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卓: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平等观065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平等观刘卓(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义乌322000)摘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平等观是在揭示不平等的男权制社会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从两个方面阐释男权体制的不平等,即时序性上的不平等与结构上的不平等。基于此,女性主义平等观在从形式平等观向实质平等观转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两性相处模式的认知。但是在面对女性主义内部的分裂与外部环境的冲击时,既有女性主义平等观突显出过于抽象、代表性不强、不具包容性等缺陷。通过建构四种社会性别关系模型,对已有女性主义平等观进行解析与批判的同时,拓展女性主义平等观的表达方式与价值内涵,进一步将其升华为
2、包容、开放、自由、动态且独特的平等价值集合体。关键词:性与性别;形式平等;实质平等;女性主义作者简介:刘卓,男,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卢梭曾言:“人们获得最多的,也掌握最少的,是有关人的知识”1。“认识你自己”的铭文常发人深思,但又使人忘乎所以。自启蒙时代以来,有关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早已司空见惯,但却模糊不清,尤其是关于性别。长久以来,在平等观的认知上存在一种双重标准:一方面,理性人标准的确立,使得每一个“人”都处于平等的对立2、保护3与自由4状态下。另一方面,理性人标准的区别对待,使得部分人被排除在平等状态之外。这种“平等”下的不平等待遇给女性的地位及主体性确立带来
3、了困难。于是,女性话语被忽视,性别压抑的社会结构成体系化地将启蒙时代确立下的平等价值摧毁殆尽,人面临着新平等叙事的确立。066 Academics and Practice 学术与实践一、女性主义对不平等现状的揭示女性作为“男人肋骨的产物”在历史上几乎不具有与男性同等的主体地位,遑论享有“人”的平等。此种历史视角下的性别观,将两性置于一种先后有别的秩序状态下。先有男性才有女性,这种观念使得女性的依附得到了一种宿命论式的确证。不过,两性的划分不只是先天的,后天的改造也使女性被逐步驯化,女性被种种象征性身份所束缚,正如女儿依附于父亲、妻子依附于丈夫、母亲依附于儿子。可见,对女性不平等境遇的分析,存
4、在先天与后天两种分析路径。不过这两种路径并非决然对立。性别不平等状况不仅是形式象征上的,更存在于实际行动中。本文将从时序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一)时序不平等先天不平等与后天不平等时序上的界分源于对两性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分歧。认为先天有两性的女性主义观点主张两性不平等的局面是后天逐步塑造的,而认为后天有两性的女性主义观点主张两性不平等是先天存在的。由此,因性别不平等而产生的两性差异与因性别差异而产生的两性不平等分别对应先天论与后天论的观点。首先,就先天论而言。“女人不是先天的,而是后来形成的。”5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论断十分恰当地诠释了两性因不平等而产生的认识谬误。作为有理性的人,女性的理性常常被
5、人为地分离出去,非理性的标签常常被固化在男性对女性的认知中(如解剖学对比男性与女性的大脑,因女性的大脑一般比男性的大脑小而将女性的智力视为低于男性6)。尽管卢梭揭示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但他忽视了女性的平等愿景,将女性的从属性描述得自然而亲切7。这种观念上的反差是必然的。因为在男权视角下,两性在生理上的不对等,就决定了男性在依靠体力付出更多的同时,理应获得更多的权利,而体力弱于男性的女性必然落后于男性且必将从属于男性。这种生理决定论是一种先天的偏见,却又在一种诡异的历史现状中得到了实在的证明。远古母系社会向近代男权社会的转型,不仅仅意味着权力的交接,更意味着社会的跃进。线性社会发展观使得男性优于
6、女性的认知获得了一种进步式的加持8。此外,社会舆论导向与教育的粉饰,无形中将两性间的差异从一种事实转变成一种价值。“女人就应该粉饰自己而取悦男人”9115,作为“先天女人”的女性,不得不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中接受自己屈从的命运。刘卓: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平等观067其次,就后天论而言。“人生而有两性”1059,福克在两性中的倡议同样准确地表明了两性因差异而不平等的异态。女性的性一直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塑造的,男性对女性的性压制使得原本正常的生理性事实获得了社会性的意义。女性具有一种寻找“男性本能”的初始冲动,对父亲的依恋,不仅是对生殖器缺失的焦虑,更是对自身屈从的认同11。性的异化折射在现实中,即是对
