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第期 年月 ,学科研究教育学视野中学生运动学业发展:内涵、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朱旭东,邵婷,韩晓伟摘要:教育学视野中学生运动学业发展是指在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体育(运动)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学习规律设计运动学业,教会学生如何运动,从而使学生获得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素质和运动伦理,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综合成就变化过程,它具有孕育学生运动生命、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体教融合和培育运动项目文化等多重价值意蕴。由于现实中学生运动学业发展存在“衔接不畅”,缺乏科学布局和相关评价体系及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等问题,需要根据学生兴趣设立运动项目选修学习,优化完善学
2、生运动学业发展的教育要素配置,建立健全学生运动学业发展评价和运动教育评价体系及体制机制。关键词:学生运动学业发展;学校体育;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 年度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方针研究”()。作者简介:朱旭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邵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北京 );韩晓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北京 )。体育是党的教育方针中“五育”之一,它既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全民体育,又是教育学意义的运动教育。为此党
3、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它体现了体育的社会价值,但其中“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主要是学校运动教育的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将通过“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来落实青少年体育工作,它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工作。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有效指导,它规定了体育课程的性质、理念、内容、实施基本框架,也构建了“学业质量”的内涵和合格标准。为进一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更好地实施课程标准,本文提出“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概念,以呼应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的概念。学生运动学业发展与学生运动学业
4、有关,而学生运动学业是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表明,运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内容,就像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内容一样。然而,在课程标准中,却没有运动学习概念,只有体育学习和体育学习实践性的概念。事实上,所谓的体育学习是一个教育学的概念,学生的体育学习在学校里是以“体育课”来实施的,进一步说,所谓的体育课其实就是运动课,其本质是通过“运动教育”达 到育人的目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运动,教师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如何运动,这就是教育学视野中的运动学习。作为教育学视野中的运动学习,它必然包括学生运动学业和学习、体育(运动)教师、运动课程、运动教学、运动学习的环境等要素。与之相对应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学生运动学业发展
5、。因为,在教育学视野中,任何学习的终极目的在于发展,所以学生运动学习的终极目的在于学生的运动学业发展。那么,究竟何为学生运动学业发展?其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如何?对此,本文构建了学生运动学业发展概念,对其价值功能及促进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进行探讨,以此深化“学业质量”概念的内涵构建与价值。一、教育学视野中学生运动学业及其发展的内涵教育学视野中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概念界定要从本体逻辑、发展逻辑和教育逻辑出发,明确什么是学生运动学业和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概念,继而构建教育学视野中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概念。(一)学生运动学业的内涵学生运动学业的内涵涉及运动的概念。所谓运动,广义上泛
6、指身体活动,狭义上指“体育运动”,是一种涉及体力和技巧的由一套规则或习惯所约束的活动,通常具有竞争性。教育学视野中学生运动学业中的“运动”是狭义上的理解。当运动具有教育目的时,通过体育活动,人的体能、技能、知识和社会性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运动是体育的本质,学校的体育课实际上是运动课。与其他学科课程一样,运动课是一门关于运动学科的教育课程,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科”知识、技能、伦理等;二是综合素养、素质。学生运动学业就是指学生学习运动所获得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素质和运动伦理的综合学习成就。(二)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内涵理解教育学视野中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内涵,还需要厘清“发展”的概念,在
