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江南文脉视域下的钟山文化特质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04177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2.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南文脉视域下的钟山文化特质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南文脉视域下的钟山文化特质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南文脉视域下的钟山文化特质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APPLICATION RESEARCH应用研究94Abstract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s the main distribution area in the Jiangnan region.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Jiangnan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ts cultural heritage.The famous mountains of Jiangnan form the geographic

2、al space of its culture and act as carriers for its continuation.Zhongshan,known as the“Mother Mountain”of Nanjing,has had various names since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becoming one of the famous mountains of Jiangna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It is characterized by both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

3、al traits.Based on an examination of the Jiangnan cultural style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the article constructs a historical and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focusing on the evolution of mountain names combined with“Eight Places”.It identifi es the cultural traits of Zhongshan,including its tangible

4、aspects like the place of scenic Dragon Coiling Landscape,the place of boundary-defi ning city mountain,the place of key strategic lock and key terrain,and the the place of restrict-ed prosperous land of upper Ji,as well as intangible aspects such as the the place of prosperous eight sights for tour

5、ism,the place of temples and Taoist temples in mountain and forest,the place of poetic and elegant gatherings,and the the place of retreats of famous scholars for self-cultivation.The article aims to display both 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cultural patterns of famous mountains in the Ji-angnan cultur

6、al lineage,offering insight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Jiangnan culture and providing a system-atic model for interpreting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mountains,thereby promoting the forward fl ow of Jiangnan culture.KeywordsZhongshan;cultural characteristics;J

7、iangnan cultural context;Jiangnan mountains;cultural layering园林,2024,41(02):94-102.文章编号:1000-0283(2024)02-0094-09 DOI:10.12193/j.laing.2024.02.0094.012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23-09-11修回日期:2023-12-21摘 要江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以长三角地区为其主要分布区,江南文化所处的地理环境成就了江南文脉延续的特征。江南名山作为孕育江南文化的重要地理空间形态,也成为江南文脉延续的载体。作为南京母

8、亲山的钟山曾有多个称谓,自魏晋存史,延续至唐时便名列江南名山,不仅具有物质文化特质,也具有非物质文化特质。基于对江南文脉式样的考察,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据整理,以钟山名称演变历史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建立以“山名+八地”时空分析为路径的历史名山演进技术逻辑,梳理出钟山所蕴含的“八地”文化特质,即山水形胜地、形便分界地、军事要冲地和皇陵禁封地的物质文化特质,八景游赏地、寺院道观地、雅集文兴地和修身隐逸地的非物质文化特质,力图展现江南文脉中名山文化的显性式样与隐性式样,为实现江南文脉的传承创新,构建解读历史名山文化特质的体系模式提供思路借鉴,以期促进江南文脉更好地奔流向前。关键词钟山;文化特质;江南文脉

9、;江南山林;文化叠加唐晓岚1968年生女湖南辰溪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名山风景史、风景资源及自然保护地研究高思源2000年生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人居环境历史研究施国俊1971年生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南京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志鉴编纂和方志学研究*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基金项目: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南历史名山明清史志的图像学研究”(编号:2022YJA760075);2022年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地方志专项课题立项项目“基于明清史志图像学分析的钟山胜迹演变及其江南文脉文化价值研究”

10、(编号:22SFZA-01);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遗产与森林环境史研究中心项目“江浙地区风景名山史志整理与研究”(编号:2021LYYB0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2019年研究生教育管理课题“林业院校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知识结构与专业课程设置探索”(编号:2019-NLZX-ZD15);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与保护地研究中心研究项目“中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系实证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编号:2020NPB01)江南文脉视域下的钟山文化特质研究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hongshan Culture f

11、rom the Perspective of Jiangnan Cultural Context唐晓岚1,2*高思源1 施国俊3TANG Xiaolan1,2*GAO Siyuan1 SHI Guojun3(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37;2.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南京 210037;3.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南京 210019)(1.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China,210037;2.NFU Academy of C

