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 月第 卷第 期阴 山 学 刊 “大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重要方向和着力点顾 恩 平(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滁州 )摘要:“大思政课”之大,在于立足“大时代”,展现“大视野”,打造“大队伍”,整合“大资源”。善用“大思政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需要进一步明晰问题指向。把“大思政课”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着力点,从锻造育人铁军、建强育人格局、锤炼育人金课入手,解决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中存在的一系列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实现“大思政课”理念在思政课教学中落地生根,办好、建好、讲好“大思政课”,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关键词:“大思政课
2、”;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问题指向;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以闳放的视野和高远的站位,把思政课提到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地位,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部署。年 月 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 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办好、建好、讲好“大思政课”的重大时代意义,为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升
3、华思政课新境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深刻理解“大思政课”的丰富语义“大思政课”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其核心要义在于把波澜壮阔、横无际涯的宏大时代、鲜活实践、生动现实、深邃历史中所蕴含的丰富理论之源、信念之基、是非之度、情怀之根充分挖掘出来、整合起来,深度融入“大思政课”中,提升思政课“历史的厚度”“理论的深度”“实践的广度”和“传播的效度”,拓宽课堂、实践服务等教育方式,推动育人主体、学习主体、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要素相互作用、有机协同,进一步构建起胸怀“两个大局”、跨越百年历史维度、多维时空协同育人的思政课新形态,高质量地培育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立足“大时代”
4、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的重要论断是有其时代大背景的,“这次总的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 的历史交汇期”。这里“总的背景”就是指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作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地方高校学生道德知行现状分析及教育方法改进研究 以滁州市高职院校为例”(),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思政名师工作室(),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 年度教育教学研究规划课题“四史 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体系一体化建设研究”()。作者简介:顾恩平(),男,回族,安徽定远人,硕士,滁州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
5、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用、相互激荡的时代大背景,讲好“大思政课”,自觉肩负攸关“国之大者”的课程责任和历史使命,洞察时代大势,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认识世界、认识中国与世界关系新特点、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读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读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自觉突破自我中心的“小我”,成就社会发展的“大我”,在“小我”融入“大我”中实现人格塑造和价值升华 。(二)展现“大视野”“后”的青少年们,“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他们成长于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时代”,普遍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也更自信。立足于这一时代所建构的集政治性、思想性
6、、学术性、专业性于一体,极具包容性、综合性的知识传授课、实践体验课、价值引领课、信念内化课,“大思政课”就不能是局限于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领域研究的“小学问”,而应是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深刻把握“两个大局”内在联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解答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大问题,成为教育引导青少年具有复合的知识视野、宽广的国际视野、纵深的历史视野,以及深邃的现实视野和前瞻视野的“大学问”。(三)打造“大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 我们要善用之”中的“我们”是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应当而且必然是“大思政课”的主力军,但是如果仅仅把“我们”局限于思政课教师,那就无疑把这一范
7、畴窄化了。经过认真研读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不难看出,“大思政课”之“大队伍”涵盖面广,包括大中小学全学段教师、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全党全社会力量,从而调动一切育人主体、发掘一切育人资源、形成强大育人合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育人高超的“大思政课”队伍。(四)整合“大资源”“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大思政课”之大还在于具有大资源观,能充分调动好、利用好社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等,推动其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教学研究资源。一是注重“社会即课堂”的现实观照,善用社会实践资源。“大思政课”联通“思政
8、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建立社会资源的对接、采集、转化及供给机制,在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中不断吸纳具有育人效果的鲜活的社会素材、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思政课在与社会资源的不断良性互动中,实现向社会全域的延展 。二是彰显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善用历史文化资源。“大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神底蕴,寓丰富的、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于思政课中,令思政课“活起来”,丰富学习体验,让学习者从历史文化中回溯初心、汲取养分、沁润心灵,感受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三是赓续红色基因血脉,善用红色资源。“大思政课”以红色资源作为最生动的教科书,将其中蕴含的红色基因、红色记忆、红色血脉提
