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2012年江西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2年江西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2013年江西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3年江西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2014年江西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4年江西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2015年江西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5年江西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2年江西师范大学347心理学
2、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2年江西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65说明:本题暂未作答,请见谅。二、多项选择题6675说明:本题暂未作答,请见谅。三、简答题76简述斯滕伯格关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研究假设及结论。答:短时记忆是一种认知资源集中于一小部分心理表征的内在机制。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斯滕伯格采用加法反应时,以记忆扫描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是完全系列扫描方式进行的。(1)实验假设斯腾伯格预测,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随即提出了三种假设:平行扫描。平行扫描是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
3、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如果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提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自动停止系列扫描。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是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如果是这样,那么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另外,由于找到目标项的搜索(肯定判断)不需要再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其反应时间要比找不到目标项目的搜索(否定判断)反应时短。完全系列扫描。完全系列扫描是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做出判断。在这种提取方式下,反应时间仍将是项目长度的函数,但由于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它们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2)实验过程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16个不
4、等的数字系列,如5,2,9,4,6,之后马上再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刚才是否出现过,并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例如,如果探测数字是9,就作肯定反应,如果是8,就作否定反应。用被试的反应时间作指标。(3)实验结论实验结果和预测的完全系列扫描的结果一致。说明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是完全系列扫描。77简述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答: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是以个体法人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包括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三个成分。情绪主要是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景相互作用的过程。情绪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分别都从不同的角度予于了解释和
5、探索,其中南非心理学家拉扎勒斯提出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主要观点如下: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才可能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1)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2)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
6、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制判断。(3)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总之,拉扎勒斯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生理、行为和认知三种成分的综合反映。对认知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心理结构,即信仰、态度和个性特征等。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个体对刺激情景的知觉和评价。78简述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对人攻击行为的解释。答:(1)攻击行为的定义攻击行为是指伤害或者试图伤害另一个个体的心理、躯体状态或破坏其他目标(如物体)的行为。根据攻击目的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两种类型: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一般由痛苦或不安引起,是情绪性的行为,其目的是伤
