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18新闻传播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

上传人:雁** 文档编号:309482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69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18新闻传播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18新闻传播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18新闻传播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718新闻传播学基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目录第一部分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2014年江西师范大学718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2009年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及详解2015年中山大学646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2015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4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一部分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2014年江西师范大学718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2009年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第二部分兄弟院校考研真题及详解2015年中山大学646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考试科目:646新闻传播学基础一、简答题1怎样

2、理解新闻价值要素“重要性”?请结合具体实例分析2简述拟态环境和对社会的影响3什么是“infotainment”?这一个概念表现了何种现象,结合具体实例分析。4世界上都有什么传媒体制,各自都有什么特征?二、论述题1媒介技术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其中的代表人物都有哪些?分别的观点是什么?2什么是“新闻寻租”?结合案例分析其成因,如何预防新闻寻租?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新闻价值要素“重要性”?请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答:(1)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是指事实所具有的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若事实只对少数人产生影响,为少数人所关注,尽管这一事实对这些人是重要的,也谈不上具有新闻价值意义上的重要性。只有影

3、响到多数人,为多数人所关心,才具有重要性;而且影响到的人越多,其新闻价值越大。凡属多数人所迫切关心的事实,与多数人利害攸关的事实,在实际生活中多数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具有重要性的。(2)新闻必须要经过比较,提供给读者的一定是更重要的。经过比较才能决定它的见报方式,这不仅包括篇幅,还包括在哪个版面,用什么样的手法展现。编辑们在衡量和比较新闻的重要性时,通常考虑以下因素:现状改变的程度 受事件影响的人数 事件的接近程度 事件的及时程度 事件结果的程度它的后果或意义 事件中新闻价值的多样性(3)记者凭借着直觉,或根据新闻价值标准,能很快学会判定哪些是新闻。他们也会很快意识到,并不是这个城市一天

4、里发生的所有事件都能刊登在报纸上,即使它们都完全符合成为新闻的标准。日常生活里发生的浩如烟海的事件中,只有最重要、最有意义和最令人感兴趣的才值得提供给读者。要判断哪些是最重要、最有意义和最令人感兴趣的事件,记者必须了解报纸所在地区以及读者。记者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不了解当地现状和那里读者的情况。2简述拟态环境和对社会的影响答:(1)拟态环境的含义拟态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并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他的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论著中便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他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活动范围

5、、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己相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感知范围以外的事物,只能通过大众传媒去了解。大众传播以提示环境变化为己任,但它所提示的并不是环境的全部,而是一种“拟态环境”。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产生之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社会中人的行为是对环境的直接反应,而在现代社会,“人与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成了对“拟态环境”的反应。(2)对拟态环境的评价李普曼的这个观点,拟态环境的提出,不仅让人们认识到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它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们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

6、还为以后的学者提出培养理论以及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提供了理论契机。(3)“拟态环境”理论在当今网络时代的重建在当下的信息时代,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自由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甚至变成制度设置,公众的信息渠道和交往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随之而提升的是他们运用理性关注公共事务的能力。李普曼认为的处于20世纪初的“拟态环境”中的可以被社会精英随意操纵的公众已为历史陈迹,代之而起的是有着交往需求和行动能力的公众。这些公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他们参与现代社会中“拟态环境”的构建:“拟态环境”的非结构化趋向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理论的20世纪初是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时代。那个时代,经媒

7、体操作进行选择、加工的“信息环境”是具有内部统一性即结构化的特征。而在当今时代,公众接收信息的渠道里增加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地位的提升给信息环境带来两大变化,一是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二是信息把关的弱化。网络是崛起中的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它是促使“拟态环境”出现非结构化趋向的主要动力。网络是一个自由的信息平台,甚至是对现实世界的全面模拟。相对于传统媒体,公众可以在网络上更自由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但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被动接受,还会对当前的信息做出判断进而有选择的接收,甚至会否定已有信息的真实性,动用网络的力量扩展交往范围或亲自行动起来去挖掘信息。近年来“人肉搜索”的兴起及“躲猫猫”

