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传承·创新·理想——曾成钢教授访谈.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5039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承·创新·理想——曾成钢教授访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传承·创新·理想——曾成钢教授访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传承·创新·理想——曾成钢教授访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202 2023 北方美术专题-时代人物23NORTHERN ART 2023 02PARTICULAR SUBJECT FIGURES OF TIMES传承创新理想曾成钢教授访谈Inheritance,Innovation,and Ideal: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Zeng Chenggang受访者:曾成钢,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上海美术学院院长采访者:黄文智,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艺术学博士黄文智(以下简称黄):一直以来,不论是雕塑界的专业人士,还是外界普通大众,大家都把您作为一位既深爱传统文化,又从事当代雕塑艺术创作的

2、艺术实践者,而实际上,您也将两者结合得非常好,这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我想了解的是,您是如何看待传统雕塑语言转化,又是怎样去实践这个命题的?曾成钢(以下简称曾):1994年,我去意大利进行为期半年的研习交流,当时的西方当代艺术对我的冲击很大,我们国内的现当代艺术在他们面前显得特别苍白,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实践,也显得很夹生,让我产生一种被噎住的感觉。这种差距和错位,是需要我们反思的。从这以后,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雕塑造型语言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资源,或许是能够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一种方法。中国古代的雕塑,在不同时代都有其鲜明的造型特征,我所说的中国传统雕塑语言,不仅仅是单指这些形态各异的古代遗存,

3、还包含与此相关联的一整套审美架构。换句话说,中国传统雕塑语言,是依托于中国整个传统文化而言的。在今天看来,艺术家面对传统,是有一个立场的,那就是从当代生活体验的角度来认知这些过去的意识形态,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当代艺术语境中重新解释和转化传统,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有一种根脉,这个根脉,其实就是流淌在骨子里面的传统,离了这个根脉,也就是说断绝了这个传统,就像浮萍,缺乏厚度、深度,肯定走不远。在今天这种越来越开放的视野中,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文化的传承,我们的汉民族自不必言,欧洲也是如此,这其中美国的发展值得关注。大家都认为美国建国的历史较短,缺

4、乏文化传统,这种看法显然有失偏颇。美国的历史虽然不到300年,但其发展历程却非常清晰,它是欧洲那些冒险家在发现新大陆后不断移民和持续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中,他们将欧洲文明融入其中,并逐渐建立自己的标准。二战以后,美国不管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依托这种背景发展起来的艺术,也很快成为西方现当代艺术的中心区域。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现当代艺术发展,是在欧洲的基础上建立的,但很快形成自己的地域特征,引领世界潮流,这也可以说是将欧洲的传统资源进行吸收和转化了。我觉得对待传统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种层次:一是在传统基础上继续发展,这是对传统的拔高;二是对传统的直接反叛,这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做法;

5、三是将传统与现代、古与今融合,这是一种转化。其中的转化,需要艺术家个人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对传统有一定的认知,需要艺术家对历史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清晰的世界立场。毫无疑问,传统转化这条路,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但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和作品风格,则有相当难度。这种转化,从老先生到现在的部分年轻艺术家,一直都有人在实践着,其中不乏令人瞩目的卓有成就者。对于我而言,这个课题和概念的确立,始于我调来北京后。我记得2001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让我报研究生招生课题,我就填了这个,这其实也是我长时间都在思考的问题,包括早在中国美术学院研究青铜器造型语言创作作品的那段时间。在接下来十多年的教学和艺术实践中,这条道

6、路愈发清晰,空间也越来越大,我的努力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艺术创作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这是领导人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来看的,体现出政府对这一认识的重视,也是一个我们可以继续深刻讨论的话题。黄文智 曾成钢Huang Wenzhi and Zeng Chenggang曾成钢 梁山好汉系列鲁智深 铸铜 1994年(图片:闫坤供稿)传统雕塑语言的现代转化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文化自身内在的需要,一种由内而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如此,才能摆脱西方的评价体系,创作出自己新的方式。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东方的、中国的艺术方式。黄:您的“梁山好汉”系列作品,通过夸张的人物动态和酣畅淋漓的雕塑

7、手法创作出来,此中既有水浒人物内在的性格和神韵,又有现代雕塑那种张力和激情,此外还融合进去了青铜器造型语言,形成了极具阳刚之气的作品气质,这些都可以说是“传统雕塑语言的现代转化”命题的最好注解。我们知道,您一直是在高校担任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其间也很重视传统雕塑教学和创作的关系,那么,您对自己的学生是如何要求这一命题的?曾:你对“梁山好汉”系列作品的理解,与我的创作初衷比较契合,我重点回答一下在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作为美术学院的教师,如何将自己对艺术的认识和掌握的经验传授给学生,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去实践的过程。大体而言,我在教学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分别对待,同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本科生而