7、“女性领域”的避而远之。上野千鹤子眼中的“黑匣子”、福克笔下的“黑色大陆”无不表明男性话语体系对女性的排斥与隔离。于是,女性一直被排斥在公共领域之外。从政治上的公民大会,到经济上的生产价值,再到文化上的英雄话语,无一不是对女性的驱逐与男性化改造。女性有别于男性的差异被有意识地歪曲成男性特征不足的缺陷。这种先天的差异被价值化为后天的不平等,既是一种逻辑错误,更是一种刻板的主观偏见,但社会的整体机制却将其合理化。总而言之,对先天论的主张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内在观点,它通过证明男权社会因假设男女不一致而给予女性不平等地位的虚假与不合理。而对后天论的主张是作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对立面而出现的,它否定了男
8、权社会树立自身合法性的基础。总体而言,对不平等的先天与后天论述,皆对男权式平等观进行了解构与批判。(二)结构不平等精神场域与物质场域对时序不平等的界定存在先后之分,但是对女性的历史性压制是从一而终的。因此,模糊的时间分析需要通过对领域的框定来使其明确化,而这种领域的确定在女性主义看来,是对女性不断屈从化的场域分析。笔者在此将其分为两个场域,即精神场域与物质场域。首先,就精神场域的不平等而言,性心理的分析与性别的社会地位产生了微妙的连接。俄狄浦斯情结下对自身性别的怀疑与内化,使得缺少阴茎的女性,常常被认为是“被阉割的男性”。一种阉割秩序横亘在男女之间。正如拉康所说,“没有了阴茎,一切享乐和欲求都
9、被悬置了”1065。女性一旦接受这种“阉割观点”,便会受制于被男性压抑的性秩序。但是将心理分析应用于社会秩序的建构证明力不足。正如弗洛伊德的一些女学生以女性生理为基础构建“子宫嫉妒”理论,同样以生理特征为解释中心,提出女性的子宫具有男性所不具备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这种“阴性书写”的对称性叙事使得女性拥有比男性更为主动的性体验。正如露西 伊利格瑞所言“没有任何人能禁止一个女人不断地抚068 Academics and Practice 学术与实践摸自己而一个男性要抚摸自己还需要工具:他的手,一个女人的身体,以及语言上的挑逗。”1243同时,这种对单一性别的自恋倾向,在福克看来是一种象征性幼稚:“这
10、是自我的年代,一切都如同自动贩卖的商品,自我制造、自我展示、自我宣传。我们将生活在表象中,所有人悉心展示自己,极力包装自己,却忽视了自我完善。”1050其次,就物质场域的不平等而言,女性的屈从是由劳动的异化而产生的。马克思提出了阶级的不平等性,但是他将女性的劳动归结为“自然的本能”,忽视了女性长期的生产活动。如何理解这种被忽视的生产活动,女性主义的观点提供了两个概念,即家务劳动与再生产。对女性的家务劳动而言,长期以来劳动的价值评价标准被市场占据,一种非商品化、非市场化的劳动同商品化、市场化的劳动相比,前者不产生交换价值而只有使用价值,而后者就是交换价值产生的“唯一渠道”。女性被局限在家庭里,在
11、“毫无意义”的家务劳动中被漠视13。而能产生价值的男性则对女性的家务劳动进行着无偿占有。对女性的再生产活动而言,游离于市场之外的劳动力再生产活动,只是为处于价值中央的市场提供劳动力“原材料”。生产至上主义的论断,将近代以来的男性称为“人”,孩子被视为“人之前”,老人被视为“人之后”,而女人则被视为“人之外”。女性的再生产活动价值被低估,受制于男性生产的剥削。可见,女性劳动被不断地异化与轻视。男性对女性劳动的占有,成为女性屈从地位的物质缘由。而这也构成了父权制的物质基础14。综上所述,双重场域展示出了多个二元对立的非平等性结构,即“阴茎嫉妒子宫嫉妒”“分离包容”“生产再生产”,前者的话语是男权式
12、的,后者的话语是女性式的。在揭示男权至上的不平等性后,对平等性回归的愿景使得女性主义完成了一次话语范式的转换与重塑。可见,对社会性别结构不平等的揭示是女性主义平等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诠释了女性的生存现状,还提出了一个不合理等级制度的危害。正如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言:“不合理的等级差别使文明变成祸害,它把世界上的人分为骄奢淫逸的暴君和狡猾嫉妒的依靠者两个部分,这两个等级的人几乎同等的趋于堕落。”9209二、对女性主义平等观的构建对两性合理秩序的构想成为诸多女性主义流派塑造各自平等观的动机。尽管诸多女性主义观点都通过不同的渠道论证了男刘卓: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平等观069性至上的不平等性,但是它们在性
