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师伦理的维度与建设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07760 上传时间:2024-06-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63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伦理的维度与建设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师伦理的维度与建设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师伦理的维度与建设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作者简介:糜海波(196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警察学院思政部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伦理学研究。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它首先指向立师德。师德作为社会对教师群体的价值期待,是教师伦理的人格化,因而必须以教师伦理建设为载体。教师伦理即教师行为之应然,是师道与师德的统一,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应遵行的价值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德性品质。因此,教师伦理是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的辩证统一,包括客体性的教师伦理规范和主体性的教师伦理德性两个维度。教师伦理建设的基本路径在于从规范建设和德性建设两方面入手,为实现教育善提供外在的规范支撑和内在的德性保证。一

2、、教师伦理的维度:规范与德性伦理学有规范伦理学和德性伦理学两大主要学派,前者重在为人们提供行为指导,后者侧重于培养人的品格,由此,伦理具有客体性的规范和主体性的德性两种存在样态。具体到教师伦理学领域,教师伦理也可分为教师伦理规范和教师伦理德性两个方面,“前者是一种底线伦理,后者是一种更美好的道德理想”1。也就是说,规范和德性是教师伦理的两个维度,构成了教师伦理的有机系统。在工具性上,教师伦理以规范的形式存在,旨在对教师行为进行伦理规约。在目的性上,教师伦理又以德性的方式存在,以培养和成就教师德性为宗旨,引领教师追寻美德。可见,将教师伦理划分为规范和德性两个维度,进而在完整的意义上把握其实践品格

3、,既有学理的依据,也有现实的依据。(一)教师伦理两个维度的理论依据从理论上而言,教师之善是外在行为和内在德性的统一,按照其要求的不同,教师伦理既包括对教师义务的规范性要求,又包括对教师德性的倡导性要求。如果说,教书育人、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等是对教师行为之应当提出的伦理准则,属于教师伦理规范的范畴,那么,慎独、友善、奉献、理智等则是对教师德性之应当的伦理期待,属于教师伦理德性的范畴。教师伦理规范作为一种底线伦理,是为了维护教育伦理秩序而提出的行为要求,反映了基于师德现状的实然性特点;教师伦理德性则是从主体的角度对教师个体德性提出的道德期望,反映了基于师德理想的应然性品格。对于社会而言,教师伦理既

4、是对教师行为的伦理规定,又是对教师美好德性的期待;对于个人而言,教师既应使自身行为自觉依循社会规定的伦理路标,又应在德性上追求高于现实的理想境界,寻觅和确认自身美好的精神家园。将教师伦理划分为规范和德性两个维度,也是作为社会特殊现象的道德之功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道教师伦理的维度与建设路径姻糜海波摘要:教师伦理作为师道与师德的统一,包括客体性的教师规范和主体性的教师德性两个维度。教师伦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教师伦理规范建设和教师伦理德性建设的有机统一,设定规范和提升德性是教师伦理建设的基本路径。教师伦理规范建设不仅要设定教师行为之应然,而且要阐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教师伦理德性建设在于通过社

5、会培育与自我涵养提升教师德性水平,既要发挥社会在塑造教师德性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激发个体在德性养成中的自觉性和主体性,从而共同推动教师的道德发展。关键词:教师伦理;师道;师德;规范建设;德性建设;德性水平;道德发展引用格式:糜海波.教师伦理的维度与建设路径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5):34-39.中图分类号:郧451.6文献标识码:粤文章编号:员园园源原远猿猿载穴圆园23雪25原园034原园6第 43 卷(圆园23 年)第 25 期第 34-39 页灾燥造.43(圆园23)晕燥.25孕34原孕39教育理论与实践栽澡藻燥则赠 葬灶凿 孕则葬糟贼蚤糟藻 燥枣 耘凿怎糟葬贼蚤燥灶第 25

