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G关键技术优质PPT课件.ppt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997600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G关键技术优质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G关键技术优质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G关键技术优质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G关键技术优质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G关键技术优质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G5G关键技术关键技术5G之路5G需求5G关键提 纲一、5G之路1G(the first generation):A网和B网,模拟体制、FDMA,不同用户同时分配不同频点由爱立信和摩托罗拉建设,形成了 A网和 B网,两张网用户不能互通,A网地区是北京、天津、上海以及除河北、山东以外的全国各地;B网地区是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江苏、浙江、四川、黑龙江、山东等地。1996年1月,A、B网联网,能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自动漫游,但从A网区到B网区,需要用户在手机上操作转网(1999年A网和B网同时关闭)一、5G之路2G(the second generation):C网、G网和D网,

2、数字体制、TDMA,不同用户同频分配不同时隙C网:CDMA1X,接通率高、噪声小、发射功率小,能实现移动电话的各种智能业务,电信运营商重组前由中国联通拥有G网:GSM,20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建设,能提供许多新业务,具有漫游范围广的特点,称为“全球通”。G 网工作于900MHz频段,频带比较窄。随着移动用户的迅猛增长,G 网已达到容量饱和,为此又建设了“D”网一、5G之路D网:DCS1800,基本体制与GSM900系统一致,但工作于1800MHz频段,需要用全球通1800手机。如果使用双频手机,也能在G网漫游、自动切换。许多城市是 DCS1800系统和 GSM900系统同时覆盖一个地区,称为

3、全球通双频系统,其容量能成倍增长2.5G:2G到3G的衔接,典型代表有: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ystem):提供分组数据交换,采用与G网相同的频段、带宽、调制模式和TDMA帧结构,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15kbps,支持随时在线,按流量或时间计费一、5G之路EDGE(Enhanced Data rates for Global Evolution):将 GPRS 发挥到极限,可透过无线网络提供宽带多媒体服务,数据传输速率可达 384kbps,支持无线多媒体、电子邮件、网络娱乐、视频会议等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移动通信与

4、互联网结合的第一阶段性产物。用户可用手机上网,但要求网站以WML(无线标记语言)编写,相当于Internet上的HTML(超文件标记语言)一、5G之路3G(the third generation):TD-SCDMA、WCDMA、CDMA2000和WiMAX,不同用户同时同频分配不同码字可提供丰富的移动多媒体业务,传输速率在高速移动环境 144kb/s,步行慢速移动环境384kb/s,静止状态2Mb/s。其设计目标是提供比 2G更大的系统容量、更好的通信质量,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无缝漫游,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及多媒体业务,并与2G系统兼容。3G的主流标准有:WCDMA(中国联通)、CDMA200

5、0(中国电信)与TD-SCDMA(中国移动),我国2009年1月颁发3张3G牌照一、5G之路4G(the fourth generation):TD-LTE和FDD-LTE,不同用户分配不同子载波组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传输高质量视频业务,视频质量与高清电视相当。4G系统能提供100Mbps的下行速率,上行速率也高达20Mbps,能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无线服务的要求。我国2013年12月向3家运营商同时颁发了TD-LTE牌照一、5G之路随着4G的全球商用,针对第五代移动通信(5G)的研究已成为近几年通信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业界致力于2020年全面开展5G商用人们将时间节点瞄准2020年的主要

6、原因是:近几年,移动通信网承载的IP数据业务年均增幅超过100%,从2010 年的 3 艾字节(1艾字节=1016字节)增长到 2018 年将超过190艾字节,预计 2020 年将超过 500 艾字节目前需求最大的业务是视频流,但到2020年可能会有新的业务形态出现(如互动业务)终端数量和数据速率也将持续呈指数增长,预计2020年通信终端将达到数十亿-数百亿台(D2D、M2M)必须发展新的通信技术来应对未来移动通信新的需求一、5G之路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区域论坛和专项提出了5G标准的大致轮廓,并开展相关关键技术研究:欧盟第七框架计划(FP7)专项 METIS国际电信联盟ITU-R 2020工作组

