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四川省南充七中八年级(上)段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现象是( )
A.小孔成像 B.影子的形成 C.日食和月食 D.海市蜃楼
2.白亮污染是都市较为普遍的一类光污染,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铝合金板等都能在白天将强烈的太阳光反射到路面上和居民的居室里,给道路交通安全与居民的工作和休息带来很大影响.形成白亮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光的( )
A.镜面反射 B.漫反射 C.折射 D.直线传播
3.人眼看到物体是白色,是因为( )
A.没有光射到物体上 B.光被物体全部吸收
C.光被物体全部反射 D.物体不能发光
4.雨后彩虹是光的什么现象( )
A.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B.光的反射现象
C.光的折射现象 D.不同色光的组合
5.下列有关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日食、月食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B.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C.“水中月”比天空的月亮离我们更近
D.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变弯折是光的反射
6.下列对光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雨后的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站在池边能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的缘故
C.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人在平面镜中形成的像逐渐增大
D.有些商贩在橘子山打蜡,使橘子看起来更光亮,是利用了镜面反射的道理
7.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然后倒入一些水.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位置时,如图所示,可以看到大、小两枚硬币.以下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大、小硬币”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大、小硬币”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大硬币”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小硬币”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大硬币”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小硬币”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8.下面列举的各种现象中,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是( )
A.看到插入水中的铅笔弯折
B.平静的水面映出一轮明月
C.小丽对着镜子练习舞蹈
D.在阳光的照射下,地上有树的影子
9.如图是两个人看物体时的光路图,要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则( )
A.甲需配戴的眼镜是凸透镜 B.乙需配戴的眼镜是凹透镜
C.甲需配戴的眼镜是近视镜 D.乙需配戴的眼镜是近视镜
10.下列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路灯下行走的人,出现人影相随
B.清澈的游泳池底,看起来变浅了
C.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可以看到湖上游船的“倒影”
D.饭店墙壁上装一面大镜子,使人有增大空间的感觉
11.下列光学仪器中通常用来成放大实像的是(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幻灯机 D.平面镜
12.某初三毕业班照集体照时,发现有些同学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进入镜头,应采取( )
A.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B.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
D.照相机很镜头不动,人站近一些
13.一个同学在观察凸透镜成像时,发现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比28厘米小一些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总成放大的像;距离大于28厘米时,屏上总成缩小的像,则这个凸透镜的焦距是( )
A.约28厘米 B.约14厘米 C.大于28厘米 D.小于 28厘米
1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由远处向凸透镜焦点靠近的过程中,小丽观察并记录了像在光屏上的变化情况,其中错误的是( )
A.像不断变大 B.像始终是实像
C.像始终是倒立的 D.像先变小后变大
15.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他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了缩小的像.小明将光屏从光具座上取下,把这支点燃的蜡烛置于原来的光屏处,则此时蜡烛通过这个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是( )
A.倒立等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16.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去观察邮票.想看清楚邮票上的细微之处,这时放大镜与邮票间的距离应( )
A.10cm B.略小于10cm
C.大于10cm D.在10cm与20cm之间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7.激光笔发出的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3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
18.坐在电影院的任何一个座位,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图象.这是因为光射到银幕上时发生了 反射的缘故(填“镜面”或“漫”).
19.在一些交通道路口、银行等公共场所安装的两种电子监控器.其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当于凸透镜成 , , .(选填:大小、倒正、虚实)
20.通常情况下,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木草、岩石的温度高,人体辐射的 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夜视仪.
21.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成虚、实像的分界点是 处.凸透镜可以成放大实像或缩小实像,成放大、缩小实像的分界点是 处.
三、实验与作图题(共22分)
22.画出图中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P点的光路.
23.完成下列光路图
24.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5cm.
(1)实验前,应首先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 ;其目的是 ;
(2)如图,光屏应在 区域前后移动,才能得到清晰、倒立、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成了 ;(举一例即可)
25.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l)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 cm.
(2)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中心,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 (填“上”、“下”)调节.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1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倒立、 清晰的实像, 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2016-2017学年四川省南充七中八年级(上)段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现象是( )
A.小孔成像 B.影子的形成 C.日食和月食 D.海市蜃楼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日食与月食、小孔成像等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据此分析答题.
【解答】解:A、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不符合题意;
B、不透明的物体被光线照射时,光线被物体挡住,在光照不到的地方,形成影子,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不符合题意;
C、日食、月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D.
2.白亮污染是都市较为普遍的一类光污染,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铝合金板等都能在白天将强烈的太阳光反射到路面上和居民的居室里,给道路交通安全与居民的工作和休息带来很大影响.形成白亮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光的( )
A.镜面反射 B.漫反射 C.折射 D.直线传播
【考点】镜面反射.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平行光射到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铝合金板等反射面时,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会造成光污染.
【解答】解: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铝合金板等表面光滑,这些作为反射面的时候,都属于镜面反射,太阳光射到上面,入射光线被反射,从同一方向射出,光线很强,照到物体上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造成很大的不便,称为白亮污染.