8、言,基础的东西一定要掌握好,特别是造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如果不具备这个能力的话,就难以表现更多的艺术形式和掌握更丰富的雕塑语言。还要注意的是,造型基础并不是单指泥塑造型能力这一项,而是包括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自身文化理论修养等多方面的内涵。造型基础有了,那么接下来怎么做呢?换句话说,培养造型基础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些基础上如何创作?怎样表达?这就需要认真地思考了。我觉得,前面谈到学习和转化传统文化资源的三种方式,或许能够为此提供一种答案。最后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在造型基础的层面上,灵活汲取传统文化资源和传统造型语言,将其转化,融汇古今,创作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作品出来。相对本科生而言

9、,研究生有更明确的学习方向,这个方向是导师在招生计划中就已经拟定的,也是导师自身艺术实践的方向所在。研究生在学期间,主要是导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当然这个回答问题不是简单地完成纸面的答卷,而是就这一课题所作出的深入研究和创作实践。我对研究生提出的问题,就是要求他们每个人要选取一位卓有成就或者很有特色的艺术家,对其进行研究和采访,完成研究课题。为了完成这一课题,学生要主动去接触和了解被研究的艺术家,其间自己的艺术认知会提高,艺术视野也有新的开拓。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研究生所收集的资料和研究成果都是一手的,是鲜活的,这对于学术规范和自身研究能力的提高,无疑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些研究生研

10、究的对象各不相同,但其选择的标准却有内在的关联性,那就是都围绕传统雕塑语言的现代转化课题。历届研究生所研究的个案各不相同,如果将他们的成果汇集起来的话,就是我这个课题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一部中国当代艺术家研究个案的大集成。博士是目前最高学历教育,对于实践类艺术学博士而言,技法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是最主要的,深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关键,这个过程,实际上要求博士研究生要掌握主动权,要自己提出问题,导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就我这一课题而言,需要博士生们对艺术现状有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体察,需要清醒的逻辑思维,并能就课题自身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这种过程,实际上也是提升自身创作能力的内在驱动

11、力。除此之外,我对学生们的统一要求,就是要求他们能够“文武”双全,既能用作品来表现自己的艺术主张,也能用文字来阐述自己的艺术情感。黄:这些年来,在您的努力和主持下,全国各地有多处雕塑公园陆续建立,比如芜湖国际雕塑公园、义乌雕塑公园、海宁雕塑公园、银川中阿友谊雕塑园、温州黄石山雕塑公园、郑州雕塑公园等,其中,芜湖的国际雕塑公园的建立时间相对较早,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城市文化建设的标杆,被称为“芜湖模式”。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政府为此所做的努力和付出,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艺术家也能从中获益,并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另外,雕塑公园的建成,使普通市民能够近距离感受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而

12、艺术与园林景观的结合,则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可能。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赢的良好局面。作为主要的发起人和策划者,您对这种雕塑公园是如何定位的?芜湖国际雕塑公园的建立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启示?曾:当前,中国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这个过程中城市环境的规划发展尤为重要,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居住的幸福指数。值得欣慰的是,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环境的改造,不是绿化植被或者摆放观赏石这么简单了,而是需要文化景观的介入,雕塑的2202 2023 北方美术专题-时代人物23NORTHERN ART 2023 02PARTICULAR SUBJECT

13、 FIGURES OF TIMES传承创新理想曾成钢教授访谈Inheritance,Innovation,and Ideal: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Zeng Chenggang受访者:曾成钢,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上海美术学院院长采访者:黄文智,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艺术学博士黄文智(以下简称黄):一直以来,不论是雕塑界的专业人士,还是外界普通大众,大家都把您作为一位既深爱传统文化,又从事当代雕塑艺术创作的艺术实践者,而实际上,您也将两者结合得非常好,这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我想了解的是,您是如何看待传统雕塑语言转化,又是怎样去

