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内科(整理).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072893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中医内科(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中医内科(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中医内科(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中医内科(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内科学目录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及研究进展。肺:感冒、咳嗽、哮证、喘证、肺痈、肺胀、(肺痿、肺痨、)心:心悸、不寐、胸痹心痛、癫狂、痫证、痴呆、厥证。脾胃胃痛、痞满、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噎膈、呃逆)肝胆: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瘿病、疟疾肾:水肿、淋证、癃闭、(关格、阳痿,遗精、耳鸣、耳聋)气血津液:郁证、消渴、内伤发热、虚劳、痰饮、血证,自汗盗汗肢体经络:腰痛、痹证、痿证、(痉证、颤证)。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瘿病、疟疾、遗精、耳鸣、耳聋、关格、

2、颤证。3.下列病证的比较鉴别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1)感冒与温病早期。(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4) 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5)风热咳嗽与肺痈。(6)肺痈与肺痨。(7)哮证与喘证。(8)实喘与虚喘。(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10)肺胀与心悸、水肿。(11)肺痨与虚劳。(12)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13)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14) 相同病理,导致不同血证。(15)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16)胸痹与真心痛。

3、(17)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18)惊悸与怔忡。(19)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20) 癫、狂、痫证。(21)中风、厥证、痫证、痉证。(22)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23)刚痉与柔痉。(24)暑厥、气厥、蛔厥。(25)头痛与眩晕。(26)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27)引起昏迷的常见病证。(28)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失笑散、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等。(29)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30) 呃逆与干呕、嗳气。(31)泄泻与痢疾。(32) 干霍乱与腹痛。(33)腹痛与疝气、肠痈。(34)胃痛与真心痛。(35)急黄、胆黄、瘟

4、黄。(36)虚证黄疸与萎黄病。(37)积证与聚证。(38)鼓胀与水肿。4.下列病证的转化联系中医内科病证发生后,由于失治误治,往往转化成另外病证,只有清楚地认识到病证之间的转化过程、相互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地诊断和治疗。(1)感冒与咳嗽。(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3)肺痈、肺痨、咳嗽、喘证、哮证与肺痿。(4)哮证与喘证。(5)咳嗽与喘证。(6)咳嗽、喘证、痰饮与肺胀。(7)肺胀与心悸、水肿。(8)胸痹与心悸。(9)心悸与不寐。(10)泄泻与痢疾。(11)活人败毒散与葛根芩连汤治疗痢疾。(12)痢疾的预后与转归。(13)呕吐与反胃。(14)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的联系与转化关系。(15

5、)鼓胀常见合并症的诊治。(16)淋证与癃闭。(17)淋证、癃闭与水肿。(18)消渴与中风、胸痹。(19) 消渴常见合并症的诊治。(20)头痛与眩晕。(21)头痛、眩晕与中风。(22)下列病证的调护特点:胸痹、郁证、水肿、中风、癃闭、消渴、虚劳、痹证、胃痛、泄泻、痢疾及呕吐等。(23)湿、水、饮、痰相互转化在中医内科病证发生发展的意义。(24)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25)肺痨与虚劳。(26)痿证与痹证。5.历代著名医家和医著中医内科学是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医学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历代医家、医著的学术思想,医学流派对内科学的理论与临床都有一定作用和意义。掌握并运用有关学说、医论旨在更好地了解

6、历史沿革,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医疗水平。(1)历代医家在内科学发展中的主要成就。(2)医学心悟论咳嗽病理。(3) 医学正传论哮与喘。(4)证治汇补论肺胀。(5)景岳全书论血证病理。(6)血证论论治血四法。(7)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论治吐血三要法。(8) 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证治。(9)四明心法论吐酸病理。(10) 医宗必读论治泻九法。(11)景岳全书论痰与饮、泄与痢的异同。(12)刘河间论痢疾治法。(13)金匮要略论胸痹。(14)医宗必读关于积聚分期论治。(15)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关于眩晕的论述。(16)内经张仲景、朱丹溪、王履、张景岳、王清任等论中风病因病理。(17) 外科正宗论瘿病。(18)

7、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医宗必读论水肿。(19)内经论痹证。(20)内经论痿证 普通感冒一概述(一)、病名:是由肺卫失和引起,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二)、历史沿革。1病名首见: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诸风篇2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伤风-伤风病位属肺,分为辛温、辛凉两法。3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伤风分虚证、实证。4明清时期,多将感冒与伤风并称5清。林佩琴类症治裁伤风提出“时行感冒”之名七、病机病机关键:卫表不和 肺失宣肃病因1.外感风邪:外感风邪是感冒的主要原因,2.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常: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

