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计划序言“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方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础实现现代化前进关键阶段,是加紧转变经济发展方法、建设创新型省份攻坚时期。为引导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加紧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编制本计划。本计划属专题计划,计划编制在严格遵照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同时,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务院公布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域区域发展计划和江苏沿海地域发展计划等为关键依据,意在确定“十二五”时期江苏工业发展总体思绪、目标定位、调整方向、布局关键和方法保障。本计划突出宏观性、指导性、操作性,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全省工业经
2、济发展规范性文件,是编制工业内部各行业发展计划关键依据。第一章 关键成绩和面临形势第一节 “十一五”取得关键成绩“十一五”期间,江苏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极不平凡5年。面对复杂多变中国外经济环境,本省全方面落实落实中央决议布署,立即制订并快速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和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升级等计划,实施一系列扶持性政策,多策并举,帮助企业平稳渡过国际金融危机,最大程度化解危机带来冲击和不利影响,全省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健康发展,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32224家增加到64136家,实现增加值由8119.0亿元增加到21223.8
3、亿元,实现利税、利润分别达9316.0亿元、5970.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利税、利润分别是“十五”末2.61倍、3.90倍和4.31倍。,全省工业经济总量首次位居全国第1位,产值占全国比重近1/8。关键行业实力深入增强,产值超万亿元工业行业由“十五”末机械1个行业,增加到机械、纺织、电子、冶金、轻工、石化6个行业,其中:机械、纺织产值居全国第1位,电子、冶金、石化居全国第2位,轻工居全国第4位。大企业集团加紧发展,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工业企业达成75家,其中超千亿企业3家。“十一五”期间,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保持在50%以上,为51.9%,贡献作用显著,规模实力增强,
4、不仅发明大量就业和税收,还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加紧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全省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二)优异制造业加速成长“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创新投入力度显著加大,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代表一批优异制造业加速成长。,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035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十五”末24%提升到33%。5年来,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幅高于全部工业20个百分点,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出1%,比“十五”末提升0.2个百分点,全省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超出600家,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均居全国第一。新兴产业发展快速,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
5、06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上升到23%。光伏、风电设备、海工装备、轨道交通等一批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其中光伏产业约占全国1/2,继电子信息产业后,成为又一个世界级制造基地,船舶产业规模占全国近1/3,成为中国第一船舶制造大省。无锡传感网、苏州生物纳米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端产业在中国外已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中国先导性新兴产业关键生产研发基地。(三)生产力布局逐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全省根据“产业带、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三个层次,加紧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全省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沿东陇海线资源加工产业带和沿海临港产业带布局框架逐步明晰。开发区集聚效应深入放大,本省23家国
6、家级、99家省级开发区,发明了全省2/3工业增加值、3/4进出口总额。全省15个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发明了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60%新兴产业产值。泰州医药高新区、昆山高新区分别成为全国唯一医药高新区和建在县级市国家高新区。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省授牌认定60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产值规模达成1.56万亿元,40家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船舶海工、电力电器、高级纺织、精品钢材等优势产业基地综合实力深入提升,20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境保护等新兴产业基地规模总量加速扩张。(四)可连续发展能力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紧落后产能淘汰,主动推广信息化、节能环境
7、保护、循环利用等技术,工业经济可连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5年间,全省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8万亿元,机械、电子、石化、纺织、冶金等关键行业40%以上关键设备达成国际优异水平,85%以上骨干企业实现生产装备自动化。“两化融合”加紧推进,全省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达0.71,提前1年实现国家提出“十一五”目标。5年间,全省累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505万吨、炼钢657万吨、水泥3320万吨、印染4.2亿米,关停小火电机组728.6万千瓦,连续开展两轮化工企业专题整改,累计关停并转5000余家化工企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累计实施节能改造、循环经济项目1500多项,6000多家企业经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全省单
