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九九消夏图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88595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九消夏图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九消夏图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九消夏图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6艺术研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1。二十四节气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今天,仍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夏至是最先确立的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节日之一,自古民间便有在这一天举行祭祖活动的习俗,古时称“夏节”“夏至节”。周礼 鹖冠子 逸周书 荆楚岁时记 汉学堂经解等文献都有记载,天文学界认为夏至是夏季的开始,消夏即摆脱夏天的炎热,一盼秋凉,二盼秋收,绘制消夏图的习俗从宋代延续至

2、今,留存的消夏图数量丰富。1夏至早在春秋时期,先人便采用土圭测影的方式确定了夏至,清代钦定书经图说中一幅“夏至致日图”2描绘了这一测量场景,图绘羲叔(尧时掌天文历法的官,为南方之官)受帝尧之命,用土圭记录夏至午时的影长,画面中央竖立的长直的木棍为“八尺之表杆”,用于投影,在水平地面放一“长五尺之横木”,用以测影长。目前所知最早的土圭出土于4300 年前的陶寺遗址,此时古人很可能已经掌握了冬至、夏至的变化规律。夏至有“三侯”,“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3。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是一年中最长的,阴阳相争,阴气开始萌生,但是阳气依然很盛。尚书记载天为阳,地为阴,地生万物以养民,夏至日即阳气达到极致、阴气

3、初始之日,所以在这一天举行祭地活动,也是我国历朝历代最隆重的祭祀活动之一。皇帝祭地,百姓祭祖,自古以来,我国便非常重视农业,夏至日时值麦收,既是农耕收获又是新一轮播种的节点,通过祭祀试图与上天取得“联系”,农人既感念天时,又祈求消灾年丰。辽史礼志记载,在夏至这天,妇女还有互相赠送折扇、脂粉、香囊等习俗。2九九歌与消夏图夏至“数九”被称为“夏九九”。夏至为“夏九九”的第一天,从此日起太阳直射纬度从北回归线南移,北半球白昼时间逐渐变短,阳消阴长,因此夏季数九为记录消暑过程。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夏季温差不大,因此适用范围更广。夏至数九,即从夏至日起,每九天为一个“九”,待数完九个“九”后,则盛夏转为秋

4、凉。古代民间数九习俗多样,有夏至九九歌、消夏诗、消夏图等。2.1夏至九九歌九九歌由来已久,是我国劳动人民基于长期的农耕劳作、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编排成的韵味十足的九九消夏图研究张宇娜(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13)摘要:目的:文章结合夏至九九歌的内容,对消夏图的形式与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探析,了解其中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学习如何将文化内涵与艺术巧妙结合,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方法:采用文献与图像互证的方法剖析消夏图。首先梳理文献资料,分析夏至的由来及习俗,其次结合夏至九九歌对消夏图作图像阐释,最后深入探析其内涵,并利用相关文献典籍进行佐证。结果:夏至是我国最早被确立的节气之一,九九歌

5、为民间谚语,用简单的语言预测复杂的天气变化。消夏图记录了炎炎夏日民间、深宫内的消夏活动,与九九歌相互印证其真实性,其简单的数字内含丰富的数理思想。数字“九”既有作为贵数的吉祥寓意,又有“极”和“阳”的特殊含义,从不同层面反映了人们盼望秋凉和秋收的愿望。结论:消夏图是古代夏季数九期间记录文人消暑活动的绘画题材,为观赏之用,常与夏至九九歌描绘场景遥相呼应,表达人们苦夏盼秋凉的愿望。古代先民利用言简意赅的九九歌记录和预测复杂多变的天气规律,其中所蕴含的阴阳调和之道的哲理内涵,对后世农耕及日常生活均有重要影响。关键词:夏至;九九歌;消夏图;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212;K892.18文献标识码:A文章