14、实践这个命题的?曾成钢(以下简称曾):1994年,我去意大利进行为期半年的研习交流,当时的西方当代艺术对我的冲击很大,我们国内的现当代艺术在他们面前显得特别苍白,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实践,也显得很夹生,让我产生一种被噎住的感觉。这种差距和错位,是需要我们反思的。从这以后,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雕塑造型语言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资源,或许是能够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一种方法。中国古代的雕塑,在不同时代都有其鲜明的造型特征,我所说的中国传统雕塑语言,不仅仅是单指这些形态各异的古代遗存,还包含与此相关联的一整套审美架构。换句话说,中国传统雕塑语言,是依托于中国整个传统文化而言的。在今天看来,艺术家面对传统,

15、是有一个立场的,那就是从当代生活体验的角度来认知这些过去的意识形态,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当代艺术语境中重新解释和转化传统,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有一种根脉,这个根脉,其实就是流淌在骨子里面的传统,离了这个根脉,也就是说断绝了这个传统,就像浮萍,缺乏厚度、深度,肯定走不远。在今天这种越来越开放的视野中,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文化的传承,我们的汉民族自不必言,欧洲也是如此,这其中美国的发展值得关注。大家都认为美国建国的历史较短,缺乏文化传统,这种看法显然有失偏颇。美国的历史虽然不到300年,但其发展历程却非常清晰,它是欧洲那些冒险家在发现新大陆后不断

16、移民和持续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中,他们将欧洲文明融入其中,并逐渐建立自己的标准。二战以后,美国不管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依托这种背景发展起来的艺术,也很快成为西方现当代艺术的中心区域。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现当代艺术发展,是在欧洲的基础上建立的,但很快形成自己的地域特征,引领世界潮流,这也可以说是将欧洲的传统资源进行吸收和转化了。我觉得对待传统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种层次:一是在传统基础上继续发展,这是对传统的拔高;二是对传统的直接反叛,这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做法;三是将传统与现代、古与今融合,这是一种转化。其中的转化,需要艺术家个人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对传统有一定的认知,需要艺术家对历史

17、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清晰的世界立场。毫无疑问,传统转化这条路,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但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和作品风格,则有相当难度。这种转化,从老先生到现在的部分年轻艺术家,一直都有人在实践着,其中不乏令人瞩目的卓有成就者。对于我而言,这个课题和概念的确立,始于我调来北京后。我记得2001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让我报研究生招生课题,我就填了这个,这其实也是我长时间都在思考的问题,包括早在中国美术学院研究青铜器造型语言创作作品的那段时间。在接下来十多年的教学和艺术实践中,这条道路愈发清晰,空间也越来越大,我的努力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艺术创作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这是领导人站

18、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来看的,体现出政府对这一认识的重视,也是一个我们可以继续深刻讨论的话题。黄文智 曾成钢Huang Wenzhi and Zeng Chenggang曾成钢 梁山好汉系列鲁智深 铸铜 1994年(图片:闫坤供稿)传统雕塑语言的现代转化是一种创作方法,也是一种文化自身内在的需要,一种由内而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如此,才能摆脱西方的评价体系,创作出自己新的方式。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东方的、中国的艺术方式。黄:您的“梁山好汉”系列作品,通过夸张的人物动态和酣畅淋漓的雕塑手法创作出来,此中既有水浒人物内在的性格和神韵,又有现代雕塑那种张力和激情,此外还融合进去了青铜器造型语言,形成了极具阳刚

19、之气的作品气质,这些都可以说是“传统雕塑语言的现代转化”命题的最好注解。我们知道,您一直是在高校担任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其间也很重视传统雕塑教学和创作的关系,那么,您对自己的学生是如何要求这一命题的?曾:你对“梁山好汉”系列作品的理解,与我的创作初衷比较契合,我重点回答一下在教学上对学生的要求。作为美术学院的教师,如何将自己对艺术的认识和掌握的经验传授给学生,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去实践的过程。大体而言,我在教学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分别对待,同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本科生而言,基础的东西一定要掌握好,特别是造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如果不具备这个能力的话,就难以表现更多的艺术形式和掌握更丰富的雕

20、塑语言。还要注意的是,造型基础并不是单指泥塑造型能力这一项,而是包括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自身文化理论修养等多方面的内涵。造型基础有了,那么接下来怎么做呢?换句话说,培养造型基础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些基础上如何创作?怎样表达?这就需要认真地思考了。我觉得,前面谈到学习和转化传统文化资源的三种方式,或许能够为此提供一种答案。最后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在造型基础的层面上,灵活汲取传统文化资源和传统造型语言,将其转化,融汇古今,创作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作品出来。相对本科生而言,研究生有更明确的学习方向,这个方向是导师在招生计划中就已经拟定的,也是导师自身艺术实践的方向所在。研究生在学期间,主要是

