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乐器学堂教学前线instru新时代教学改革背景下的音乐基础学科课程设计以音乐理论基础教程呈一一第五级为例文/左佳摘要:本文通过对音乐理论基础教程-第五级编写理念的剖析,对单元制框架布局、板块化内容组织以及交汇式特色设计的研究,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基础学科课程模式,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添砖加瓦。关键词:音乐基础第五级课程框架教材内容教学特色在新时代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牢牢把握课程建设的新方向,抓住教材建设的新机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下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核心关键。自2 0 1 9 年9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高校
2、教育提出新要求后,中国音乐学院积极推进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在这套课程体系中,“8”指八门专业基础课程,“1”指专业主课,“思政”指思想政治类课程,“X”则指人文通识素养类课程。如此设计,旨在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遵循音乐专业人才成长规律和一般教育规律,由音乐专业和国学通识协同互动式教育的课程体系。”音乐理论基础作为培养学生音乐基础素养与能力的核心课程,是各门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主课的奠基石。第五级作为音乐理论基础系列教程中的最后一本,不仅展示了该课程结业时应学习的内容与所达到的程度,而且也呈现出该课程与其他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课之间的关联。本文将对音乐理论基础教程-第五级的
3、编写理念展开剖析,并就教程的框架布局、内容组织以及特色设计加以分析与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基础学科课程模式。一、单元制课程框架音乐理论基础课程延续了中国音乐学院自上个世纪8 0 年代中期以来执行的分级制教学模式,将音乐基础学科的2 0 0 多个知识点纳入到五个级别中,每个级别含十六课教学内容。为了体现出第五级这一修毕级的综合性,编者在前四级内容梳理与整合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新内容,将其纳入到相对独立的四个单元中。教程的整体架构以音乐艺术共性基础上的听力发展为目的,结合个性差异的对比训练作为拓展内容,让学习者在理解和掌握西方古典音乐语言的同时,还能感受与体验到中国传统音乐多样的音乐
4、形态。为此,编者将前三个单元设计为对外国经典音乐中的典型音乐语汇进行学习,第四单元是对中国传统音乐中特色音乐形态的学习,让中西方音乐在教学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每一个单元包含四课内容,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领域及操作空间。前三课对音乐要素进行技能训练,最后一课则是对音乐作品的综合听觉训练。在技能训练的三课里,先对所学知识点的基本原理、结构、特性等内容予以理论提示,然后通过听、唱、读、写、奏、敲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技能训练来掌握元素的音响特征,-66-Musical Instrument Magazine教学前线乐器学堂megazineical最后让学生在音乐作品片段真实语境下体会要素运
5、用的音响效果。每一个单元的第四课会将前三课所学知识点在最后一课中进行整合,针对一首完整作品(或其中一个乐章)展开综合听觉训练,目的引导学生从寻找音乐本身最具特点的音响出发,进一步感知、体验与理解音乐诸要素综合运用的表现功能与情感意义。表1单元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从表1 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组“3:1”的教学时间安排。一是在整部教程中,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的学习时间比例为3:1。相比于2 0 0 4 年出版的视唱练耳分级教程-第五级来看,中国音乐的教学时间有较大增幅,尤其是独立的单元制设置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为集中、深刻的听觉经验。二是在每个单元中,要素的技能训练与作品的综合听觉训练
6、学习时间比例为3:1。从每一个课例到每一个单元,均呈现出集“理论-技术-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体例;课例与课例、单元与单元之间,则显示出连续且独立的结构特点。二、板块化教材内容在该教程中,要素技能训练的诸多知识点全部被纳入到【音程-和弦】【节拍-节奏】【旋律-调式】三大板块中整合学习。【音程-和弦】的板块要求学习者能够掌握原转位三和弦、四种七和弦以及两种原位九和弦的结构规则与音响特征,并理解这些和弦在大小调式中的序进规则及其在音乐作品中的功能与意义。为了让学生系统认识和弦在作品中的形态与功能,编者采取了“点-线-面-体”的思路进行编写,从单个和声材料,到典型和声语汇、柱式和声进行,逐渐过渡到节奏
