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隐性教育路径探索_徐洪德.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0112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隐性教育路径探索_徐洪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隐性教育路径探索_徐洪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隐性教育路径探索_徐洪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徐洪德:“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隐性教育路径探索湖南包装第 38 卷2023 年 6 月193“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隐性教育路径探索Exploration on the hidden educ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brand image design course徐洪德XU Hong-de(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t,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

2、ersity,Fuzhou,Fujian,350002)摘要:基于隐性教育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层面深度分析了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隐性特征。再从导入本土品牌的案例教学、躬行文化融入的设计实践、强调兴趣驱动的自主学习、注重学习价值的课堂延伸、结合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 5 个维度,探索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隐性教育路径,以期为提升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提供有效参考。关键词: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隐性教育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 of recessive education,this paper deep

3、ly analyzes the recess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he brand image design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ethods.Then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he brand image desig

4、n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5 dimensions:case teaching of local brands,design practice of cultural integration,independent learning emphasizing interest-driven learning,classroom extension emphasizing learning value,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combined with the trinity In order to provid

5、e an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brand image design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words:Brand Image Design;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Teaching;Implicit Education课程思政教育是一项多维立体的系统工程,不是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简单的堆叠,而是两者紧密结合。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核心的思政教学,对于

6、不同课程的思政实施路径应不尽相同。“品牌形象设计”普遍为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当前国内高校针对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凤毛麟角。2020 年教育部关于印发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与思政课程相比,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隐性的2。为防止“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贴标签”“两张皮”的现象,活用隐性教育理念,对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隐性特征钩深索隐,积极探索“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隐性教育路径,对于提升“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促进

7、“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群的思政教学改革有着重要启示意义。1 隐性教育本质特征隐性教育的概念发端于 1968 年美国学者 Phillip Jackson在 教室里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s)中关于学校“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研究3。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许多学者开始对隐性教育理念不断引入与应用,并提出了各种观点。笔者引用国内相关学者提出的观点,从隐性教育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等方面来揭示隐性教育的本质特征:“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隐性教育是以教育目的隐蔽为特征的一种基本教育方式。4”“其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是

8、不直接显露的,是隐藏的,其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常采用 迂回 渗透 的教育方式。5”而在 2000 年发表于 教育研究 题为“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一文中,较为完整地总结了隐性教育本质特征,即: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育内容的非智能性和素质性、教育领域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开放性;教育方式的渗透性、潜在性和濡染性;教育评价的舆论性、自我性和非程序性6。基于隐性教育本质特征,从“品牌形象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方面深度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隐性特征。2 “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隐性特征2.1 教学内容“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隐性特征表现为多元性、分散性与间接性

9、。“品牌形象设计”是一门集设计学、符号学、美学、营销学、传播学、心理学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融合文学、历史、经济、政治、时事等多领域知识的应用型学科。从学科角度上看,品牌形象的内容包括了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构成(图 1)。显性内容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品牌图形、品牌色彩、产品外观等品牌视觉系统以及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品牌感觉系统;隐性内容包括品牌情感、品牌个性、品牌审美、品牌体验、产品质量等品牌精神文化系统。显性和隐性的两部分内容则分散在品牌形象概论、品牌形象策划、品牌识别系统设计、品牌形象的传播与保护等课程教学模块中。品牌形象隐性内容是依附于显性内容而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课程思政”教育

10、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Z1219020);福建农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YB2020012)。作者简介:徐洪德(1976),男,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讲师,硕士。E-mail:收稿日期:2022-09-21DOI:10.19686/ki.issn1671-4997.2023.03.0501942023 年第 3 期湖南包装徐洪德:“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隐性教育路径探索存在的无形的精神文化部分。品牌形象显性内容是隐性内容的外在与表象,隐性内容是显性内容的内涵与本质。虽然显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中有一定的思政教学内容,但是更为丰富多元的思想道德、审美素养、人文精神等方面的思政教

11、学内容主要隐含在品牌形象隐性内容中,也间接地分散在所融合的多领域知识中。有学者7提出:“20 世纪后期,创造新时代、新思潮的自我实现、品牌的精神体验、心灵体验、产品用户体验成为了新生代创造者们对设计、演绎、发展品牌的重要内容。”这不仅为品牌形象设计打开了更为宽广的思路,也间接地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挖掘提供了潜在资源。其课程思政内容就潜藏在品牌所凝聚的精神体验、心灵体验与产品用户体验等品牌精神的塑造与表现过程。图 1品牌形象显性隐性内容构成图。2.2 教学目标“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直接的、显性的,而课程思政的情感目标是间接的、隐性的。首先,作为新时代的品牌设计师,必须具备扎实的