7、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探讨“教育”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发展是事物变化中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它体现了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过程。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身心一体的发展,其本身具有从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意义上的发展逻辑。因此,根据前文对学生运动学业概念的梳理,学生运动学业发展是指学生学习运动所获得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素质和运动伦理的综合学习成就向高水平变化的过程。可以说,学生运动学业发展是一种序列的、累积的、有方向的、多因素的和个性化的发展。(三)教育学视野中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内涵对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内涵界定,除了本体
8、逻辑、发展逻辑,最终还要回到教育逻辑。从教育逻辑看,学生运动学业发展属于体育范畴,学科上从属于运动学科教育,具体来说,除了学生运动学习及学业发展,还涉及体育(运动)教师、运动课程、运动教学、运动学习环境等要素。基于上述学生运动学业发展内涵的界定,教育学视野中的学生运动学业发展就是指在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体育(运动)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学习规律设计运动学业,教会学生如何运动,从而使学生获得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素质和运动伦理,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综合成就变化过程,它具有发展性、阶段性、螺旋上升性、一体化和生涯性的特点。其中,发展性是指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方向是向前的、进步的
9、,是学生运动学业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阶段性是指学生运动学业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学习阶段是紧密联系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螺旋上升性是指学生运动学业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迂回曲折、循环往复的周期性变化过程,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一体化是指学生运动学业发展是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的连续性发展,它是由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发展性、阶段性和螺旋上升性所决定的。生涯性是指学生运动学业发展不是只关注个体在学生阶段的发展,而是面向全生命周期,为其一生的发展服务,是其发展性特征的延伸和扩展。二、教育学视野中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价值教育学视野中学生运
10、动学业发展具有多重价值,特别是在孕育学生运动生命、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体教融合和培育运动项目文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运动生命孕育价值所谓运动生命是指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从无到有学会运动,并将运动延续于个体全生命周期,发挥其效能的一种表达形式。教育学视野中的学生运动学业发展从本体论意义上明确了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内涵、要素,即通过体育课开展运动学习,体育教师通过设计运动学业教会学生如何运动,从而使学生获得运动学业的综合成就,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运动学业发展就是给学生植入“运动”的种子,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断孕育它,使其“生根发芽”伴随
11、学生一生的发展。学生运动学业发展孕育学生运动生命是其生涯性特点的诠释,能够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其他价值生成奠定基础。(二)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体质健康提升价值教育学视野中的学生运动学业发展以发展性为其本质特点,学生在运动学业中掌握的运动知识、形成的运动技能为其参与运动和提高运动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在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愉悦身心、保持健康、延缓衰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学生取得的运动学业综合成就作为体育的重要范畴,在促进人的骨骼发育,提高肌肉力量,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学习认知能力,防治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方面具
12、有重要益处。因此,可以看出,教育学视野中的学生运动学业发展对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应该承担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任。(三)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儿童全面发展共促价值儿童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体阐释,运动学业发展对于儿童全面发展具有共促价值。从全面育人的角度看,教育学视野中的学生运动学业发展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还能与“德、智、美、劳”四育相互融合,达到“融合式”的育人效果。具体体现在,通过学生运动伦理中比赛规则的约束及公平、公正的理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实现德性的培养;通过运动知识的传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理性;通过运动学习塑造人的肌肉美、身体美
