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本科毕业论文---重庆市高校学士研究生创新能力.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3040758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2.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论文---重庆市高校学士研究生创新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本科毕业论文---重庆市高校学士研究生创新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本科毕业论文---重庆市高校学士研究生创新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本科毕业论文---重庆市高校学士研究生创新能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本科毕业论文---重庆市高校学士研究生创新能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存档日期: 存档编号: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培养研究论 文 题 目:姓 名: 高福霞 学 院: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专 业: 行政管理 年 级 、 学 号: 研二 指 导 教 师: 李志教授 重庆大学贸易及行政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高福霞 日期:二00七年四月 摘

2、要: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强调要培养一大批拔尖的创新型人才;教育部也于同年启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目的就是培养和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社会赋予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时代责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关键,是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着力点和切入点。鉴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本研究以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切入点,通过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对策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通过实证调查和分析,本研究主要

3、得出以下结论:1)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与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22个测评项目的整体评价为M=4.1,处于比较重要水平,表明他们对这些项目的认同度较高。通过对硕士研究生与导师就此项目进行t检验发现,两者对这些测评项目之间的评价没有显著性差异,评价的一致性较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22个测评项目经过因素分析得到四个维度: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智力化能力、知识结构、学术创新能力。2)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对自身创新能力现状评价接近一般水平,得分仅为2.93。其中学术创新能力现状的评价居第四位,均值仅为2.14,处于较低水平;创新思维能力、知识结构以及创新智力化能力现状的评价处于一般水平,均值分别为M=3

4、.33,M=3.18和M=3.17。不同年龄、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现状四个维度的评价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硕士研究生对创新思维能力现状的评价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知识结构和创新智力化能力现状的评价存在显著性差异。3)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教育体制方面的影响因素、导师方面的影响因素、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因素、学校培养过程与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4)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评价可归为五个方面,其认同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硕士研究生自身层面、导师层面、学校科研环境层面、教育体制层面以及社会环境

5、层面。5)结合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影响因素,主要从倡导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理念、完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以及积极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环境三个方面提出基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对策。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培养对策Abstract: 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diploma education in China and it 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fostering high level and creative professionals. In 2003,the

6、 Chinese government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cultivating creative talents.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graduate education reflect a country or a regions overall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rder to improve postgraduates creativit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tarted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

7、n innovation project in the same year Due to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postgraduates creativity, this paper was dedicated to address this issue.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sample survey,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assess ,the present state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stgraduates creativity and

8、students judgment towards the improving measures.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foster postgraduates creativity Through the survey and analysi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1)In Chongqings universities both postgraduates and teachers overall assessme

9、nt shows that they consider the 22 items creativity indicators to be relatively important And the average is 4.1.There are four dimensions of postgraduates creativity assessment: creative thinking, creative intelligenc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academiccreativity.2)In the universities of Chongqing,

10、postgraduates assessment of the present stateof their own creativity is close to the middle level, whose average is only 2.93.The assessment of academic creativity present state ranks the fourth place, and the average is only 2.14, which is relatively low. The assessment of creative thinking, knowle

11、dge structure and creative intelligence are at the middle level, and their average points are 3.83, 3.18 and 3.17. Besides the factors of different ages, school types and grades, postgraduates assessment of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he creativity present state is significantly diverse between differen

12、t genders as well as different majors.3)Ranked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in descending order,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stgraduates creativity are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eachers,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process and environment of cultivation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4)They are postgraduates th

13、emselves, teachers,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5)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tat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stgraduates creativ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basic measures of fostering postgraduates creativity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initia

14、tiving the concept of postgraduates creativity education, ameliorating the cultivating process and building up the environment for fostering students creativity.Key Words:Postgraduates, Creativity, Influencing factors, Countermeasure3目录1.绪论61.1研究背景61.2研究意义81.3研究目的81.4研究内容91.5研究变量及其定义92文献述评102.1创新与创新

15、能力的界定102.1.1创新的涵义102.1.2创新能力的涵义112.2国外创新能力研究述评132.2.1国外创新能力的研究进程132.2.2国外创新能力的测量与评估152.3国内创新能力研究述评172.3.1国内创新能力的研究进程172.3.2国内关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192.3.3国内关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研究的评价202.4对国内外创新能力相关研究的评价212.4.1对国外创新能力研究的评价213研究设计与方法233.1研究设计233.2研究方法243.3研究工具253.4资料的处理与统计方法253.5本研究的难点253.6本研究的创新之处264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