12、hinese Ecological Progress and Forestry Development Studies,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China,210037;3.Offi ce of Nanjing Local Chronicles,Nanjing,Jiangsu,China,210019)园林2024年第41卷第02期95Landscape Architecture Academic Journal近年来,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城市及区域历史文脉的重视达到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继2013

13、年提出“城市建设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重要论断后,2023年又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江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江南文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文脉由江南地区的自然肌理为基底,借江南地区的文化记忆为载体,以江南地区的历史文脉为传承,江南名山因此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特质作为一物区别于其他的特殊表征,在文化传承中有其专有性和延续性。作为江南名山的典型代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历史积淀融合形成的自然与人文荟萃的钟山,以其独特且复合的文化特质成为江南文脉漫长发展历史的深刻见证,更肩负着文脉传承之使命。

14、学界对江南文脉的研究有基于江南文明的源起与历史探讨江南文脉的审美风格和文化基因1,也有聚焦宗教文化研究江南文脉中元代老学思想发展的新理路2;关于文化特质的研究,则多集中于史前文明的文化特质和格局3,或基于城市建构研究城市空间文化特质4;针对钟山文化的研究,偏重于钟山文化景观历史沿革及遗产构成,探究钟山的利用、开发和保护5-6。此外,基于古籍文献的文本分析多集中于数字人文的文本可视化研究7,关于古代舆图的图像分析则较多关注古代城池图中的城市意象8,针对历史地理时空分析的方法应用偏重于梳理地名文化和城市景观的时空演变特征9。从视角和方法看,学界已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缺少系统性的研究体系与思路方法

15、,且研究角度较分散,同时宏观上少有关于名山文化的特质分析,微观上也未见对特定山水景观特质的聚焦探察,利用历史文献进行考据梳理,实现从江南文脉和历史考辨视角,挖掘钟山名称源起并对其文化特质进行探察的研究更是鲜见。基于此,文章选取江南名山的典型代表钟山为研究对象,以江南文脉中的名山文化为切入,从其名称演变的考述出发,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特质,这有利于构建解读各类名山文化特质的体系模式,对于传承江南文脉和钟山文化,促进城市文脉延续和名山资源保护,进一步激发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1 研究理论1.1“文脉”与江南文脉“文脉(context)”最初为语言学概念,具有两个层次内容:一为横向时空关联

16、,即共时性(synchronic);二为纵向时空关联,即历时性(diachronic)。由此推知,江南文脉可理解为在历史发展过程及特定条件下,江南地区的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及相应文化背景之间一种动态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的总和10。再借助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CKluckhohm)将文化解读为显性式样和隐性式样的划分方式,具体为:显性式样包括一切与文化有关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隐性式样则为人类的审美、情感和观念等思维表象11。因此,江南名山是江南文脉载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类式样,江南名山的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可视为江南文脉显性式样,由文化背景、风景审美、诗词表达和名士情

17、怀等组成了江南文脉的隐性式样。1.2 文化分层与文化特质美国人类学家威斯勒(CWissler)在 人与文化(Man and Culture)中将文化分为4个层次,即文化特质(characteristic)、文化丛结(complex)、文化类型(type)、文化区域(area)。其中,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表现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12。这一理论又衍生出年代文化区(age&area)概念,即强调以文化的整合关系和时距关系研究区域文化分层和文化特质。就江南文脉和钟山文化而言,两者均表现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基于上述文脉与文化特质两种理论,可以发现,江南文脉的显性与隐性式样和文化特

18、质的物质与非物质表现存在同质异形现象,即显性式样与物质文化交叉互融,隐性式样与非物质文化协调补充。运用文脉和文化特质的理论思路,对钟山的山名源流和文化特质进行分析(图1),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2 研究方法与分析本文以文脉和文化特质理论思路为原点,以环境史学和景观史学为支撑,借助时间断面形态堆积和空间进化的历史地理空间叙述方法13,将历史背景与自然环境空间要素相关联,探究名山文化演变轨迹和不同历史时期地理空间中的形态表达,同时以人类学视野下的风景文化认知理论14为补充,借助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库和爱如生中国方志库的历史文献资源,从历史、文化与地理视角,基于江南文脉中名山文化的显性式样和隐性式样,利