8、有关十、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辩风寒风热,2辨兼证 (2、辨气、血、阴、阳之虚3、辨兼挟症 4、辨一般感冒、虚人感冒、时行感冒)(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三)、分证论治1、风寒证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加减。若风寒挟湿,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疏风祛湿。 挟痰浊者,可加二陈汤化痰除湿。挟气滞者,可加用香附、苏梗等理气疏肝。 寒包火者,可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外寒重加荆芥、防风以解表,里热甚加黄芩、知母、栀子以清热。 表里皆实也可用防风通圣散加减。2、风热证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方药:银翘散加减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感冒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

9、:新加香薷饮。 体虚感冒 1、气虚感冒治法:益气解表。方药:参苏饮加减。若气虚较甚者,可加用黄芪,也可用补中益气汤加苏叶等益气升阳解表。若气虚自汗,稍不慎易感外邪者可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若偏于阳气虚衰而感受风寒者,治当温阳解表,宜选参附再造丸加减。若恶寒无汗,阳虚不甚者,也可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2、阴虚感冒治法:滋阴解表。方药:加减葳蕤汤化裁。若产后或月经淋漓过多,肌衄,便血等出血病后,治当养血解表,宜选葱白七味饮加一、转归与预后 1 若感冒失治误治,邪气不能及时祛除,还可以诱发痹证、肾风水肿、胸痹心痛等病。 2“伤风不醒变成痨”咳嗽一 概述一 )、病名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肃而上逆发出咳声

10、,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咳-有声无痰 嗽-有痰无声 临床上声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所以一般统称咳嗽二)、历史沿革1素问咳论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2素问咳论以脏腑为名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并概括其证候特点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久咳、胆咳、厥阴咳4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首次将分为内伤外感两大类5清喻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伤及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证治,创立温润和凉润治咳之法八、病因病机病机关键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一)外邪袭肺1)风寒风热 风燥肺卫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二) 内邪干肺1肺脏虚弱2痰湿蕴肺3肝火犯肺4

11、肾脏亏虚八、病因病理因素痰、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二者互为病理产物1、 肺脏自病因虚致实1) 肺阴不足 2)肺气亏虚2、他脏累及因实致虚 1)肝火犯肺2)脾失健运3)肺脾两虚4)肾阳不振5)肾阴亏虚十、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 外感咳嗽:祛邪利肺 内伤咳嗽:驱邪止咳 扶正补虚标本兼治。(三)、分证论治(一)、外感咳嗽.风寒袭肺治法:疏散风寒,宣肺止咳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若素有寒饮伏肺 治以疏风散寒、温化寒饮, 常用小青龙汤加减。.风热犯肺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风燥伤肺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 凉燥证当佐温而不燥,润而不凉治法疏风散寒,润肺止咳,方用杏苏

12、散加减(二) 内伤咳嗽:.痰湿蕴肺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药: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症状稳定后可服用六君子汤或合杏苏二陈丸2.痰热郁肺。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3.肝火犯肺治法:清肺泻肝,化痰止咳。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哮 病一、概述一)、病名:由于宿痰伏肺,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二)历史沿革1、金匮要略称“上气。”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病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又将其痰饮病中的伏饮 是宿痰伏

13、肺为哮病夙根的理论渊源。2、丹溪心法始以哮喘病名独立成篇贡献有三: 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已发以攻邪气为先3、明虞搏对哮与喘作了明确区别哮必兼喘,为与喘证区分称哮病,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4、证治汇补将其病因病机总结为“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 痰阻气道,气道挛急(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1外邪侵袭 2饮食不当 3情志失调 4体虚病后 病理因素 痰为根本发作期 :诱因引触伏痰 痰因气生(外感、饮食、情志、劳倦)气因痰阻 痰阻气逆缓解期: 反复发作,势必伤正 寒

14、痰损伤脾肾之阳 痰热亏耗肺肾之阴八、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九、辨证论治 先兆 喷嚏流涕,鼻痒咽痒,胸闷咳嗽,情绪不宁(二)治疗原则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痰浊壅肺应去壅泻肺,风痰当祛风化痰平时扶正治本,阳气虚者应温补,阴虚者宜滋养,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喘脱危候急扶正救脱(三)分证论治(一)发作期1冷(寒)哮证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药: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用小青龙汤,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舌苔淡白,脉沉细者为阴盛阳虚,本虚标实,当标本同治,温阳补虚,降气化痰,用苏子降气汤,2热哮证 治法:清

