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艺教论坛1 1 0 5基于数字技术的音乐类非遗传承进校园实施策略研究刘洁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教师发展中心【摘要】本文研究了基于数字技术的音乐类非遗传承进校园实施策略。文章介绍了音乐类非遗的概念、重要性以及文化价值,强调了音乐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探讨了数字技术在音乐类非遗传承中的应用,包括数字化记录和存储、虚拟现实、互联网、数据分析和在线教育平台。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基于数字技术的音乐类非遗传承进校园的实施策略,包括教育课程的设计与整合、数字化资源库的建立与维护、跨学科合作与非遗项目推广、社区参与和合作,以及教育技术培训与支持。最后对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包括学习成果、社区参与、数
2、字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学生的反馈和满意度。通过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将音乐类非遗传承融入校园教育中,促进音乐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关键词】音乐类非遗数字技术传承校园教育实施策略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8-3 3 59 2 0 2 4)0 1-0 1 0 5-0 6音乐类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许多音乐类非遗逐渐失传。为了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遗,特别是将其融人校园教育,数字技术的应用成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研究基于数字技术的音乐类非遗传承进校园实施策略,探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有
3、效地传承和保护音乐类非遗,同时培养新一代的音乐类非遗传承者。一、音乐类非遗的概念和重要性(一)音乐类非遗的定义和范围音乐类非遗,即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涵盖广泛的文化领域,包含了各种音乐形式、演奏技巧、基金项目:本文为2 0 2 1 年江苏省“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项目名称:基于“三方通融”推进地方音乐非遗校园传承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202102729。乐器制作、传统乐曲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遗产承载着民族、地域和历史的多样性,反映了人类长期以来对音乐艺术的独特探索和创造。音乐类非遗的重要性在于其不仅代表了一个文化的独特特征,还承载了人们的情感、信仰和生活方式,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
4、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音乐类非遗的范围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了各种音乐形式,从民间歌谣到宫廷音乐,从宗教音乐到庆典音乐,各种风格的音乐都在其中。音乐类非遗也涵盖了演奏技巧的传承,包括各种乐器的演奏技能以及传统的演奏方式和技巧,其技能通常需要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此外,乐器制作也是音乐类非遗的一部分。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乐器制作技艺传承至今,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传统乐曲也是音乐类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乐曲通常以口头传承的方106式传承下来,记录着历史事件、民间故事和文化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头传承、实际演奏和实践活动来实现。这种传承方式强调师徒制度和传统的教育方式,新
5、一代的音乐类非遗传承者通常需要在长期的学徒期间向老一辈的传承者学习。传承过程中不仅传递技能和知识,还传递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因此,口头传承是音乐类非遗传承的核心,也是其独特之处。(二)音乐类非遗的文化价值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类非遗传承下来,记录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通过音乐类非遗,人们可以窥见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发展。不同地域的音乐类非遗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地域性的文化特色。多样性丰富了文化的面貌,使人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许多音乐类非遗与宗教仪式和信仰相关联,被用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虔诚,传达信仰的情感和价值观。因此,音乐类
6、非遗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宗教和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此外,音乐类非遗还反映了民俗和传统生活方式。一些音乐类非遗与庆典、节日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被用来庆祝和纪念重要的社会活动,也作为日常娱乐的一部分。(三)音乐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由于社会的快速变革、现代化的冲击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音乐类非遗面临着严重的失传风险。传统的音乐文化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冲击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对于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构成了重大挑战。音乐类非遗的保护需要有效地记录和保存传统的音乐材料。校园教育可以通过建立数字化资源库和收集音频、视频、图片和文献等,确保音乐类非遗的传统材料得以保存。数字化资源不仅有利于
7、保护非遗,还可以供学生和研究者研究和学习。校园教育可以设计多样化的音乐类非遗课程,将非遗传统融人教育体系ARTEVALUATION12024年第1 期1中。课程可以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文化背景,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学习音乐类非遗。此外,应该鼓励学校与地方文化机构和传承者合作,提供丰富的音乐类非遗教育资源。跨学科合作也是音乐类非遗传承的关键,校园教育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将音乐类非遗与历史、文化、社会等学科相结合。二、数字技术在音乐类非遗传承中的应用(一)利用数字化记录和存储对音乐类非遗进行保护数字化记录和存储对于音乐类非遗保护至关重要。许多音乐类非遗元素,如传统曲谱、演出表演、乐器制
