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2C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73534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3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2C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2C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2C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体育教学 Physical education115December 2023基于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研究李成斐/甘肃省灵台县第二中学 甘肃平凉 744404摘 要:育体和育德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可以探究共生理论和育体、育德能力的关系,在共生理论的引领下提高自身德育和体育的教学水平,促进德育与体育的有机融合。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并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发展自身育体和育德能力,如构建共生单元、创建共生环境、营造共生界面等,使自身育体和育德能力得到协同发展。关键词:共生理论;育体;育德;协同发展一、引言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素

2、质教育的理念受到了中学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基于共生理论,探究育体和育德的关联性,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教师应以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共生理论的引领下逐渐提升教学能力,促进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二、共生理论和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的关系共生理论是一种生物学理论,指的是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利益的关系。在共生关系中,各物种之间通过相互依存和互利共生的方式实现生存和繁衍1。共生关系主要可分为互利共生、互惠共生和寄生共生等,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生物的进化和生态系统

3、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共生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已不再局限于生物学领域,其在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共生理论的特点而言,共生关系的形成至少需两个独立的共生单元,且共生单元之间需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基于此,中学体育教师可以探索共生理论和自身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的关系。初中体育教师育德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通过体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意识。共生理论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是基于相互尊重、合作和互惠的原则。体育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时,可以通过教学实践中的合作、竞争、互助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友善互助的意识,使学生在

4、体育活动中体验到共生的价值和意义。此外,育体能力发展是指通过体育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共生理论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互利关系,体育教育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使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发挥个人优势,同时能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达到相互促进和共同进步的目标。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育体能力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共生理论中的相互依赖和互利关系的原则,通过团队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共生理论是一种将个体与环境视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的理论。在共生理论的引领下,中学体育教师育

5、体、育德能力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育体和育德能力的协同发展,可以促进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通过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能够更好地示范和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体育素养,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参与度。同时,中学体育教师育体和育德能力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应探究育体和育德的体育教学 Physical education116 December 2023共通性,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关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体育教育的作用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2。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传递

6、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公平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此外,教师育体、育德能力的协同发展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活动如羽毛球,学生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情感品质和智力品质。中学体育教师通过自身的示范和指导,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师指引下得到提升。基于以上原因,中学体育教师应基于共生理论协同发展自身育体和育德能力,将自然科学中的共生理论引入到初中体育教育中,以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使教师的育体和育德能力互相渗透,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四、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

7、力协同发展策略(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德育与体育的教学质量为了在共生理论的引领下,提升中学体育教学质量,在完成体育教学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标。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思考共生理论与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育体和育德教学的关联性,促进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共生理论强调师生互动,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共生理论视域下,教师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体育基础,同时应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成长,通过体育教学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深入探究各单元的共生关系,了解自身对学生的影响。除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

8、健康的体魄,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3。同时,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可以提升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对体育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基于中学生的身体情况与认知基础,构建良好的体育教学体育,更好的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练习的兴趣。并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使教师的教学方式适应当前社会,促进教师育体和育德能力的协同发展。作为中学体育教师,需要了解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基于共生理论,探索更高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观看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将其吸收内化,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则可以

9、组织教师定期培训,可以邀请对共生理论有深刻研究的专业人士,或邀请相关教育专家,组织体育教师学习相关技能,提高教师对共生理论的理解。相关培训可以包括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学生评估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学校可以组织教研活动、开展教师研讨会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和经验分享,鼓励教师互相学习和借鉴,使教师之间形成共生关系,促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步提高。并加强对教师德育的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能够让教师以高尚的品质影响学生,营造良好的共生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教师则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应用以生为本的理念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不断

10、提升自身教学水平,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改进,实现德育和体育的共生发展。(二)构建共生单元,实现德育与体育的结合中学体育教师育体和育德能力的协同发展,关键在于共生单元的构建。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方法,构建德育与体育融合的共生单元,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道德水准。在共生理论视域下,体育教学与德育教学不可分割,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策略时,打造良好的教育体育,使体育教学和德育教学相互融合。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共生单元,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利用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亲身体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4。在构建共生单元时,教