19、用文本语义分析和图像分析的方法,挖掘钟山山水形胜、城山分界、军事要冲和皇陵禁封的显性式样(物质文化特质),剖析钟山八景审美、宗教文化、诗词江南文脉视域下的钟山文化特质研究 唐晓岚 等.APPLICATION RESEARCH应用研究96表达和修身隐逸的隐形式样(非物质文化特质),建立“从山名流变的名山认知出发探察山水形胜地(龙蟠形胜格局冠于江南形势)形便分界地(犬牙形便交错造就城山分界)军事要冲地(锁钥咽喉之态雄踞江左要地)皇陵禁封地(江南上吉之壤成就帝王江山)八景游赏地(江南佳丽胜景汇聚八景繁盛)寺院道观地(江南山林空间吸引寺观兴建)雅集文兴地(游山雅集品茗谱写诗歌佳作)修身隐逸地(修身隐逸

20、胜地孕育名士情怀)”这样一个以“山名+八地”时空分析为路径的历史名山演进技术逻辑(图2),并通过古代舆图和现代GIS分析技术实现古今对照,以期在构建解读各类名山文化特质的体系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对江南文脉和钟山文化的传承保护。2.1 钟山山名源流钟山得名,历经蒋山、紫金山、金山、北山、金陵山、圣游山、神烈山等多种旧称。其中,出现最早的名称为“钟山”,源于山形似钟,据 太平寰宇记:“汉舆地图名钟山”15可知,此名于东汉就已出现。“蒋山”一名则源于汉末东南地区蒋子文崇拜的流行,同时孙权避祖孙钟之讳,改为“蒋山”。“紫金山”源于晋元帝渡长江时,看到岸边山上烟云多呈紫色,故得“紫”字,而“金”字源于秦始皇

21、在金陵埋金的传说,二者结合得“紫金”之名,这一名称与东晋王朝借山中“紫气”为符瑞巩固统治也有颇多关联。同期因秦始皇埋金传说而得名的“金山”,则体现了秦始皇借“埋金”而镇“王气”以巩固政治统治的愿望。“北山”一名见于东晋,因其位于东晋建康宫城东北而得名。“金陵山”图1 基于文脉和文化特质理论的名山文化特质分析释义Fig.1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Mingshan cultural traits based on cultural context and Cultural Traits Theory图2 江南文脉视域下的“山名+八地”时空分析技术逻辑Fig.

22、2 Th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technical logic of mountain name+eight pla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iangnan culture21 园林2024年第41卷第02期97Landscape Architecture Academic Journal一名见于南北朝,源于楚威王置金陵邑,山因邑号。“圣游山”之名则见于唐 元和郡县图志:“梁武帝于西麓置爱敬寺,江表上巳常游于此,为众山之杰。”16登游钟山爱敬寺在梁时成为上巳节出游的热门风俗,游人中有皇帝,故“圣游山”之名缘来于此。“神烈山”这一旧称主

23、要来源于明嘉靖年间,皇帝为宣扬太祖雄才伟略下召进行的改名。2.2 江南文脉视域下的钟山文化特质江南文脉即指江南文化的源流脉络。江南自古风景秀丽,人杰地灵,良好的自然区位条件使得7 000多年前就已有先民在这片土地繁衍,创造了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灿烂的史前文明。江南文脉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代发展,源流清晰,脉络完整。江南名山是江南文脉的关键组成,钟山在唐时即位列江南道四大名山之一,地位显赫,作为江南山水环境资源的典型代表,其文化特质与江南文脉一脉相承。钟山山名源流的文化背景展现了江南文脉的隐性式样,龙蟠形胜、城山分界、锁钥咽喉、上吉之壤的物质文化特质构成了江南文脉的显性式样,繁盛八