7、化、织体化的和声进行,最后到立体的音乐作品。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引导学生从平面到立体,全方位的认知、理解与掌握和声音响的结构与属性,逐步培养良好的和声听觉与音乐审美能力。【节拍-节奏】的板块要求学习者能够听辨出各种变换拍子、混合拍子的音响特征,准确识别出含连音在内的各种复杂节奏组合;可以完整、流畅地完成包含上述内容的单声部与多声部节奏读谱。为获得对音乐律动更丰富的理解与体验,教程中提供了多样的读谱形式,不仅有单声部、二声部、三声部节奏练习,还有运用人体自身多种器官“协同活动”的多声部节奏练习;不仅有针对性典型节奏的旋律读谱与唱谱,还有对作品的视唱、视奏、弹唱等练习。
8、在教学中,应从稳定的速度感、良好的节拍感与准确的节奏感几方面同时着手,将对音值的内心预感从单一向多维逐步展开。【旋律-调式】的板块要求学习者能够熟练掌握五个升降号调以内各种调式的基本结构与音响特征,准确听记出含各种变化音、近关系转调与同主音转调的单声部旋律与二声部旋律,能够完整、流畅、富于音乐表现力地演唱含上述内容的单声部、二声部与更多声部艺术视唱。为获得多样的艺术性视唱体验,书中的旋律取自于艺术歌曲、民间歌曲、合唱曲、钢琴曲、室内乐、管弦乐、歌剧唱段等多种体裁。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音程与音级、调式与调性之间的关系,感受、分析、理解旋律发展与音乐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拥有更深厚的“听觉体验”、
9、打开更广阔的“听觉视野”、形成更丰富的“听觉预想”打下基础。-67-音乐要素技能训练(第1、2、3 课)西方经典音乐中典型的音乐语汇中国传统音乐中特色的音乐形态音乐作品听觉训练(第4 课)西方音乐作品中国音乐作品乐器杂志M乐器学堂教学前线instru三、交汇式教学特色让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在时空中“不期而遇”,是音乐理论基础教程的一大特色。作为音乐艺术学院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如何在教学中“融入”中国音乐要素,探索更具“中国风格”的教学内容,是所有音乐基础学科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音乐理论基础教程编者们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他们将民歌、器乐、锣鼓、戏曲、歌舞音乐中极具特色的音乐形态和音乐要素,纳
10、入到教程里、贯穿于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进阶关系,使中国音乐教学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为了凸显赵元任先生所说中西方音乐“不同的不同”,让学习者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方音乐观念在时间维度(节拍-节奏)与空间维度(音高-旋律)表现上的差异,第五级编者精心设计编织了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在【节拍-节奏】板块主要学习苏南十番锣鼓的基本节奏句式,以及最有特点的锣鼓段金橄榄和鱼合八。苏南十番锣鼓中的每一个锣鼓段,均由“一、三、五、七”等数字术语来代表音数与音值结构,由此构成基本且固定的节奏句式单位,其节奏兼具数列结构和节拍结构特点。十番锣鼓中不断变化的节奏句式,恰好与第五级西方音乐节奏中的变换拍子形成时间维
11、度上的呼应。教程中不仅展示有原汁原味的锣鼓经节奏,还配有传统音乐学家翻译过来的线谱节奏。教程中始终采用视觉文本“谱式”与听觉文本“音响”相结合的方式,来引导学习者“从“谱相似,乐相异,而意不同”中认识采用同样记谱方式来记写的相同音乐要素,其音乐要表达的内容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所呈现出的音乐风格也是相去甚远的。”在【旋律-调式】板块,编者挑选了三首经典的中国传统民间器乐曲来对五声性调式转调旋律展开听觉训练。三首乐曲中呈现出的调式特点完全符合五声性调式转调的三种不同类型,恰好与第五级西方音乐音高中的转调旋律形成空间维度上的对比。同时,三首乐曲中的主奏乐器涵盖民族管弦乐中拉弦、吹管、弹拔三个乐器组,与
12、苏南十番锣鼓打击乐镶嵌在一起,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领略中国民族管弦乐的魅力。表2课例第1 3 课第1 4 课第1 5 课第1 6 课从表2 中可以看出,前三课的中国传统民间器乐曲与最后一课中国当代民族管弦乐曲的设计,让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单元形成对话。而前三个单元西方音乐与最后一个单元中国音乐的设计,让多元音乐文化在整部教程中“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该教程的另一大特色,是单一要素技能训练与诸要素综合听觉训练的“殊途同归”。为了更好地将技能付诸于实践,在学习与掌握单一要素后,会引导学习者走进真实的音乐语境,对实际作品片段中该要素的音响效果与形态特征进行听觉训练。此外,编者在第四、第八、第十二、第十六课
