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南省总体规划纲要(-2030) 一、目的愿景战略目的:将生态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海南“生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消费时代、创新发展”三大机遇,拟定战略总目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战略定位:本次规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一点、两区、三地”。“一点”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实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二、总体布局依照全省“一点两区三地”
2、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性、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本,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增进陆海统筹”空间发展思路,统一谋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环保、资源运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基本上,调节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备资源,增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2030年,海南岛陆域空间中,一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33.6%;二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5984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46.4%;开发功能区面积3699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10.8%。表:海南岛各类功能区汇总表空间类型2030年各功能区
3、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一级生态功能区1153533.6%1153533.6%二级生态功能区1598446.4%1598446.4%开发功能区357110.4%369910.8%其她用地33099.6%31819.2%陆域共计34399100.0%34399100.0%注:一级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红线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区域。二级生态功能区。指进行生态指标管控区域,既是农、林业生产空间,也是重要生态空间。 三、生态保护格局基于山形水系框架,以中部山区为核心,以重要湖库为节点,以自然山脊及河流为廊道,以生态岸段和海域为
4、支撑,构建全域生态保育体系,总体形成“生态绿心+生态廊道+生态岸段+生态海域”生态空间构造。生态绿心。涉及五指山、霸王岭、黎母山等40个重要山体、62万公顷热带雨林和12个自然保护区,是生态保护与水土涵养核心空间。生态廊道。涉及38条生态水系廊道和7条自然山脊生态廊道,是全岛指状生长、山海相连生态骨架。生态岸段。涉及河流入海口、基岩海岸、自然岬湾、潟湖、红树林等重要海岸带类型。生态海域。涉及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海洋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近岸海域。图1:海南岛生态空间构造图 生态功能分区:涉及一级生态功能区、二级生态功能区和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功能区。一级生态功能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
5、控和刚性约束区域,是生态功能与生态安全核心骨架。一级生态功能区涉及禁止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和限制性生态保护红线区;禁止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禁止与生态保护无关开发建设,限制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内实行严格空间运用管控。图2 海南岛生态红线区域分布图禁止性生态保护红线区:涉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陆域种质资源分布区,其她极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红树林集中分布区,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其她极重要水源涵养区,极重要水土保持区,海岸带自然岸段保护区等。限制性生态保护红线:涉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她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饮用水源准保护区,其她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水土保持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