13、别平等观的构建上“同心却不同归”,大致可概括为三种模式。(一)同质且平等这种平等观主张的是一种形式的平等,它将男女两性皆置于“理性人”的范畴内,要求一种“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交往方式。在此平等观下,它要求尽量减少对两性行为的干预。“我喜欢把男性当作我的同伴看待;但是他那支权杖,不管是实有的或是僭取的,却不能伸展到我的头上来,除非那个人的理智是值得我尊敬的;就是这样,我也服从于理性而不是服从于人。”951沃斯通克拉夫特的论述或许是对这种基于理性的自由选择最充分的肯定。这种平等观首先将一个“中性”的标准即理性人的标准,确立为衡量两性地位的尺度,为女性获得与男性大致同等的地位提
14、供了一种可能。其次,理性标准的导向促使两性从分离走向交互,在反思男性偏见的同时,提升女性自身的价值,从而使女性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家”的范畴,向更宽阔的公共领域迈进,开创女性自身的事业。最后,同质化的平等主张使女性的特色更多元。提倡女性接受以往专属于男性的教育,发挥自身优势,为女性争取受教育权、劳动权及政治参与权提供了合理依据。但是这种平等观也存在不足。在确立“理性人”的标准时,对其界定十分模糊,存在将女性特质男性化的倾向。“相同情况,相同对待”在某种程度上暗示具备男性气质的女性更能得到与男性同等的对待,而“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则暗含着女性间存在男性特质的差异程度将导致女性面临同性间的区别对待。
15、如此,不仅没有为女性带来真正的平等,反而造成女性内部的阶层分立1524-25。同时,仅仅依靠女性自身的努力获得卑微的“对等回报”完全不够,在未完全确立两性的同等地位前,所谓的女性自决多是基于形式平等做出的妥协,而两性实际的社会地位仍是一种绝对的不平等。所以,在形式平等观下,真正受益的是少数精英女性和广大男性,不平等的性别现状仍旧未曾改变。(二)差异且平等差异且平等,即女性主义在追求性别平等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塑造女性独有的特质。这既是一种包容的平等观,又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平等。无论是福克的“多元普遍性”10203,还是上野千鹤子的“性别相对性”16247,皆使得性别话语拥有更为宽广的情怀以及人类
16、共同进步的倾向。070 Academics and Practice 学术与实践1.从生殖器话语到生育话语菲勒斯的性器官一元论是男性至上的话语表达,它带有一种先天的分离倾向。体现在历史中,是男权制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对女性的隔离与异化。它抽象地将两性的概念化约为“一”,在此逻辑下没有他者,或虽然有他者,仍属于同一,如此才不至于损害由男性建立的“众一”的社会体制,而这种社会体制在福克看来是一种“高度自恋又幼稚的民主制”1050。只要有两性的存在,建立在上述逻辑上的抽象、假想中性化、未分化的平等就只能与其最初想达到的目标背道而驰,甚至导致越来越多的不平等与歧视。有别于生殖器的象征压制,生育的象
17、征包容更加具有实质性意义。生育话语是一种代表两性并由两性结合形成的多元话语,它是“一种思考他者、一种异质的你我之间、一种对他者快感的宽容、对他者的接纳、无私的馈赠、对身边人的爱、是一个承诺、一个骨肉的希望,让所有专制的个人主义、所有种族主义都消弭”的话语10103。2.从性别绝对到性别相对从性统治的劳动无价值到阶级统治的生产低价值,劳动的异化不仅造成女性劳动行为有益性的丧失,更是对女性主体的物化。“就一般而言,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中男性的地位会阻止人们认知相互关怀、互相分享、成长等这些人与人之间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在没有差异化的关系中,在非父权制社会中是可以实现的,但这种实现的能力也会被男性剥夺占有
18、我们要构建的社会,是把相互依存看作解放而不是看作耻辱的社会”16246,或许当“男性所做之事可以用女性的语言使其相对化时”16247,这种相互依存的社会就会变成可能。性别相对论塑造了一个社会性别连带共同体。不只是限于国内的团结,更是一种国际的联盟,一种十足的女性“因特奈尔”。但是上述两种实质平等观并非毫无瑕疵。步入当代的批判种族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女性主义都对这种一般性的女性主义平等观发出了挑战。前者讽刺这种实质意义上的平等只是白人女性与白人男性靠掠夺黑人女性与男性的平等来实现的。黑人女性在这种非正常意义下的女性斗争中获得的只是更沉重的枷锁(种族歧视加性别歧视),而失去的将是原本拥有的自由(同白人
19、女性团结的自由)14。而后者从根本上质疑实质平等观的一般性。任何话语的主观化与情景化都在使每一种观点的表达沦为个人直观且非理性的感受,无法脱离话语者的生活环境,评价话语中的“无知之幕”永远只是个人的幻想和奢望17。刘卓: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平等观071(三)另类平等观自从男女同一化的形式平等观被披上男性压制的“隐形表达”后,不平等的社会构造开始以一种软暴力的方式再次对女性进行压制。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为女性争取了诸多权利,性侵害的有罪化无疑是对这次运动成果的一次展示。但是,陪审团在每一次出庭听审类似案件时都会被告知“性侵害是最容易被起诉,而最不容易被证实的”。将受害者说的“不”判别为“要”,将加害者