7、英国的5GNOW论坛英国的5G创新中心5GIC中英科学桥计划中的B4G无线移动通信专项中国的IMT-2020(5G)一、5G之路日本电波产业协会的2020 and Beyond Ad Hoc论坛韩国的5G论坛欧洲电信标准化组织设立的下一代移动网络论坛(NGMN)无线世界研究论坛(WWRF)3GPP组织虽然在 LTE Rel-12 版本中已涉及到诸如Massive MIMO等5G候选技术研究,但针对5G标准化工作尚无时间表,拟计划成立5GPP工作组开展工作在企业界,爱立信、诺基亚、三星、华为、大唐电信、阿尔卡特朗讯、中国移动、DoCoMo等先后发布了5G白皮书和研究报告一、5G之路2014年2月

8、,国际电信联盟无线通信部门(ITU-R)的WP5D移动通信系统工作组在越南召开了第18次会议,中国、欧洲、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提出了各自的5G构想ITU-R将在今年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15上确定5G蓝图,在2018年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18上决定5G频率,在2015-2018年前后正式确立5G移动通信国际标准和核心技术一、5G之路2015年5月29日,中国 IMT-2020(5G)推进组在北京召开了第三届IMT-2020(5G)峰会,发布中国5G无线技术架构和5G网络技术架构白皮书,包含的5G关键技术有Filtered-OFDM(可变子载波OFDM)、稀疏码多址(SCMA)、

9、极化编码(Polar Code)、Massive MIMO、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网络分片、控制功能重构等 一、5G之路未来的无线通信需要实现三大突破:构建协同异构融合的无线网络架构一、5G之路发展面向不同需求的多种接入手段2G、3G、4G、WiFi接入蜂窝、短距离、室内、室外接入超短波、微波、毫米波、可见光集中式和分布式接入授权、免申请频谱接入一、5G之路建立以业务为驱动的信息传输模式:不同业务采用不同传输技术,实现信源与信道的跨层匹配、认知和自适应,增强传输能力一、5G之路尽管目前5G尚未形成标准,需求指标尚不明确,基础理论也不完

10、善,关键技术有待攻克,但公认5G的核心技术至少应包括:高密度异构网络(ultra-densification HetNets)大规模MIMO(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all-duplex communication)毫米波、可见光传输(mmWave transmission,VLT)此外,还包括传输波形设计、网络架构虚拟化、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提升技术等二、5G需求研究和部署5G移动通信网络,首先需要明确5G的需求是什么?5G的工程需求主要包括数据速率、频谱效率、能量效率、传输时延、可靠性等 数据速率总数据速率或区域容量:

11、至少是4G的1000倍边缘速率或5%速率:至少是4G的100倍,即用户体验速率为0.1-1Gbps,足以满足高清视频流的传输服务要求峰值速率:网络能提供的最大数据速率为数十Gbps二、5G需求传输时延4G系统的往返时延是15ms(子帧时长 1ms,含数据、资源分配和接入控制等开销),该时延能满足目前大多数业务的传输要求,但 5G 系统支持的业务包括互动游戏、新的触屏业务、虚拟现实(Google眼镜、穿戴式计算机)、D2D等,要求往返时延是 1ms。为此,需要减小子帧时长,并改进相关协议和核心网架构资源效率频谱效率:提高5-15倍能量效率:提高100倍成本价格:下降100倍二、5G需求其他支持能

12、力支持不同类型大量终端设备的并发接入支持1百万/km2的连接数密度数十Tbps/km2的流量密度500km/hr以上的移动性二、5G需求性能指标取值用户体验速率0.1-1Gbps连接数密度时延数ms移动性500km/h峰值移动速率数十Gbps流量密度效率指标改善倍数频谱效率频谱效率5-15倍倍能量效率能量效率100倍倍成本效率成本效率100倍倍三、5G关键蜂窝网络总容量:减小单小区覆盖区域,提高频谱复用度(宏蜂窝、小蜂窝、微蜂窝、中继站、飞蜂窝异构网络分层重叠部署)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增加物理传输信道规模(如大规模MIMO技术、空间调制技术、协同MIMO技术、分布式天线系统、干扰管理机制等)利用

