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广西非遗民俗节庆文化传承的“英语%2B非遗文化”协同育人教学实践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95620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广西非遗民俗节庆文化传承的“英语%2B非遗文化”协同育人教学实践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广西非遗民俗节庆文化传承的“英语%2B非遗文化”协同育人教学实践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广西非遗民俗节庆文化传承的“英语%2B非遗文化”协同育人教学实践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炫动漫素质教育 135 基于广西非遗民俗节庆文化传承的“英语+非遗文化”协同育人教学实践研究韦春桃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崇左 532200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人类集体智慧的瑰宝,构成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富积淀,象征着独特的文化标识。非遗更是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精神价值。在当前背景下,强化本土优秀传统教育至关重要,旨在启发学生深入领悟和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培养他们的中国文化意识,具备中国式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以及浓郁的中国特色。本文基于广西非遗民俗节庆文化传承视角,着重探讨如何将非遗元素融入高校教育的英语教学中,以此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接纳,提

2、升他们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素养,从而强化国家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心。关键词:广西非遗民俗节庆文化;英语;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引言位于中国南疆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这片土地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孕育多元的民族文化风情。区内共生活着壮、汉、瑶、苗、侗等 12 个主要民族,又可细分为客家、高山汉、广府、湖湘等民系,瑶族则包括平地瑶和过山瑶等多个支系。各民族间呈现出大范围混居、小范围聚居以及错综复杂的居住格局。在历史长河中,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相互交融,通过不断的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创造出琳琅满目、千姿百态且相互渗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语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架

3、起连接不同国家、文化和背景的桥梁。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不仅可以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故此,将非遗文化内容纳入英语教育课堂具有深远意义。1.“英语+非遗文化”协同育人的价值概述1.1 跨文化理解的需求最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英语学科中多元文化理解的关键地位,期望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不仅掌握语言技巧,还能利用英语洞察并理解不同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有效的交流不仅要求理解他人的语言和文化,同时,对文化的理解和表达也同样关键,因为交流本质上是互动的,涉及文化的 共享 和 影响。也就是说,需要有能力以文化为媒介对外产

4、生影响。早在2000 年,有研究指出中国英语学习者普遍存在 文化沉默症。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英语教学中对中国文化的忽视,造成学生缺乏用英语呈现中国文化的能力,在跨文化交流中无法准确传达中国文化,因此无法对交流对象产生有效影响,最终可能导致跨文化沟通的失效。将非遗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也能使英语教学在非遗保护和传播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1.2 交流平台的扩展随着国际教育合作的日益深化,中国大学生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他们的交流网络。在这些多元化的互动中,他们不仅要理解并接纳外国文化,还要能用流利的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然而,令人关注的是,尽管

5、许多研究生也参与此类交流,但在实际的文化交融中,他们展示出的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能力仍有待提高。鉴于此,强化各教育阶段对中国文化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契合当今全球文化交流的需求,也顺应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导向。1.3 文化自信的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构成文化自信的根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这一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涵盖广泛的领域,如口述传说、表演艺术、社会习俗、庆典仪式以及传统工艺,丰富内涵和多元形式彰显历史的深度。这些遗产中的风俗习惯至今仍影响着的日常生活,而一些古老的技艺和医药知识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并创新,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将非遗元素融入英语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

6、化素养,激发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骄傲,进一步强化国家和民族归属XUANDONGMAN素质教育 136 感,培养爱国情感。熟悉并理解本民族文化,也有助于学生在外语学习和接触异域文化时保持自我,增强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接纳能力,同时拓宽他们的全球视野。1.4 激活课堂内容,联结英语与日常生活实践通过整合非遗元素于英语教学,教学内容得以显著丰富。鉴于许多非遗项目紧密贴合日常生活场景,这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倍感亲切,消除他们对英语与个人生活脱节的误解。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还促使他们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洞察,促进两种文化深度交融与理解。通过强化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7、旨在培养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道路上,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积极力量。在高校教育的英语课堂中融入非遗主题,巧妙地建立起英语学习与本土文化之间的桥梁。相较于传统课程,引入非遗元素使得英语课堂不再单调,反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2.广西非遗民俗节庆文化传承的“英语+非遗文化”协同育人教学设计按照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导向,立足于英语专业的教育理念,我们运用引导式、情境式和参与式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阅读技巧。同时,结合职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育计划,我们融入创新与创业的思维,实施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2.1 课前教师指示学生利用蓝鸽 AI 英语教学资源

8、库,完成PPT、微课程等相关材料的学习,并进行课前阅读评估。2.2 课中首先,播放跨文化交际的视频,通过案例和问题引入课程主题。其次,根据课前测试和学生提问,教师进行解答,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互动复习核心概念。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快速阅读技巧和跨文化阅读策略。观看广西非遗民俗节庆文化的微课,小组内讨论如何创新地展现文化自信。最后,进行课程总结并布置课后任务,学生需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源或实地考察,研究桂林的非遗文化项目,准备以 PPT 或视频形式在下次课上分享。2.3 课后课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地考察和科研活动,借由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深入挖掘广西非遗民俗节庆文化的技艺,孕育一系列的大

9、学生创新项目。3.广西非遗民俗节庆文化传承的“英语+非遗文化”协同育人教学实践策略3.1 拓展非遗资源,实现课程融合设计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故英语教育应当超越单纯的语言教学,将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这是外语教育领域普遍认同的观点。然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教材和教师往往侧重于英美文化,相对忽视了对本土文化中国文化的学习。这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缺乏用英语传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即所谓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此现象揭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对自身文化认知的不足,二是英语教材中对中国文化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匮乏。尽管近年来,如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增设中国文化内容,部分教材也尝试在相关主题中引入中国文化,但

