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媒介间性视阙透视音乐整体教育的发展趋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9221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媒介间性视阙透视音乐整体教育的发展趋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媒介间性视阙透视音乐整体教育的发展趋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媒介间性视阙透视音乐整体教育的发展趋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Journal of therthern Music北方音乐2023年第2 期从媒介间性视阙透视音乐整体教育的发展趋向唐文潘,罗艺峰摘要:媒介间性是一种跨媒介、超越互文性的“符际 现象,可指同种媒介或不同媒介之间的关系,也可指同一部/一组人工作品中值得注意的或特有的结构内现象。媒介自含关系性,媒介间性则反映的是整体主义哲学观照下普遍联系的媒介思维范式。关注媒介间性是认识音乐教育时代性的客观要求,也是主体发展音乐整体具身认知的需要。关注音乐教育的媒介间性有助于主体在音乐实践中获得多维审美体验、激活音乐联觉,在先验中实现具身性类化、建立自身内在秩序,并在音乐意义生成过程中实现自我。强化音乐教育的媒

2、介间性还可为丰富音乐教学手段、活化教学形态以及深化教学目标创新思路。关键词:媒介间性;音乐教育;价值追求;教学意蕴;音乐整体教育观中图分类号:J60-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2-7 6 7 X(2 0 2 3)0 2-0 10 9-0 8一、“媒介间性”的理论内涵(一)媒介间性媒介,英文词源为medium/media”,源于拉丁文medium,译为“中间”之意。广义上指能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狭义上指直接为接收者传递或运载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即载体)。对“媒介间性的讨论源于2 0 世纪末期欧美人文艺术研究领域,我国学者王振铎、刘大年从编辑学研究出发

3、,于2 0 10 年提出了“媒介间性”(又称“媒体交互性”)这一概念,意为“在人类生活交往于其间的全部媒体结构或媒介环境中,各种不同媒介之间内涵并演化着一种最本质的交互关系”。德国学者维尔纳沃尔夫认为,“媒介间性”是符号“互文性”的衍生,是传统的不同表达或交流媒介之间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在于可被证实和辨认,且涉及两种或更多媒介直接或间接卷人到人类艺术作品的意义中。简言之,媒介间性(intermediality)是一种跨媒介、超越互文性的“符际”现象,它是指同种媒介或不同媒介之间的关系,也可指一部/一组人工作品中值得注意的或特有的结构内现象。8(二)媒介间性的理论内涵1.媒介间性的哲学内涵媒介是

4、促进人和事物间发生联系的介质和纽带。媒介可独立存在,并自含关系性。当不同的收稿日期:2 0 2 2-11-2 0作者简介:唐文滔(19 8 9 一),女,艺术学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助理研究员(广州510 6 6 5);罗艺峰(19 47 一),男,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西安7 10 0 6 1)。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 0 2 0 年度青年项目“岭南传统音乐服务于当代美育建设的创造性转化研究”基金项自:本文宗厂尔省召子社云件子观划式0 皮育年项百略用传自尔服天有改的创适任转化所(CD 2 0 YYS12);广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专项(2

5、0 2 2 CXJK246);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9 9 16 9 19阶段性成果(G D 2 0 Y Y SI 2):)乐省教月力高等教月专XJK240;广乐技不帅池人日19910 9190 0阶段性成果 英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16 年版,第345页。明安香:关于传播学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新闻界19 9 4年第6 期,第4-6 页。王怡周、刘大年:媒介“间性”概念考辨,中国科技术语2 0 10 年第6 期,第45-49 页。王振铎、刘大年:编辑学6 0 年的学术发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 0 10 年第1期,第1