13、各种途径寻求可用频谱资源(如认知无线电、毫米波通信、可见光通信等)进一步提高频谱效率(如高阶调制、自适应调制编码)三、5G关键高密度异构网络密集部署异构网络,利用更高的频谱复用度来提高频谱效率和系统容量减小蜂窝尺寸能提高网络容量,如在 1G 系统中,单蜂窝覆盖区域达到数百平方公里,随着用户数的增加,系统容量需求越来越大,已逐渐将单蜂窝覆盖区域缩小为几平方公里广泛部署的皮蜂窝(picocell)蜂窝半径小于100米;飞蜂窝(femtocell)蜂窝半径只有20 多米;分布式天线系统(DAS)类似于皮蜂窝,不同天线组覆盖不同区域,但集中执行基带处理,共用ID三、5G关键缩小蜂窝尺寸的好处:提高频率

14、复用度减少用户接入冲突随着通信距离缩短,路径损耗降低,功耗降低,能效提高、电磁污染减小极端情况下,一个基站只为一个终端提供接入服务,资源管理和回程连接非常简单缺点是建网成本增大;蜂窝结构复杂;移动切换频繁;异构多网混叠,干扰协调压力大等三、5G关键高密度部署异构网络面临的技术挑战包括:如何设计高密度异构多网体系架构和共存协调机制,在获得频谱效率、能量效率、系统容量提升的同时,避免网间干扰?如何设计新型的无线接入技术,优化边缘数据速率?如何支持用户高速业务和高移动性需求?如何降低组网、运维和回程(backhaul)链路成本?中国提出的蜂窝网络架构统计表明:无线用户在室内的时间约占 80%,在室外

15、的时间仅占 20%,而目前的蜂窝通信网络是在小区中心部署一个室外基站,与移动用户进行通信,无论该用户是位于室内,还是室外。室内用户与室外基站通信,电波必须穿透建筑物外墙,会产生严重的穿透损耗,从而降低无线传输的数据速率、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中国提出的 5G 蜂窝架构的基本思想:将室内和室外分离,以避免建筑物墙体造成的穿透损耗采用分布式天线系统(DAS),围绕小区在不同空间位置分布部署数十至数百根天线单元,这些天线单元通过光纤接至基站设备,提供强大的天线增益(分布部署、集中处理)中国提出的蜂窝网络架构室外用户仅配置少量天线单元,通过彼此协作,形成虚拟大规模 MIMO 链路(cooperative

16、communication)室外基站配置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系统,并在每座建筑物的外墙也安装大规模天线阵列,用于与室外基站或分布式天线系统通信,这些大规模天线阵列通过电缆与室内无线接入点(WAP)连接中国提出的蜂窝网络架构基于该架构,室内用户仅需利用室内部署的WAP实施通信,而WAP与建筑物外墙上安装的大规模阵列天线连接,通过与室外基站通信,实现全网用户互联互通室内通信采用短程通信技术提供高的数据速率,如WiFi、Femtocell、超宽带(UWB)、毫米波和可见光通信(VLC)等毫米波通信和可见光通信由于频率高,穿透能力差,空气、雨雾、气压等自然环境因素均会对其形成吸收

17、和散射,无法用于室外远距离通信,但其具有的高带宽却可对室内用户提供短距离高速数据传输中国提出的蜂窝网络架构该蜂窝网络架构是异构的:宏蜂窝、微蜂窝、小蜂窝、中继站等为满足高速运动车辆(如高铁、动车)内用户的通信需求,在网络架构中引入新的网元移动飞蜂窝(MFemtocell)移动飞蜂窝融合了移动中继和飞蜂窝的特点,部署在车厢箱体内部,为车内用户提供通信服务,而大规模天线部署在厢体外部与室外基站实施通信,大规模天线系统再通过电缆与车厢内的飞蜂窝接入点连接,移动飞蜂窝可看成是室外基站的一个用户单元,而移动飞蜂窝的接入点又可看成是车厢箱内用户的归属基站特点:短期内基础实施建设成本高,但从长远考虑,却能有

