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浙江畲族原生民间舞蹈的当代传承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54694 上传时间:2024-06-1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畲族原生民间舞蹈的当代传承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浙江畲族原生民间舞蹈的当代传承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浙江畲族原生民间舞蹈的当代传承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翩跹舞韵54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散居在我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畲族人由于受历代统治阶级的歧视与压迫,被迫多次迁徙,最终在山林地带驻扎下来,开始了早期刀耕火种的生活。畲族主要以农业为主,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将盘瓠视为自己的祖先,衍生出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传统。畲族人长期依山而居,因此以“山哈”自称,他们擅长唱山歌,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畲族舞蹈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受汉族和道教文化的影响,与其融合,形成现在的畲族民间舞。一、畲族原生民间舞蹈的传承现状1.发源于祭祀的畲族舞蹈畲族舞蹈主要存在于祭祀仪式中。畲族人通过祭祀活

2、动祭拜祖先,以求消灾祛祸、驱邪祛病、风调雨顺、种族兴旺。“传师学师”和“做功德”是畲族较具代表性的两种祭祀舞蹈。“传师学师”是以家族为单位,祭祀祖先神灵、向畲族成年男子传授民族历史文化,这种具有男子成丁礼性质的仪式,在发展过程中融入道教祭祀文化,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做功德”是畲族的丧葬仪式,畲族成年人去世后,后辈通过“做功德”仪式来为其“超度”,表示对逝去长辈的尊敬和悼念。另还有来自生产生活的舞蹈,如婚嫁舞 钉鞋舞 猎步舞 采茶舞 彩带舞等。2.时代演进中的舞蹈传承(1)年龄断层导致传承窘境畲族祭祀舞蹈,一般通过口传身授的形式进行活态传承。而畲族“传师学师”对传承人有着较为严格的身份要求,“

3、传师学师”传男不传女,并且传师的人需具有父子、叔侄等亲属关系。因此,符合条件且愿意传习的人更少。再加之早期畲族人对本民族文化不够自信,传承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较晚才形成。一方面,完整掌握畲族祭祀舞蹈的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身体力行,只能通过口传结合文字、图片、影像资料进行传承。另一方面,畲族青壮年无法通过跳祭祀舞蹈谋求生计,在打工潮的冲击下,青壮年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大城市打工赚钱,因而形成现如今“非遗”传承人年龄断层的窘境。(2)现代审美重塑舞蹈风貌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冲击着畲族人民的认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渐提升,畲族人民对舞蹈的认知已不限于本民族质朴、粗犷

4、的祭祀舞蹈,更多地浙江畲族原生民间舞蹈的当代传承研究朱 婷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摘 要浙江畲族原生民间舞蹈的当代传承研究,是基于浙江畲族民间舞蹈的现状,对现存舞蹈类型和传承现状进行分析。当代传承,既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民间传承,也具有高校在教学与实践方面的探索。高校传承是从原生-教学-创作的“三态”发展,民间传承是基于传承人培养、文旅融合、群众广场舞等多方面的传承,二者同时对畲族原生民间舞蹈的发展创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畲族原生民间舞蹈在多元的传承模式中重放光彩。关键词浙江畲族;原生舞蹈;当代传承翩跹舞韵55被形式新颖、观赏性强、大众接受程度高的舞蹈所取代。人们缺少对舞蹈艺术的鉴别和评判能力,对本

5、民族的舞蹈和文化不甚了解,甚至盲目追随快餐式的网络舞蹈,将本民族的舞蹈文化束之高阁。现代审美对畲族舞蹈的影响,体现在舞蹈动作、舞蹈形式、舞蹈服饰、舞蹈音乐、舞蹈表现内容等诸多方面。畲族舞蹈当代传承不能脱离这些影响,对其避而不谈。反之,结合当下的审美,发展有利于传承畲族舞蹈的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们对本民族舞蹈的认知,扩大畲族舞蹈的受众范围。(3)时代变迁促就功能之变由于现代文明的进步和汉族文化的影响,畲族人民对祭祀舞蹈的需求逐渐减少。随着火葬的普及,畲族原本为逝者“做功德”的丧葬舞需求变少,相应的祭祀活动也逐渐减少。畲族舞蹈原本的祭祀性质逐渐淡化,舞蹈功能发生了转变,娱乐娱人的发展趋势逐