20、的言语挑衅视为“浪漫的花言巧语”,在无形中造成了男性话语对女性话语的“第二次强奸”18。似乎女性不曾拥有主动且专属于她们的声音。于是,一些女性主义流派开始在探寻女性“自身的声音”中论述一种另类的“平等观”。1.卡洛儿吉利根提倡“不同的声音”劳伦斯 科尔伯格曾对两性的道德发展程度进行过衡量,提出男性的道德发展程度一般要高于女性。他将人的道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前道德阶段,在此时期人的道德行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倾向于在快乐与痛苦间进行选择。第二个时期是习惯阶段,在此阶段人的道德行为是通过他人对自身行为的评价,在羞耻与褒奖间衡量利弊。第三个时期是后习惯阶段,在此阶段人的道德行为
21、并非基于具体的群体关系,而是立足于抽象的道德原则来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指引。在测试中,科尔伯格发现女性成员更多地考虑一些具体而现实的问题,而男性则会在抽象的正义原则间给出明确的答案19。卡洛儿 吉利根认为这种不同的判断方式展现出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特点,但这种差异并不能说明女性的劣势。她发现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女性有着一种有别于男性的独特认知方式,具体表现为:一是女性对人际关系的看待更加偏向于交互,将其视为“一张人际网”,而男性则更多将其视为一个层级。二是女性在评判道德问题时更希望获得更多的具体信息,并常对对象予以关爱和尽量避免伤害。而男性则更多地通过抽象的原则来思考,寻找一种果断的抉择。三是女性的伦理
22、内涵是关爱或责任,而男性的伦理内涵是正义或权利。四是男性对待身份问题常常是割裂与分离的,而女性则是依附与结合的20。显然,两性的认知方式不分优劣,女性的认知方式具备一种不应当被忽视的价值。2.“非对称平等观”的塑造有别于此前形式平等观“理性化”的倾向,具有女性文化视角的话语诠释,在被不断挖掘和对比后呈现出一种“女性优势”。20 世纪 80 年代的文化女性主义并072 Academics and Practice 学术与实践不主张推翻男权制,而是要求对女性价值进行重新评估,以突出女性的重要性。该主义设想,如果整个社会机制是建立在女性价值观的基础上,那么社会将富于生产力、和平与正义21129。母性
23、的道德崇尚感、气质的高洁素丽、言语的感性与直观都被赋予一种可贵的文明进步品质。于是一种分离倾向在女性主义者大喊“女性式优越”(Female as superior)的口号下被展现出来21135。女性式优越强调优越的同时并不排斥不优越,男性则一味强调男性特质压倒一切。笔者将这种两性交往观视为一种“非对称的平等观”。但这种平等的确立十分牵强,无论是它的表达,还是它的导向皆受到了质疑。3.差异本无来自贝尔的质疑女性主义者在批判男性主义心理学时,不应只是反对一种性器官至上的表述,还应有对“身体是至关重要的”这一基本理论前提的彻底怀疑。可是女性主义者们往往紧抓着前者不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想法使得“
24、子宫嫉妒”21135、“阴性书写”等话语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是一种与男性话语极为相似的表述。“那些强调文化和权力的女性主义学家们同样被局限在她们的知识领域内进行思考。心理学理论强调童年的经历与性别的差异,乔多罗的客体关系理论就对其全盘吸收。强调男性宰制的学者们则倾向于借用马克思主义或是批判法学理论,或是两者皆用来进行推理。即使她们坚持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会曲解现实而非阐释现实,她们基本上也只是在分析中把阶级换成了性别。”1251贝尔的质疑是有道理的,就像在分析不平等的男权制时,男权主义者所运用的方式是将性别差异的事实视为一种内涵价值判断。这种从事实推导价值的方式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然而,女性
25、主义者在纠正这种不合理时,依然希望通过论证一种无差异的假设性事实来作为两性平等的价值观证明。可是这种假设既无法证明又无法证伪,最终使得这种捍卫脆弱不堪。于是,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的观点便应运而生,即从男性至上转变为女性至上。可是,这种极端的设定不仅没有给女性主义运动注入更强大的自信与动力,反而激起了更为激烈的男性对立,导致社会上弥散着浓重的厌女倾向21289。同时,女性主义者对女性独特话语的描述缺乏一种原创性。尽管它突出一些过往不为人所正视的女性气质,但是它终究只是作为男权二元对立话语体系中的一环。因此,贝尔质疑两性差异的存在,在她看来“女人和男人的生理属性是事实,但是这些属性所造成的差异