8、位地域生产总值能耗顺利实现下降20%“十一五”约束性目标,关键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超额完成目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2%、用水量下降3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成97.9%。经过5年努力,全省工业实现了“十一五”计划确定目标任务,工业经济在规模实力、结构层次、质量效益上跃上新台阶,关键行业整体素质显著改善,产业布局趋向合理,企业抵御外来风险、破解经营难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十二五”全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中国仍处于大有作为关键战略机遇期,但工业经济发展内外环境将发生新改变,现有国际金融危机带来深刻影响,也有中国发
9、展方法转变提出紧迫要求。未来5年,江苏人均地域生产总值将跨越1万美元关键台阶,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将加紧推进,进入到以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为关键特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时期。(一)国际环境展现新趋势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变革,既孕育着机会,也伴伴随挑战。一是世界经济增加和市场需求发生新改变。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显著改变,多种形式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围绕市场、资源等方面竞争更趋猛烈,加上能源资源、气候改变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影响含有较大不确定性。伴随中国经济和其它国家联络日趋紧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上述改变,首先加大本省经济转型升级倒逼压力,其次也为本省加紧实施“走
10、出去”战略提供更多机遇。二是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技术革命,生物、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新技术正在酝酿新突破。发达国家纷纷加紧制订和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主动在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全球范围内新兴产业发展正进入加速成长久。中国已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并在部分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本省新兴产业含有相当产业基础,部分领域含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有可能在新一轮产业调整中赢得新发展空间。三是全球化生产方法变革不停加紧。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有力推进了生产方法变革,跨国企业充足利用全球化生产组织模式,以关键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全球价值链布局。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国际竞争新格
11、局,客观上为中国以智能化基础设施、协同化创新体系、正确化管理模式等为关键,着力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加紧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发明了条件。(二)中国环境展现新特征“十二五”时期,中国发展基础面和长久向好基础趋势没有改变,工业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有利条件也没有改变,但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一是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连续加紧。未来5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期和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空间仍需深入释放,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发展路径将深入突出,为中国工业连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连续深入发展。信息化发展正进入一个新历史阶段,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工业发
12、展方法转变一大动力。改革开放不停深化,关键领域和关键步骤改革连续推进,各类要素市场逐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深度和广度不停拓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开放型经济体系不停完善,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三是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更趋强化。中国工业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矿产资源对外依靠加深,原油、铁矿石、造纸原料等关键资源进口依靠度超出50%。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不停上升,工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已成为环境关键污染源,现有发展方法不足、经济结构情况和资源环境矛盾越来越突出。(三)全省工业进入转型升级关键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本省工业经过发展乡镇经济和开放型经济两次战略转型,既积累了雄厚产业实
13、力,也造成了部分结构性、深层次问题,必需加大力度、关键处理。一是工业附加值需要提升。本省工业增加值率为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关键因为关键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缺乏自主品牌,产业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制约利润空间和附加值增加。二是要素利用水平需要提升。水、电、土地、钢材等生产要素利用水平处于工业化早期,“高消耗、低利用”肯定带来高排放,环境承载空间越来越小,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尤其是土地资源越来越担心,要素瓶颈成为“十二五”工业发展关键制约。三是产业集聚度需要提升。全省九成以上行业在各省辖市全部有布点,产业分布趋于雷同,造成集聚度不高,甚至有些市、县产业和当地域位条件、资源条件
14、显著不相符合。相对分散产业布局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不利于产业做大做强。处理以上问题,必需加紧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紧产业布局优化和集聚发展,紧紧抓住智慧技术和低碳技术两大时尚方向,加紧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方法转变,尽早改变本省过分依靠能源资源消耗,过分依靠投资拉动和加工贸易发展格局。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关键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础要求未来5年,是本省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时期,必需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紧完善、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背景,充足认识苏南、苏中、苏北工业化进程中新定位、新特点,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计划,统筹兼顾,促进全省工业在发展中加紧转型,在转型中优化发展。“十二
