报与上海新报之间的竞争,并谈谈我们今天从中得到的启示。2试论新闻自由与民主政治的关系。3试述中国共产党报刊诞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发展轨迹。2000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考试科目:新闻史一、填空题1五四时期,我国报纸有“四大副刊”,它们分别是_、_、_、_。2美国于19世纪前期出现了四大便士报,即_、_、_、_,它们分别是由_、_、_、_创办的。3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是_,第一份日报是_。4新闻媒介具有_、_、_和_功能。二、简答题1新闻的客观性与客观报道有什么区别?2新闻信息有哪几种特征?三、论述题1请联系实际谈谈新闻的本源问题。2怎样理解事实与新闻事实之间的关系?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附文字版试题:考试科目:中外新闻史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世界上最早的一批通讯社是_、_、_和_。2法国大革命时期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有_、_、_等。3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日本三大报_、_、_就开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4时务报的主笔是_,经理是_。51918年10月14日_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6新华社的前身是_。7晋察冀日报的总编是_。8申报的副刊是_。9“四社”指的是_、_、_和_四个新闻机构组成的联合办事处。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新华日报2黄远生3立报4反“客里空”运动5人道报6普利策7BBC8廉价报纸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1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报纸诞生于唐代?2简述并评价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3二战时期法西斯国家新闻宣传的特点。4当代世界主要的广播电视事业体制及其特点。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谈谈邹韬奋的办报理念、办报特点以及给你的启示。2结合现实谈谈你对黄色新闻的理解。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444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附文字版试题:考试科目:中外新闻史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戈公振的_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2反“空客里”运动首先是由_发起的。3“竖三民”指的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著名报刊活动家于右任创办的_、_、_。4当今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广播电视公司(台)主要有_、_、_、_、_等。二、名词解释(每题7分,共42分)1循环日报2万国公报3热血日报4火星报5论出版自由6华莱士格里利(Horace Greeley)三、简答题(每题12分,共48分)1简述中国古代三种不同性质的报纸。2谈谈“九一八”事变后申报的改革。3简述日本近代报业发展的特点。4简述19世纪末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报业垄断的成因、结果。四、论述题(要求:每道论述题不得少于500字)(每题20分,共40分)1论述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及其意义。2结合“二战”时期交战各国的新闻实践,谈谈你对战时新闻宣传的认识和理解。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451新闻史考研真题附文字版试题:考试科目:新闻史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二战时期灰色宣传的典型是美国海军部情报局特别作战处主办的_。2西方早期四大通讯社是_、_、_、_。3民国初期著名的记者有_、_。4申报的副刊是_、新闻报的副刊是_。5万国公报的前身是_。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真理报2普利策3“四社”4循环日报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马克思人民报刊思想的主要内容。2泰晤士报在19世纪成功的原因。3简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4简述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结合史实和现实,谈谈你对黄色新闻的认识。2如何评价大公报的“小骂大帮忙”?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考试科目:新闻史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9世纪30年代以后20世纪以前,代表性的无产阶级报刊有_、_、_、_、_,等等。2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座广播电台是_。3邹韬奋创办的主要报刊有_、_、_等。4中国古代非法的民间报纸是_。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纽约论坛报2论出版自由3中国日报4王韬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明治政府为刺激日本新闻业的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2马克斯恩格斯新闻实践的主要内容。3试述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4简述解放日报的改版及其意义。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你如何理解泰晤士报的风格的变化?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有代表性的报刊?它们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哪些贡献?2007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431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附文字版试题:考试科目:中外新闻史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时务报的主笔是_,循环日报的主笔是_。2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_。3中国古代的合法民间报纸是_。4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_。519世纪4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主编或参编的重要报刊有_、_、_、_、_。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哈瓦斯通讯社2北极星报3台湾“报禁”4向导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述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上海商业报纸的发展。