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52∕T 1721-2023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技术指南(贵州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298872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2∕T 1721-2023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技术指南(贵州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DB52∕T 1721-2023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技术指南(贵州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DB52∕T 1721-2023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技术指南(贵州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DB52∕T 1721-2023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技术指南(贵州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DB52∕T 1721-2023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技术指南(贵州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03.220.20 CCS R 84 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 17212023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 技术指南 Guidelines for urban road traffic congestion locations improvement 2023-04-12 发布 2023-10-01 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52/T 17212023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一般规定.4 5 交通调查与分析.4 6 交通拥堵特征与成因.8 7 交通拥堵治理措施.11 8 交通拥堵治理方案.12

2、9 实施和优化.22 附录 A(资料性)车型分类及小微型客车当量交通流量换算系数.23 附录 B(资料性)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方案主要内容.24 附录 C(资料性)交通拥堵治理常用措施应用.27 附录 D(资料性)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新技术.33 DB52/T 1721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贵州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贵州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智贤、赵亚钦、陈维明、王媛媛、唐冲、马莎、李永前、张春晖、郭鹏、赵晓惠、方军、胡

3、云飞、苏永云、卢果、万年良、李宁、林纪、张道荣、刘燕霞、孙红兵、卜一凡、林鑫、龙顺、胡恒。DB52/T 17212023 1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 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的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拥堵特征及成因分析、交通拥堵治理启动阈值、交通拥堵治理措施、交通拥堵治理方案。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方案设计。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1418 道

4、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术语 GB 50647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 CJJ/T 141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CJJ 152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GA/T 115 道路交通拥堵度评价方法 GA/T 299 道路交通流量调查 GJBT-1373 15MR101 城市道路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 3 术语和定义 GA/T 31418、GA/T 11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交通拥堵 traffic congestion 由于车辆的通行需求超过道路通行能力或受交通事件等影响,车辆被迫降低车速行驶或致停止,并造成车辆积压超过一定程度的交通现象。3.2 交通拥堵度 t

5、raffic congestion level 衡量交通拥堵的程度,分为级、级、级和级,分别表示严重拥堵、中度拥堵、轻度拥堵和畅通。3.3 交通流量 traffic volume 简称交通量,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或行人数量。3.4 交通流率 traffic flow rate 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或行人的当量小时流量。DB52/T 17212023 2 3.5 标准车当量 passenger car unit;pcu 以小型客车为交通流量的基本计算单位,其他车辆根据占用道路时间和空间资源情况,按一定的折算系数换算为标准车当量。3.6 饱和流率 saturation flow r

6、ate 又称为饱和流量,绿灯期间车辆连续通过信号控制交叉口进口车道的最大当量流率。3.7 高峰小时交通量 peak hourly volume 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日或上午、下午)出现的最大小时交通量。3.8 通行能力 traffic capacity 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3.9 信号控制交叉口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用交通信号灯组织指挥冲突交通流运行次序的平面交叉口。3.10 交叉口通行能力 capacity of intersection 交叉口各进口车道通行能力之和。3.11 进口车道通行能力 approa

7、ch lane capacity 在一定信号控制条件下,车辆通过交叉口某进口车道停止线的最大当量流率,即饱和流量与绿信比之积。3.12 交叉口饱和度 degree of saturation 高峰小时高峰时段内,通过交叉口各进口道停止线的当量小时流量与交叉口通行能力之比。3.13 交通信号配时 traffic signal timing 设计交叉口的相位、相位序列以及周期、绿信比等参数的过程。3.14 信号相位 signal phase 同时获得通行权的一股或多股交通流所对应信号灯组的显示状态。3.15 周期 cycle length 信号灯色按设定的信号相位顺序变化一周所需的时间。3.16

8、绿信比 split 在一个信号周期内,信号相位有效绿灯时间与周期时间之比。3.17 交叉口车均延误 average delay at intersection 车辆在通过交叉口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平均时间损失。DB52/T 17212023 3 3.18 可变导向车道 reversible lane 根据不同车辆流量流向和交通控制需求,可以自动或手动变换导向方向的交叉口进口车道。3.19 快速路 expressway 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的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车辆以较高的速度行驶的道路。3.20 主干路 arterial road 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