6、13页。德 维尔纳沃尔夫:小说的音乐化:媒介间性的理论与历史研究,李雪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2 年版,第6 2-6 4页。同,第1-2 页。同,第51页。8同,第50 页。北方音乐1102023年第2 期媒介组成“媒介集群”时,跨媒介间形成的媒介外部联系网络就更具宽度与深度,这是“外结构意义”上的媒介间性;当一部或一组艺术作品中同时涉及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媒介信息,那么此时反应的则是“内结构意义”上的媒介间性。媒介本自含关系性,又可创生跨媒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媒介间性既关注跨媒介间的异质化联系,也关注媒介或作品对象结构内部的同质化联系。媒介间性观照其主体、内外部秩序的普遍联

7、系的本质立场与马克思“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同合,更与整体主义(Holism)主张的“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及其关于事物秩序、结构和整体的联系思想相契合。媒介间性实质上是整体主义哲学观照下普遍联系的媒介思维范式。整体主义哲学注重事物之间的内在性质及其构成的有机关联,强调把科学、理性的归纳法和直观的演绎法相结合起来,用以研究、把握事物的整全面貌。因此,需建立一种整体主义观照下的媒介间性,以“普遍联系,整体思维”的哲学认识去思考媒介表达、内容载体、传播场域及其呈现方式的问题,同时还须意识到媒介往往存在于多元的社会整体媒介环境中,把握事物或文化现象的全貌也需在跨媒介的整体场域中进行。韩国学者南纯

8、曾说:“在数字时代,需正确树立整体性的多媒体交互观念;而构筑跨媒介(cross-media)的整体性文化结构是时代发展需求的反应”。媒介间性视阙下,首先要充分关注个体媒介的特性及其应用场域、方法和效能,也应关注到媒介之间的差异性与关联性,并从媒介差异性中找寻潜藏的可供补偿、改善、叠加或增值的媒介要素,从而产生具有整体媒介效应的“意义链”2.艺术媒介的独立性及其媒介间性的互文关系媒介作为工具,是搭建万物普遍联系的桥梁;作为中介,又促动着万物间的交互与渗透艺术整体区域内存在多种媒介(如图1所示),如文字、谱例、音乐、图像、影视、语言、律动、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作为媒介,它们独立存在并可传达其特有

9、的艺术信息及其文化内涵。媒介还可形成以“媒介集群”为载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类媒介集群并非自由零散地组合,而是围绕一定主题或同质性内容组成有机关联,作为一种主题集中表达的元素性“媒介补偿”。在主题确定的情况下,艺术媒介集群中的任意媒介都能以自身独特的存在方式去解释另一种媒介,它们也将以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话语互涉在媒介间性场域中实现其内在意义的整体融通。如在艺术作品中表现日出的景象,我们可从莫奈的画作日出印象、格里格的交响音诗画晨景、白居易的诗词忆江南及影视作品等媒介集群中获得类似主题或场景的感官再现。同时,还能在其中实现主题艺术内在意义的“近义性阐释”或“类化性释义”,这种现象还可称为

10、主题意象的媒介“交互指涉”。概言之,多样的艺术媒介既可独立存在,又能以媒介间性的立场凸显其话语互涉的普遍联系性。文字/谱例音乐图像媒介间性影视体态语言律动图1媒介间性二、媒介间性视野下音乐教育的价值追求从2 0 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义务9同栾玉广: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 8 6 年版,第2 7 7 页。谭木桂,李春泰:池田大作整体主义文明观论析,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2 年第9 期,第10 2-10 7 页。南爽纯:出版内容的跨媒体创新之路,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0 年第6 期,第146-149 页。王怡周、刘大年:“媒介间

11、性”概念考辨,中国科技术语2 0 10 年第6 期,第45-49 页。段丹洁、孙美娟:媒介物质性研究拓宽传播学视野,中国社会科学报2 0 2 2 年4月11日,第1版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4页。宋瑾:阐释音乐的三种语言:异质性、近质性与同质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 0 2 2 年第1期,第3-15页。111从媒介间性视阙透视音乐整体教育的发展趋向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到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后简称“新课标”),新课标最大的改变是将音乐、美术、艺术三科课程标准合而为一,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人舞蹈、戏剧(含戏曲