6、渐凸显出来,人们把舞蹈作为强身健体、抒发情绪、交流情感的载体。畲族四月初八的火头旺节,是早期畲族作为农耕民族,对火崇拜的体现。畲族人在一整天的辛勤劳作后,架起火堆,围着火载歌载舞。火既能取暖,也能驱逐野兽,同时还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族群的凝聚力。现如今,随着人们认知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篝火逐渐演化为一种娱乐形式,用以营造节日氛围,供年轻人和游客载歌载舞、交流、狂欢。人们对火的使用,也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向着满足自娱需求的娱乐形式发生着功能性的转变。二、构建理实合一的高校传承学院派对原生民间舞的传承,已经形“田野-元素-组合-剧目(独舞、群舞)”的完整模式。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对原生民间舞

7、蹈进行搜集和整理;从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元素,归结出风格韵律,形成训练组合,发展成为教材;编导使用动作元素,结合题材进行编创,形成独舞或群舞剧目。高校在畲族原生舞蹈的传承中,包含了对原生舞蹈形态的继承,也有对动作元素的提取与丰富,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1.原生形态的保留与继承原生形态,是学院派对田野原生民间舞蹈的直接保留。浙江畲族舞蹈教材中,收录有畲族手诀和仪式套路,对其进行原生性的保留与继承。畲族手诀在“传师学师”“做功德”祭祀仪式中出现,多为模拟畲族崇拜的神灵或动物形象,有些手诀只有名称,没有具体含义。由于手诀对手部的灵活性、柔韧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一些手诀造型烦琐,能够记住并掌握

8、手诀的人少之又少。早期的祭祀者使用手诀保护自身、驱魔除祟,但由于其在现在的祭祀活动中没有具体的实用性,因此手诀仅作为符号进行流传。目前掌握手诀种类最多的传承人年事已高,可供记录的手诀仅剩下三十余种,其余的手诀均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失。因此,畲族舞蹈手诀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在浙江畲族舞蹈教材中,编者对这些手诀进行抢救式记录和保留,学生通过学习畲族手诀,将其传承下去。这些手诀同样可供后续研究或编创使用。将“传师学师”仪式中五个最具代表性的套路,进行完整记录,并作为套路组合在学院间进行传承。2.教学形态的提取与过渡教学形态的畲族民间舞,是畲族原生舞蹈从民间到舞台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承接作用。学院派民间舞

9、根据“元素教学法”,基于对教学训练目的的需要,将原生民间舞动作进行整理,提炼出动律,有助于将学生肢体训练的动作进行美化,深化动作的训练意义,使其具备审美性和训练性,由此发展为民间舞蹈教材。浙江畲族舞蹈教材充分发掘浙江省当地的畲族民间舞蹈,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编排法的理论指导下,编创出具有畲族特色的教学组合。教学组合能大幅度提高教材的训练价值,教材中,对“蹲”这一动作进行了强化。在传承人原生型“坐蹲步”的基础上,加大了动作幅度,训练学生深蹲的能力。强调畲族舞蹈膝部动律的同时,也翩跹舞韵56训练了学生膝部的灵活能力。在女班教材训练组合中,增强了女生胯部扭动的幅度,强调摆胯。增强畲族舞蹈韵律感的

10、同时,提高了舞蹈动作的审美性,使女生的舞蹈区别于原生形态男传承人的动作,更具有女性舞蹈形态的审美特征。学生在学习浙江畲族舞蹈的过程中,除了对畲族舞蹈动作、风格韵律进行掌握,最终要达到对畲族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把握。3.创作形态的发展与创新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是畲族舞蹈创作的源泉。畲族民间舞的道具主要为龙角、铃刀等祭祀用具,在道具使用的创新中,将生活用具融入舞蹈进行了编创。挑选种子这一生活场景,是根据畲族民俗,女子在出嫁前要挑选一包颗粒饱满的种子带到男方家里,等到来年春天将其播种下去。这种习俗蕴含了新人播种幸福生活的美好寓意,也寄托了人们对今后生活丰衣足食的美好向往。畲族女子独舞三月春来,就是由女子结

11、婚前一天在家里用扁(一种筛选谷物的生活用具)挑选种子这一生活场景生发而来,剧目使用畲族舞蹈语汇,结合民间舞蹈的编创方法,将女子挑选、筛选、播种种子,用扁遮阳遮雨的生活场景一一呈现出来,表现出畲族女子对生活的热爱。畲族舞蹈的创作,应建立在使用畲族舞蹈语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间舞语汇的多样性,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在民族审美、民族精神达到统一的前提下,再去关照题材,从而编创出更多具有时代意义的畲族舞蹈作品。三、根植当代土壤的民间传承1.文化传习靠人才舞蹈是靠口传身授进行活态传承的艺术形式,通常面临着技艺随着传承人去世而失传的问题。各地文化馆在“非遗”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非遗”保护方面采取