9、道路。3.21 次干路 secondary trunk road 城市道路网中的区域性干路,与主干路相连接,构成完整的城市干路系统。3.22 交通标志 traffic sign 交通标志是以颜色、形状、字符、图形等向道路使用者传递信息,用于管理交通的设施。3.23 交通标线 traffic marking 道路交通标线是由施划或安装于道路上的各种线条、箭头、文字、图案及立面标记、实体标记、突起路标和轮廓标等所构成的交通设施。3.24 服务水平 level of service 衡量交通流运行条件及驾驶人和乘客所感受的服务质量的一项指标,通常根据交通量、速度、行驶时间、行驶(步行)自由度、交通中

10、断、舒适和方便等指标确定。3.25 进口道 approaching lane 平面交叉口上,车辆从上游路段驶入交叉口的一段车行道。3.26 出口道 receiving lane 平面交叉口上,车辆从交叉口驶入下游路段的一段车行道。3.27 道路红线 red line of road 城市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3.28 机动车道宽度 vehicle lane width 相邻同向车行道分界线中心之间的宽度或一车行道分界线中心和相邻的车行道边缘线内侧之间(不含车行道边缘线的宽度)的宽度。DB52/T 17212023 4 4 一般规定 交通拥堵点(段)治理适用于交通拥堵问题通过交通管理手段、完善交

11、通管理设施或者微小局部4.1 工程措施即可得到有效改善的情形,需要采用工程措施治理的(如增加车道、修建立交等情形),不属于交通拥堵点(段)治理范畴。因道路路面出现裂缝、坑槽、变形或被占用导致道路通行能力降低而引起交通拥堵的,不属于交4.2 通拥堵点(段)治理范畴,应通过道路修缮、养护、完善交通管理设施等进行解决。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方案设计一般应达到可实施深度。4.3 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方案一般应通过政府部门审查、专家评审或专家论证等方式,对方案的科4.4 学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估。5 交通调查与分析 基本要求 5.1 资料收集包括收集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交通管理规划等上位规划,以及其他与交通拥

12、堵治理相关的规划、计划、设计、管理和政策等,以及设计范围的电子地形图等资料。交通调查 5.2 5.2.1 道路拥堵情况调查 对研究范围交通拥堵基本情况进行细致的调研,了解一周中交通拥堵发生时间、一天中交通拥堵发生时段,以及相应的排队长度等情况,宜进行全面拍照记录。5.2.2 道路条件调查 包含以下内容:a)道路等级、断面形式、设计车速、设计车辆、红线宽度、车道数、车道宽度、中央分隔带宽度、机非分隔带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人行道宽度等;b)道路红线宽度、道路红线以外情况以及道路展宽可能性等。5.2.3 道路沿线设施调查 包含以下内容:a)沿线出入口的情况;b)沿线大型交通设施的位置、交通情况;c

13、)沿线公交停靠站的位置、运行状况,停靠站迁移可能性等。5.2.4 交通组织管理调查 包含以下内容:a)禁行情况,禁止左转、禁止直行等;b)专用道设置情况,左转专用车道、右转专用车道、直行车道等;c)单向交通;d)优先车道、定时停车区、禁止停车区等;DB52/T 17212023 5 e)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调查内容应包括信号相位、周期、绿信比等。5.2.5 交通流量调查 5.2.5.1 符合以下一般要求:a)调查前,应明确交通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观测点位置、观测内容、观测时间、观测时长、观测设备与观测人员等;b)观测时间应避开异常天气、临时交通管制等特殊情况;c)除特殊要求外,

14、高峰小时道路交通流量观测应选取在工作日进行,宜避开节假日前后的工作日;d)高峰小时道路交通流量,一般宜在早、晚高峰时段分别连续 1 h3 h 观测道路交通流量确定;e)观测计数最小间隔时长不应超过 15 min。5.2.5.2 交叉口机动车流量应分流向、分车型进行观测,路段机动车流量应分车型进行观测。车型分类可参照附录 A,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归并。5.2.5.3 交通流量调查一般内容:a)交叉口机动车流量流向调查;b)交叉口非机动车流量流向调查;c)交叉口行人交通量调查;d)路段机动车流量调查;e)路段非机动车流量流向调查;f)路段行人交通量调查。5.2.6 饱和流率调查 5.2.6.1

15、饱和流率调查分为交叉口进口车道饱和流率调查、路段车道饱和流率调查两类。5.2.6.2 交叉口进口车道饱和流率调查包含以下内容:a)观测时间:选天气正常、工作日高峰时段或前后时段的高峰 15 min。按信号周期观测,受干扰的周期应予以作废,延续观测 15 min 以上;b)观测方法:对某一车道,接近绿灯启亮时,认定红灯期停车排队的最后一辆车;记录下每辆车的车型及开出停止线时的时刻,直到认定的最后一辆车开出停止线;c)计算方法:先依据车辆出停止线时刻计算车队的平均饱和车头时距,再由平均饱和车头时距计算饱和流率。选取与处理数据应注意:选同种车型连续出停止线的数据,测算进口道车道饱和流率应选取小汽车车