8、事件中网友们的亲自调查就是例证。受众的能动性增强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是基于其个人经历及所处的特定时代赋予他的某些理论前见而提出的,但这些理论前见正是其时代的社会现实的反映。那个时代,公众处在对媒介的未启蒙状态,当他们相信了媒介提供的那看似符合理性与逻辑的一切事实,会渐渐地形成媒介依赖,不由自主地减少思考的过程,甚至再也不思考了。李普曼只是从媒介的视角出发,塑造了一个“拟态环境”的媒介神话。在这个神话中,李普曼把社会精英塑造得能力非凡,而只把受众当作击而必中的靶子。现实中,受众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和行动能力。尤其在当今时代,受众自己已经具备了建构“拟态环境”的能力,他们更加不会对“拟态环境”不加

9、判断就全盘接受,更不会根据自己所不相信的“媒介真实”去做出下一步行动。因此,现如今,总之,李普曼所谓的被社会精英操纵的结构化的“拟态环境”已转变为公众积极参与构建的非结构化的“拟态环境”。这种非结构化的“拟态环境”内部呈现原生态、多样性、无序化的特征。3什么是“infotainment”?这一个概念表现了何种现象,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答:infotainment是指“受众的碎片化”。(1)“碎片化”的含义“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的说法。“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选择不断扩大,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趋向。传

10、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瓦解了,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2)“受众碎片化”的概念传播领域也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碎片化以及与碎片化相伴随的传播领域的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即“受众碎片化”。碎片化时代,受众被电视、报纸这些传统观念中的大众媒体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受众的媒介接触方式更趋多元,媒体的专业化程度更为深入,针对特定受众群的媒体大量出现,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更是独占鳌头。媒体市场格局演变的最终原因是受众,大众媒体衰落,多种媒体并存,是“受众碎片化”的最直接表现。(3)“受众碎片化”的产生受

11、众碎片化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导致受众割裂分化的根源在于受众的生活形态。专业化、个性化的媒体对受众有很大吸引力。受众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选择信息的内容和接收信息的方式,而现代生活的时间碎片化、信息碎片化也伴随而来。受众碎片化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涵义,即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的需求。在重视每一个个个体的不同需求的基础之上,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聚合到一起。在传播领域中,理解受众的“碎片化”的真正意义在于将这些碎片重新归聚起来,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4)“受众碎片化”的特点和要求 在“受众碎片化”时代,以

12、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普罗大众及每一个个体的个性与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人们在新的数字传播平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自我满足,做出了更多的个性决定。在受众碎片化时代,必须开始重视每一细分的个性化族群的特征,以及每一位单一消费者的个性和心理需求,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分出清晰的有个性特征的小族群来。受众碎片化要求,改变以往集中轰炸式的传播方式,转而建立在实证数据采集分析基础上的分类与组合,进入到社会活动领域,更加深刻地接入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家园;要从以往对于事实判断的单一关注,提升到对于价值判断的高度关注,使他们能够轻松便捷又不乏深刻和周到地把握周围世界的变化,进而对于他们社会认识

13、、社会决策和社会行为起到“资讯支点”的作用。要改变我说你听的传统模式,寻求受众全方位参与表达,引导受众广泛参与和诉求表达,促进多元碎片的社会群落的沟通、融合。4世界上都有什么传媒体制,各自都有什么特征?答:传媒体制是指媒介的所有和经营机制,以及关于传媒的法律和管理制度,也可以说是媒介的游戏规则体系。一个国家的传媒体制往往会反映出该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甚至是地理特征。(1)80年代以前西方主要广电体制第一种,以美国为代表,既有强大的私营台,也有政府和各社会团体扶植的公共台。也就是以私营为主,国营为辅。第二种,以日本、英国为代表,既有强大的公营台BBC、NHK,在80年代以前拥有80%以上的市场占

