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形态演化:“形变”与1980年以后计算机视错觉艺术的图像应用.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57384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态演化:“形变”与1980年以后计算机视错觉艺术的图像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形态演化:“形变”与1980年以后计算机视错觉艺术的图像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形态演化:“形变”与1980年以后计算机视错觉艺术的图像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50艺科论坛1“形变”与后现代视觉研究1.1 形态学的研究对象形态学是什么?从自然哲学角度讲,它是一门研究事物形态、结构和变化的学科,它从生物领域发端,涵盖自然科学、艺术、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它关注事物的外部形状、内在结构和演化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事物的性质和意义。莫卡冈在其艺术形态学序言中说“美学思想史上曾经几次尝试将形态学这一术语引入艺术理论中”,这一意愿既反映了形态学在捕捉艺术现象时存在与论证生物范畴的偏差,也提示人们需要获得一种对艺术更具整体性的认知。在哲学范畴和自然科学中,对形态学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德国诗人约翰 沃尔夫冈 冯 歌德。他在植物形变论中写道,“每个人,只要稍微注意

2、观察植物的生长,就会注意到植物外在的特定部分有时会变化,并且会全部或者或多或少地转变为下一个阶段的那一部分的形态”“自然的过程并不总是一蹴而就地完成”1。这些观点指向通过观察和感知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结构的法则,从而揭示事物的真实本质。此外,歌德提出多重解读和主观性,主张以具身性的原则来体验和判断事物。同时,他强调表象和实质之间的模糊性,即肉眼观察和思索象征性的重要性。1.2 歌德形态学中的“形变”“一旦窥见自然界活动和力量的秘密,用传统的语言来表达这种远离寻常人事的对象就不够了。”从自然物演化到物象模型,“形变”的本体是什么?歌德在他的自然哲学作品中探讨了物体的形态和变形,特别涉及植物和动物

3、的形态变化。他强调生命的动态性,认为形态的变化是生命力和内在原因的体现。他用“骨架”这一词语来描述一种理想的植物形态,这种形态可以在不同植物之间变化和演化,从而呈现出多样性。透过“骨架”本质论模型,歌德从自然存在角度论证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理想化流变的动态形变,骨架与环境在冲突中各自追寻和确认自身本质,并非局限于确认某种偶发状态,而是通过深入自身探索根本特性。在对本真的反复质询下,每一方都愈发固执地要求对方,从而进入亲密的互属关系中。过渡到动态思维模型中,歌德强调人的感知和观察在形态认知中的作用。他认为人的主观感受和观察的角度可以影响对物体形态的理解,即通过感知和观察,人们可以理解事物的形态

4、特征。这一感知现象强调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以及观察者如何通过感观来获取关于事物形态的信息。对自然物而言,歌德强调参形态演化:“形变”与1980年以后计算机视错觉艺术的图像应用许倚凡(西南大学 美术学院,重庆 400700)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形态学在后现代视觉研究中的应用,并通过对歌德形态学中“形变”概念的深入分析,揭示其对事物本质的启示。同时详细阐述艺术形态学在后现代视知觉研究中的演变过程,探讨如何应对计算机图像时代的视觉语境变革的现实解法。方法:首先研究歌德关于形态演变的观点,凸显感知和观察在形态认知中的主导地位,强调主观感受对物体形态理解的影响,并分析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在生成复杂形

5、态结构、产生视觉错觉的实际情况。结果:在艺术形态学的后现代视知觉研究中,形态学在图像研究中经历了演变。数字化技术的崛起使图像制作摆脱传统限制,实现了对视觉语境的重新组合,呈现碎片化的日常生活形态。后现代视觉艺术中,通用名词变得难以准确定义,艺术作品回归感官维度,强调非经验视角对艺术品审视方式和结构形态的影响。结论:文章探讨计算机艺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成为独立艺术领域的历史背景,着重分析创作工具的形态转向,并进一步介绍视错觉屏幕技术,指出其通过图像设计和处理技术创造视知觉多义的艺术形式。此外,文章还深入探讨科学成像与艺术创作的形态关系,强调二者在面临问题时都需要启动创造性思维。关键词:

6、形态学;形变;计算机艺术;视错觉;后现代视知觉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3-0250-03251第 37 卷第 3 期 2024 年 2 月Vol.37 No.3February 2024艺术科技与者这一概念,物的形态从未可知的固有中解放出来,由参与者的体察得以显化外形和暗示存在。1.3 艺术形态学的后现代视知觉研究在计算机时代的视觉呈现下,形态学在图像研究中发生了哪些演化?静态图文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文化阐释范式,数字化技术对符号文本的冲击消解了基于符号信任构建的真实性,基于胶片摄影的光学成像技术所具备的不可逆转、不可再生特征,在数字