12、)、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以整合方式将这些学科合为一门具有整体性的艺术课程,凸显了当今世界教育变革的融合发展趋势。艺术也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多媒介的差异性表达中走向整体,推动着音乐教育迈向跨学科发展的融合之路。本质上看,这种发展趋势也是对媒介间性及其育人功能的高度关注。然而,“音乐教育为何要追求多媒介/跨媒介的表达?媒介间性视野下所能生发的音乐育人效能如何?”成为解答当下音乐教育走向融合发展的必答题。(一)关注媒介间性是认识音乐教育时代性的客观要求历史地看,人类的生存与媒介的产生及应用有着紧密联系。人类诞生之初,便生活在一种无工具、无符号意识的自然环境中。随着人类对生活的不断实践

13、和改造,渐渐认识和创造了工具和符号。工具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符号促进了人与社会的交流。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掌握青铜、陶瓷、造车、造字、造纸、印刷等技术,还发明了众多交通工具、电气设备,开发了多种能源,创造了互联网等高阶科技,不断为人与社会的时空交流与共同发展创造新媒介。人们也在媒介的中介作用下打开了与世界交往的新局面。因此,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任何摆脱了媒介的生命,人类与媒介共生,生活并嵌人在媒介系统中。技术迭代发展联动人类生活方式变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作品是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转化,其表达形式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媒介生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可以说,科技发展

14、、媒介衍生的多样性与艺术载体及其表达形式是呈正相关的。就像电影,经历了从2 D到5D的四次荧幕革命,技术媒介深刻影响着影视作品的整体呈现。技术已成为艺术创作的前置条件,也深刻影响着艺术样态的更新。从教育层面看,关注具有时代性的媒介存在及其间性关系,实际上是对学生生活及其成长环境的关注。了解当代媒介并运用于音乐教学是落实艺术课程新课标中“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关联”课程理念的重要路径,更是体现音乐教育发展时代性的重要维度。(二)关注媒介间性是促进主体音乐具身认知发展的需要具身,是指对身体的依赖性。具身认知在知识习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注音乐教育的媒介间性即是从媒介视角对学习者具身化

15、的学习内容、载体、形式及其认知层次的整体观照,1.关注媒介间性有利于主体实现具身化的多维审美体验音乐教育的媒介问性助力主体在音乐实践中获得生活临境感。人类艺术大多暗示着人们对时、空的感性认识。艺术创作也往往追求对“时空感”的实现。音乐作为依赖于时间的动态艺术,绘画、建筑、工艺等则是依赖于空间的静态艺术,为了追求“时空感”,音乐可与空间艺术相联系,营造时间与空间相融的整体艺术,为主体营造音乐时空体验。而这种音乐时空感实与音乐体验的“临境感”异曲同工。人们追求艺术的多维媒介表达,实际上是在追求与自身最贴近的生活情境,并寻找切合当下语境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加之,“临境感”与主体的生活场景、所接触的媒介

16、环境及其先验的自我世界都存在近质性或同质性,在先验中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 0 2 2 年版)的通知,2 0 2 2 年4月8 日,http:/ 1日。崔学荣:艺术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新突破新征程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 0 2 2 年版)(音乐)解读,全球教育展望2 0 2 2 年第7 期,第3-13页。赵淑萍、王海龙:再造与重构:“媒介化”影响与行为方式变化研究,中国新闻传媒研究2 0 2 1年第5期,第6 5-7 6 页。叶浩生:“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心理学报2 0 14年第7 期,第10 32-10 42 页。美扎德拉维克布拉泽科斯:艺术中的音乐,洛秦、李玫、刘勇