24、景、山林寺观、诗歌佳作和名士隐逸的非物质文化特质又丰富了隐性式样,与山名源流一起,使钟山在江南文脉中成就了自身盛名。2.2.1 龙蟠形胜格局冠于江南形势钟山山体形似龙蟠,独特形胜格局作为显性式样,以物质文化特质冠于江南。钟山山势呈弧形,以中部主峰北高峰为最高,余脉东段延伸至城东南的马群和麒麟门一带,西段经由太平门入城,构成富贵山、覆舟山和鸡笼山,山势蜿蜒,状如巨龙,故有“钟山龙蟠”之称。南京依据长江天险,城池内外山体环绕,实为风水绝佳之所、繁盛龙兴之地,自古便有“虎踞龙蟠”之美誉,“钟山龙蟠,石头虎踞,长江千里,险过汤池,外连江淮,内控湖海,东南形势莫重建康”17,由此,钟山以“龙蟠”之势雄踞

25、江畔,与以“虎踞”之态著称的石头城互为映衬,共同构成南京地区龙蟠虎踞的山形意象(图3)。放眼江南,其形势整体平坦,境内港汊纵横,湖泊密布,地区以太湖为中心,东临大海,北濒长江,南部是杭州湾及钱塘江,西面则是皖浙山地的边缘,背山面水,形胜条件突出。但在81%海拔高度在50 m以下的江南地区,海拔近500 m的钟山显得格外雄伟,同时钟山北临贯穿江南地区的长江,占据江南绝佳山水形势条件,元代学者胡炳文在 游钟山记赞曰:“江以南形胜,无如昇,钟山又昇最胜处。”182.2.2 犬牙形便交错造就城山分界钟山拥有形便交错的物质文化特质条件,此显性式样常作为城山分界。明时统治者利用钟山、玄武湖和长江的原始自然

26、条件,从钟山西麓出发,沿玄武湖西南岸北向构筑城墙,至湖西北角则折而向西逼近长江东岸,接着转而向南至聚宝山一带,再向北终于西面城墙,秦淮河则作为活水,贯穿于城a 南宋龙蟠虎踞图b 钟山山形意象图图3 古今龙蟠虎踞形胜图Fig.3 Ancient and modern maps of Xingsheng of dragons and tigers crouching3江南文脉视域下的钟山文化特质研究 唐晓岚 等.APPLICATION RESEARCH应用研究98垣内外,形成“东尽钟山之南冈,北据山控湖,西阻石头,南临聚宝,贯秦淮于内外”19的独特城山形态。此外,“西南至于面对牛首山以为天阙,左映

27、钟山龙盘之势,右带石头虎踞之形”20构成了南京城阙相望带石城的城山风水,又有太平门处于富贵、覆舟二山之间的冈垄上,其为由城外东北部地区通向城内的最便捷通道。据此,钟山与牛首山以城阙相望之势,联合钟山余脉及其他山水构成了南京的城山分界关系。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以“山川形便,犬牙交错”作为政区划界的基本依据21,赋予“边界”实用政治的空间意义。江南地区地域辽阔,境内山水资源丰富,以行政分界为用的山体主要有浙江宁波句余山作为余姚县和句章县分界,湖杭天目山作为浙皖分界等。钟山位于南京市区,虽不至于分省界市,但其与牛首山作为辨方正位之山划定了南京的城山空间界线,同时构成了极佳的城市风水(图4)。2.

28、2.3 锁钥咽喉之态雄踞江左要地钟山除形胜冠于江南外,其显性式样中的军事形势也不容忽视。钟山的险要之处位于西麓至富贵山一段,此处不但地势高峻,而且源出山西南的青溪流经其间,南注秦淮河,为守战南京增添了几分险阻。328年,苏峻反叛于溧阳,渡江后经小丹阳北上至钟山,与晋军战于富贵山东,破青溪栅,长驱直入宫城。500年,南齐叛将崔慧景由京口向建康,乘黑从龙尾坡偷上,出其不意占领钟山,顺利进入都城。549年,侯景乱梁,邵陵王萧纶自京口入援,由间道夜行抵钟山。556年,徐嗣徽引北齐军潜入钟山,梁将侯安都和陈霸先分别将齐军堵截在龙尾坡和富贵山北,从而保卫了建康。589年,吴州总管贺若弼由广陵出发率军过江,