21、导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当然这个回答问题不是简单地完成纸面的答卷,而是就这一课题所作出的深入研究和创作实践。我对研究生提出的问题,就是要求他们每个人要选取一位卓有成就或者很有特色的艺术家,对其进行研究和采访,完成研究课题。为了完成这一课题,学生要主动去接触和了解被研究的艺术家,其间自己的艺术认知会提高,艺术视野也有新的开拓。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研究生所收集的资料和研究成果都是一手的,是鲜活的,这对于学术规范和自身研究能力的提高,无疑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些研究生研究的对象各不相同,但其选择的标准却有内在的关联性,那就是都围绕传统雕塑语言的现代转化课题。历届研究生所研究的个案各不相同,

22、如果将他们的成果汇集起来的话,就是我这个课题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一部中国当代艺术家研究个案的大集成。博士是目前最高学历教育,对于实践类艺术学博士而言,技法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是最主要的,深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关键,这个过程,实际上要求博士研究生要掌握主动权,要自己提出问题,导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就我这一课题而言,需要博士生们对艺术现状有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体察,需要清醒的逻辑思维,并能就课题自身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这种过程,实际上也是提升自身创作能力的内在驱动力。除此之外,我对学生们的统一要求,就是要求他们能够“文武”双全,既能用作品来表现自己的艺术主张,也能用文字来阐述自己的艺

23、术情感。黄:这些年来,在您的努力和主持下,全国各地有多处雕塑公园陆续建立,比如芜湖国际雕塑公园、义乌雕塑公园、海宁雕塑公园、银川中阿友谊雕塑园、温州黄石山雕塑公园、郑州雕塑公园等,其中,芜湖的国际雕塑公园的建立时间相对较早,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城市文化建设的标杆,被称为“芜湖模式”。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政府为此所做的努力和付出,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艺术家也能从中获益,并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另外,雕塑公园的建成,使普通市民能够近距离感受雕塑艺术的独特魅力,而艺术与园林景观的结合,则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可能。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赢的良好局面。作为主要的发起人和策划者,您对这

24、种雕塑公园是如何定位的?芜湖国际雕塑公园的建立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启示?曾:当前,中国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这个过程中城市环境的规划发展尤为重要,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居住的幸福指数。值得欣慰的是,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环境的改造,不是绿化植被或者摆放观赏石这么简单了,而是需要文化景观的介入,雕塑的2402 2023 北方美术专题-时代人物25NORTHERN ART 2023 02PARTICULAR SUBJECT FIGURES OF TIMES芜湖国际雕塑公园一角(图片:闫坤供稿)文化价值由此得到充分体现。其实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

25、期,雕塑与城市、与建筑环境的关系就密不可分,帕特农神庙、罗马竞技场都是最好的例证。在近现代雕塑发展中,出现了雕塑从户外、从建筑环境中转到室内和架上的现象,这是艺术自律发展的结果。中国留洋艺术家开始学习西方雕塑时,最初也是从架上雕塑入手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户外大型雕塑获得一定发展,但这个户外大型雕塑,多是架上雕塑的直接放大,设计者们对于雕塑与环境协调性的认知是很粗糙的。“文革”结束以前,我们所看到的户外雕塑作品多是政治意识的产物,其后的户外雕塑发展,也经历了官方命题创作和甲方意志体现的情形,这是很多参与城市雕塑或户外雕塑的艺术家都有过的经历。近些年来,上述不足得到明显改善,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也得到

26、了一定的尊重,城市雕塑或户外雕塑,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平台,雕塑公园的建立,就是这一平台的真实体现。我觉得,雕塑真正的生命力是在城市空间中(户外),并要与周边环境成为一体,实际上,雕塑也只有融于建筑环境,其自身独特的视觉和人文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雕塑公园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城市空间、促进城市发展的项目。我们最初和芜湖市政府接触的时候,他们对雕塑介入城市发展没有具体概念,至于芜湖和雕塑公园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联也表示怀疑。在我们的努力下,芜湖市政府初步接受我们的理念,但在关于场地、雕塑尺度、经费等多方面仍然有一些分歧,最终,他们选择了相信专家,相信学术机构,大胆让我们作出规划方案,建设雕塑公园。政府