17、校译/审校,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 0 14年版,第30 3页。侯舒沥:媒介间性:风格学流变中的跨媒介艺术理论建构,美术观察2 0 2 2 年第1期,第6 6-6 7 页。北方音乐1122023年第2 期体验音乐才更具真实性,主体往往也会因为音乐带来的真实感而不自觉地去建立与他者的联系。一旦产生音乐学习的联系思维,便会为学习主体进行艺术品赏增添更多跨媒介载体和跨学科知识,这些知识也会成为支撑主体对作品解读的内在素养和参照阈值;同时也可增加艺术品赏过程的趣味性,激活更深刻的主体情感感受和更广泛的人生感悟。23以时空感、临境感作为参照物,以形式、空间、时间、色彩、意义为五大参数,通过设置坐标

18、、绘制艺术媒介间性下情感共鸣场雷达图,为明确文字/谱例、图像、音乐、影视四类代表性媒介的情感共鸣场变化提供参考。如图2 所示,雷达图由内向外,分别表现的是文字/谱例、图像、音乐和影视的“五大要素”坐标值,五点相连后产生的一个区间就是该媒介所生成共鸣场的相对面积。其中,粗圆点线面积代表的文字/谱例共鸣场,黑灰色虚线代表的是图像共鸣场,灰色实线和黑色圆点虚线分别代表音乐与影视。换言之,从文字/谱例、图像、音乐到影视,各媒介生成的情感共鸣场呈渐进扩增关系。这种媒介间性视野下情感生成的层次性与差异性与毛诗序中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嵯叹之,嵯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19、也”具有审美层次上的近质性。形式意义空间一文字/谱例图像一音乐色彩时间影视图2文本、图像、音乐、影视情感共鸣场雷达图音乐教育的媒介间性助力主体激活音乐联觉。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即延伸”。其意是说,任何媒介(作为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在媒介的讯息、延伸功能中,他着重强调的是媒介对于人的心理及其与社会关系之间所产生的综合影响。他认为,媒介之所以重要、之所以能给人的心理及其社会带来复合性的影响,是因为媒介间性在整体场域的互释中,一种媒介往往会成为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在这个“互相指涉”且媒介叠加的情

20、境中,整个艺术品赏的过程将会发生审美尺度、审美节奏及其审美模态的变化。这三种维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这些媒介间性视阈下所生成的审美能量,而在此意义上产生的审美能量则会形成复合型的情感共鸣场和整体能量场。此时,媒介间性的整体作用便会直接刺激主体联觉的产生。联觉(synesthesia),最早由弗朗西斯高尔顿提出。贡布里希认为“联觉”又可译为“通感”,它是一种心理现象,即一种感觉会引起另一种感觉。它还是一种“感性的联想”,五官感觉与心觉之间相互引发、沟通、交融起来的一种感觉方式。它既存在于日常生活经验中,又与审美感知、体验活动息息相通,是一种叠加状态的独特艺术功能。如图3所示,各媒介内含其独特性,能激活

21、主体不同的感知觉,如文字/谱例、图像激活的是视觉,语言、音乐等相关形式引发听觉,舞蹈、体态律动等激起动觉,器乐和人声演奏则生成触觉和肌觉等。结合图2、图3,便可理解身体所承载的不同音乐实践活动。可以看出,不同艺术媒介刺激下所带给主体的音乐形象变化,就是生成不同音乐意义的源头。多样化的艺术载体作为理解音乐的媒介,以各自的媒介能量积揽作品的整体能量场,催生音乐审美过程中强烈的情感进发。从媒介间性出发,在艺术语境中诱发多觉联动,让周海宏:音乐理解的意义主题讲座,现场笔记。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11年版,第18 页。同上,第17-18 页,第2 3-2 8 页。F

22、rancis Galton,“Visualised Numerals,Nature,London,1880,vol.21,pp.252-256.E.H.贡布里希:艺术与幻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 8 7 年版。8崔学荣:多觉联动音乐教学法一一场音乐课堂教学的革命,音乐生活2 0 2 1年第2 期,第15-2 0 页。9 陈育德:灵心妙悟一一艺术通感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5年版,第4页。0 苏】谢切诺夫:谢切诺夫选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 57 年版,第16 4页。113从媒介间性视阙透的发展趋向学习者在音乐实践中身体力行、身心合一,并在作品所营造的跨媒介整体情境中实

