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现代文学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互构——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57443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3.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互构——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互构——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现代文学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互构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研究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理论品格,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研究一书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理论视阈中展开的,其理论视角在现代文学批评研究中比较新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实践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的生成土壤,使得现代文学批评内生地指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参与并作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社会实践,二者实现历史互构,共同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活动”是“对象性的活动”,彰显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即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革命性,所以,“实践”指向的是对现实生活过程的改变。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自已的历史观表述为实践

2、的唯物主义,即“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唯物主义,他认为要“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化生产活动,其必然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文学批评活动中的批评主体自然应用主体能动性与创造性,去实现“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内在要求。该书以实践论为理论视阈,展现出现代文学批评活动的社会价值性特征,即以文学创作、文学思想、文学现象等是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现实效用为批评价值尺度,以问题性聚焦为突出表现,以社会批评与体验批评为具体的批评形态。书中对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的生成、形态、特质和意义进行深度阐发,剖解出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的内生性及其对文学思想、文学创作

3、发生实践性转型的深刻影响。一、阐明人的实践性属性:社会历史语境是批评主体身份向实践性转变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人的实践活动的真理性属性,即人必须以实践活动的方式存在;第二,人与社会实践及其所呈现出的关系问题。可从这两方面来确证现代文学批评的实践属性特征,同时,厘清批评主体的身份与文学批评活动所呈现出的社会属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只有在这两个层面上都获得了清晰解答,才能廓清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生成的根本原因。首先,人是以实践活动的方式存在的。人不是静止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客体的转换演变而不断变化的,故而人的实践活动是具有真理属性的。第二,人以实践的方式存在,人的

4、实践必将与社会历史语境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人的思想意志与活动指向都是以社会历史语境为土壤的,故而,中国现代社会则成为文学批评主体的批评思想与批评活动的根本基础。中国现代社会具有鲜明的历史过渡时期特征,新老交替、古典与现代并存、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下转封三)YANCHENGINSTITUTEOFTECHNOLOGY(上接封二)相互交杂,历史转型时期的个人主体意识也由近代转向现代,而文学批评活动也随着之现出由古典文艺批评走向现代文学批评的基本态势。由此可知,中国现代文学实践属性的产生是在客体与主体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二、阐明作家的批评活动是变化的:现代文学批评形态跟随现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变化该

5、书认为,文学批评形态特征深受社会历史环境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学批评指向。该书分析了现代社会历史语境下孕育出的文学批评所具备的特殊形态。在维新改良影响下,中国古典文学走上了变通之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纷纷兴起,彰显出文学的社会功用性,展现出现代社会对文学的社会实践作用的期待,新的“文以载道”观念所承载的内容跟随现代社会的到来而发生改变。现代文学批评在现代社会转型的宏大语境下,也从古典文学批评走向现代批评范式。2 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源于爱国救亡的使命感与民族崛起的责任感,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呈现出关注和回应社会的批评形态。面对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和封建伦理

6、道德的精神负累,面对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责任,现代文学批评呈现出鲜明的思想性、现实性与政治性等方面的功能性特质。作者重点阐述了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注重对社会问题的聚焦。在文学批评形态方面,作者重点论述了社会批评,即作者从启蒙批评、现实批评与政治批评三个角度论述了批评主体在不同层面回应社会诉求的文学活动。例如,针对五四后“人”的觉醒,批评家们提出了“正视人生”和改造国民性的批评宗旨;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文学批评的矛头转向了为“工农兵”服务。从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转变可以看出,现代文学批评的价值指向始终跟随现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始终聚焦社会问题,始终回应着社会诉求,不断调整批评方向。三、阐明

7、现代文学批评的延续性:对后世文学理论建构与批评形态的影响书中鲜明论证实践属性是现代文学批评的本质属性与核心精神,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深刻影响。作者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所具有的实践性属性的理论根源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即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融汇,主体随客体的变化而变化,客体也会因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实践而发生改变。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逐渐凝萃出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特质,即超强的实践指向性。作者提出,这种中国化特征的实践性批评具有充分的历史散开性、面对现实的实用理性与现实批判性,彰显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特有的社会现实性话语的特殊内涵,这不仅是现代文学批评特有的属性,还为当代文学批评的建构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赵凌河辽宁大学文学院)YANCHENGINSTITUTEOFTECHNOLOGY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