15、五”期间,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指导思想是:以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专题,以加紧转变经济发展方法为根本,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主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方面提升主导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进工业集中布局和集约发展,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优异、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现代工业体系,加紧实现江苏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新跨越。基础要求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加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工业转型升级关键抓手,切实把加紧工业发展和调整工业结构、提升发展效率结合起来,愈加好地发挥工业反哺农业、带动城镇发展作用。坚持创新
16、驱动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战略,加紧创新型省份建设,大幅度提升工业经济科技进步贡献率。推进国际技术交流和引进,愈加重视自主发展和开放合作互动并进,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投入。强化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坚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充足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经过计划引导、政策激励,着力规范市场和培育需求,完善配套产业链,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和主导产业高端发展。支持集团做大做强,激励企业吞并重组。健全约束机制和倒逼机制,加紧淘汰落后产能。坚持集聚集约发展。围绕“四沿”发展战略,以特色基地、园区为载体、骨干企业为依靠、重大项目为支撑,加紧推进工业集中布局,建设打造一批关
17、键产业链。坚持环境保护优先方针,优化工业发展生态,推进资源利用向节省集约、绿色低碳、环境友好转变,增强产业可连续发展能力。坚持国际化经营。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加紧推进关键机遇,实施愈加主动主动、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坚持更高水平引进来和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调整出口结构和优化进口结构并重、提升开发区集聚水平和创新功效并重,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第二节 关键目标加紧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法、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十二五”全省工业发展关键所在,根据全省工业发展新要求和新任务,努力争取经过5年努力,实现以下关键目标:(一)规模效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成3.7万亿元,年均增加12%左右,工业企业利税
18、年均增加15%左右,工业增加值率稳步提升。工业投资年均增加16%左右,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加18%左右。(二)产业结构。基础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关键支撑优异制造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5%;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加30%以上,增加值占地域生产总值比重确保达18%,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发展区和全球有影响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三)创新能力。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成52%以上。全省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努力争取达2%,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1200家。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45万件,百亿元地域生产总值企业专利授权量达成240件。(四)
19、两化融合。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超出0.83,关键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成95%以上,实现成套设备和传统产业整机产品信息化率分别超出40%,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百分比超出60%,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百分比超出60%。(五)产业布局。区域生产力布局深入集中,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苏北、沿海三市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分别提升到20%左右和18%左右;建成100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基础实现“一县一基地”,基地产值规模达5万亿元。(六)节能减排。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时期末降低20%,大型骨干企业关键产品能耗靠近世界优异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下降2
20、5%,工业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有较大幅度下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第三章 关键行业及发展方向“十二五”时期,主动融入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深入聚焦产业发展关键方向,明确阶段性发展任务。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关系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连续发展重大任务。要抓住利用好中国外发展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关键突破、市场主导、集聚集约,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关键培育壮大10个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新能源产业“十二五”时期,把江苏建成在中国外含相关键地位和较强竞争力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关键发展太阳能技术