14、有率,也有私营台。也就是以公营为主,私营为辅。第三种,以德国、意大利、加拿大为代表。在80年代以前,只有公营台,不允许私营台合法,公开经营。第四种,以法国为代表。只有国营台,也不允许私营台合法、公开经营。(2)80年代以后的变化 私有化法国在1985设立私营台,国有电视开始私有化;德国在1987年联邦各州达成改组广播事业的协议,公共台和私营台并存;意大利1990年由通过公共和私人的广播电视体制之规定。即223法,承认私人拥有从事广播电视的权利。英国私营电视台独立联盟(ITV)和日本的四家私营电视台实力大大加强。集中化兼并、联合国际化a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体制:东南亚的案例;b商业体制主导:菲律宾;

15、c政府控制: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文莱;d商业加控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3)中国传媒体制的特点国有国营,双重领导;法规指导,政策调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管理制度和办法;批准登记挂靠制度;审读(审听、审看)制度;禁载规定;重大事件定调;行政级别与干部委派;设备专卖。(4)国有媒体国营(各政府控制)公有媒体公营,不受政府控制,依靠收听和收视费而非广告收入,也有国会支付或政府支持。党有媒体(社会主义);私有媒体私营(西方资本主义),以营业为目的,由家族、股份公司控制,通过广告赚取利润。(5)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国有国营制度;南斯拉夫的公有公营制度;中国的完全国有、有限商业运作模式。(6

16、)西方国家日本:公私并举的双轨制(报刊以私营为主)记者俱乐部制度。缺点是缺乏与新闻源的距离,损失独立性,排斥外国记者,损坏新闻自由和公平,产生雷同新闻;美国:商业性和地方性软性调控;欧洲:公私并举的双轨制公共广播电视;发展中国家。(7)从事业单位到商业机构:国家所有;寡头、政党所有;自主经营者所有;印刷媒体唱主角到电子传媒唱主角;从马列主义到西方理论。二、论述题1媒介技术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其中的代表人物都有哪些?分别的观点是什么?答:媒介技术学派又称多伦多传播学派,是指上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者哈罗德英尼斯、艾瑞克亥乌络克和马歇尔麦克卢汉共同创立的学派。后继工作由目前的多伦多大学

17、麦克卢汉文化与技术研究所而得以开展,代表人物是戴瑞克。多伦多学派提出了一种在人类文化结构和人类心智中传播居于首位的新理论和新的媒介分析技术,对后来的传播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媒介技术学派的代表人物和观点如下:(1)英尼斯的“传播媒介偏向”理论 哈罗德英尼斯是大师级的学者和跨学科的奇才。他以其在政治经济学、经济史、传播学和文明史等诸多领域的杰出成就而成为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先驱。英尼斯前期的研究着重于加拿大经济史,后期的研究侧重于传播学、媒介与文明等,两本代表作传播的偏向和帝国与传播成为后世传播学的经典。英尼斯从媒介和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提出了“传播媒介具有偏向性”的理论。对他来说,无论是

18、从各传播网络所负载的信息还是从它们对各种社会组织形式所具有的更加广泛的影响角度来看,传播网络都是相当重要的。任何特定的传播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偏向性。也就是说,一种传播媒介对于知识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传输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对时间或空间因素的相对注重将意味着被植入其中的文化会出现意义上的偏向。总的来说,英尼斯的“媒介偏向论”有着深厚的经济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跨学科背景。他所采用的历史“宏大叙事”和整体考察的文献研究方法明显不同于他同年代的学者所作的那种分析性的和非整体性的媒介研究方式。但是,英尼斯关于传播的主导性媒介必然会影响历史性社会的发展的观点,特别是他对现代西方文明过于强调物质科技的力量