11、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任务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育和德育的融合,使学生感受体育的魅力和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基于共生理论构建的共生单元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体育和德育的有效融合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要求,可以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通过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教师应探索共生单元的构建方法,使初中体育教学在共生理论的引领下得到更好发展。(三)创建共生环境,营造良好氛围除教师的教学方法外,中学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良好的体育环境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

12、习氛围。教师应基于共生理论,注重教学环境的构建,通过对环境的研究与布置,提升自身育体和育德能力。中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应在此阶段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体育基础,通过共生环境的构建,引导学生参与体育练习,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学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需要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通过构建共生环境,可以创建活跃、互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所学的体育知识与德育知识有更深刻的体育教学 Physical education117December 2023理解能力5。同时,部分体育项目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强调学生之间的配合。共生环境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支持,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培养,从而构建

13、和谐的校园氛围。在共生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与能力选择不同活动与任务,发挥自身特长与潜力。教师则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并使学生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情感认同。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注重教学环境的布置,可以基于学校现有体育器材,为学生布置干净、整洁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教学环境的作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应倾听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与学生互动,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加与德育相关的教学内容,如团队合作、公平竞争、尊重他人等。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看

14、待体育竞技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胜利与失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对公平竞争的认知,避免过度竞争可能造成的问题。通过共生环境的创建,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使学生保持良好的体育精神。教师在创建共生环境时,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包括集体项目、个人项目和竞赛项目等。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学生可以提升自我认知、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避免单一类型的体育项目无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可以选择自身喜爱的体育项目。从而通过对共生环境的研究与创建,使教师的育体和育德能力得到协同发展。(四)营造共生界面,建立多元化的育体和育德能力共生通道体育教学的各教学环境互相关联,具有相

15、互促进的作用。教师应加强对共生理论的研究,基于共生理论营造共生界面,打造立体化的教学体系。教师在设计德育目标时,应注重各教学环节的协调统一,包括课堂设计、课堂实施、课堂评价方面,使德育元素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并不断提升教师的育德和育体能力,充分发挥中学体育教学的作用。教师应通过对共生界面的构建,促进学生与教学环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共生理论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相依存,可以使体育和德育互相渗透。通过建立共生界面和共生通道,教师可以保障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得到全面发展,并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16、和自尊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注重教学内容的难易度,科学进行教学内容的先后排序,不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并使学生保持愉悦心情。从而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使学生勇于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并进行教学目标的共生设置,在教学目标中加入德育因子,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公平竞争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等。在课堂实施时,教师应打造共生界面,建立多元化的育体和育德能力共生通道,确保教学内容的实施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道德素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提

17、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包括差异化教学和个别辅导等,确保每名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记录、讨论表现、项目评分等,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和道德品质,避免单一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局限性。同时应及时向学生提供评价结果和反馈意见,鼓励学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反思和改进,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促进共生发展。五、结束语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双重使命,教师应重视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基于共生理论,探索德育和体育的关联性,在共生理论的引领下解决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和德育失衡的问题。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关注对学生综合能力

18、的培养,促进自身育体和育德能力的提升,使立德树人的理念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得到落实。参考文献:1赵洪波,龙助国,刘威.共生视域下中小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21(03):20-25.2张江福,蒋宏宇.共生理论视域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6):100-103.3易锐,王艳娜.以“共生”理念建构学校体育教学的新模式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11):115+121.4刘康.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学篮球体育教学与高校衔接的探究J.运动-休闲:大众体育,2022(15):178-180.5高志荣.互动共生,协调并进中学体育教学与心理训练协调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12):65-67.课题项目:本论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共生理论引领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教育能力协同发展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3】GHB0830)阶段性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