6、 期德作为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其功能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即告诉人们何以不可为、何以可为;道德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又需要为人们所信仰,其功能在于提升人的德性,即引导人们追求优良的品质和美好的生活。前者反映了道德所具有的约束性特点,后者则体现了道德所蕴含的超越性特质。作为社会道德之具体表现的教师伦理,无疑也应该从规范行为和塑造德性两个维度来体现自身的功能价值,即一方面通过确立教师伦理原则和规范为教育活动提供行为准则,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德性的养成体现道德主体对现实的超越。将教师伦理划分为规范和德性两个维度,并以此作为教师伦理建设的具体路径,还缘于在本然意义上道德是划分为不同维度的。按照当代学者富

7、勒的观点,道德可划分为“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两个方面。前者指的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范,后者意味着人追求“至善”的某种概念,在这里,愿望的道德指的是一种美好的德性。义务的道德是对人们行为的基本层次要求,相当于底线伦理,所有人都必须做到,否则就会受到谴责和惩罚;愿望的道德是对人们行为的高层次要求,等同于美德伦理。也就是说,道德行为既表现为人们对规则的遵行,也表现为对高尚的追求,这是两种不同维度的价值取向。另一学者博登海默把道德区分为两类等级体系:“第一类是维护社会有序化的基本规范,第二类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的原则,如慷慨、仁慈、博爱、无私和富有爱

8、心等。”2这里的第一类道德即义务的道德,是社会对人们提出的基本行为要求,而第二类道德即愿望的道德,是社会对个体德性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上述的道德层次理论对于教师伦理建设颇具启迪:社会既要设定教师行为的伦理规范,又要致力于规范向德性的转化,即包含规范建设和德性塑造两个维度。(二)教师伦理两个维度的现实依据从现实而言,将教师伦理划分为规范和德性两个维度也符合教师伦理实践的要求。良好的教师道德素质既表现为对社会规范的自觉遵行,也表现为个体良好德性的彰显。在道德实践中,教师的善行要由偶然变成习惯,形成践行教师伦理规范的自觉性,同样离不开德性方面的保证。如果说规范是行为至善的外在根

9、据,那么德性就是行为向善的内在根据。规范和德性都是实现教师善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此,社会在对教师提出行为基本要求的同时,也包含了对教师德性的一种倡导。教师伦理规范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教师伦理德性是对规范的服膺以及对美德境界的追求,失去了德性支撑的规范是难以由应然转化为新的实然的,规范的他律性也无法向主体的自律性升华。教师伦理实践本质上是规范力量和德性力量的统一。教师伦理规范具有倡导性和约束性,它是应有的教育伦理关系和教育伦理秩序的一种设定。然而,规范力量对于行为主体而言只是外在的力量,教师伦理规范向实践的有效转化还必须依赖主体内在德性的保证。教师伦理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

10、规范,其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而是需要依靠人的自觉和信仰才能得到信守和践行。如果说教师伦理规范所表达的是社会认可的外在秩序,那么教师伦理德性则是主体自身内在的心灵秩序,内在秩序相对于外在秩序更为根本。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内在秩序,才能将教师伦理规范转化为外在秩序,因为德性其实就是按照公认的秩序要求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因此,教师伦理实践仅仅依托规范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道德主体性,这样才能主动遵行规范并创造性地应用伦理规范去应对教育境遇中的现实价值冲突。而弘扬教师道德主体性又是以教师德性为基础的,现实生活中师德失范的产生并非是因为缺少行为规范,而是因为行为主体对于伦理规范的理性认

11、同和情感认同不足。因此,教师善行的达成既需要教师伦理规范的引领,也需要教师伦理德性的成就,它是规范与德性的协调。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也是以规范和德性的形式来呈现的。在儒家看来,一个理想的社会乃是“仁”与“礼”相统一的社会。在这里,“礼”是人们行为的伦理规范,“仁”是人的内在德性,是实施伦理行为的品格操守。只有当人们既自觉遵循“礼”的行为要求,又拥有“仁”的美好德性时,一个社会才可能成为理想的伦理社会。在教师伦理方面,儒家提出的“有教无类”“以身作则”等主要是对教师行为的要求,而“仁慈”“正直”等则主要是对教师德性的要求。这同样为教师伦理划分为规范和德性两个维度提供了注脚。二、教师伦理规