6、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岸带自然岸段生态缓冲区和核电安全缓冲区等。二级生态功能区。指进行生态指标管控区域,既是农、林业生产空间,也是重要生态空间。区内实行严格指标控制,面积指标可实行占补平衡。二级生态功能区重要涉及耕地,某些林地,某些水域以及其他重要生态空间。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功能区别为禁止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和限制性生态保护红线区。禁止性生态保护红线区涉及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含区内无居民海岛);领海基点保护范畴区域等。限制性生态保护红线区涉及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海草特别保护区,海洋保护区,近岸海域中增养殖用海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外无居民海岛,典型性热带海洋生态
7、系统,重要河口生态系统,重要滨海湿地、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迹,重要岸线与邻近海域,重要渔业水域,特殊岸段和其她海域(扣除海口、三亚等城乡岸段和海口港、清澜港、三亚港、洋浦港、八所港等港口建设岸段)等。资源运用与环境质量指标涉及:资源运用底线(耕地、永久基本农田、林地、湿地面积)、资源运用上限(水资源、能源、海岸线和岸段)、环境质量底线(空气质量、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 四、开发布局图3 全省开发空间分布图开发建设构造:建设海口、澄迈、文昌一体化琼北综合经济圈和三亚、陵水、乐东、保亭一体化琼南旅游经济圈,辐射带动全省;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滨海旅游公路、机场港口为依托,优化全省
8、城乡、旅游度假区和产业园区布局;加快特色产业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日月同辉满天星”开发建设构造。以海南岛及三沙市重要岛礁为依托,加强海上基地、机场航空、港口码头等基本设施建设,建立“布局合理、配套完善、保障有力”海洋资源开发格局。本岛开发区划:涉及“城乡功能区、旅游度假功能区、产业园功能区、重大基本设施功能区、乡村功能区”五类。城乡功能区。指有一定经济基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产业条件较好,应当重点进行集中城乡化区域,涉及各市县主城区(中心城区)和各建制镇。旅游度假功能区。指依法批准旅游度假区、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及其她已经建成度假区,涉及重点旅游度假区、其她旅游度假
9、区和旅游景区景点。产业园功能区。指经省级以上政府批准,以增进产业发展为目的而创立空间载体,通过产业集群等模式,并配套有关优惠政策,从而达到集聚创新资源、哺育新兴产业、增进转型升级目。乡村功能区。指承担乡村居住、生活和产业功能村庄建设区域。乡村功能区应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服务、休闲农业服务等。基本设施功能区。重要涉及省域路网(涉及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等)、光网、电网、气网、水网等基本设施“五网”建设。海域开发功能区划:海洋开发功能分区别为海南岛近海海域和三沙海域。五、新型城乡化城乡化发展目的:坚持把全省作为一种大都市统一规划,优化全省城乡空间格局和功能定位,以生态文明、全
10、岛同城、区域一体、梯度推动、城园互动、产城融合为指引,增进两极地区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城乡及乡村就业吸纳能力和收入带动能力,增进就地就近城乡化,有序推动全省大中小都市和小城乡、乡村协调发展,最大限度优化空间资源配备,实现全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省城乡和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人口总量预测。按照国家关于规范,预测海南省常住人口为1084万人,2030年为1268万人。城乡化水平及规模。常住人口城乡化率达到60%左右,城乡人口约650万;2030年城乡化率达到70%左右,城乡人口约887万;到全省建成100个特色产业小镇,2030年将所有建制镇建成特色产业小镇。城乡化发展模式及实行途径:优化省域各
11、类资源要素配备,突出重点、差别引领,形成以南、北两极一体化发展区为全省新型城乡化、新型工业化核心,以其他设市都市和县城乡为支撑,以特色产业小镇为基本,以旅游度假区、产业园区为补充城乡化实行途径。两极引领。采用“区域一体”模式,加快发展海澄文一体化发展区和三亚陵水乐东保亭一体化发展区,成为引领全省城乡发展南北两极。多点支撑。采用“内涵集聚”模式,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都市和县城乡集聚,提高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本设施运用效率、夯实都市和县城产业基本,完善都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就地就近。采用“特色引领”模式,高水平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小镇,作为推动海南新型城乡化重要抓手和农业人口就地
12、就近城乡化载体,有效吸纳本地农民就业、改进民居生活、吸引外来消费。支持建设美丽农(林)场,将农(林)场场镇和作业区、生产队建设纳入统一规划,推动农(林)场场部与所在市县镇墟优化布局、有机融合、协调发展。产城融合。采用“协同联动”模式,增进城乡发展与产业园区、旅游度假区建设、就业转移人口集聚相统一,以城乡为基本承载新型工业化建设、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以产业为支撑驱动都市服务配套设施完善,实现城乡与旅游度假区、景区、产业园区融合互动。城乡空间构造:全省构建“一环、两极、多点”城乡空间构造。“一环”即依托环岛高速铁路、环岛高速公路、环岛滨海旅游公路形成串珠状城乡空间环,是全省城乡化主体空间。“两极”是