8、作工艺等,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价值。然而,传统材料通常以纸质或口头传承的形式传承,容易受到自然灾害、人为破坏或时间推移的威胁。通过数字化记录资料,不仅能够避免丢失,还能够备份和在线存储,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和持久性。数字化记录和存储可以促进音乐类非遗的传承。数字化的音乐资源可以轻松分享和传播,不受地理限制,使更多的人能够访问和学习。它有利于吸引年轻一代对音乐类非遗的兴趣,培养新一代的传承者和爱好者。此外,数字化资源也为非遗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设计课程,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另外,数字化记录和存储有利于音乐类非遗的研究和保护,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数字化音乐数据,了解非遗的历
9、史演变、地域差异和文化内涵,为保护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和准确的依据。此外,数字化资源还可以用于文化遗产的管理和政策制定,利于制定更好的保护措施和传承策略。实施数字化记录和存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关键方面。首先是数据质量和准确性问题。数字化的音乐资源应当保证准确性和完整性,以确保传承和研究的可靠性。其次是数据格式和标准。应选择合适的1艺教论坛1 1 0 7数字化格式和元数据标准,以便数据的可操作性和长期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音乐类非遗的传承提供了全球保存。此外,数据安全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必须采取范围的传播平台。通过在线视频分享平台如YouTube、措施保护数字化资源不受恶意攻击或数据丢失的威胁。社交
10、媒体平台如Facebook、T w i t t e r 和Instagram等,音乐(二)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类非遗的表演和演出可以轻松地传播到全球各地,从而为学生提供音乐类非遗体验为传统音乐表演提供了更广阔的观众,利于音乐类非遗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音乐类非遗的推广。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音乐类非遗的教育提供了体验。通过使用VR头戴设备,学生可以仿佛置身于传便捷的工具。学校和传承机构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在线统音乐表演的现场,听到真实的音乐声音、观看演奏者教育平台,将音乐类非遗的课程和资源分享给更多的学的表演和感受到现场的氛围。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更生和爱好者。这不
11、仅扩大了音乐类非遗的传承范围,也加深刻地理解音乐类非遗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增强了学提高了传承的效率,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和参与。生的参与感和亲近感。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丰富音乐类非另外,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观众提供了互动和参与遗的教育和传承方式。通过AR应用程序,学生可以在的机会。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功能,观众可以与演出者实际环境中叠加虚拟的音乐元素,例如传统乐器的模和传承者互动,可以提问、评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型、演奏者的虚拟形象等。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验。互动加强了观众与音乐类非遗的联系,增强了学生生更加活跃地参与,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来学习音乐类的参与感和亲近感,有利于激发更多人的兴趣和热情。非
12、遗的技巧和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四)利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提供音乐类非遗历史另外,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还可以扩大音乐类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可以用于研究音乐类非遗的传非遗的传播范围,通过在线VR和AR应用,音乐类非承模式和历史演变。通过分析大量的音乐类非遗数据,遗可以被全球范围内的学生和观众访问和体验,从而为包括音频、视频、文字和图片等,研究者可以了解传统非遗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这有利于将传音乐的传承路径、地域差异和文化演变,有利于更深入统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还可地理解音乐类非遗的发展历程,为传承和保护工作提供以在音乐类非遗的保护和保存方面发挥作用。通过数字科
13、学依据。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育者制定更化记录和保存音乐类非遗的实际表演,可以在未来重新好的教育策略和保护措施。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呈现传统的音乐表演。对于保存非遗的传统方式和风格表现情况,教育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制至关重要,避免其丧失或改变。然而,虽然虚拟现实和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提高传承的效率。此外,数据分增强现实技术在音乐类非遗领域具有巨大潜力,但也面析也可以用于监测音乐类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情况,以及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技术成本和设备的普及问题。VR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头戴设备和AR应用需要投入相对较高的成本,可能限另外,人工智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制了一
