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析政府公信力提升.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019551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政府公信力提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析政府公信力提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浅析政府公信力提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浅析政府公信力提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浅析政府公信力提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析政府公信力提升目 录内容摘要 1 正文 一、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的意义 2(一)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 2(二)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 3(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3(四)政府公信力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政府公共决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要求 4二、影响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因素及成因 4(一)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致命性伤害的是权力腐败和官僚主义,是形形色色的腐败行为和作威作福的官僚主义作风 4(二)政府行政政策随意,行政工作作风轻浮,政府责任意识淡薄也是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5(三)管理理念的滞后性导致了地方政府公信力减弱 6

2、(四)人民群众话语权的缺失使地方政府公信力被削弱 7 (五)不健全的社会保障法规体系使地方政府公信力减弱 7三、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途径 8(一)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建设亲民务实政府8(二)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8 (三)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9(四)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10(五)依法行政,加强民主监督,提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 10结束语 11参考文献 12内 容 摘 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获辖区内社会公众普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它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公信力建设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

3、标,也是政府各项制度改革和建设的一块基石。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信任和信心之关键所在。政府公信力的的高低反映了人民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政府效率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克服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各种负面因素和民众对政府的信用危机,化解信用危机的有效方法是秉承科学发展观的治世理念,完善制度建设的公民参与机制,定位政府角色和保证制度建设的制度刚性与公正性,来全面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用能力,提升政府公信力。论文关键词: 政府 公信力 提高 社会保障浅析政府公信力提升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

4、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实现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一、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的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

5、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政府公信力,是经济社会信用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心和核心。从历史上看,国

6、家出现的本质就是政府信用的建立,亦即保障个人信用的实施并对其产生有效的约束,进而促使公众在经济交往中保持良好的信用。企业和银行的出现,促使政府信用的价值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社会信用的规范者和倡行者,政府加强自身信用建设,全面履行其经济职能,维护好市场秩序,保证社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又好又快地发展,兑现对公众的承诺,树立起良好信用形象,是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保证。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

7、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需要政府制定和实施符合经济规律的法律及政策,市场主体间大量契约的履行离不开政府监督,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也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政府的公信力较高,就能够主动进行自身改革,依法办事,在履行监管市场职能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随意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正常交易活动。政府通过施政行为,达到促进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和谐发展,使市场主体实现了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维护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就能得到民众的配合支持,政府执政效能提高,政府信任就得以巩固。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

8、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四、政府公信力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政府公共决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要求。如何将一个行使权力的政府转变为民谋利的政府,将一个执政型的政府转变为一个服务型的政府,最直接最简单的问题,就是政府在执政中怎样适应人民群众对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不断增长的要求,怎样及时回应人民的利益诉求,简而言之,就是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问题。但是在行政

9、实践中,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管理机制均不健全,产品、资源和劳务等方面的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其资源配置不能合理有效,而其风险性、紊乱性的应对能力和措施的预计不足,等等,都需要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引导、监控。否则,势必引起市场主体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政府的行政效率产生怀疑。由于整个社会处于转型之中,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由于个人主义、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等等观念作祟,导致决策的随机性、执行中的随意性和无计划性,使得重复决策、反复投入,甚至出现无视上级政策的行为发生,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因此,如何确保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合理化,确保公共决策执行中的权威化、严肃化,既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10、,也是其必由之路。 二、影响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因素及成因首先,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致命性伤害的是权力腐败和官僚主义,是形形色色的腐败行为和作威作福的官僚主义作风。行政人员作为政府行政执政的主体,其言行直接影响政府的外在形象,影响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每年各类政府腐败案件层出不穷,政府违法人员逐年增多,在国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典型的政府腐败案件中,每个案件涉案金额高达500多万,涉及地(厅)级官员30多人,使政府公信力在公众心目中大打折扣。在我国,由于“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利制约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民主意识相对淡薄,腐败现象犹存,信用体系缺失等原因使得政府公信力日渐下降。其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

11、低,无法满足民众生活和发展需要,而公共产品直接关涉到群众利益。低效服务致使政府行政绩效的公信力大幅下降。再者,政府行政的合法、透明性不够,决策中的民主性不高。民众的知情权和参政要求没有得到尊重,也导致政府行政过程的公信力不够。最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受各种主客观原因影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力,政府官员任免、升迁没有更好地体现民意,政府合法性受到部分质疑导致政府产生的公信力不足。(二)、政府行政政策随意,行政工作作风轻浮,政府责任意识淡薄也是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的公信力整体上处于下降态势。形势比较严峻。近些年来,针对政府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多次发生,针对政府官员的恶性犯罪案

12、件也不少,民众参与政治普遍冷淡。于此可以看出,政府的形象不再那么光辉高大,其公正性和为人民服务的无私性遭受质疑,其凝聚力和号召力略显苍白。虽然政府和人民保持一定距离,人民对政府存有一定程度的不满和质疑是正常的,适当的民众独立性可以推动政府建设与时俱进,避免像上世纪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那种运动式社会动员给全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但政府和人民如果始终处于相互怀疑、不信任和敌视状态,最终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只有百弊而无一利。不可忽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有其宏观的社会大环境。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轴的改革开启了社会转型。由农业社会、村落文明向社会、城市文明变迁,这种整体性社会转型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是“第二次革命

