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如何理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市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特等奖课件.ppt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959075 上传时间:2024-06-12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18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理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市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特等奖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如何理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市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特等奖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如何理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市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特等奖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如何理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市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特等奖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如何理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市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特等奖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怎样了解“从分散到整体世界历史进程”高中历史教科书世界通史观第1页高中历史教科书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n历史教科书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载体n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世界通史观是对世界历史宏观进程科学阐释n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唯物主义世界通史观新发展 吴于廑:世界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罗荣渠:当代化新论第2页我国历史学家吴于廑和罗荣渠主要贡献n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最突出理论结果之一就是突破了苏联通史体系束缚,对马克思世界历史观作出了比较完整、合乎其本义阐发。在这方面我国历史学家吴于廑和罗荣渠作出了主要贡献。吴于廑先生在国内率先提出要准确地了解和阐述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并按照这

2、一观念将人类社会发展归纳为从分散到整体世界历史进程。罗荣渠先生在国内最早将当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就当代社会形成和工业革命以来当代化世界进程展开研究。他们研究结果在国内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第3页 按照唯物史观,对世界历史认识应基于两个基本观点:n第一个观点是,在文明发展早期阶段,它地域性很强,多元地域文明是古代历史特征。n第二个观点是,资本主义兴起和工业革命发生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主要转折,从此人类摆脱了地域性条件束缚,开始走向相互依存度不停提升整体性发展,直至进入“全球化”时代。所以,到了工业文明阶段以后,人类社会整体性发展应该成为历史叙述根本。假如不区分时间维度上古代文明与当代文

3、明差异,只是在空间维度上强调地域文明特殊性,就会陷入“文化形态史观”片面性。假如不考虑地域文明特殊性,将人类历史简单地纳入单维“社会形态”发展线索,就会陷入教条化苏联通史体系片面性。第4页唯物史观“整体性历史观”n从唯物史观出发,世界史发生有赖于人类创造物质财富能力及其方式需要而且能够将分散社会单元(民族、国家)经过各种联络形式“聚合”为结构性整体运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作为世界史历史是结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史本质整体性取得了“结构”内涵,而不是泛指联络和交往。所以,所谓“世界史”发生史也就是人类社会整体性结构起源。第5页人类历史、文明史、世界史人类历史文明

4、史世界史第6页文明“时间性”与“空间性”时间时间空间空间工业农业采猎东亚中东西欧非洲美洲第7页工业革命:“时间(当代)文明”整合“空间(地域)文明”起点n从分散、联络和互动人类社会到结构、整体运动人类社会,是经过一个特殊历史动力实现,这就是“工业生产力”。所以,工业化起点是与世界史发生相一致,第一个“工业社会”也就是世界史结构原型。原型扩展及其与其它社会冲突、融合组成了过程性世界历史运动。“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每一个人需要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毁灭了以往自然形成各国孤立状态。”马克思、恩格斯第8页“世界史”发展阶段性n在人类社会整体性历史运动(工业文

5、明全球化)进程中,早期、尚含有显著区域性结构特征、单向度扩展“世界史”逐步向越来越含有“全球性”结构特征、多向度融合世界史(“全球史”)演进。显然,这种发展阶段性表示不但是人们交往范围扩大和联络程度紧密,更主要是结构意义上人类社会整体性提升。第9页 从古代地域社会到当代世界体系 世界史形成路径n世界史发生(工业社会原型结构生成)是不可重复一次性历史经验。一个特殊社会结构“胜出”排除了其它路径创造世界史可能性。所以,对原型社会特殊性研究是了解现实世界史结构及其发展路径前提。第10页 诸地域文明中西欧“特殊性”n世界史以西欧社会为原型形成整体性运动现实结构,当然有各种偶然原因。不过,作为特殊社会结

6、构类型西欧地域能够在同时代诸区域性社会结构发展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并能够率先实现社会结构质变性升级,其中必定蕴含着适应人类社会整体性发展历史动力(造就工业生产力技术性要素、制度性要素和文化性要素),正是这种动力释放促使区域性历史运动向世界历史运动转变,并形成了现实世界史结构形态。第11页西欧“古典文明”源头n西欧古典文明是“地中海文明”分支n地中海:人类早期文明“集散地”(流动)东部:两河流域、埃及、波斯、印度 西部:克里特-迈锡尼及西向延伸地中海文明圈文化共性:印欧语系、闪语系(拼音文字)比较:“东亚文明”(汇聚)东亚文明圈文化共性: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汉字文化圈)第12页西欧“