21、利用产业、风电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和核电关联产业等。以研发创新、规模生产、市场应用为目标,关键突破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薄膜电池、集成系统和设备、大功率风电发电机、生物质能发电机组、第三代核电装备关键零部件等技术。依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完善以无锡为关键区,苏州、徐州、常州、扬州、镇江、南通等各具特色光伏产业发展布局;以沿海为关键,南京、无锡、常州等为支撑设备制造、研发应用风电产业发展布局。(二)新材料产业“十二五”时期,深入确立本省新材料产业全国领先地位,关键发展制造业高端化所需新型功效材料、优异结构材料和共性基础材料等。新型功效材料大力发展稀土功效材料、新型显示材料、功效陶瓷材料、高性
22、能膜材料、集成电路及LED用封装材料等。优异结构材料主动发展金属基复合材料、高温合金、高温耐蚀材料、新型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关键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推进纳米材料、膜材料、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进入国家战略产品。加紧建设无锡微电子材料、苏州纳米材料、昆山和南京新型显示材料、扬州半导体照明材料、镇江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等一批国家级战略性产品基地和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三)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十二五”时期,把江苏建设全国关键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集聚区和增加极,关键发展新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育种和生物制造等。新医药产业关键发展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小分子药品、
23、生物试剂、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等六大产品集群;生物技术产业关键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工业、生物农业和生物环境保护等四大产品集群。加紧建设泰州医药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构建以泰州“中国医药城”为中心,苏州、无锡、连云港、南京等地各具特色、互补发展全省新医药产业布局。(四)节能环境保护产业“十二五”时期,关键发展高效节能、优异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新装备和产品,确立本省节能环境保护产业在全国领先地位。依靠一批节能环境保护重大工程,主动发展节能环境保护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和环境保护服务、环境保护工程设计等产业。加紧研发、生产和应用节能装备产品、水污染防治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
24、源综合利用装备等。关键扶持南京、无锡、苏州、常州、盐城、宜兴等六大节能环境保护产业区,加紧培育一批节能环境保护产业基地。(五)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十二五”时期,关键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关键产业和关联产业,树立江苏“感知中国”品牌,打造国际著名物联网和云计算创新示范区。物联网产业关键发展信息传感、组网和协同处理、物联网系统集成、应用抽象和标准化、共性支撑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物联网产品、软件、系统集成、运行服务等关键领域发展。云计算产业主动开展虚拟化、云计算应用平台、云安全、云储存等关键技术研发,推进高性能服务器、海量数据存放、智能终端等设备产业化。关键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国
25、家云计算创新服务城市建设,主动打造以无锡为关键,南京、苏州等为关键支撑地产业和应用示范先行区。(六)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十二五”时期,关键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关键基础技术和器件、新型显示技术和产品和高端软件产业,推进本省信息产业加紧转型升级。下一代信息网络集中力量加强下一代关键技术、设备、系统、智能终端等研发和产业化。电子关键基础技术和器件围绕整机系统应用需求,关键突破高端通用芯片关键技术,着力推进应用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打造国家基础电子产业基地。新型显示技术和产品关键推进高世代液晶面板及其关键配套产业,着力推进激光显示、3D(三维)显示、电子纸等新型显示技术及下一代视频技术研发和
26、产业化。高端软件产业主动对接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题计划,加强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处理软件等基础软件开发和产业化。以沿沪宁线电子信息产业带为关键,加紧苏锡常地域国家级和省级显示产业、集成电路等产业基地发展,加紧以南京为龙头高端软件产品集群建设。(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十二五”时期,关键发展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装备和系统,将本省打造成轨道交通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集聚区。轨道交通装备依靠高速铁路和长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等关键工程,大力发展城市轨道列车牵引传动、传导控制、安全保障、通信信号等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智能制造装备关键突破新型传感器和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和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加紧发展以数字化
27、、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关键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大力发展和航空产业关联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和航空维修服务产业,突破航空发动机关键关键技术,加紧推进航空发动机产业化。关键推进南京、常州、苏州、无锡等地轨道交通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加紧培育建设昆山、南京、镇江航空发动机及配套产业基地。(八)新能源汽车产业“十二五”时期,以多个动力技术为主导方向,关键发展新能源客车、乘用车和专用车,将本省打造成多个动力新能源汽车和零部件研发生产基地。加紧实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关键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加紧开发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逐步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工程,