7、害别人,给他人造成痛苦作为最终目标,比如打架斗殴。工具性攻击并不直接由愤怒或某种情绪引起,而是把伤害他人作为一种手手段,目的是通过攻击获得所希望的奖励或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抢劫获取财物。(2)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人本主义人格理论是与弗洛伊德的“病态”人格相对立的健康人格理论。其大部分是在否定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基础产生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主要观点如下: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中心。马斯洛第一次把“自我实现的人”和“人的潜力”的概念引入心理学的领域,并把自我实现视为人生追求、发展的最高境界。高峰体验。自我实现理论中,“高峰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并被视为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健康人有自
8、发追求潜能实现的内在倾向,其中每一步都有高峰体验的出现。它是一种引导,引导人达到最完美的自我实现。需要层次。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概括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3)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对攻击行为的解释人本主义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以一种不同于其他流派的视角来解释攻击行为。他们不承认有些人生来就具攻击性。他们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人都能成为乐观、和善的成人。当
9、某些因素妨碍了这种自然的成长过程时,就会出问题。爱打架的孩子往往来自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家庭。如果儿童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就可能在遇到挫折时对别人大打出手。解决办法是,给儿童的成长提供充满温暖和尊重的环境。79简述凯利关于总体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质”实验研究。答: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1)“中心品质”的发现与定义阿希将那些与刺激物的其他若干特征联系密切、对印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质称为中心品质,他通过实验证明了中心品质的存在及作用。阿希将大学生分成两组,每人拿到一张描写某个人特征的
10、包括7个形容词的表。第一组被试的表上写着“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第二组被试的表上的词除将“热情”换为“冷淡”外,其他一切与第一组被试的相同;然后让被试评价该人,发现第一组被试多数认为此人慷慨、幸福、人道,而第二组的评价几乎相反。阿希又分别用“文雅”和“粗鲁”去代替“热情”和“冷淡”,发现两组被试的评价无多大差别。这说明“热情-冷淡”是核心品质,而“文雅-粗鲁”则不是。(2)凯利关于“中心品质”的实验研究凯利用现场实验证明了“热情-冷淡”具有核心品质的作用。他告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一位客座教师要来指导他们的讨论,在教师到来前,他将描写教师特征的材料发给大家,学生拿到的材料与
11、阿希用的完全一样,即一半学生拿到的是包括有“热情”的形容词表,另一半拿到的是包含有“冷淡”的词表,其余的词完全一样。客人到来后指导学生进行了20分钟的讨论;等他走后收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对他的评价差别很大。不仅如此,得知客人“热情”的学生与其交流更自由、谈话更多。上述实验结果可用一些研究发现来解释:像“热情”、“冷淡”这样的词与其他词联系更多,关系更密切,而像“文雅”、“粗鲁”这样的词则与其他品质关系不大。因此在印象形成中,人们只要抓住与其他品质关系密切的词便大致可推知这个人的其他品质,中心特质的作用正在于此。还有人认为中心品质的“联想值”更大,有的词如“友好”、“聪明”使人联想
12、起很多其他品质,而有些词如“礼貌”、“善意”并不能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不是等量齐观地加工每一则信息,而是抓住中心品质,“以点带面”、“以一斑可见全豹”,以此形成印象。80简述麦克莱兰成就需要理论的主要内容,并简要分析。答:成就需要理论,又称“三种需要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莱兰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理论。(1)理论主要内容麦克利兰经过20多年的研究得出结论:人类的许多需要都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而且人的社会性需求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得自于环境、经历和培养教育等。很难从单个人的角度归纳出共同的、与生俱来的心理
13、需要。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的需求当然就不同,所谓“自我实现”的标准也不同。麦克莱兰有一个著名的冰山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他把人的素质描绘成一座冰山,这座冰山分为水面之上的和水面之下两个部分。水上的部分是表象特征,是指人的知识和技能,通常容易被感知和测量。水下的部分是潜在特征,主要是指社会角色、自我概念、潜在特质、动机等,这部分特征越到下面越不容易被挖掘与感知。经过深入研究之后,麦克利兰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从根本上影响个人绩效的是素质,具体来说就是类似“成就动机”、“人际理解”、“团队影响力”等因素。(2)评价贡献a麦克莱兰指出了各种社会需要往往会与人们的行为共同起作用,而且会有一
14、种需要对行为起主要作用的观点,这是其理论中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一个最大的批判与发展。b麦克莱兰指出,预测业绩的最好因素不是诸如学历、技能等外在条件,而是人的深层素质,也就是水下的冰山部分。这个比喻看似浅显,却蕴含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对管理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揭示出影响个人绩效的最主要的素质并非是人们传统认为的那些东西。c麦克莱兰对于权力(支配)需要的研究则更进了一步。尽管他的观点还有需要再探讨的必要,但他对成就需要会妨碍领导活动的论证,对亲和需要不足以维系组织运转的论证,以及对权力两面性的区分,在领导理论中是极具启发意义的。不足a社会需要基于生理需要的认识没有概括性