故选A.
3.人眼看到物体是白色,是因为( )
A.没有光射到物体上 B.光被物体全部吸收
C.光被物体全部反射 D.物体不能发光
【考点】物体的颜色.
【分析】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颜色的色光.
【解答】解:人眼看到物体是白色,是因为光被物体全部反射.
故选C.
4.雨后彩虹是光的什么现象( )
A.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B.光的反射现象
C.光的折射现象 D.不同色光的组合
【考点】光的色散;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分析】雨后当太阳光射入空气中的小水滴时,太阳光经过折射发生色散,从而形成彩虹.
【解答】解: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选项ABD的说法都是不正确的,只有选项C正确.
故选C.
5.下列有关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日食、月食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B.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C.“水中月”比天空的月亮离我们更近
D.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变弯折是光的反射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色散.
【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等知识点来处理即可.
【解答】解:A、日食、月食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故A正确;
B、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故B正确;
C、月亮在水中成像时,到水面距离相等,故C错误;
D、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变弯折是光的折射,故D错误;
故选AB.
6.下列对光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雨后的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站在池边能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的缘故
C.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人在平面镜中形成的像逐渐增大
D.有些商贩在橘子山打蜡,使橘子看起来更光亮,是利用了镜面反射的道理
【考点】光的色散;镜面反射;平面镜的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分析】A、彩虹的形成,即太阳光射到小水滴上,被折射,分解为美丽的七色光;
B、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C、平面镜成像成的是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始终大小相等.
【解答】解:A、雨后的彩虹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不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站在池边能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在水面处发生光的折射产生的.故B错误.
C、平面镜成像成的是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始终大小相等.故人距平面镜远或近,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大小不变.故C错误.
D、在橘子山打蜡,使橘子更光亮,是光照在上面发生镜面反射,故D正确.
故选D.
7.在透明玻璃杯的杯底放一枚硬币,然后倒入一些水.把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当杯子下移到某一位置时,如图所示,可以看到大、小两枚硬币.以下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大、小硬币”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大、小硬币”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大硬币”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小硬币”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大硬币”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小硬币”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1)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到水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2)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1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1)我们看水中的硬币是逆着光的传播方向看的,即逆着折射光线看,由于错觉,我们始终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看到硬币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浅,是硬币的一个虚像,看起来比实际高一些;
(2)杯子侧面和水构成的凸透镜,由于凸透镜在1倍焦距之内,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B.
8.下面列举的各种现象中,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是( )
A.看到插入水中的铅笔弯折
B.平静的水面映出一轮明月
C.小丽对着镜子练习舞蹈
D.在阳光的照射下,地上有树的影子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分析】关在传播过程中,
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影子、日食、月食等现象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光斜射到介质界面上时,光改变传播方向再返回原介质的现象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水中的倒影等现象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光斜射到介质界面上时,光改变传播方向进入另一种介质的现象是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成像、我们看到的水中物体比实际位置浅、插入水中的物体在水面处“折断”等现象,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看到插入水中的铅笔弯折,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错误.
B、平静的水面映出一轮明月,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
C、小李对着镜子练习舞蹈,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错误.
D、在阳光的照射下,地上有树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9.如图是两个人看物体时的光路图,要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则( )
A.甲需配戴的眼镜是凸透镜 B.乙需配戴的眼镜是凹透镜
C.甲需配戴的眼镜是近视镜 D.乙需配戴的眼镜是近视镜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分析】近视眼的成因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强,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办法是佩戴凹透镜.
远视眼的成因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小,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弱,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办法是佩戴凸透镜.
【解答】解:分析图中光路可知,甲图中成像在视网膜前方,说明晶状体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强,是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即近视镜;
乙图中成像在视网膜后方,说明晶状体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弱,是远视眼,应佩戴凸透镜,即远视镜.
故选C.
10.下列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路灯下行走的人,出现人影相随
B.清澈的游泳池底,看起来变浅了
C.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可以看到湖上游船的“倒影”
D.饭店墙壁上装一面大镜子,使人有增大空间的感觉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路灯下行走的人,出现人影相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符合题意;
B、清澈的游泳池底,看起来变浅,是池底反射的光经水面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形成的,符合题意;
C、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可以看到湖上游船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D、饭店墙壁上装一面大镜子,使人有增大空间的感觉,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下列光学仪器中通常用来成放大实像的是(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幻灯机 D.平面镜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照相机成缩小的实像,放大镜成放大的虚像,幻灯机成放大的实像,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
【解答】解:可以在光屏上形成放大的实像的是幻灯机.
故选C.
12.某初三毕业班照集体照时,发现有些同学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进入镜头,应采取( )
A.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B.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
D.照相机很镜头不动,人站近一些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进入镜头,则像要变小一些,像要变小,则像距变小,物距变大.
【解答】解: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使全体同学都进入镜头,是要把成的像变小点,就要像距变小,物距变大,故应人不动,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故选:A.
