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重构路径与优化策略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56187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重构路径与优化策略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重构路径与优化策略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重构路径与优化策略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7第 37 卷第 6 期 2024 年 3 月Vol.37 No.6March 2024艺术科技党的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中都凸显了保护乡土传统的本土价值观,强调传承传统文化、繁荣文化事业,这已成为新时期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乡村文化记忆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载体,是人地关系长期互动的结果。艺术作为一种跨文化、跨领域的媒介,在乡村文化记忆重构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介入大大增强了乡村文化记忆的资源化、可视化和可触性,能为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艺术设计作为重要的乡村振兴抓手之一,积极融入乡村文旅发展和乡村帮扶模式1-4,还通过文旅、体育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5-7

2、。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的数字化技术也融入乡村教育、产业和治理等领域8-10,助力乡村建设和管理。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有关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研究成果较少。为此,本文以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重构为研究主题,探究以艺术赋能的理论逻辑、重构路径和实施策略,以期丰富艺术与乡村文化记忆交互的理论价值,突出创新和管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价值。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赛教融合 微坊式的教学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JG03221JX51;2019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大运河文化带数字化文旅融合开发模式研究”成果,项

3、目编号:2019SJA0102;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服务设计视角下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无障碍设计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YJC7600191 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重构的理论解析1.1 基本内涵乡村文化记忆是在一定的乡村地域范围内,以特定的社会框架为基础,由地方专职负责文化记忆的人员参照过去并根据当下诉求而塑造的能够反映社会倾向、地方情感和身份认同的文化识别符号的总和11。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保留乡村文化记忆的真实性固然重要,但更应从艺术赋能的动态视角关注获取、重塑和发扬其社会功能及文化价值,重视乡村精神的当代变迁,并突破以静态保护阻止乡村文明衰落的传统思维。艺

4、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是通过艺术手段和方式,对乡村文化记忆进行重构和传承,使其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乡村文化记忆的活力,增强其传承力和感染力,还可以为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体现出一定的包容性和参与性。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重构,是艺术介入乡村文化记忆的资源载体化、形态社会化、媒介多元化等过程。文化记忆资源的载体化。乡村文化记忆在不同时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重构路径与优化策略研究吕龙1,贡琰2(1 南京邮电大学 物联网学院,2 南京邮电大学 传媒与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摘要:目的: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是通过艺术手段和方式,对乡村文化记忆进行重构和传

5、承,将艺术作为再现和延续乡村文化记忆的建构手段,使其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文章旨在探讨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重构路径与优化策略,突出艺术在重塑乡村文化中的关键作用,并展现其多维度的赋能特性。方法:立足乡村文化记忆的概念,从文化记忆的载体化、文化记忆表征的社会化、文化记忆媒介的多元化等方面解读重构内涵,提出从要素重构、形态重构、功能重构和价值重构这四个方面进行再建构,从实践层面对重构路径和优化策略进行详细论述。结果: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和方式,使其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围绕建立乡村文化记忆档案与数据库、创新艺术表达形式、培育艺术创作人才和加强社区参与互动,

6、形成重构路径,并以政策支持、社会合作、数据化和展览推广为保障策略。结论: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重构体现了融合元素的多元化、表现手法的专业化、社会合作的共赢性和媒体推广的精准性。通过社会各界合作共赢、新媒体网络平台推介和社区参与互动,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科技和丰富的表达方式,形成多元化、多层级的乡村文化记忆传承和再现。关键词: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重构路径;优化策略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6-0077-0478基金课题期会在不同的载体中传承,如口头传递、文本记载、实物空间以及现在的各种媒体记录等。乡村文化记忆作为乡村社会的精神财富,蕴含

7、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资源,在艺术赋能过程中可以再现符合当下参与主体选择的文化记忆精神内涵,凸显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通过艺术赋能,可以将乡村文化记忆以更加直观、感性的方式呈现给受众,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乡村的历史文化,从而更加珍视乡村文化记忆。文化记忆表征的社会化。面对当下社会的变迁,乡村文化记忆的表征已不再是个人或某一个群体的责任,而是在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振兴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相关的法规政策支持和鼓励建立“乡村记忆”档案工程来传承乡土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可以激发人们对乡村的情感

8、认同。通过艺术赋能,可以唤起人们对乡村的回忆和情感,让人们重新认识和认同乡村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从而增强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文化记忆媒介的多元化。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涌现,直接推动乡村文化记忆媒介呈现的多元化。与过去口传心授、文学记录、仪式庆典、节日聚会等记录方式不同,当前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记忆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如数字图书馆、虚拟博物馆等为乡村文化记忆提供了更加长久和稳定的保存途径。同时,数字化媒介还使跨地域、跨文化交流更加便捷,有助于推动不同地方文化记忆的全球传播与共享。1.2 重构维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依托乡村的文化资源,而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恰恰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和

