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榆社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2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A强调夫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B重视传宗接代,具有宗法色彩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3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
2、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一继承制度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使政权趋向严密 C有利于社会稳定 D易导致权力纷争4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5.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
3、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6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表明“礼”的核心作用是A明辨血缘亲疏关系 B规范社会秩序 C区分尊卑等级关系 D维系统治秩序7“分封制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当时社会“合法性”的是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为齐威王 B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C晋文公加征鱼盐税收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8据史书记载,秦朝皇帝玉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
4、既寿永昌”八字,这本质上反映了A上供玉玺,臣子谄媚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皇权至上,丞相左右9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A通判 B御史大夫 C太尉 D监察御史10汉书严助传记载,汉武帝得严助、朱买臣等“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诎”。由此看来,汉武帝时()A增设外朝牵制中朝的权力 B中央机构较秦代有所调整C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大臣廷议呈现出常态化趋势11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官僚贵族子弟富豪平民
5、贫民69.6615.78.7 由上表可见,汉代察举制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12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秩序 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13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 A. 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B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 C. 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 D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14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任何一个制
6、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据此分析,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内在的用意”主要是 ()A通过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 B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C通过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 D继承前代制度,适当创新15.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与尚书省、门下省构成三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它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A隋唐中书省下设六部,管辖全国政务;元朝中书省则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隋唐中书省是立法机构,元朝中书省则是行政机构C隋唐设中书省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元朝中书省则是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D隋唐三省制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而元朝中书省的建立则标志着
7、封建专制主义达到空前鼎盛16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17下图涉及的两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最初是临时机构始终由高官任职 都是君主专制的体现A B C D18清军机大臣张廷玉被雍正帝评价为“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遗诏允其配享太庙,从而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官。张廷玉获此殊荣的原因是,他A文笔谋划严格,秉承
8、皇帝意旨 B因满官职权下降而掌大权C处理军机处事务决策得当 D在僵化的体制下认真监察百官19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体制,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有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B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清朝设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军机处20. 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
9、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A. 都符合事实 B. 都与史实不符合C. 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 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21题20分,22题20分,共计40分)2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例如:西周
10、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政、将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韦庆远中国官制史材料二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2)结合材料二,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
11、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12分)2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专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制。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试从中央政府组织和选贤
12、与能方面说明“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8分)(2)根据材料,概括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的主要原因。(6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从秦汉到唐宋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6分)高一历史答案与评分标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BDDBDCCB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DDCBBCACC1. 答案B解析由祖先向“帝”求丰年和降雨,说明在商代就开始形成宗法观念了,故选B项。由“最高神”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反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排除C项;题干材料只涉及求丰年和降雨,其他国家大事未反映,排除D项。2.【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分析解答。从材料“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13、”可分析出古代的婚姻具有宗法色彩和传宗接代双重功能。故应选B。3.【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下的兄终弟及、父子相传,这一继承制度的弊端在于“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即王位世袭制下以兄终弟及为主,易导致“弟”与“子”之争夺,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A项说法错误;B项“严密”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应是不利于社会稳定。4选D从材料关键词“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中“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分封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关键词“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分
14、封制按照宗法制的原则维系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可知,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最高统治者“共主”周王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从秦朝推行郡县制开始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5.答案:B解题提示:定时空:西周。抓关键: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6选D本题需综合各项信息后进行概括归纳。“定亲疏”“明是非”“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分别对应A、B、C各项,但综合而论,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故D项为最佳选项。7【答案】C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国君主可以在封地任免官吏、征收贡赋,需服从周王管理,A
15、、B、D三项均挑战了周王室的权威。8.答案C 解析“受命于天”说明皇位是上天赋予的,“既寿永昌”又反映了皇位世袭,故选C项。A项不符合“本质反映”限定,排除;B项错在“专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错在“丞相左右”,排除。9. 【答案】B【解析】注意题目要求“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最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D的官职均具有监督职责,但最早的是秦朝的御史大夫。C为秦朝设置,主要管军事。故选B。10. 【答案】B【解析】材料中体现了汉武帝时选身边近臣辅政,与大臣相互制约,体现了汉代中央机构与前代相比调整的地方。11.【答案】A 【点拨】考查察举制。察举制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
16、的方式和程序,都体现了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但从表格情况看,也有不少平民、贫民通过察举制跻身仕途,这是对世卿世禄制的突破,选择A项。12. 【答案】D【解析】注意解读材料信息,材料大意是说,扩大科举取士,有利于使知识分子把精力用于科举考试,从而把对封建王朝的不满甚至反抗的潜在因素,转化成对其效忠服务的因素,进而维护社会稳定,故D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但也有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一面,故A项错误;“社会各阶层”的说法言过其实,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科举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故C项错误。13.【答案】D14.【答案】C【解析】二府三司制是宋代在中央为分割宰相的权力而设置的,设置“
17、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只保留行政权,军权归枢密院掌管,另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管财政,这有利于加强君权,故C项正确;二府三司制是中央机构,不针对地方,A项错误;B、D两项明显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15.【答案】B16.【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这首诗反映了该文官对早朝时间过早的埋怨。而对田园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从中反映了官员的从政的精神压力。而该压力则来源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加强对官员的控制。故选B。17. 答案C 解析明代的文渊阁是内阁所在,清军机房是军机处所在,根据所学史实,不符合“内阁由品秩较低的官员担任”的史实。排除含的选项。18.【答案】A 【解析
18、】张廷玉是军机大臣,从材料“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结合军机处职能可判断A项正确;军机大臣只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没有实权,故B项错误;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故C项错误;军机大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机构,没有监察职责,故D项错误。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和明朝内阁以及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材料中“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因此可以说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明朝设置内阁制,内阁虽然不是正式行政机构,但是辅助皇帝,故选C项。20.答案:C解析:本
19、题考查古代专制主义集权的发展。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的说法符合史实;唐朝三分相权,确保君权独尊,唐太宗的说法符合史实;明太祖废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到明成祖设内阁,明成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自秦始皇就开始皇位世袭、权力至上,雍正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21.【解析】第(1)题材料主要是介绍西周的中央官制的情况,而秦朝的情况则要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第(2)题从所学知识来分析,朱元璋是不认可丞相制的,材料中有黄宗羲的态度。原因则要从朱元璋要加强君权,黄宗羲则是批判君主专制来分析。【答案】(1)变化:由西周的按血缘关系世袭贵族担任中央官职,变为秦朝时中央官僚由皇帝任命,职业官僚制度产生;(4分)由西周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变为秦朝时中央的三公职权分工明确。(4分)(2)朱元璋:丞相制度导致政治混乱,因为他认为容易出现丞相专权,威胁君主专制权力。(3+3=6分)黄宗羲:明朝废除了丞相导致了政治的黑暗,因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废除丞相不利于制约君主权力。(3+3=6分)22.【答案】(1)说明:结束三公九卿制,完善三省六部制;结束乡举里选制(或察举制),完善科举制。(8分)(2)原因:宋初统治者弱化相权;学术中衰;缺乏人才;承袭五代积弊。(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趋势:地方权力逐渐削弱,中央权力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皇权逐渐加强;选官制度走向公正、客观。(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