26、是社会所建构的。性别差异并没有固定的含刘卓: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平等观073义。”1252两性的特质皆是一种社会性别功能化的不同表达,男性在压制女性的同时也压制了自己。综上,对于是否存在另类平等观,本文是存疑的。不过不同声音的表露,不仅发出了女性的声音,还发出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和不同信仰的声音。女性主义的平等观正面临后现代式的挑战与机遇。三、对女性主义平等观的挑战与重构后现代对普遍性的质疑源于一种反本质主义的倾向,无论是男性一元论还是女性一元论,抑或是两性二元论,皆无法摆脱从本质主义走向另一个本质主义的历史循环。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这种循环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无足轻重”的,因为作为边缘化的个人,受到主
27、观性与偶然性的影响而被排除在抽象共同体的理性价值之外。经由经验所得出的实证结论不过是一种权力话语的再表述22。受此观念影响,批判种族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此前确立的女性主义平等观不过是一部分精英女性的号召与利益合理化罢了。(一)社会性别结构的多样态对女性主义平等观适用性的质疑当下女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双性别者、跨性别者、怀疑者(或是酷儿)、中性者等极大冲击了传统性别的男女二元构造,这个时代也被纽约时报称为LGBTQIA 时代。过往数个世纪的女性运动几乎都是在争取一种在传统性别模式下作为异性恋的“正常女性”的权益23。然而当对“正常”的认知被突破,男女二元异性恋至上的不平等结构由此形成。
28、女性主义平等观就此会如何应对?笔者将在不同的性别构造模式中对其进行分析a。1.模式一:静态、单向度的男女二元结构受本质论价值观的影响,在此性别模式下仅容忍异性交往关系。两性关系或男尊女卑,或女尊男卑。就女性主义平等观而言,这是一种绝对不平等的性别构造。仅容忍一种性倾向,使得这种性别结构只在抽象层面对两性平等关系进行了形式化塑造。一旦落到实处,该种形式平等的框架易造成实质不平等的结果。a在叙述性别构造时,笔者将以静态与动态来描述性别模式对性别特征多样性的接受程度,用单向度与双向度来描述性别模式对性别转换的价值考量以及用二元与多元来描述性别模式所考察因素的层次性。上述三个指称的内涵并非彼此分立,而
29、是相互影响。074 Academics and Practice 学术与实践2.模式二:静态、双向度的男女二元结构在此性别模式下仅容忍异性交往关系,但不受本质论价值观的影响。在此模式下两性关系是交互的,要么一同提升(主体性超越),要么一同堕落(主体客体化)。在此,女性主义平等观不仅需要在事实层面维持两性平等的状态,还要在价值层面超越平等的形式内涵。通过赋予平等价值以丰富的实质意义,促进两性主体不断地相互吸收和批判,从而实现两性的真正平等与和谐。但是这种实质意义的丰富不具有包容性,它忽视了作为个体的人的性自主选择。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女性主义平等观对个体的关注仍是不够的。3.模式三:动态、单向度的性
30、别多元结构在此模式下容忍同性恋及其他性取向,但受本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此模式下或男尊女卑,或女尊男卑;或异性恋优于其他性取向,或其他性取向优于异性恋。在此,女性主义的平等观仅能揭示男女不平等的格局,而无法客观地面对不同性取向间的不平等格局。这就导致实质平等的确立只能是在特定性取向上实现对性别关系的客观正视。而在面对具体个人的性取向时,不仅难以认同,反而还会为了保持性取向的普适性而选择压制个体的性自主选择。4.模式四:动态、双向度的性别多元结构在此性别模式下,不仅容忍同性恋及其他性取向,还不受本质论价值观的影响,两性之间或多种性别之间(在此性别模式下两性的界线变得十分模糊不定)是交互的24。可
31、见,这种实质平等的性别结构容忍了个人的性取向选择自由。以此为基础建构的女性主义平等观,除了需要维系形式平等的价值导向外,还需要在融入进步价值观的基础上,能动地应对个体性别交往形态的多种可能。因此,一种充分的平等观并不是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价值内涵,它应当涵盖更多,随着个人的充分发展而容纳更多有益的性自觉价值25。从而使每个性别的全面自由发展成为所有性别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综上,女性主义的平等观受性别构造模式的影响,在不具包容性的结构中,不具包容性的观念使女性主义平等观漠视了个体性别交往模式的多样性,进而突出特定性别交往模式的霸权地位。立于此,平等价值的结果导向是实质的不平等。在具有包容性的结构中