13、、动作美等美的元素,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运动练习培养人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态度,助力学生劳动能力的提高。(四)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体教融合价值体教融合是新时代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所谓体教融合就是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在促进青少年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同时,发挥学校体育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教育学视野中的学生运动学业发展正是落实国家体教融合举措的具体体现。在学生运动学业发展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设计运动学业,教会学生如何运动,学生通过学习体育教师设计的运动学业,在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素质提高和运动伦理养成
14、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不仅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也帮助学生形成和具备参与竞技体育的知识、技能、素质和伦理等能力要素。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共计 亿人。可想而知,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在其运动学业方面获得较高的综合成就,那将会为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渠道提供巨大支撑。(五)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运动项目文化培育价值运动项目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年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挖掘体育运动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以各类赛事为平台,举办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文化展示。从微观层面来说,
15、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运动项目的持续性参与,使其成为提高生命质量、丰富生活方式的主要文化活动;二是懂得欣 赏和享受体育运动及其所衍生的文化产品,包括体育比赛、体育文学、体育电影等。教育学视野中的学生运动学业发展既能培育学生的运动习惯,改变当代年轻人“不好运动、偏爱心智娱乐”的生活方式,又能培育人们对运动相关文化产品的正确认识,继而激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从宏观层面来说,运动文化展现的是我国文化的自信自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视野中的学生运动学业发展能够增进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深入领会,通过运动教育培育学生爱国爱党、团结奋进的品质,继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运
16、动项目文化。三、教育学视野中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困境对教育学视野中学生运动学业发展认识的不足,导致了教育学视野中学生运动学业发展在学生主体发展、运动教学、评价体系及机制方面均面临现实困境。(一)学生运动学业发展“衔接不畅”,导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力”一方面,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尚未建立运动学业发展的概念,对体育中“学业质量”缺乏明确界定;另一方面,教育界也缺乏对学生运动知识掌握情况、运动能力、运动伦理及运动素质水平的关注,缺乏从发展的角度对学生运动学习及学业水平制订不同层级目标,因此,从整体上看,学生运动学业发展呈现“衔接不畅”的现象。上述对学生运动学业发展认识的缺乏和实践的缺失,导致我国后
17、备体育人才培养的不足。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学生运动学业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之间处于割裂状态,学生上了十多年体育课,一项运动技能都未掌握的现象依然存在,“军事课”“纪律课”“安全课”“说教课”和“单一技术课”等五种低效的教学形态依然存在于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严重影响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乐趣和效果,阻碍了国家体教融合目标的实现。(二)促进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教师专业性、课程与教学、学习环境等缺乏科学布局由于缺乏明确的运动教育目标,以及对教育与学生发展的理解,学校运动教学在教师专业性、课程与教学、学习环境等方面缺少顶层设计,尚未作出科学合理的教育布局。例如,教师运动项目教学能力不足制约学生运动学业
18、发展。近些年,学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运动项目技能下滑是不争的事实,在“宽口径、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学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较少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这种情况最终反映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上,就会表现出教师对运动项目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入了解,运动项目教学能力不足等。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虽然我国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已建成包含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三级体育课程体系,但是这三个课程体系相对独立,缺乏递进关系与联系,大中小学之间相互脱节,不利于学生运动学业的一体化发展。例如,在运动学习环境方面,学生运动项目学习与运动学习场地资源供给矛盾突出。一方面,受“撤点并校”“二孩政策”“高等教育