12、专业知识、卓越的专业能力与正确的价值观三者协同发展的“中国核心素养”863。基于当前国内学者对教学目标的“三要素说”869,可将“品牌形象设计”的教学目标划分为 3 个层次:一是掌握品牌设计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的知识目标;二是发展品牌设计智力、思维、创造与创新的能力目标;三是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审美修养、人文精神、价值观等情感目标。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培养是由低阶到高阶、相互作用、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达成的。“品牌形象设计”显性的教学内容直接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培养,隐性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必须间接地通过显性的教学内容得到呈现。这也说明了,隐性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要

13、间接地通过知识与能力目标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而获得。因此,情感目标的形成是以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为前提的,是间接性的。其次,成功的品牌传达的是兼顾功能性和情感性价值结合的主张。功能性价值在用户认知中产生体验差异化,情感性价值在用户认知中产生共鸣。这两者不可或缺、相辅相成,让品牌变得深入人心9。而品牌的情感实际上就是人的情感。品牌设计师的情感与价值观往往影响着品牌的情感性价值观塑造。通过正确的品牌情感性形象的塑造,不仅有效提升品牌的情感个性与情感体验,也实现了品牌设计师内心情感的自我表达,进而潜移默化地转化为个人的意识、思想与品格。礼记大学 中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

14、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由此可见,在“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中,情感目标也必然要间接地通过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达成而达成。2.3 教学方式“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更为适合隐性的教学方式。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渗透、暗示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使教育对象受到有效的教育10。隐性教育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做到入耳、入眼、入脑,因而在潜移默化中真正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它的教育效果是长期的5。长期以来,多数设计专业本科阶段的学生对于专业内容的学习较感兴趣,也较为注重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而对于自身的思想道德、审美品位、人

15、文素养与价值观的提升意识较为淡薄或模糊。将“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内容中隐含的思政元素进行直接教授,强制学习,不但学生心理上不接受,而且教学方式上也会产生强烈的“违和感”,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作为设计专业核心课的“品牌形象设计”,其课程思政内容与目标很难直接通过“显性灌输”11的教学方式获得与达成。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品牌情感、品牌个性、品牌审美、品牌体验等品牌精神文化既是课程教学的隐性内容,又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来源。隐性的品牌精神文化内容又以品牌情感为纲,不同的品牌情感产生不同品牌个性、审美与体验。品牌形象隐性内容教学往往通过品牌形象案例赏析、设计实践等方式间接地为品牌情

16、感的呈现创设一种“品牌情境”。通过品牌形象案例赏析的隐性教学方式,使得品牌情感个性、审美意境等品牌隐性的精神文化在“品牌情境”中得到渗透,并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暗示与共鸣;通过品牌形象设计实践教学的间接方式,使得学生内心的思想情感、审美个性在“品牌情境”中产生“移情”与“升华”作用,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从而实现了对品牌形象隐性内容与显性内容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从直接的、强制的灌输到间接的、非强制的转变。这种转变也使得教师从“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囧境中解放出来,积极地投入到课程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将课程思政的目标培养转入间接、隐性的渗透与

17、自主学习的方式。3 “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隐性教育路径3.1 导入本土品牌的案例教学导入案例教学不仅使抽象的设计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是隐性地实施“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路径。在“品牌形象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品牌形象设计案例导入理论讲授、设计实践等教学的各章节、各环节。运用文字、图像、视频、声音、实物等教学媒介,通过品牌故事、品牌名称、品牌标识、品牌图形、色彩、字体等品牌形象设计要素的案例解析,形象生动地映射出正确的品牌情感、品牌审美与品牌价值观。以极强的画面感与代入感,将学生引入品牌情境中,并在内心产生丰富的品牌

18、联想与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间接地、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情感塑造同向同行的隐性教育。195徐洪德:“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隐性教育路径探索湖南包装第 38 卷2023 年 6 月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摒弃国外大牌至上的思想意识,而积极地导入本土品牌形象设计案例。例如全聚德、李锦记、云南白药、大白兔、五粮液、中国银行、故宫博物院、相宜草本、百雀羚、月之泉等。这些中华老字号品牌或带有中华文化元素的本土品牌形象设计优秀案例,有的品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的通过品牌形象升级大多已成功“逆袭”国潮品牌,成为了新一代年轻人时尚的象征。本土品牌形象案