2简述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3简述世界新闻事业的几种体制及其特征。4简述美国之音对外宣传的几个历史阶段及主要宣传方法。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结合欧美早期大众化报纸的成功实践,谈谈你对大众化报纸的独立性的理解。2资产阶级维新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新闻思想之比较。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834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附文字版试题:考试科目:中外新闻史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澳门的_是中国领土上最早出现的外文报刊。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一报一刊是_、_周刊。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世界新闻传播的新现象有:黄色新闻的兴衰、_、_、无产阶级报业的发展,等等。4大众化报纸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政治民主化的完成,二_,三_,四_。5中国教会新报后更名为_。6大公报的主笔是_。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中俄通讯社2“开元杂报”3俄国财富4世界新闻新秩序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述新时期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的争论。2简述五四时期副刊的变革。3通讯社的出现给世界新闻传播业带来哪些变化?4简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英国新闻出版业所受到的控制。四、问答题(每题30分,共60分)1试析中华民国成立前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2结合美国之音的历史谈谈你对“对外宣传”的理解。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考试科目:新闻史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写出日本当代的五大报纸_、_、_、_、_。2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_。3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开始于_代。4国民党的三大新闻机构_、_、_。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2癸丑报灾3笛福4托马斯杰斐逊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述无产阶级报刊产生的历史,并列举有代表性的无产阶级报刊。2简述文化大革命时期报刊的经验和教训。3简述二战前后法国报刊的变化。4简述前苏联报刊经历的几个阶段以及特点。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试述美国所发动的掏粪运动的影响。2五四时期报纸刊务的改革。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考试科目:新闻史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邵飘萍创办的通讯社_、_。2新青年主办者_。3新闻报的总经理_。4知新报创刊地_。5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杂志有_、_、_、_、_。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费加罗报2东方杂志3沃尔夫通讯社4六合丛谈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述俄罗斯19世纪进步报刊的发展状况。2日本“米骚动”期间因报刊言论而造成暴乱的前因后果。3简述我国广播事业初期的状况。450年代初,为什么我国实行对私营新闻事业进行合并改组、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谈谈托马斯杰斐逊在美国新闻史上的意义。2论述维新派报刊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对我国新闻史的意义。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史考研真题考试科目:新闻史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纸是_。2诞生于武汉,由詹大悲担任主笔的革命报纸是_。3_年由负责管理报界的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发布的新闻法规为_。4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开端于1940年创办的_。5列举当下美国最有影响的报纸_、_、_、_、_(五份即可)。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露布2反“客里空”3每日电讯报4法国“近邻”电台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史量才对抗日救亡运动期间申报改革的贡献。2改革开放以来“喉舌论”的继承和发展。3简述通讯社的出现对世界新闻业的影响。4简述前苏联新闻体制及新闻宣传特征。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邹韬奋报刊活动对新闻事业的贡献及“韬奋精神”的现实意义。2日本成为报纸大国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825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考试科目:中外新闻史一、名词解释1湘报2中国日报3解放周刊4普利策5哈瓦斯社6同时代人二、简答题1简述文革小报的特点,以及它兴起和消亡的原因。2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3资产阶级革命和欧美新闻业发展的关系。4北岩勋爵对英国新闻业的贡献。三、论述题1黄远生的新闻活动,新闻理念和新闻通讯的特点。2建设世界新闻新秩序的必要性。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825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考试科目:中外新闻史一、名词解释1开元杂报2时务文体3默多克4三社四边协定5塔斯社6韬奋精神二、简答题1电视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2人类传播的各个阶段。3戊戌变法时期新闻立法的意义。4文革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三、论述题1论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在华外报对我国报刊业务和我国社会的影响。2结合实例谈谈网络和传统媒体的融合。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5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考试科目:中外新闻史一、名词解释1万历邸钞2解放日报3恽代英4印度报业托拉斯5黄色新闻二、简答题1报业商业化对报业独立性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2黄远生新闻思想以及对我们新闻工作的启示。