10、在教学实践中,英语文化的主导地位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当前,非遗传译成英文的资料明显不足。广西的地域特性孕育丰富的多元民族文化宝藏,其中包括 137 处独特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及诸如壮锦艺术、铜鼓表演、风雨桥的建筑艺术、脍炙人口的刘三姐歌谣和壮族霜降节等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教学活动提供广阔的教学素材。然而,这些项目的英文介绍却相当有限,仅世界级及部分国家级非遗有双语介绍,而且部分翻译质量欠佳,语言晦涩,甚至存在错误。因此,教师需要搜集准确且高质量的非遗英文文本,构建非遗语言素材库,实现英语课程的融合设计,以确保教学资源的适宜性。然而,当前我国的非遗教学资源分散,若欲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在英

11、语教学中的潜力,教师需对这些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并有效利用。同时,教科书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工具,对于英语教育中融入广西非遗民俗节庆文化,首要任务便是对英语教材进行重构。当前,许多高校的英语教材主要涵盖西方的文化、理念和传统,对非遗文化的涉及极其有限,即使有涉及,其份量也可谓微不足道。教材中对广西非遗民俗节庆文化的忽视可能导致教学内容的偏颇。学习英语不仅限于理解西方文化,学生同样需要深入了解广西非遗民俗节庆文化,以便在学习过程中对比中西文化,提升跨文化交际技能。因此,高校有必要重新构建英语教材的内容,适度压缩西方文化的篇幅,增强本土文化,特别是非遗文化在教材中的地位,以此拓宽非遗学习的途径。3.2

12、 引导学生思维,拓展融合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对教学方法进行拓展融合。例如,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数字化炫动漫素质教育 137 教学方法,在数字化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入与广西非遗民俗节气文化相关的多媒体内容,如视频和音频,来丰富英语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通过直观的视觉和听觉材料,学生们能更深刻地理解非遗文化,相比仅凭教师讲解,这种体验更具冲击力。借助信息化手段,非遗文化和英语教育的有机结合,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特意设置中国文化的欣赏环节,聚焦于与主题相关的非遗知识。例如,广西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作为国家级民俗非遗文化,在讨论天气时,介绍

13、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及其中英文对应,配合相关视频,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气候特点和古人智慧,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教师利用视频、音频和图像等多媒体工具,引导学生学习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英语表达,从而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非遗与英语教学的结合不仅提升教学质量,还激发学生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热爱。3.2 开展实践活动,优化协同教育机制教师需具备丰富的知识库,特别是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和熟悉,以便在课堂上迅速引入相关案例。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协同教育机制的优化,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接触和学习非遗文化的资料,积极准备将非遗文化融入教学之中,增强将两者结合的教育意识。教师在研读非遗

14、资料后,应精选关键内容进行整合,并分享给学生供他们在课后深入实践研究,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在整理资料时,教师不应机械照搬,而应发挥创新思维,将资料转化为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消化的形式,以此探索新颖的英语教学策略。比如,在教授翻译课程时,融入广西“三月三”文化,教师可以利用英语作为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翻译实践,既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加深其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同时对学生而言,通过参与翻译活动,更深入理解“三月三”作为广西壮族的经典地域文化符号,是一种群众体育和民族文化的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教师如何有效地将英语教学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提供解决方案。在实际教学实施中,安排部分学生参与翻译

15、活动,不仅为英语教学找到切入点,也提升教师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重视,使他们认识到非遗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价值。3.4 完善考核机制,实现协同教育总结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考核机制构建中,应当深入探讨并理解学生个体的认知潜能,以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考核评价中的导向作用。考核标准的制定应确保适应性与个性化。例如,观察、记录、分析学生对于“广西非遗民俗节庆文化”的理解程度,保证学校和教师掌握学生的发展规律,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为促进“英语+非遗文化”的有机融合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来看,在教学考核评价中,教师要重视成绩和表现,同时也要重视真实性和表现

16、性的评价。保证教学每一个环节中,都能自觉地促进学习效果的发布和学生的交流,注意每个学生的记录与总结,保证他们的内在经验和感受能更好地表现,进而实现协同教育效果。4.结语教育,这个塑造人类命运的关键驱动力,近年来在教学领域展现创新的活力。未来的发展应当进一步强化教学革新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尝试将英语学习与本土文化瑰宝相结合,此举不仅拓宽教学模式的选择,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开辟多元路径。特别是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人才的摇篮,应充分挖掘教学的核心价值,通过精细策划与设计,巧妙地将英语教学的革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紧密结合。从教学主体的激活、教学载体的丰富、教学对象的互动到教学影响的拓展,

17、都需要进行合理的优化与提升,让改革与传承并行不悖,从而激发英语教学的无限可能与创新空间。参考文献1 李柳赟,许燕滨.论南宁民俗节庆文化中民俗主义问题以香火龙民俗文化旅游节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2012,(05):325-326.2 王英才.打造广西“非遗”节庆文化“民俗亲子游”品牌的路径探索以活态传承“天等壮族霜降节”实践为例 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3):94-97.3 杨倩,方世巧.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特征与创新性发展路径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之六 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1,(05):45-48.4 宋红华.英语教学与非遗文化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 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信息分会.2022年第十四届全国体育信息科技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2022:1.5 宋红华.文化视域下“英语+非遗文化”协同育人教学实践与探索 J.校园英语,2022,(46):106-108.6 刘雪松.将非遗资源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析 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0(01):107-110+1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