9、炼出来,作为筑牢青少年信仰之基的“营养剂”,激扬青春活力底色,培育青少年优秀品质。二、大中小学“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问题指向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在广大思政课教师、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也暴露出协同理念缺失、课程目标断裂与模糊、教学内容重复断层倒置以及体制机制建构条块化等堵点、痛点、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明晰问题指向。(一)大中小学“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堵点教师是推进大中小学“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核心要素,也是最重要的自变量。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思政课”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合力尚未形成,队伍建设尚未完全满足“大思政课”的高要求。第一
10、,师资结构的复杂性。从数量规模上看,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至 年底超过 万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教育部师生比 的要求,教师年轻化成为队伍发展新态势,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但中小学特别是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建设薄弱,队伍稳定性差,与教学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供给差”。从供给“质”上看,一些思政课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功底和学术水平,课堂教学经验丰富,但书斋气浓厚,接地气不足,对社会现实生活了解不够深入,社会经验与实践能力缺乏。目前一些学校探索选聘校内外优秀的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先进模范、思政教育骨干等讲授思政课,推动校内与校外思政课协同育人。但是,也发现一些兼职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思想政治教
11、育学科素养以及思政课教学经验准备不足,不能准确把握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的本质特征及其辩证关系,如果学校不进行有效地制度引导和规范管理,就容易让授课内容变得肤浅,导致协同育人形式化。第二,缺乏协同育人的理念。囿于当前大中小学教学、升学、教科研、考核评比等压力,以及学校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系和资源、信息、条件等的限制,教师之间要实现有效地协作与交流还存在不少障碍。一方面,责任主体对协同育人的责任认识不清,缺乏各学段协同育人的总体规划以及同各学科课程协同育人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育人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识不足,缺乏整体意识和系统思维,缺乏一体化的共同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协同态度,缺乏立志做“大先生
12、”的情怀。第三,欠缺协同育人的能力。相对于“愿不愿”的动力问题,“会不会”“能不能”的能力问题则成为制约大中小学“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最主要瓶颈。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思想认识僵化、理论功底不强、学科支撑不够、教材把握不准、教学经验不足、视野格局太小等的制约,往往对于深入挖掘、筛选、提炼鲜活实践和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思政课资源,既不知道“挖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挖”,对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认识不清、挖掘不够,对社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挖掘整合不够系统深入,不能根据“大思政课”协同育人要求对资源按各学段学情“精准配置”。(二)大中小学“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痛点当前,体制机制的矛盾和问题是影响思政课
13、教学质量提升、制约大中小学“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主要障碍和痛点。第一,统筹管理的顶层设计亟待完善。当前,由于“大思政课”缺乏教育主管部门协调有力的制度建设以及宏观目标的规划与落实,“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尚未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协同育人主体尚未广泛调动,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和网络管理者各方对作为立德树人“大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的身份与责任认识不足,各育人责任主体对大环境、软环境和“云环境”在思政课中的作用不够重视,平台和机制建设不完善,信息交流共享存在“鸿沟”,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之间资源与信息不能实时共享,全社会还未完全形成创造“大思政课”良好育人环境的合力。第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
14、价机制有待健全。作为对“大思政课”效果的反馈和总结,考核评价机制是整个教学流程和运行系统的重要环节,但也是“大思政课”建设的薄弱环节。一是评价观念问题。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不论是对“学”还是“教”,都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偏差。无论是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水平,还是单纯以升学率、教科研成果考核教师工作绩效,都容易偏离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价值旨归,这是“大思政课”建设要摒弃的。二是评价衔接问题。大中小学“大思政课”的教学评价方式尚未实现有效衔接,存在不同学段间自成体系、彼此割裂的评价体系障碍,缺乏整体性、协同性、动态化的评价设计。三是评价体系问题。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15、以下简称 意见)虽然对建立思政课一体化评价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指明了方向,但是没有建立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亟待加强。常言道“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健全有序的激励机制能激活主体参与“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但是,现有的思政课建设激励机制不能满足大中小学“大思政课”建设的需要,很多学校对“大思政课”的建设仅停留在组织建设层面,在思政课教师非常期待的考核评价、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方面未能有所体现。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干事者、担当者的正向激励,健全“负面清单”制度等,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三)大中小学“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难点讲好“大思