29、占领钟山后乘胜前进,以卷席之势一举攻下建康。1356年,朱元璋部将冯国用在钟山击败元军后夺取集庆。自1366年始,朱元璋东依钟山,北屏后湖,建成立体军事要塞明城墙。1853年,太平军为抵御清军攻击又于天堡峰峦顶和西峰龙脖子筑天堡城、地堡城以守卫国都。所以,钟山为南京的东北屏障和咽喉之地,堪称南京城东锁钥,是军事镇山的典型代表(图5)。从江南军事形势来看,钟山位于长江东侧,山体依江而立,从钟山东行,北路可达镇江,南路可通杭州,因此,谁占领了钟山,谁就握有控制南京与东南联系的主动权。北宋末年,宋高宗逃往临安,建康成了抵抗金兵的前哨。宋代许多有识之士都谈到建康在江南地区的战略地位,大学士胡安国直言建

30、康以三吴为东门,荆蜀为西户,七闽、二广为南府,为江南军事形势最佳之处,可以此据钟山和长江捍御强敌,以待恢复。2.2.4 江南上吉之壤成就帝王江山钟山龙兴之地的天然条件,使其成为皇陵吉壤的显性式样之选。吴、东晋、刘宋、齐、梁、陈六朝先后于建康定都,此外,明前期及太平天国时期都曾将建康作为国都,图4 钟山金陵城山关系图Fig.4 City and mountain relationship map of Zhongshan Jinling图5 钟山金陵军事形势图Fig.5 Military situation map of Zhongshan Jinling54 园林2024年第41卷第02期99

31、Landscape Architecture Academic Journal风水极佳的钟山因此成为历代帝王的陵寝之选。南京史上首位皇帝东吴孙权,死后葬在孙陵冈,即今之梅花山。此后的东晋和刘宋二朝七帝均葬于钟山之阳,周应和 景定建康志载:“蒋陵,今蒋庙西南有孙陵晋康帝陵、晋简文帝陵、晋孝武帝陵、晋安帝陵、晋恭帝陵。”21据明张岱著 陶庵梦忆载:“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蜕藏蔫。高皇帝与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22由此可见钟山上有红紫之气,为龙脉兴旺之所。明太祖朱元璋等一众皇室成员及开国功臣因此葬在钟山,钟山遂成为皇家禁封之地。钟山

32、14处明朝墓葬中皇室居阳,功臣居阴,群臣拱卫,显示出钟山非凡的政治地位(图6)。明孝陵所展现出的皇家“前朝后寝”制度,成为后世帝王陵寝的规制范本,也成为江南文脉中陵寝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明代墓葬对于墓道、筑墓材料等防盗设施的设计及“孝陵卫”官职的创设都为此后的皇家墓葬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2.2.5 江南佳丽胜景汇聚八景繁盛钟山八景体现出的风景审美构成其隐形式样。钟山自古风景奇绝,名胜壮美,无论是明代文伯仁所绘“金陵十八景”,还是 金陵图咏中的“金陵四十景”,亦或是清康熙江宁府志中的“金陵四十八景”,“钟阜晴云”始终位列胜景之首。此外,钟山胜景还有因南朝佛教居士周颙建造的草堂寺而得名的“草堂”

33、之景,因灵谷寺苍翠风物而得名的“灵谷深松”,登鸡笼山最高处有“远树接联,闾阎罗布,山雨一来,湘浪骤响,恍然云霄之上”23得景“凭虚远眺”,以及被赞为“北郊游览之最”的“鸡笼云树”。至清末,钟山胜景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了“台想昭明”“商飙别馆”“甘露佳亭”三景。从八景的营造序列来看,总体呈现傍山而建、因山就势的特征,“凭虚听雨”“台想昭明”二景位于山顶,借助地势的优势,可以俯瞰都城和玄武湖的景色;四景依山就势位于山坡处,“鸡笼云树”“钟阜晴云”“灵谷深松”三景中的建筑群顺应山势,由低到高、由下而上形成建筑序列,“甘露佳亭”则呈现出六朝依钟山余脉覆舟山而建的甘露亭胜况;二景建造在山麓地带,“草堂”一