27、的这种态度,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是非常难得的,他们承诺提供活动所有的支持和保障,这让我们很感动。事实证明,我们双方的努力,在第二届芜湖国际雕塑展时就已经初见成效了,从中可以看出,雕塑能够激活城市,给城市带来活力,提升了城市形象。这种持续的学术活动,给芜湖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其中就旅游休闲而言,就给本地及外地游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去处,公园里芳草、绿地、雕塑相互交织影映,营造满满的幸福感。其他县市也对这一现象给予了足够多的关注,他们还派专人来考察学习。芜湖市政府对此也是越来越有信心,甚至制定了百年雕塑公园计划。芜湖国际雕塑公园作品的选拔,采取三个层次来展开。第一个层次,是面对全世界征稿,在众多稿

28、件中筛选出高品质的设计方案。第二个层次,是采取特邀的方式,特邀的对象,是那些取得卓著成绩的知名艺术家,他们的代表作品,是学术水准的保障。第三个层次,采取定向征稿的方法,这个定向,是就某一主题向指定艺术家征稿,但与特邀不同的是,定向征稿的方案也需要艺术委员会确认才能生效。这三个层次,最大程度保证了稿件来源渠道和作品应有的品质,可以说是三保险,而评选的过程,也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我们在作品加工的过程中也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以保证作品最终的艺术效果,重视这个过程,是基于我们多年经验积累的结果。雕塑与环境的关系,自身的尺度、材料加工工艺,以及底座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我们专门成立了监制小

29、组,小组成员由各美院专家教授组成。监制过程很辛苦,到了既定时间,不论刮风还是下雨,大家都得到加工制作现场,观摩和提出修改意见,这个过程要消耗不短的时间,比较辛苦。芜湖国际雕塑公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所选的作品基本是艺术家自由创作的,这和以往的命题创作或政治化很强的情形完全不同,做到了尊重艺术家作品原创性和艺术发展规律,遵循学术自由意志。由于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征稿,园区里形成了中外雕塑家同台献艺的华丽阵容,大大推动了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园区的作品面貌多元,材料多样,形式也极富变化。对于普通观者而言,这些作品也是极佳的普及和提升审美意识的正面教材。可以看出,“芜湖模式”的雕塑公园,包含了多

30、方面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对专家的信任,专家对政府的负责,双方的认真合作,是这一模式发挥成效的有效保障。今天,芜湖国际雕塑公园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雕塑公园之一,这个大,是指雕塑公园所占的绿化面积和作品数量,而且,这个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之中。芜湖国际雕塑公园也是最美的雕塑公园之一,这个美,是指雕塑公园所依托的自然环境,此处蓝天绿水,芳草连阴。芜湖国际雕塑公园也是最有品质的雕塑公园之一,这个品质,是指雕塑自身的艺术品质。2016年10月18日,在山东美术馆开幕的第四届中国雕塑大展上,芜湖市被授予“中国雕塑之城”称号,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其中雕塑公园的贡献自然是首屈一指。芜湖国际雕塑公

31、园的建立,从经历了最初的疑惑,到运行时期的接受,再到目前的不可或缺,走了一条并不平凡的路,而这种成功,对于其他城市雕塑公园的建立,以及其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联建立了一种有效的参考模式。黄:正如您所言,雕塑的真正生命力在户外,在公共空间曾成钢 莲 不锈钢 2016年 陈列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图片:曾成钢供稿)中,您也为此付出了卓绝的努力并成就斐然,不仅推动了多个雕塑公园的诞生,还亲自创作了多件广为人知的大型公共雕塑艺术作品,比如龙舟月光福海之云愚公移山连说系列等作品。在2022年8月21日举办的麦积山雕塑论坛专家演讲中,您将个人作品大觉者放大并创造性地置于西部戈壁滩中,那惊人的体量和奇妙的空间布

32、局,令与会者惊叹不已。那么,您对于公共雕塑有什么样的理解呢?曾: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雕塑的发展就处于不断开放的过程中,尤其是近十年来,公共实践与架上创作,在空间上逐渐重合,完成了一种事实上的转向,才有了当前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但雕塑由方案走向实践、由室内走出户外,并不是简单地由小及大就可以的,应该有多方面的权衡,环境就是此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还有五个方面的考量,概括起来就是从“自然意识”到“五要素”。“自然意识”是我2000年以来对大型公共雕塑创作思考的结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自然环境,即对雕塑所处的环境要有充分的认识;其二,自然形态,就是自然中的物象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来