32、,女性主义平等观若持不具包容性的平等态度,它将是有害的。因为,此种平等观不仅无法面对个体性别交往事实形态的多样性,还妄图用假象的实质平等化约掉个人性别交往模式的选择自刘卓: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平等观075由。立于此,平等的内涵是被迫的同一。相反,在包容性的结构中,女性主义平等观若持有包容性态度,则其平等的内涵能容纳更多的价值取向。例如,对具体个人的关注,对性取向选择自由的充分尊重、对有益方向的持续坚持,等等。立于此,平等才具有价值超越性。此种女性主义平等观真正使一种不断衍生的理论获得了共识。也正如凯恩所言:“我们在广泛倾听不同性别者及性取向者的声音的同时,也将促进社会性别的必要流动性”1553。(
33、二)与性别相关的诸要素对女性主义平等观共识性的冲击对两性的区别对待不仅由于性别差异,还受到种族、宗教、地域、国别、代际、民族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存在于两性间的不平等是始终如一且极度相似的,即男性对女性的全面压制。在面对这些复杂情况时,女性主义平等观无法逐个剖析与应对,从而使其价值内涵遭遇共识性的冲击。当女性主义者面对种族问题时,“为谁争取平等”的认知常常会导致女性主义者内部的对立。黑人女性主义者始终坚信当下的女性主义理论是立足于白人女性的视角,它争取的不是全部女性的权益,而仅仅是白人女性的利益。在种族刻板印象深刻的社会,任何的偏见都有可能被视为种族歧视。而在美国的司法保护
34、中又常常将平等对待权视为一种消极的自由权利,这就为国家逃避平等保护义务大开后门15130。与此同时,在有关歧视行为的司法认定上,对严格审查或合理性审查的判断标准选择往往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15133-135。这就为一种性别偏见的“司法误入”提供了可乘之机。再加上种族因素,这种歧视的事实判断就更加无法确认。由此,女性主义的应对不应先在性别问题上大展身手,而应当首先解决种族问题。同时,女性与黑人同作为被压制的群体,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话语。基于对话的逻辑,一种多元交错的理论由此诞生。“多元交错论从社会层面分析了各种权力结构,即种族主义、父权制、异性恋、阶级关系等盘根错节,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压迫体
35、系。这个统治网以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社会地位的女性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1556多元交错实际上是对女性面对不同情境所产生的复杂屈从形态的客观描述。它的提出重塑了女性主义平等观的分析层次。如果说性别构造形态是它的内核,那么种族、地域、民族等诸因素将是它的外表。这个外表并不是被裹得严严实实的,而是充分地接触各种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形态。076 Academics and Practice 学术与实践除了种族因素,城乡间的差异明显又为人所忽视。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与城市的形态与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以往乡村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向城市输出,现在则转变为由城市向乡村输出。乡村,这个人口被过度抽离的地
36、带,它逐渐成为一个由女性、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所聚集的混杂空间。于是乡村女性相较于城市女性被更为牢固地内化在家庭里。她们作为家庭重要成员,面对抚养的双重压力,深受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剥削15170。就此,源于城市女性视角下的女性主义平等观是无力的,因为它无法应对现代乡村社会分化的经济关系与割裂的生活情境。乡村女性成为“一个要照顾别人的依附者”26,必然毫无发声的可能。因此,女性主义的应对不应当局限在对海市蜃楼般的和谐关系的设想中,而是应当确立国家的社会化抚养责任,以确保乡村女性的人身独立与行动自由,从而为实现乡村地域中的两性平等愿景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和制度支撑。(三)独特女性主义平等观的观念“祛魅
