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79670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8.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 7 卷第1期2024年2 月专题栏目: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西安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Vol.37No.1Feb.2024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王珏,王荣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 10 12 7)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对其内涵与意义的深度发掘至关重要。文章基于生产力的三大构成要件,在挖掘新质生产力长远要求原则下构建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1)新质生产力从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2、,但在南北、四大区域和五大经济带存在显著时空差异;(2)新质生产力在省域之间呈现梯度提升和发展不均衡特点;(3)分维度发现,生产资料对新质生产力提升的贡献度最高,劳动者维度的贡献最低且存在空间极化现象;(4)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主要表现为低一低集聚和高一高集聚,并具有时空收敛性特征。进而提出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发挥新质生产力集聚效应和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等政策建议。本文或可加深对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时空发展格局的认知,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地区差异;时空演进;熵值法中图分类号:F014.1:F2 2引用格式:王珏,王荣基.新质生产力

3、: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 0 2 4,37(1):31-47.Citation Form:WANG Jue,WANG Rongji.New quality productivity:index construction and spatiotemporalevolutionJJ.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24,37(1):31-47.2023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调研期间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总书记首次提到的“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

4、念,是新发展格局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对应和匹配的生产力,是以创新驱动为关键要素,建立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求下的生产力。尽管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学界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统计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以下两个问题呕待解决:一是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和丰富内涵还鲜有研究,且现有研究还未达成统一框架。二是对于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测算还未开始,且存在统计困难。首先,从统计对象上看,由于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不明确,新质生产力的核算范围难以界定,导致新质生产力活动的识别存在困难。其次,从统计实践来看,新质生产力的统计覆盖不足,导致所需核算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数据严重缺乏。基于以上研

5、究困境,首先,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别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三大维度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进行界定。其次,依据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测算2 0 11一2 0 2 1年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再次,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空间收敛模型、核密度估计法,从时间和空间两大维度考察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的演变特征。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得出政策启示。本文的研究贡献体现在:第一,拓宽了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边界。既往与生产力相近的研究主题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1-2 、产业结构调整3-5、经济高质量发展6-9、数字经济10-1 等方面,从单一收稿日期:

6、2 0 2 3一10 2 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黄河流域制造业双重价值链高质量嵌人研究”(2 0 BJY090)作者简介:王珏(197 1一),女,上海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全球价值链;王荣基(1997 一),男,河北唐山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全球价值链。31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文章编号:2 0 9 6 7 4542 0 2 4)0 10 0 3117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西安财经大学学报角度探究经济增长源泉。而新质生产力作为变革传统、追求先进的生产力,将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同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充分融合,正逐渐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

7、要牵引力。第二,填补了新质生产力的统计空白。新质生产力不同于经济数量的绝对增长,用传统指标衡量新质生产力有失偏颇。为此,本文从三大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序演进、空间特征和时空收敛性。第三,丰富了政策启示。新质生产力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相互依存,厘清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对于破解国内环境要素制约和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导致的“中等收入陷”具有重要政策启示。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主要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构成,劳动者将自身的体力和脑力同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是生产力现实化的前提条件。12 1(

8、一)新质生产力与劳动者在新质生产力理念下,劳动者个体维度的人才观基于理念、技能和效率三个层面。首先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彻底激发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热情,释放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树立以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使命的创新荣誉感和责任感。以此,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文化基石。其次是培养劳动者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和产业转型要求的技术和技能。“一国居民投入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为了适应工作,他们往往会自发地接受学习、提高技能”13,使其具有了资本的性质,成为推动要素配置、技术进步以及市场制度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规模与结构“决定人类(国家)未来的前景”14。最后是劳动生产率的全面提高

9、。以“三低三高”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的显著表现即低投入、高产出,这就要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根本原因就是供给效率低下。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水平,能提高经济系统内部结构变化的适配性,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缓解矛盾,推动发展。(二)新质生产力与劳动对象在劳动对象维度下,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新质产业和生态环境层面。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受产业融合趋势与技术进步的影响,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出现了不同层次上的产业关系。加之“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与欧美等国家自身经济出现的问题,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冷战思维

10、滋生,脱钩威胁加剧,发达经济体纷纷开始推行“再工业化”战略推动制造业回流,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开始收紧。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特殊的枢纽地位决定了将因此而受到重大影响,并已经出现计算机、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等高端行业开始从中国向发达经济体转出的现象。在此背景下提出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突出发展,在国内构建起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良性内循环。2022年1月,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指出,西部地区要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资源精深加工、新材料、轻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绿色食品基地以及