16、创新能力调查问卷编制264.1初步编制264.2正式调查274.4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内容结构分析304.4.1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22个测评项目分析304.4.3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分析355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评价375.1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405.1.1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的整体分析405.2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的比较分析465.2.1不同性别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的比较分析465.2.2不同年龄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比较分析475.2.3不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比较分析485.2.4不同学校类型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比较分析

17、505.2.5不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比较分析526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546.1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整体情况分析546.2影响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576.2.1教育体制方面的影响因素576.2.2导师方面的影响因素596.2.3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因素616.3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整体情况分析646.4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的比较分析666.4.1不同性别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的比较分析666.4.2不同年龄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的比较分析676.4.4不同学校类型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的比较

18、分析686.4.5不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的比较分析697提高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697.1倡导硕士研究生创新教育理念707.1.1更新硕士研究生教育观念707.1.2注重硕士研究生个性发展717.1.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727.2完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737.2.1改革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737.2.2加强硕士研究生科研训练747.2.3完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制度777.3营造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环境787.3.1营造自由探讨的学术氛围797.3.2创设高水准的交流平台797.3.3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808研究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818.1研究结论818

19、.2进一步研究建议82参考文献8482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2012级学生论文1.绪论1.1研究背景创新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影响着人类的世界观、思想理念的形成与变革,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变革,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迈进的核心动力。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将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到相当的高度: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

20、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研究生培养单位应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必须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也关系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对国家创新体系有着重要影响。据统计,2002年我国高校获国家三大奖10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占总数的77.78,国家科技进步奖占总数的48.72;SC工收录的我国

21、论文,高校占70,EI收录的我国论文,高校占75%。另有调查表明,在我国重大科技研究项目中,约70%的项目有研究生参加,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也在高校占有相当的比例。可见,研究生教育应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不仅仅是知识传播的载体和知识创新的主体,更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从高校走出的富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又是今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执行者,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国家创新体系完善与高效运行之间不仅具有密切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而且会对国家创新体系各子系统的创新在整体上产生放大效应,创新绩效被层层放大、扩散,最终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绩效的提升产生不

22、可估量的倍增效应。可见,研究生教育应当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并将其融入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这不仅仅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质量要求,更是时代赋予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强调要培养一大批拔尖的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己经成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专业技术队伍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抓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教育部也于同年启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目的就是培养和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抓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关键,尽快理清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思路,探索、总结切实可行的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模式和制度,己经是十分迫切的

23、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社会赋予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时代责任,是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是主动应对我国加入WTO的挑战及提升我国研究生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1.2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本课题拟通过实证研究,结合当前高校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现状,对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获取丰富的第一手数据,有利于明确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理清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

24、的思路;通过在研究过程中了解的信息,为做好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工作提供思路;对实现高校培养目标,促进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目前,国内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定量研究十分有限,本课题通过定量调查研究,对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进行评价,找出影响当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并提出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丰富和完善有关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理论成果,为国内该领域相关研究提供有效借鉴。本研究的实际意义在于: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握当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现状,找出影响当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并提出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引导硕士研究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促进

25、硕士研究生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高校了解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时发现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及素质教育提出建议和改革措施,为高校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优秀硕士研究生提供借鉴。1.3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从不同角度揭示影响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利于高校及时发现在培养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目前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研究,提出培养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教育规律,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理念和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为高校的硕

26、士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提出建议和改革措施。1.4研究内容本研究内容主要有: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内容结构分析。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评价。影响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提高重庆市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及建议的提出。1.5研究变量及其定义研究生:在我国,研究生指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我国的学位分为两种类型,即学术学位(类似西方国家的哲学学位)和专业学位。本文研究的侧重点在于攻读学术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创新: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创造某种符合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具有独创性或革新性产品的活动。创新能力:关于创新能力的界定离不开新颖(独创的、

