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走进意象艺术》单元教学方案
密云二中 兰春蕾 单元学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意象美术是美术作品的常用表现形式之一,并能认识并了解意象美术。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法、举例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实践,参与评价作品等过程,培养学生对鉴赏语言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喜爱意象美术作品中典型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美术语言的感念、基本元素、表达手段。理解三种基本美术语言的形态。
难点:根据三种美术语言的形态特征正确辨别鉴赏美术作品。
3、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或图片便于学生课后查阅; 多媒体。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方法策略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设置问题:“过几天就到中秋节了,我们最盼望的除了合家团圆吃月饼之外,还会做什么呢?”
出示图片:“大家看到的是几幅月夜的景象,如果由你来画一幅《月夜》,你会画些什么呢?”
二、讲授新课
进入主题:“非常好,大家通过具体的场景和事物来表现月夜,这是使用了具象艺术的表现手法,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意象艺术及其表现手法。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还会赏月
学生回答:我会画一个小亭子,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还有天空中的繁星……
观察法、想象法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评直觉作答,简单快捷的进入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初步得到结论,得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出示图片《满天星斗下的罗纳河》、《星月夜》,提问:“画家梵高在间隔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画了两幅以月夜为题材的绘画,它们分别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呢?”
补充总结:
《满天星斗下的罗纳河》:幽静的、璀璨的。
《星月夜》:躁动不安的。
提问:这幅躁动的《星月夜》是用什么美术语言元素创作的?
<板书> 线 短线 曲线
★ 提问:梵高为什么只用短线而不用流畅的长线条呢?
★ 体验:分发学生每人一只蜡笔和一张纸,常使用长线和短线画出漩涡形。(提示:在画的过程中,体会画长线条的心情和画家画短线的心情是怎样的? )
< 出示课件>
提问:除了线条,画家还用到哪些语言元素?
<板书> 色 冷暖对比
<板书> 形 动静结合
<板书> 空间 视觉平衡
★总结:
意象艺术:艺术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
学生回答:
《满天星斗下的罗纳河》给人感觉是安静的、美妙的。《星月夜》的画面很乱,感觉不舒服。
学生回答:线、曲线、短线
学生开始疑惑
学生体验后回答:
长线:画起来很快,一气呵成的,心情比较愉悦。
短线:画起来费劲,觉得心里堵得慌!
学生回答:色彩、构图
提问法
对比法
体验法
讲授法
引入本课主要内容
通过比较作品,使学生自己总结出意象艺术的语言
帮助学生体会线条的不同感觉,拉近学生与画家之间的关系,一遍更好地感受画家作画时的心情。
逐步深入到定义,使定义的讲解不再枯燥
。
提问:“梵高正是借助线条、色彩、空间等对客观的月夜进行了夸张、扭曲,这源于他自己的审美情感,而梵高的内心情感是怎样呢?是什么情感促使他画出这样一幅躁动的《星月夜》?
< 出示资料>看资料后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梵高的出生年月及国家?梵高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绘画?梵高的身体状况与这幅画有什么关系?梵高在什么时候出名的?他生前买过几幅画,而死后有卖过多少副,价格怎样?他对美术史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补充总结:“让我们带着对画家梵高的无线崇敬之心,再次欣赏《星月夜》,看它是否给了你更多、更新的感受呢?”
<板书> 情感的宣泄
总结补充:“美术作品不仅可以再现客观世界,而且也能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及艺术主张。《星月夜》所反映的是画家梵高孤独的、渴望美好生活的情感。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其他艺术家是如何借助意象形式艺术观念的?
学生疑惑
学生在舒缓的音乐情境中听讲解并欣赏作品
学生回答:梵高是在借助绘画表达自己压抑和无助的情感。
举例法
讨论法
举例法
教师举例说明,加深学生理解。
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能力,通过阅读资料和老师的讲解,讨论问题,自己总结出问题的答案。也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
教师举例说明,加深学生理解。
出示《带帽的女人》、《马蒂斯夫人像》、《波菊尼小姐》、《吻》、《陕西剪纸、皮影》从其中感受并讨论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教师归纳:
1. 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的真实。
2. 意象艺术形象的“怪异性”。
3. 意象艺术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三.课堂练习:
出示图片1《根扎南国》、2《蒙娜丽莎》、3《福娃》、4《内战的预感》、5《芙蓉锦鸡图》,提问:“在这些作品中,哪些属于意象美术作品?
答案:1、3、4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做到准确地辨认意象美术作品,并了解艺术家们和我们交流的意象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段。学会读懂这些意象美术作品。
学生回答:
1、 都画得不完全真实。
2、 在表达一种情感或是观念
3、 可以不去考虑环境和历史因素。
学生回答
《根扎南国》、《福娃》、《内战的预感》
讲授法
测试法
通过介绍画作的历史背景,艺术观念便于深入理解作品,引导学生总结出意象艺术的特征
检验课堂教学成果,巩固所学内容。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