13、”。在转型过程中,旧有的社会秩序遭到迅速解构,而新的社会秩序正在慢慢建立,新社会规范因其认同基础薄弱而显得软弱无力,而旧的社会规范正在失去社会基础而对新社会失去足够的效力。整个社会处在新旧因素相互交错、冲突和共同作用情况下,社会容易出现失序和失范。各个领域存在许多不公正和丑恶现象,诸如因政治权力缺乏足够监督导致贪污腐败,市场经济机制扭曲出现坑蒙拐骗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人自危和自保,彼此信任程度整体下降,这种社会人文环境必然影响和削弱政府的公信力。(三)管理理念的滞后性导致了地方政府公信力减弱。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几经修改,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善,随着生产力技术水平的高度发展、人民生

14、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已基本不适应现代国民对利益的诉求。但遗憾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意识到社会的这种发展趋势,他们仍然固守传统管理理念,坚守传统法则,从而使目前的社会保障管理呈现明显的非规范化、非系统化状态。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灾害救助和低保户供养制度的管理上表现比较稳定和规范,但诸如人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均没有较为合理科学的制度安排,即使有也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因此,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滞后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最大遗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决策的失误。而这种决策的失误,主要与地方政府的管理理念滞后有关,因为理念是行为

15、的先导,超前的意识及现代的管理理念是生成与执行科学、合理、合法、有效政策或制度的必要前提。(四)人民群众话语权的缺失使地方政府公信力被削弱 所谓话语权,是指公民有就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是一种表达权和参与权的体现。然而,在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却似乎是有意无意地把人民的这种权力给忽略了,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还严厉打压人民参政议政,对有些所谓的“极端分子”实施司法拘留,如河南郑州农民王帅网上反映选举问题遭跨省追拘事件,就充分说明地方政府的越位行为迫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成为一个集体沉默的群体。有学者认为,坚守公共精神,维护公共利益是建设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着力点,

16、而实现这个着力点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给予人民群众充分的话语权。一旦人民群众的话语权被削弱,那么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就会在民众中慢慢降低。(五)不健全的社会保障法规体系使地方政府公信力减弱 在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作用下,我国不少人民还处于社会边缘地位,并呈弱化的态势发展。如郑功成教授所说,“80年代以来的社会保障改革,基本上是针对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而言的,广大乡村长期被忽略,不仅被世界各国称道的合作医疗制度已基本消失,而且出现了部分富裕乡村对村民福利全部包办和一些贫困地区连五保户生存也出现困难的极端情形,乡村养老保险制度虽已试点十年多却又陷人了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由于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现象的存在,引发了

17、地方政府公信力逐步削弱。 三、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途径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当前,应该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并且作为政府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第一,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建设亲民务实政府。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继续加强行政立法,努力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

18、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继续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重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第二,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规范决策

19、程序,健全决策制度,优化决策环境,强化决策责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性利益的重大行政事项,都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措施的要求和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决策。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同时,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与公众对政府有关信息的

20、互动回应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第三,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要努力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要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加强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政府都应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群众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

21、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及突出矛盾。要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要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将社会矛盾与纠纷解决在基层,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难、就业难、就学难、看病难、行路难、办事难等问题。第四,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

22、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第五、依法行政,加强民主监督,提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机关和公务员在一切公务活动中要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切实履行职能,以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为行政工作目标。国家权力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权力,政府手中的权杖是人民赋予的。保证权力属

23、于全体人民所有并且为全体人民服务,是现代国家最核心的政治问题,也是最基本的制度设计。全球化时代,政府治理社会的活动以信任关系的确立为前提,政府信用是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在宪政体制下,政府能够依法办事,政府机关和公务员能够秉持法制精神,竭诚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恪尽职守,一切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有法律依据,保证国家权力的无害性和非任意性的行使,是政府对人民讲信用的集中体现,能够促成公众对国家和政府的基本信任。在行政实践上,政府机关和公务员应该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纲要”,依法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改革

24、开放以来,随着政府执政能力的提升,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有意识地从制度上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营造有利于社会力量成长的环境和氛围,推动消费者利益集团形成,增强企业和消费者依法维权的主体意识,使其利益能够在规制博弈中得到尽可能充分的表达。这样,通过扶持社会力量发育成长,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使政府权力处在监督之中和压力之下,使公务员更加克制、审慎和谦恭,既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政治保障,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由之路。结束语:政府产生的公信力是基础性公信力,它是促进政府行政过程透明、民主化和政府绩效提高的制度性保障,同时它具有缓冲和部分地释放因政府行政过程不合理和政府绩效低下带来的民众不满情

25、绪;政府行政过程的公信力是对政府合法性的重要补充,它对政府绩效具有直接促进作用;政府行政绩效公信力的提高可以短时而有效地弥补政府产生和政府行政过程的公信力不足,相反政府行政绩效公信力下降可能立即引起民众对政府合法性和政府行为过程合理性的质疑和追问,从而促进后者的改革和完善。 注释:徐珂:政府公信力浅说,前线2007年第9期。龚培兴、陈洪生:信念、行为与效率以“非典型肺炎”防治为例,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8期。王攀:市民参与是减少政府成本的关键,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第4月12日。曾国安、满一兴:关于政府经济职能演变趋势的理论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