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灾难文学中的英雄形象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79094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难文学中的英雄形象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灾难文学中的英雄形象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灾难文学中的英雄形象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基金课题频繁的灾难诞生了题材丰富、数量众多的灾难文学。灾难发生之后,灾难文学作品应声而动,然而媒体报道的重点、群众关注的焦点、文学表现的亮点逐渐呈现出从受难者向救难者转移的趋势,对承受灾难的主体受难者的关注度降低。这也反映出我国当代灾难文学的不足,即数量众多的灾难文学作品呈现出浅表性特点。“许多作品只是一味地展览灾害中的苦难,歌颂各路救援英雄,书写多难兴邦的国家形象,这与古代的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等神话所形成的英雄救灾模式没有本质区别。灾难文学除了书写悲天悯人的情怀、英雄主义的颂歌以及国族的认同之外,好像就没有什么可以去思考和表达的了。”1经过时间沉淀和深刻思考后形成的灾难文学作品极少,这造

2、成了灾难文学灾难意蕴与精神深度的欠缺。现阶段灾难文学还停留在纪实作品和直接抒情的阶段,没有进一步挖掘人类面对灾难的精神世界及伦理思考。灾难文学想要丰富作品意蕴,发掘更深刻的意义,必须突破对灾难浅表层次的书写,直面可怖的灾难与面临重重困难的受难者,不再将灾难符号化、数字化,而是在展现真实灾难情景的基础上,不断挖掘灾难重压下生命的价值与人性的力量。这也是建构受难者英雄形象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在整理划分受难者和救难英雄形象的基础上,着重建构灾难文学中受难者的英雄形象。1 灾难文学中英雄的定义英雄一直是文学书写的主题,是叙事中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核心力量,而灾难文学作品对英雄的歌颂往往集中在救难者

3、身上。的确,舍己为人的救难者本身就拥有鲜明的英雄底色,凸显他们无疑具有正面意义。但是,灾难文学如果只停留在歌颂救难英雄上,就很难开发出更深广的意义空间。灾难中的受难者并不是只能处于被同情、被援助、被怜悯的位置上,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受难者中同样存在英雄形象。尽管身处灾难中的他们或许没有力量去拯救他人和社会,但坚强乐观地面对灾难的态度与不轻言放弃的精神等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生命力。这种力量也很能感染人,具有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对受难者与灾难本身的关注,能让读者充分感受到生命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的顽强和坚韧,体会灾难中受难者求生的本能,进而思考生命价值与自我存在。灾难文学中的英雄形象

4、研究李雅舟,陆王妤佳,张丁睿(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摘要:目的:第一,梳理界定相关概念范围,提供灾难文学研究新视角。文章从“人”这一元素入手,提供了一个基于人的行为模式及心理机制的研究角度。第二,从更广阔的社会心理学领域阐释灾难文学的内在逻辑。第三,灾难文学将意识灾害转变为灾害意识,将非理性的感知转化为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也启发了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对青少年生命意识的塑造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第四,发掘灾难下民族精神的闪现及灾难文学的疗愈作用。方法:通过明确灾难文学的相关定义,梳理古今灾难文学,并与其他题材作比较得出结论。结果:提高了灾难中媒体与大众对受难者的关注

5、度,构建了受难者的英雄形象,完善了灾难文学的叙事伦理与社会功能,提升了灾难文学的审美价值。同时立足于当代青年的危机、生命意识淡薄,学校对灾难文学不够重视的现实情况,以灾难文学的特殊性构建受难英雄的形象,加强生命教育,并拓宽灾难文学的理解空间,增强其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感染力,激发灾难文学的活力。结论:文章以灾难文学的英雄形象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灾难文学的研究和反思,构建受难者英雄形象,提升灾难文学审美价值,并据此开展生命教育,增强现代青少年的生命意识,灾难下的民族精神及灾难文学的疗愈作用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关键词:灾难文学;英雄形象;生命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6、4-9436(2024)02-0012-03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扬州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灾难文学中的英雄形象”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11117159Y13第 37 卷第 2 期 2024 年 1 月Vol.37 No.2January 2024艺术科技2 灾难文学中的英雄形象划分灾难一旦发生,人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两种身份,即受难者与救难者。可以说,灾难之下没有非受难者,一些人面对灾难挺身而出,主动担当,是灾难中最容易被看见的正面力量。当代文学作品中出彩的救难者形象不胜枚举,如迟子建的白雪乌鸦就塑造了一个勇于承担责任、不惧权威的医学家伍连德。而受难者作为灾难的直接承受