15、。麦克莱兰继承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有关社会需要基于生理需要满足的理论,但也由此难以解释一些与此观点相悖的现象。b社会需要来自于社会影响的结果不具说服力。麦克莱兰认为,社会是习得的或社会教育的结果,因此社会需要也就是千差万别的,由此推理,社会需要也是难以进行归类的,而实际上其仍将社会需要分为三个类别;在这些经过其分类的社会需要中除了因社会奖惩、社会经验、社会教育而习得的功能性的作用而产生以外,从深层次来看,却又不能排除本能作用的结果。此外,麦克莱兰强调人的成就动机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改变并加以培养的观点,还缺乏严密的理论证明。c理论适用上具有局限性。麦克莱兰认为,马斯洛的理论过分强调个人的自我
16、意识、内省和内在价值,忽视了来自社会的影响,失之偏颇。但是马斯洛从个人出发,无论是饥肠辘辘的非洲灾民,还是大腹便便的英国绅士,只要是人,都可以在马斯洛的理论中找到相应的需要,仅仅是层次高低的区分不同;而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明显要限制在衣食基本无忧的发达国家才比较适用。对贫困线上挣扎的人群,讲成就需要或者权力需要似乎不现实。因此,麦克莱兰的理论,用于现代社会的精英阶层可能较为恰当,用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工人和农民阶层,有可能不适用。四、综合题1请阐述毕生发展的老年观,并谈谈如何使一个老人有一个愉快的晚年。答:毕生发展观是德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德保尔巴尔特斯创建的毕生发展心理学中的核心观念。自从巴尔
17、斯特提出毕生发展观以来,对传统的老年心理学观点予以很大的冲击。(1)毕生发展的基本观点个体的发展是一生的过程,并不仅限于儿童和青少年,中年、老年也在发展。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出现发展中的行为变化。发展的形式是多样的,发展方向也因心理和行为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发展过程复杂,包括一系列的发展模式,既有前进,也有衰退,还有停止。任何一种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朝着功能增长方向的运动,而总是由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的结合组成。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内可塑性(个人内部的可变性),由于个体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发展可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个体发展的任何一个过程都是三
18、种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三种影响系统分别是年龄阶段影响,历史阶段影响和非规范事件的影响。毕生心理发展必须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探讨,将毕生发展与人类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其他与人类发展有关的学科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描述发展的全部表现。(2)毕生发展的老年观个体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儿童期发展迅速,中年期有所减速但较为平稳,老年期走向衰退。这一发展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这一趋势的描述,特别是对老年期心理变化倾向的描述,是老年心理变化基本特征的反映。毕生发展观强调了老年阶段心理变化积极的因素,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衰老的同时,突出了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阶段都有增长的特点。但是前者在肯定了老年心理衰退的大
19、趋势的同时,对积极、还在发展的方面缺乏重视,后者则在强调积极发展要素的同时,对一般的发展变化(有退化)趋势的重视有所欠缺。应该在肯定老年心理基本变化趋势的前提下,对那些能够延缓老年心理衰退,助长某些心理机能发展的要素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科学地、正确地看待老年心理的发展变化。(3)如何使一个老人有一个愉快的晚年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康的精神状态,主要为进取心、希望、理想等,对老年人防止心理衰老、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勤用脑,多思考。大脑是主宰人体各器官的司令部,大脑的衰老,必然导致各个脏器的衰老,并且大脑对人类的知识、智慧和思维具有重大影响。因此,老年人更要勤用脑,多思考,使脑细胞和组织器官不
20、萎缩。处理好人际关系。对老年人来说,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乃是家庭关系。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应和睦相处,感情融洽。积极参加锻炼。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和加强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而且还可丰富晚年生活,增添生活乐趣,使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提高信心,增强主动、积极安排好晚年生活的勇气和兴趣,从而增强老年人的心理功能。但是,体育锻炼选择的项目一定要适合自己的体质状况,否则害多益少。82请根据下述案例中求助者的情况,对其心理异常进行诊断(包括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针对性治疗方案。一般资料:张某,男性,19岁,高中文化自我陈述:反复做事,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或不必