15、热宣肺,化痰定喘方药: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风痰哮证治法:化浊除痰,降气平喘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若痰涎涌盛者,可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除壅;若兼意识蒙眬,似清似昧者,可合用涤痰汤涤痰开窍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必要时控涎丹泻肺祛痰4寒包热哮证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热痰方药: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半夏汤。5虚哮证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方药:平喘固本汤。喘脱危证: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方药: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二)缓解期1肺脾虚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方药:(玉屏风散)六君子汤。若脾阳不振,形寒肢冷,便溏者,加桂枝、干姜或合用理中丸以振奋阳气;若中气下陷,见便溏,少腹下坠、脱肛等,则可改用补

16、中益气汤2肺肾虚治法:补肺益肾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若阳虚痰盛者,可用苏子降气汤温补肺肾,祛痰降逆。若阴虚痰盛者,用金水六君煎滋阴化痰,喘证一 概述一),病名: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发生喘脱。 二)历史沿革1、关于喘证,首见于内经。在症状表现方面,灵枢五阅五使云:“故肺病者,喘息鼻张。” 灵枢本脏云:“肺高者上气,肩息咳。” 指出喘以呼吸急促、鼻煽、抬肩为特征。2金贵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之“上气”即指喘息不能平卧,其中包括“喉中作水鸡声”的哮病和“咳

17、而上气”的肺胀等病,并列射干麻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方治疗。3丹溪心法 喘云:”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已认识到六淫、七情、饮食所伤、体质虚弱皆为喘证的病因。4景岳全书 喘促云:“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将喘证归纳成虚、实两证,作为喘证的辩证纲领。5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提出“在肺为实,在肾为虚”二、 病位 在肺肾,与心、肝、脾关系密切。以肺肾两虚为本,邪气壅实为标。七、 病因病机病机关键 :肺气壅塞 1、外邪侵袭 2、饮食不当 3、情志失调 4、久病劳欲 八、诊断与鉴别鉴别 喘证 哮证共同

18、点 呼吸困难 临 喘以气息言 哮以声响言异 床 是多种急慢性疾 是一种独立疾病 表 病中一个症状同 现 喘未必兼哮 哮必兼喘 病机点 关键 肺气壅塞 痰阻气道、气道挛急 喘证 肺胀 共同点 喘促、呼吸困难异 病史 仅是肺胀的一个症状, 多种慢性肺部疾病长期 日久可发展为肺胀。 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成同 临床 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 还有咳嗽、咯痰、胸部点 表现 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膨满、憋闷如塞九、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实喘驱邪利气 区别寒、热、痰、气之不同分别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 虚喘培补摄纳 针对脏腑病机,采用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阴、固脱等。虚实夹杂,下虚上实者祛邪扶正并

19、举 应分清主次,权衡标本,有所侧重,辩证选方用药分证论治 实喘1、风寒闭肺治 法:宣肺散寒。方 药:麻黄汤合华盖散。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营卫,宣肺气;若寒饮内伏,复感外寒饮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化饮。2、表寒里热治法:宣肺泄热方药:麻杏石甘汤。 3、痰热遏肺治法:清泄痰热。方药: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治法:化痰降逆。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若平素脾胃虚弱者可服用六君子汤调理。5、(肝气乘肺)肺气郁痹证治法:开郁降气平喘。方药:五磨饮子。若咽中窒塞明显者,可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开郁行气,化痰散结;若气滞腹胀,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以降气通腑,即六磨汤之意;平素可服用逍遥散疏肝解

20、郁,并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使其心情舒畅,配合治疗。6、水凌心肺治法:温阳利水,泻壅平喘。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二)虚喘1、肺气虚耗证治法:补肺益气。方药:补肺汤合(玉屏风散)生脉散。若肺脾同病,伴食少便溏,食后腹胀,痰多,消瘦者,当肺脾同治,补土生金,可六君子汤合补肺汤加减。若中气下陷者,当益气升陷,用补中益气汤加减。2、肾虚不纳证治法:补肾纳气。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若兼标实,痰浊壅肺,喘咳痰多,气急胸闷,苔腻,为“上实下虚”之候,治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用苏子降气汤加减。若肾阴虚,见喘咳,口咽干燥,颧红唇赤,舌质红少苔,脉细或细数者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滋阴纳气。3、正虚喘脱

