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医药前沿 2024年5月 第14卷第14期 临床医学(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整体预后差4。因此,研究凝血功能指标对心脑血管疾病病情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 2022 年 4 月2023 年 4 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治疗的 70 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分为轻度组(GCS 评分在 13 15 分)(n=25)、中度组(GCS 评分在 9 12分)(n=2
2、5)、重度组(GCS评分在38分)(n=20);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52)和死亡组(n=18)。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1。该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脑血管疾病;(2)在发病 24 h 内入院治疗;(3)均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在我国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发展。该类疾病主要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血液黏稠度升高等造成的全身血管、组织器官等结构及功能受损,继而引发心脑血管硬化、狭窄、血栓形成等,造成冠心病、脑出血、脑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1。该类疾病起
3、病急,病情严重,有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如何早期诊断并治疗、早期判断病情加重风险及预后等是临床治疗的关键。目前,临床多根据影像学检查来诊断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但影像学检查有一定滞后性,不利于早期判断病情变化及预防2。临床研究显示,凝血功能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内在和外在凝血途径可直接影响病情,是临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3。病理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后,在短时间内大量凝血因子被释放,可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激活机体凝血系统,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继发纤溶亢进,使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发病
4、风险明显升高,甚至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凝血功能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孟宪辉1,鄢 丽2(1 贵州省人民医院检验科 贵州 贵阳 550001)(2 贵阳市花溪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贵州 贵阳 550001)【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 2022 年 4 月2023 年 4 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治疗的 70 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评分(GCS)分为轻度组(n=25)、中度组(n=25)、重度组(n=20),检测三组的凝血功能指标;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52)和死亡组(n=18),检测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
5、分析凝血功能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重度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短于中度组和轻度组,重度组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存活组 TT、PT、APTT 长于死亡组,AT、D-D、FIB 水平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T、PT、APTT、AT、D-D、FIB 均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凝血功能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随着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程度的升
6、高,TT、PT、APTT、AT、D-D、FIB 水平均显著升更高,可用于指导临床判断预后,及时采取相应治疗。【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预后;凝血功能;应用效果;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24)14-0084-03表 1 三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组别例数性别/例年龄(x s,岁)疾病类型/例昏迷程度/例男女脑出血脑梗死冠心病嗜睡或朦胧浅度昏迷昏迷轻度组25151058.6710.2471171870中度组25141158.2910.75613611104重度组2012858.9010.6351143892/F0.1060.020
7、0.6784.769P0.9480.9810.9540.041医药前沿 2024年5月 第14卷第14期 临床医学 85APTT、AT、D-D、FIB 水平;(3)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总结影响心脑血管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 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x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率 n(%)表示,采用2检验。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三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重
8、度组 TT、PT、APTT 均短于中度组和轻度组,AT、D-D、FIB 水平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2。2.2 两组不同预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存活组 TT、PT、APTT 长于死亡组,AT、D-D、FIB 水平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 3。2.3 影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T、PT、APTT、AT、D-D、FIB 均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见表 4。为首次发病;(4)脑血管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头痛、口眼歪斜、肢体麻木或偏瘫等症状,严重者昏迷;(5
9、)心血管疾病患者存在胸痛、胸闷、心率加快,甚至休克等症状;(6)临床资料完整;(7)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2)患有血液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3)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4)入院时已濒死或死亡;(5)存在认知或精神障碍;(6)合并恶性肿瘤。1.2 方法凝血功能检查: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行凝血功能检验,抽血前禁食 12 h,抽取隔日清晨空腹时肘静脉血3 mL,置入含有柠檬酸钠抗凝剂的抗凝试管中,离心速度 3 000 r/min,共处理 10 min,取下层血浆,于 20 环境下保存,用法国思塔高 STA-R Max 血凝仪检测凝血酶时间(thr
10、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用雷度 Rayto RF-6100 酶分析仪,用 ELISA 法检测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AT)、D-二聚体(D-dimer,D-D);试剂盒选用 Biomerica,Inc 试剂盒5。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医师诊断实施个体化治疗。1.3 观察指标(1)记录三组间的 TT、PT、APTT、AT、D-D、FIB 水平;(2)记 录 不 同 预 后
11、两 组 间 的 TT、PT、表 2 三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凝血功能指标比较(x s)组别例数TT/sPT/sAPTT/sAT /(mgL1)D-D/(mgL1)FIB/(gL1)轻度组2524.852.6720.682.0325.423.61367.6525.230.410.123.390.82中度组2522.713.0416.452.0123.073.52391.0627.590.730.164.010.97重度组2019.582.9214.271.9420.633.78404.9728.520.920.184.871.01F26.15658.49314.06511.09264.42314.0