11、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地区要加快高端装备、航空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中部地区要着力打造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东部地区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培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改革开放到2 0 15年三十多年间驰骋在快车道上的中国经济,是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时期。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是总书记生态理念的点滴体现。新质生产力同样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识。一方面,在产业在国内不同区域间转移以及国内产业重新布局的新阶段,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存在承接东

12、部地区逐渐淘汰的污染高、收益低产业从而加剧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风险。在新质生产力理念下,区域间产业转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成本,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另一方面,要加速新旧动能转换,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形成整个经济系统顺畅且可持续的生态循环。(三)新质生产力与生产资料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也是大量生产资料积累的过程。生产资料不仅是人们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32三、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测算表1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王珏,王荣基: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象的一切物质资料,还包括协助劳动者将力量传导至劳动对象以实现创造力的无形生产资料。物质生产资料不仅包

13、含传统基础设施,比如公路、铁路等,还包括数字背景下所催生的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是以信息科技等技术为内核,涵盖领域更广的新型基础设施,能够快速准确传输、加工处理、储存数据资产,创造出巨大经济价值。而无形生产资料则通过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来体现。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性核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关于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一个重大命题,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更使得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则在坚持科学技术是决定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强调“创新”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当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并发生质变,必然会引发生产力核心因素的变革,从而产生新质生产力。

14、数字化则是经济社会运用数字技术改进原有生产流程和组织架构,微观上表现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它不仅能显著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还能有效推动企业生产效率提升。宏观上则表现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加速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的融合。(一)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界定,分别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三大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目标层准则层新质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对象新质产业生态环境生产资料物质生产资料4基础设施能源消耗无形生产资料科科技创新数字化水平第一,劳动者。选用人均受教育程度、劳动者人力资本结构、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结构、人均GDP、人均工资、三产从业人员比重和创业活跃度7

15、 个指标衡量劳动者。其中,人均受教育程度采用人均受教育平均年限33一级指标劳动者技能劳动生产率劳动者意识二级指标受教育程度人力资本结构人均产值人均收人就业理念创业理念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战略产业占比未来产业机器人数量绿色环保森林覆盖率环境保护力度污染减排污染物排放工业废物治理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总体能源消耗可再生能源消耗人均专利数量R&D投人数字经济企业数字化三级指标人均受教育程度劳动者人力资本结构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结构人均GDP人均工资三产从业人员比重创业活跃度衡量方式人均受教育平均年限将劳动力教育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使用向量夹角衡量大学生数量占总人口比重GDP/总人口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第三产

16、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比重创业活跃度新兴战略产业增加值/GDP机器人数量/总人口森林覆盖率环境保护支出/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二氧化硫排放/GDP废水排放/GDP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GDP工业废水治理设施(套)工业废气治理设施(套)工业固体废物公路里程铁路里程光纤长度人均互联网宽带接人端口数能源消耗/GDP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耗量/全社会用电量专利授权数量/总人口R&D经费支出/GDP数字经济指数企业数字化水平属性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负正正正负正正正正正西安财经大学学报衡量;劳动者人力资本结构则参照付凌晖5 的研究方法,将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使用向量夹角法进行测度;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结构采用

17、大学生数量占总人口比重衡量;人均GDP使用GDP与总人口比值衡量;人均工资由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衡量;三产从业人员比重由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比重衡量;创业活跃度采用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IRIEC),这一指数可以客观、实时与多维度反映我国各地区的创新创业活力。第二,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包括新兴战略产业占比、机器人数量、森林覆盖率、环境保护力度、污染物排放和工业废物治理6 项指标。参考吕岩威和孙慧15 的做法,新兴战略产业占比采用新兴战略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衡量;机器人数量由机器人数量与总人口的比值衡量;森林覆盖率由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衡量;环境保护力度由

18、环境保护支出占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衡量;污染物排放由二氧化硫排放、废水排放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GDP的比值衡量。第三,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包括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总体能源消耗、可再生能源消耗、人均专利数量、R&D投入、数字经济和企业数字化8 个三级指标。传统基础设施由公路里程和铁路里程衡量;数字基础设施由光纤长度和人均互联网宽带接人端口数衡量;总体能源消耗由能源消耗与GDP的比值衡量;可再生能源消耗由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与全社会用电量的比值衡量;人均专利数量以专利授权数量与总人口的比值衡量;R&D投人以R&D经费支出与GDP的比值衡量;数字经济指数参考赵涛等16 的研究,从互联网

19、发展和数字金融普惠两个维度衡量数字经济;企业数字化则运用上市公司年报中出现的关键词,将企业定位到省级并对词频进行加总取平均进行测度。17(二)测度方法1.摘值法熵值法避开了主观赋权法的弊端,能够根据指标数据的离散程度较为客观地反映各项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18-19 离散程度越大,则该指标对评价体系影响越大,则对该指标赋予较大的权重。为消除各原始指标值数量和量纲差异带来的影响,在对指标进行赋权操作前,需要先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预处理,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对于正向指标:j-min(,)max(a,)一min(a,)对于逆向指标:max(a,)-i=max(a,)一mi