23、现强烈且纯粹的具身情绪,将音乐作品的能量与辐射量度最大化,进而实现音乐的整体育人功能。文字/谱例视觉图像视觉音乐文字/谱例/音响影视体态律动动觉视/听觉语言听/动觉图3音乐教育的媒介间性及其感官分布2.关注媒介间性有利于主体在音乐实践中实现经验类化音乐的媒介间性促动主体在先验中实现具身性类化。类化不仅包含“同化”,还包含“顺应”。同化,是一个认知过程。通过它人们把新的、感知的、运动的或概念的材料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行为模式之中。顺应,则是以新图式的创造对旧图式的改造。类化要先经过音乐经验的同化,并于顺应过程中发生音乐经验的加工与发展,经过两者间的交互与补偿,以更高阶的重组模式实现的对主体认知的发

24、展与促进。客观来看,主体的音乐经验已经作为先验储藏在其认识系统之中,而媒介间性所带来的跨媒介、多载体、多形态的感官与知觉刺激,都会引发主体音乐经验的类化。这种经验类化有助于主体在音乐的时间流动和意象生成中,寻找与自身经验及其内感受相同或相近的具身记忆,这个记忆可能是审美感受、身体经验、情绪波动、情感喷涌、意识生成或是能量获得等等,这也是音乐“语境”的生成。这种在先验类化语境中找到自我存在的具身化音乐体验,很可能是主体进行音乐实践的乐趣所在。音乐的媒介间性帮助主体在音乐作品中建立自身的内在秩序。通常情况下,媒介与主体之间相互调节,并在具体主题或作品中通过博奔后达到平衡,最终持续运行,直到下一个阶

25、段的到来。这句话是说,主体对音乐(艺术)作品的理解常围绕其先验存在而生成。当音乐作品内、外部整体结构与主体先验情境形成联觉并相互匹配时,即可算是主体从中获得的音乐意义符合其内在秩序。杜伊卡斯莫耶曾在探讨由巴赫音乐所作的图画、色调与色彩交响曲的关系时谈到:“音乐效果来自于乐章的暗示,也来自视觉因素的时序”。视觉因素的时序,实际上是一种“视听通感”。从这个意义上看,听觉因素中也会存在空间的秩序。而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视觉艺术中追求听觉感受,在听觉艺术中又希求视觉显现,抑或是在静态艺术中寻求动感因素,在线性作品中又寻求立体空间感,也常常在单一艺术中渴望收获综合艺术所带来的整体效果。所以说,人们对媒介间性

26、的追求,本质上是在音乐的声音空间中寻求一种与内心秩序相匹配的平衡且和谐的立体空间。3.关注媒介间性有利于主体在音乐的意义中自我实现马斯洛人本哲学中曾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大层次。我们认为:第五层次,也就是最高层的“自我实现”对于音乐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自我实现,就是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从个体角度看,人在音乐及其教育中的自我实现,可按程度分为对身心自适、高峰体验及对自我意义的实现。对于普通学习者而言,除了音乐外,可供应用调节身心的他媒介还有很多,有的媒介情境煊染力都超过了音乐。如看一部电影,感受其一气呵成的戏剧化的表达、时空再现的临境感;看一部歌剧或舞剧,感受歌、舞、乐的立体交融等,这些媒介具有 美

27、瓦兹沃思:皮亚杰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徐梦秋、沈明明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 8 9 年版,第17 页。同,第17-18 页。谢嘉幸: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中国音乐2 0 0 4年第4期,第2 0 1-2 17+2 46 页。赵淑萍、王海龙:再造与重构:“媒介化”影响与行为方式变化研究,中国新闻传媒研究2 0 2 1年第5期,第6 5-7 6 页。美扎德拉维克布拉泽科斯:艺术中的音乐,洛秦、李玫、刘勇校译/审校,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 0 14年版,第30 3页。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 0 0 3年版。3同,第30 页。北方音乐1142