21、做的事仍要想、要做,为之痛苦紧张3年。临床表现:张某15岁开始遗精,由偶然渐至频繁,多达每日数次,有时手淫。对此事不敢声张,暗中自责。16岁考入高中,因学习日渐紧张,对担任学生干部社会活动多,影响学习有顾虑,老师提出优秀学生干部考大学时可降低一档录取分数线,张某常为此十分矛盾,即怕耽误前程,又怕辜负老师,冥思苦想,难以抉择,辗转不眠。每每下决心,但又次次动摇,很难完成一件事情,无休无止,脑袋发胀,心情烦躁,全身倦怠,学习成绩下降。自感问题严重,于是强迫自己学习,制定学习方案,但经常是手捧书本,思想却云游四方。自称是“该记的记不住,该忘得忘不掉”。最近半年很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心情烦闷。感到自己
22、不如别人,做事更加小心与缓慢。做事反复多次,同一个问题总要去想。为此来咨询。了解资料:家住农村,兄弟四人,排行老大,在乡下念完小学、初中,从小懂事守规矩,做事特别认真,成绩优良,一直当学生干部。家人反应做事很慢,考虑过多,某日与家人去邮局取钱,15元一目了然,张某却反复数了好几次;一次在上体育课时不小心碰坏了一个水泥预制板,张某耿耿于怀,整天想这一件事,难于安静下来。对自己信心不足。答:(1)对求助者初步诊断是严重心理问题,诊断的依据如下:该求助者未发现躯体疾病,故其心理问题没有器质性病变做基础。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该求助者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无幻
23、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该求助者心理问题与无法抉择投入更多精力在学习上还是学生干部工作上有关,与其处境符合,没有变形的内心冲突,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该求助者的问题虽然局限在无法抉择投入更多精力在学习上还是班干部工作上,但已经出现泛化,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效率下降,还时常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无法排除严重心理问题。该求助心理问题的特点是:由现实刺激引发,持续时间达3年,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但负性情绪反应的对象已经泛化,符合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要点。(2)鉴别诊断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基础:虽然有脑袋发胀、全身倦怠等生理症状,但是没有在体检中发现器质性病变。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24、,按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心理学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同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且自知力完整,没有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性问题。排除神经症性问题:求助者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性,由现实刺激引发,与其处境符合,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性问题。(3)从心理学角度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说明:本问暂未作答,请见谅。83试评述海德的平衡理论。答: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
25、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海德的平衡理论考虑的是一个人会在自己的认知架构内,组合彼此间对人和对物的态度。(1)平衡理论的主要观点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例如,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O与X称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恶、赞成与反对。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赏;不喜欢某人,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
26、。例如,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将是,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现将上述的P-O-X的关系列成图解形式。以符号“”表示正的关系,以符号“”表示负的关系,那么,共有8种情况,其中4种是平衡的结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如图(P-O-X关系形式):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现举例说明这种三角关系:今有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a对此,可能存
27、在三种情况:第一,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第二,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第三,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b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第一,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第二,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第三,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2)对平衡理论的评价海德的平衡理论的观点过于简单,只表示出关系的方向,却没有说明这种关系的程度。奥斯古德和坦南鲍姆于1955年在扩展的海德的平衡理论中
28、,提出了一致性理论,这种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既注意了态度的方向,也注意了不同方向态度的强度。以一致性理论为基础的预测比那些平衡理论做出的预测更加数量化。2013年江西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3年江西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65说明:本题暂未作答,请见谅。二、多项选择题6675说明:本题暂未作答,请见谅。三、简答题76请简述结构式访谈法的优点和缺点。答:结构式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是指访谈者按照统一设计要求和事先规定的访谈内容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受访者按规定的正式访谈。它是一种定量访谈研究方法,访问的对象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