19、例中折射出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道德诚信与审美意境,间接地、隐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对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本土品牌情感、中华传统文化审美与中华传统文化自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2 躬行文化融入的设计实践躬行文化融入的设计实践是指“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注重设计实践教学,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品牌形象设计实践中,从而有效地实现中华优秀文化在“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首先,“品牌形象设计”作为一门应用型的系统设计学科,非常注重设计实践教学。通过设计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作用于设计实践中,系统地复习和巩固“品牌形象设计”的各个模块知识,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

20、能力、实操应用能力等,从而达到课程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一般在课程开课前一周,教师就开始将设计实践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必须针对“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相应的设计实践模块,系统地完成品牌形象设计实践项目。设计实践模块内容包括:品牌形象调研报告、品牌形象理念定位、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品牌形象手册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实物落地等。其次,躬行文化融入的设计实践,对于实施“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的教育路径是隐性的,也是有效的。文化是塑造品牌的灵魂。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 5 000 多年的历程中成为中国独特的标识,具有特定的内涵,其中的育人价值都显而易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12。因此中华优秀传统

21、文化既是品牌形象设计的宝贵资源,也是课程思政内容的重要来源。为了提升品牌形象设计的文化内涵,学生自觉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提炼文化元素,并通过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品牌字体、品牌图形与品牌色彩等品牌形象要素的设计融入,从而在设计过程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品牌审美个性与思想精髓,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染与内化。如果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一种“知识”,以行践知,即能使中华优秀文化思想精髓在“品牌形象设计”课程设计实践的融入中达到“知行合一”。躬行文化融入的设计实践路径对于“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隐性教育是有效的。3.3 强调兴趣驱动的自主学习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说“真正

22、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强调自主学习的课程思政路径实际上就是强调学生在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都能自觉主动地保持自我学习的状态,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隐性地实现课程思政内容自我教育。品牌消费时代是以品牌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来考虑品牌形象设计的。消费者渴望通过品牌流露出的个性特征去诠释并实现自身的情感需求13。品牌设计师也是潜在的品牌消费者。在“品牌形象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时刻站在消费者需求的视角来观照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中的品牌情感、个性等品牌精神文化问题;而教师则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去尊重学生的每一个设计想法,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在品牌形象设计中去发现并解决品牌情感与个性问题,从而实现品牌情感与个性的自

23、我教育。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主学习是实现品牌情感与个性自我教育的有效路径,而学习兴趣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在“品牌形象设计”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品牌情感、个性、审美等品牌精神文化的艺术表现与自我表达是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因,而教师有效的“引导”和“辅导”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外因。老子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道法自然,不妄为;“不言之教”乃为身教,即是“无为”。“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与目标是隐性的。面对隐性的课程思政内容与目标,教师应该持“无为”的心态与“不言”的方式。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辅导”,不断

24、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兴趣的驱动下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不断丰富课程知识与提升能力的同时,也在“无为”和“不言”中获得了课程思政内容的自我教育,进而课程思政情感目标将隐性地伴随着知识与能力目标不断提升而提升。3.4 注重学习价值的课堂延伸注重学习价值的课堂延伸主要是指以学生的学习价值最大化为目的,在“品牌形象设计”课堂教学之外,适当适度地延伸出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路径方式。课堂延伸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品牌孵化、版权注册等都可以作为课堂延伸的方式。每种方式既是独立的,又是互相促进的,可以相互交叉、多种组合。教师要求学生将“品牌形象设计”课堂实践项目与课堂延伸方

25、式相结合,并注重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方式 延伸。“品牌形象设计”的课堂延伸是以学生学习价值最大化为目的。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品牌孵化、版权注册等方式的课堂延伸扩充了学生对“品牌形象设计”的认知领域与视野,给学生带来全过程的获得感与价值感,体现了学习价值最大化。学习价值的课堂延伸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心与专业情感,全方位拓展了课程思政教育路径的隐性空间。“品牌形象设计”课堂延伸要适度适合,课堂延伸要适度。由于课堂延伸是作为课堂教学之外的有益补充,是为实现除了正常课堂教学目标之外的价值提升。课堂延伸是手段,不是终极目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因此课堂延伸要适