37、”来自波斯纳的批判几乎每一种女性主义流派都在塑造一种专属于女性的话语表达,从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理性女性”、激进女性主义的“他者论”到文化女性主义的“子宫优势”、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再生产价值”再到生态女性主义的“包容和谐”,皆是在发出吉利根式的“不同的声音”,不过这些被标榜为专属于女性的特质是否仅能由女性来展示呢?理查德 波斯纳对此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在司法实践中,对侵权责任的认定,一些女性法官提倡用女性主义侵权法的邻里关心(caring neighbor)取代常人(reasonable man)规则。但是,每种侵权责任都有其适用范围。例如,在某人为避免一个预期成本为 100 美元的事情,却需
38、要花费“110 美元的关切”时,那么法律就不能因为某人未能预防事故的发生而让其承担责任27511。两性间的特质常常是平均地分散在男女之间。纵使女性法官在实践中总是强调平衡、重视宽泛标准、追求实质正义,男性法官总是重视法条、强调技术细节、偏爱难办案件,但任何法律制度都不是建立在两种极端倾向之上,而是保持一种中和与平衡的立场。因此,一些女性主义式的法律观点表达,包括女性主义的平等观都只不过是在“一个已知连续体上有所调整”27509,而非塑造一种看待问题的新方法。但是,波斯纳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在男权话语中,根深蒂固的分离倾向常将抽象与具体、一般与特殊、公共与私人相割刘卓: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平等观077
39、离。尽管男性同样也可以像女性那样富于关怀,但是这种关怀只是抽象的、一般的。一旦步入具体的情景,这种关怀就会随着距离的延长而变得暗淡。但是超脱二元对立,进入到一种多元交互的视角中,具体的、特殊的和那些隐形的边缘要素就会在与核心要件的对话中,不断进行反思与自我改造,而这正是由女性主义来完成的话语体系的转换。一旦二元对立的体系被解构,两性将在多元交互的实质平等相处中,自觉地提出超出性别特定化的有关人类的问题1256,同时在相互促进中实现每个人最充分的发展28。因此,这种独特性是从女性主义对传统男权二元对立结构的挑战中确立的,它不只是由女性来讲述的独特表达,而是将一般性话语与特殊性叙述视角的表达方式相
40、结合而形成的女性主义平等观。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为“做更好的人”29而大胆地声称自己是一名女性主义者。四、结语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平等观是对男权制社会结构下的本质主义平等观的解构。其解构的方式是在时空领域中全面剖析上述本质主义平等观的谬误。就时间领域而言,两性先天不平等论与后天不平等论分别从女性不平等遭遇的制度化与两性事实性差异的价值异化两个方面,论证了男权制社会结构下本质主义平等观的主观偏见与逻辑悖论。就空间领域而言,物质场域的女性劳动非价值化与精神场域的女性主体地位的矮化,均使得男权制社会结构下的本质主义平等观的确证既不是立足于客观的经验事实,也不是在不同的认知领域中辨析两性价值诉求的差异
41、,而是始终以男性的标准来主观臆断社会平等的内涵。由此,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平等观是从性别视角对现代社会平等观念的反思与批判中诞生的。不过,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平等观不是一味停留在对男权制社会结构下本质主义平等观的解构,其在反思与批判的过程中还建构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平等观。具体而言,女性主义平等观呈现出三种样态,即同质且平等的形式主义平等观、差异且平等的实质主义平等观以及反思差异构筑下的动态平等观。总之,上述三类平等观的提出均是女性主义试图突破男权制社会结构下本质主义平等观的努力。女性主义平等观在解构男权制社会结构下的本质主义平等观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解构自身确立的平等观,追寻共享、多元与包容特性的平等价
42、值集合群。078 Academics and Practice 学术与实践参考文献:1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35.2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延弼,译.杨昌裕,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98.3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52.4卢梭.社会契约论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4.5西蒙娜 德 波伏娃.第二性 II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9.6约翰 斯图尔特 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M.汪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353.7卢梭.爱弥儿(下卷)