34、景中草堂寺建在钟山西麓,“商飙别馆”中齐武帝所建商飙别馆位于钟山南麓梅花山。此八景一起构成钟山极具特色的胜景文化(图7)。江南作为“佳丽之地”,风景类型多样,景观特色明显,既有“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的峻山美景,又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丘陵景观,更有“一a 钟山-孝陵关系图b 钟山帝王及功臣墓分布图图6 钟山孝陵及帝臣陵寝分布图Fig.6 Distribution map of Zhongshan Xiaoling mausoleum and Emperors mausoleums6江南文脉视域下的钟山文化特质研究 唐晓岚 等.图例皇帝陵功臣墓0 25 50 100km 金陵图咏

35、称“凭虚听雨”,详见朱之蕃.金陵图咏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5.此处采用徐上添编绘的 金陵四十八景 中的 凭虚远眺 图,详见徐上添.金陵四十八景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11.二者实为一景。APPLICATION RESEARCH应用研究100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的水乡风貌。钟山八景作为江南山体景观的典型代表,超脱了自然风物的界限,以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相融的景观态势成为江南文脉中胜景文化的汇聚之地。2.2.6 江南山林空间吸引寺观兴建钟山独特的山林空间吸引寺观兴建,促a 草堂e 鸡笼云树b 钟阜睛云f 台想昭明c 灵谷深松g 商飙别馆d 凭虚远眺h 甘露佳亭a 钟山

36、灵谷寺图b 钟山宗教建筑分布进佛教隐形式样突出。在钟山历代风物中,佛寺建筑数量之多,样式之巧在江南文脉中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六朝时佛教的极度兴盛带来了山间林立的梵宫刹宇和悠悠的钟磬图7 钟山八景图Fig.7 Eight scenerys of Zhongshan图8 钟山灵谷寺及宗教建筑分布图Fig.8 Distribution map of Linggu Temple and religious buildings in Zhongshan87图例佛教建筑道教建筑0 25 50 100km101Landscape Architecture Academic Journal 园林2024年第4

37、1卷第02期之声,在朝代更迭中,多数寺庙毁于战火,至今仅存灵谷寺屹立于山左,岁月洗礼后仍保存完好,极具规模(图8)。钟山其余寺庙,如梁武帝所建大爱敬寺,六朝事迹类编“大爱敬寺,梁武帝普通元年造在蒋山之北高峰上”24,虽曾盛极一时,留下了梁武帝和昭明太子的众多诗词佳作,但于侯景作乱时惨遭焚毁,今天仅有遗址留存。此外,钟山还有道教第三十一小洞天紫霞洞,元末道士周颠隐居此洞修行,朱元璋称帝建都金陵后,封周颠为紫霞真人,他所隐修的朱湖洞,改称紫霞洞。明太祖、明成祖在位期间,更是先后数次发动多场声势浩大、卓有成效的归并佛寺运动,以分寺清宗,清明宗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江南佛教的兴

38、盛带来的却是王朝更迭下寺观的衰弱颓圮,钟山现存宗教建筑多为后代重建。然钟山绝顶或半山溪谷之间,时见颓垣遗迹,古寺废址,六朝钟山佛寺文化胜极江南的景象,可见一斑。2.2.7 游山雅集品茗谱写诗歌佳作钟山风景优美,地位独特,众多歌咏诗文构成隐形式样。王鹏善在 钟山诗文集中对历代歌咏钟山的诗歌和文集进行了整理和罗列,发现自六朝至民国,称颂钟山之人多达700,如六朝谢灵运、沈约等,唐王昌龄、白居易等,宋王安石、苏轼等诸多文人及官员留下名句,明清时期更是佳作频出,明有高启“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宋濂“钟山菀如沐,绣巘孕春饶”等;清有陈维崧“钟山后湖,长干夜乌。齐台宋苑模糊,剩连天绿芜”,亦有