28、023年第2 期“复调层”的意蕴和开放式的时空印象,主体在它们影响下所生成的内在意义,都会比音乐单媒介所生成的线性品赏意义饱满。简言之,“异媒”数量越多,所产生的审美因素愈多元,审美尺度得到的延伸就愈大,主体所能收获的叠加性审美体验就越丰富,因此从中获得的音乐意义就愈发深刻。当音乐与跨媒介所生成的场景和个体身心自洽之间的匹配程度越高时,听者从媒介中获得自我意义及其高峰体验的概率就越大。但高峰体验是偶然性地即时发生,且是转瞬即逝的。因此,只有当媒介愈多元、可刺激主体认知的信息源愈丰富时,可能产生高峰体验并实现自我意义的概率就愈高。虽个体在音乐中获得高峰体验与自我实现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在媒介间

29、性视野的驱动下,音乐及其跨媒介融合语境服务于主体自我实现的可能性会愈加明显总而言之,关注媒介间性既是对媒介外部客观秩序建构、凸显时代性的重要视角,同时也是对媒介应用主体内部主观秩序建构、挖掘具身性音乐认知的整体发展要求,更是媒介间性驱动下人的认知发展经历由简到繁、由少及多、由点及面、由静到动、从部分到整体的必经之路。在整体的社会媒介环境中,立足音乐,充分认识并应用媒介间性可助力学生获得音乐教育的整体意义。三、音乐教育中的媒介间性及其教学意蕴1.强化音乐教育的媒介间性可丰富教学手段教育的普遍性和普及性特征决定,教学话语体系须具有最大受众度和在场效应,能适用于每一位普通学生。学生间知识与认知程度的

30、差异,决定教育话语风格须是具体所指、具象存在、多元化、生活化的教学语言体系。当教师在解决一个问题或解析一个话题时,如果能通过多学科的知识、多媒介的载体、多层级的技术来集中解决教学问题,往往能够充实并丰富教学手段。媒介间性于音乐教育而言,最显著的作用在于将抽象的音乐符号与意象导向同主题的他媒介及其场景表达之中,并在跨媒介的互释过程中呈现音乐主题的多种模态,从而实现音乐意义及其意象的具象化。本质上,这也是一种基于媒介间性的理解教学追求。这种教学方式重在引导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产生情感共鸣,以实现生命意义的表达和个性发展为目标。当教师进行音乐教育的主题设计时,可置身于多种艺术媒介及跨学科场景中,找寻到

31、能够集中表现教学内容各要素的适切媒介,以一种类似于外围光圈集中辐射中心的跨媒介对应方式去阐释主题音乐的整体语境,由外而内,以多言一,从而全方位解题。比如阐释音乐主题的文化内涵时,可借用诗词等文学话语实现背景的有声描述,将音乐的抽象主题通过图画或影视等载体实现音乐形象的具体化、可视化和可感化,从而使学生在限定的主题范围内收获多维立体的审美体验。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他媒介话语形塑”的教学方法。另言之,只要以音乐主题为轴心,立足于多学科和多媒介的语境中借用其他媒介进行同主题互释,就是在对音乐主题进行多元化的话语形塑。这种话语形塑,可以看作我们通常所说的“换句话说.”,是以打比方的形式进行的转喻或隐喻

32、。本质上还是围绕同一主题在进行“媒介转化”,这种转化有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教学意蕴。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间性是丰富教学手段的重要理论来源2.强化音乐教育的媒介间性可活化教学形态“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这句话已深人教育人心。它揭示的音乐教育症结多指向音乐教学形态的固化,也包含着对教学手法的批判、对施教者教育理念及其所形成教学风格与惯习的批判。诸多教育实证研究发现,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理由多是因为音乐课充斥着乐理知识与各项音乐技能,学生很难从中体悟到音乐美感、体味到自我存在或是收获自我意义。由此,寻求活化音38同39同,第38 8-39 0 页。靳玉乐:理解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