7、化技术的二次转码前荡然无存,影像不能再保证视觉的真实。现代社会的高流动性令个体社会生活片段化、琐碎化,导致信息流通碎片化、零散化,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媒介形态打破了传统机械复制生产图像的局限,在视觉的重新组合中出现日常生活碎片本身的形态。后现代视觉艺术范畴下,有些通用的名词抗拒以任何准确性去界定它的企图,都按照它们被应用的实际状况,在一个广泛的范围内游移不定2。从参与者角度出发,艺术作品回到感官维度,以非经验视角审视艺术品的意义表征方式和结构形态。视觉图像以机械复制时代为转向,“感知现象”成为传播或转译的环节,传播被视为一种具有视觉符码特征的非语言形态,具有感性化、直观化、浅层化等特点。在逐步公

8、共化、差异化、原初式和体验式的趋势下,图像能够超越国界,并排除语言障碍进入各领域沟通,形成人类通用的沟通符号。其“形变”也引发了在场性的变化,不仅表现为表层媒介形态和底层技术座架,更体现在社会形态变革。当客观事实世界被把握为图像,整个社会主导思考方式、价值标准和判断指标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当观看成为一种直接的视觉刺激和反映时,存在者整体以下述方式被看待:“惟就存在者被具有表象和制造作用的人摆置而言,存在者才是存在着的。存在者的存在是在存在者之被表象状态中被寻求和发现的。”32 计算机视错觉艺术现象2.1 创作工具的形态转向20 世纪 80 年代初,计算机艺术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领域。艺术家们开

9、始探索数字艺术、计算机生成艺术和基于算法的艺术创作。他们使用计算机来探索不同的创作过程、图像处理技术和视觉效果。相对于其他传统艺术类型来说,计算机艺术创作区别于其他传统艺术创作,主要是创作工具的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计算机的创作工具是基于屏幕的。视错觉屏幕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图像技术来创造视知觉多义的艺术形式。就现象而言,当观众看到图像时,可能产生错误的感知、混淆或失真。形状、色彩、明暗等方面可以通过画笔工具实现,计算机视错觉艺术通过巧妙的图像设计和图像处理技术,利用光线、颜色、图形、形态等元素的交互作用,创造出似是而非、引人入胜甚至强欺骗性的视觉效果。进入计算机艺术领域,绘画艺术从工具形式到欣

10、赏模式都发生了变化,计算机通过各类绘画软件模拟真实画笔,在计算机制图画板上使用由鼠标或者计算机外置电子工具来完成图像绘制,并通过“RGB”“CMKY”等色彩模式实现数字化计算,精确得到各种各样的色彩,从而创作出精美的计算机绘画作品。计算机甚至可以模拟传统绘画创作方法,按照传统绘画的步骤和程序,模拟出传统绘画作品,还可以对作品进行图层式编排、滤镜效果和渲染等数字化处理,转换为可以用计算机储存、印刷复制传播和视觉欣赏的绘画作品。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互联网的兴起为计算机图像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艺术家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分享和展示他们的作品,数字艺术也逐渐与网络文化融合。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和虚

11、拟现实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图像艺术进入了更加多样和创新的阶段,艺术家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创作交互式和沉浸式的作品,以更直接的方式与观众互动。2.2 视错觉屏幕技术贡布里希在阐述预期投射时强调,“这种感觉刺激他的触觉,改变他的肌肉张力,画面已驱使他去检验他的硬度错觉”。视错觉,即“感知现象”在视知觉层面发生多义性的偏差和统一性的过程性错位,也是在视知觉层面进行“完形”作用的结果:人们往往以最符合其感官体验的方式呈现所感知到的事物。完形是对知觉进行组织和构建的产物,代表一种具有活力的整体性。在特定条件下,视知觉有助于以最佳规范的方式组织对象,形成具有最强简洁性和清晰性的完整形态。在“虚像知觉”概念中