16、政课”,需要多要素协同、多部分融合、多内容统一、多层次互动,呈现一系列复杂性特征,面临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其中教育目标实现、教育内容整合、教育过程实施就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第一,目标复杂性。思政课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课程,其教育教学目标既要有统一性的整体要求,也要把握各学段特征的阶段性要求。意见 明确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目标和各学段具体的层次性目标,即“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层次鲜明的阶段性目标,虽然明确了每个学段的具体任务,但是作为教育对象的人,其思想观念、成长过程并不完全为学段所规约。由
17、此可见,如何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根本目标和阶段目标的结合点与张合度,兼顾不同阶段、不同学段教育目标的过渡性、配套性和衔接性,实现“大思政课”教育行动的协同性,仍然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第二,内容复杂性。“大思政课”内容建设是思政课课程目标实施的关键环节,涉及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优化和教材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新时代大中小学“大思政课”建设的重点就是整合和优化教育内容,意见 明确了各学段教学侧重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作为思政课教师,如何在保持教学内容内在统一性和外在衔接
18、性的基础上,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不同学段突出不同重点内容,避免不同学段教育内容简单重复、断层,或是“知识分布错位”现象,建构符合各学段特点、遵循教学规律、体现衔接贯通的“大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是一个需要系统深入研究的复杂性难题。第三,过程复杂性。与一般的课程不同,大中小学“大思政课”如同一根链条将散落在不同学段、年级、层次的思政课程以及“社会大课堂”联结起来,贯穿学生成长始终、涵盖学生人生全程,是一个反射弧特别长、辐射度特别广、影响力特别深的教学过程。由于要素构成较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要素都可能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思政课教师缺乏整体意识和“链”的思维,眼界只限在
19、自己的“一段渠”上,往往会忽视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载体的创新,缺乏对不同学段的联通互动程度、教学运行效果、相互配合程度的认识,导致各学段出现衔接度不高且存在断链的危险,最终会影响整体育人目标的达成。三、善用“大思政课”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内涵式回归要解决上述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应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在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构建和课程体系建设上下功夫,锻造育人铁军,建强育人格局,锤炼育人金课,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疏通堵点:坚持固本强基,锻造育人铁军教师是“大思政课”的践行主体,是建好“大思政课”,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基
20、本依靠力量和关键变量,必须从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能力、情怀入手,疏通堵点,固本强基。第一,更新育人主体的教育理念。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须自觉打破主观认识的局限,克服客观因素的制约,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育人使命,积极参与协同共建“大思政课”,树立主体意识,打造“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逐步培育起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育人共同体意识。思政课教师要依托“大思政课”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串联成一个协同育人的大链条,明确自身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积极组链、延链、补链和增链,达到强链之目的,并逐步形成“链”的思维。这样育人主体才会有全局观和高站位,才能真正把握思政课“关键课程”之要义,树立起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21、,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思政“大先生”的意识和理念。第二,提升育人主体的教育能力。讲好“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思辨、健全人格、驾驭课堂能力等教师职业所需的内在的、稳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更要求广大教师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相统一,具有贯通古今中外的大视野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精神。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努力提升政治坚守力、知识活化力、情感感召力、跨域融合力、价值判断力、社会观察力、实践引导力,形成教育核心能力 。其中,政治坚守力和价值判断力是实现“大思政课”政治性的教师能力要求,知识活化力、跨域融合力和情感感召
22、力彰显了“大思政课”学理性的教师能力要求,而社会观察力和实践引导力则体现了“大思政课”实践性的教师能力要求。第三,厚培育人主体的人格情怀。作为学生的“思想引路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以言传“讲理”,更要以身教“用情”,所谓“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讲好“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常怀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依托宏大时代、鲜活实践、生动现实,深耕“大思政课”沃土,找准着力点,在知情意行上下功夫。发挥“大思政课”的引擎作用,赓续爱国情怀,传承家国情怀,涵育人文情怀,根植人民情怀。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强化政治人格、道德人格、情感人格、智识人格,以高度政治自信淬炼坚定政治人格,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正确政治
23、鉴别力,能守得住政治底线,保持政治清醒,以自觉政治行动引领学生政治进步。以深厚文化自信涵养高尚道德人格,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高尚价值追求,能够恪守道德标尺,始终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强烈实践自觉提升厚实情感人格,以自身的坦诚与信任感召学生,积极鼓励、包容、关爱学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与奋斗动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进取求是精神筑牢可靠智识人格,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打牢知识的根基,扩容知识储量,提升业务素养 。(二)直击痛点:凝聚育人合力,建强育人格局“大思政课”之“大”突出强调的是系统、整合、协调,“大思政课”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具有全局性和整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纽带,以系统