7、古典文明”:特殊性起源n希腊:去血缘社会共同体 (公民社会和民主政制)知识系统理性化(哲学和科学)罗马:罗马法 公民私权法律化第13页西欧“古典文明”:特殊性起源n(在跨海移民过程中形成了希腊城邦),这些自治与自给城市国家政体会摆脱血族基础,转而以契约为基础,似乎是顺理成章。“跨海迁移第一个显著特点是不一样种族体系大混合,因为必须抛弃第一个社会组织是原始社会里血族关系。跨海迁移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始社会制度萎缩”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二者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城邦制度希腊在世界史上是例外而不是通例,城邦制度是“神授王权”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演变出来东西。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第14页西欧“古典文明”:特殊性

8、起源 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社会生活条件和冲突十分经典性法律表现,以致一切以后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修改。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了。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瓦解和民族国家产生第15页西欧“古典文明”:特殊性起源n地中海文明圈“一分为三”(公元四八世纪)罗马帝国衰落、统治中心东移(330年在拜占庭建新都君士坦丁堡)蛮族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伊斯兰阿拉伯帝国兴起(610750年)罗马天主教与东正教分裂(1054)第16页“中世纪”:西欧特殊性传承与发展n基督教:“教皇革命”(11-12世纪)传承希腊、罗马文化 人-神分离二元论世界观 教权-王

9、权并立二元政治结构 “西方法律制度”(多元法律主体 和“王在法下”)第17页“中世纪”:西欧特殊性传承与发展n封建制:“日耳曼”原因融入“罗马”原因,罗马农庄与日耳曼“首领”结合为中世纪庄园 在私权基础上形成 封建法权体系,依附关系经过契约转化为产权 权力-权利契约化和权利-义务相互性 第18页“中世纪”:西欧特殊性传承与发展n市民社会:“自由民”在城市自治条件下发展出平行于封建制契约社会 城邦公民社会复兴 建立在城市法和商业法基础上“社团法人”集合体 与封建国家形成利益交换和相互制衡博弈关系第19页西欧“特殊性”内核n个人本位法权制度及权利观念n分散、多元公共权力和社会结构n理性思维方式(科

10、学文化)、线性历史观(进步主义)和宗教普世观念第20页“当代性”形成及其扩展n民族国家:王权与市民联盟 当代主权国家与当代民族(Nation)远程贸易和市场扩大要求政治保护功效及其单位对应改变 庄园解体和王室扩大税源需要造成领土吞并、联合和统一 王权上升君主专制对外扩张第21页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瓦解和民族国家产生 摘录n日益显著日益自觉地建立民族国家趋向,是中世纪进步最主要杠杆之一。n在这种普遍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原因,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民族(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各附庸国状态反抗。n全部这些原因共同作用,在十五世纪下半叶就确保了对封建制度胜利,尽管还不是市民阶级胜利

11、,而是王权胜利。第22页“当代性”形成及其扩展 经济理性: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 宗教理性与世俗理性统一 (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从伦理和科学上论证资本利润最大化标准、经济核实和专业分工合理性,为理性化、规模化创新型经济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辩护。在经济理性基础上确立当代人权观念。第23页“当代性”形成及其扩展n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场工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润为目标、由资本驱动规模化、理性化生产活动 大规模市场需求 自由劳动力 集约化劳动分工 财富资本化(金融技术和资本市场)第24页“当代性”形成及其扩展n宪政民主:当代法治社会政治体制 经过宪法限定公共权力,经过分权机制和代议制

12、民主对权力实施制衡和监督n近代政治革命:从专制王权向宪政民主转型 英国:“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形式代议制民主 法国:“大革命”中经历专制权力屡次形式转换后建立共和宪政制度 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复合共和制”联邦体制第25页“当代性”形成及其扩展n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 人类文明形态突破性发展和社会结构巨变 技术革命标志:蒸汽机(动力机械)纺织机(制造机械)产业革命:制造业成为主导产业第26页马克思论科学与工业革命关系n生产过程成了科学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原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觉都成了新创造或生产方法新改进基础。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生产过程服务,同时,

13、生产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伎俩。科学取得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伎俩,成为致富伎俩。第27页“当代性”形成及其扩展n英国制度创新与工业革命n 大宪章(12):君主立宪开端n 土地法(12默顿法令、1285年威斯敏斯特法令):土地转让权推进“农业革命”n 专利制度(1624年垄断法):知识产权推进技术创新和科学革命n“到17英国制度框架为经济增加提供了一个适宜环境。现在舞台已为产业革命布置就绪。”n 诺斯、托马斯:西方世界兴起第28页“当代性”形成及其扩展n世界体系(World system):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劳动分 工体系 世界体系以世界经济结构为基础,形成从“中心”到“边缘”若干