12、了很多重要的举措。“非遗”工作组到各村寨搜集发掘当地特色“非遗”项目,推选出传承人,并对濒危的“非遗”项目进行抢救式保护,结合现代化的记录方法,对其进行记录和留存。畲族舞蹈传承方面,当地文旅局、文化馆需要加强推选、培养畲族舞蹈传承人。文化馆还可以面向社会、中小学、高校、企业等,开设畲族“非遗”舞蹈传习班,邀请传承人进行技艺的传授,发扬“非遗”文化。使更多人了解、喜欢“非遗”文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研究、传习“非遗”文化。2.文旅融合促发展文旅融合是当今推广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形式之一,少数民族文化在各地景区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们通过参观体验畲族民风民俗、欣赏当地畲族舞蹈、品尝畲族美

13、食,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畲族文化。当地民族歌舞团等艺术团体排演畲族文化的大型舞剧、舞蹈诗,在景区或剧场进行表演,有助于进一步以艺术的形式普及、宣传畲族历史文化,使更多的人通过观看演出,从中了解畲族的歌舞、服饰、风俗等内容。政府应加强对畲族文化的宣传和对传统民族活动的组织力度,举办“三月三”乌饭节等畲族传统民族节日活动,并在节日期间开办大型畲族文艺晚会、开展畲族文化交流会、提供畲族民俗表演、举办畲族美食节、展示畲族民族服饰、售卖特色民族工艺品与纪念品等,形成富有当地畲族特色旅游文化的产业链。这样在促进地方旅游经济收入增长的同时,也能够宣传畲族民族文化,使畲族文化在文旅融合中进一步发展。3.群众传承

14、在田野在民间舞蹈传承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来自广大群众的传承。人民群众是民间舞蹈在民间进行流传的主要载体。有着“活化石”之称的民间舞蹈,其自身在民间不断发展变化着,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各地的广场或田间地头上。纵观目前留存较完整的民间舞蹈,均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历史的选择流传下来的,有其存在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广场舞作为目前群众中最为流翩跹舞韵57行的舞种,拥有较强的自发性和娱乐性,能够使参与者在舞蹈中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由于其具备强身健体的功能性,舞者又源于爱好者群体,因此传承相对稳定。畲族舞蹈源自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最终也能以广场舞的形式回归到畲族人民的生活中:将畲族原生舞蹈与广场舞动作

15、相结合,把加工后融入现代音乐元素的畲族民间小调作为背景音乐,编创具有观赏性和时代性的广场舞蹈,在广大群众中传跳。当地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社区等单位还可以举办畲族广场舞比赛,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征集畲族广场舞。畲族广场舞的创作能够促进畲族原生舞蹈与当代群众舞蹈相结合,从而推动畲族舞蹈在群众中的普及和发展。四、畲族舞蹈当代传承的意义1.薪火相传高校传承的价值高校传承,作为高校的历史职责,同时被赋予了教学意义。这种传承是有规模、有目的的传承,是高校教学成果的体现。(1)提供畲族舞蹈教材和教学实践高校对畲族原生舞蹈进行传承后,发展出畲族民间舞蹈相关的教材、作品、课程。畲族舞蹈教材是对以潘志涛为代表的中国民

16、族民间舞元素教学法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在周萍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编排法基础上的实践与创新,是建立在畲族民族文化基础上的教学与探索。教材将畲族舞蹈风格特点凝练和细化为一个个组合,学生在学习组合的过程中,除了掌握最基本的畲族舞蹈动作、风格韵律外,还能掌握民间舞蹈“遣词造句”的动作连接方法,进而为未来进行畲族舞蹈编创打下良好基础。浙江畲族舞蹈为更多人学习畲族舞蹈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教材,教学实践使更多年轻学生了解畲族、掌握畲族舞蹈,并且通过他们的舞蹈实践进一步传承、发扬畲族舞蹈文化。(2)提供动作元素和舞蹈编创题材畲族舞蹈的编创,一般是在畲族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编导的个人意识,用传统的畲族舞蹈语汇结合当