13、指海口、澄迈、文昌一体化琼北综合经济圈和三亚、陵水、乐东、保亭一体化琼南旅游经济圈。“多点”是指依托田字型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加快特色产业小镇和其她县城乡、建制镇及美丽乡村建设。 图4 海南城乡空间构造图城乡级别规模构造:全省形成“省域中心都市-区域中心都市-县城中心镇-特色产业小镇”四个规模级别构成城乡级别规模构造。城乡职能构造:重点都市主导职能。以两大一体化发展区作为省域中心都市,承办国家重大战略功能、强化省域综合服务和战略性产业功能;以两大区域中心都市作为海南省东西部区域发展重要战略节点,强化专业化职能;以九个县城中心镇作为片区发展重点,作为县、市域公共服务和特色产业发展节点,增进城乡
14、一体化发展,强化特色化职能。特色产业小镇。根据资源禀赋条件、历史文化及产业等发展特色,按照“一镇一品、各具特色”原则,将全省特色产业小镇分为五种职能类型:旅游服务型、民俗文化型、工业物流型、海洋渔业型、特色农业型。推动特色产业小镇差别化发展,扩大本地人口就业渠道,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城乡基本设施:城乡交通。积极贯彻公交优先发展理念,确立公共交通在都市交通中主体地位,发挥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优先作用,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城乡给水排水。城乡供水普及率、自来水质合格率、污水解决率和污水回用率在现状基本上逐年提高,逐渐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城乡能源运用。省域中心都市和区域中心都市实现220KV电力系统
15、全覆盖,县城中心镇实现110KV电力系统全覆盖,特色产业小镇实现35KV电力系统全覆盖。实现省域中心都市、区域中心都市和滨海都市中心城区管道天然气供应;2030年实现所有县城中心镇和某些特色产业小镇管道天然气供应。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在交通、照明、热水等方面应用。智慧都市。通过省域中心都市和区域中心都市示范试点,构建包括智慧公共服务、智慧都市综合体、智慧安居服务、智慧教诲文化服务、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智慧交通、智慧政务管理运营平台等多位一体智慧都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到,建设约1000个内涵丰富、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美丽乡村,使其成为人居环境适当、低碳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
16、明祥和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带动海南乡村旅游健康迅速发展。 六、产业发展产业构造调节方向:大力提高热带高效当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以旅游业为龙头当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十二类产业:旅游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产业,医疗健康产业,当代金融服务业,会展业,当代物流业,油气产业,医药产业,低碳制造业,房地产业,高新技术、教诲、文化体育产业。旅游产业。重点发展海洋旅游、医疗旅游、购物旅游、会展旅游、文体赛事旅游、乡村旅游、森林旅游、房车露营旅游和特色城乡旅游。全省形成“一岛、两极、两区、六组团”旅游发展空间布局。热带特色高效农业。重点提高南繁育种,发展天然橡胶、巩固发展冬季瓜菜等
17、种养殖业、加快发展热带水果,推动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和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农业金融保险等农业当代服务业发展。互联网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游戏动漫和服务外包等应用服务产业,大数据、研发设计、数字内容、物联网和卫星导航等平台支撑产业和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疗等互联网+产业。医疗健康产业。重点发展特许医疗、中医药健康服务、健康养生、健康保险、中医药种植及产品研发应用和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当代金融服务业。通过壮大市场主体、增长信贷资金、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用好保险红利政策、强化普惠金融、推动地方金融创新等办法,提高海南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会展业。大力发展会奖旅游,积极引进国际性会议、
18、协会和大公司年会,在旅游购物、海洋旅游、健康医疗、互联网产业、特色高效农业、航天产业等方面哺育一批国际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展会。当代物流业。加强物流通道建设、完善物流网络、创新物流模式、整合物流资源、哺育壮大物流公司,重点发展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保税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和都市共同配送、农产品、医药冷链物流。油气产业。重点发展石油、芳烃、尿素、甲醇等化学原料产业、精细化工产业、新材料产业、高品位化学制品产业和能源交易产业。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中医药、黎药、南药;医疗设备等产业。低碳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制造业、绿色食品加工业、新能源新材料业、新型网络制造业、游艇制造和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房地