33、源;其三,自然空间,这是包括雕塑自身和环境在内的空间结构。“五要素”先是我在2012年光明日报的一次采访中提出的,这五要素包括观念、风格、尺寸、材料、环境。后来,我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开设的“雕塑与公共空间”课程中,更具体阐述了这一想法:立意(观念),呈现的是艺术家的概念与构思;风格,展现的是艺术家的天赋与魅力;材料,作为载体最大限度地展示作品的意图;尺寸,不同的体量带给观者的体验和冲击截然不同;环境,就是处理环境关系的好坏是影响雕塑成功与否的最终环节。无论在室内还是在户外,几乎所有的雕塑都受到这五个要素的影响。大觉者这件作品,可以说是深度融合了“自然意识”和“五要素”的公共雕塑创作理念,

34、尤其是西部广袤戈壁滩的独特环境,能够赋予作品以雄奇的视觉观感和大气磅礴的东方气派,而作品高大的体量和巧妙的空间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呈现我对这些为人类文明作出不朽贡献的觉者的礼敬!遗憾的是,这件作品最终未能落地,但我想,这未必不是一种新的契机,一个好的创作方案必然会蕴含着更多的可能。黄:早在十年前(2012年),您举办了名为“穿越曾成钢雕塑展”的欧洲个人巡展,受到广泛关注。在海外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巡展,这在本土艺术家中是极为罕见的。您这个展览的作品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如何理解这些作品?曾:我在读研究生时,曾举办过一次研究生作品汇报展,由于当时我的作品比较多,勉强可算是办了一次个展,此后,并没有办过

35、真正意义上的个展,直到2010年参观德国北方一个城市时,看到此地有一片废弃的厂房,被其宏大的构建和鲜明的工业化特征所感动,于是随口说了一句想在这片建筑群中举办个展。当时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德国官方很重视和支持我这个想法,我也就将此事提上了日程。这次展览我规划了三个作品主题,一是动物系列作品,二是莲系列作品,三是新近创作的大觉者群雕。动物系列作品主要是我在杭州工作时的一些想法,那时我对青铜器造型上所包含的刚硬、神秘气息充满兴趣,以此为基础,再融合进其他相关的一些雕塑语言结构形式,陆续创作了这批作品。莲系列作品贯穿了我从杭州到北京的工作经历,其灵感则是来自于莲自身所具备的文人内涵和空灵的审美意蕴

36、,用镜面不锈钢材质来表现这一主题,在视觉和理念上都达到了一种脱尘离俗的效果。大觉者群雕作品,是我在关注人物命运和性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雕塑语言和空间表达上的尝试。这次个展由于作品数量多,体量庞大,早在泥塑放大、进入铸铜厂铸造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让人惊叹的宏大场面,最后完成的作品竟然装了十几个集装箱。在运输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状况,比如欧洲的道路较窄,为了能使装载作品的集装箱顺利通过,主办方临时加宽了道路。沿途的各种忙碌,形成了一道不可思议的人文景观。我记得展览首次开幕当天就来了三百多人,这在相对偏僻的德国北部是很大的阵容了,开幕现场包括很多从其他国家和别的城市赶过来的参观者,其中一位

37、来自于瑞士的艺术家很受感动,说出了他自己对这次展览的三点认识:其一,改变了他对中国雕塑的看法,此前他认为中国雕塑多是模仿西方雕塑,这次他亲身感受到了两者的不同;其二,他认为我的雕塑兼具东方艺术神韵和西方现代雕塑形式,并且这两种造型语言融合得很好;其三,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语言。他的看法,代表了很多参观者的现场感受,这点可以从多方反馈中证实。官方也对此极为认可,其中瑞士政府收藏了两件作品。我觉得,这次展览名为穿越,包含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2402 2023 北方美术专题-时代人物25NORTHERN ART 2023 02PARTICULAR SUBJECT FIGURES OF TIMES

38、芜湖国际雕塑公园一角(图片:闫坤供稿)文化价值由此得到充分体现。其实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雕塑与城市、与建筑环境的关系就密不可分,帕特农神庙、罗马竞技场都是最好的例证。在近现代雕塑发展中,出现了雕塑从户外、从建筑环境中转到室内和架上的现象,这是艺术自律发展的结果。中国留洋艺术家开始学习西方雕塑时,最初也是从架上雕塑入手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户外大型雕塑获得一定发展,但这个户外大型雕塑,多是架上雕塑的直接放大,设计者们对于雕塑与环境协调性的认知是很粗糙的。“文革”结束以前,我们所看到的户外雕塑作品多是政治意识的产物,其后的户外雕塑发展,也经历了官方命题创作和甲方意志体现的情形,这是很多参与城市雕