27、意想不到的)与适宜的(不超出现有条件的,且产品又是有用的)两个标志性的特征。本研究中创新能力的操作性定义为创新主体从事创造某种符合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具有独创性或革新性产品的活动所具备的本领或技能。创新思维: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本研究中创新思维的操作性定义为突破传统思维习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2文献述评2.1创新与创新能力的界定2.1.1创新的涵义“创新”一词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所谓创新,从词源学上看,辞海无“创新”一词,

28、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创新的解释,所谓创新是指:“抛弃旧的,创造新的。指创新能力,新意。,当前国际社会人们经常引用的“创新”一词来源于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Schumpeter)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创新概念。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函数,新组合是指引用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供给来源,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他将“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之为创新。熊彼特对创新涵义的理解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的。自从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后,随着人们对创新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

29、,创新的内涵也有了新发展。创新不再局限于经济学领域,“创新包括了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的一系列活动。;c2在现代意义上讲,创新意味着开拓、批判和推陈出新,意味着对前人的思想的超越,就是对现存的旧事物的否定与突破,是一个人创新品质的综合体现。综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创新的内涵是创新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创造某种符合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具有独创性或革新性产品的活动。创新表现为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应用创新、推广创新的全过程。创新涵盖了科学与技术创新、体制与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和文化的创新等一切领域,包括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创新。2.1.2创新能力的涵义创新能力(creativity),又称创

30、造性或创造力。源于拉丁文creare一词,意指创造、创建、生产和造就。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努力创新的思想和表现。根据韦氏大词典的阐释,创新能力指“创造的能力,艺术或智力的开发”。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精确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创新能力一词的理解和使用有很大的差异。近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的界定现代创新能力研究的倡导者、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1950)指出,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是个体创造性的具体表现,其核心是发散思维,即“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许许多多的输出”。以研究创造性著称的心理学家托兰斯(Torance,1962)将创新能力视为“这样

31、一个过程,即对问题、不足、知识上的缺陷、基本元素的丢失、不协调、不一致等现象变得敏感,并找出困难,寻求解决途径,做出猜想或构成假设,对假设进行检验和再检验,也许是修改和再检验,达到最终结果”。近代西方心理学家则主要从创造性的产物这一角度来界定创新能力。格鲁伯和沃拉斯(Gruber&Wallance,1993)认为:“创新能力是新颖与价值的统一体。具有创造性的产品应该是既新奇,而且从某种外在的标准来看又是有价值的。”费斯特(Feist,1993)则指出创新能力的观念是“新颖而且适于作为问题解决的方法”。马丁代尔(Martindale,1999)认为:“创新能力的观念是针对特定情境的,既新颖又适宜

32、。”波登(Boden,1999)也阐述到:“创新就是新颖并且有价值的观念的产生。”鲁巴特(Lubart,1999)指出:“从西方心理学研究来看,创新能力可以被定义为产生新颖且适用的工作产品的能力。”特别是尼克尔森(Nickerson,1999)指出:“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认为明确地表述鉴别创造性产物的客观标准是可能的,但新颖性作为一个显著的特征而被援引,另一个特征是功用性、适用性或社会价值。当然也有心理学家将创造过程与产物相结合来定义创新能力,例如马哈拉(Malhara,1985)就指出,创新能力包含两部分:其一是创造的过程,是个体内部发生的、内隐的;其二是创造的产物,是外显的、可被定义的。国内学

33、者的界定国内心理学家对创新能力也有多种不同的界定。曹口昌(1985)认为:“创造或创造活动是提供新的、第一次创造的、新颖而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例如新机器的发明、科学中的新发展和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等,都是不同实践领域中的创造活动。”荆其诚(1990)对创新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进行了界定,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应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对创新能力定义的评价尽管不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创新能力,并且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它们都有助于人们科学理解创新能力的涵义。随着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又逐渐趋同,更加接近。近期关于创新能力的定义存在两个共同要素,即

34、“新颖性,和“适用性”,斯腾伯格(Sternberg,1999)将创新能力定义为“创新能力一种创造既新颖又适用的产品的能力”。这一创新能力的定义逐渐得到多数心理学家的认同。这一定义结果是根据结果来判定创新能力的,判定标准其一是新颖性,指前所未有、推陈出新的,也包括独创的、独特的、意想不到的;其二是适用性,指在特定的情境中,不超出现有条件的限制,并且产品是有用的,或者是有社会价值,或者有个人价值。2.2国外创新能力研究述评2.2.1国外创新能力的研究进程2.2.1.1国外创新能力的早期研究有关创新能力的早期研究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当时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有思考力的人是万物的准绳。”亚里士