18、效改善蜂窝平均吞吐量、频谱效率、能量效率和数据速率日本提出的蜂窝网络架构幻影蜂窝(Phantom Cell):将宏蜂窝和小蜂窝重叠部署,利用低频段提供宽覆盖范围和控制信令交互,并支持移动性,而利用高频段为小蜂窝提供数据通信,即利用SHF频段(3-30GHz)和EHF频段(30GHz以上)构建小蜂窝,配置在地铁及公交车等移动体上形成“移动蜂窝小区”或部署在无线热点地区,根据用户的移动性和各蜂窝小区的需求分配无线资源日本提出的蜂窝网络架构幻影蜂窝用到大量新技术:非正交多址(NOMA)接入技术:将一个时频资源块分配给多个用户,可使无线接入宏蜂窝的总吞吐量提高50%(在宏蜂窝中采用)在 SHF的低段(

19、6GHz以下)部署的小蜂窝采用区域重叠和协作传输多点传输(CoMP)抑制相互干扰,而在 SHF的高段(6-30GHz)和EHF频段部署的小蜂窝采用大规模MIMO技术,为多个数据流分别形成定向波束CoMP是 LTE-A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利用不同小区的多个基站协同发送一个终端用户数据或联合接收一个终端用户数据,在提升小区边缘用户频谱效率的同时,降低协作小区间干扰METIS提出的蜂窝网络架构METIS 尚未提出完整的 5G蜂窝网络架构,但围绕需求分析、架构设计和关键技术做了大量研究。5G以提升用户体验为目标,应加强多种技术整合,如将宏蜂窝、微蜂窝、热点小基站以及 WiFi等多种网络融合

20、,为不同场景的用户提供最佳服务。除了通过提高无线传输能力承载更高数据速率外,其网络架构应是分布式、扁平化的,以消除网络流量瓶颈和传输时延,并符合移动互联网业务特征METIS:Mobi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nablers for the Twenty-twenty In-formation Society是由欧盟第七框架资助的一个研究计划联盟,致力于研究5G移动通信的相关技术和标准 未来网络形态和趋势基于云组网技术:将数据中心置于云平台上,能在任意地点和各种终端方便获取,涉及两个关键技术: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网络功能从传统的与硬件设备绑定改变为基

21、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架构,既可在核心网实现,也可在接入网实现,如构建云接入网(cloud-RAN)软件定义网络(SDN):将控制面和数据面分离,其关键包括:1)如何为控制面和数据面实体之间提供一种开放接口;2)外部应用如何调用和控制网络实体 利用这两项技术可实现移动通信网络革命性改变未来网络形态和趋势融入“人”的网络(Everything-in-the-loop)用户行为与需求成为网络的一部分,并影响和改变网络形态和信息传递“群落化”网络结构根据用户行为与需求,网络构成一个个类似生物学上的群落,形成逻辑群落,逻辑群落中具有频繁的信息交互“联邦”自治式网络固定的物理位置(如写字楼、商场)或相对位置

22、(如车联网)形成物理群落,物理群落具有一定的自主管控能力大规模MIMO技术MIMO:在收发两端均配置多个天线单元,通过增加天线数量,获得更大的信道自由度(除时域和频域外,增加大量空域自由度)。MIMO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研究成果,2006年率先用于WiFi,随后也用于3G系统(WiMAX)如果阵元间距满足要求,通过交叉极化和角度配置,能保证信道矩阵统计独立,利用空间维度能实现复用和分集,支持高速数据传输MIMO系统能有效改善传输可靠性、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大规模MIMO技术在IEEE802.11n中,天线配置最多为4发4收IEEE 802.11ac和LTE-A中,天线配置最多为8发8收在实际

23、应用中,由于移动终端体积、重量、功耗等限制,一般配置1-2根天线在单用户MIMO(SU-MIMO)系统中,天线数受限于终端,而在多用户MIMO(MU-MIMO)系统中,可将多个用户终端天线组合,克服天线数受限的瓶颈;在协作多点(CoMP)系统中,也可通过多个基站协作构建MIMO系统大规模MIMO技术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large-scale MIMO):收发两端配置多根天线,特别是在基站侧配置大量天线单元,获得空间自由度(DoF),既能实现小区内空间复用(intra-cell spatial multiplexing),也能实现小区间干扰抑制(inter-cell int