12、范建设:设定应然与昭示合理性作为教师伦理建设的路径之一,规范建设的宗旨糜海波:教师伦理的维度与建设路径35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是为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活动提供合理的行为准则,使其“有章可循”,这是教师伦理建设的开端,也是教师行为趋于至善的第一步。离开了教师伦理规范,教师伦理价值就无法实现,教师伦理实践也就失去了价值指引。从科学性的角度来说,教师伦理规范建设是在教师道德之实然的基础上,设定教师行为之应然,从而为教师道德实践提供价值引领;同时又必须保证社会所设定的教师伦理规范具有合理性,并通过昭示这种合理性使他们接受这种“当然之则”中的“必然之理”。(一)教师伦理规范建

13、设:设定合理的行为应然教师伦理规范建设作为社会对教师道德活动的规则设定,不是主观臆想和逻辑推演的结果,而是从教师道德状况之实际和教育发展对教师道德实践要求出发,提出教师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既不能滞后于教师道德的时代要求,也不能脱离实际,过于超越教师道德的普遍水准,而是必须契合道德国情和道德实际,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如此才具有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它要告诉教师应该有怎样的行为和不应该有怎样的行为,既包括对教师行为的底线要求,又包括对教师行为的德性倡导,即禁止性规范和倡导性规范。但不管是何种层次的伦理要求,都是教师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即教师伦理规范建设实质上乃是基于教师伦理的时代

14、特征来设定具有合理性的教师行为之应然。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行为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具有教育意义,表现为言教与身教的结合,因此,教师既要以真立教,又要以德立教。以德立教就是要通过教师伦理建设使教师伦理精神转化为教师人格的一部分,使教师作为教育者不仅要做知识型教师,而且要成为伦理型教师。而加强教师伦理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设定教师伦理规范,确立教师教育行为的边界,发挥规范的抑恶和扬善功能,为教师修身立德、提升德性水平提供道德律令。这是因为,教师伦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具体体现在教师伦理的价值、规范和行为三个层面。在这三个层面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乃是教师伦理规范层面。其一,教师伦理规范是教师伦理

15、价值的载体,离开了教师伦理规范,社会对教师的价值预设就无所附依;其二,教师伦理行为实质上是对教师伦理规范的践履,离开了教师伦理规范,教师的伦理行为也就缺失了外在约束和指令,更无法通过规范的践行实现内蕴的价值。教师伦理这三个层面的内在逻辑表明,教师伦理建设的过程就是将承载价值的规范转变为教师伦理行为的过程。离开了教师伦理规范,教师伦理价值就失去了载体,也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教师伦理秩序。教师伦理规范在教师伦理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规范建设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教师伦理规范建设的实质就是设定教师行为之应然。教师伦理规范作为教师行为之应然,是社会对教师的行为导向和伦理规定。然而,这一应然能否转化为“实然

16、”,即伦理规范能否被行为主体自觉信守而转化为现实,还受制于诸多因素。其中,行为主体对这一应然的内在依据是否认同,是其能否得到教师自觉遵循的先决条件。教师伦理实践表明,只有当行为主体对社会要求的合理性有了深刻的领悟和把握,他们才会自觉地内化规范并自愿地去践行。因此,规范建设不仅要设定行为之应然,而且要进一步昭示规范自身的合理性,这是规范实现自身的前置条件。亚里士多德在论及法律时说:“法律要求获得普遍的服从,而人们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良好的法律。”3教师伦理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共同点是,必须具有内在的价值合理性,如此才能得到行为主体的认同和自觉自愿的遵行。它们的区别只在于,法律规范侧重他律和强制性,而