7、者,如地震废墟里的灾民等,面对灾难,忍受折磨,挣扎求生。之所以要建构灾难文学中受难者的英雄形象,就是因为受难者直面极端的灾难情境,更能表现人在苦难重压下的抗争精神,并洞悉生命的奥秘。苦难是灾难文学的基本底色,向宝云提出:“灾难文学要完成对灾难的超越而实现苦难叙事。”2也就是说,灾难文学不能止步于救灾叙事以及对灾难情境的记录,更要体现人在苦难中的抗争、力图挣脱灾难带来的消极影响的种种行动和尝试,使灾难文学作品打破时空限制达到更高的境界,体现人类生存的普遍意义。受难者与救难者的界定是相对的,只是作为一种身份的表现,一个人可以具有多重身份,如兼具受难者与救难者的双重身份并在某种情境中进行身份转换。灾

8、难中的救难者同样承担着灾难造成的破坏,可以说,灾难下受难者就是最基本的底色。而在地震、洪水、疫病等灾难发生后,我们还能看见许多志愿者穿梭在现场,这些受难者在自救之余,完成了从受难者向救难者的转变。3 受难者英雄形象建构3.1 顽强的求生意志“人类在未曾经历灭顶灾难之前,很难想到生存对于生命的含义,也很少意识到生存本身需要怎样的坚韧与顽强。”灾难和死亡是河流的上下游,没有体验过死亡威胁的人是无法想象自己生命的极限的,而死亡意识与生命意识紧密相连,正是产生了死亡无法避免的认知,人才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与价值。许多以灾难为背景的小说将目光聚焦于灾难之外的因素,而报告文学注重真实记录灾难情境下受难者的

9、生存样貌。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渴生者”这一章节,展现了一连串突破生命极限的奇迹,彰显了人类生命的坚韧。这些渴生者,让读者看到了人性中最顽强的一面。3.2 强大的心理素质生命既顽强、坚韧,又懦弱而脆弱,钱钢感叹:“常常,生命的消失不仅仅在于外在的灾难,更在于虚弱的人类本身。”他在唐山大地震中写道,“他们并不是死于建筑倒塌而导致的砸伤或者挤压伤,他们完整的尸体上有着一道道的、指甲抠出的暗红色的血痕,触目惊心;那是他们绝望时疯狂抓挠留下的印记”,这些遇难者在极度的恐惧中精神崩溃,自己“杀掉”了自己。人类想要与死亡抗争,就必须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在铺天盖地的灾难面前,人无疑是渺小的,但总有人能以

10、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凿出一条生路,展现了人在苦难中的主动性和行动力。3.3 向死而生的心态迟子建在白雪乌鸦中建构了王春申这样一个“平民式英雄”,其实这本小说就是以鼠疫下的平民为主角,描绘了瘟疫下广大受难者的生存图景。这些平凡甚至卑微的生命直面死亡,与瘟疫抗争。鼠疫让这座小城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但人们以向死而生的精神凝聚微薄的力量,用生的力量击败了对死的恐惧,用坚忍的意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些隐没在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在灾难面前变得高大伟岸起来,他们被遮蔽的人性得以绽放。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人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正如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11、,不把人逼上绝路,人在精神上是无法觉醒的,而白雪乌鸦中的灾难情境就作为死亡的绝境,激发了小说人物的觉醒,他们的生命因内涵的丰富而延长。3.4 齐心协力的团结精神灾难发生后,原本素不相识或关系冷淡的人们在灾难中携起手来,互相帮助渡过难关。唐山大地震也记录了几户人家在震后相互扶持,互帮互助,甘苦同尝。地震虽然导致地面严重开裂和拱起,却弥合了人们心中的疏离。不少作品也关注到了自然灾难下人心理的转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人都被思想变革所裹挟,部分人的价值观逐渐被扭曲。歌兑的长篇小说坼裂就以四川大地震为背景,基于大地坼裂引发的种种现象去探寻当代社会和当代人潜在的心灵的坼裂,小说男女主人公林絮和卿爽在平

