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未来学校建设王素当今时代,人人都处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如何进行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未来学校建设,亟待我们深入思考与实践探索。一、数字化转型对教育的挑战数字化转型给教育带来了哪些挑战?为什么要建设未来学校?要回答这些,其实就是要回答教育数字化转型从哪里开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真正面向未来的转型就是要从传统教育转向未来教育。首先,培养人的目标发生了转变。麦肯锡今年新发布的报告技能革命和学习与收入的未来中写到,在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大概有 50%的工作会被自动化所取代。这使得工作形式发生了很大转变,过去的工作多是固定的,而如今就业者可以有“斜杠青年
2、”“自由职业者”等多元身份。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打零工”的人数从 2018年的 4300 万增加到 2023 年的 7800 万。教育从“认知技能”“双基教学”发展到了“素养导向”,在未来的就业中,体力、手工技能和最基本的认知技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社交专题04与情感技能、高级认知技能和技术技能更加重要。然而,目前学校课程中缺少培养这些技能的课程内容,所以现在的课堂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其数字化素养。社交与情感技能在传统教育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比如现在有的学生有心理问题,主要是缺乏良好的自我认知,缺乏情绪控制能力、抗挫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而这些在未来人机共存的时代会变得越来越重
3、要。教育有育人功能,除了关注学生的态度、品德、价值观,学生的社会化也很重要,而社会情感教育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将来各个学校在课程当中都应关注或增加这一部分内容。其次,社会对人的需求变了,教育的内容也要跟着调整,否则培育出的人才将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人的一生中,通过工作经验获得的技能贡献了其终生收入的 60%至 80%。所以学生要在真实的情境和任务中学习,尤其应强调实践类、体验类的学习,以增长技能。此外,ChatGPT 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人工智能导致的第一波下岗潮主要殃及精算师、出租车司机、律师、医师等从业人员,特别是 ChatGPT 通过“苏格拉底式”的教学跟可汗学院
4、合作、训练,实现了自适应的个性化学习。这时教师更需要发挥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数字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和自我领导技能,这些素养跟机器是学不来的,需要在活动中去学,而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是教育要面临的巨大挑战。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国际经验教育数字化转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信息数字化,指学校教育教学等内容的初步数据化,即由实体形式转为数字形式。第二阶段为流程数字化,指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等的数字化,利用数字化技术使学校运行流程自动化,管理流程更加顺畅简洁。这个阶段主要利用数字化过程,配套相应的流程改变,比如组织管理模式、教学方式、机制体制流程等,用技术牵
5、引出教育的转变。第三阶段为教育系统数字化转型,为教育机构的运行方式、战略导向等带来全面的转型。真正建成未来学校可能要进行到第三阶段,中国目前刚完成第一阶段的建设,还在第二阶段的探索中。国际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可概括为五条。首先,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引领;其次,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再次,将资源开发应用体现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评价、学校管理等一系列流程中;然后,教师和学生经过一系列的课程和培训实现数字化能力提升;最后,专题05完善治理体系建设。上述过程完成后才能进入智慧治理阶段。实现国际教育数字化转型,应以教育全流程、全要素创新为最终指向,建立合理的阶段性目标,有明确的转型框架,充分考虑技术的
6、发展性与适切性。在整个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不同年代面临的挑战、趋势和技术驱动因素是不一样的。现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注重的趋势是要进行个性化学习和社会情感学习,培养管理者的领导力,其技术驱动因素是数字协作环境、不受限制的网络连接、分析和自适应技术。三、数字化转型与未来教育重构教育数字化转型,一定要实现未来教育的重构。未来教育当下正在发生改革,纵览国际社会对全球教育变化形势的研判,未来教育要进行重构,须形成三点共识:一是新科技革命下教育将面临深刻变化,即新科技革命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技术让原来不能实现的教学行为成为可能。新科技革命带来很多挑战的同时,其技术也为发展提供了很多支撑。二是关注教育应对
7、人类共同危机之策。如今教育面临很多共同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发布的关于未来教育的报告中特别强调,教育一定要在未来人类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现在要坚持,在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也要坚持它的人文性。三是未来教育行动已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未来教育将更加聚焦人的核心素养,教育系统将面临全方位的演变,我们要坚持数字化时代教育的人文主义立场。国际社会关于未来教育的实践探索主要有:技术深度融合教育教学,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中心,更加突出素养的培育,推进学习空间的创新,办学突出个性化、终身化和多样化。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很多方面都要重构。第一是课程重构。教学目标变了,课程也会随之改变。美国课程再设计中心提出
8、,课程的深度结构是思维的结构,教育课程需要从知识、技能、特点、元学习四个维度进行重新设计。现在的知识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还包括跨学科的知识、数字化知识、创业知识、全球素养等;技能上要有创造性思考、批判性思维、合作沟通协作等能力;品格上要有好奇心、勇气、韧性和领导力等。这些都是课程中应该涵盖的。从OECD 学习框架 2030(OECD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知识分学科的、跨学科的、经验的和程序的;技能分认知和元认知的、社会和情感的、身体和实践的;态度与价值观除了个人的、地方的、社会的,还有全球的。将来,教育还会形成一个新的生态,最终目的是追求个体和社会的幸福,这个生态圈由教师
9、、父母、同伴和社区共同构成,也就是现在特别强调的家校社共育。在未来教育的重构过程中,课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到底要学什么。过去在课程中加了很多内容,比如法治、安全、环境等,但是课时根本不够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设计数字课程、个性化课程、跨学科课程和基于能力的课程,丰富学校的课程,让课程更具有选择性,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第二是教学机制的重构。传统的教学是线性的,按标准化进程推进,有固定的班级、课表,但通过泛在学习,教学可以呈现出非线性进展,即可以模块化,让原有的流程发生改变。马斯克创办的学校是混龄学校,用“师傅带徒专题06弟”或“在做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采取班级授课制是为了提