14、发展程度不一样区域层次,“中心国家”(发达国家)占据支配地位,“边缘国家”(落后国家)处于依附地位。16-19世纪是世界体系初步形成阶段,表现为西欧国家为“中心”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第29页马克思论西方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作用n(英国对印度侵略殖民活动)在亚洲造成了一场最大、老实说也是亚洲从来仅有一次社会革命。确实,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被极卑劣利益驱使,在谋取这些利益方式上也很愚钝。但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假如亚洲社会情况没有一个根本革命,人类能不能完成自己使命。假如不能,那末,英国不论是干出了多大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工具。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

15、坏性使命,即毁灭旧亚洲式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第30页世界体系结构中国际体系n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当代国际社会政治结构。以当代主权国家为单位,以大国霸权为支配力量,它反应客观“国际格局”(即某一 特定历史时期内各国力量分布、消长和组合而形成战略性态势),同时经过霸权国家支配行为和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条约形式建立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国际秩序。历史上国际体系变动都与地域性和世界性战争相联络。第31页历史上“国际体系”(从地域到世界)n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欧洲三十年战争后)n18“维也纳体系”(拿破仑战争后)n19“

1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次大战后)n1945年“雅尔塔体系”(二次大战后)第32页“当代性”形成及其扩展 因为率先实现工业革命,西欧主导了整体世界构建,其“特殊性”发展为当代世界普遍性中基本要素。因为传统社会差异和发展不一样时,世界体系存在“中心”与“边缘”结构性矛盾,在当代普遍性中存在不一样国家和区域特殊性,展现不一样当代化道路和当代社会多样性。第33页“当代性”形成及其扩展n当代性:当代国际社会普遍特征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 资本驱动市场经济 世界市场为基础世界体系政治:宪政民主和公民社会 民族国家和国际体系文化:科学思维、经济理性 法治、人权观念第34页二十世纪世界历史结构性变动二十世纪上半

17、叶:战争:国际体系霸权争夺与权力中心转移革命:世界体系裂变与重构 (1)非殖民化民族解放运动 (2)替换性选择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两种历史运动相联结“世界革命”在应对“当代性”矛盾历史命题上取得历史正当性,并经过苏联崛起而形成“两个世界”格局。第35页二十世纪世界历史结构性变动二十世纪下半叶:冷战:二元两极复合结构 “二元”:世界体系分裂 “两极”:国际体系权力中心冷战历史功效:加速了殖民体系瓦解,推进了当代化竞争;迟滞了世界体系整合,军备竞赛浪费了发展性资源。第36页“冷战”历史定位 二战后美苏主导“冷战”格局是世界体系重构进程中一个特殊过渡阶段,反应了人类社会在应对当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

18、不一样政治理念而造成两种当代化道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反抗。由国际政治层面两极所造成世界体系二元结构并非世界历史整体性本质表现,世界体系在经济结构上统一性使两个“世界”并存不可能长久连续。正是在冷战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停加强,国际政治随之向多极化发展。“苏联模式”竞争失败和制度变革消解了二元结构,最终以德国统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标志结束了冷战。第37页冷战后世界 人类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相互联络、相互推进。纵向发展水平决定着横向发展程度,横向发展突破又反作用于纵向发展,使纵向发展速度大大加紧,人类文明由此发展到今天高度。二十世纪末世界相当清楚地凸现了人类历史“世界性”即整体性发展

19、,也充分地展示了当代文明和当代社会在全球范围结构性特征。在这个意义上能够认为,二十世纪基本完成了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第38页冷战后世界 后冷战时代连续发生冲突和危机昭示人们,随资本主义工业化而来当代性矛盾并未因冷战结束而消除,苏联模式失败也没有终止替换性选择尝试和发展道路竞争。所以人们还要继续应对当代性矛盾挑战,还会因利益纠葛而产生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分歧,并进而造成各种类型冲突。与国际政治显性冲突比较,对人类社会影响更深远是后冷战时代世界体系结构性矛盾升级和深化及其带来很多挑战和风险。其中,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共同体边界不对称、全球性问题与国际社会治理能力不对称是矛盾集中表现。第39页参考书

20、目n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马恩选集第2卷n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瓦解和民族国家产生,马恩全集第21卷n世界通史(三卷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修订版n吴于廑:世界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n罗荣渠:当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n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n顾准:希腊城邦制度,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n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n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传承与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n尼摩:什么是西方:西方文明五大起源,广西师大出版社n诺斯、托马斯:西方世界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n帕尔默:当代世界史,世界图书出版企业n陈方正:继承与叛逆当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三联书店n文安立:全球冷战,世界图书出版企业n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第4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