13、还选取了四首完整的中外经典音乐作品进行综合听觉训练。在这几课的学习中,不仅要求学习者对于单个音乐要素的感知与理解,更需要了解该要素在作品中的组织逻辑以及发展关联,探索诸要素综合运用的功能与意义。无论是对作品片段局部单一要素的听辨,还是对完整作品中诸要素综合运用的听觉分析,其目的都是为发展学习者对于音乐要素的辨识能力、分析能力与组织能力,从十番锣鼓节奏十番锣鼓基本节奏句式金橄榄锣鼓节奏鱼合八锣鼓节奏当代民族管弦乐京调(京剧锣鼓)(主奏乐器:曲笛)五声性调式转调旋律五声性调式转调1(同音列)紫竹调(主奏乐器:二胡)五声性调式转调2(同主音)一百鸟朝凤(主奏乐器:唢呐)五声性调式转调3(不同音列、不
14、同主音)春江花月夜(主奏乐器:古筝)-68-NMusical Instrument Magazine教学前线乐器学堂megazineical微观的音响细节与宏观的结构听觉中,综合、全面认识音乐要素的实践意义。表3课例第4 课第8 课第1 2 课第1 6 课从表3 中可以看到四首综合听觉训练的音乐作品,覆盖1 7 世纪到2 0 世纪四个不同时期,涉及巴洛克、古典主义、印象主义与中国音乐四种不同风格,包括协奏曲、声乐作品、室内乐以及管弦乐四种体裁。对于每一首完整作品的综合听觉训练分三步进行,首先是听觉分析,学习者需要初步感受与判断作品的风格、体裁、速度、节拍、调式等特征;其次,需要听写作品主题乐段
15、或重要段落的旋律、和声与节奏,以及对力度、音色、演奏法等其他音乐表现要素的听辨,目的是强化对音乐要素运用形态的记忆,积累、储备更多的音乐语汇;最后,通过视唱、重唱、合唱、弹唱、视奏等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与理解诸多组织要素与表现要素在整体结构中的作用与意义。在音乐理论基础教程-第五级教程中采用了近5 0 首专业主课曲目,全部配有与之对应的音响,目的是将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有效关联,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广泛应用于专业实践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与诠释音乐作品。关于“8+1、思政+X”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课之间的关系,在建设初期所有编者便达成统一认识,即“8”门专业基础课中所学知识与专业主课“
16、1”的教学内容应形成有效链接,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合力实现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术到艺术的闭环式课程体系建构。结语教育大计,人才培养是核心,课程建设是根本。作为音乐基础学科,应紧紧抓住课程这一基础而关键的要素,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模式,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多元的音乐文化视野,使其从听觉上接受各种不同的音乐文化,收获更丰富的听觉经验以及更多样的听觉适应能力,为音乐才能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充分发挥音乐基础课在构建中国主体性音乐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底盘和基石作用”,为构建科学规范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添砖加瓦。M时期风格古典巴洛克印象派中国当代作曲家贝多芬巴赫拉威尔顾冠仁曲目
17、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我曾有许多苦恼BWV21F大调弦乐四重奏(M.35)第二乐章京调体裁协奏曲康塔塔室内乐民族管弦乐注释:指音乐理论基础、和声、复调、曲式、管弦乐法、民歌与戏曲、中国音乐史与世界音乐史八门课程。王黎光,坚守本根与时俱进,中国音乐(双月刊)2 0 2 0 年第3 期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教研室编著,左佳张忠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赵元任,新诗歌集序,赵元任音乐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 9 9 4 年,1 1 4 页。范建明、左佳,中国音乐节奏教学的困惑与设想,人民音乐,2 0 2 3 年第6 期。高缨,音乐理论基础”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思路,中国音乐(双月刊)2 0 2 3 年第1 期。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乐器杂志-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