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NGLISH SQUAREENGLISH SQUARE Tel:027-8715 8992摘要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 自发表后受到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广泛解读,小说主人公艾米丽从一位美国南方的贵族小姐变成了凶手,这背后不仅是社会现实的多重压迫,还是艾米丽“超我”“自我”“本我”三重人格间的矛盾冲突而导致的精神患病。关键词 艾米丽;三重人格;精神分析中图分类号 I1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167(2024)12-0050-04收稿日期:2023-9-11作者简介:宋天宇,贵州大学。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精神分析视域下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 宋天宇1 研
2、究背景1950年,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凭借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获得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福克纳一生创作颇丰,让人钦佩的是,以创作长篇小说著称的福克纳同样也创造了很多中短篇小说。在小说文体与叙述手法的多样性中,福克纳建构了一个极具广度和深度的美国南方世界。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在1930年4月一经发表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小说特殊的叙事手法与丰富的主题意蕴受到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多样解读,从女性主义、叙事结构、现实主义等角度对文中艾米丽的形象及其悲剧命运进行了多重分析。但在对文本仔细阅读后,笔者发现艾米丽始终处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间的矛盾状态之中,
3、从而导致了艾米丽精神患病,也是造成她结局的内在原因。本文从精神分析角度对艾米丽的形象进行解读,为艾米丽的形象内蕴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为艾米丽的结局提供了多样性思考。2 研究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潜意识与无意识三个部分,意识是指可以察觉并能够被直接感知的部分,潜意识是未能达成意识状态即不能被认知到的部分,主要指受到压抑的欲望和本能冲动。人的本能和欲望是不能直接变成意识的,所以潜意识分为潜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存在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指那些暂时被遗忘的意识内容,在需要时就会变成意识;无意识是指存在于人心理结构深层中很难被察觉和认识到的部分,也就是被压抑的本能和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和性欲望,这
4、些受到社会道德、风俗、历史等约束的无意识只有在被社会意识接纳和赞成后才能成为意识。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弗洛伊德在意识、潜意识与无意识心理结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人格系统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组成。“本我”隐藏在无意识之中,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组成,遵循快乐原则,不受客观环境和社会环境(道德、价值、法律等)的约束,追求即刻的满足与快乐,躲避痛苦和不愉快。这是人格中最深层的基础,最原始的部分,驱动着人的活动。“自我”在本我与外部世界、欲望与满足的中间起着调节作用,遵循现实原则,帮助个体与现实世界协调发展,在符合客观现实的情况下满足“本我”的需求。“超我”代表着理想
5、,遵循道德原则,压抑“本我”中的欲望按照社会道德标准引导“自我”走向更高的层次,努力达到理想与完美。“它衡量是非善恶,代表理想,而非现实,追求完美,而非快乐。它是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处于人格的最高层”50英语广场2024年04月(总第264期)(王光荣,1994)。“本我”追求快乐,是人的生物秉性,人格中的生理成分;“自我”追求实际,是人与客观现实间的相互作用,人格中的心理成分;“超我”追求完美,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人格中的社会成分。这三个层次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当三者保持平衡时人格就会得以发展,当三者处于矛盾中时人格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个体就会出现精神患病,艾米丽始终处在“本我”“自我”“