14、些学校和学生的使用。其次是内容的质量和准确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进度,AI可以推荐相关的音乐类性问题。虚拟音乐类非遗体验的质量和准确性需要得到非遗资源,包括教材、视频、音频和乐谱等。学生可以保证,以确保学生获得真正的学习和体验价值。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满(三)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建立传播平台意度。此外,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还可以用于音乐类非108艺术评堂ARTEVALUATION12024年第1 期遗的数字化记录和存储。通过自动化的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音乐类非遗的信息和资源可以更容易地进行数字化保存和检索。这有利于保护传统音乐的材料和技术,确保其得以永久保存。(五)利用在线教
15、育平台进行音乐类非遗教育在线教育平台克服了地理位置的限制。传统的音乐类非遗教育通常局限于特定地区或学校,学生需要前往特定地点才能接受相关课程。而在线教育平台消除了这一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只要有互联网连接,就能够轻松地访问音乐类非遗的课程和资源,为更多人提供了学习音乐类非遗的机会,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和推广。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表和进度安排学习,不受固定课程时间的束缚。这种灵活性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音乐类非遗的学习,尤其是那些已经参加其他学习或工作的人。另外,在线教育平台可以提供多样化的音乐类非遗课程和资源。学校可以合作或与传承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
16、乐类非遗课程,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巧、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内容。这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音乐类非遗,并培养相关的技能和知识。此外,在线教育平台还可以提供互动和社交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互动,分享学习经验和讨论相关话题。而这种互动能够加强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亲近感。三、基于数字技术的音乐类非遗传承进校园的实施策略(一)将音乐类非遗与教育课程进行设计整合教育课程的设计应包括多样化的内容。音乐类非遗涵盖的元素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曲谱、演奏技巧、乐器制作、文化背景等。因此,课程应包括理论课程,涵盖音乐类非遗的历史、文化、演变等方面。通过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音乐演奏和制作,让学生
17、感受音乐类非遗的魅力。这种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教育课程应融人跨学科的元素。音乐类非遗不仅体现了自身的艺术性,还反映了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学科的影响。因此,相关课程应将音乐类非遗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帮助学生更深人地理解音乐类非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例如,可以将音乐类非遗与历史课程相结合,讲解非遗的起源和演变;与文化研究课程相结合,探讨非遗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与地理课程相结合,研究不同地域的音乐传统。跨学科的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音乐类非遗的意义。另外,教育课程的设计应注重实践和体验,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包括技能
18、的培养和体验的传递。因此,课程应设置实际演奏和制作的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音乐类非遗的实践。这可以通过提供乐器制作工作坊、传统乐曲演奏班等方式来实现。通过亲身参与,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验音乐类非遗的魅力,培养相关的技能和知识。(二)建立数字化资源库对音乐类非遗进行维护建立和维护数字化资源库在音乐类非遗传承中起着关键作用。数字化资源库可以包括音乐曲谱、音频、视频、图片、文献等多种类型的资料,为学生、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方便、可访问和可持续的资源。建立数字化资源库有利于音乐类非遗的保存和传承。传统的音乐类非遗通常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容易受到时间、地域和人员等因素的限制。而数字化资源库可以将音乐类非遗
19、的信息和表演记录下来,确保其保存和传承。保护传统音乐的材料和技术,避免其丧失或改变至关重要。数字化资源库提供了广泛的访问渠道,通过互联网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访问数字化资源库,不受地理1艺教论坛1 1 0 9位置和时间的限制。这为全球范围内的学生、研究者和非遗的教育和研究。此外,社区成员也可以提供志愿者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研究音乐类非遗的机会,促进了传支持,参与音乐表演、工作坊和展览等活动,共同推动统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另外,数字化资源库可以提供多音乐类非遗的传承工作。样性的学习材料。资源库可以包括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另外,社区合作有利于建立更紧密的社区关系。通和不同时期的音乐类非遗资料,让学生和研究者
20、能够研过与社区合作,学校可以与社区成员建立联系,从而增究和比较不同文化和风格的音乐。进彼此间的互信和合作。这有利于学校更好地融入社(三)开展跨学科合作并进行非遗项目推广区,成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提高社区对学校的跨学科合作与非遗项目推广是音乐类非遗传承的重认同和支持。社区的参与和合作可以促进多样性和创要策略之一。通过学校与地方文化机构、非遗传承者和新。社区是多元文化和多样性的体现,通过与社区合社区的合作,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承和推广,同时丰富学作,学校可以吸纳不同的文化和观点,促进创新和多样校的文化活动。跨学科合作促进了多样性和综合性的非性,这对于音乐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非常有益。遗项目的发展。