10、高教学效率,现在有了技术赋能之后,教学效率也会提高。将来学校可能会出现一些跨年级的课程,有些学校目前已经在进行尝试了,比如跨年级的项目化学习,这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将传统教育体系和现在的“新常态”教育体系对比,教育体制、监测重点、学生评估、学生的角色等都不相同,教育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变革。第三是教学方式的重构。随着知识不断发展,教师既要给学生讲基础知识,又想把前沿东西教给学生,课程越来越多,导致课程过载。不断增加的全球能力、数字化素养、媒体素养、社会情感等内容,会让课程门类越来越多,因此必须进行课程的整合,实施大概念、大单元教学,让学生掌握最核心的东西,建立知识结构,以促进其终身学习。以育人
11、为中心,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未来生活的课程,最核心、最关键的课程才会体现在课表中,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另外,在课程中还要有基本的原则,嵌入价值观,立德树人。比如,学科内的教学设计要严谨和连贯;在跨学科的教学设计中,要强调可转移性、跨学科性和选择性;学校以外的设计要有真实性、灵活性和一致性;流程设计坚持参与性、学生代理性、教师代理性。要避免课程过载就需要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用“少即是多”的优质教学框架使学生深入学习内容,学得越核心越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到底要学什么,素养导向、真实任务、大单元设计等都将使教学方式发生改变。第四是学习方式的重构。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
12、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旨在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确定优质的教育模式。报告中谈到了未来的学习方式,在向教育 4.0 过渡时,我们还需要转变学习经验,强调个性化和自设进度的学习,强调可及性和包容性学习,强调基于问题和协作的学习,强调终身学习和学生自驱动的学习。学生的内驱力如今特别重要,自主学习至关重要。OECD 发布的报告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创新,其中有六种创新的学习方式值得重视:具身学习、体验式的学习、计算思维的学习、混合式学习、游戏化学习和多元文化学习。人工智能在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一,创新教与学的方式,例如差异化的教、个性化的学、精细化的管、数据驱动的评价、智能化的服务,做到增效
13、减负、精准学习、AI 课堂评价、智慧教研等,终端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目标。第二,赋能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如智慧体育、艺术教育、心理辅导、劳动教育、创造力培育等。第三,赋能教师发展,通过数字画像、智慧教研为教师赋能。教师是整个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优秀的教师甚至能把普通学生培养成优秀学生。例如,通过技术赋能 AI 课堂评价,教师能够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高。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主要关注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教师的能力。关于教师能力的模型有四个,涵盖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新课标理解能力、未来教育理解能力和教学素养能力。以某节六年级语文课为例,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师生互动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评
14、价从设计学习评价、匹配学习活动、设计学习目标、了解学生水平、选择学习资源和理解教学内容及教学法这六个维度专题07按照四个等级来划分,通过人工智能自动分析教案给出等级评定。这名教师的综合教学设计能力是四级,在匹配学习活动上为三级,并且在其他方面都做得较好。二是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整体情况按学习品质、技术支持和学习支持等多个维度来分析,可从获取的学习过程观察数据来分析具体情况。如查看教师讲授合作学习的整个学习过程时,就可观看到这一段学生的完整录像,且每一段学习活动都很清晰。有学生默读场景,也有学生独立学习场景,但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时间较短,还可以看到整个教师教学时长和学生学习时长的占比,教师讲
15、授占比 42%,但有很多师生一对一互动环节,知识问答的方式较多。四、未来学校的建设路径2014 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建立了未来学校实验室,每两年就有一个突破性的改变。2022年发布了 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3.0,认为建设未来学校应围绕学习空间创新、学习方式创新、学校课程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和学校组织创新这五个维度来进行探索。建设过程中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教育要素创新为切入点探索未来学校的建设;第二阶段以育人目标转变为核心系统规划未来学校;第三阶段以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来构建未来教育生态。此阶段专家会提供趋势理念和相关理论的指导,学校负责落地,把理念、理论和趋势变成可实施的课程教学技术,配
16、合管理体制、社会环境、认知水平、政策环境和资金,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最终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可见,建设未来学校是一个系统工程。未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用什么方式进行学习。技术在智能化发展阶段是强有力的支撑和手段,应用好技术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潍坊未来实验学校是一所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在创办时,学校充分考虑了课程内容的贯通性,培养学生过程中的贯通性、序列性、差异性和超越性。在进行学生画像时,学校明确教学目标是培养自我引导者、素养建构者和社会参与者。要想将目标落实到课程中,必须将其考虑进学生画像里,将发展指标落实到学生行动上。每个学校都有课程架构,但有
17、的学校学生画像和课程架构之间没有关系,未来教育中这两者必须是贯通一致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校的理念和课程的效力真正发挥出来,这是很多学校面临的挑战。如何促使未来学校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首先从学校的顶层设计来看,主要解决目标和内驱力的问题,构建愿景、文化、学生画像、课程体系、组织架构和教师画像;接着是设计“教学评”一体化解决方案,主要解决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通过 AI 课堂诊断、远程教研、教练辅导和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评”方案来提升;然后是系统化的教师能力提升,解决持续发力的问题,可通过自主学习的视频课程、项目化的研修、有针对性的教研和陪伴式的教练辅导等方式让教师去实践。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 3.0中总结了六大行动:中国特色未来学校培育行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行动、未来教师能力提升行动、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行动、未来学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行动、拓展国际交流合作赋能学校教育教学创新行动。这是对未来学校的设想,也是教育者未来要践行的重要工作。(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题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