9、途径。通过艺术赋能,可以激发乡村居民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推动乡村文化创新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可以在重构乡村文化记忆的过程中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社区发展和文化繁荣。具体而言,乡村文化记忆重构包括要素、形态、功能、价值等维度。第一,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要素重构反映了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的深度挖掘与再建构。这不仅包括村落环境、街巷、建筑和景观等物质要素的重构,还包括历史、传说、民俗等非物质要素的重构。通过艺术手段表现,这些要素可以被赋予新的形式和意义,从而在艺术设计中得到再现。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其融入大众生活中,不仅可以

10、保留乡村文化的精髓,还可以使乡村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第二,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形态重构反映了乡村文化记忆资源的空间布局和艺术表现。利用传统与现代的艺术设计方式,在乡村已有空间或新建空间实现记忆要素的形态变迁,推动当代乡村文化的全面表达。第三,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功能重构反映了乡村文化记忆资源的外在与内涵的融合。乡村文化记忆经过长期的演化变迁,存在于传统与现代的艺术表达和功能交织中,自然呈现出不同的功能形式,只有与当代需求相匹配,才能为乡村文化记忆注入新的活力。第四,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价值重构反映了乡村生活、生产与价值交融的地方文化与精神。这些记忆不仅代表了乡村居民的共

11、同经历和情感,还是乡村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通过传承这些记忆,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乡村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为乡村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2 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重构路径2.1 建立乡村文化记忆档案与数据库档案和数据库是乡村文化记忆保护与传承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收集、整理和保存丰富的乡村文化记忆。首先,建立乡村文化记忆档案与数据库可以深化对乡村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可以更好地了解乡村的历史、传统、习俗、艺术等文化资源。其次,建立乡村文化记忆档案与数据库可以系统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通过对乡村文化记忆的整理和分类,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特色。最后,建立乡村文化记忆档案与数据库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

12、挖掘和创新,发现其中蕴含的宝贵资源和创新元素,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2.2 创新乡村文化记忆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挖掘乡村文化记忆的内涵和价值,有助于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传承和发展。首先,通过视觉艺术创新乡村文化记忆的艺术表达形式。视觉艺术包括绘画、摄影、雕塑等形式,可以通过艺术家的表达,将乡村文化记忆中的景观、建筑、物品等具象化呈现出来。其次,通过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79第 37 卷第 6 期 2024 年 3 月Vol.37 No.6March 2024艺术科技形式来创新乡村文化记忆的艺术表达形式。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乡村音乐、编排乡村舞蹈等方式,对乡村文化记忆中的歌谣、

13、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展示。第三,通过文学、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来创新乡村文化记忆的艺术表达形式。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乡村文学作品、编写乡村戏剧剧本等方式,记录、传承乡村文化记忆中的故事、传说等内容。最后,通过影像、多媒体等新媒体艺术形式来创新乡村文化记忆的艺术表达形式。例如,可以利用影像记录、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对乡村文化记忆中的场景、人物等进行数字化呈现和展示。2.3 培育艺术创作人才培育艺术创作人才对重构乡村文化记忆具有关键性作用。首先,培育艺术创作人才具有必要性。只有加强人才培养,才能够实现对乡村文化记忆的深入挖掘和创新表达。其次,培育艺术创作人才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例如,设立专

14、门的培训课程和学科,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对乡村文化的认知水平;通过艺术家与乡村的深度互动,创作出具有乡村特色的艺术作品,同时可以培养当地的艺术创作人才;另外,乡村艺术节、展览等活动是培育艺术创作人才的重要平台。最后,培育艺术创作人才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乡村艺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提供艺术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环境;乡村文化机构和艺术组织应该积极推动艺术创作人才培育工作,为相关人才提供创作机会和展示平台;要加强与高校、艺术院校的合作,建立艺术创作人才培养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2.4 加强社区参与互动通过社区参与互动,可以实现乡村文化记忆的共同建构和共享,促进社区成员对乡村文

15、化记忆的认同,进而推动乡村文化记忆的保护、传承和创新。首先,社区居民参与其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乡村文化记忆,保护乡村文化记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其次,社区参与可以促进乡村文化记忆的创新与活化,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还有助于挖掘乡村文化记忆中的创新元素。3 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优化策略3.1 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政策支持政策支持可以为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推动相关机构和个人参与到乡村文化记忆的重构和传承中来。可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乡村文化记忆的保护与传承责任,为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相关项目,如乡村文