3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发展和新闻史意义。4略述互联网媒体的全球发展历程。三、论试题1论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传媒业的发展轨迹和趋势。2结合历史和现实,论述新闻舆论监督的一般规律。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5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考试科目:825中外新闻史一、名词解释1台湾“报禁”2论出版自由3黄远生的“四能”4李普曼5大清报律二、简答题1史量才的办报活动。2技术在媒介形态变化中的作用。3前苏联新闻体制的特征。三、论述题1建立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口号的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发展中国家为此所作出的努力,谈谈你的认识。2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闻法律制度的异同,请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对我国当前新闻法制建设的认识。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台湾“报禁”答:台湾“报禁”是指台湾当局为加强对新闻事业特别是报刊的控制,于20世纪50年代作出的“限证、限张、限印”的规定。“限证”即当局严格控制登记证,压制新闻事业规模;“限张”即限制报纸的张数,控制其内容和业务的发展;“限印”即控制其印刷地点和发行场所。以上“三限”被台湾新闻界称为“一报三禁”,这构成了“报禁”的具体内容。这以后的三十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士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直到1988年,“报禁”才宣告解除。2论出版自由答:论出版自由是1644年英国诗人、政治家弥尔顿提出的主张思想、出版自由的文章。弥尔顿的这篇文章提出了反对封建集权主义强化控制出版言论自由的有力论点,强烈谴责了当时整个封建检查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正是从弥尔顿的这些思想里面逐步形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思想中两个最重要的概念,这就是“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真理具有“自我修正”的属性。这篇文章被后世誉为“世界上第一本提出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传统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也是关于思想自由、传播自由的最为重要的文献之一。3黄远生的“四能”答:黄远生的“四能”是他的主要新闻思想。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被戈公振先生称为“报界之奇才”。他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在新闻思想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他说:“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所在,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黄远生本人正是实践这“四能”的模范。4李普曼答:李普曼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由于长期从事新闻活动,他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自由与新闻舆论学等论著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这个概念阐述了现代社会“环境的双重性”和大众传播对现代人行为的影响;另一个是“刻板成见”。所谓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李普曼是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5大清报律答:大清报律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新闻法,颁布于1908年1月,后改称钦定报律。大清报律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了开办报馆、发行报纸,须呈报备案并缴纳保押费的制度;规定了报纸发行人、编辑人及印刷人的任职资格;规定了各类报纸于发行前须送交官署接受“查核”的制度;规定了报纸失实报道的处理办法;规定了报道司法新闻、外交新闻、军事新闻及“谕旨章奏”的管理办法;规定了报纸禁止刊载的内容;规定了报刊发行人和编辑人的职业道德守则;规定了报纸相关作品版权的保护办法;规定了违犯本律的具体罚则。大清报律同旧法制相比,具有了更多的资产阶级法律的色彩,具有明显进步的意义。但就其本质而言,其精神实质仍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它旨在控制言论,而并不是为了赋予人民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权利。二、简答题1史量才的办报活动。答:史量才,名家修,原籍江苏江宁,后移居松江(今上海市)。史量才曾担任过时报主笔。1912年买进申报后,苦心经营,使申报成为国内著名的资产阶级大报。九一八事变后,他的爱国热情高涨,政治态度发生很大变化,并主持申报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1)“九一八”事变前 史量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从1912年接办申报后,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但在政治上却是保守的。大革命失败后,史量才全心意发展他的事业,甚至想建立英美式报业托拉斯。但国民党当局使他的托拉斯构想失败。1931年9月1日发表本报六十周年纪念宣言,宣布自即日起的一年为纪念年,提出了奋斗目标。但是,十多天后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继而又有淞沪抗战。(2)“九一八”事变后“九一八”事变后,骤变的形势使申报的纪念活动中断了,却深刻地教育了史量才,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使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淞沪抗战期闻,史量才带头发起组织上海地方维持会,并被推选为会长。1932年1月30日发表六十周年革新计划宣言,宣布192项革新措施,还强调需要“社会大众的伟力”来推进新闻事业。申报纪念六十周年的革新活动,可以归纳为以下各项:a加强新闻;b改革副刊“自由谈”;c改进副刊和增刊;d出版书刊;e兴办社会文化事业。九一八事变之后,申报的改革及其对国民党政策的公开批评,遭到国民党的嫉恨。国民党对史量才实施拉拢、利诱手段,史都不为所动。蒋介石亲自下令军统特务组成特别行动组,于1934年11月13日,在沪杭公路上狙击了史量才的汽车,刺杀了史量才。2技术在媒介形态变化中的作用。答:对于新闻媒介形态的变化而言,技术扮演了核心的推动作用。科学发明、发现及其应用,支持和推动了新闻业的发展。因为科学发明、发现的不断应用,使得在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都出现了新的媒介基本技术,它们主要指现代印刷术、无线电传播技术、图像传播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每一项媒介基本技术的出现都导致产生新的传播手段和新的传播形式,进而导致出现新的媒介形态。(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极端低下,人类只能凭借体语和简单信号进行信息传递。