17、伦理规范则侧重自律和自觉性。尽管如此,教师伦理规范必须具有内在合理性,这样社会要求才能得到有效内化和自觉遵行,这种内化是建立在对社会要求之合理性认同基础上的。因此,教师伦理规范建设不仅要设定行为之应然,而且要昭示其存在的合理性。(二)教师伦理规范: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教师伦理规范的合理性包括了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两个方面。所谓形式合理性,是指规范在形式上符合一定的要件。具体表现为:其一,教师伦理规范应具有合规律性。教师伦理规范必须反映教育规律对教师教育行为的道德要求。教育规律既表现为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制约,也表现为教育活动必然受到一定道德规则的制约,这样才能生成良好的教育伦

18、理秩序。教师伦理规范作为教师行为的道德准则,形式上是对教师行为的道德要求,但实质上是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使然。从这个意义上说,遵行教师伦理规范就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教师伦理规范作为价值的载体,蕴含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其二,教师伦理规范应具有层级性。规范建设旨在立足教师36第 25 期道德之实然,设定教师行为之应然,并将教师德性引向更高的境界。因此,教师伦理规范有两个基本层次,一是对教师行为的底线要求,二是对教师德性的伦理倡导。前已论及,教师伦理有规范和德性两个维度,规范建设首先是设定教师行为底线,但由于教师德性建设也离不开价值规范的引导,因

19、此又要对教师提出德性方面的伦理要求。底线伦理对教师行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德性伦理则具有倡导性,它是美德意义上的伦理规范,是以理想来引领现实。只有从义务和美德两个层面构建教师伦理规范,才能使教师行为既不逾矩,同时又激励教师提升德性。由于教师德性水平存在差异的事实,对于德性水平较低的行为主体而言,底线伦理主要是设定行为限度,达到抑恶的目的;而德性伦理主要是倡导高尚的行为,达到扬善的目的,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因此,教师伦理规范应体现约束性要求和倡导性要求两个层次,以适应和超越现实。其三,教师伦理规范应具有完整性。设定教师伦理规范旨在规制教师行为和进行价值导向。这里的教师从广义上说,不仅是指教学人员,还

20、包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他们在一定意义上也充当着全员育人的角色。他们不仅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成员,而且其态度和行为也会对工作对象的权利产生直接和间接的道德影响。因此,教师伦理规范的规制对象也包括这一类教育主体。针对不同的教育主体,教师伦理规范在具体要求上或许会有所不同,但不应存在道德调节的“盲区”和“空白”。教育行为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教师伦理规范的多样性,这种要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伦理规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体现为教育活动的各个时空和层面都有健全而衔接的规则来调整,即教师伦理规范在广义上应包括教学伦理、管理伦理、服务伦理和师生关系伦理等。所谓实质合理性,是指教师伦理规范的价

21、值取向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有利于社会主导道德价值的实现。教师伦理规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有机部分,实质上是社会主导道德价值在教育领域的特殊体现。教师伦理规范之价值的实现也是社会主导道德价值的具体实现。尽管在设定教师伦理具体规范时,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主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应该根据师德状况的实际设置分层次的伦理规范体系,但这些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伦理规范与社会的主导道德价值之间必须具有方向的一致性。如此,教师行为才能为社会所认可,才能合乎社会的价值期待。其二,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是教师伦理规范的实践者,规范的价值只有通过教师行为才能得以有效实现,而教师的素质又决定着伦理价

22、值的实现程度。因此,教师伦理规范的实质合理性还表现为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伦理规范不只是对教师行为的道德约束,具有社会价值,而且还应该显示出对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积极意义,体现个体价值。其三,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教师伦理规范的功能既在于规制教师行为,也在于从道德层面调节师生关系,规制行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了协调教育活动中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和谐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伦理规范对教师道德义务和责任的规定、对教师权力的确认和限定,既是为了维护和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也是构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客观要求。师生关系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其最高层次的关系更是伦理关系,而教师