24、erference mitigation),提高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大规模MIMO技术大规模MIMO技术优势:提高系统容量、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大量基站天线能提供丰富的空间自由度,支持空分多址,基站能利用相同的时频资源为数十个移动终端提供接入服务;利用波束形成技术使发送信号具有良好的指向性,空间干扰小;利用天线增益降低发射功率、提高系统能效、减小电磁污染降低硬件成本,提高系统鲁棒性:大规模 MIMO总发射功率固定,单根天线的发射功率很小,选用低成本功放即可满足要求;由于基站天线数量大,部分阵元故障不会对通信性能造成严重影响大规模MIMO技术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波束形成(下行预编码)获得的电波空间

25、指向性能抑制多径效应、阴影效应造成的衰落,降低数据传输差错率简化多址接入协议:基于大规模MIMO+OFDMA,子载波信道增益基本相同,可省略资源调度,减少控制开销;支持NOMA,基站利用相同的时频资源为特定用户发送分离信号大规模MIMO技术设计大规模MIMO系统面临的挑战:基站部署大量天线单元,如何降低下行链路信道状态信息估计开销(TDD,信道互易性;FDD,反馈机制)?大规模MIMO系统的信道响应矩阵各元素不一定是独立同分布的,即存在相关性和互耦效应(MC),会降低信道容量,且相关信道传输不支持最大比合并(MRC)和最大比发送(MRT),如何解决?在多小区大规模MIMO系统中,小区间导频复用

26、会产生导频污染,如何解决?(设计高效、合理的导频分配机制)如何构建信道模型?(非平稳、三维、衰落)如何设计阵列结构?(共形天线设计)二维波束形成算法:水平面方位角和垂直面俯仰角形成三维定向波束空间调制(SM)设计 MIMO 系统的难点:一是信道间干扰(相关、互耦)问题;二是天线间同步问题;三是大量无线链路造成的体积、成本和功耗问题空间调制(spatial modulation):一种新的 MIMO 技术,利用天线阵列的每根天线空间位置发送部分已编码数据,即发送信号包括信号星座图和天线位置星座图,通过空间复用,提高数据速率。SM 既具有较低的实现复杂度,又不降低系统性能SM利用简单的调制和编码机

27、制就能实现低复杂度的收发信机设计和高效的频谱效率空间调制(SM)空间调制原理:将信息比特映射到两个信息载体单元中,一个信息载体单元是在数字星座图中选取的数字调制符号,另一个信息载体单元是由发送天线组成的空间星座图中选择的发送天线序号任何时隙只有一根发射天线处于激活状态:无信道间干扰、无需天线间同步,只需一个射频链路通过建立天线位置与传输比特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阵元位置承载信息空间调制(SM)将发送信号流按照 比特分组,Nt为发射天线数,M为信号星座图中的点数(与调制方式有关)每组比特由SM映射器分为两部分:和 ,分别用来选择发射天线空间位置和数字星座图中的符号,在被选天线执行数据发送的时隙其他

28、天线处于静默状态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在传统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由于存在干扰,在相同频段同时进行接收和发送是不可能的,即电台在相同信道上只能工作于半双工模式,要么发送,要么接收,不能同时收发为何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困难?主要原因是当电台发送信号时,其自身接收单元能收到部分信号功率,由于收发单元之间距离很近,这部分自干扰功率会比期望接收信号功率强得多(高100dB以上),为了避免自干扰,电台只能在同一信道上工作于半双工状态,无法同时收发同时同频全双工通信利用自干扰抵消技术,Stanford大学和Rice大学设计了一种带内全双工通信系统全双工通信的好处:增加链路容量频谱虚拟化任意分双工新型中继方案简化干扰

29、协调毫米波和可见光通信关于毫米波通信:毫米波频段位于30-300GHz范围,20-30GHz频段的传播特性相对较好毫米波频段一直未用于移动通信的主要原因是:该频段传播特性差,路径损失严重,受环境、气候、温度、湿度、气压等影响大,绕射能力和穿透能力差,加之严重的相位噪声和昂贵的器件成本,该频段仅用于超短距离无线传输,如在60GHz频段构建高速WiFiWiGiG,在28,38,71-76和80-86GHz频段构建超短距离固定无线通信系统等但随着半导体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和成熟,器件成本和功耗大幅降低,充分利用毫米波频段的主要障碍仅剩下传播特性问题,通过探寻有效的传输技术也能逐渐克服毫米波和可见光通信路