随着社会进步,语言和文字得以发明,促成了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伟大变革,即信息可以借助文字进行编码并传布久远。正因为现代印刷术的出现,才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报纸。电子技术的发展导致电子媒介出现,形成媒介形态发展史上的划时代的变化。无线电广播技术的出现导致作为媒介形态的无线电广播的出现。图像传播技术导致电视媒体出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电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再其后,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技术的出现,提供了新的、更具时代感的现代媒介基本技术,导致出现网络媒体。网络这样的现代媒介基本技术适应了人类信息消费方式的变化和媒体形态的发展趋势,也深深影响着媒介的运行方式、组织方式。(2)每一种新的媒介形态的出现从来都没有消灭旧的媒介形态。每一种旧有的媒介形态都在向新的媒介形态学习它的组织方式,学习它的运作方式,学习它如何利用所依附的媒介基本技术。(3)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信息传递需求,是媒介演进的根本决定因素,正是这种需要推动着人类不断改进技术,并迅速应用于媒介领域,从而不断提高人们控制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总之,技术最终是为人服务的,谈新技术推动媒体融合,不能就技术谈技术,而需要结合媒体服务方式的转变来认识这个问题。新技术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包括媒体传播方式。新技术推动媒体融合,本质上是信息生产力及与之适应的互联网生产方式、互联网思维方式共同决定传播方式变革的过程。媒体融合是媒体服务方式变化的具体表现。3前苏联新闻体制的特征。答:前苏联的新闻体制有以下特征:(1)新闻传媒“国家化”在苏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制中,所有的新闻媒介均为“国家所有”,报刊是官办的机关报;广播电台电视台则是官方的机关台。(2)新闻报道“宣传化”从新闻事业狭隘的宣传鼓动组织的职能要求出发,苏联新闻传播事业的整个报道工作完全被功能式地定位为“宣传化”的机器。(3)高度的“一体化”和完全实行人治由于苏联传播事业不是实行法治,从来就没有制定新闻出版法规,而只是单纯依照对当前政治有利无利的现实原则来指导新闻事业,这样,对新闻事业的管理就常常因领导者的素质不同、水平不一而导致一种判断无标准、取舍无定规的人治现象。(4)新闻传播体制的过分集权苏联新闻传播体制模式的过分集权性质导致自下而上的人民监督新闻传媒这一“人民喉舌”功能的“软化”与“弱化”,这是该体制的第四个显著特点。三、论述题1建立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口号的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发展中国家为此所作出的努力,谈谈你的认识。答: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提出是在二十世纪末,在全球化加速的新时期,建立良好的国际传播新秩序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有益的。(1)建立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口号的提出的背景 传播力量的不平衡a传播媒介的分配不均。b新传播技术导致不平衡加剧。首先,某些大国凭借着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企图在电波、网络空间构筑起新的霸权。其次,传播工具的普及率及其先进程度决定着信息量的获取能力。传播流向的不平衡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媒介和设备,垄断了世界新闻的采集和发布市场。来自发达国家的新闻信息源源不断地流向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的新闻,不仅数量少,而且很难为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介接受。所以国际市场上的新闻流动,基本上是单向的,即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由“北”流向“南”。传播内容的不平衡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传播机构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播报新闻的。他们按照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来筛选、采制新闻,因此报道内容存有很强烈的主观观念。它们播发的新闻评论,往往包含明显的政治倾向,常常对发展中国家的事务指手画脚。西方新闻媒介有关发展中国家的报道内容严重失衡,在总体上扭曲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形象,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阻碍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也在根本上破坏了世界范围内自由采集、自由传播的现实基础。(2)建立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口号的提出的意义 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的、旨在反对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新闻传播控制的行为,以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新闻传播不均衡、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依据的自由、平等、均衡、公正的新闻传播新秩序。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斗争,既是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一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反对国际新闻垄断与控制,反对文化侵略与渗透,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维护民族传统文化,保障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二战后国际上非殖民地运动即反帝、反殖民斗争的继续和深入,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反对少数西方控制斗争的继续和深入。提出的意义还在于实现以下目标:a按照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从事国际新闻传播活动。b新闻传播媒介在整个世界的分布应力求合理,不仅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现代化的新闻传播体系的手段,而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要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新闻事业的基础结构,建立自己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提高各种接收工具的社会拥有量。c实行平等互利、公平合理的新闻交换原则,逐步实现新闻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和信息流动的均衡化。