39、塑或户外雕塑的艺术家都有过的经历。近些年来,上述不足得到明显改善,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也得到了一定的尊重,城市雕塑或户外雕塑,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平台,雕塑公园的建立,就是这一平台的真实体现。我觉得,雕塑真正的生命力是在城市空间中(户外),并要与周边环境成为一体,实际上,雕塑也只有融于建筑环境,其自身独特的视觉和人文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雕塑公园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城市空间、促进城市发展的项目。我们最初和芜湖市政府接触的时候,他们对雕塑介入城市发展没有具体概念,至于芜湖和雕塑公园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联也表示怀疑。在我们的努力下,芜湖市政府初步接受我们的理念,但在关于场地、雕塑尺度、经费等多方面仍然有一些

40、分歧,最终,他们选择了相信专家,相信学术机构,大胆让我们作出规划方案,建设雕塑公园。政府的这种态度,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是非常难得的,他们承诺提供活动所有的支持和保障,这让我们很感动。事实证明,我们双方的努力,在第二届芜湖国际雕塑展时就已经初见成效了,从中可以看出,雕塑能够激活城市,给城市带来活力,提升了城市形象。这种持续的学术活动,给芜湖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其中就旅游休闲而言,就给本地及外地游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去处,公园里芳草、绿地、雕塑相互交织影映,营造满满的幸福感。其他县市也对这一现象给予了足够多的关注,他们还派专人来考察学习。芜湖市政府对此也是越来越有信心,甚至制定了百年雕塑公园计划

41、。芜湖国际雕塑公园作品的选拔,采取三个层次来展开。第一个层次,是面对全世界征稿,在众多稿件中筛选出高品质的设计方案。第二个层次,是采取特邀的方式,特邀的对象,是那些取得卓著成绩的知名艺术家,他们的代表作品,是学术水准的保障。第三个层次,采取定向征稿的方法,这个定向,是就某一主题向指定艺术家征稿,但与特邀不同的是,定向征稿的方案也需要艺术委员会确认才能生效。这三个层次,最大程度保证了稿件来源渠道和作品应有的品质,可以说是三保险,而评选的过程,也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我们在作品加工的过程中也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以保证作品最终的艺术效果,重视这个过程,是基于我们多年经验积累的结果。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42、自身的尺度、材料加工工艺,以及底座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我们专门成立了监制小组,小组成员由各美院专家教授组成。监制过程很辛苦,到了既定时间,不论刮风还是下雨,大家都得到加工制作现场,观摩和提出修改意见,这个过程要消耗不短的时间,比较辛苦。芜湖国际雕塑公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所选的作品基本是艺术家自由创作的,这和以往的命题创作或政治化很强的情形完全不同,做到了尊重艺术家作品原创性和艺术发展规律,遵循学术自由意志。由于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征稿,园区里形成了中外雕塑家同台献艺的华丽阵容,大大推动了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园区的作品面貌多元,材料多样,形式也极富变化。对于普通观者而言,这

43、些作品也是极佳的普及和提升审美意识的正面教材。可以看出,“芜湖模式”的雕塑公园,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对专家的信任,专家对政府的负责,双方的认真合作,是这一模式发挥成效的有效保障。今天,芜湖国际雕塑公园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雕塑公园之一,这个大,是指雕塑公园所占的绿化面积和作品数量,而且,这个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之中。芜湖国际雕塑公园也是最美的雕塑公园之一,这个美,是指雕塑公园所依托的自然环境,此处蓝天绿水,芳草连阴。芜湖国际雕塑公园也是最有品质的雕塑公园之一,这个品质,是指雕塑自身的艺术品质。2016年10月18日,在山东美术馆开幕的第四届中国雕塑大展上,芜湖市被授予“中国雕塑之

44、城”称号,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其中雕塑公园的贡献自然是首屈一指。芜湖国际雕塑公园的建立,从经历了最初的疑惑,到运行时期的接受,再到目前的不可或缺,走了一条并不平凡的路,而这种成功,对于其他城市雕塑公园的建立,以及其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联建立了一种有效的参考模式。黄:正如您所言,雕塑的真正生命力在户外,在公共空间曾成钢 莲 不锈钢 2016年 陈列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图片:曾成钢供稿)中,您也为此付出了卓绝的努力并成就斐然,不仅推动了多个雕塑公园的诞生,还亲自创作了多件广为人知的大型公共雕塑艺术作品,比如龙舟月光福海之云愚公移山连说系列等作品。在2022年8月21日举办的麦积山雕塑论坛