16、化记忆的数字化、展览与推广活动等。还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艺术家和相关机构在乡村文化记忆保护与传承方面不断创新实践,提高其积极性。此外,政府可以设立乡村文化记忆保护与传承的专门机构,由其独立负责相关协调工作。3.2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社会合作与伙伴关系通过与社会各界的紧密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记忆的重构与传承。加强社会合作,可以拓展资源渠道,丰富文化记忆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合作伙伴具备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技能,可以提供多元化的艺术表达形式,如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乡村文化记忆的保护与传承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通过与文化机构、媒体等合作,可以借

17、助他们的平台和资源,将乡村文化记忆传播给更多的人,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将乡村文化记忆更好地呈现给受众,增强传播效果。3.3 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数字化与科技应用通过建立乡村文化记忆的数字化档案与数据库,可以实现对文化资源的全面记录和整理。还可以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将乡村文化记忆直观呈现给受众,增强受众的参与感。此外,可以利用在线教育、线上平台传承乡村文化记忆,突破地域限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文化记忆传承中来。3.4 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的展览与推广活动通过展览与推广活动,可以将乡村文化记忆与艺术相结合,使之更加生动、具体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深化

18、公众对乡村文化记忆的认知。通过多样化的展览形式和内容设置,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统、节庆习俗等,可以从多个维度展示乡村文化记忆。组织互动性强的活动,如受众参与式展览、工作坊、讲座、演出等,可以提高受众的参与度,使之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乡村文化记忆。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联网等,则可以打80基金课题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展览与推广活动中,提升乡村文化记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4 结语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重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在理论层面,艺术赋能乡村文化记忆重构的融合元素更加多元、表现手法更加专业、媒体推广更加精准;在实践路径层面,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丰富的

19、表达方式,通过社会各界合作共赢、新媒体平台推介和社区参与互动,形成多元化、多层级的乡村文化记忆传承和再现。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经费保障和资源支持,为乡村文化记忆的保护与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各界人士、艺术家、学者等可以通力合作,共享资源。因此,在乡村文化记忆保护传承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同时,应关注艺术表达形式创新与文化传统的融合,避免过度再现,使乡村文化记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够承袭历史传统,吸取当下精髓,实现可持续传承与发展。参考文献:1 肖昕,涂紫姝,冯菁.乡村振兴视域下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旅游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 J.甘肃农业,2023(11):48-55.2 康胜

20、.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7):160,171.3 丁凡倬,张继晓.基于乡土认同与村民需求的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模式研究 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6(6):97-101.4 张祝平.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目标定位、逻辑理路与路径选择 J.艺术百家,2023,39(2):58-65.5 时家贤,赵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与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2(12):65-70.6 邓梦楠,李书娟.乡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思考 J.体育文化导刊,2023(10):27-34.7 高俊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选

21、择:基于湖南湘西州的调查分析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9):78-85,184.8 顾兴树,吕洪楼.数字技术赋能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现代化:机理、困境与实践路径 J.农业经济,2023(12):7-10.9 李春茹,黄君录.数字治理赋能乡村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经验及价值指向:基于苏南 L 村的考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1):1-10.10 姚炎昕,雷江华.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治理:逻辑理路、限制因素与推进路径 J.教育学术月刊,2023(9):50-57.11 吕龙,黄震方,陈晓艳.乡村文化记忆空间的类型、格局及影响因素:以苏州金庭镇为例J

22、.地理研究,2018,37(6):1142-1158.作者简介:吕龙(1981),男,江苏常熟人,博士,讲师,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设计。贡琰(1981),女,江苏宜兴人,硕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上接第 76 页)科竞赛中更加全面真实地感受领域前沿,将竞赛成果作为课程对应阶段成绩的加分项。从人才培养成效来看,逐渐形成从课程成果到育人成果的良性过渡,取得口语与传播互为抓手的就业成果,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时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基本涵盖口语传播各个细分领域,主要就业方向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互联网公司、政府机构、语言培训机构、基层事务部门等,从事业务均体现出较强的口语传

23、播特性,且表现出岗位适应能力强、有声语言综合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发挥了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5结语在传播媒介迭代与融合的当下,传播理念的更新推动着媒体格局重构和生产流程再造,广播电视行业数十年来积累形成的生产传播经验正在被新智能快速消解与改变,口语传播领域面临由技术现代化向秩序现代化转变的新趋势。对于高等院校口语传播艺术类课程而言,在信息技术深度赋权与赋能的背景下找到适应数字化、全媒化与智能化趋势的新培养路径,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对位,将中国特色与成果导向深度融合,大力开展课程改革探索与创新,或许能为专业高质量发展与人才培养内涵式提升提供更持久的动力。参考文献:1 斯帕蒂.基于结果导向的教育:问题与答案M.阿灵顿: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1994:212.2 姜波.OBE: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3(3):35-37.3 刘衍聪,李军.基于 OBE 理念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74.作者简介:毕嘉豪(1994),男,山西太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