19、产业。重点发展棚户区改造改进本岛长居型居住地产、经营性旅游地产、度假旅居型地产、商业地产。建立持续稳定健康房地产产品供应体系与住房保障体系。高新技术、教诲、文化体育产业。重点哺育高新技术、特色娱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文化节庆会展产业、影视制作产业、新媒体与创意产业、体育休闲产业和对外文化贸易产业。省级重点产业园区类别。依照产业发展规划,资源和区位条件,结合现状建设和远景规划设立省级重点产业园区,涉及旅游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及信息产业园区、临空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和健康教诲园区共六类产业园区。七、基本设施(五网)1.路网:任务目的。推动全省“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系统”一体化互联互通。进出岛
20、交通设施:航空:形成“南北东西、两干两支”机场布局。港口:推动“四方五港”建设,整合全省港口资源。铁路:改造升级既有粤海轮渡设施;力求开通动车轮渡,实现海南高铁与全国高铁联网。图5 海南岛综合交通规划图 岛内交通设施:铁路及都市轨道。形成以环岛高铁为主骨架,既有西环铁路为辅助,地方专支及特色铁路为补充铁路网格局。干线公路。形成以“田字型”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三纵四横”国省道为主干线、环岛滨海旅游公路及其他国省道为补充干线公路网络。旅游交通设施:邮轮、游艇及内河旅游设施:重点打造环海南岛游船游线、三沙邮轮旅游线、环南海邮轮旅游线。开发南渡江、文昌河、万泉河以及三亚河内河旅游航运。旅游公路。建设环
21、岛滨海旅游公路,串联全省重要滨海旅游资源。2.光网:任务目的。按“一年补短板、三年达先进、五年要领先”目的,实现我省网络强岛建设获得突破性发展。三网融合。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工程,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联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三网基站和通信线缆通道共建工作,打造“数字海南”。信息网络设施。构建海南省“三纵三横”网格状干线传播光缆网络。推动信息基本设施共建共享,在海口和三亚重点规划两个共建共享省级信息枢纽;建设海口、三亚、临高三大出省光缆通道;建设重点都市数据中心和近海覆盖重要基站。3.电网:任务目的。建设全岛智能电网系统,完善电源与输配电网络设施建设,
22、改进农村电网服务水平。电源构造。构建以清洁煤电、核电为主力电源,以燃气和抽水蓄能为调峰电源,以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电源构造。线网设施。加强海南电网主网架构造建设,同步建设联网二回工程,加强与大陆主干网联接;实现全省“双回路跨海联网、双环网沿海覆盖、三通道东西贯通”电力主网架格局。4.气网:任务目的。逐渐提高全岛燃气普及率;实现管道天然气覆盖全省市县城区。供气气源。重点开发海上气田,建设琼粤天然气管线、洋浦LNG接受终端和海南LNG仓储转运中心。气网建设。,建设完毕文昌、琼海、万宁、陵水至三亚高压天然气管线,建成环岛高压天然气环网,配套燃气门站和高中压调压站建设;2030年,建设环岛天然气管道向中部
23、市县城区延伸,实现定安、屯昌、琼中、白沙、五指山、乐东、保亭等城区管道天然气供应。5.水网:任务目的。构建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备和高效运用、水资源与水生态环保三大体系。水网连通。规划三大河流连通工程和三条跨界河流连通工程,同步布局五大扇形水网建设,并同步配套建设管理网和信息网,实现“三网合一”。灌区建设。把灌区骨干渠系节水改造、末级渠系建设、田间工程配套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统筹考虑,优化全岛农田灌溉体系。设施建设。推动红岭灌区工程、海口市南渡江引水工程、迈湾水利枢纽工程和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继续实行大江大河整治、重点中小河流治理、海堤建设、涝区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和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
24、。完善供水保障体系,推动供水排水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巩固提高农村饮水安全成效,完善大中型水库库区和安顿区基本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重要江河湖库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 八、公共事业1.医疗服务:基本建立由省、市(县、区)、乡镇(社区)、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构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小时三级医院服务圈。完善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实现全省“一小时三级医院服务圈”全覆盖。城乡医疗服务体系。都市以区域医疗中心、专科医院为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本,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农村以市、县级综合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本构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省疾病防止控制中心为龙头,