45、专家演讲中,您将个人作品大觉者放大并创造性地置于西部戈壁滩中,那惊人的体量和奇妙的空间布局,令与会者惊叹不已。那么,您对于公共雕塑有什么样的理解呢?曾: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雕塑的发展就处于不断开放的过程中,尤其是近十年来,公共实践与架上创作,在空间上逐渐重合,完成了一种事实上的转向,才有了当前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但雕塑由方案走向实践、由室内走出户外,并不是简单地由小及大就可以的,应该有多方面的权衡,环境就是此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还有五个方面的考量,概括起来就是从“自然意识”到“五要素”。“自然意识”是我2000年以来对大型公共雕塑创作思考的结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自然环境

46、,即对雕塑所处的环境要有充分的认识;其二,自然形态,就是自然中的物象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来源;其三,自然空间,这是包括雕塑自身和环境在内的空间结构。“五要素”先是我在2012年光明日报的一次采访中提出的,这五要素包括观念、风格、尺寸、材料、环境。后来,我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开设的“雕塑与公共空间”课程中,更具体阐述了这一想法:立意(观念),呈现的是艺术家的概念与构思;风格,展现的是艺术家的天赋与魅力;材料,作为载体最大限度地展示作品的意图;尺寸,不同的体量带给观者的体验和冲击截然不同;环境,就是处理环境关系的好坏是影响雕塑成功与否的最终环节。无论在室内还是在户外,几乎所有的雕塑都受到这五个要

47、素的影响。大觉者这件作品,可以说是深度融合了“自然意识”和“五要素”的公共雕塑创作理念,尤其是西部广袤戈壁滩的独特环境,能够赋予作品以雄奇的视觉观感和大气磅礴的东方气派,而作品高大的体量和巧妙的空间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呈现我对这些为人类文明作出不朽贡献的觉者的礼敬!遗憾的是,这件作品最终未能落地,但我想,这未必不是一种新的契机,一个好的创作方案必然会蕴含着更多的可能。黄:早在十年前(2012年),您举办了名为“穿越曾成钢雕塑展”的欧洲个人巡展,受到广泛关注。在海外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巡展,这在本土艺术家中是极为罕见的。您这个展览的作品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如何理解这些作品?曾:我在读研究生时,曾举办

48、过一次研究生作品汇报展,由于当时我的作品比较多,勉强可算是办了一次个展,此后,并没有办过真正意义上的个展,直到2010年参观德国北方一个城市时,看到此地有一片废弃的厂房,被其宏大的构建和鲜明的工业化特征所感动,于是随口说了一句想在这片建筑群中举办个展。当时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德国官方很重视和支持我这个想法,我也就将此事提上了日程。这次展览我规划了三个作品主题,一是动物系列作品,二是莲系列作品,三是新近创作的大觉者群雕。动物系列作品主要是我在杭州工作时的一些想法,那时我对青铜器造型上所包含的刚硬、神秘气息充满兴趣,以此为基础,再融合进其他相关的一些雕塑语言结构形式,陆续创作了这批作品。莲系列作

49、品贯穿了我从杭州到北京的工作经历,其灵感则是来自于莲自身所具备的文人内涵和空灵的审美意蕴,用镜面不锈钢材质来表现这一主题,在视觉和理念上都达到了一种脱尘离俗的效果。大觉者群雕作品,是我在关注人物命运和性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雕塑语言和空间表达上的尝试。这次个展由于作品数量多,体量庞大,早在泥塑放大、进入铸铜厂铸造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让人惊叹的宏大场面,最后完成的作品竟然装了十几个集装箱。在运输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状况,比如欧洲的道路较窄,为了能使装载作品的集装箱顺利通过,主办方临时加宽了道路。沿途的各种忙碌,形成了一道不可思议的人文景观。我记得展览首次开幕当天就来了三百多人,这在相对偏

50、僻的德国北部是很大的阵容了,开幕现场包括很多从其他国家和别的城市赶过来的参观者,其中一位来自于瑞士的艺术家很受感动,说出了他自己对这次展览的三点认识:其一,改变了他对中国雕塑的看法,此前他认为中国雕塑多是模仿西方雕塑,这次他亲身感受到了两者的不同;其二,他认为我的雕塑兼具东方艺术神韵和西方现代雕塑形式,并且这两种造型语言融合得很好;其三,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语言。他的看法,代表了很多参观者的现场感受,这点可以从多方反馈中证实。官方也对此极为认可,其中瑞士政府收藏了两件作品。我觉得,这次展览名为穿越,包含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27MODERN ART HISTORYNORTHERN ART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