12、,艺术家造成一连串的预测,造成类似熟悉的情境,是人们的想象力跑到视觉接受的前方,自动完成体验与感知的过程。在错觉制造上,艺术家在计算机上创造出视错觉效果,涉及图像的排列、颜色对比、图形的重复等。例如利用图像中的斜线、颜色变化创造出一种图像在动态移动的错觉,即使图像实际上是静止的(运动错觉);通过在平面上绘制特定的符号和文字,或利用屏幕透视法则252艺科论坛增强颜色、线条、肌理等效果,使观众产生一种平面图像具有立体感的错觉(立体错觉);将正常颜色的图像转化为其反色,可以创造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效果,甚至让图像内容变得难以辨认(反色错觉);利用特定的图像排列和颜色,将重要信息隐匿淹没在整体图像的大量重

13、复图形中,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隐藏图像)。托勒密在光学中强调:“无论何处的形状,视觉都能明辨其不同当视觉不能以其自身的活动方式看见物体时,就通过其他不同的种种表现加以识别,有时是真正的知觉,有时是错误的想象。”从图像研究角度来看,大量的艺术创作在运用计算机视错觉上强调了表象和实质之间的模糊性,即肉眼观察和思索象征性之间的衡量。欧普艺术作为典型的屏幕视觉艺术流派,以独特的图像处理和精妙运用视觉多义与虚像知觉而著称,旨在创造一种引人入胜的视知觉动感与闪烁感。其着眼点在于通过精心构建的画面,引发视神经在与图形的交互中产生夺目的光效应现象和视幻效果,呈现出一种艺术感知上的动态迷幻美。观众通常会以被邀

14、请的姿态主动参与到计算机视错觉艺术作品中。经由图像,形成的是参与者本体的经验感知与信息通过重复交叉确立的“多余度”相互验证的结果。2.3 科学成像和艺术创作的形态关系今天的科学制造了许多强大的图像。科学图像本身对人们就有强大的吸引力,而且影响着视觉艺术家们如何看待和思考视觉艺术的基本元素。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以明确的情感意义或暗示某种道德观念来赋予对象物价值,从而表达一个意图。在后现代艺术语境下,大多数艺术作品的意义并不能通过讨论选材技巧和形式实现精准无误的覆盖,涉及的阐释还应包括对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和观想进行解析。这也是计算机艺术学需要解决的文本阐释和方法论问题,需要厘清计算机艺

15、术学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界限和关系,同时探讨计算机艺术面临的人工智能艺术等问题,需要打破以往艺术理论的架构和局限,建构系统的、开放的计算机艺术学架构。近年来,科学成像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艺术创作方面,包括美术与设计等领域;二是计算机艺术学基本理论研究,将其作为影像艺术的一个重要艺术类型4。理论研究上试图从艺术主体手段、方式、对象等方面研究建构“电脑艺术学”学科系统5。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在认知上容易将艺术创作和科学图像创生两者天然认知为不相容关系,从而造成认知偏差,即将科学图像定性为对主观判断和意识形态都具有免疫力的绝对理性事物,而判定视觉艺术创作的标准是从艺术图像

16、中寻找强对比的视像刺激和荧幕优先的符号。事实上,无论是科学图像生成还是艺术创作,二者面临问题时皆需要启动创造性思维:艺术与科学对视觉表达的揣摩;对现实物表征之下内部结构的探知和对图像气质、形态、精神性等方面的索求,理性与直觉往往相互映射,彼此影响。3 结语艺术形态学的后现代视知觉研究凸显了数字技术对视觉语境的颠覆,数字化技术的崛起打破了传统的图像制作方式,使视觉艺术走向全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图像的设计和处理,计算机艺术拓展了艺术创作的可能性。这种技术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还使观众成为艺术创作的积极参与者,推动了艺术体验的全新范式。科学图像不再仅仅是客观事实的记录,还成为艺术创作的灵

17、感来源。艺术家通过对科学成像的深刻理解,赋予图像更多文化和情感内涵,实现两个领域的有机融合。总体而言,形态演化、艺术形态学和计算机艺术的理论发展得到深刻探讨。通过对形态学和艺术形态学的传统观念的重新审视,以及对计算机艺术现代发展趋势的剖析,后现代视觉研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而计算机艺术这个交叉融合的学术领域必将在形态学、艺术形态学和信息技术的共同推动下持续创新,为理解视觉与艺术的本质提供更深刻的启示。参考文献:1 莫光华.歌德西东合集中的形态学思想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8(6):1-8.2 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M.刘文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54-59.3 马丁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M.3 版.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96-102.4 黄鸣奋.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23-130.5 李心峰.艺术类型学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373-374.作者简介:许倚凡(1999),男,四川成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绘画创作与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