23、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方面。教师伦理规范不仅关系到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关系到师生伦理关系的实现程度。因此,教师伦理规范的实质合理性还应体现在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上。三、教师伦理德性建设:社会培育与自我涵养教师伦理德性建设旨在把社会的伦理要求转化为主体的道德品质,不断提升教师的德性水平。就最终意义而言,教师伦理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制定行为规范,而是要将规范的力量转变成主体的德性力量,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在具体的教育境遇中,面对各种价值冲突和复杂的教育境遇,规范的一般性、滞后性和不周延性,决定了必须发挥教师的自觉性、主体性、能动性。教师善行的实现仅仅依靠规范是远远不够的,道德的实践特质要求

24、通过德性建设提升教师的内在修养和实践智慧。由于德性是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因此,教师伦理德性建设要将社会培育与个体涵养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一)注重教师伦理德性的社会培育教师伦理德性即教师在伦理方面进行修炼所达到的造诣和境界,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其内容是客观的,是社会伦理要求的主体化;它虽然指向于个体,但不能离开社会来谈个体的德性。教师伦理作为社会伦理,具有一元性和主导性,虽然教师个体的德性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但个体德性的性质、方向和要求总糜海波:教师伦理的维度与建设路径37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是由社会来规定和认可的,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教师伦理德性建设需要

25、社会培育。究其原由,这种社会培育的必要性在于:其一,在社会发展多样化的条件下,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多样性。这种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表现为教师德性水平的层次性,如有的人把教师职业视为一种事业,也有的人把教师职业仅仅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就其存在合理性而言,行为主体在不逾越教师伦理底线的前提下,其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都可以得到社会的许可,因而,我们应尊重其在教师伦理所允许范围内的道德选择权。然而,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又离不开教育者对更高层次价值目标的不懈追求,这就自然地要求社会能够进一步引领教师朝着教师伦理所昭示的更高价值目标迈进,从而提升其德性水平。其二,从生成机理来说,教师伦

26、理德性的养成既是个体自我修养的结果,也是社会培育和教育塑造的产物。如果说个体修养是教师德性养成的“自因”,那么社会培育则是教师德性养成的“他因”,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作为教育者,教师理应是先知先觉者,社会培育旨在通过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伦理教育,构筑教师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包括运用适当的制度和机制对善的教师行为给予褒扬和对恶的教师行为给予贬斥,以培养和塑造其道德人格,将伦理知识升华为伦理信念和伦理智慧,这确乎是教师伦理德性生成的推动力。其三,就现实而言,教师伦理德性作为社会伦理精神的个体化和个体伦理德性的社会化,总是与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导价值联系在一起的,它必须与社会主导道德价值观相契合才具

27、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指引,也是建塑教师伦理德性的价值坐标。因此,塑造教师伦理德性就必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导道德价值观转化为教师伦理价值观,将教师伦理价值观转化为教师德性的价值信条。而将社会倡导的教师伦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教师个体的伦理德性无疑需要社会培育,这一培育既是对教师价值追求的积极引领,也是培养教师伦理德性品质的过程。进一步说,人的德性并非是由个体的先天禀赋所决定的,而是由生活中各种后天因素共同促成的,其中社会培育是德性塑造不可或缺的外部力量。教师德性的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等要素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

28、积极作用。对教师主体的伦理教育、伦理评价、伦理激励和伦理关怀等构成了教师伦理德性形成和发展的培育机制,通过外部机制的作用使教师认知得到深化、情感得到熏陶、信念得到固化、修养得到提升,从而为塑造教师伦理德性提供驱动力。(二)注重教师伦理德性的自我涵养教师是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主体,教师伦理德性建设离不开教师自身的自我涵养和自我提升。究其原由,这种德性自我涵养的必要性在于:其一,这是教师伦理规范向教师伦理德性内化的需要。究其实质,教师伦理德性是教师伦理规范的主体化、人格化。教师伦理德性建设旨在将教师伦理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这种内化既是主体自觉自愿的价值选择,也是建立在个体对教师