26、度适合。由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品牌孵化、版权注册等每一种课堂延伸的方式都存在很大不同,学生的个体能力和兴趣也存在很大差异,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个体的课堂延伸方式。教师不急功近利,不做强制性要求,以保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信心与情感性的可持续渗透。例如“逗阵看戏”品牌形象设计的课堂延伸成果(图 2)。“逗阵看戏”为学生的“品牌形象设计”课堂设计实践作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各种课堂延伸学习:首先,结合1962023 年第 3 期湖南包装徐洪德:“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隐性教育路径探索学科竞赛要求不断调整方案,积极参赛获奖。此后为了作品能够进行后期的品牌孵化,又将作

27、品做了版权登记,并在多个平台传播展示。此作品成为了下一届课堂延伸的样板。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延伸持续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信心与价值感。图 2“逗阵看戏”品牌形象课堂延伸成果。设计:苏伟鹏,指导教师:徐洪德3.5 结合三位一体的过程评价三位一体的过程评价即在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基础上,结合“碎片化、模块化、系统化”三位一体的过程评价机制。这种过程评价方式主要以学生完成“品牌形象设计”设计实践的过程作业为课程考核评价依据。将学生系统化的“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实践项目,按照品牌形象调研报告、品牌形象理念定位、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品牌形象手册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实物落地等内容模块进行碎片化打散,形成小的

28、“碎片化”作业内容。例如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模块可“碎片化”为品牌标志、品牌字体、品牌图形与品牌色彩等作业内容,而作业内容再依据“创新创意、情感融入、设计表现、学习态度”等评价项目进行结果性综合评价。碎片化作业内容可采用 5 分制的方式随堂打分。碎片化形成模块化,模块化形成系统化,最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品牌形象设计系统化作业过程与评价过程。传统的“品牌形象设计”教学评价主要采用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方法,即老师根据学生完成的一套品牌形象设计作品的最终效果进行打分。这种单一的结果性评价对于“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弊端。情感目标评价机制具有内隐性、长期性、动态性等特点。过程性评价

29、与情感目标评价机制相契合,适合用于对学习的动机、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评价14。在结果性评价基础上结合“碎片化、模块化、系统化”三位一体的过程评价机制,符合“品牌形象设计”系统性的学科特点,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使方案不断完善,有效保证学生在品牌形象设计过程中对品牌情感、审美、意境等品牌精神保持全过程的精准把握,保证品牌精神的一致性与统一性,从而提升作业质量和学习效果。同时,三位一体的过程评价机制符合情感目标达成的内隐性、长期性、动态性的特点。通过三位一体的过程评价,能够实时了解学生在“品牌形象设计”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动态变化,并有效地对学生学习过程

30、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实时观察、暗示与引导,使得课程思政情感目标顺利达到预期,进而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综上所述,如果将“品牌形象设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课程思政情感目标的达成看作是同向同行的三阶不断向上弧线,那么情感目标就是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基石的高阶弧线。而课程思政教学隐性教育路径是课程目标达成的无形“推手”,课程思政的情感目标将伴随着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提升而提升,并通过案例教学、设计实践、自主学习、课堂延伸、过程评价等隐性教育路径的共同发力,将“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的情感性目标无声地推向至高点(图 3)。图 3“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学隐性路径图。4 结语笔者

31、从隐性教育的视角,探讨了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隐性特征。重点提出了品牌精神文化是课程思政教学的隐性内容、品牌情感性价值是学生情感目标培养的关键以及品牌隐性内容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渗透与影响的隐性教学方式。通过本土品牌的案例教学、文化融合的设计实践、兴趣驱动的自主学习、学习价值的课堂延伸以及三位一体过程评价等课程思政隐性教育路径实施,课程思政的情感目标将间接地伴随着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提升而有效提升。对于高校“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思政教育的隐性特征以及课程思政教学的隐性教育路径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究。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白皮书:

3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R/0L.(2020-06-01)2022-06-05.http:/ E.高等教育中的潜在课程M.薛晓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4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实,2008(2):85-88.5周俊,肖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初探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00-104.6贾克水,朱建平,张如山.隐性教育概念界定及本质特征J.教育研究,2000(8):37-42.7谭新政,朱则荣,杨谨蜚.品牌总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9.8徐继存.教学论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9徐适.品牌设计法则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45.10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6.11喻琼,张霞.基于隐性课程理论的课程思政建设所存问题与对策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6):71-76.12霍楷,朱加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观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湖南包装,2022,37(1):183-185.13王姣.品牌视觉形象与品牌个性的关联性研究J.湖南包装,2021,36(1):18-20.14高凌飚.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15-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