24、性整体性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直击体制缺口痛点,协同各方育人主体,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学校着力实施、社会家庭广泛参与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格局。第一,强化领导作用,明确政治责任。办好“大思政课”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工程和系统工程,要加强党对“大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发挥好党委的统一领导作用,充分认识“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履行好抓“大思政课”建设的政治责任,形成中央、地方、学校、院系、班级五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25、确保办好“大思政课”政策到位、措施有力。大中小学校是“大思政课”建设的直接责任主体,要加强“大思政课”的组织领导,把“大思政课”建设作为学校的亮点工程、一号工程、督办工程,坚持立德树人工作主线,加强统筹协调,制定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分工,构建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学校工作系统内各要素形成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高度自觉。第二,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顶层设计是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基础和“压舱石”,办好“大思政课”要立好具体制度,规范制度运行,实现用制度说话、制度评判、制度管人、制度管事。一是政府要构建具有时代特点、中国特色的“大思政课”运行保障机制。通过强化政策供给,破除制度机制障碍,
26、制定和出台具体明确的实施意见和可操作的规程,积极统筹协调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网络等各方主体,明确分工,强化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健全规章制度。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大中小学“大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大思政课”的培养目标、发展路径、课程设置、教育方式,并对学校“大思政课”建设进行规范化指导和督察。三是大中小学要构建覆盖全面、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大思政课”教学运行机制。要制定操作性强的“大思政课”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建设,课程内容,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优化评价机制、奖惩机制等。要构建支撑“大思政课”教学的学
27、术研究长效机制,推动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加“大思政课”教学的学术高度与理论深度。要构建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大思政课”协作机制,整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实现精细分工与深度合作。四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建立长效的物质保障机制。为“大思政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配齐配足“大思政课”的经费,保证师资队伍建设、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持续投入。第三,强化协同效应,创新发展格局。要发挥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大思政课”的整体合力。一是切实增强学校各级党组织、各部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责意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教学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群体力量,履行好育人职
28、责。二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要通过积极丰富、延展、扩容“大思政课”的教育场域,参与“大思政课”建设。三是回归“社会母体”审视“大思政课”,建立健全思政课的社会衔接与社会转换机制。打通思政课与社会的生态联系,创设良好的社会生态,进一步健全完善思政课对社会的汲取、转化和供给机制,依靠全社会力量,动员全社会资源,形成思政课与社会良性对接与互动机制,拓展思政课堂社会运行空间,形成全社会重视“大思政课”的良好环境。四是要注重发挥家庭的重要作用,社会和家庭要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的“大思政课”建设,家校合作开展有关家风的实践活动。(三)破解难点:聚焦铸魂育人,锤炼育人金课“大思政课”是在“讲思
29、政课”的语境下提出的,讲好是关键,是检验“大思政课”建设成效的“试金石”。因此,需要拉高视点,立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信息技术大变革的多元时空场域,辩证认识国内外大势,深刻把握“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从提升“大思政课”的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实践广度、传播效度入手,锤炼思政金课,解决好如何讲好“大思政课”的问题。第一,讲好“历史大课”,着力提升“大思政课”的历史厚度。“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讲好“大思政课”要有历史大视野,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充足的养料,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和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深度融入“大思政课”,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
30、,善于总结经验启示,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这是“大思政课”持续深入推进的“定盘星”。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百年奋斗史作为个人成长的必修课,开展深入细致的学术研究,理直气壮讲好党史。立足课堂教学下功夫、做文章、出实招,要抓住“内容为王”这个关键,在理论上深入阐释党史教学重难点内容,用唯物史观科学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完整过程”,增强学理阐释。要不断创新教法学法、优化教学手段,用生动精彩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党的声音。第二,讲好“理论大课”,着力提升“大思政课”的理论深度。理论是“大思政