16、型数据;某车的数据是指该车出停止线的时刻与前车出停止线的时刻之差;一般头4辆车出停止线是不饱和的,相应从第5辆车开始计算。5.2.6.3 路段车道饱和流率调查包含以下内容:a)观测时间:选天气正常、工作日高峰时段或前后时段的高峰 15 min,选车流顺畅、车辆连续的情形;b)观测方法:确定观察断面,对某一车道,记录下每辆车的车型及通过观察断面的时刻,当车流有间断时,分开记录;c)计算方法:先测算车队的平均饱和车头时距,再由平均饱和车头时距计算饱和流率。选取与处理数据应注意:选同种车型连续出观察断面的数据,测算路段车道饱和流率应选取小汽车车型数据;DB52/T 17212023 6 某车的数据是

17、指该车出观察断面的时刻与前车出观察断面的时刻之差;为避免不饱和情况,相应每列车队从第3辆车开始计算。5.2.7 信号控制交叉口延误调查 5.2.7.1 信号控制交叉口延误可通过点样本法、牌照法等人工方法调查(具体方法参见 GA/T 115 附录A)或智能交通设备进行测定。5.2.7.2 观测方法:a)点样本法是通过在连续的时间间隔内观测交叉口进口道内停车的车辆数,统计分析得到车辆在交叉口内的延误时间;b)牌照法是通过观测两个断面之间一定数量的车辆牌照号码、通过断面时刻等,获得通过交叉口实际耗时的方法。5.2.7.3 采用点样本法或牌照法等人工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的,每个进口道最小样本容量不应小于

18、30 辆;当该进口道车流较少时,连续采样时间应不少于 5 倍信号周期时长。5.2.8 行程速度调查 5.2.8.1 行程速度调查内容应为不同时段通过某一区间的车流平均行程车速,可采用跟车法或浮动车法进行调查,具体方法符合 GB/T 51334 中的规定。5.2.8.2 观测方法:a)跟车法是调查员乘坐待测路段行驶的测试车,观测并记录有关行车时间数据的方法;b)浮动车法是根据装备有车载定位系统的浮动车在其行驶过程中定期记录车辆位置、方向和速度点信息,通过模型和算法进行处理的方法。5.2.8.3 行程速度测定时,样本量宜根据区间路段车道数进行确定,一般不宜少于区间路段车道总数的 10 倍。5.2.

19、8.4 行程速度调查样本应多样化,宜覆盖区间路段的所有车道和区间路段实际通行的各类车型,但不应选择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洒水车、清扫车等特殊车辆作为样本。现状交通分析 5.3 5.3.1 基本要求 应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5.3.2 路段与交叉口定性分析 5.3.2.1 道路条件分析 包含以下内容:a)道路等级用于确定几何设计原则及交叉口控制类型;b)设计速度用于确定展宽渐变段长度及转弯半径、信号相位衔接顺序;c)断面形式、道路纵坡、红线宽度、车道宽度等,用于交叉口空间设计及路段设计基础资料;d)车道数、车道功能划分,用于改善进出口道与路段协调设计基础数据。5.3.2.2 沿线设

20、施分析 包含以下内容:DB52/T 17212023 7 a)沿线出入口、大型交通发生源位置等,用于路段交通安全及通行能力改善设计;b)公交线路、停靠站位置,用于公交停靠站交通设计、行人过街交通设计;c)停车设施的位置和管理措施,用于路段沿线安全及秩序设计。5.3.2.3 交通组织管理分析 包含以下内容:a)交通禁行状况,用于车道功能调整、通行权管理等措施;b)专用车道设置情况,用于分析车道功能布置及交通组织优化等措施;c)交通控制状况(信号配时方案),用于分析现状问题、改善信号控制方案以及改善方案前后对比;d)单行道设置情况,用于整体交通组织优化等措施。5.3.3 路段现状交通定量分析 5.