19、而忽视道德力量的批判性思考仍然给后人以极大的启迪。(2)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延伸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加拿大最为著名的媒介预言家和思想家,是多伦多传播学派的核心人物和关键人物。麦克卢汉在早期是一位传统的文学批评家,这段时期以他的第一本书机械的新娘的出版而结束;50年代是他的转化时期,此时他接受了哈罗德英尼斯的学说,沉浸于文化人类学中,并编辑了多伦多学派的探索杂志;60年代是他的成熟时期,三本传播学专著古腾堡群星:印刷文明的诞生、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和媒介即讯息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也是在这一时期得以不断完善的。与英尼斯不同的是,麦克卢汉的研究重点不是放在传播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20、上,而是主要集中在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上。古德堡群星一书表现了他对表音文字和印刷品造成的感觉和文化后果的深远沉思。在他看来,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都具有令人入迷的力量,因为它把各种感觉分离,而在部落人中,各种感觉大体上是以完美的对称而存在着。当任何一种感觉或身体的功能通过技术的形式得以具体化时,官能的分裂和各感觉之间的比例变化就会出现。麦克卢汉是一个泛媒介论者,各种技术性的工具和发明,如电灯、车轮、铁路、飞机等在他眼里都成了媒介,都成了人类感觉器官或身体功能的巨大伸延。对他来说,文字与印刷媒介是视觉器官眼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器官耳朵的延伸,电视则是全身感觉器官的延伸。如上所述,麦克卢汉特别

21、强调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他认为,电子媒介打破了旧的时空概念,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了“地球村”,电子媒介使人们重新体验部落文化中村庄式的接触交往,使人类社会在高级阶段上又重归部落文化而不是国家文化。(3)戴瑞克德科柯夫的“文化肌肤论”如今的多伦多大学麦克卢汉文化与技术研究所是多伦多学派媒介理论得以继承和发扬的主要源泉。该研究所是目前北美地区乃至世界上最杰出的媒介研究机构。主要是在麦克卢汉理论的框架内及每位学者各自研究课题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去研究最新科学技术或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文化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他们开拓并超越了早期多伦多学派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作为该研究

22、所的负责人和和多伦多学派的学术继承人,戴瑞克.德科柯夫20余年来一直在为多伦多有关传播和媒介技术之终极影响的不断论辩而推波助澜。戴瑞克德科柯夫向来不去追求所谓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他也很少会像一些理论大家那样去详尽阐释和论证自己的理论观点。相反,他喜欢调用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多学科资源,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提出富有创见性、预见性、大胆性、睿智性的媒介思想,以达到前所未有的综合高度和深刻的穿透力。通过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他们把媒介技术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他们着重研究传播媒介技术同整个文化之间的关系,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包括传播媒介与经济的进程、媒介技术的性质与权力

23、结构的特征、媒介的形式特性与社会的文化特征、媒介特征与人的感官、心理活动过程等等,一反以媒介传递的信息内容为中心的研究传统,开创了一种以媒介技术为焦点,以媒介技术史为主线把文明发展史贯穿起来的新的研究传统,为后人充分认识各种传播媒介带给人类文明的影响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与方法,具有十分深远的启迪意义。2什么是“新闻寻租”?结合案例分析其成因,如何预防新闻寻租?答:新闻寻租是指媒介组织机构利用掌握的新闻报道权利,为自身谋取不正当的政治、经济利益。目前讨论较多的是商业方面的寻租现象。(1)新闻权力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 新闻体制不完善。改革开放后,我国新闻体制开始了艰难的改革历程。“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

24、营”体制是改革的主要方向与目标。贯穿其中的主线是市场以及市场观念在新闻事业中从弱到强。市场化运作手段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的过程。政府在改革中一直强调的“四个不变”,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喉舌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介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舆论导向不能变。这既是“事业化管理”的直接依据。也是“事业化管理”的根本目的。而“企业化经营”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引入市场机制,将新闻媒体作为一个产业来培育。对新闻权力监督的不到位。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说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在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媒体的监督机制。于是有些媒体和从业人员忘记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操守,大搞有偿新闻、新闻