12、庸的日常生活中迷茫困惑寻找自我,却在天崩地裂的灾难里、出生入死救死扶伤的考验中逐渐确认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大自然的坼裂灾难非人力可以阻止,但是当代社会的人心的坼裂却并非不可救药。”3在人力无法抵抗的灾难中,人们明白14基金课题了个体生命的脆弱,看清了自身价值取向的局限性,开始回归社区与家庭,重新思考当下的生活。4 灾难文学中英雄形象的现实意义4.1 英雄形象的建构英雄作为崇高化的人的形象,承载着人民对理想化人格的想象,也蕴含着人民对民族伦理价值观的取向。然而,在当代网络语境下,崇高的传统价值面临严峻的挑战,有关英雄形象的记忆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一方面,网络碎片化的传播模式难以

13、构成完整且严谨的历史记忆。某些自媒体在英雄事迹的传播中简化了英雄的行为动机,夸大了英雄的具体行为,让本应伟大的英雄行为沦为刻奇心理的产物。另一方面,网络的解构性对英雄形象造成了潜在的危害。在泛娱乐化的互联网环境中,英雄的庄严性被世俗消解,甚至出现了丑化、矮化英雄的现象。这与其说是信息传播,不如说是一种娱乐和消费。传播者在否定英雄本人的同时,也否定了英雄所处的历史与社会环境。因此,文学应当通过自己的方式重塑人们对英雄的认知。灾难文学由于其历史性与纪实性,能够深化民众对灾难事件的认知,形成较为完整的灾难记忆。同时,灾难文学也赞颂灾难中人的情感与精神的高贵。英雄与普通人并无地位上的高低和能力上的明显

14、差别,这使英雄的所作所为更易得到读者的理解与尊重。此外,由于灾难文学创作的全民性,英雄形象的建构将有望形成自下而上、共同参与的局面。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英雄形象的建构多由官方主导,民众自发的纪念活动较为少见。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全民创作热潮的涌现,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文字链接他人的记忆,依托灾难文学,形成一座座救难英雄的纪念碑。4.2 灾害意识及生命意识的塑造建构英雄形象,更重要的是塑造灾害意识及生命意识,由于灾难的偶发性,人们对灾难的感知也是不连续的。通常而言,群众对灾难的感知是滞后的,且这种意识往往混杂着恐惧、痛苦等非理性因素,对人们将来面对类似灾害并无正面价值。而灾难文学将意识灾害转变为灾害

15、意识,将非理性的感知转化为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认知。同时,灾难文学对生死的描写也在无形之中塑造着读者的生命意识。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无比脆弱。救难行为固然高尚,但也要准备周全,盲目地拿自己的生命冒险前去解救他人并非明智之举。灾难的描写将读者的思维从生活拉向生存,反复呈现生存的艰难处境,以告诫读者生命的沉重可贵。4.3 民族精神的闪现及灾难文学的疗愈作用通过灾难文学中的英雄形象发掘灾难下民族精神的闪现以及灾难文学的疗愈作用对社会的影响是十分广泛且深远的。由于新闻媒体的发展,灾难报道往往将整个民族置于灾难情境之中。“地震灾害被赋予了民族危亡的历史想象,地震文学创作成为一种民族救亡的行动。”在此前提

16、下,平民式英雄成为民族精神的最佳载体。首先,英雄的诞生需要强烈的矛盾冲突,以促使英雄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在灾难中,每个人都面对着个人生死与民族危亡的抉择,而能坚定选择后者的人便成了英雄。其次,灾难中的英雄时刻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这让英雄行为的动机变得无可撼动,避免沦为说教式的利他主义式的扁平人物。灾难除了造成经济损失,还造成了群体性的灾后创伤。许多受难者在灾后出现了人际交往、情感认知等方面的障碍,而文学也承担着疗愈受难者精神创伤的使命。灾难文学作为一种群体性的创伤书写,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汶川地震后,许多相关诗歌在网络上发表,并在社交媒体上拥有极高的热度。社群性的写作增强了读者的集体归属感,给

17、予了读者克服恐惧的力量。5 结语对受难者英雄形象的建构完善了对中国当代灾难文学中英雄形象的整理分类,打破了对英雄形象的救难限定,展现了人类的精神力量,提升了灾难文学的审美价值。基于此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生命意识,进而产生更深远的社会意义。参考文献:1 张堂会.当代文学自然灾害书写的延续与新变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31-37,42.2 向宝云.灾难文学的审美维度与美学意蕴J.社会科学研究,2011(2):13-19.3 丁临一.穿越灾难的成熟成长:评长篇小说坼裂 J.中国出版,2011(5):76.作者简介:李雅舟(2003),女,江苏无锡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陆王妤佳(2003),女,江苏启东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张丁睿(2002),男,江苏常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