6、编号:1004-9436(2024)06-0056-0457第 37 卷第 6 期 2024 年 3 月Vol.37 No.6March 2024艺术科技民间谚语。夏至九九歌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反映了气候从炎热转为凉爽的变化过程。湖南湘西地区出土了一大批秦代竹简,年代约为秦王政二十五年至二十二年,其中一片简的正面写有“九九乘法表”,从“九九八十一”数起,结束于“二半得一”,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乘法口诀表实物4。我国最早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周髀算经,记述了一段周公与商高有关天地之间“数”由来的对话,商高答曰:“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5这是文献中最早记载的“九九八十一”。孙子算经则最早将

7、九九口诀完整记录下来。古时九九表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一一得一”为止,以前两个数字“九九”为口诀表的简称,与现代使用顺序正相反。宋代杨辉在乘除通变本末提出将顺序进行调换,元代朱世杰在算学启蒙中首次完整列出了和现今一模一样的九九表。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与物候特点多样,不同地区流传着不同的夏至数九歌,虽然版本不一,但词意大体相同。夏至九九歌最早可考的史料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吴地,载于佚名的豹隐纪谈中:“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水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露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单被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今

8、多认为最早的九九歌出自陆泳吴下田家志,但实际其为元代人,所以对应的九九歌应为元版本,该歌谣同样出现在吴地,还被写入了湖北老河禹王庙中,可见适用于我国大部分物候天气。文献中记载与民间流传各朝代的数九内容除“六九”期间入不入佛寺略有争议外,其余大体相似。宋代谚语中为“乘凉不入寺”,元代谚语中“乘凉进庙祠”,明代同元代,二者说法皆有道理。因为寺庙中多有树木,易于乘凉,“六九”期间处暑已过,全国各地天气逐渐转凉,已无须再去庙中乘凉,故不入寺。但此时各地之间温差明显,有些地区会有“秋老虎”,热气再次袭来,因此需要入寺纳凉。因地而异,二者所唱皆有据可循。此外,坊间流传版本较多,但与宋元版本几乎大同小异。2

9、.2消夏图夏日酷暑,古人仅诵唱夏至九九歌显得炎炎夏日枯燥乏味,虽然没有空调和电风扇以驱赶炎热,但有丰富有趣的消夏活动。“消夏”原“销夏”,出现于唐代,为避暑之意,后引申为以消遣的方式度过夏天。古代有两种应对酷暑的方式,一为“避”,二是“熬”。避暑即在绿荫山林或清凉山水处以躲避炎热,熬暑这一过程漫长,但活动多样,古人用消夏图将这些消暑活动记录了下来。以“消夏图”为题的画作,或人物,或山水,与九九歌中所描绘的场景遥相呼应。最早的消夏图为宋人所作,画中人物怡然自得,山水之景给人清凉之感。“一九”“二九”初入夏季,天气开始转热,扇子是古代主要的引风工具,人们消暑少不了扇子,在很多消夏图中都可以看到其身

10、影。明代宋旭的美人消夏图(见图 1 左),前景为荷塘与假山,画面中心垂柳成荫,微风吹拂飘摇轻摆,凉亭中一女子上衣宽解半卧于榻上,两腿随意弯曲,右手持羽扇,作扇风状,左侧栏杆处另有两名女子一前一后站立赏池中莲花,前者手中亦拿一柄扇子,作低垂状,后面桌案上摆放着散乱的书卷等物品。远景为远山与云烟,使画面更具纵深感与层次感,整体氛围多了一丝清凉之意。明代周臣的山亭纳凉图(见图 1 中)轴中一位高士挽袖,左手撑地,右手持一柄扇搭于膝盖上,卧于凉亭中间,身侧放有书卷和茶杯,亭外一个书童采花供瓶插,亭后芭蕉掩映奇石,呈现出悠然静谧的夏季景象。但仅凭扇子还不足以降温消火,一些富足人家会在冬季储存冰块以供夏季

11、使用,因此有“三九冰水甜如蜜”之说。在一些消夏图中与扇子搭档出现的还有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幅南宋宫沼纳凉图(见图 1 右)便描绘了这一场景。画面中有 3 个人物,身体与视线朝向画面右端,园内莲花兼有含苞和盛开之景,垂柳成荫,可谓“六月荷花别样红”,也恰恰说明了此场景描绘为夏至九九期间。主人公为一后宫妃子,闲坐于榻,双手盘于左膝上,一仕女一宫宦站在其后,分别手捧似为香料之物、白扇,旁边放一大型冰盘,盘中似有冰块、仙桃、执壶等物,表现出炎热之夏宫中的消暑好物与乐趣。“四九”已然进入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苦夏之时屋中闷热难耐,因此卷起凉席去露天之地乘凉。一幅

