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浮力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背景分析与设想 浮力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 浮力”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对浮力的认识-浮力的初步概念、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测量、浮力产生的原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本章各节内容的综合性较强,应用到前面学过的密度、重力、液体压强、运动和力的关系等知识。本节内容是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基础。浮力现象学生较熟悉,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直观的、新奇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希望自己动手操作的愿望强烈,抽象思维很不成熟。 教学由学生熟悉的浮力现象及演示实验入手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
2、物理,亲切自然。探讨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师挖掘生活中的物品自制教具演示实验,现象与学生的预期大相径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顺利突破难点。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石块是否受浮力时,学生自选器材、小组讨论设计探究方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寻找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在学生充分猜想之后,经过小组的讨论确定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在各小组实验结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发现影响浮力的因素,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教学案例呈现 (一)复习诊断(PPT展示) 1.画出在水平桌面上静止的乒乓球受力的示意图。 2.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铝块静止时受
3、哪几个力,画出示意图;用手向上轻托铝块时,测力计的示数_(填“增大、减小、不变”),手托物体的力方向_,大小等于_。 (二)新课导入 活动1 观察比较 教师将乒乓球和石块放入水中,乒乓球浮在水面上,石块沉入水底。师生共同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除了受重力,还受到水施加的向上的力浮力。导出课题。 (三)新课教学 1.认识浮力。 (1)提出问题:由生活经验和受力分析我们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悬浮在水中的潜水艇也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石块、铁块是否受浮力呢? 活动2 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石块是否受浮力 (2)学生猜想: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浮力。(要求说出猜想的理由根据)石块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下落慢
4、,说明在水中下沉的过程中收到了向上的浮力;人掉水中会下沉,游泳时在水中抱起同学时,感觉比地面上轻,说明人在水中受浮力 (3)设计实验(小组讨论)、验证猜想(自选器材):经过小组讨论形成两种方案。 方案1选用器材弹簧、细线、石块、水(盐水)、大烧杯;实验操作-把石块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的长度,再将石块没在水(盐水)中,弹簧的长度变短,说明石块在水(盐水)中受到了向上的力,即受浮力。 方案2选用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水(盐水)、大烧杯;实验操作把石块挂在测力计上,记下测力计的读数为G,再将石块没在水(盐水)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并且FG,说明石块在水(盐水)中受到了向上的浮力,而且F浮=G
5、-F。 (4)交流与评估:两种方案都能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浮力,浮力的方向向上;方案1操作较简单,方案2的优势在于可以测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发现了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即F浮=G-F。 2.探讨浮力产生的原因。 提出问题:浸在水中的物体为什么会受浮力?浮力是怎么产生的? 活动3 探讨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师操作,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将空的矿泉水瓶距离瓶口三分之一处横截剪下,拧掉瓶盖、倒置、把乒乓球置于漏斗型的瓶口内,若向瓶口内倒水,乒乓球会怎样?学生异口同声乒乓球会浮上来。学生先猜测,教师后演示。演示结果水往瓶外流,乒乓球却稳稳地留在原地,毫无上浮之意,重新演示结果依然如此。在学生满脑子狐疑之际
6、,利用教材插图10.1-3从理论上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表面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在上述的演示中,乒乓球下面没有水,它只受到来自上面水的向下的压力,即乒乓球不受浮力,所以不会浮起来。 3.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 活动4 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 (1)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学生猜想:根据测浮力实验中的观察、生活中的经验或经历各抒己见,猜测可能的多种因素。 (3)教师点拨: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 (4)小组合作,选择器材,进行探究: * 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是否有关? * 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是否有关? *
7、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 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5)分析论证: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无关,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三、当堂检测反馈(PPT展示)(略) 四、教学反思 本课从教学的整体设计到实施过程,从实验的猜想、实验设计到探究的过程及结论的发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思考者、是操作者,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答疑解惑的点拨者。从当堂检测反馈及课堂学生的即时表现来看,教学效果达到了目标预设,本课留给学生最深刻的印象是探讨浮力产生的原因演示的乒乓球在水中不向上浮起的实验。本课容量大、学生的活动多,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把握好各项活动的时间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