21、3.3.1 交通流量分析 包括交通流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交通组成情况与方向不均匀性等,结合道路基础设施等调查及路网容量分析,可确定路段的通行能力与饱和度。5.3.3.2 饱和度分析 路段饱和度为路段高峰小时流量与路段通行能力之比。路段通行能力为各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之和,各条车道的通行能力可按其饱和流率计取。可通过实际调查获得每条车道的饱和流率。5.3.3.3 行程速度分析 路段交通拥堵度判定应采用平均行程速度,平均行程速度计算方法见式(1):1niinLvt.(1)式中:v路段平均行程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L路段长度,不包含交叉口,单位为千米(km);it车辆i通过区间路段的时

22、间,单位为小时(h);n测定车辆数。5.3.4 交叉口现状交通定量分析 5.3.4.1 交叉口流量分析 交叉口流量分析包括机动车交通量(分流向和车种),用于车道功能划分与信号配时方案确定的基本依据;非机动车与行人交通量,用于确定交叉口的渠化方案(主要是确定机非交通流的组织及设施设置)。DB52/T 17212023 8 5.3.4.2 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拥堵度 应采用最大车均延误,最大车均延误的计算方法见式(2):niddddD,max21max.(2)式中:maxD最大车均延误,单位为秒(s);id 一定时间间隔内第i进口道的车均延误时间,单位为秒(s);n 进口道总数。5.3.4.3 信号

23、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 为各条进口道的通行能力之和,各条进口道的通行能力可按其饱和流率乘以进口道所属信号相位的绿信比计算。饱和流率应采用实测数据,当无实测数据时,应结合进口车道宽度、进口道纵坡及重车率、转弯半径等因素进行修正后确定。5.3.4.4 信号控制交叉口饱和度 为交叉口高峰小时流量与交叉口通行能力之比。饱和度与服务水平对应关系应符合CJJ/T 141中的规定,如表1所示。表1 信号控制交叉口机动车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 饱和度 S A S0.25 B 0.25S0.50 C 0.50S0.70 D 0.70S0.85 E 0.85S0.95 F 0.95S 6 交通拥堵特征与成因 交通拥堵类型

24、 6.1 6.1.1 按时间划分 6.1.1.1 交通拥堵按时间特性划分为常发性拥堵与偶发性拥堵,偶发性拥堵不属于交通拥堵点(段)治理范围。6.1.1.2 常发性交通拥堵是在某些特定的位置和特定的时间,经常出现的由于交通量超过道路通行能力所引起的交通拥堵。常发性交通拥堵形态相对稳定,出现有规律,且发生行为可预测,属于周期性拥堵。6.1.1.3 偶发性交通拥堵是由一些特殊事件引起的道路通行能力减少或交通流量过大而引起的交通拥堵。偶发性交通拥堵无规律性,发生行为难以预测。DB52/T 17212023 9 6.1.2 按空间划分 6.1.2.1 交通拥堵按对象划分为节点拥堵、路段拥堵。6.1.2.

25、2 节点拥堵指发生在交叉口节点的交通拥堵现象。6.1.2.3 路段拥堵指产生于长路段的交通拥堵现象,若交通拥堵为路段中节点引起或下游节点回堵现象,则不属于路段拥堵。交通拥堵程度判定 6.2 6.2.1 交叉口交通拥堵程度判定 6.2.1.1 信号控制交叉口的交通拥堵度,按最大车均延误分为四级,IV级表示畅通,级为严重拥堵,详见表 2。表2 信号控制交叉口拥堵度划分 交通拥堵程度 畅通 轻度拥堵 中度拥堵 严重拥堵 交通拥堵程度分级 IV 级 级 级 级 最大车均延误maxD(s)0,55)55,100)100,145)145 颜色表示 6.2.1.2 现状交叉口最大车均延误调查与计算见 5.2

26、.7 交叉口延误调查。6.2.2 路段交通拥堵程度判定 6.2.2.1 路段交通拥堵度,按行程速度将拥堵划分为四级,IV 级表示畅通,级为严重拥堵。见表 3与表 4。表3 城市主干路、次干路路段拥堵度划分表 限制速度 平均行程速度(单位:km/h)80 45 30,45)20,30)0,20)70 40 30,40)20,30)0,20)60 35 30,35)20,30)0,20)50 30 25,30)15,25)0,15)40 25 20,25)15,20)0,15)30 25 20,25)10,20)0,10)交通拥堵程度 畅通 轻度拥堵 中度拥堵 严重拥堵 颜色表示 交通拥堵程度分级