12、馆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绢本设色槐荫消夏图(见图 2)便描58艺术研究绘了文人闲适的夏季生活,画面中绘有一高士卧于榻上,旁边几案上放着文房杂玩。画面取院中的绿槐浓荫为景,一张侧面画有雪景寒林图屏风的床榻,不仅能够防止阴风入侵,而且抬头便能欣赏,使人心中感到一丝清凉。树下一翁上衣半解,袒胸赤足卧于榻上,头枕着植物编织而成的枕头,闭目酣睡,足搭于榻尾的懒架之上,以免生郁热,鞋子随意甩于地上,旁边置一条案,从左到右罗列有蜡台、书卷、香炉等物。人物描绘行笔柔美,气韵清雅,从鞋子到案桌上物品的摆放,可以看出画中主人公放达的秉性,俨然是文人闲适的夏日避暑日常。图 1从左至右依次为(明)宋旭美人消夏图、(明)周臣

13、山亭纳凉图、(南宋)宫沼纳凉图图 2(宋)槐荫消夏图消夏图多为小品,而明代仇英溪山消夏图(见图 3)为长 6 米的绢本设色,以丰富的画面记录了文人丰富愉悦的夏季生活。画中场景为水榭花园,手卷前段,绿柳槐荫,马夫有的在停歇马匹,有的在嬉闹游戏,有的在纳凉闲聊。画卷中段右端,一名仕者才驾马而至,门口一文人及小厮共同相迎,旁有 2 名驯鹰师胳膊上架着鹰隼,是为进入庭院的场景。小桥左端一名醉酒的高士被仆人搀扶离去,随后看到一画师正在为高士绘肖像图,旁边坐一观者,还有一人在欣赏这山水景色。走进庭院,有童子在烹煮茶食,这为画卷后段热闹高潮场景做了铺垫。云台锦面的方桌上布有琳琅满目的食物,围坐在四边的有 8

14、 名高士,或互相攀谈,或欣赏美景,或专注于一旁的乐师演奏,另有 2 个仆人端食侍候于旁侧,场景中间有看野鸭浮游者,也有逗趣仙鹤者、林间闲聊者,姿态各异。画卷构图与韵律安排展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与文人活动,虽然场景中有很多骑马、执鹰、乐师演奏、吃喝玩乐的场景,但是可以发现画卷中间穿插有很多带有书卷的场景,可以推测,交换书卷是当时流行于士大夫之间的一种文雅消暑活动。图 3(明)仇英溪山消夏图过去还有九九消夏图,产生原因及形式大致与消寒图类似,但流传与影响皆不及后者,至今只闻其声不见其迹。3九九消夏图的内涵消夏图深受民间与深宫的喜爱,与之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本节深入分析消夏图中蕴含的数理思

15、想与哲理智慧。消夏图绘制于夏季数九这段阴阳交替的时间,与民间脍炙人口的九九歌遥相呼应。一方面,对百姓来说,其能够预测天气变化,对农耕劳作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另一方面,图中体现的阴阳调和之道在现代亦是值得学习、研究的重要思想。3.1数理思想为什么在众多数字中选择九,而不是一、二、三等其他数字?一方面,古代数字“九”在哲学中有“阳”和“极”的特殊含义,在传统文化中又通“久”的吉祥寓意,夏至数九期间,天气炎热,“九”可以表达人们盼望秋凉的意愿。另一方面,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九”是基于反复测量与丰富的生活经验总59第 37 卷第 6 期 2024 年 3 月Vol.37 No.6March 2024