17、代题材,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作品。编导应深入民间,感受和体会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风俗文化,在此基础上创编的作品,能更贴近畲族人民的生活,也能提升畲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学生学习浙江本地畲族民间舞,掌握畲族舞蹈的动作语汇,吸收畲族民族文化,能够为其今后的编创实践提供丰富的动作元素和作品题材。学生在高校中对畲族舞蹈的学习不应仅限于动作学习的层面,更要对畲族民族文化、民族情感进行把握。(3)提供高素质畲族舞蹈表演人才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舞蹈表演人才,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作用的体现。在学院民间舞藏蒙维朝傣汉的课程结构下,部分高校还将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列入课程范围。基于地方院校对本地民间舞的重视

18、和挖掘,各地开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舞课程,培养综合性舞蹈表演人才。浙江畲族舞蹈为浙江省提供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少数民族畲族舞蹈的教育素材,为高校学生拓宽了就业方向。基于歌舞团、群众艺术馆、社会舞蹈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畲族舞蹈表演人才的需求,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畲族民间舞蹈,可以在毕业后进入当地民族歌舞团工作,从事畲族舞蹈表演工作。这为社会提供了高素质畲族舞蹈表演人才,解决了社会需求,促进了就业。2.还之于民民间传承的价值民间传承,是民间舞蹈传承的最根本形式。畲族民间舞蹈取之于民,最后也将以多样化的形式反馈到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民间传承担任着畲族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使命。(1)社会选择之必然性翩跹

19、舞韵58文化传承不能脱离社会的大背景。社会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社会对文化具有包容性,同时也具有优胜劣汰的选择性。畲族民间舞置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完成了对内容的筛选:对顺应时代发展的舞蹈和文化进行了保留和传承,对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部分进行了淘汰。在发展过程中,畲族舞蹈逐渐褪去早期对自然、神明崇拜的神秘感,弱化了祭祀的性质,转而向娱人娱己的功能性发展。经过社会选择留存下来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价值,因而能够经久流传。因此,畲族舞蹈在民间传承的过程中,必须要找准需求、有的放矢,满足人民和社会对文艺发展的需求。(2)把控舞蹈传承方向民间传承一直是畲族舞蹈的定海神针。畲族舞蹈的传承需要经历漫长的衍变过

20、程,并非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在传承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情况,难免产生偏离。近年来,商业化的发展致使原生畲族舞蹈开始转型,人们不愿再去传跳复杂的舞蹈内容,原本程式化的畲族祭祀舞蹈也被简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舞蹈动作删减,商业化的畲族舞蹈动作语汇严重缺失、动作重复、内容空洞,脱离了畲族原始动作的含义,原始的畲族文化严重缺失。而民间的传承与传播,能够发现和纠正这种偏差,使舞蹈的传承逐渐趋于完整。畲族舞蹈传承在正确方向的引导下,稳步推进。(3)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是否自信,是判断其民族凝聚力强弱的重要影响因素。畲族人民在传承发展畲族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开始重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掘本民族优

21、秀传统,增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政府、文旅局、文化馆等单位通过举办大型畲族文艺晚会或文化交流活动等,能够最大限度地在社会层面进行文化的普及和宣传。演出和交流活动具有受众面广、专业水平高的特点,能够吸引来自社会各层面研究畲族舞蹈文化的学者和艺术家的关注,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去发展畲族文化。畲族人民从不同维度去保护、传承畲族舞蹈,有助于畲族人民对其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扬,从而提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民族凝聚力,以及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结 语畲族原生民间舞蹈的当代传承,不仅在于高校教材建构和高素质舞蹈人才培养的引领,也离不开原生舞蹈文化根植于民间的自然传承和发展。二者在训练性和功能性的基

22、础上,对畲族原生舞蹈进行筛选、凝练、创造,使得原生型祭祀性畲族舞蹈在当代的流传中,被赋予了新的传承意义和价值。舞蹈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艺术表现,舞蹈的传承也需紧跟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步伐,展现新时代精神。(责任编辑:翁婷皓)参考文献:1吴露生.浙江畲族舞蹈的历史寻觅及代表性传统舞蹈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03).2陈雪飞.论畲族传统民间舞“传师学师”文化学意义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3).3李艳.畲族民间舞考察与探究J.艺苑,2009(06).4朱若男.畲族民俗舞蹈的生态转型研究J.鸭绿江,2015(10).5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典型组合渊源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2).6周萍.黄奕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编排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9).本文系2022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成果,编号:Y2022497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