39、吴敬梓“紫气冒碧峰,草木郁葱蒨。千磴挹晴岚,松风满台殿”等等。且文人墨客已经从形象、色彩、声音、空间等角度对钟山之景进行赞颂,如“春光发陇首,秋风生桂枝”是形象之景;“白云随玉趾,青霞杂桂旗”是色彩之景;“云峰响流吹,松野映风旌”是声音之景;“总驾越钟陵,还顾望京畿”体现了空间之景。此外,“山峰”“风”“云”“烟”“霞”“泉”“池”“林木”“花草”“禽鸟”等关键词在每首诗歌中都有所提及,对钟山整体风貌、建筑环境、作者情感倾向等都进行了描绘,诗歌作品角度多样、内容丰富。江南地区自古人杰地灵,习文重儒的教育氛围造就了历代辈出的人才,文学之光也因此在江南文脉中熠熠生辉。而钟山游山雅集品茗活动的盛行带

40、来了诗文的丰富,也极大拓展了江南文脉中的文学和文化,为江南文脉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2.8 修身隐逸胜地孕育名士情怀钟山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形象吸引名士,孕育隐逸情怀的隐形式样。钟山东连青龙山,西接青溪,南有钟浦,下入秦淮,北接稚亭山,全部位于城郭之外,而包于外郭之中,山水相依,风水特质明显,既可远离朝堂,又不至于太过远离凡俗社会,极其符合隐士对于修身隐逸之地的要求,由此,钟山吸引了大批文人隐士,金陵梵刹志有载:“(宋隐士雷次宗)吾少婴羸患,谢事钟山游道餐风二十余载归耕垄畔,山居谷饮”25,又有 太平广记:“汝南周颙隐居钟山,长斋蔬食”26,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晚年也曾隐居钟山,尧山

41、堂外纪载:“王安石,字介甫,晚居金陵钟山谢公墩”27。此外,东晋谢尚,南朝宋刘勔,南齐朱应、吴苞、孔嗣之,梁朝阮孝绪、刘孝标,唐朝韦渠牟等(详见 金陵梵刹志28),都曾隐于此。江南地区历来文化氛围浓厚,由此聚集了大批名人逸士,大多出身世家或曾从政于朝堂,因政局动荡或官僚纷争被迫辞官或遭贬谪,怀才不遇、抱负难施的困境使他们更加向往隐逸的超然生活,希望通过寄情于山水实现理想的生活状态。钟山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水环境吸引了众多名士前来修身隐逸,由此孕育出的名士情怀也成为江南文脉中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质。3 结论江南从历史到现实都堪称平原泽国,因受长江、太湖及钱塘江流域等水体滋润,历来是宜居的人间天堂

42、,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独特性,造就了江南文脉鲜明的文化基因。基于江南名山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的显性式样,文化背景、风景审美、诗词表达和名士情怀的隐性式样,能够梳理出钟山历经蒋山、紫金山、金山、北山、金陵山、圣游山、神烈山等多种旧称的山名源流背景,以此利用“山名+八地”的时空分析演进技术逻辑,挖掘出钟山蕴含的龙蟠山水形胜地、城山交错分界地、锁钥咽喉要冲地、上吉之壤禁封地4种显形式样和繁盛八景游赏地、山林寺院道观地、诗歌雅集文兴地和名士修身隐逸地4种隐性式样。这“八地”特质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既记录了钟山名称变迁,展现了江南文脉之美,同时为构建解读各类名山文化特质的体系模式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注:文中

43、图3-a改绘自 景定建康志龙蟠虎踞图;图5改绘自 大清广舆图;图6-a改绘自 金陵梵刹志灵谷寺右景;图6-b、图8-b改绘自潘谷西 中国古代建筑史;图7-a源自上海博物馆;图7-b,图7-h源自清徐上添 金陵四十八景;图8-a改绘自 金陵梵刹志灵谷寺左景;其余图片均由作者绘制。江南文脉视域下的钟山文化特质研究 唐晓岚 等.APPLICATION RESEARCH应用研究102参考文献1 谢金良.江南文脉的历史传承与文化使命J.人民论坛,2019(11):124-126.2 孙亦平.论江南文脉中的元代老学思想发展的新理路以杜道坚 道德玄经原 旨 为例J.道家文化研究,2021(00):96-11