29、和方法选取,一般采用机率抽样。访问的过程也是高度标准化的,即对所有被访问者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对被访者回答的记录方式等是完全统一的。(1)结构式访谈的优点结构式访谈的最大优点是访问结果方便量化,可作统计分析,它是统计调查的一种。与另一种统计调查自填问卷相比,结构式访谈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控制调查结果的可靠程度。结构式访谈的另一大优点是回收率高,一般的结构式访谈回收率可以达到80%以上,而且回收问卷的应答率也高。结构式访谈的应用范围也更广泛,可以自由选择调查对象,也能问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并可选择性地对某些特定问题作深入调查,因而大大扩展了应用的范围。结构式访谈能在回答问题之外对被访问
30、者的态度行为进行观察,因此可获得自填问卷无法获得的有关访问物件的许多非语言讯息。(2)结构式访谈的缺点与自填式问卷相比,结构式访谈费用更高,时间长,因而往往使得调查的规模受到限制。对于敏感性、尖锐性或有关个人隐私的问题,它的效度不及自填式问卷。77请简述人际沟通具有的心理功能。答: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其过程就是人们采用言语、书信、表情、通讯等方式彼此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对信息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取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信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对行为的调节。人际沟通具有心理上、社会性和决策上的功能,和我们生活的层面息息相关。其中心理上的
31、功能如下:(1)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和他人沟通在心理学中认为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人与他人相处就像需要食物、水、住所等一样重要。如果人与其他人失去了相处的机会与接触方式,大都会产生一些症状,如产生幻觉,丧失运动机能,且变得心理失调。但山居隐士们自愿选择遗世独立是一种例外。我们平常可与其他人闲聊琐事,即使是一些不重要的话,但我们却能因此满足了彼此互动的需求而感到愉快与满意。(2)为了加强肯定自我而和他人沟通由于沟通,我们能够探索自我以及肯定自我。要如何得知自己有什么专长与特质,有时是通过沟通从别人口中知道的。与他人沟通后所得的互动结果,往往是自我肯定的来源,人都想被肯定,受重视,从互动中就能找寻到部份
32、的答案。78请简述严重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答: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可有一定程度的改善。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可称为人格改变。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
33、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1项:(1)认知的异常偏离;(2)情感的异常偏离;(3)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4)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严重标准是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79请简述社会关系中偏见的是特征。答: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映象。偏见与态度有关,可偏见又不同于态度。态度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其与态度的认知成分相对应的是刻板印象,它代表着人们对其他团体的成员所持的共有信念。偏见则是与
34、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别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从这一点来看,偏见既不合逻辑,也不合情理,一旦产生偏见又不及时纠正,或可演变为歧视。一般来说,偏见具有四个特征:(1)偏见以有限或错误的来源为基础。人们常倾向于根据少数人的表现,来推断他们所属群体全体成员的特性,或根据道听途说的传闻而形成对群体的整体印象。(2)偏见的认知成份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人类认知的发展有关,作为节省认知资源,利用刻板印象简化了认识世界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而言,是人类智力成熟的表现。但当这种分门别类被固定化,形成刻板印象时就会导致偏见。(3)偏见有过度简化的倾向。一个持有偏见的人常常有类似
35、晕轮效应或光环作用的倾向。如果他讨厌某个人,就会倾向认为那个人各个方面都不好,也会因为某个人属于他不喜欢的群体,而把附加于该群体的所有不好的评价都追加到这个人身上。偏见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有过度类化的倾向,会忽视个体差异和主客观条件的差异。(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人们具有信息尚未收集完全时就断然下决定的倾向,对人印象的形成也存在过早下结论的倾向。特别是负面偏见,在印象形成过程中组织信息时会凸显出来。显然与正面信息比较而言,人们对负面信息有更大的敏感性,这种倾向有一定的大脑神经基础。80请简述实验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答:(1)两者定义内部效度是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关系的确实性程度,是实验结
36、论的真实性。内部效度与研究结果解释的唯一性有关,如果研究结果有且只有一种解释,那么该研究的内部效度就高;如果研究结果不止一种解释时,该研究的内部效度就低。因此,研究过程中所有导致对结果有其它解释的因素,都是对内部效度的威胁。比如,变量X的变化总是一贯地、明显地伴有变量Y的变化,如能肯定变量X的变化是引起变量Y变化的直接原因,那么这个研究就具有高内部效度。相反,任何其它可能引起变量Y变化的因素都是对其内部效度的威胁。外部效度是指在脱离研究情境后,研究结果还能成立的程度。每一项研究都是在特定的时问和地点进行的,有特定的被试、指导语、测量技术和实验程序。尽管研究本身具有特异性,但研究者通常期望研究结