25、寻租、虚假报道,等等。媒体不仅没有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还败坏了媒介的声誉、破坏了媒介的公信力。行业自律工作的薄弱。据报道,很多美国记者都说,如何打击有偿新闻“这个话题太老了”,言下之意是当今有偿新闻在美国已经基本上被消灭,不再成为一个问题。美国媒体打击有偿新闻,不靠天、不靠地,而是靠媒体自己,说白了就是行业自律。以华盛顿邮报为例,对记者的限制就多如牛毛。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不够具体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我国早在1991年就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此外还有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等,然而这些职业道德准则和规定大都比较笼统和抽象,缺少可操作性,也不具有强制力。目前的全国性新闻工作职业道

26、德准则。是从侧重党建的角度制定的,而现实需要从职业化的角度,以职业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去制定一个新闻行业的自律规范,以增强其可操作性。同样,各新闻媒体单位的规章制度,也需要细化、完善。比较国外传媒单位,可以发现我国相当多的传媒单位的新闻职业规范规定得十分笼统,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让新闻权力寻租有空子可钻。(2)遏止新闻权力寻租的对策 设立党政媒体等多种媒体并立的传媒体制。要想从源头上遏制记者的腐败行为,就必须从传媒管理体制上寻求突破。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国有型、公共型和商业型三种传媒所有制形式。相应也形成了三种传媒管理形式。传统的国有事业单位的传媒管理体制被打破,“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成为新时期

27、媒体管理方式的通俗说法,这种管理方式在产业化改革之初对于促进我国的传媒产业发展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传媒改革向纵深推进,它的弊端也日益明显。制定专门的、具备可操作性的新闻法规体系。从1983年开始,我国启动新闻法制定工作。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未取得突破。目前的新闻管理主要参照一些行政法规,如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以及国家法律中涉及新闻行业的相关规定。此外还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领导讲话精神。法律中与新闻行业有关的条款大都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加强我国的新闻立法工作,力争早日取得突破。是从法律上遏制记者腐败行为蔓延的必然选择。必须制定专门的、具有实施细则的新闻法规体系,对于什

28、么是腐败行为。什么是记者受贿、如何定罪、如何量刑等问题要有明确规定,对新闻采访对象的贿赂行为也应作出明确界定,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应建立相应的新闻腐败调查机构,将这种调查常态化、制度化。改革媒体的内部管理体制。媒体的内部管理体制也是影响和制约记者行为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大部分媒体实行了员工聘用制、工作量考核机制、奖罚机制等,但由于编制有限,许多媒体存在员工同工不同酬现象,管理上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这不仅严重束缚了部分记者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导致记者腐败的重要诱因。调整传媒内部管理体制首先应调整用人机制。要实行在编和聘用人员的同工同酬。工作量考核、奖罚措施应当一视同仁。要创新

29、媒介制度,切实贯彻采编、经营分离,并建立定期的培训机制。加强内部员工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培训。建立公众对媒体的批评监督机制。媒介批评是社会公众对传媒的批评。包括对媒介产品、媒介表现、媒介组织、媒介制度、媒介环境等对象开展的批评。显然,记者腐败问题,属于媒介批评的范畴,然而从实践角度来看,虽然我国公众的媒体素养在逐渐增强,但媒介批评尚未走上常规化、自主化道路。目前,可以这么说,我国媒体的社会监督基本处于缺位状态。社会公众对媒介的批评监督处于自发、零散状态,未能对传媒形成有效制约。要加强行业自律。预防、杜绝新闻权力寻租行为,新闻他律和新闻自律两者不可偏废。新闻他律。指政府、党派、社会集团和民众运用