20、n(a,)X;m1-1计算指标的信息ej,其中m为评价的年数:x2In1e;=-Inmi=1计算信息摘余度pi:p;=1-e;以及所需的指标权重入;:入,=-m-1根据指标占比以及相应的权重入j,计算新质生产力水平:(1)(2)(3)(4)(5)(6)具体指标见:https:/ 0 ,基尼系数可以被分解为地区内差距、地区间差距和超变密度三部分。本文采用上述方法分别测算了中国各区域的基尼系数并对其进行分解。总体基尼系数定义如式(8)所示,其中k表示地区划分个数,n表示省份个数,Y(Yh)表示j(h)地区内i(r)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n;(n n)表示j(h)地区内省份个数,Y表示所有省份新质生

21、产力水平的平均值。22221Y;-Ym1G=12n?Y(7)(8)Gii221Y,-Y,1(9)n22IY,-Ym1Gji=11njni(Y,+Y.)式(9)和式(10)分别表示i地区的基尼系数G;和j地区与h地区之间的基尼系数Gji;其中Y(Y)表示j(h)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平均值。以下变量的定义为:P,=nS,=nYMj一dF;(Y)(Y-)dF,()N=dF,(Y)(Y-)dF,()Mi-NiDu=M+ND;表示j地区与h地区之间新质生产力的相对影响,M表示地区间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差值,也即在j地区与h地区中,所有Yi一Yhr0的样本值加总的数学期望;Ni表示超变一阶矩,是所有Yr一Yi0的

22、样本值加总的数学期望;函数F,(F,)表示j(h)地区的累计密度分布函数。地区内差距Gw、地区间差距Gm和超变密度Gt如下所示:Gu=ZG,P,S,j-1Gu=2GuDu(P,SA+P.S,)j=2h=1G,=2Gm(P,S,+P,S,)(1-Dm)j=2h=13.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是一种分析空间特征的方法,包括全域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MoransI)分析。全域莫兰指数计算公式如下:2 ,(level Tevel)(level,Tevel)1(10)(11)(12)(13)(14)(15)(16)(17)(18)(19)135西安财经大学学报其中,为全域莫兰

23、指数,level,表示i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level表示所有省份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均值,i;为邻接空间权重矩阵,s为level的方差值。I,=x,ZoX,局域莫兰指数通常用于研究集聚的区域和类型,具体为:X,0,,X,0,第一象限,高一高集聚(H-H);X,0,第二象限,低一高集聚(L-H)X,0,X,0,X,东北部东部 西部,收敛速度依次为21.96%、8.2 6%、3.6 7%、1.6 7%。固定效应观测值收敛速度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三大维度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 0 11一2 0 2 1年中国30 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

24、行测度。基于测度结果,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Kernel 密度估计法以及时空收敛模型对全国、南北地区、四大地区和五大经济带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时空分布演进趋势与收敛性展开进一步分析。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考察期内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区域间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显著差异。从南北方角度,北方地区整体上略微高于南方地区,地区内差距和超变密度是影响南北方新45表11空间自相关检验年份MoransI20110.35520120.38120130.36320140.33720150.31120160.34120170.28820180.2352

25、0190.24920200.29320210.299表12 全国及四大区域收敛检验结果全国东部-0.3247*-0.3071*(0.0980)(0.118 9)0.4 44*0.471 6*.(0.071 3)(0.0969)0.4271*0.3909*(0.112 7)(0.128 7)是是3301303.93%3.67%五、结论和启示Z值4.2640.0004.5490.0004.3900.0004.1650.0003.9430.0004.2260.0003.8760.0003.4420.0013.7310.0003.9090.0003.9210.000中部西部-0.8888*-0.153

26、9*(0.4425)(0.041 1)0.538 0*0.1967(0.0841)(0.1223)0.9673*0.1589*(0.4516)(0.042 1)是是6011021.96%1.67%P值东北部0.5621*(0.118 4)0.474 5*(0.112 2)0.5624*(0.118 1)是308.26%参考文献西安财经大学学报质生产力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从四大地区角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东部 中部西部 东北,地区间差距是影响四大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从五大经济带角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为:京津冀地区 长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经济带黄河流域经济带,地区内