28、以城市公共交通为关键,发展纯电动、天然气客车,以出租行业为关键,发展纯电动乘用车,以市政、邮政、电力、旅游行业为关键,主动发展等新能源专用车。(九)智能电网产业“十二五”时期,坚持以智能电网建设带动智能电网产业发展,关键发展新能源并网及控制设备、智能电网储能设备、智能输变电设备、智能配用电设备和智能调度通信系统等六大装备,确保本省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和智能二次系统全国领先地位。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关键开发滤波电抗器、并网控制器、超级电容器、碳纤维导线、智能电表、遥控遥测装置、智能电网调度系统等产品集群。加紧打造形成以南京、无锡、常州、扬州等智能电网装备、控制系统、高端电缆相互支撑全省智能电网产业发
29、展格局。(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十二五”时期,关键发展新型海洋工程装备、主力海洋工程装备和海洋利用工程建设装备,确保本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研发和产业化大省地位。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大力发展LNGFPSO(液化天然气浮式生产储卸装置)、SPAR(深吃水立柱式平台)、FDPSO(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自升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等装备。主力海洋工程装备关键发展海洋资源开发方面物探船、工程勘察船、超重铺管船和多用途工作船等。海洋利用工程建设装备依靠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规模化关键工程,主动推进海洋利用工程建设装备产业化。以南通、泰州等地造船基地为关键,主动培育打造沿江和沿海地域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第二节 主导产业
30、加紧提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全方面推进实现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关键竞争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紧培育形成一批千亿元级、百亿元级品牌企业和十亿元级品牌产品。(一)装备制造产业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战略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关键保障和综合实力集中表现。“十二五”时期,以构建现代装备体系为目标,着力提升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和系统集成水平,关键发展工程机械、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船舶、电力装备、机床等产业链。工程机械关键发展机电液一体化挖掘机、大吨位装载机、振动压路机、大型高等级路面摊铺机、路面养护机等。汽车产业关键发展轿车、
31、客车、货车、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设计、制造、配套。船舶产业关键发展大型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主力船舶。新型电力装备关键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超超临界火力发电系统、高效节能锅炉、电站环境保护设备等。数控机床关键发展大型、精密、高效(速)、高性能数控金属切削和成形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和柔性制造单元及系统等。关键打造徐州、常州等工程机械产业,沿江、沿海地域船舶产业,南京、盐城、苏州、扬州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南京、无锡、常州、扬州等数控机床产业等。(二)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十二五”时期,加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主动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关键实施
32、大规模集成电路升级、平板显示产业规模化、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品牌化、新型电子元器件高端化等四大工程,加紧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支持企业吞并或参股拥有优异技术、著名品牌、关键专利、人才团体和营销渠道海外企业,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关键打造苏州信息产业、南京软件产业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开启建设10家以上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加紧构建宿迁苏州工业园、淮安富士康科技城、苏通科技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链。(三)石化产业石化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在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依据国家对东部地域石化产业调整要求和发展定位,“十二五”时期,本省石化产
33、业将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高端化、精细化、节能化、低碳化”为基础要求,关键发展基础石化产业链、通用和专用合成材料产业链、新领域精细化学品产业链、盐化工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链、农用化工产业链等。利用沿江地域已经有化工原料、人才集聚及技术领先优势,做强做优沿江石化产业带,深入增强辐射能力。推进苏北地域在盐化工、碳一化工、农用化工、生物化工、能源化工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加紧推进沿海地域大石化项目,经过大石化带动沿海区域上中下游衔接发展。第三节 传统产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加大全省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吞并重组和技术改造力度,推进传统优
34、势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增强关键传统行业对经济发展支撑力。(一)纺织产业纺织工业是本省传统支柱产业和关键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十二五”时期,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纤维及产业化、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应用和品牌服装为关键,加紧企业技术进步,推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原料行业主动研制生产高性能纤维和生物质纤维等;纺织面料行业关键发展新型纺织技术,主动利用阻燃、仿真、抗皱、抗静电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服装行业着力提升优异技术应用和设计开发水平,打造一批国际著名服装品牌;产业用纺织品关键开发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工业过滤材料等;主动开展纺织机械关键制
35、造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化水平。引导和推进苏南纺织服装加工产业向苏北转移,支持有条件纺织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激励纺织企业走集聚发展道路,提升规模效益。(二)冶金产业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关键支柱产业,含相关键战略地位。“十二五”时期,要以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为导向,经过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进步等方法,加紧钢铁行业“普转优、优转精”,关键发展特钢、优钢、精品钢材和特种合金等。努力争取到,全省特殊钢、优质钢比重提升到65%,全行业吨钢综合能耗降到0.6吨标准煤以下,吨钢新水消耗降到4吨以下。加强高性能、高质量及升级换代钢材产品技术开发和应用,加紧新一代钢铁可循环步骤工艺技术开发和应用,