27、 IV 级 级 级 I 级 注:城市支路可参照执行。DB52/T 17212023 10 表4 城市快速路路段拥堵度划分表 限制速度 平均行程速度(单位:km/h)90 55 35,55)20,35)0,20)80 50 35,50)20,35)0,20)70 45 30,45)20,30)0,20)60 40 30,40)20,30)0,20)60 40,限速值)30,40)20,30)0,20)交通拥堵程度 畅通 轻度拥堵 中度拥堵 严重拥堵 颜色表示 交通拥堵程度分级 IV 级 级 级 I 级 交通拥堵治理启动阈值 6.3 6.3.1 交叉口拥堵治理启动阈值。交叉口处于严重拥堵,即处于

28、I 级时,需要进行交叉口拥堵治理;交叉口处于中度拥堵,即处于级时,可视工程条件、交通拥堵发展态势等综合分析确定。6.3.2 路段拥堵治理启动阈值。路段处于严重拥堵,即处于 I 级时,需要进行路段交通拥堵治理;路段处于中度拥堵,即处于级时,可视工程条件、交通拥堵发展态势等综合分析确定。交叉口交通拥堵成因 6.4 6.4.1 交叉口交通拥堵是通行能力不满足交通量需求时的一种交通现象。导致交叉口交通拥堵的因素多,可从影响车流高效通行、影响交叉口时空资源高效利用等角度识别存在的问题。6.4.2 交叉口交通拥堵的一般问题可参照表 5 进行梳理分析。表5 交叉口交通拥堵的一般问题点 问题类型 表现特征、形

29、态 车道设置不合理 车道宽度不足 车道宽度过宽,道路空间资源利用不高效 导向车道长度不合理 进、出口道车道数不匹配,进口道车道数与流量流向不匹配 专用进口道与混合进口道设置与路口流量及流向不匹配 交通组织与管理设施设置不合理 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不科学、不协调 无右转专用车道,直行车流干扰右转车流问题突出 左转车流与掉头车流相互干扰 出入口设置不合理,影响车流运行 公交停靠站设置及车流组织不合理,影响车流运行 人行过街设施设置不合理 人行过街设施设置位置、方式、设施宽度、管理方式等不合理 交通信号控制不科学 信号相位组合、相序不合理,与交叉口流量流向不匹配 DB52/T 17212023 11 路

30、段交通拥堵的一般问题点 6.5 可参照表6进行梳理分析。表6 路段交通拥堵的一般问题点 问题类型 表现特征、形态 物理瓶颈 路段车道数减少或不足 纵向受干扰 沿线进出交通干扰主路交通 沿线公交车或其他车辆临时停车 横向受干扰 行人横穿马路 7 交通拥堵治理措施 交叉口拥堵治理一般措施 7.1 7.1.1 交叉口拥堵治理一般措施。结合所识别出的交叉口交通拥堵问题,分析相应适宜的交通拥堵治理措施。交叉口拥堵治理一般措施见表 7。表7 交叉口拥堵治理一般措施 措施 措施说明 车道设置、布置改善 车道宽度优化 调整车道宽度 车道数增加 增加进出口道车道数 调整导向车道长度 增加导向车道长度 左转、右转

31、专用车道的设置(1)左转专用车道的设置(2)右转专用车道的设置 匹配各流向进、出口道车道数 检查、调整各流向的进、出口道车道数,使其匹配一致。交通组织与管理设施设置改善 交通岛、导流线设置与改善(1)交通岛设置与改善(2)左转导流线设置与改善(3)右转导流线设置与改善 车辆调头设置改善(1)在条件具备的路口设置掉头车道(2)在条件具备的路段提前设置掉头车道 中央分隔带的改善 设置、改善或拆除中央分隔带 交通标志标线改善(1)改善交通标志设置、改善交通标线设置(2)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协调 出入口设置及车流组织改善(1)优化交叉口范围出入口的设计(2)优化相应的交通组织 交叉口范围公交停靠站设置及

32、车流组织改善(1)公交停靠站与交叉口一体化设计(2)公交车流组织优化 人行过街设施设置改善(1)人行横道设置与改善(2)人行过街设施设置位置改善 交通信号改善 优化周期 确定最佳信号周期,调整周期 优化相位组合 根据流量流向和进出口道容量灵活组合相位 优化相序 采用最佳相位、相序 整体交通组织优化 路网交通组织优化(1)设置单行线,实施单向交通组织(2)禁止左转等 分车型分时段交通组织优化(1)在一定区域禁止某些类型车辆通行(2)分时段限制某些类型车辆通行 DB52/T 17212023 12 路段拥堵治理一般措施 7.2 7.2.1 结合所识别出的路段交通拥堵问题,分析相应适宜的拥堵治理措施