37、果不是特异的,可以推广到研究情境之外。(2)两者影响因素内部效度影响因素a主试因素。主试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往往会受自身认知偏差的影响。认知偏差主要有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投射效应、刻板效应以及观察者偏见等。b被试因素。被试对内部效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要求特征。要求特征是被试通过对主试的语言行为和态度的察觉,判断主试的实验目的从而自觉不自觉得改变自己的反应。常见的要求特征包括霍桑效应、评价忧虑、取悦研究者、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等。c历史。历史,又称“经历”,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时间。当无关变量中出现历史因素,研究者无法判断实验结果是由自变
38、量引起还是由特定时间引起。d成熟或自然发展。成熟或自然发展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较为成熟、疲倦、饥渴或对实验丧失兴趣等。e选择。实验过程中由于没有采用随机化的方法来选择被试和分配被试,造成实验处理前被试的组与组之间在很多方面有差异性。f测验。研究者为了取得实验前被试的初始状态,对被试实施前测验,而这种测验可能会积极或消极地影响实验处理实施后进行的测验。g被试的亡失。实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使较多被试中途退出或死亡,导致研究者因为样本太小或组间被试不均衡无法对结果作出正确的解释。h统计回归。实验处理后的后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因为大多极端分数都含有较大的偶然
39、因素。如果统计回归导致实验结果上的错觉,则称之为回归假象。外部效度影响因素a总体效度,指研究结果对于总体的普遍意义,受到样本代表性的影响。b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定义与测试方式。c对测量的敏感化,由于事前测量或事后测量使得被试发生敏感效应,应尽量少用容易产生敏感效应的测量。d多重实验的干扰,被试参加多个实验会产生敏感效应。e特异性效应,实验采用了新的情景,减少了研究的外部效度。f实验者效应,建议采用双盲实验。g研究与实际情景的相似性。h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会降低研究的外部效度。(3)两者的关系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内部效度低的研究结果就谈不上对其它情景的普遍
40、意义;可是内部效度高的研究,其结果却不一定能够一般化到其它总体和背景中去。因此,提高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十分重要。一项研究的内部效度再高,如果其结果仅适应于特定的范围,特定的测量工具、特定研究程序和特定的研究条件等,那么,从获取一般知识和揭示普遍规律的角度来看,其价值、意义不大。因此,研究的外部效度与内部效度在重要性上毫不逊色。四、综合题81请阐述学习障碍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在临床上常见的学习障碍的症状表现是什么。答:学习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而使儿童在聆听、说话、阅读、书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困难的一种发育障碍。(1)学习障碍有四个基本特征:差异性。许多儿童的实际行为与
41、所期望的行为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如尽管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实际学习成绩却远低于其实足年龄和智力水平应该达到的成绩。缺陷性。学习障碍儿童有特殊的行动障碍,这种儿童在很多学科方面能学得很好,但却不能做其他儿童很容易做的事。集中性。学习障碍儿童的缺陷往往集中在包括了语言或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中,因此,常常在学习、思考、说话、阅读、写作、拼写或算术方面出现障碍。排除性。学习障碍的问题不是由听力、视力或普通的心理发育迟缓问题引起的,也不是由情绪问题或缺乏学习机会引起的。(2)常见的学习障碍的症状表现感知障碍。学习障碍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障碍:a视觉记忆困难,如有些在单词拼写中常出现错误,有些分不清
42、形近的字;b空间定向困难,这些不能分辨上下、左右、高低、里外、进出或分聚,所以在算术运算时,经常产生各种错误;c听觉辨别能力差,学习障碍在声音的分辨方面有困难,不能区别近似的声母或韵母,不能分清音近的字;d听觉记忆能力差,对于长于56个词的句子不能重复,对声音的记忆存在障碍。注意障碍。注意障碍主要表现为:a学习障碍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专心致志,不能有目的地定向注意;b好动、不安静、容易分心,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不够。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儿童学习障碍的一个重要症状。学习障碍有各种语言和言语加工方面的障碍:a语言接受方面的障碍,能理解听到的信息,但不能很快地进行语言信息加工,所以往往不能抓住所讲的全部
43、内容,而是只抓住其中的一部分内容;b口头语言表达方面的障碍,表现为难以用言语表达思想,词汇贫乏,不掌握语法;诵读困难,常将看到的词遗漏或用其他词替换,并且在发声和发音系统方面存在障碍;c书面语言表达方面的障碍,大多数学习障碍表现出书写困难和绘画困难,难以把想到的画出来,画几何图形的能力差,不能把看到的语言完整地写下来。思维障碍。思维碍障与语言障碍有密切关系。学习障碍的思维表现出以下特点:a思考力缺陷,对概念、对象和空间关系的理解等方面有困难,难以形成概念;b思维的灵活性差或思维狭窄,缺乏分析综合能力,联想不流畅;c缺乏良好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判断失误;d算术缺陷,表现为算术方面的学习困难;e抽
44、象推理差。行为障碍,行为障碍也是学习障碍的表现特征:a活动过度,表现为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多活动;b运动不协调,多数学习障碍表现出精细动作技巧障碍,做事笨手笨脚;c行为冲动、任性,学习障碍有时伴有冲动行为,或无法预计的不适当行为;d社会技能落后,学习障碍大多有社会与环境适应不良,一般社会能力比年龄相当的同伴低;e社会退缩,学习障碍均有社会退缩等内向性行为问题。82你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因素对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答: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