13.一个同学在观察凸透镜成像时,发现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比28厘米小一些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总成放大的像;距离大于28厘米时,屏上总成缩小的像,则这个凸透镜的焦距是( )
A.约28厘米 B.约14厘米 C.大于28厘米 D.小于 28厘米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的物距和像的性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倒正立、放大的虚像.将各个选项中的数据逐一代入即可.
【解答】解:A、如果这个凸透镜的焦距约28厘米,则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比28厘米小一些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不能承接到放大的像,故A不符合题意;
B、如果这个凸透镜的焦距约14厘米,则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比28厘米小一些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总成放大的像;距离大于28厘米时,屏上总成缩小的像,故B符合题意;
C、如果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8厘米,则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比28厘米小一些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不能承接到放大的像,故C不符合题意;
D、如果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小于28厘米,当物距大于28厘米时,屏上不能总成缩小的像,也可以成放大的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由远处向凸透镜焦点靠近的过程中,小丽观察并记录了像在光屏上的变化情况,其中错误的是( )
A.像不断变大 B.像始终是实像
C.像始终是倒立的 D.像先变小后变大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小.根据这个知识点进行判断.
【解答】解:蜡烛由远处向凸透镜焦点靠近的过程中,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成倒立的实像.
物体靠近凸透镜,物距减小,像距要增大,像不断变大,所以光屏要远离凸透镜.
故选D.
15.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他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了缩小的像.小明将光屏从光具座上取下,把这支点燃的蜡烛置于原来的光屏处,则此时蜡烛通过这个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是( )
A.倒立等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体放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介于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时,成缩小的像,
当物距介于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放大的像.
【解答】解: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呈缩小的像,可推出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介于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
然后蜡烛与光屏调换后,此时物距介于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D.
16.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去观察邮票.想看清楚邮票上的细微之处,这时放大镜与邮票间的距离应( )
A.10cm B.略小于10cm
C.大于10cm D.在10cm与20cm之间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解:当用放大镜看邮票上的细微之处,物距应小于焦距,因此放大镜与邮票间的距离略小于10cm.
故选B.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7.激光笔发出的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3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60 °.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解答】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为3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间的夹角为30°+30°=60°.
故答案为:60.
18.坐在电影院的任何一个座位,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图象.这是因为光射到银幕上时发生了 漫 反射的缘故(填“镜面”或“漫”).
【考点】漫反射.
【分析】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解答】解:银幕是凹凸不平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银幕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不同方向的人的眼睛,所以坐在电影院的任何一个座位,都能看到银幕上的图象.
故答案为:漫.
19.在一些交通道路口、银行等公共场所安装的两种电子监控器.其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当于凸透镜成 缩小 , 倒立 , 实像 .(选填:大小、倒正、虚实)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照相机和摄像头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来工作的.
【解答】解:电子监控器的摄像头和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
故答案为:缩小;倒立;实像.
20.通常情况下,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木草、岩石的温度高,人体辐射的 红外线 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夜视仪.
【考点】红外线.
【分析】所有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它可以将物体的温度提升.人体也可以向外界释放红外线.
【解答】解:所有的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红外线的热作用强,人体可以辐射出红外线,夜视仪就是根据热作用强的原理制成.
故答案为:红外线.
21.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成虚、实像的分界点是 一倍焦距处或焦点 处.凸透镜可以成放大实像或缩小实像,成放大、缩小实像的分界点是 二倍焦距 处.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根据成缩小和放大的实像以及等大的实像时物距与焦距之间的关系.分析成实像和成虚像及不成像时的物距与像距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分析得出结论.
【解答】解: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在物距小于焦距或物体在焦点之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1倍焦距处或焦点是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二倍焦距是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故答案为:一倍焦距处或焦点;二倍焦距.
三、实验与作图题(共22分)
22.画出图中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P点的光路.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反射光线好像是由像点发出的,由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作出像点后,作出射线S′P,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
【解答】解: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P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3.完成下列光路图
【考点】透镜的光路图.
【分析】在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24.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5cm.
(1)实验前,应首先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其目的是 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
(2)如图,光屏应在 ③ 区域前后移动,才能得到清晰、倒立、 放大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成了 幻灯机 ;(举一例即可)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1)要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在实验前应调节光屏、凸透镜、蜡烛的高度,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2)根据物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2倍焦距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解:
(1)实验前,首先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烛焰的像才可以成在光屏的中央;
(2)由题知,凸透镜焦距是15cm,由图知,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30cm刻度线位置时,物距为u=50cm﹣30cm=20cm,即蜡烛在1倍和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在2倍焦距之外,所以光屏应在③区域前后移动,才能得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③;放大;幻灯机.
25.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l)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 10 cm.
(2)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中心,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 上 (填“上”、“下”)调节.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1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倒立、 放大 清晰的实像, 幻灯机 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1)太阳光线可以看做是平行光线,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凸透镜,在地面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2)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上调.
(3)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处,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解答】解:(1)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cm,即此凸透镜的焦距约是10cm.
(2)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应将光屏向上调.
(3)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1)10;(2)向上;(3)放大;幻灯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