6、超我”三者的矛盾状态中,在外部与内部双重因素的影响下走向极端。3 被约束下的“超我”“超我”代表着理想,遵循道德原则,压抑“本我”中的欲望按照社会道德标准引导“自我”走向更高的层次,努力达到理想与完美。小说一开始就是艾米丽的葬礼,作者也刻画了艾米丽的基本形象一座象征着传统道德与贵族精神的纪念碑。艾米丽的“超我”,要首先从她的贵族身份出发。对艾米丽这样的美国南方贵族小姐而言,她们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就是贵族身份和贵族精神下的行为准则。艾米丽身为贵族,从小就受到贵族精神以及父权制教育的影响,对于艾米丽来说,最完美、最符合道德标准的形象就是贵族淑女,所以艾米丽的“超我”就是贵族精神的完美代言人,只要她
7、按照贵族的道德标准行事,那她就达到了她自己以及小镇上其他人所认为的“超我”。美国南方贵族自视清高,认为他们的圈子以及社交活动只能局限在同是贵族的人群里,所以弗洛伊德人格系统理论中“超我”所强调的社会活动在美国南方贵族这里只局限于他们内部,他们认为贵族阶级的女性必须符合他们的理想,抛弃身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该有的欲望和追求,成为一个安静顺从、温柔纯洁的“圣女”,按照这样的标准,早期的艾米丽完全符合南方贵族所认为的“超我”。在很长的时间里,小镇的居民都把艾米丽一家看作一幅活着的画,画面的背后所体现的正是温顺优雅、身着白衣的贵族淑女和掌握着家族绝对权力、手持鞭子的父亲。这样的家庭是看不上别的男人的,她的
8、父亲赶走了所有青年男子,艾米丽在父亲去世之前也从未逾矩。艾米丽与小镇上的其他居民并不亲近,居民们对艾米丽小姐的形容都是“丰碑”“画里的人物”“天使”等让人感到有距离感的词汇,从小说中的多处描写也能看出艾米丽保持着贵族高贵的姿态,比如家里的家具不论多么笨重和过时都包着皮革。镇上的人都对艾米丽的贵族身份保持着尊敬,镇长称呼她为“贵妇人”,在未收到艾米丽的纳税通知时亲自写信表示他们愿意“登门拜访,或者遣车相迎”。到了后期,贵族精神的“超我”代表变成了艾米丽的堂姐妹和小镇上一些年纪大的妇女。在她们眼中,艾米丽是高贵显赫的南方贵族,始终要秉承贵族精神,艾米丽父亲的去世意味着家族权力的衰落,代表着艾米丽不
9、再受父权制的压制,此外,这对从小依附于父亲生活的艾米丽来说意味着生活支柱的消失。让大家吃惊的是,在父亲去世后艾米丽和一位来自北方的建筑工头荷马巴伦谈上了恋爱,那时的美国南方贵族对北方人持非常轻蔑的态度,更不要说恋爱结婚。堂姐妹和年纪大的妇女们认为艾米丽的恋爱是极其丢脸的事,不符合其贵族的身份。尽管这时候的艾米丽已经逐渐违背贵族准则,但她仍然保持着贵族的体面,在父亲死后的第二天全镇妇女上门吊慰时,艾米丽装束无异于平常,表情中不存一丝哀色(福克纳,2017)。在那些妇女们因为艾米丽的恋情对艾米丽的称呼由“艾米丽小姐”变成了“可怜的艾米丽”时,在她们躲在百叶窗后对艾米丽和恋人驾着马车出游议论纷纷时,
10、艾米丽仍然“把头抬得老高”,保持着她作为家族末代人物的尊严。在艾米丽的身上,始终显现着贵族道德准则下的“超我”。4 适应现实的“自我”“自我”居于“本我”与外部世界、欲望与满足的中间,遵循现实原则,帮助个体与现实世界协调发展。在父亲去世之前,艾米丽一51ENGLISH SQUAREENGLISH SQUARE Tel:027-8715 8992直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就像小镇居民印象中的那个画面“形体苗条的艾米丽小姐身着白衣处于景深中,她父亲背对女儿、手攥马鞭、叉腿兀立的剪影在前,一扇敞开的大门将二人框于同一画面中”(福克纳,2017)。艾米丽生活在她父亲的背后,父亲操控着她的生活,是她生活规则的
11、制定者。父亲还在世时,生活在父亲教育中的艾米丽活在父亲建筑的“阁楼”中,对外界的变化没有具体的感知,与小镇居民没有交流和来往,可以说此时的她与社会现实是脱节的。在父亲去世后,艾米丽显然对外界充满着恐惧,她不知道人们会来到去世的人家里拜访,她不愿意承认父亲的死,在小镇的新兴领导层要使用法律这样的现代性武器时艾米丽终于败下阵来。在父亲死后,艾米丽开始自己适应社会现实,居民们觉得“单身独处,贫苦无告”的艾米丽小姐“变得懂人情了”,“也能体会到多一分钱喜极、少一分钱悲绝的心情了”(福克纳,2017)。艾米丽开始与现实进行调和,寻找自己的社会角色,比如小说中提到她在四十左右开授了瓷器彩绘课,教镇上的孩子
12、学习画画。艾米丽的“自我”人格在与客观社会发生作用时,艾米丽贵族精神下的“超我”也始终存在,保持着她高贵的身份,在参议员们因为纳税问题登门拜访时,艾米丽没有请他们坐下,并且一再强调自己无税可缴后就让仆人将他们请出了家门;在艾米丽去药店购买砒霜时,面对药剂师的询问和疑惑的眼神,艾米丽身子挺直,双眼直视药剂师直到他将目光移开,把砒霜包好。另一方面,除艾米丽本人身上有着“自我”人格的表现,故事中的叙述者“我们”即小镇上的居民更是体现着“自我”人格。“他们是小说中最为理智的因素,是现实世界的代言人,他们感情丰富,有血有肉”(洪增流等,2006)。“我们”尊重艾米丽的贵族身份,尽管艾米丽在很长时间里都将
13、屋子的前门关闭,也很少出门,大家与艾米丽有着距离,但是对艾米丽的关心和同情贯穿小说始终。在艾米丽受到父亲的压制而在三十岁没有婚配时也“并无幸灾乐祸之心”;在艾米丽父亲过世时“上门吊慰,提供帮助”,对于艾米丽不愿承认父亲死亡而坚持要保留父亲尸体时也相信艾米丽这样做是因为控制不了自己,只是想拖住这个剥夺了她所有快乐的人;在艾米丽追求幸福与荷马一起出游时会为艾米丽心有所依而感到高兴。“我们”尽力维护艾米丽贵族身份的高贵和优雅,理解艾米丽孤僻傲慢的性格是由社会与家庭等现实因素造成的,在哀叹旧时代的衰落中也适应着新时代的到来。小说中的叙述者“我们”是人格结构理论中“自我”追求实际,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