19、普及化”等政策的影响,人均面积达标情况欠佳;另一方面,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的整体质量普遍较差。运动学习场地资源的不足与低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运动学业发展。(三)学生运动学业发展评价和运动教育评价体系及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评价是实现教育功能及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评价正在日益得到国家政策的关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强化体育评价,通过改进体育测试内容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案中关于体育评价的内容是以教育逻辑来论述的。而事实上,评价逻辑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发展评价,包括运动学业发展和健康发展
20、;二是学生发展教育评价,即运动教育评价。然而,当前国内外无论是对运动中学生主体的发展评价,还是对运动教育的评价都十分欠缺,不仅没有建立相关的测评体系,更没有建立谁来评价、如何评价的体制机制。例如,在评价实施上,学生运动学业是一个多维概念,其评价也应该是一个多维评价。但是,当前的学生运动学业评价采用的是单一的结果评价,评价主体是教师,往往以学生体测成绩或运动技能考评作为量化考核的依据。以篮球运动为例,常常以考查 学生的运球技术、投篮技术、传球技术等单个技术动作作为评价指标,忽略了对篮球运动实战情况的评价及其所带来的情感、道德学习的评价。四、教育学视野中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实践路径纾解教育学视野中学
21、生运动学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加强教育界对学生运动学业发展概念的认识,并基于该认识开展运动教育,完善相关保障机制,以促进学生运动学业发展。具体而言,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实践路径。(一)根据学生兴趣设立运动项目选修学习实现体教融合价值运动课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性运动知识与技能外,有条件的学校应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在学校确定的项目选修范围内自行选择运动项目,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无效的基本运动技能学习,消除“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等无效运动模式,又可以培养学生专项运动技能,实现体教融合。具体来说,“运动项目选修学习”应该以“专项兴趣”为核心,“打破行政班的走班制”教学,使学生在掌握
22、“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技能的同时,可以至少掌握一种专项技能,为其终身运动项目学习奠定运动基础,并加大对后备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二)优化完善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教育要素配置为解决学生运动学业发展中运动教学方面存在的困境,需要从教育的逻辑出发,对教师、课程与教学、学习环境等要素作出科学合理的教育布局。例如,应注重对教师专项化运动执教能力的培养。所谓专项化运动执教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对某个体育项目的运动能力;二是指对某个体育项目的运动技战术进行教学和训练的能力。在当前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中,对体育师范生运动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多项目碎片化”的方式,即培养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体育教师什么运动都学一点,但
23、又什么运动都不精通,造成在体育教学中无法进行有效的专项运动教授。为此,一是可以在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中提高对体育师范生某一专项运动能力的持续、系统的培养,或者像美国那样,在体育教师候选人选拔中增加对其专业运动经历的要求,以保证体育教师的专业运动能力。二是对那些具有高水平专项技能的退役运动员进行教师教育,以帮助他们在进入教学岗位前形成和获得运动技能教学知识和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建立“大中小一体化”学生运动学习体系。所谓“大中小一体化”学生运动学习体系是指让学生选择某一运动项目,实现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一体化学习,即课程内容的一体化不应在项目的先后顺序或某个项目技术环节的先后顺序上寻找突破口
24、,而应在项目参与主体的运动技能水平上寻找突破口。同时,建立的“大中小一体化”学生运动学习体系应该体现连续性、发展性和选择性的特征。其中,连续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大中小学阶段的运动学习应该保持连续不断;二是供学生学习的运动项目内容设计在不同学段要保持连续性。发展性是指学生在不同学段学习的运动项目的内容整体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趋势,而不是低水平重复。选择性是指在某一学段内或学段转换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其他自身条件的变化更换不同的运动项目,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尽量在同项群内选择更换运动项目,以发挥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的正迁移作用,对更换项目差异较大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策略等方面要有相应调整
25、,尽量保持学生运动学习的连续性和发展性。在运动学习环境方面,应加强学生运动学习场地资源的供给。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几点措施。第一,构建学校社区社会多主体协同的学生运动学习场地资源共享机制。该机制的核心要点是利用学校附近的大学(或体校)运动场地、社区运动场地以及社会上的运动场地等各种资源解决学生运动学习场地资源缺乏的问题。第二,改造优化学校现有的运动学习场地。例如,可以在足球场、篮球场等占地面积较大的运动学习场地上融入排球、羽毛球等项目场地。第三,合理利用学校的空间资源,将闲置的空地、仓库、教室、厂房、地下空间、建筑物楼顶空间等改造为运动场馆,增加体育场馆面积。(三)建立健全学生运动学业发展评价