31、课”的内容载体,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特别是最新理论成果,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支柱。持之以恒地重视并抓好青年理论武装,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宝贵历史经验,只有思想理论上赢得青年支持,才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自觉行动。新时代有新特征、新要求、新使命,在各学段现有课程内容基础上,重点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头脑是时代要求,为青年提供根本遵循,坚定理论自信,这是“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逻辑。思政课教师要提升“大思政课”理论学术水平和讲授能力,强化人格素养和学术素养,全面系统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与中国社会、中国问题、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相结合,用
32、科学理论给青少年答疑解惑。紧紧围绕和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际,结合各学段特点,在教学中为学生们讲清、讲透新时代的新内涵、新特点、新动力、新要求和新任务,讲清、讲透新时代的形成背景、实践特征、机遇、挑战等,讲清、讲透我党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重大判断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紧紧围绕和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实际,结合各学段特点,在教学中向学生们讲清、讲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演进的历程及其理论发展逻辑,讲清、讲透我党做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新论断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走进社会大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因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和引发的
33、一系列现象。紧紧围绕和针对当代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实际,把理论与青少年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专业实际等方面紧密结合,要走近青少年,充分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好、所虑、所忧,把握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心理特点、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内容的设计、模式的创新、方式手段的选择。第三,讲好“实践大课”,着力提升“大思政课”的实践广度。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不仅需要理论的涵养,更需要丰富的实践养料,这是“大思政课”的题中要义。要善用各种社会力量,搭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理念。一是讲社会实践者要懂社会实践。思政课教师既要做剧作者,更要做剧中人,通过对
34、实践时机把握、地点选择、人员组织、过程管理、效果反馈等的精细谋划,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实践载体为教学服务。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广泛吸收鲜活的思政课素材,提炼育人成分,进行课程资源转换。二是要引导学生走出书本与理论的“象牙塔”,走进生活与实践的“试验田”。以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为课堂 ,使用好社会实践这部思政大教材,让学生从读有字之书到多读无字之书。利用各地独特的人文资源、红色资源、自然地理资源等延展“大思政课”教学空间,田间地头、工厂社区、红色地标等都可以成为“大思政课”教学的生动课堂。要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自觉动手捕捉、剪裁、加工、提炼教育素材与资源,多闻多问多看多思多悟,增强发现、认识、分
35、析、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三是要引生动鲜活的实践进课堂,让懂社会实践者讲社会实践。在严格遵循思政课课程论的前提下,开放式建立健全辐射社会全域、接纳社会成员的通道,根据课程内容所需的现实社会素材,广泛吸纳具有示范效应、育人效应的典型人物、先进人物、模范人物走进“大思政课”课堂,参与课堂建构,用他们宽阔的社会视野去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感知社会。第四,实现虚实共生,着力提升“大思政课”的传播效度。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三元融合的数智化时代的到来,一系列新技术、新思维与新方法以及多维应用场景的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必然深刻重塑着“大思政课”的环境、思维与方法,使“大思政课”呈现出
36、更加现代化、鲜活化、个性化的教育图景。在现代信息技术衍生的一个虚实共生的全息数字世界的应用场景中,数字全息思维、全身沉浸思维、创构思维与智慧思维的应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思维的赋能加持,重塑了“大思政课”的感知环境、信息环境、文化环境等,形塑虚实相融的“大思政课”数字化生态,形成现实虚拟化与虚拟现实化展现的育人新模式,呈现基于现实变革而产生的新范式 。思政课教师要主动适应并推进数字化技术迭代情境下的“大思政课”数字化升级,在数字化技术辅助与教育本质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运用数字化技术强化“大思政课”载体,使数字化技术匹配“大思政课”育人的需要,使思政课的“按需施教”“精
37、品化生产”“生活化和日常化”“体验式教育”和“共建共享、团队化协作”等成为可能,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育人空间,实现“大思政课”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四、结语总之,“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善用“大思政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并非一蹴而就,必须通堵点、击痛点、攻难点,坚持固本强基、锻造育人铁军,凝聚育人合力、建强育人格局,聚焦铸魂育人、锤炼育人金课,做好“大思政课”这个“必选项”与“必答题”,才能更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更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参考文献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人民日报,()冯秀军 善用“大思政课”的三个维
38、度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叶方兴 大思政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延展 思想理论教育,():中办、国办印发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人民日报,()张姝,邓淑予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核心能力结构模型建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黎万和,谢凯 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求是,()沈壮海“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考与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赵建超 元宇宙重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析 思想理论教育,():责任编辑常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