33、0 0 6 年版,第1-3页。德】维尔纳沃尔夫:小说的音乐化:媒介间性的理论与历史研究,李雪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2 年版,第6 2-6 4页。115从媒介间性视阙透的发展趋向乐教学形态的有效路径可为提升音乐教育的育人成效赋能。媒介间性理论对于活化音乐教学形态的指导意义在于,可集合各类型的艺术媒介,将抽象性的音乐文本或音响符号置身于功能各异的媒介集群之间,营造一种跨媒介的、趋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存在形态的教学情境,巧用媒介,设计可激活学生各项身体感觉的教学方法,运用美雅、生动、智慧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视”“听”“动”“感”“思”,以“1+12”的联觉、裂变效应去体验和体悟

34、教学内容,并在其认知领域内展开横纵联系,唤醒他们对音乐符号的整体具身认知,并能在轻松愉悦、身体力行、开放灵动的教学情境中享受音乐,喜爱音乐课。3.强化音乐教育的媒介间性可深化教学目标音乐,既是抽象的隐性符号,又是具象的显性符号。音乐具有显性表达与隐性内涵的双重特征。恰恰影响音乐教学效度的重要因素在于,教师往往难以将音乐内部潜藏的隐性意义进行完满挖掘并外化于教学之中,导致学生很难在显隐之间建立知识关联,从而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或只是一时了解。深化音乐教学目标的突破口在于,如何将音乐的隐性因素在音乐教学中得到显性表达。媒介实际上也存在显性与隐性之分。从“显隐的对立立场看,文字与语音相对立,音符与音响

35、相对立,乐器与乐曲相对立,图片与影视相对立符号或媒介间的互释性与可解读性提醒我们,隐性内容与显性内容之间可得到有效转换。若教师在媒介间性视野下,充分挖掘媒介之间的对应及其互文性关系,去隐化显,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隐性存在的内容与意义转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音乐实践活动,或是在音乐主题中创设艺术产品或进行成果创编和展示,实际上就可作为实现音乐隐性内容的外显性解构与转化的有效路径。当教师能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去设计教学环节时,学生便会更容易地体悟到音乐与他学科知识、音乐与他媒介之间的关联。同时,他们也能通过媒介间性场域中的多元艺术媒介进行音乐主题与形象的互释,打开感受音乐之美、理解音乐意义的多通道,从而在

36、音乐实践活动中更加客观、具体、完整地体悟音乐的价值及其对于自我的意义。如此,在媒介间性的启发下,音乐的育人目标也会随即得到深化与整全化。可以说,音乐教育中的媒介间性所生成的教学意蕴在于,它不仅有利于教师音乐教育理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它能在其多媒介、跨学科的教学脉络中丰富其教学手段、活化教学形态,从而拓宽学生音乐学习的宽度,并在其中建立音乐与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同时也能深化音乐教育的目标,引导学生在跨媒介的场景中拓深其音乐学习的深度,在知识的交互与联系中构建个性化的音乐意义系统。四、媒介间性驱动下音乐整体教育观的建立(一)音乐整体教育观当前人类生活在一种多媒介、跨媒介的社会环境中,使得人们的生活和

37、学习方式也随之产生了巨大变革。为了顺应社会环境与媒介迭代带来的变化,更好地变“顺应”为“顺用”,本文认为应在媒介间性视阙下构建一种音乐整体教育观,旨在呈现一个观照媒介间性、立足音乐、以跨学科为视野的音乐教育整体视角。音乐整体教育观,应是在“媒介间性”视阙影响下建立的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体主义哲学思想”及其相关理论来指导音乐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并针对不同存在与组合形式的主体,通过构建音乐教学内容的跨学科及其整体视野、教学媒介与手法的多样组合、育人空间的整体场域、育人过程的整全性,服务于培养顺应时代发展、富有生命质量、全面且可持续发展的人,是一种以人为本、观照音乐教育主体全景、发展全过程的整体