30、法律、法规、纪律、规定等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进行强制性的管理。新闻自律是以新闻道德规范为基本内容的自我约束,它以新闻法制为核心,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新闻自律是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自律,新闻工作者在道德上所进行的自我约束,其目的是防止滥用新闻权力,对社会和民众尽责。总之,要以开放的视角,学习借鉴国外行业自律的做法,建立新闻行业评议组织,出版行业新闻评议刊物等做法,对违反职业道德的典型行为进行曝光。加强我国新闻行业的自律。2015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考试科目: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一、名词解释(每题7分)1新闻选择2媒介融合3媒介的铺垫作用(priming)4时务

31、体5观察周刊二、简答题(每题10分)1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观点。2何谓新闻职业道德,如何理解我国新闻从业者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的必要性。3大众媒介的新闻来源是如何影响新闻生产的。4察世俗每月统计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论述题(每题25分1为什么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在新媒体时代如何理解新闻与历史的关系。2何谓意见领袖,他们的特征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影响的,结合具体案例探讨意见领袖是如何引导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出版的中央机构报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7分)1新闻选择答:新闻选择是指新闻媒体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

32、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的过程。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则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二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新闻选择包括三种类型:内迫性选择。即使媒介得到的新闻都是值得发表的,在篇幅超负载的情形下,“把关人”也只能舍弃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这是一种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而进行的选择。需要性选择。新闻传播媒介要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外迫性选择。新闻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必然受到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这种受外来因素的限制下对新闻事实

33、的取舍,就是外迫性选择。2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狭义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等;而广义上指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换言之,“媒介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

34、媒体融合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媒介发展的理念,是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基础上的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的融合和经营方式的融合。3媒介的铺垫作用(priming)答:媒介的铺垫效果又称“导引效果”,是指贝尔科维茨用来解释大众媒体的某些信息可能导致观众出现暴力行为的理论模型。1984年,艾英戈和金德的至关重要的新闻一书研究了电视新闻效果,并将铺垫效果作为解释议程设置发生过程的心理机制。铺垫效果原属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以关联网络记忆模型为基础发展而来。该模型认为记忆是由一些结点和链结组成的网络。结点表示脑海中存储的信息,而链结代表信息间联系的强度。当受到特定的刺激诱导时,外在

35、刺激可以激活与该刺激相关联的旧有认知结构,因而能影响当前的判断。科林斯和洛夫特斯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激活扩散模型:记忆网络中的每一个结点都有它的激活阈值,一旦刺激达到了这个界限,相关记忆结点就会被激活并沿着该结点的链接扩散出去。因此,铺垫理论“描述了前设情境对新信息的诠释所造成的影响”。4时务体答:时务体是指中国近代史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报刊政治家在写作中形成的一种报章文体。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这种新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

36、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5观察周刊答:观察周刊是一份曾在中国影响巨大的周刊,主编是储安平,1946年9月1日创刊于上海,该刊物在1940年代成为中国自由主义识分子的最重要论坛,曾被誉为“高级言论刊物”。1948年12月24日被中华民国政府查封,共出5卷18期。观察是宣传“第三条道路”的代表性刊物,是当时中国进步民主运动的一面重要旗帜。观察的被查封,标志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悲歌啼鸣至此。标志着近代中国一些民主人士希望在中国实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被称为第三条道路)的彻底破

37、灭。二、简答题(每题10分)1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观点。答: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伟大口号,是促进近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马克思曾详尽论述了近代出版自由思想的起源,认为自由观念的原始起点是简单商品交换,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确立,是在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之后对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反映。马克思说:“资产阶级为了达到它的目的,就必然要取得自由讨论自身利益、观点以及政府的行动的可能。它把这叫做“出版自由权”这是自由竞争的必然后果。”(2)享有出版自由的报刊是社会的“第三种权力”马克思恩格斯把自觉利用新闻自由开展合法斗争视为工人运动成熟的标