21、(心肺肾)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方药:参附汤加黑锡丹 配合蛤蚧散 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等。若呼吸微弱,间断难续,或叹气样呼吸,汗出如洗,烦躁内热,口干颧红,舌质红,无苔,或光绛而紫赤,脉细微而数,或散或抠,为气阴两竭之危证,治应益气救阴防脱,可生脉散加生地、山萸肉,共奏补气益 阴防脱之功; 若喘脱病情危急,可用参附注射液、参附青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经脉推注、滴注救急。 肺痈一概述(一)概念:由于风热毒邪壅滞于肺,热壅血瘀,血败肉腐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痈之一。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有“内痈”与“外

22、痈”之分。内痈生在脏腑,外痈生在体表。(二)历史沿革1金匮要略首次列有肺痈病名,并作专篇进行讨论。2汉以后,对肺痈在病因、辨证、诊断方面有所发展。3唐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清肺排脓,活血消痈,此为后世治疗本病的要方。4明代李健斋医学入门:“咳唾脓血腥臭, 置之水中则沉为肺痈”。5明,王绍隆医灯续焰肺痈脉证:凡人觉胸中隐隐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四、病类 按病理演变过程分: 初期 成痈期 溃痈期 恢复期七、病因病机病机关键:热壅血瘀,血败肉腐。 风热火毒,壅滞于肺,热盛血瘀,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而致本病。 1感受外邪 2痰热内盛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九、辨证论

23、治( 一)辨证要点 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溃脓期的病情顺逆的转化主要与热势的盛衰,痰血的消长,胸痛的轻重,饮食的增减相关。(二)治疗原则治疗总则: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脓未成时,应注重清肺消痈;脓已成以排脓解毒为先;脓毒消退后应清补; 治疗始终不离“清”。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三)分证论治1、初期:恶寒、发热、咳嗽等肺卫表症;痰白或黄、量少、质粘,无特殊气味治法:清热散邪。方药:银翘散。2、成痈期: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等痰热瘀血蕴肺证候;痰呈黄绿色、量多、质粘稠、有腥臭味。治法:清肺化瘀消痈。方药: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热毒瘀结,咯脓浊痰,腥臭味甚者,可合犀

24、黄丸以解毒化瘀3、溃脓期:痰热瘀阻,血败肉腐出现脓血痰、量较多、质如米粥、气味腥臭异常。治法:排脓解毒。方药:加味桔梗汤。气虚无力排脓者,加生黄芪益气托里排脓。形证俱实,大便秘结,给予桔梗白散4、恢复期:邪去正虚出现痰色较黄、量减少、质清稀、臭味渐轻。治法:益气养阴清肺。方药:沙参清肺汤或(竹叶石膏汤)桔梗杏仁煎。肺痨一、病名(一)概念:是由于正气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名释义:肺,指肺脏。痨,义同劳,意指劳损。由于本病痨虫蚀肺,劳损在肺,故称肺痨。 肺痨有“三性”及“四大主症”:三性: 传染性 慢性 消耗

25、性四大主症:咳嗽 咯血 潮热 盗汗(二)历史沿革1、肺痨记载最早见于内经。2、肺痨的病名,到宋代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始以“痨瘵”定名。3普吉本事方明确指出本病的病因为“肺虫”,病位主要在肺。4、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为我国治疗肺痨现存的第一部专著。5仁斋直指方已提出“治瘵疾,杀瘵虫”的重要观点。 6 丹溪心法痨瘵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突出病理重点,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7医学入门痨瘵指出“潮、汗、咳嗽、见血、或遗精、便浊、或泄泻,轻者六症间作,重者六症兼作”,概要地提示了本病的6个主症。8医学正传劳极确立了杀虫与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 五、病性慢性消耗性、传染性疾病以阴虚火旺为主,并可导致气阴两虚

26、,甚则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七、病因病机病机关键 痨虫蚀肺 1、感染瘵虫 - 主要内因 致病因素 1禀赋不足2后天失调 2、正气虚弱 3病后失养4营养不良 - 发病基础 八、诊断与鉴别(二)鉴别1、肺痨与虚劳、肺痿 肺痨 虚劳 病因 为痨虫侵袭肺部导致的一 虚劳病缘内伤亏损 病机 个独立的慢性传染性疾患, 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 有其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 证候的总称。 发病 具有传染性 无传染性 特点 病位 主要在肺 五脏并重,以肾为主 病性 主在阴虚 阴阳(气血)俱虚, 阴阳并重。 肺痨 肺痿 联系 两者病位均在肺。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 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 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