16、艺术科技结出来的从极阳到阴阳平衡转换的周期时长。虽然古代科学技术不如现代发达,但古人通过圭表测定出二十四节气,数九期间共跨越六个节气621,至今仍在沿用,其中的科学性值得认可。自夏至始,历经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于白露止。夏至,“至”即到来,酷暑将至,所以数九从夏至起。白露,寒生凝露,炎热的夏季基本结束,进入凉爽的秋季,是反映自然温度变化的重要节令,所以夏季数九以白露终,这个阶段正好是九九八十一天。数九期间的天气变化和人们对应的生活方式在夏至九九歌中均有体现。明代随笔札记五杂俎记载,“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以民谚歌谣的形式记录下来,

17、对后代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农民可以根据数九歌谣预卜未来,推测出天气变化与农业收成产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合理的时间段展开适宜的农业活动,创造丰年景象。虽然其间没有明确的数学统计内容,但是将多样复杂的天气状况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形式概括出来,也是统计思想的体现,可见夏至九九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数理思想。3.2哲理智慧夏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可谓“阳极之至”,也是阴气始生的时候。此时阳气强劲而阴气微弱,更要养阳,这也是数九期间的重要主题,体现了古人的太阳崇拜思想619。“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7虽然在夏至后,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日益变短,但天气反而更加炎热。古人很早就懂得使用

18、土圭测太阳的高度,但是无法说出影子变长天气变热的缘由,只能将此寄托于天地日月,所以历朝历代的帝王会在夏至日于地坛举办祭祀大典。在我国古代,“九”既表示实数,又有虚数之用,古人赋“九”以“极”和“阳”的特殊含义,使用范围甚广,在古籍中随处可见对“九”的推崇。我国传统文化中“九”有极高的地位,寓意吉祥、神圣、极限“九”作为实词使用时有“众多”之意,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九令诸侯”,即多次会盟诸侯。“九”谐音“久”和“究”,有长久、穷极、终结之意。“黄軦生乎九猷”出自庄子至乐,“軦”这种虫子在世上存活时间久,所以此“九”有长久之意。黄帝内经素问“数穷于九,九者究也”,此“究”是穷极的意思。黄帝内经素问载

19、有“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8,此“九”为终结之意。说文解字曰“九,阳之变也”,“九”为阳的变数,其字形像屈曲难伸无穷尽之状。古时以奇数为阳、以偶数为阴,“九”作为最大的奇数,也是最大的阳数,“五”为中间的阳数,因此自古以来皇帝都被称为“九五至尊”,细至皇帝坐的椅子为“九龙椅”,上朝戴“九龙冠”,龙袍绣有“九章”图案等。大戴礼记朝事中详细记录了古代职官的制度,“上公之礼,介九牢,飨礼九献,食礼九举”9,无不体现“九”为至尊。黄帝内经为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其载:“夏气之应,养长之道。”夏季养长,将身体的阳气都调动起来,亦为养心。中医养生主张顺应天时阴阳之变,夏至为阳气最鼎盛的一天,阳主外,

20、容易出汗,即阳气在身外,而阴气内伏,需要将阴排出体外,又有“汗为心之液”,此中涉及阴阳调和之道。道德经载:“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在阴阳二气互相中和中达成一个和谐状态,多汗伤阴又伤阳,闭汗则无法使阴气排出体外,所以合理的避暑消夏活动在愉悦身心的同时能保持身体健康。在消夏图中可以看到,人们多在树荫之下乘凉,太阳照射少,属阴;画中主人公闲卧在榻,榻离地面很近,因为地气属阴,太阳照射不到,所以凉气会从地面向上走,使人感到凉爽;榻多带有屏风,放置于人的头部旁边,是因为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要防止阴气入侵。综上可以看出,古人在消暑的同时非常在意阴阳调和。4结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1、是古代人通过观察天体运行,顺应农时的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夏至通过土圭测影法最早被确立下来,这一天作为重要农耕收获与新一轮播种的重要节点,上到历代天子,下到平民百姓,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消灾年丰。九九歌作为民间歌谣被广泛传唱,指导着人们在夏九九期间的衣食起居。夏至养心的观念,使古代文人探索出很多以静心为主的养生活动,诸多画家将这些静谧优雅的画面撷取下来,恰与夏至九九歌所传唱的场景相对应。九九歌虽寥寥(下转第 73 页)73第 37 卷第 6 期 2024 年 3 月Vol.37 No.6March 2024艺术科技而传入的汉族纹样也同样具有吉祥寓意,这类纹样保留了汉文化的一部分形与意后再与黎