38、志。在批判无政府主义者巴苦宁反对工人阶级争取包括新闻自由在内的政治自由时,恩格斯指出:“政治自由、集会结社的权利和新闻出版自由,就是我们的武器;如果有人想从我们手里夺走这些武器,难道我们能够置之不理和放弃政治吗?有人说,进行任何政治行动都意味着承认现状,但是,既然这种现状为我们提供了反对它的手段,那么利用这些手段就不是承认现状。”(3)党内民主离不开党内新闻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工人阶级政党报刊的使命之一是监督党的领导,批评其缺点错误。为此,在党内报刊问题上,既要维护阶级和党的利益,又要坚持报刊自主和新闻自由。党内报刊的批评功能一直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重视。恩格斯说:“批评是工人运动的生命

39、要素,工人运动本身怎么能避免批评,想要禁止争论呢?难道我们要求别人给自己以言论自由,仅仅是为了在我们自己队伍中又消灭言论自由吗?”在如何认识党内新闻自由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4)关于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和苏联模式今天,结合中国1998年10月正式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这一新发展,显示社会主义高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在吸取资本主义新闻自由合理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积极而审慎地发展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并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经济建设事业。这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初衷应当是相吻合的。2何谓新闻职业道德,如何理解我国新闻从业者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的必要性。答:新闻职业道

40、德是新闻工作者自立的行为准则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自立的行为准则,是行业的自我约束与个人的自我约束的自律行为,它借助于舆论力量促使新闻工作者自觉地遵守。新闻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建设高素质的新闻队伍的需要(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应对当前形势和针对出现的问题所采取的必要措施。(4)国内一些媒体和从业人员受西方媒体及价值观的影响,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财富崇拜为兴奋点的社会风气,对一些编辑记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新闻纪律建设,弘扬高尚的职业

41、道德是采取的应对措施之一。3大众媒介的新闻来源是如何影响新闻生产的。答:大众媒介的新闻来源影响新闻生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启“用户为中心”时代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也就是说,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大众媒介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连结人们关系的纽带。这些内容并非全都具有公共价值,但大众媒介平台的传播机制可以很快地在无数的信息碎片中将有公共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二是大众媒介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因此,论坛、游戏、即时通信、博客、视频分享、问答、维基、SNS(社交网站)、微博、LBS(定位服务),甚至电

42、子商务,都是大众媒介应用。换一个角度看,今天互联网上的应用,除了各类基于Web模式的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外,其他几乎所有的应用都或多或少具有大众媒介的属性。(2)公民新闻与专业媒体平分秋色大众媒介的发展带来公民新闻活动的繁荣。对于公民新闻活动的认识,不能仅限于新闻发布或传播这个层面,而应该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考察,包括新闻的采集、发布、整合、传播,也应包括与之相关的评论和其他活动。大众媒介时代,公民新闻的力量必然不断上升,最终与专业媒体相抗衡。这将使得未来传媒业的生产模式发生质的变化。(3)个人门户兴起、大众门户式微RSS(聚合内容)、SNS、微博等技术为基础,每个人都可能在新

43、媒体平台中构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人门户。个人门户既是人们与外界进行双向信息交换的“窗口”,也是他们构建自己社会关系的平台,同时还是网络化生活与工作的基点。一旦这种个人门户形成,人们对于门户网站、媒体网站首页的直接访问会逐渐减少,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新媒体传媒格局中,类似于门户网站这样绝对的“权力中心”可能会减少。换一个角度说,个人门户使每一个个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这将对现有的大众传播模式形成挑战。因此,对于用户个体来说,自己的社会关系圈子,成为了自我定制的信息源,这些信息源成为新闻信息个性化的重要保障。也因此,大众媒介为信息的个性化服务提供另一种思路:人们的社会关系成为一个过滤网,将满足个人

44、需求的信息筛选出来。当然,在这样的时代,能够提供具有公共价值的新闻与信息的媒体,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它们将在社会整合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在个人门户时代,它们需要放下身段,进入大众媒介平台,学习和掌握这个平台的传播规则,争取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成为这个平台的标杆。4察世俗每月统计记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答: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每期约十二三页,楷书木刻,连史纸印,中国线装书本形式。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1)相同点:都是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都