35、多德则将“创造”定义为“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研究创造心理的先驱英国的弗朗西斯。高尔顿,他在1869年出版了遗传的天才一书,第一个明确提出普通能力和特殊能力主张的学者,为以后的创新能力研究奠定了基础。贾斯特罗(Jastraw,1898)发表了发明的心理,瑞伯特(Ribot,1906)发表了论创造性想象等。这一阶段出版或发表的有关创新能力文献,大多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属于思辨研究,没有进行实证研究,理论建树也较少。从20世纪早期开始,心理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两种理论思路,即以精神分析学派为代表的创造性“人格论”研究,以及以格式塔学派及其他心理学家为代表的创造性“思维化”研究。2.2.1.2国外

36、创新能力的广泛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创新能力的研究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50年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他根据对美国心理学摘要的统计,发现有关创新能力问题的条目只有186条,提出了以往对创新能力重视不足以及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号召心理学家加强对创新能力的研究。吉尔福特根据因素分析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的理论,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其特点是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细性。当代心理学对创新能力的研究是建立在前期的六大范型的基础上,采取融合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创新能力。新的创新能力理论通常是既考虑创新能力个体的认知因素,又重视其社会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近

37、期提出的许多理论假设都认为,有当多种成分汇聚到一起时,才会产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y)创新能力的内隐理论指的是专家和外行怎样看待创新能力这一概念,即他们认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个体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结构。该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对创新能力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些基本元素却是相同的,这些元素既包括认知因素,也有人格和社会因素。具体地说,多数人同意创新能力的个体善于“将不同的观点联系起来”,“能发现事物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思维灵活”,“有审美力”,并且“不墨守成规”,“有创造的动机”,“好奇”,“敢于怀疑社会规范”。Sternberg等(1999)认为,研究内隐观念可

38、以发现人们对创新能力的刻板印象以及人们是如何加工该类信息的。只有了解人们的内隐观念才能知道研究创新能力应从何处着手。重视创新能力的内隐理论,既有利于拟订创新能力的养计划,也有利于考评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能力外显理论(Explicit Theory)该理论最初由Amabile (1983)提出,他认为人的创新能力是若干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个体的内在动机、创新能力技巧、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其中,与创新能力相关的技巧又有三种:认知风格,包括如何应对困难,如何在问题解决中打破思维定势;知识结构,与产生新颖独特的观念有关;工作方式,如工作时是否聚精会神、能否将其他的困难暂时放在一边等。Gr

39、uber等人(1988)将外显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个理解创新能力的进化系统,它包括个体的动机系统、知识系统和效应(affect),经过三者多次的交互作用,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某种偏差被不断的放大,最终获得创新能力的产物。动机系统主要指的是个体感兴趣的一系列目标,它引导行为的发展。随着个体问题解决经验的积累,知识系统也不断地发展更新。效应则指的是在以上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感或者挫折感。他们认为,创新能力的过程好比生物的进化历程,是另一种“适者生存”,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发展,从而产生创新能力的产物。创新能力投资理论(Invest Theory)Sternberg等

40、(1996)还提出了创新能力投资理论。该理论以股票买卖为比方,借用经济学的术语“低进高出”(buylo wandsellhigh)来描述创造过程。“低进”指买进一个不知名的、但具有增值潜力的概念,这一行为因为其冒险性通常会受到某种抵触;“高出”指有创新能力的个体坚持面对抵触,在适宜的时机以高价位卖出,然后又继续寻找新的不引人注目的概念。通过实验发现,创新能力需要六种相互关联的资源:智力、知识、思维方式、人格、动机和环境。这里的智力资源集中体现了个体的创新能力,它由三要素组成:综合能力,帮助个体摆脱常规思维的定势;分析能力,选择买进什么观念而不买什么观念;实践能力,控制怎样低价买进高价卖出。2.