30、径损失:大尺寸传播模型(Friis公式)传输距离不变,频率升高10倍(如从3GHz升高至30GHz),路径损失增大20dB此外,受气压、雨雾等影响,毫米波频段还会有15dB/km的额外损失。缺点是传输距离进一步缩短,优点是在高密度异构组网时,可降低对隔离度的要求毫米波和可见光通信遮挡阻塞:毫米波的反射和绕射能力差,传输环境中存在阻碍物遮挡时会形成阻塞,必须基于LOS传输 实测结果表明:在LOS传输条件下,收发间距离增加10倍,路径损失增加20dB,而在NLOS传输条件下,收发间距离增加10倍,路径损失高达40dB,且还有15-40dB的附加阻塞损失 斯坦福大学提出的毫米波路径损失模型毫米波和可

31、见光通信可见光通信:用LED作为信号发射器,用本征光电二极管(PD)或雪崩光电二极管(APD)作为信号接收器可见光通信既可用作照明,也可同时用于提供宽带无线通信连接信息由光功率承载,OFDM光调制在发端基于强度调制(IM),在收端采用直接检测(DD)试验表明:单只LED就能提供3.5Gbps的数据速率。由于可见光波长较传输距离小得多,所以可见光通信几乎不受快衰落影响在可见光通信中,现有的多址接入技术、干扰协调技术等是否可直接移植,尚需验证新型多址技术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日本 DoCoMo 提出的单基站、两用户场景,下行链路,基站采用叠加编码

32、同时同频发送两个用户信号,但为不同信号分配不同的发射功率,即用户接收信号用户1靠近基站,其接收信噪比高,执行连续干扰抵消(SIC)算法检测出用户2的信号并从接收信号中减去,而用户1远离基站,接收信噪比低,不执行SIC,将用户1的信号看成背景噪声,此时,信道容量为新型多址技术而在OFDMA中,可用带宽正交分配给两个用户,如果功率和带宽都等分配,其信道容量为:结果表明:NOMA比OFDMA的频谱效率可提升30-40%新型多址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频谱效率(5G要求提升5-15倍),将 NOMA 与MIMO结合:基站生成多波束,每个波束为 2 个用户提供服务;在接收端,采用两种干扰抵消技术:连续干扰抵消

33、(SIC)和干扰抑制合并(IRC),前者用于波束内用户之间干扰抵消,后者用于波束间干扰抑制新型多址技术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SCMA):华为Ottawa研发中心提出 基本思想是对 CDMA改进:CDMA 作为一种优良的多址接入技术,在发端利用正交或准正交序列对数据符号进行扩展,在收端再利用其正交特性从扩展序列中提取原始数据符号。扩频序列设计是实现 CDMA的关键,也是影响系统性能和实现复杂度的重要因素CDMA编码器利用给定的扩频序列将一个QAM符号扩展为一个复数符号序列,CDMA 调制可看成是将编码比特序列映射为复数符号序列的过程新型多址技术可将 QAM 映射

34、器和 CDMA 调制器合并,直接将一组数据比特映射为一个复数向量,该复数向量称为码字(codeword),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从二进制域到多维复数域的编码过程,这样,CDMA扩频操作就从传统的序列设计转换为复数多维码字设计SCMA 具有如下性质:1)基于预定码本集直接将二进制数据编码为多维复数域码字;2)为不同用户设计不同码本提供多址接入;3)码本中的码字具有稀疏性,多用户检测(MUD)的复杂度可降低;4)码本集足够多,码字足够长,既能支持多用户接入,又能获得扩频增益新型多址技术SCMA实现的关键:如何设计码本集和码字,使其满足稀疏性要求?如何构建二进制数据与多维复数序列之间的映射关系?如何描述多维星座图?如何设计多用户检测算法?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