33、。路段拥堵治理一般措施见表 8。表8 路段拥堵治理一般措施 措施 措施说明 改善道路物理瓶颈 增加车道数 拓宽路面、优化道路横断面布置、增加车道数 改善道路纵向干扰 改善道路沿线进出入口及交通组织(1)优化出入口设置(2)优化交通组织及标志标线设计 改善道路沿线停车问题(1)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2)完善交通管理设施,规范路内停车、严管路内停车 改善道路横向干扰(1)完善平面人行过街设施,设置人行过街信号灯 交通拥堵治理新技术 7.3 7.3.1 交通拥堵治理新技术见表 9。表9 交叉口拥堵治理新技术 措施 措施说明 交叉口待行区(1)设置左转待行区(2)设置右转待行区 可变导向车道(1)设置

34、可变导向车道(2)配套调整交通标志标线(3)配套调整信号配时方案 借道左转(1)设置借道左转车道(2)配套调整交通标志标线(3)配套调整信号灯设置与信号配时方案 潮汐车道(2)设置潮汐车道(2)配套调整交通标志标线与信号灯设置 7.3.2 交叉口待行区、可变导向车道、借道左转、潮汐车道设置的一般要求、设置方法、设施设计要求等可参见附录 D。8 交通拥堵治理方案 交通拥堵治理方案编制内容及流程 8.1 8.1.1 编制内容 8.1.1.1 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方案研究内容包括:基础资料收集、交通调查与现状分析,交通拥堵成因识别,交通预测分析,确定交通拥堵治理思路与原则,制定交通拥堵治理方案,进行

35、交通改善详细方案设计,并编制投资估算。DB52/T 17212023 13 8.1.1.2 交通拥堵治理方案研究成果应包括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方案成果应包括:整体交通组织优化、交通渠化优化、出入口控制、路内停车设施与管理优化、交通标志标线优化、信号控制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优化、人行过街设施优化、非机动车设施优化等。8.1.1.3 交通改善详细方案设计图册包括:交叉口进、出口道改善详细方案设计、导流线、交通岛改善详细方案设计、路段车道设置改善详细方案设计、信号控制优化改善详细方案设计、公交停靠站改善详细方案设计、人行横道改善详细方案设计、非机动车道改善详细方案设计等。8.1.2 编制流程 8.1

36、.2.1 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方案设计的技术路线如图 1 所示。图1 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方案设计技术路线 现状交通调查与分析 8.2 8.2.1 交通调查内容包括现场踏勘、道路条件调查、道路及沿线设施调查、交通组织调查、交通流量调查等。参照 5.2 节内容进行现状交通调查。8.2.2 现状交通分析应包括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参照 5.3 节内容进行现状交通分析。8.2.3 分析应充分、深入,采用的数据、资料等应能反应一段时期内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典型时段的交通特点。DB52/T 17212023 14 交通拥堵成因分析 8.3 8.3.1 交通拥堵点(段)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路段和交叉口,针对拥堵问题

37、,参照 6.4、6.5 节内容进行成因分析。8.3.2 交叉口交通拥堵成因分析一般包括:a)车道设置、车道功能、车道宽度等情况;b)交通流特征、交通运行以及变化趋势等情况;c)人行过街设施设置位置、方式、设施宽度、管理方式等情况;d)公交线路、站点设置等情况;e)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与协调等情况;f)信号灯设置及信号周期、相位、相序等情况;g)交叉口通行能力不足等情况。8.3.3 路段交通拥堵成因分析一般包括:a)路段沿线进出交通干扰主路交通等情况;b)路段沿线公交车或其他车辆临时停车等情况;c)人行过街设施设置位置、方式、设施宽度、管理方式等情况;d)路段通行能力不足等情况。交通拥堵发展趋势预测

38、分析 8.4 8.4.1 交通需求发展分析。对城市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经济、人口、车辆保有量的发展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研判交通拥堵点(段)所在区域的交通需求发展态势,重点研判道路交通流量的增加态势。8.4.2 交通供给增长分析。对交通规划、交通管理规划、交通建设计划等进行综合分析,梳理交通拥堵点(段)周边范围交通设施增长情况,研判新增交通设施在路网上的分流能力与可能带来的转移交通量情况。8.4.3 交通拥堵发展态势研判。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交通需求发展分析与交通供给增长分析,对交通拥堵点(段)的交通拥堵发展态势进行研判。交通拥堵治理思路与原则 8.5 8.5.1 交通拥堵治理思