41、2.2国外创新能力的测量与评估正是由于认识到创新能力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创新能力研究一直是学者们研究讨论的热点。但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创新能力的探讨都只停留在思辨水平,而没有得到实证研究成果的支持。随着心理学家对心理过程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被用于创新能力研究。认为关于创造性测量的研究基本上可分为两个大类:“一种涉及到创造性的认知技能”,“另一种则试图获取创造性的人格特征群”。属于前一种的有托兰斯编制的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威廉姆斯创造性测验(Williams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CAP)、远距离联想测验(RAT);属于后

42、一种的测量方法主要是被试自我报告以往的行为、人格和成就,教师评定,或者其他外部评定。目前国外己知的较成熟的测量创造性动机的工具有:(1)托兰斯(Torance,1958)2编制的Creative Motivation Scale(缩写为CMS);(2)Ama bile3(1994)编制的Work Preference Inventory(缩写为WPI);(3)威廉姆斯创造性测验(Williams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缩写为CAP)的三个分量表中的发散性情感测验,也称威廉姆斯创造倾向测验,该分量表采用自陈式对受试者在好奇心、挑战性、冒险性及想象力这四项行为特质

43、上的程度进行评价,这似乎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视为对创造性动机测量。在技术层面上,心理测量的范式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改进测量工具以便准确地测量出个体的创造性。Torrance创造思维测验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成就,被认为是“最常用发散思维测验 (Plucker&Renzulli,1999)。在比较研究层面上,心理测量的式重在对创造测验中得分高的人和得分低的人之间进行比较。例如,对文献的回顾表明,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在人格测验中倾向于表现出与缺乏创造能力的人不同的人格特征(Plucker&Renzulli,1999;Feist,1999G)。在描述性研究层面上,心理测量的范式注重探讨创造性测量和其他测量之间的关系,

44、大量的文献报告了有关创造测验的得分和智力测验的得分之间的关系(Sternberg&OHara,1999),而某些人格特质与创造能力之间也存在着某种相关性(Plucker&Renzulli,1999;Feist,1999)最近二十年间,创新能力研究的心理测量方法己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人格两类途径。心理测量法被用于测量产品的创造性、考察创造性活动的环境特征、编制与创造性相伴的人格特征的新测验等等。必须承认,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涉及的层面相当广泛,包括能力、人格特质、动力、态度、技巧、环境特征以及创造过程中的种种因素。目前人们对创新能力的认识还仅处于表层的了解,采用的测量方法远远不能涵盖

45、创造性的丰富内容。2.3国内创新能力研究述评2.3.1国内创新能力的研究进程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主张:“荀口新,口口新,又口新。”孔子则曰:“不愤不起,不启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些都明确地反映了不断新、不断创造的思想。重视创新能力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对个体而言,创新能力有利于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对社会而言,创新能力能够带来科学的新发现、产品的新发明而导致社会的重大进步。因此,我国在科技领域提出了“知识创新工程”,在教育领域则着力实施“创新教育”。可以说,如何发挥、培养、提高创新能力己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在我国关于创新能力的心

46、理学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有论述出现。这些年来,在创新能力的基本理论、引进修订国外创新能力测量工具、开设专门课程训练学生创造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为我国的创造性心理学研究打下了初步基础。这期间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也越来越多。通过CNKI查阅,从1980年至1990年,在期刊、硕博论文、会议论文、报纸上公开发表的篇名含“创新能力”的文章38篇,到2000年,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达1526篇,而到了2007年,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达11475篇。特别是国内学者张庆林在创造性培养方面己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包括3本关于创造性的专著:创造性研究手册、创造性心理学、创造性培养与教

47、学策略以及17篇关于创造性研究的学术论文。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国内学者对于创新能力的基本结构也是仁智互见。当今实践界、学术界有一种认识倾向,即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张武升(2000)在教育创新论中提出“创新能力不是单纯的智力品质,而是一种重要的性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它不仅是一种智力化特征的能力,更是一种人格化特征的能力,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张庆林等(2002)认为,创新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利用一定条件产生新颖独特、可行适用的产品的心理素质。陈若松(2003)提出创新能力是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智力化能力和创新人格化能力的内在整合体,其中,创新思维能力是核心和关键,创新智力化能力是基础和手段,创新人格化能力是动力和方向。目前国内外针对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对创新思维的测量国内学者作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张庆林等,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