d坚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反对歪曲、造谣、诽谤,弃绝各种国家的、民族的、政治的、文化的偏见。e强调新闻的积极作用,提倡“发展新闻学”。f根据上述原则和目标,各国在平等基础上共同参加制定共同遵守的国际新闻法规。(3)发展中国家为此所作出的努力 第一阶段:196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大众传播媒介和国际了解”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新闻和信息传播不均衡、不平等的问题,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后经过多次大会,分别提出了该问题,1976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不结盟国家传播问题讨论会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的口号,并提出政治宣言,明确地把这场论证同争取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联系起来。由此,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的斗争进入一个新时期。第二阶段: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斗争更多地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同时,发达国家的反对、阻挠也日趋激烈。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于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论证不但没有间断过,而且愈演愈烈。其间双方虽互有妥协,但由于这场论证直接关系到二者的政治、经济利益,所以双方很难在原则问题上达成一致。斗争还将继续持续下去。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斗争,20多年来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初步成果:国际舆论和国际社会,包括多数西方国家接受了“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的提法,在联合国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认同。为了使新闻传播工具更好地维护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本国文化,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和加强了国家通讯社,设立和健全了国家新闻管理机构,广播电视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从而增强了自主权和自力更生的能力。为了打破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的垄断,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地区性合作,建立了一批地区性的通讯机构和广播电视组织和区域性广播联盟。这些举措对于打破西方发达国家新闻媒介对国际新闻的控制和垄断,促进这些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发展中国家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主张,在世界普遍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但只是策略上表示认可,并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物质和技术上的援助,其目的是缓和斗争的压力,而实际上仍持反对态度。关于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论争,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话题。要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发展中国家要发展教育、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国民素质,这样才能逐步建立完善的、与本国利益相适应的新闻传播体系。要实现发展中国家关于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理想,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2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闻法律制度的异同,请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对我国当前新闻法制建设的认识。答:(1)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闻法律制度相同点 从性质上看,两者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新闻法律制度。北洋军阀时期,各军阀通过法律手段,对自由新闻体制进行扭曲、破坏,逐步建立一个完全为封建军阀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以后,与其一党专政相适应,国民党的新闻统治思想和政策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实行新闻统治的新闻思想政策,颁行大量相关法律法令,逐步建立起新闻统治的法律制度。两者都是资产阶级形式、封建主义本质的新闻法律制度。从内容上看,两者也有诸多相似之处。a都颁布了诸多新闻法令,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新闻法制体系。b法律的规定中都有对言论出版自由作出规定。c都对新闻出版施行检查制度。北洋军阀政府在1918年设立“新闻检查局”,国民党政府则是最初施行出版后审查,于1933年改为出版前审查制度。从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看,有以下几点相同:a形式上采用自由新闻体裁。北洋政府初期,出版、言论自由观念深入人心,军阀不得不践行新闻自由。国民政府也高举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不能公然违背民主共和。b新闻法律缺乏效率,可以随意践踏。c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压制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控制新闻事业。他们对新闻事业采取严厉的管制和残酷镇压政策。(2)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闻法律制度的不同点 从法律的完善程度上看,国民党政府时期的新闻法制更加完善,北洋军阀时期的很多法律,是沿用前清法律中于民国政体无抵触的内容,更多的是沿用前清的法律制度来限制人们的言论出版自由,而不是保障人们的言论自由。而国民党时期,新闻统治制度较为完善,新闻法律体系较为齐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制体系。新闻事业的创办及其条件不同,北洋军政府实行的是印刷业许可制度,国民党实行的是登记审核制度,即名为登记实则为批准的制度。(3)我国当前新闻法治的建设 以宪法为核心的新闻基础性法律日益完善虽然单行的新闻法至今尚未出,但制定新闻法的呼声日益高涨,新闻法一直被列在国家的立法规划之内。继三部新闻法草案之后,1997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新闻出版业2000年及2010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新闻出版法制建设要建立以出版法新闻法和著作权法为主体及与其配套的新闻出版法规体系。”