45、是中文报刊,都宣传一定的基督教教义。(2)不同点 从内容上看,前者该刊侧重对基督教教义基本原理的介绍,讲解圣经中的警句,并大量刊载圣经故事,以多种形式通俗地宣传基督教义。后者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不再刊载解释教义的专文,言论主要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如中国人不要称外国人为“蛮夷”,中国人和外国人做生意要公平、诚实,中国应学习各国的长处等。从报刊业务上看,前者该刊尊重读者的心理,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儒学的观点来阐述基督教义,广泛运用四书、五经中的材料宣传宗教,并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中的形式,连载文章后面常用“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后者文字通俗、文风简短,长文分

46、期连载,每期还刊有目录以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三、论述题(每题25分)1为什么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在新媒体时代如何理解新闻与历史的关系。答:说新闻史历史的初稿是指出新闻与历史的关系。新闻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新闻讲究新、快,讲究及时、准确;而历史是昨天发生的事情,内容陈旧,年代久远,与新闻真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也。实则不然,新闻与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1)今天的新闻史昨天的历史一般而言,新闻工作者必须是“杂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史、哲、政、经等无所不通。平时,就要养成尽可能多地搜集和积累知识的习惯。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很难想象,一个知识面极其狭窄,对中

47、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五音不全”的人能胜任新闻工作。实际上,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后人编写历史,很多材料需要借助今天的新闻。要给后人留下堂堂信史,没有准确、全面的新闻资料是难以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即历史。(2)新闻工作者采写、编辑新闻时都要经常用到历史知识。新闻稿是给广大公众看的,有鲜明的舆论导向作用,一旦发生错误,负面影响极大。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必须懂历史,在写稿、编稿时下笔准确,才不至于弄出笑话。譬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年轻时都编过报纸。他们宣传革命真理,引导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历史知识都非常丰富。尤其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常在各种著述(包括新

48、闻稿)引经据典,针砭时弊,教育人们走向光明的彼岸。他们曾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又是经验丰富的革命领袖。治史须“秉笔直书”,方能给后人留下真实的,可以汲取经验和教训的信史。同样,新闻的重要特性就是其真实性,虚构的新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真实性是历史与新闻的共同特性。近代社会,当奉鲁军阀入京之际,社会时报主笔林白水操守言论自由的信念,生死关头,视死如归,为自己信奉的“新闻记者应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的信念而献出宝贵的生命。徐铸成先生说过:“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对人民负责,也应对历史负责。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不颠倒是非,不哗众取宠,这是我国史家的传统特色。称为报人,也应

49、该具有这样的品德和特色。”由此可见,新闻工作者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纯洁性的献身精神与中国史家的传统精神是一致的。(3)写新闻也是在记录历史。首先,新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新闻,不可能超越它所发生的时代;其次,新闻是历史的延续,有它发生的历史渊源,而不可能凭空出现,完全消除历史的印记。历史是静态的,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总结。新闻是动态的,是对现代发生事情的描述。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叙写着人类的发展史。历史本来就是由新闻逐步累积起来的。事情过后,新闻也就成了旧闻,遂等同于历史。新闻本身有着自己的发展史。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学科。古代就没有报纸,皇帝的起居注

50、、实录等实际上应看作当时的“新闻”记录。近代社会,出现了报纸,进而有了报人,由报人到记者,新闻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而搞新闻,必须对新闻史有全面的、彻底的了解。新闻正是在社会需要的情况下产生的新型学科。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新闻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在党报工作多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政治家办报。因为党报是党的喉舌,代表党和人民的利益。这就要求党报新闻工作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新闻的本质有深刻的分析,更须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新闻工作者有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方能在工作中不发生偏差。而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头脑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就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研究生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