26、和运动教育评价体系及体制机制一方面,教育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能 确保运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及育人目标的实现,为此应建立健全学生运动学业发展评价和运动教育评价体系。从学生主体来看,教育评价的核心是学生评价,根据本文提出的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运动伦理和运动素质四个维度,应该在每项指标下再构建下一级评价指标内容。与此同时,运动教育评价还涉及教师、课程、教学、环境等诸多要素。因此,需要构建运动教师、运动课程、运动教学、运动环境等指标,以此建立完整的运动教育评价体系。值得一提的是,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相关评价内容,这再次体现运动教育评价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评价体系有赖于评价体制机制的完善
27、。学生运动学业发展评价和运动教育评价的体制机制是对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价组织等方面的进一步规范,是保障运动教育及评价实施的重要条件。例如,关于谁来评价,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对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教师开展对学生运动成就的评价,第三方机构开展对学校运动教育的评价,三者共同构成互补型的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评价责任主体。关于如何评价,应建立在小中大不同学段的起始点上对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测试和测量。这是由学生运动项目学习的一体化监测和学生运动项目学习的选择性监测所构成的。学生运动项目学习的一体化监测主要关注单个运动项目在各学段的一体化发展情况,而学生运动项目学习的选择性监测主要关
28、注学生在不同学段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换项情况。通过对学生运动学业发展动态数据的监测,对学生运动项目学习进行诊断,掌握各学段学生运动项目学习的规律,从而有利于优化课程改革方案。此外,对学生运动学业的评价要立足运动项目的本质特征,即在评价过程中要重视运动项目在运动场上的实践性。同时,学生运动学业评价的价值取向要强化激励与发展评价功能,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激励学生持久性地参与运动学习与锻炼。在评价使用上,要基于学校及教师评价结果开展循证教育教学。例如,学生运动学业发展评价为教师提供了诊断学生学情的工具,教师能凭借此评价指标框架获取关于学生运动学习的需求、效果等数据,从而作为自身循证教学实践的证据。体育
29、教师基于学生运动技能发展现状进行循证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一方面将保持教学的延续性与进阶性,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另一方面,更好做到分层教学,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本文对教育学视野下“学生运动学业发展”这个概念涉及的内涵、价值进行了学理构建,同时对当前体育实施过程中,促进学生运动学业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对于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实践路径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试图阐明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概念的内涵。在文章中,笔者提出体育作为社会学和教育学双重学科意义的理解,着重探讨教育学视野中的学生运动学业。事实上,按学校体育范畴上的理解,体育课实质是运动课,这是首先阐明的一个基本观点。
30、我们一再强调,体育课应该像数学课一样有一个学科依托,也就是体育课应该有运动学科作为依托,这个依托不妨碍运动课的育人功能。这样看来,体育课具有三重功能,一是学生运动学业的功能,二是促进儿童健康的功能,三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功能。研究表明,身体本身具有认知促进功能,运动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当然对儿童的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道德发展、公民性发展、审美发展等都会起到积极作用。为此,我们要认识到,一方面,通过体育课要掌握运动学业并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每天至少有一定时间的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运动。但对于教育来说,保障每天运动是不够的,更何况运动学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要全面地掌握某项运动学业
31、,如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塑造运动伦理,这需要长期的学习和训练。重要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学生运动学业是需要循证的。所谓循证是把学生运动学业的监测数据作为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和运动伦理发展的证据,成为制定运动学业发展规划的依据。我们认为,小升初、初升高,甚至高中升大学都应该有学生运动学业发展的一体化监测,这也给体育的小中大一体化提出了要求,我们可以称为“体育一体化”。正如上文所阐述的,“体育一体化”发挥的作用可能是不可估量的,它将为教育强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并在体校体制之外形成通过普通教育培养专业竞技运动员的路径。参考文献: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年版)的通知():蔡传喜,
32、汤立许体育与运动的概念:词源分析与历史透视体育研究与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唐炎现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体育学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责任编辑:曹周天)犇 犲 狏 犲 犾 狅 狆犿犲 狀 狋狅 犳犕犻 犱 犱 犾 犲犛 犮 犺 狅 狅 犾犛 狋 狌 犱 犲 狀 狋 狊 犛 狆 狅 狉 狋 狊犛 狋 狌 犱 犻 犲 狊犳 狉 狅犿狋 犺 犲犘 犲 狉 狊 狆 犲 犮 狋 犻 狏 犲狅 犳犘 犲 犱 犪 犵 狅 犵 狔:犆 狅 狀 狀 狅 狋 犪 狋 犻 狅 狀,犞 犪 犾 狌 犲,犇 犻 犾 犲犿犿犪犪 狀 犱犘 狉 犪 犮 狋 犻 犮 犪 犾犘 犪 狋 犺 ,犃犫 狊 狋 狉 犪 犮 狋:,(),犓 犲 狔狑 狅 狉 犱 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