14、体现。5 逐渐显露的“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深层的基础,是最原始的部分,驱动着人的活动。艾米丽的“本我”人格一直隐藏在她的内心深处,长期受到等级森严的贵族制度以及封己守残的家庭教育的双重压迫。在父亲去世后艾米丽先天的本能和欲望挣脱牢笼,不再受道德、价值等的约束,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与快乐。幼年时期艾米丽的“本我”并未觉醒,在父亲所制定的贵族教育下生活,但随着年龄和身体的变化,艾米丽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和先天的欲望逐渐被唤醒,尤其是性本能,对于两性关系的好奇与渴望。但是她的父亲用鞭子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这让艾米丽三十岁了还未曾恋爱。艾米丽的欲望在“自我”与贵族精神约束下的“超我”的双重压力下受到
15、抑制,急迫地需要释放。在她父亲去世的那年夏天,艾米丽与美国南方人口中的北方佬荷马巴伦开始了约会,甚至不顾经济和地位的差距决定要与荷马结婚,这在小镇上的妇女看来是“全镇的羞辱”,但这时的艾米丽已经不再在意贵族道德准则,而是去躲避那些痛苦和不愉快,使“自我”赞成“本我”追求快乐的欲望。弗洛伊德本能学说认为性本能是人类一切活动的驱动力,人最基本的本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的本能(爱欲本能),一种是死的本能(破坏本能)。爱欲本能的目的是维护生52英语广场2024年04月(总第264期)命,企图将越来越多的有生命的物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整体,所以它又可称为生的本能;而破坏本能与爱欲本能相反,是想毁灭
16、生命,让有生命的一切退回到无机物状态,所以它又被称为死的本能。黄忠晶(2005)认为艾米丽的“本我”中存在着死的本能的一面,施虐狂倾向和受虐狂倾向就是死的本能的表现。由于艾米丽在此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其他男性,再加上欲望的释放让她迫切地想得到自由和幸福,艾米丽一厢情愿地想与荷马结婚,但荷马却喜欢与男人来往,无意成家,这让艾米丽陷入崩溃。长期将欲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艾米丽在父亲死后终于能够追求幸福和快乐,但是残酷的现实没能满足她的欲望,死的本能外化为仇恨,于是她选择毒死荷马。在艾米丽“本我”的逐渐显露中,她贵族精神下的“超我”以及与现实相适应的“自我”始终存在,三者处在矛盾状态当中。正如艾米丽在“本我
17、”唤醒后开始追求自己的快乐,与“北方佬”“一个打散工的人”恋爱时,年纪大的妇女们认为这是忘记“贵人德行”的行为,对此议论纷纷,但艾米丽仍然“把头抬得老高”,这既是艾米丽的“本我”在驱使她不必因为世俗而放弃自己的快乐,也是艾米丽贵族精神下的“超我”在告诉她不能向别人低头,要记住自己的高贵身份,但与一个来自北方的建筑工头恋爱确实又不符合贵族妇女的身份,居于“本我”与外部世界、欲望与满足中间的“自我”人格又让艾米丽不能忽视来自社会的压力。镇上的人为了阻止艾米丽恋爱,先是迫使浸礼会牧师去拜访,后又写信告知艾米丽住在亚拉巴马的亲戚。不论是新政议员还是艾米丽的堂姐妹,她们都紧紧地用“贵族礼仪”捆绑着艾米丽
18、,尽管艾米丽的“本我”战胜了他们,但是“自我”人格不断在加强艾米丽与小镇的联系。贵族精神下的“超我”、与现实相适应的“自我”、逐渐显露的“本我”在艾米丽的身上始终共存但却处在矛盾状态当中。6 结语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一开始就是艾米丽的死亡,故事的最后又回到艾米丽的葬礼,在叙述人的回忆中渐渐展开艾米丽的一生,这位美国南方传统的贵族小姐深受贵族制度和父权制的双重迫害,被迫放弃个人的快乐与自由,在以为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幸福时又遭到恋人的背叛。小说题目中的“玫瑰”不仅是指葬礼上大家覆盖在艾米丽尸体上的鲜花,也指被艾米丽亲手毒死后“献祭”给自己的荷马巴伦,更指的是艾米丽本人,这朵被封锁在过去而逐渐凋零的玫
19、瑰。作者用别具一格的叙述方式和不温不火的叙述语言讲述了艾米丽身上所体现出的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南方贵族的精神危机。艾米丽变化的内在因素是艾米丽人格中的“超我”“自我”“本我”始终处于矛盾状态,正如前文所述,贵族精神下的“超我”让艾米丽时刻保持贵族做派,“自我”又让她不断地与社会产生联系,控制着欲望与满足,而不断显露的“本我”让艾米丽冲破所有的藩篱。其实艾米丽的精神疾病在小说中就有隐隐表现,但“超我”“自我”和“本我”三重人格的矛盾冲突是艾米丽精神患病的核心因素。参考文献1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M.叶紫,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2洪增流,郝燕.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8-31.3黄忠晶.论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兼对几种观点的评析J.固原师专学报,2005(4):56-60+67.4王光荣.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64-67.(特约编辑:冯沛予)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