38、性音乐教育观。(二)音乐整体教育观的主张音乐整体教育观主张以音乐学科本体为切入口,更新音乐学科的传统“材料观”和“知识观”。主张音乐与他学科或媒介建立科际/跨媒介联系,并通过音乐与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结,凝练具有互通性和共同育人价值的跨学科知识核心,从而生成音乐多元化、多形态的“育人契机”,以此为基础,结合教学内容发展具有结构化的综合性音乐责任编辑:李然北方音乐1162023年第2 期跨学科知识,主动更新传统音乐教育内容及其教学资源系统,倡导建立音乐的整体知识体系。音乐整体教育观主张以音乐学科本体为切人口,整合音乐与他学科(媒介)思维模式与逻辑理路,更新音乐学科育人的“方法观”。主张学习、统整人

39、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学科的内在思维模式、逻辑理路及其研究方法,在多种学科立场中尝试建立一种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基于音乐、超越音乐,追求理解、提供支架、建立模型,倡导合作、自主探索,敢于创造、乐于展示的一体化音乐教育模态和学习模式,构建一种面向人人的普适化美育整体形态音乐整体教育观主张以音乐学科本体为切人口,主张以一种覆盖生活多场域的音乐教育理念,在音乐、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一种整全的教育观。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结,贯通个体与家庭、学校、社区、社会、自然等不同育人场域的生活情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将音乐教育全方位镶嵌到每位学生的生活常态之中,使他们在“音

40、乐生活”中收获美的体验、美的浸润、美的陶冶,逐步实现音乐的整体育人功能音乐整体教育观主张以音乐学科本体为切人口,在音乐教育载体与形式上主张观照“媒介间性”理论,在音乐本体与跨媒介之间建立一种整全的教育媒介观。通过发现时下新兴媒介与热门媒体,将教师教育与学生学习放置到“媒介集群”之中,并在适切的主题或跨学科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跨媒介的呈现方式来唤醒和激活学生的音乐联觉,适当引介跨媒介的技术手段作为学习支架,为学生的音乐跨学科整体学习做好媒介和技术支撑。总之,在“媒介间性”的观照与指引下,为实现音乐整体教育的育人效能,我们可立足音乐本体,引人跨学科与跨媒介的学习模型,生成以“音乐跨学科”“综合性”“

41、实践性”为关键词的音乐教育模态;以学生的音乐及其他直接经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环境,注重将音乐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跨学科间的解构、互释与融合;在适切的主题场域中创设适用于音乐跨学科学习的真实情境,提供辅助性的跨媒介学习支架;提倡学生开展具身探究与小组合作模式,发展他们的跨学科理解能力,并引导深度学习,生成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应用能力,从而在媒介间性场域中诱发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生成。概而言之,构建并践行媒介间性视阙下的音乐整体教育观是服务于新时代音乐整体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总体趋向,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Holistic Music Education f

42、rom thePerspective of IntermedialityTang Wentao,Luo YifengAbstract:Intermediality is an kind of intersymbol phenomenon that cross media and beyond inter-textuality,it refer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me or different media as well as to noteworthy orunique intra-structural phenomena in the same wo

43、rk/group of works.While media are self-containedand relational,the intermediality reflects the paradigm of universally connected media thinking un-der a holistic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Attention to intermediality i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understanding the contemporary nature of music educat

44、ion and a need for the subject to develop a ho-listic embodied cognition of music.Attention to intermediality in music education helps the subjectto gain multidimensional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activate musical association in music practice,torealize embodied cognition a priori,to establish its ow

45、n internal order,and to realize itself in theprocess of generating musical meaning.The strengthening of intermediality in music education canalso create new ideas to enrich music teaching methods,revitalize teaching forms and deepen teach-ing goals.Key words:intermediality;music education;value pursuit;pedagogical implications;holisticidea of music educ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