36、采取大型化、连续式、高精度、低损耗冶炼和轧制设备,集成式、循环型工艺步骤,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含有国际竞争力特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部分中小企业转换主营业务,有序退出钢铁产业。依据国家钢铁产业发展确定布局标准,严格控制内陆和沿江地域产能,经过吞并重组、淘汰落后和城市钢厂搬迁,建设沿海钢铁基地。有色金属行业关键发展信息、新能源、交通运输、高端制造等领域用新材料,关键包含高强高导铜合金、主承力结构用新型高强、高韧、耐蚀铝合金材料及大尺寸制品、高性能纳米和大晶粒硬质合金刀具、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和储氢材料。激励发展高效、节能、低污染、规模化再生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三)轻工产业轻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关键产
37、业,在本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负担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等关键任务。“十二五”时期,根据“高端化、标准化、信息化”要求,提升轻工品牌经济比重,努力争取到,全省轻工行业品牌经济比重提升到60%以上。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食品、烟草、盐业、造纸、家电、塑料、五金、自行车、轻机、电光源、电池、陶瓷等关键行业技术装备水平,推进产业向高附加值步骤延伸。关键发展功效性安全食品、高级纸及纸制品、智能化家电、环境保护型可降解塑料、大功率LED节能产品和生产技术等。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限制和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落后技术、工艺、装备及产品。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关键建设镇江、淮安、盐城等地盐及后道加工产品
38、,以宿迁为龙头苏北酿酒、制奶、肉品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以昆山、锡山、泰州、徐州为主自行车、电动三轮车产业,提升发展苏州刺绣、宜兴陶瓷、南京金箔、东海水晶、泰州乐器、扬州玉器等地方传统特色产业。(四)建材产业建材产业是国民经济关键支柱行业,是中国扩大内需、加紧城市化进程关键基础性产业。“十二五”时期,要根据“绿色化、优质化、特种化、低碳化”要求,主动发展新型、高端建材产品,引导企业加大联合重组力度,推进行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并进。水泥行业立足宁镇、锡常、徐淮三大产区现有基础,严格控制水泥熟料产能增加,加紧淘汰落后产能,确保水泥熟料全部实现新型干法生产。激励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炉处理工业废弃物、城
39、市污泥和生活垃圾,推广应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粉磨系统等节能改造。玻璃行业主动提升优质浮法玻璃百分比,关键发展电子工业用超薄、太阳能产业用超白、在线镀膜玻璃和低辐射等特殊浮法玻璃生产线,信息、新能源、国防、航天航空等领域用高品质人工晶体、制品及特种玻璃制造技术开发和生产。加强新型墙体和屋面材料、绝热隔音材料、建筑防水和密封等材料开发和生产,关键发展环境保护、节能、耐久型建材,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墙材总量百分比达成80%。第四章 发展方法和路径围绕“十二五”时期全省工业关键发展领域和方向,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足发挥政府扶持引导作用,关键实施六大任务,加紧转变发展方法和转型升级步伐。第
40、一节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有产业互动发展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带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关键引擎,推进主导产业和含有优势传统产业向高端攀升,全方面提升制造领域信息化水平,加紧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有产业良性互动、共同提升新格局。(一)加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计划引导,突破行业关键技术,主动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倍增和实力提升。突出创新驱动战略,充足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以新技术突破带动形成新产业。完善城市创新体系,充足利用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连云港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机遇,促进城市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发展,关键培育500家创新型骨干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千亿元级科技领军型企业。
41、加紧关键关键技术攻关,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关键攻克100项关键关键技术。在传感信息、纳米材料、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新型环境保护、智能电网等已含有一定基础领域,加紧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联合攻关,突出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400项技术进步项目,关键实施300个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优化产业发展格局,以产业链条化为目标,采取“一区多园”、“联动开发”方法,发展专业特色园区,促进产业关联性较高企业集聚发展,关键发展30条特色产业链,建设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实施新兴产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组织实施绿色发展、惠民服务等新兴产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
42、,培育市场需求,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二)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有产业对接延伸坚持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发展道路,围绕高端化发展方向,加紧提升本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和冶金、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层次水平,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关键产业配套,实现二者产业链对接融合。关键支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高成长性“四高”产业和产品,大力发展整机制造、终端产品,加紧发展成套设备、关键器件等。装备制造业结合风电、核电等产业规模化发展需求,延伸配套发展新能源装备产品;电子信息产业关键强化新型电子装备和高技术含量新型电