45、数来表示,是用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1)遗传因素对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据不同遗传关系的人IQ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关系越相近,测得的智力越相近;父母的IQ和亲生子女的IQ相关约为0.50,而养父母和养子女IQ的相关仅为0.25左右;同卵双生子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基因,其IQ相关可以高达0.90以上,而异卵双生子的遗传的相似性类似于同胞兄弟姊妹,他们的IQ相关就只有0.55左右了。相关性并不能代表因果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遗传对个体智力发展的重要性。智力是心理特质,它本身是不能遗传的。遗传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如感官的特征,发音器官的特征,四肢和运动器官的特征,脑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等
46、,人的智力发展与脑神经系统结构、细胞数量、神经递质、记忆分子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都取决于遗传的基础脱氧核糖核酸即DNA。当然智力在遗传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子女的智商与其父母相比,更接近于普通人群的平均值。即高智商的父母所生的子女,其智商要比正常人高,但比其父母要低;而低智商的父母所生的子女,其智商要比正常人低,但比其父母要高。另外,智力在遗传过程中,同样存在变异,所以有的父母智力都很好,但生下的孩子却是白痴;而有不少智力一般的父母,其子女的智商却比较高。(2)环境对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环境的影响主要指胎儿期子宫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外部因素对个体智力发育的影响。产前环境胎儿在出
47、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例如,唐氏综合症不是遗传病,而是母体内的卵子长期暴露在体内环境中,受到损害,因而出现额外染色体的结果。母亲服药、患病,怀孕期间母体营养不良等不利的产前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对个体智力发展产生影响。家庭环境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文化程度、性格、职业,家庭氛围、智力投资等都直接的潜移默化影响我的智力发育。在家庭氛围和谐温馨的环境下,个体神经系统能得到较快发展,心理安全感得到极大满足,高学历的父母甚至可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学校环境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有些优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
48、必须准确、严密、迅速,作业必须一丝不苟。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思维和言语能力有明显提高。“强师手下出高徒”,也说明了教育、训练对发展智力的意义。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小组、绘画小组、体操小组等,丰富校内外生活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课外活动小组中,常常会涌现出许多小发明家、小气象家、小农艺家、小画家等,这对他们的智力的发展和一生的事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总之,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生物前提。良好的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有研究发现:遗传关系越密切,个体之间的智力越相似。但是遗传只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教育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遗
49、传与环境二者相辅相成。在遗传和环境对智力的作用上,遗传决定了智力发展的上限,这个上限只有在一种理想的适时环境下才能达到;而遗传所决定的上限越高,环境的作用就越大。83请采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利他行为,并谈谈如何在社会中发展利他行为。答: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的特征如下:以帮助他人为目的;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自愿的;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如果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1)社会交换理论对利他行为的解释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关于
50、人类相互作用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是受到“社会经济学”导向的。人们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目的在于以个人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报偿的交易。人们在交往中所交换的不仅是物质和金钱,而且还有社会性的东西,如爱、服务、信息、地位等。人们在这样做的时候使用的是“最低失分”策略,即以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报偿。助人行为有隐蔽的个人利益。帮助他人为获得的报偿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为得到他人的赞许或友谊,这是外部的,这种付出为了得到。因此,我们最愿意帮助那些对我们有吸引力的人,我们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的人。助人的好处还包括内部报偿。当我们听到一个小孩的哭声时,我们会感到不安、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