12、46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表 3 两组不同预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x s)组别例数TT/sPT/sAPTT/sAT /(mgL1)D-D/(mgL1)FIB/(gL1)存活组5223.983.4019.962.4325.583.76373.8528.370.480.163.560.90死亡组5219.843.1614.822.2120.793.95402.1630.520.970.204.941.03t4.6998.2914.4873.57910.4865.402P 0.001 0.001 0.0010.001 0.001 0.001表 4 影
13、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变量SEWald2POR95%CITT1.0360.4919.8370.0032.718(1.267,6.012)PT1.4330.5756.2490.0073.041(3.265,5.387)APTT1.0820.51111.7980.0012.949(1.630,5.338)AT 1.0310.3675.7490.0111.684(1.092,3.713)D-D1.2250.60210.8310.0022.946(1.483,5.069)FIB1.0890.5688.7840.0042.458(1.374,3.928)3 讨论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
14、致残及致死率也高,虽然随着临床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引发严重并发症及严重后遗症的概率仍较高,早期明确有无病情加重及不良预后风险对指导临床治疗、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6。病理研究显示,心脑血86 医药前沿 2024年5月 第14卷第14期 临床医学指标。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T、PT、APTT、AT、D-D、FIB 均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提示凝血功能指标 TT、PT、APTT、AT、D-D、FIB 均可反映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TT、PT、APTT 越短,则凝血速度越快,AT、D-D、FIB 水平越高,则血栓形成风险
15、越高。综上所述,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确切,有助于提高临床对病情变化的判断能力,及时开展治疗,最大限度改善预后。【参考文献】1 肖冬梅凝血功能检验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判断预后的价值研究 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20):48-50.2 赵明学,陈涛,王艳秋,等凝血检验指标对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应用价值及预后分析 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6(6):62-66.3 洪春荣,王永鹏急性脑卒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2):253-255.4 熊杰,涂成春急诊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对预后的影响 J血栓与止
16、血学,2018,24(6):978-980.5 李俊洁,张敬治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检验中的凝血功能指标的应用与意义探析 J/CD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4):169.6 赵帅,张玉婷,崔艳姬,等 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检测意义 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7,17(6):483-485.7 陈新东,朱志军,黄彦真,等血清 D-二聚体和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脑梗死预后因素分析 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3):375-378.8 刘佳佳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凝血功能检验的实施价值意见 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8,4(
17、2):139-142,146.9 陈东梅凝血功能检验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价值分析 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1):22-25.10 朱玲,伍晓梅,吴琳娜凝血功能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检验中的参考意义 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4):13-15.11 赖寒光,李勇,江峰,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凝血功能检验的判断价值 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7(8):78-80.12 陈军,史丽红急性脑梗死患者检验凝血功能及血清胱抑素 C 的临床价值 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S1):125-127.13 王刚早期凝血功能检测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损伤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临
18、床价值 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9,32(1):38-41.14 赵雷,徐斌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异常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5):821-823,826.管疾病存在血管硬化及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高血压等病变,若心脑部位局部血管突然急剧狭窄甚至闭塞则可引起严重心脑血管疾病7。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该类疾病与凝血功能存在密切关联,对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作用。有病理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后,病灶局部可释放大量凝血因子,激活机体纤溶-凝血系统,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同时,可损伤血管内皮,促使凝血因子进一步激活,进而使得病情快速进
19、展,FIB 大量生成,诱导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增加 DIC 的发生风险8-9。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后,局部病灶释放大量凝血因子,使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致体内纤溶-凝血系统失衡,血小板被激活,诱发凝血反应,形成血栓,促使心脑血管闭塞,这是导致不良预后的关键。TT、PT 等均是常用凝血功能指标,与多种凝血因子存在关联,若血液凝聚状态升高,则 TT、PT 等可明显缩短,导致机体凝血作用增强,利于临床判断有无出血可能10。脑出血患者在发病早期,AT 可被过度消耗,导致凝血功能逐步增强,促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11。D-D 是纤维蛋白单体经交联和水解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对机体凝血状态的敏感度高,能反映纤溶活性高
20、低,若机体凝血状态升高,则D-D升高,其与脑出血、脑梗死之间存在密切关联12。有研究显示,若 D-D 水平超过 5 g/mL,则心脑血管病患者死亡风险高13。因此,TT、PT、APTT、AT、D-D、FIB 等凝血功能指标均可有效反映机体凝血状态,各项指标联合检测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估凝血功能,对临床早期防治出血、血液高凝状态等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重度组 TT、PT、APTT 均短于中度组和轻度组,AT、D-D、FIB 水平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随着病情的加重,凝血时间缩短,病情严重,凝血速度越来,越容易发生血液高凝状态;同时,病情加重与 AT、D-D、FIB 水平呈正相关,这 3 个指标均是反映凝血功能、血栓形成风险的重要指标。分析这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后,体内凝血反应激活,在凝血酶介导下,FIB 大量释放,而 D-D 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随着 FIB 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共同促使血液向高凝状态发展14。在预后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存活组 TT、PT、APTT 长于死亡组,AT、D-D、FIB 水平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凝血功能指标与预后存在密切关联,AT、D-D、FIB水平越高,凝血与纤溶系统失衡越严重,消耗大量凝血因子,致使TT、PT、APTT明显下降。因此,凝血功能越差,预后越差,可将其作为评估预后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