22、族文化交融,逐渐演变为了特殊的黎化汉纹。如卍字纹字音为“万”,有吉祥、万福、万寿之意,这一纹样在絣染织锦中使用频繁,常作为辅助纹样点缀图案,美孚黎女若穿上带有卍字纹的筒裙则表明家有喜事。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美孚黎族常用的黎化汉纹,如寓意长寿的龟纹。4结语海南黎族絣染纹样是黎族妇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抽象、概括的风物符号,是美孚及杞、哈黎族无声的历史文书。文章通过对黎族絣染的起源与发展、技术特征、纹样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的考证,认为黎族絣染的技艺操作细部变化对絣染纹样效果呈现有较大影响。絣染纹样的题材“取法自然”,以蛙纹、鹿纹、龙纹、树纹等动植物纹样居多,人物纹样题材同样被美孚织

23、女偏爱。絣染纹样构形具有明显的几何化特征。值得强调的是,黎族絣染纹样体现了美孚黎人在“万物有灵”思想影响下的自然物神信仰,以“血脉勾融”为基础的先祖信仰,以及“四时吉祥”的生活祈愿。研究黎族絣染纹样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能促进黎族絣染纹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 徐艺乙.黎族絣染 J.民族艺术,2017(3):76,170.2 吴山.中国历代服装、染织、刺绣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373.3 吕诚.来鹤亭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756.4 徐艺乙,邓景华,陈佩,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来自田野的研究报告M.海口:海南出版社,20

24、17:355,332,334,352,349,347,30.5 马誉珂,高煜,王悦.絣染织造工艺分类与织物纹样关系的研究 J.装饰,2023(1):114-118.6 王瑞莲,刘卫国.海南美孚方言黎族织锦纹样探微 J.广西民族研究,2014(5):111-116.7 廖文华,王宏付.日本絣织及其代表性纹样特征探究J.丝绸,2017,54(1):56-63.8 王可,刘元风.612 世纪扎经染色织物纹样及其东西方交流 J.装饰,2021(8):78-81.9 张天骄.从中亚伊卡特看新疆艾德莱斯的起源J.艺术设计研究,2019(2):51-56.10 玛丽路易丝诺什,赵峰,洛蒂卡瓦拉达拉詹.全球纺

25、织品交流 M.费城:牛津书局,2014:69,65.11 张朔人.海上丝绸之路变迁与海南社会发展J.南海学刊,2015,1(1):68-74.12 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10.13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 124琼州之风俗形胜M.北京:中华书局,1992:3562.14 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 1 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07.15 孙海兰,焦勇勤.符号与记忆黎族织锦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203.作者简介:杨诗雨(1999),女,海南万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文化。张毅(

26、1967),男,江苏南通人,硕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家纺服饰面料文化与设计。(上接第59页)几句,但反映了复杂多样的天气变化,蕴含着丰富的数理智慧,消夏图中所描绘的消暑活动,从地点到桌物的选取无一不体现出阴阳调和等哲理思想。目前所保留下来的消夏图皆为此类观赏之用,早期亦有像消寒图一样一天涂记一部分的互动趣味型消夏图,但遗憾的是并未流传下来。消夏图作为一种重要的反映民俗文化的图式,要深入研究其设计理念,以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新华社评论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 J.共产党员(河北),2018(17):8-11.2 孙

27、家鼐,等.钦定书经图说 卷一二 第 1 册 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11.3 吕氏春秋M.高诱,注.毕沅,校.徐小蛮,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90.4 张春龙,龙京沙.湘西里耶秦代简牍选释J.中国历史文物,2003(1):8-25,89-96.5 汪曰桢.周髀算经 M.赵爽,注.北京:中华书局,1933:2.6 王珍.九九消寒图研究 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9:21,19.7 范晔.后汉书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913.8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 3 册诊断卷(71-9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4-31.9 王聘珍.十三经清人注疏: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227.作者简介:张宇娜(1997),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