25、五大区域重点疾病防止控制中心为区域依托,县级疾病防止控制中心为基本,加快推动疾控体系建设。构建妇幼保健和筹划生育、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以及精神卫生、皮肤性病等专病防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2.文化体育事业:优化全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空间布局,海口、三亚建设具备国际一流水准标志性文化设施和服务平台;东部地区市县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增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中西部地区市县继续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省级文化体育设施。在海口、三亚布局服务于全省省级文化体育设施;在琼海建设国家南海博物馆;在五指山修缮省民族博物馆。市县文化体育设施。按照国标,建设布局科学、规模合理市县文化体育设施。乡镇(
26、街道)文化体育设施。重点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三室一场一途径”体育健身设施。行政村(社区)文化体育设施。重点建设行政村(社区)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和便捷体育健身设施。3.教诲事业:到,教诲发展重要指标达到全国中档偏上水平,。加快推动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实现县(市、区)义务教诲发展基本均衡,加快调节城乡义务教诲学校布局和职业教诲、高等教诲构造,着力推动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大学、教诲产业园区建设等教诲重点工程,继续扩大学前教诲规模,适度扩大普通高中教诲资源,加快扩大国内外合伙办学规模。重点发展学前教诲、义务教诲、普通高中教诲、民办教诲、特殊教诲、继续教诲、素质教诲和特色文化教诲。4.
27、科技事业:凝练实行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海洋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环境、医药和健康、生物和当代农业等领域,凝练实行一批体现海南战略意图重大科技项目。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备。构建科技管理平台,制定科技筹划和资金管理办法,完善科技筹划管理统筹决策和征询机制,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强化资金使用监督评估。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科技报告制度,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建设一批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制定增进省属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办法。优化整合基地和人才专项。优化科研平台布局,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能力提高。支持科技人才和先进团队科技创新和服务工作,引导和勉励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28、。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实行高新技术公司哺育工程,发展众创空间,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等科技园区建设。九、空间管控一级生态空间管控规定:管控原则性质不转换,功能不减少,面积不减少,责任不变化,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尊重现实、区别对待等。管控办法禁止性生态保护红线区。原则上不得从事一切形式开发建设活动,国家和省重大基本设施、重大民生项目,选址无法避开已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须报省人民政府批准。限制性生态保护红线区。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禁止工业项目建设、矿产资源开发、房地产建设、规模化养殖及其她破坏重要生态功能和生态环境工程项目。容许保存现状人工用地(低于5%)管控规定。农田:可以从事不破
29、坏生态农业生产活动,村庄:可进行正常生产生活活动。探采矿项目:红线区内不再新增探(采)矿项目,红线区内在建和已建探(采)矿项目在勘查(采)矿允许证有效期内可正常开展探(采)矿活动,允许证有效期满后,不得延续。其她开发建设活动:已建和在建并且不破坏生态环境合法建设项目,准予保存,不得擅自改建和扩建;红线区内禁止一切违法建设项目。二级生态空间管控规定:管控原则详细涉及:严格环境准入、限制开发、削减污染物排放、修复生态功能修复、调节产业构造等管控办法耕地。严格建设项目用地审査管理,从严管控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变化或
30、者占用。林地。纳入二级生态空间管控林地,实行总量控制和占补平衡原则,严格建设项目使用地审核管理。生态岸线、岸带。加强海岸防波堤、沿海防护林等海岸带防护设施建设,保证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60%。水域(河流、湖泊、滩涂湿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侵占、破坏、买卖或者以其她形式非法转让滩涂湿地资源,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项目和设施,禁止破坏水体,切实保护好动植物生长条件和生存环境。近岸海域生态保护空间管控:禁止性生态保护红线区:禁止一切开发活动。限制性生态保护红线区:严格限制围填海,限制污染物排放,禁止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重要海洋生态区域功能开发活动,严格管控开发建设活动,提高优化渔业