27、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 即已转属肺痿之候。 区别 肺痨是痨虫侵袭肺部 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 导致的一个独立的 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 慢性传染性疾患。 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 痿弱不用,俱可成痿。 临床上以咳嗽、咯血、 临床上以咳吐浊唾涎沫 潮热、盗汗为特征。 为主症。 九、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为原则。 医学正传劳极所说:“治之之法,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虚,以复其真元。”另外,还应适时结合清火、祛痰、止血等法进行治疗。 治疗大法应根据“主乎阴虚”的病理特点,以滋阴为主,火旺的兼以降火,如合并气虚、阳虚见证者,则当同时兼顾。杀虫主要是针对病因治

28、疗 补虚杀虫,应根据体质强弱分别主次,但尤需重视补虚培元,增强正气,以提高抗病能力。调补脏器重点在肺,并应注意脏腑整体关系,同时补益脾肾。(三)分证论治1、肺阴亏虚治法:滋阴润肺,杀虫止咳。方药:月华丸。若咳嗽频繁而痰少质粘者,加百合、杏仁、炙枇杷叶以润肺化痰止咳。配合琼玉膏滋阴润肺2、阴虚火旺治法:滋阴降火。方药: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汤。3、气阴耗伤治法:益气养阴。方药: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治法:滋阴补阳。方药:补天大造丸。阳虚血瘀水停者,可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泽兰、红花、北五加皮温阳化瘀行水。十、转归与 肺 胀一、病名 1、概念: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久咳、久喘、久哮)反复发作,迁

29、延不愈,导致肺叶胀满,肺体胀大,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表觋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血、喘脱等危重证候。2、沿革1. 肺胀之名,首见于内经,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咳喘。”2. 金匮要略创立射干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至今仍广为临床应用。3. 诸病源侯论记载肺胀的发病机理为“肺为虚寒所伤则咳嗽,咳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4、丹溪心法提出病理因素主要是痰瘀阻碍肺气所致。5、证治汇补胸膈门咳嗽门认为肺胀的辨证论治应分为虚实两端。二、病象典型表现喘、咳、痰、胀、瘀。咳、喘、痰

30、:喘咳上气,痰多等;胀:胸膺胀满,闷胀如塞,腕腹胀满;瘀: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等。三、病位: 病位以肺为主与脾、肾、心关系密切。五、病性本虚标实 本虚:初期气虚或气阴两虚 晚期气虚、阴虚、阴阳两虚 标实:痰浊、血瘀、气滞、外邪、七、病因病机病机关键:肺叶胀满,不能敛降病 因 病 理1、久病肺虚 2、感受外邪 3、痰夹血瘀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八、诊断与鉴别1. 肺胀与哮病:哮病是由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2. 肺胀与喘证: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

31、表现的病证。九、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 1. 治疗原则 扶正祛邪,随证施治。(三 )分证论治1、风寒内饮治法:温肺散寒,降逆涤痰。方药:小青龙汤。方若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清郁热。1痰浊壅肺证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方药:(二陈汤)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方药: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若痰热内盛,痰胶粘不易咯出加鱼腥草黄芩、瓜蒌皮、贝母、海蛤粉以清化痰热,痰热内盛亦可用桑白皮汤。3、痰瘀阻肺治法:涤痰祛瘀,泻肺平喘。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4、痰蒙神窍治法:涤痰开窍熄风。方药:涤痰汤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若舌苔白腻而有寒象

32、者,以制南星易胆南星,开窍可用苏合香丸。热结大肠,腑气不通者,加大黄、风化硝,或用凉膈散或增液承气汤通腑泄热。5、肺肾气虚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方药: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如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喘脱危象者,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补气纳肾,回阳固脱。6、阳虚水泛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不寐一. 概述1病名:即一般所谓“失眠”,是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病证轻者入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人寐。 别名: “目不瞑”、“不得眠”2沿革2(素问)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3灵枢大惑论

33、详细地论述了“目不瞑”的病机,认为“卫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人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卫阳盛于外,而营阴虚于内,卫阳不能人于阴故不寐。4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大病后不得眠候指出脏腑功能失调,营卫不和,卫阳不能人于阴,是不寐的主要病机所在。 5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不寐指出:。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张氏所称的“有邪”、“无邪”,主要是指由于机体内在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或痰热的影响而言。并明确指出以虚实作为本病的辨证纲要。6 汉张仲景在伤寒论篇中曰:“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指出少阴病热化伤阴后的阴虚火旺证。金匮要略篇中云:“虚劳虚烦不得