44、4.3 刘越,吴卫红.长江下游史前文化格局与文化特质的形成J.中国文化研究,2022(03):39-55.4 蔡永洁,满姗,史清俊.从三个时期城市细胞的建构看中国城市空间文化特质J.时代建筑,2021(01):70-75.5 王君.钟山文化景观遗产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7.6 杨俊,张青萍.南京钟山历史文化景观层积认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1):86-92.7 欧阳剑.面向数字人文研究的大规模古籍文本可视化分析与挖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02):66-80.8 阴劼,徐杏华,李晨晨.方志城池图中的中国古代城市意象研究以清代浙江省地方志为例J.城市规划

45、,2016,40(02):69-77.9 赵思文,胡希军,金晓玲,等.古航道视角下聚落地名文化景观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湖南沅水流域为例J.地理研究,2024,43(01):214-235.10 苗阳.我国传统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价值评判及传承方法框架的建立J.城市规划学刊,2005(04):40-44.11 克莱德克鲁克洪,等.文化与个人M.高佳,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12 克拉克威斯勒.人与文化M.钱岗南,傅志强,译.北京:商务印刷馆,2004.13 菊地利夫,辛德勇.历史地理学的绝对空间叙述形式 历史地理学导论 选载之九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03):159-187

46、.14 张春彦,钱丰,王玫.人类的风景认知从边留久、和辻哲郎到法国拉维莱特学派J.风景园林,2021,28(03):21-24.15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594.16 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1783.17 黄之隽.江南通志:卷10M.清乾隆刻本(1736-1796):3.18 何鏜.古今游名山记:卷2M.明嘉靖四十四年刻园林学刊征集审稿专家持续中园林学术期刊创立于2021年1月,前身为 园林科普期刊,创刊于1984年10月,是一本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理论研究、学科综述、专题论述、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报告、典型案例解析等于一体的学术刊物。刊载

47、文章被科学引文数据库(SCD)、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STJ)等多家国内知名数据库收录。为进一步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增强稿件评审公平性及评审效率,在原有审稿专家队伍的基础上,园林学刊面向全国公开征集审稿专家。期待相关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踊跃自荐,或积极推荐符合审稿专家条件的人选。一、审稿专家应符合下列条件1.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及以上;2.近三年在主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学术性论文;3.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和较强的学术判断能力;4.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作风严谨,客观公正;5.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审稿

48、工作。二、自荐或推荐程序1.登录系统https:/注册用户后,提交审稿人申请;2.园林编辑部遴选确认,对入选的审稿专家,编辑部将通过确认函、电话或邮件告知。三、审稿专家具有下列基本权利1.选择是否参与审稿;2.获得审稿所需的有 关信息和材料;3.独立开展审稿工作;4.根据审稿数量获得相应酬劳;5.同等条件下,编辑部优先审读和出版审稿专家及其推荐的稿件;6.优秀审稿专家可作为编委推荐人选。四、相关事宜即日起可申请报名联系 电话:(86)21-54353667本,1565:18.19 陈沂.金陵古今图考M.明天启刻本(1621-1627):26.20 顾炎武.肇域志存:卷4M.清钞本(1616-1

49、912):51.21 唐晓岚,陈亚琳.四库系列丛书中“江南名山”出现及形象探察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2(02):46-60.22 周应和.景定建康志:卷43M.清嘉庆六年金陵孙忠愍祠刻本,1801:1.23 张岱.陶庵梦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4 朱之蕃.金陵图咏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44.25 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卷11M.清道光二十年刻本,1840:5.26 葛寅亮.金陵梵刹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65.27 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78.28 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15M.明刻本(1368-1644):1.29 葛寅亮.金陵梵刹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91-92.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