29、伦理道德认同基础上的;既要主体对教师伦理精神有深刻的领会和认知,又要诉诸于教师个体的情感认同、心理认同和价值体悟等方面。其二,它是教师德性向行为转化的重要环节。从动态的视角来看,教师伦理德性建设既是个体德性品质的提升,也是内在德性呈现为外在善行的过程。良好的德性如果不见诸于外在的德行,就只能停留于观念和人格之中,也没有实际意义。教师伦理德性作为能动的道德品质,体现在教育活动中就是能够选择和作出正确的教育行为。然而,教师德性向行为的转换要求个体具有一定的自律性,即必须能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具有很强的自律精神。这种自律品质的形成既来自规范的他律,更来自教师主体的自觉、自我期待和教育良

30、心,即教师个体的自我涵养。其三,自我涵养是社会培育的必要补充。如果说教师伦理规范的主体是社会,那么造就教师伦理德性的主体则是社会和个体的结合。虽然社会对教师总是存有某种价值期待,也会采取各种形式和途径培养个体德性,但德性的养成最终还得取决于教师个体的能动性。因为社会培育相对于个体只是外因,自我涵养才是其德性生长的内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自我涵养对教师个体德性的建构具有决定性意义,提升教师伦理德性需要个人的主观努力。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实现道德的自我超越,从而不断贴近教师伦理所指向的理想德性境界。就其内涵而言,可以将教师伦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

31、德性两个方面。前者是教师通过学习教育获得的科学道德理性和道德知识,在道德活动中则展现38第 25 期为适度的品质,即教师在伦理行为选择中具有明智的判断力和辨别力;后者是教师在伦理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道德情感,通过教师伦理实践积小善成大德,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克制、自我省察,以持之以恒的善行成就德性。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德性的养成不仅仅是伦理认识水平的提高,因此不能停留于掌握伦理知识阶段,关键是外在善行的呈现和维持,在于对美德境界的主动追寻。它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自觉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升华,通过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以正确的方式把“观念善”变为“现实善”。如麦金太尔所说:“德性

32、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4德性具有实践性品格,实践是德性养成的根本途径。教师在道德实践中应把握教育分寸,追求动机善和效果善的统一。而只有把德性践行看成是生命本质的对象化,才能主动涵养和提升德性。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他必须在教育实践中扮演好自身的社会角色,履行好教师角色所担负的职业使命和道德责任,才能自觉地涵养良好的德性品质,不断实现教师伦理德性的自我超越。总之,教师伦理德性建设要以教师伦理规范为价值基础和行为导向,将社会培育与自我涵养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既发挥社会在教师德性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形成外部的引领力和推动力,又充分激发教师

33、个体在德性养成中的自觉性和主体性,在道德实践中彰显教师伦理精神,成就善行,实现自我提升、自主发展。如此,教师德性塑造就获得了外在力量和内在力量的双重驱动,教师伦理德性建设就可望取得理想的效益。参考文献:1 叶舒凤,韩璞庚.现代性视域中的规范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之争 J.伦理学研究,2019(6):7-13.2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73.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200.4 麦金太尔.德性之后 M.龚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41.作者单位:南京警察学院思政部,江苏南京邮

34、编210023Dimension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Teacher EthicsMI Hai-bo(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Nanjing Police University)Abstract:Teacher ethics,as the unity of teaching ethics and teaching morality,includes two dimensions:theobjective teacher norms and the subjective teacher ethics.The cons

35、truction of teacher ethics is a systematic project,which is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thics norm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thics virtues.Setting specifications and improving morality are the basic pa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thics.The constructionof teacher

36、ethics standards should not only set up the reasons for teachersbehavior,but also clarify the rationality oftheir own existence.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thics virtues lies i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eachersethics throughsocial cultivation and self-cultivation,which not only gives play to the lea

37、ding role of society in shaping teachersethics,but also fully stimulates the consciousness and subjectivity of individuals in the cultivation of ethics,so as tojointly promote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Key words:teacher ethics;teaching ethics;teaching morality;construction of standards;moral construction;moral level;moral development糜海波:教师伦理的维度与建设路径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