39、路 8.5.1.1 根据交叉口或路段交通拥堵范围,结合周边道路情况与交通拥堵发展态势,明确交通拥堵治理点(段)的设计范围、工作内容。8.5.1.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经验与理论相结合,提出交通拥堵治理的重点、方向与策略。8.5.1.3 一般宜按先易后难、先常规再创新的顺序选取交通拥堵改善措施。8.5.2 交通拥堵治理原则 8.5.2.1 多管齐下:综合采取完善渠化设计、优化交通组织、完善交通管理设施、优化信号控制与实施、实施交通治理新技术等措施,并注重措施之间的协调。8.5.2.2 近远结合:交通拥堵改善着重满足近期的需要,并与中远期发展相适应。8.5.2.3 注重安全:注重道路交通安全改善,

40、同步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8.5.2.4 适度创新:探索应用交通拥堵改善新技术,应注重采取配套措施,应先试点总结经验再推广。DB52/T 17212023 15 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方案研究 8.6 8.6.1 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框架 交叉口与路段拥堵治理,一般可从以下方面因地制宜研究确定治理措施:a)整体交通组织优化;b)交通渠化优化;c)出入口控制优化;d)路内停车泊位设置及管理优化;e)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优化;f)交通信号优化;g)公交停靠站优化;h)人行过街设施优化;i)非机动车设施优化。8.6.2 整体交通组织优化 8.6.2.1 整体交通组织优化是指合理利用周边道路资源,采取适当的

41、措施,诱导分流和强制分流结合,达到分流与缓解交通拥堵点(段)的交通压力的目的。8.6.2.2 常见的整体交通组织优化措施:单向交通设计、可变车道设计、车速限制设计、交叉口转向设计、车辆分类通行限制。一般包含以下内容:a)调整车道布置方式,限制交通转向或组织单向交通;b)可变车道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内变换某些车道上的行车方向或行车种类的交通组织方式;c)通过合理的调整道路管理车速,提升道路实际通行能力;d)交叉口转向限制管理包括禁止左转、禁止右转、禁止直行、禁止掉头等;e)车辆分类通行限制包括禁止货车通行、禁止客车通行、禁止自行车通行等。8.6.3 交通渠化优化 8.6.3.1 交通渠化优化是指通过

42、优化交叉口车道布局布置、合理设置交通岛、交通标志标线等措施,最大限度的挖掘道路资源,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同时达到规范车辆行驶、减少人车冲突、保障行人安全的目的。8.6.3.2 一般的交通渠化优化措施包括:增加进口车道数、优化车道宽度、设置展宽段与渐变段、增设待行区、增加隔离设施(中央隔离、机非隔离、人非隔离)等,一般包含以下内容:a)通过偏移中心线、压缩车道、工程拓宽等方式增加车道数;b)通过优化进口道宽度、调整导向车道长度、右转专用道设置、进出口道数匹配等方式提升通行能力;c)对交叉口范围内进行展宽渐变处理,增加进口道通行能力;d)设置左转或直行待行区,增加通行能力;e)合理设置机动车隔离设施

43、、机非隔离设施、行人隔离设施,并考虑实际的交通量、道路功能、地形地物等条件设置交通岛,减少交叉口冲突点和延误时间,提高道路通行能力。DB52/T 17212023 16 8.6.4 出入口控制优化 8.6.4.1 出入口设置应综合考虑道路等级及交通运行状况、机动车出入需求、出入口建设条件等因素,满足出入口及邻接道路交通安全、高效、顺畅要求。8.6.4.2 出入口控制一般包含路段开口管控与出入口设计优化两方面。8.6.4.3 路段开口管控包括路段禁止开口、路段可设右进右出开口、路段可设全转向开口等管控要求。8.6.4.4 出入口设计优化包括开口形式、出入口宽度和与人行道衔接等方面。8.6.5 路

44、内停车泊位设置及管理优化 8.6.5.1 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泊位的设置,应充分考虑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避免因停车形成安全隐患或交通拥堵。8.6.5.2 路内停车泊位的设置应当处理好与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的关系,确保非机动车、行人通行安全。8.6.5.3 路内停车泊位的设置条件应符合 GA/T 850 中的规定。8.6.5.4 路内停车泊位的标志、标线及管理设备设置应符合 GA/T 1271 中的规定。8.6.6 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优化 8.6.6.1 交通标志标线的优化应从交通标志标线配置完备性与交通标志标线设置协调性两方面进行复核。8.6.6.2 交通标志优化主要对包括路名标志、指路标志、