43、子信息材料在行业发展中应用;石化产业利用化工工艺和生产技术升级,延伸发展相关化工新材料和功效性高分子材料等产品,为后续新材料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引导冶金、建材、纺织等行业加紧发展高强度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多功效纤维,为新能源开发、高端装备制造提供专用材料。(三)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关键举措,加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全方面渗透生产制造领域。一是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深入推进企业产品研发设计、资源计划管理、供给链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集成创新和协同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和装备设计、制造融合,提升产品、装备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44、,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商务活动网络化,实现企业管理、服务现代化,提升企业关键竞争力。二是加强信息服务载体建设。加紧推进“两化融合”示范区、试验区建设,推进南京建设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支持有条件地域申报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探索在全国含有示范意义“两化融合”发展新模式。激励数字化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工业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加紧建设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工业园区从企业集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三是实施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深入完善企业“两化融合”示范标准,深入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示范工程。依靠行业优势企业制订行业“两化融合”技术标准和规范,加紧推进通用处理方案和共性技术普及。关键
45、培育行业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扶持含有较大影响行业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第二节 促进产业布局和空间开发优化发展依据现有产业分布和区位条件,根据主体功效清楚、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各类要素协调要求,加紧形成各具特色、集聚集约、分工协作全省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布局和空间开发优化发展。(一)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抓住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大机遇,围绕“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苏中经济国际化新高地、苏南经济转型升级”三大区域发展新定位,在更高层次上优化生产力布局。 沿沪宁线产业带。该区域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建设用地趋于担心,属优化开发区域
46、,以集约发展、提升发展为主。关键布局和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技术含量高、关键面向国际市场和中国高端市场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含有技术优势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新兴产业。激励园区以外分散布局现有企业进区入园,城郊布局重度污染企业异地搬迁或就地关闭,园区内现有企业重组优化。激励该区域内企业实施跨行政区吞并重组。沿江产业带。该区域经济集聚能力、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运输条件很好,属优化开发区域,以集约发展、壮大规模为主。关键布局和发展吞吐量大、交通条件要求高、产业带动力强、影响面广石油化工产业、冶金材料产业、汽车产业、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加紧培育发展含有先发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励沿
47、江园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严格限制散点新建缺乏治污条件和应急处理能力中重度化工项目。沿东陇海线产业带。该区域交通便捷,劳动力丰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集聚功效开始显现,其大部分地域属关键开发区域,以加紧发展、壮大规模为主。依靠区域中心城市优势,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关键布局和发展含有比较优势机械装备产业、新医药产业和资源型非金属材料产业、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加工产业。激励发展高技术产业,控制发展高耗水产业,引导园区以外分散布局现有企业进区入园。沿海产业带。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运输潜在条件很好,以港口、城市为依靠经济集聚能力较强,其大部分地域属关键开发区域,以加紧
48、发展、壮大规模为主。依据沿海地域区位特征和关键港口开发进程,关键发展以利用特定自然条件为主风电装备及应用、船舶及海洋工程、核电、海洋资源开发等产业,主动发明条件高起点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冶金材料和新型造纸产业。激励现有企业吞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有序进入经同意建设并含有环境保护条件各类专业园区。(二)提升空间集聚水平根据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企业集团3个层面,着力提升工业经济在空间上集聚水平。开发区是全省优异生产力布局关键区域,充足发挥现有23家国家级、99家省级开发区在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加紧产业集聚发展中主阵地作用。大力推进开发园区“二次创业”,推进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功
49、效叠加、资源共享和优势再造,把开发区建成科技创新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集约发展示范区。依据地域差异,合理计划布局不一样区域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苏南地域开发区着重建设高附加值、拥相关键技术和创新能力高端产业;苏中地域开发区着重提升国际化水平,围绕优势产业,加紧做强做精,提升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支持开发区向专业性园区方向提升发展;苏北地域开发区着重加强承载能力建设,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发展,增强纺织、轻工等产业转移接纳能力。特色产业基地是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关键抓手,是产业特色比较鲜明、主导产品竞争较强、市场化机制较为健全、创新能力较强产业集中区。围绕“一县一基地”布局目标,着力培育建设100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其中,3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基地工业产值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