尽管这个规划未能实现,但新闻法学研究的课题一直在不断拓展和深入,我们离这个目标不会太远。与新闻出版活动相关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逐步出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对新闻媒介的行政管理主要以部门规章为主,法的位阶较低,而且立法和执法部门常常是一体的,不符合现代法治原则。1997年以来,国务院连续颁布了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新闻传播的行政法规,使大众传媒管理法也上了一个位阶。新闻法制内容日益丰富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当代中国司法理念与司法机制获得革命性重构,围绕新闻侵权诉讼案件的增加,新闻法制不断经受司法实践的检验,并在司法实践的推动下不断完善和发展。以近年来的新闻侵权诉讼为例,从1985年第一起新闻诉讼开始,中国先后出现了4次新闻诉讼浪潮。在这4次诉讼浪潮中,新闻司法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了新闻法制的内容。正是在这种辩证的相互关系中,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断觉醒,法律权威得到树立,法治精神得以弘扬,法治文化发扬光大。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5中外新闻史考研真题及详解考试科目:825中外新闻史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进奏院状2新青年3法兰克福学派4新华日报5中东通讯社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述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的区别。2简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抗战的作用。3简述19871991年苏联新闻事业改革的过程及结果。4简述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媒介观,并谈谈自己的看法。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论述关于公民新闻的观点,为什么说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的修正和延续?2结合实际,谈谈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进奏院状答:进奏院状是指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其内容包括:皇帝的起居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以及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其特点包括:它是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它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但不同于一般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早于正式的官文书;它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的和收阅者有直接关系,有的并无直接关系;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主官们相对关注的那一部分内容。2新青年答: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改为本名,创办人为陈独秀。新青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第二个阶段是编辑部同仁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第三个阶段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新青年的主要宣传内容为: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3法兰克福学派答: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叔本华、尼采和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4新华日报答: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一份大型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继续出版,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该报大力宣传中共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以及毛泽东等提出的游击战争理论,无情地揭露日寇侵华阴谋和罪行,及时报道中国军队的抗日战绩,并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而顽强的斗争。新华日报的创办改变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不能公开出版机关报的状况。通过新华日报,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各项政治主张得以更直接、更广泛、更及时、更有力地传送给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5中东通讯社答:中东通讯社是埃及唯一的国家通讯社,外文简称MENA,简称中东社,是中东和阿拉伯地区成立最早的通讯社,总社在开罗。1956年由埃及两家日报和两家出版社筹资建成,1960年收归国有。1980年由埃及协商委员会遴选该社董事会主席和两名主编。在国内有26个分社,国外有15个分社和记者站,大多集中在中东和北非各国。主要是宣传国家政策,以阿拉伯、英、法语发稿,着重报道埃及和不结盟国家事务,是阿拉伯和非洲地区最大的通讯社。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述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的区别。答:(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闻思想中国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其主流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闻思想,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其中以梁启超的思想最为系统和完整,可以视作改良派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典范和集大成者。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报纸书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的认识。梁启超于1896年在时务报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把报刊比作耳目喉舌,指出其功能是“去塞求通”。还提出四条要求,即:“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和“旁载政治学艺要书”。提出全新的、系统性的办报主张。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康、梁等流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