45、公交专用道标志、车道行驶方向行驶标志、机动车行驶标志、非机动车行驶标志、限制速度标志、禁止停车标志、靠右侧道路行驶标志等交通标志的配置、设置位置、设置协调等进行优化。8.6.6.3 交通标线优化主要对包括人行横道线、车行道线、导向车道线、导向箭头、公交专用道标线、港湾公交标线设计、非机动车过街专用道标线等交通标线的配置、设置位置、设置协调等进行优化。8.6.6.4 交通标志的设置位置、设置高度、支撑方式、标志数量与顺序、标志尺寸等应符合 GB 51038的规定;交通标线的种类、颜色、尺寸等应符合 GB 51038 的规定。8.6.7 交通信号优化 8.6.7.1 交通信号优化的目的是在于提高交

46、通通行效率、减少延误与提高交通安全性。8.6.7.2 交通信号优化包括完善与优化信号灯设置和优化交通信号配时方案。8.6.7.3 交通信号配时优化包括优化信号周期、优化相位组合、优化相序等,应根据各交通流量流向,结合改善目标确定信号周期时长。8.6.7.4 信号灯的设置条件应符合 GB 14886 的规定。8.6.8 公交停靠站优化 8.6.8.1 公交停靠站优化目的在于改进公交车安全停靠和顺利进出,方便乘客换乘,保障乘客安全,降低对道路与临近交叉口交通的影响。8.6.8.2 公交停靠站优化主要包含,公交停靠站形式调整、位置优化、尺寸优化及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优化等,具体内容如下:a)设置位置

47、,结合站点间距、重要客流吸引点设置;b)站点形式,在道路条件允许情况下宜优先考虑港湾式公交站;c)站台尺寸,确定合适的站台尺寸;DB52/T 17212023 17 d)停靠车道宽度,优化停靠车道宽度;e)加减速段长度,优化渐变段设置。8.6.8.3 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a)优化与地块出入口的衔接;b)优化与非机动车道的衔接。8.6.9 人行过街设施优化 8.6.9.1 人行过街设施优化目的在于通过合理布设与协调人行过街设施,提升人行过街安全性,同时减少行人过街与机动车通行的相互影响。8.6.9.2 行人过街设施优化主要包含,人行过街设施位置调整、人行过街型式调整、人行过街设施宽度优化、二次过

48、街安全岛设置、相关衔接优化等,具体内容如下:a)根据道路等级和人行过街需求,确定人行过街设施位置调整;b)确定合适的人行过街型式;c)调整优化人行过街设施宽度;d)根据需要设置二次过街安全岛;e)改善人行过街设施与公交站点的衔接。8.6.10 非机动车设施优化 8.6.10.1 非机动车设施优化目的在于改善非机动车通行的连续性,提升安全性,减少与人行、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干扰。8.6.10.2 非机动车设施优化主要包含,非机动车道宽度调整、非机动车过街方式调整、完善非机动车道隔离设施等,具体内容如下:a)结合慢行需求,设置非机动车道;b)结合道路等级和断面布置,调整非机动车宽度,确保满足最小宽度要

49、求;c)优化非机动车过街方式: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同流线通行、非机动车与行人同流线通行、非机动车单独放行;d)完善机动车与非机动交通隔离设施;e)完善人行交通非机动交通隔离设施。交通改善详细方案设计要求 8.7 8.7.1 详细方案设计要求 8.7.1.1 在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措施的基础上进行交通改善详细方案图纸设计,方案设计图深度参照GJBT-1373 15MR101初步设计阶段道路平面设计图、交叉口设计图与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图中交通标线、交通标志、护栏、信号灯等部分。8.7.1.2 详细方案设计内容一般包含:a)交叉口进、出口道改善详细方案;b)导流线、交通岛改善详细方案;c)路段车道设置改善

50、详细方案;d)信号控制优化改善详细方案;e)公交停靠站改善详细方案;f)人行横道改善详细方案;DB52/T 17212023 18 g)非机动车道改善详细方案。8.7.2 交叉口进、出口道改善详细方案 8.7.2.1 交叉口进、出口道展宽设计应明确交叉口各方向进出车道是否展宽,展宽宽度、展宽段长度、渐变段长度要求。8.7.2.2 进、出口道的车道数、明确交叉口进出口车道数、车道宽度、车道功能、机动车转弯半径等控制指标。8.7.2.3 进口车道数量和功能的设计应符合如下要求:a)交通性道路交叉口进口车道数应大于或等于上游路段车道数;b)当进口车道数为 2 条及以上时,应根据交通需求,合理设置导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