34、眠,酸枣仁汤主之。”指出肝血不足,虚热烦躁的不寐证。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二、 病位 在心神明之心,与肝、脾、肾、胆、胃等脏腑有关。三、 病因病机病机关键:阳不入阴 病理变化:阳盛阴衰,阴阳失交1 化源不足,心神失养 2阴虚火旺,阴不敛阳 3心虚胆怯,心神不安 4痰热、实火,扰动心神 四、 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 治疗上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三)分证论治1心脾两虚治法:补养心脾,养血安神。方药:归脾汤(2 阴虚火旺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方药: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朱砂安神丸重在重镇安神,适用于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对阴虚而火不太旺者,亦可选用滋阴养血的天王补心丹。)2心肾不交治法:滋阴降火

35、,交通心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对阴虚而火不太旺者,亦可选用滋阴养血的天王补心丹。)3心胆气虚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若虚烦不眠,形体消瘦,为气血不足,可合用归脾汤,以益气养血,安神、镇静。若阴血偏虚则虚烦不寐,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口干咽燥,舌质红,脉弦细,宜用酸枣仁汤,4痰热内扰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药:黄连温胆汤。若痰热盛,痰火上扰心神,彻夜不寐,大便秘结者,可改用礞石滚痰丸,以泻火逐痰。若宿食积滞较甚,见有嗳腐吞酸,脘腹胀痛,可用保和丸消导和中安神。5肝火扰心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若肝胆实火,肝火上炎之重症,可见

36、彻夜不寐,头痛欲裂,头晕目眩,大便秘结者,可改服当归龙荟丸,以清泻肝胆实火。 心悸 一. 概述1、病名 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心悸包括惊悸和怔仲。2沿革2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4金元刘河间提出水衰火旺可以引起心悸。5宋代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

37、病名,认为惊悸乃“心虚胆怯之所致”,治宜“宁其心以壮其胆气”,选用温胆汤、远志丸作为治疗方剂;认为怔忡因心血不足所致,亦有因感受外邪及饮邪停聚而致者,治疗“当随其证,施以治法”。6元代丹溪心法惊悸怔忡进一步提出“责之虚与痰”的理论。7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认为惊悸怔忡尚与肝胆有关并对惊悸与怔忡加以鉴别。8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10清代医林改错则补充了瘀血亦可导致心悸,并记载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每多获效。三.病位 主要在心,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五.病性 本虚标实。本虚:气血不足,阴阳亏损。 标实: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七.病因病机关键:阴阳失调,气血

38、失和,心神失养。气血阴阳亏虚,痰饮瘀血阻滞,心神失养 1体质虚弱 、2饮食劳倦 、3情志所伤 、4感受外邪 、 5药物中毒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为血瘀、痰浊、水饮、毒邪,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 九.辨证论治辨明惊悸怔忡 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实证居多,但也存在内虚因素。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病来虽渐,病情较重,每属虚证,或虚中夹实,不发时亦可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

39、可形成怔仲(二) 治疗原则:心悸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晶,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心悸因于痰浊、水饮、瘀血等实邪所致者,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三)分证论治:1心虚胆怯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2(心脾两虚)心血不足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面色无华,舌质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养心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本方益气滋阴,补血复脉。3肝肾阴虚阴虚火旺治法:滋

40、阴降火,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阴虚加痰热,加用黄连温胆汤;阴虚火不旺者,亦可加天王补心丹。口苦咽燥,热象较著,宜用朱砂安神丸。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 加服六味地黄丸4心阳不振治法:温补心阳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大汗者,重用人参、黄芪、加煅龙骨、煅牡蛎,或加山萸肉,或用独参汤煎服。大汗淋漓,面青唇紫,肢冷脉微,喘憋不能平卧,为亡阳征象,用独参汤或参附汤,送服黑锡丹,或参附注射液静推或静点以加阳救逆。5水饮凌心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方药:苓桂术甘汤。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咳喘,不能平卧,尿少浮肿,可用真武汤。6瘀阻心脉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气滞血瘀者,加柴胡、枳壳、木香;也可选用丹参饮或血府逐瘀汤。7痰火扰心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药:黄连温胆汤(7痰浊阻滞治法:理气化痰,宁心安神。方药:导痰汤。心悸伴烦躁口苦,苔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