21、合作意味着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组织(五)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与支持可以共同参与音乐类非遗的传承和推广。另外,合作可教育技术培训和支持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以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播和宣传。合作伙伴可以共同策划教师是音乐类非遗传承的关键人物,需要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类非遗的活动和展示,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数字化记录、教育工具的使用和在线教育平台的管理等学校可以与地方社区合作,举办音乐类非遗节日或音乐技能,以便有效地教授音乐类非遗内容。通过培训和支会,邀请传承者进行演出或讲座,向公众介绍非遗的价持,教师可以更加自信地应对数字技术,进而提升学生值和意义。宣传活动有利于提高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的学习效
22、果和教育质量。另外,培训和支持可以提高整响力。合作可以推动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合作个学校的教育技术能力。学校需要有一支具备数字技术学校和合作伙伴可以共同制定长期发展计划,确保非遗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团队,以支持音乐类非遗的数字化记项目的传承和推广不断进行。这包括培训新一代的传承录、在线教育和社交媒体推广等工作。通过相关培训和者,建立数字化资源库,开展教育课程等措施,以保护技术支持,学校可以建立更加强大的教育技术团队,推和传承音乐类非遗。动音乐类非遗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培训和支持可以提(四)利用社区参与并开展合作,对音乐类非遗进行高音乐类非遗项目的可持续性。学校可以为非遗传承推广者、社区成员和
23、志愿者提供培训,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参社区参与可以提升音乐类非遗传承和推广的影响与音乐类非遗的传承工作。力。社区是音乐类非遗重要的传承和实践场所,许多传承者和爱好者都来自社区。通过与社区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区的需求和资源,将音乐类非遗融人社区文化活动中,提高音乐类非遗的知名度和参与度。社区合作可以为学校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支持。社区可能有传统乐器、资料、传承者等丰富的资源,可以用于音乐类四、基于数字技术的音乐类非遗传承进校园实施策略的效果评估(一)学生学习成果提升的同时,知识也得以传递学校可以使用标准化考试和评估工具来衡量学生的110艺术评堂ARTEVALUATION12024年第1 期1音乐类
24、非遗知识。考试可以覆盖音乐类非遗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乐曲、演奏技巧等各个方面。通过定期的考试,学校可以追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课程的教育效果。此外,学校可以通过学生项目展示、口头报告、研究论文等方式,要求学生分享自已所学的音乐类非遗知识。这既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传递给其他同学和教师,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知识传递,学校可以确定课程的有效性和教学方法的可行性。此外,学校需要改进课程设计和教育策略,以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音乐类非遗的核心概念和技能。(二)数字资源的使用效果明显学校可以收集学生和教师使用数字资源的数据,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教育应用
25、程序或统计问卷等方式进行。学校可以追踪学生和教师访问数字资源库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下载或分享的内容等信息。数据可以帮助学校了解哪些资源受欢迎,哪些资源较少使用,从而进行资源库的调整和优化。学校应该收集用户的反馈和建议。学生和教师可以提供有关数字资源的评价和意见,包括资源的质量、易用性、内容的丰富性等方面的反馈。这可以使学校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以便对资源库进行改进和更新。另外,学校可以分析数字资源的效果,包括评估学生在使用资源后的学习成果和表现。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比较使用数字资源的学生与不使用数字资源的学生之间的学术表现差异,确定这些资源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影响。(三)学生反馈的满意
26、度有所提升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或焦点小组讨论来收集学生的反馈。问卷可以涵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质量、教师表现等各个方面。学校还可以邀请学生参加面对面的讨论,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音乐类非遗传承教育的感受和看法。学校可以评估学生的满意度,这可以通过直接询问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教材的适用性等方面的评价来实现。学校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满意度,例如使用评分表和进行开放性问答。五、结语基于数字技术的音乐类非遗传承进校园实施策略,为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建立数字资源库、跨学科合作、社区参与和提供教育技术支持,学校可以促进音乐类非遗
27、的传承,并培养新一代的传承者。然而,策略的成功实施需要学校、社区和相关机构的合作与支持。希望通过努力,音乐类非遗能够在校园中继续传承,为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作出贡献。参考文献:1许燕转.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非遗生产传播生态重构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 0 2 3(0 4):2 0-2 4+42.2何瑶,张宇铮,何春耕.数字时代我国非遗纪录片的创新特征 新闻世界,2 0 2 3(0 5):45-48.3黄益军,贺盈琪,林剑.基于文化周期框架的音乐类非遗数字化研究评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0 1):59-6 4,4周璟.解读技术赋能视角下陇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产业,2 0 2 2(3 1):49-51.5黄永林,余召臣.技术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向度与创新表达 J.宁夏社会科学,2 0 2 2(0 3):1 9 8-2 0 6.6安静,刘长飞.粤西音乐类非遗保护数字技术应用策略研究 文化产业,2 0 2 2(1 3):3 7-3 9.7姚国章.数字技术在非遗中的应用与典型案例研究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1(0 6):6 5-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