31、生产。开发空间管控:城乡开发空间。以“显山、露水、见林、透气”为基本原则,解决好城乡建设与山体、水系、林地等自然要素关系,加强都市公园绿地、滨海防护林、湿地等生态空间保护,科学规划布局城乡内部开敞空间和廊道,有机组合“山、水、林、城”,建设人与城乡、人与自然、城乡与自然相得益彰生态家园。乡村生活空间。以“小尺度、融自然、承乡愁”为基本原则。解决好乡村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引导乡村就地美化提高,延续村庄山、水、田、居整体格局;传承民俗民族和老式文化特色,体现自然、文化风貌特色。禁止采用大拆大建、砍树毁林、填水填河建设行为,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冲击。旅游度假空间。以“生态环境优美、旅游主题鲜明
32、、旅游产业发达”为基本原则,建设度假风情、形态舒缓、主题鲜明、配套完备旅游度假天堂。省级产业园区。以“集约高效、绿色环保”为基本原则,建设老式产业高品位化、特色产业集群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当代化园区。产业园区内项目实行有条件退出机制,建立产业园区项目准入或负面清单制度,对入园项目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可参照退出条件作出限定,对能耗控制提出规定,对开发强度提出限制。农垦发展指引:支持农垦发展八大产业、建设八大园区,构建当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垦系统居民点应依托既有场部集约发展小城乡,保存某些具备特色资源连队,将其哺育为特色村庄,形成垦区与地方相融合乡镇居民点风貌
33、体系。十、政策办法(一)摸索创新土地政策、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最大限度发挥资源运用效益。严格土地总量管理,优化土地资源配备。实行土地运用筹划差别化管理,优先保障国际旅游岛建设勉励扶持类建设项目用地。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逐渐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交易市场。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海南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省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市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市县改进财力状况,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完善海南旅游投融资平台,为各类资金参加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创造条件。(二)摸索生态管控和补偿政策,最大限度守住生态底线。创新生态保护考核方式。按照“环境质量总体不下降”考核思路,实现对全省生态文明建
34、设考核。创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所有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范畴,建立覆盖全省所有市县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机制。统筹用好各类发展指标和生态资源。统筹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填海指标、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等国家实行总量控制指标以及全省范畴内耕地、林地、岸线、海域、海岛、水域等资源运用。(三)摸索以规划代替项目立项,以区域综合评估评价代替项目专项评估评价和有关审批,最大限度简化行政审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与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最大限度地简化行政审批,提高项目审批效率。摸索以总体规划代替项目立项审批。对列入海南省总体规划政府投资项目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直接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
35、市县和部门规划与总体规划一致公司投资项目,不再进行项目立项审批,直接由省或市县发改部门备案。复制推广自由贸易实验区政策办法,在园区试行准入清单或负面清单管理。摸索以区域性评估评审代替项目单个项目评估评审。容许在园区范畴内,形成统一专项评估评审报告。园区仅审查项目容积率、建筑外观原则、排污总量、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比等招商引资考核指标。(四)摸索建立规划管控、约束和贯彻机制,实现一张蓝图干究竟立法明确海南省总体规划统领地位。明确总体规划法律地位、管控原则及其编制、审查、批准和修编详细程序。明确总体规划对省级各专项规划、市县规划指引、管控和约束作用,实现“一张蓝图干究竟”规划编制与谋划项目相结合,环绕国务院44号文献、三沙总体发展规划、“一带一路”战略等,储备一批、生成一批、哺育一批项目。建立全省统一规划管理机构。明确“多规合一”管理主体,贯彻机构编制和工作经费,明确管理机构对各类规划指引、管控职能。建立统一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统一、开放空间规划信息协同管理平台,实现各市县、各厅局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与平台信息互换、信息共享和管理联动。完善规划执行监督贯彻机制。完善规划编制、审批和修改机制,规划管理机构应依法对专项规划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