27、差距和超变密度是影响五大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第二,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呈现梯度提升和发展不均衡特点,大部分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实现了由低水平一中低水平一中高水平一高水平的动态跃迁。第三,三大维度对新质生产力的贡献存在差异。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维度对新质生产力的贡献处于较高水平,而劳动者维度的比重较低,且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是目前新质生产力提升的短板。第四,新质生产力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主要表现为低一低集聚和高一高集聚。进一步将经济地理距离权重矩阵纳入时空收敛模型中进行时空收敛性分析发现,全国层面和四大区域内的新质生产力具有空间收敛性,收敛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中部东北部 全国 东部 西部

28、,收敛速度依次为2 1.96%、8.2 6%、3.93%、3.6 7%、1.6 7%。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优化人力资本结构。研究表明,在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生产资料对新质生产力提升的贡献度最高,而劳动者维度的贡献最低且存在空间极化现象。而厚植科技创新这一新质生产力核心的关键,就是要强化劳动力质量。因此,要完善人力资本结构,实现不同层级劳动者的多样性储备。首先,要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已经巩固,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化、现代化等普及化阶段的发展特征日趋显著的基础上,在数字化改变一切的当下,要形成数据驱动、人技结合、跨界开放的、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新型教育生

29、态,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国家,进一步提升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其次,要加强人才梯度培养。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强化全链条全方位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在紧缺人才培养方面,继续加强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四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针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加快凝练前瞻性未来技术方向,激发“政、产、学、用”等多方活力,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第二,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显著,构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严重障碍。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建立并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首先要引导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产业转型的基础和原动力

30、是与之相配套的人力资源的流动与转移。因此产业转移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人力资源的流动与变化,规避劳动力区域错配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的风险。建立失业预警和调控体系,广开就业门路,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再就业工程,建立失业保险基金,积极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其次要促进区域间长期紧密合作。区域间合作的基础是产业,积极引导产业在不同区域间进行梯度转移,并建立产业转移利益长期共享机制,实现优势产业对接,有效促进产业升级。第三,发挥新质生产力集聚效应。研究表明经济带建设区域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集聚效应的存在使发达省份能有效带动落后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提升。因此,要探索新的

31、区域合作模式为了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应破除要素流动壁垒,并积极探索城市群和经济带建设的发展模式和方向,促进区域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1刘智勇,李海,胡永远,等.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兼论东中西部地区差距的形成和缩小.经济研究,2018,53(3):50-63.2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人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管理世界,2 0 0 6(5):10-18.3柯善咨,赵曜.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2 0 14,49(4:7 6-8 8.4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

32、0 11,46(5):4-16.5付凌晖.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 0 10,2 7(8):7 9-8 1.6杨耀武,张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测度与治理J.经济研究,2 0 2 1,56(1):2 6-42.7陈景华,陈姚,陈敏敏.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 0 2 0,37(12:108-126.8 余泳泽,杨晓章,张少辉.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时空转换特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 0 19,3646WANG Jue,WANG Rongji王珏,王荣基: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

33、6):3-21.9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 0 18,35(11):3-2 0.10 李三希,黄卓.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机制与证据J.经济学(季刊),2 0 2 2,2 2(5):16 99-17 16.11杨慧梅,江璐.数字经济、空间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J.统计研究,2 0 2 1,38(4):3-15.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3.13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5.14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5吕岩威,孙慧.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及其

34、影响因素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 0 14,31(1):12 8-143.16 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 0 2 0,36(10:6 5-7 6.17吴非,胡慧芷,林慧妍,等.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资本市场表现:来自股票流动性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 0 2 1,37(7):130-144.18 王军,朱杰,罗茜.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演变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 0 2 1,38(7):2 6-42.19郭芸,范柏乃,龙剑.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测度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 0 2 0,3

35、7(10):118-132.20J DAGUM C.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LJJ.Empirical economics,1997,22(4):515-531.New Quality Productivity:Index Construction and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Abstract:As a

36、 completely new concept,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has pointed out a new direction for Chinas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nd it is crucial to deeply explore its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This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hree major components of productivity,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

37、exsystem under the principle of exploring the long-term requirement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and usesthe entropy method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Chinas provinces.Research has found that:(1)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shows an overall growth trend,but there are

38、significant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in the North South,four major regions,and five major economicbelts.(2)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shows a gradient increase and uneven development amongprovinces.(3)It is foun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means of produc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new qualityprodu

39、ctivity is the highest,whil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labor dimension is the lowest and there is aphenomenon of spatial polarization.(4)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has significant agglomeration effects,mainly manifested as low-low low agglomeration and high-high agglomeration,and has spatiotemporalconve

40、rgence characteristics.Furthermore,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human capital,leverage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new productive forces,and improve regional coordinateddevelopment mechanisms.This article may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otemporal developmentpattern of Chinas new productive forces,and provide new ideas for cultivating new productive forces and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Keywords:new quality productiv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regional disparity;evolution of spaceand time;entropy method(责任编辑:任燕)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