43、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810.8巴霍芬.母权论:对古代世界母权制宗教性和法权性的探究M.孜子,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8:189-193.9玛丽 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M.王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0 安 托 瓦 内 特 福 克.两 性M.黄 荭,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1西格德蒙德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M.程小平,王希勇,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1:131.12朱迪斯 贝尔.女性的法律生活构建一种女性主义法学M.熊湘怡,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DELPHY C.Close to Hom
44、e:A Materialist Analysis of Womans Oppression M.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4:16.14CYNTHIA G B.Recovering Socialism for Feminist Legal Theory in the 21st Century J.Connecticut Law Review,2016,49(1):110-129.15辛西娅 格兰特 鲍曼,於兴中.女性主义法学美国和亚洲跨太平洋对话C.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16上野千鹤子.父权制与资本主义M.邹韵,薛梅,译.杭
45、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17韦恩 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M.李桂林,李清伟,侯建,等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34.18凯瑟琳 A.麦金农.迈向女性主义的国家理论M.曲广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233.19LAWRENCE K.Moral Development:A Review of the Theory J.Theory Into Practice,1977,6(2):53-59.20CAROL G.Hearing the Difference:Theorizing Connection J.Hypatia,1995,10(2):120-127
46、.21李银河.女性主义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22朱迪斯 巴特勒.消解性别M.郭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52.23朱迪斯 巴特勒.性别麻烦M.宋素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12.24AYALA S,VASILYEVA N.Extended Sex:An Account of Sex for a More Just Society J.Hypatia,2015,30(4):725-742.25RENEGAR,VALERIE R,SOWARDS,etl.Contradiction as Agency:Self-Determination,Transcendence,and Counter-Imagination in Third Wave Feminism J.Hypatia,2009,24(2):1-20.26高景柱.女性主义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性别正刘卓: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平等观079义J.妇女研究论丛,2012(1):5-11.27理查德 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下册)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8郝伯特 斯宾塞.社会静力学M.张雄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34.29 奇 玛 曼 达 恩 戈 兹 阿 迪 契.女 性 的 权利M.张芸,文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