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 录
第一章 疾病防止与控制…………………………………………1
第一节 疾病发生基本条件…………………………………1
第二节 疾病分布……………………………………………2
第二章 传染病………………………………………………………3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规律……………………………………3
第二节 传染流行过程…………………………………4
第三节 传染病诊断…………………………………………6
第四节 传染病防止与控制…………………………………6
第五节 保护易动人群…………………………………………7
第三章 流行性腮腺炎………………………………………………9
第四章 细菌性痢疾…………………………………………………11
第五章 钩端螺旋体病……………………………………………17
第六章 疥疮…………………………………………………………23
第七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6
第八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解决管理……………………………30
第一章 疾病防止与控制
第一节 疾病发生基本条件
条件:1、致病因子
2、宿主
3、环境
一、致病因子 是疾病发生和流行直接病因和首要条件
1、分类:
①、生物因子 重要是病源微生物和寄生虫
②、物理因子 环境中冷、热、光、声、电和放射性物质等
③、化学因子 有数千种化学物质可以治病例如:汞、铅、苯、醇、有机氯、有机磷等
二、宿主
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接受致病因子作用生物体,涉及人和动物。
三、环境
1、分类:
A、自然环境
a、地理 地形、地貌、土壤、水文
b、气候 湿度、温度、雨、风向、阳光等
c、生物因素 一切动、植物虫、媒等
B、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
第二节 疾病分布
1、概念 是指疾病在不通地区、不同步间、不同人群分布特性。
2、分类
①、地区别布 a、世界性分布 b、地方性分布 洞庭湖(血吸虫病) c、城乡分布 (如肠道疾病等) d、局部地区别布
3、时间分布
①、季节性 如乙脑或流脑发病季节明显
②、周期性
③、爆发
④、长期变异
4、人群分布
①、年龄
②、性别
③、职业
④、民族和种族
第二章 传染病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规律
一、什么叫传染病?
是由病源微生物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所引起具备传染性疾病
二、传染概念(又称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体内互相作用、互相斗争过程。
三、传染过程体现
病原体在人体内寄生过程中,由于病原体致病力和人体免疫功能不同,产生不同传染过程,称为传染过程。
第五节 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
第六节 病元携带者
a、健康携带者 b、潜伏期携带者 c、复期携带者
人体不浮现疾病临床体现,称为病原携带者。
第七节 隐性感染
4、潜伏性感染
5、显性感染
第二节 传染流行过程
一、 流行过程概念
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
二、 基本条件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动人群
(一)、传染源
是指有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人和动物。
(二)、传播途径
1、 概念: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通过途径。
2、 传播种类
A、 空气、飞沫、尘埃
B、 水、食物、苍蝇
C、 寻常生活接触
D、 虫媒传播
E、 血液传播
F、 其她
(三)、易动人群
是指对某一传染缺少特异性免疫力称为易感者人群。
三、传染病基本特性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性、季节性和地方性
4、有感染后免疫力
四、临床特点
(一)、病程发展阶段性
此有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可分为4个阶段
1、潜伏期 是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显浮现最初临床症状特点
2、前驱期 是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之前一定期间
3、临体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二)、常用临床症状及特性
1、发热 是许多传染病共有最常用症状
A、稽留热 常用伤寒、癍疹伤寒
B、驰张热 见于流行性出血热
C、间歇热 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D、回归热 见于布鲁氏杆菌病、回归热等
E、长期低热 见于肺TB
2、皮疹
①、癍丘疹 ②、出血疹 ③、疱疹 ④、荨麻疹
(三)、临床类型
第三节 传染病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
2、 临床症状
3、 实验室检查
第四节 传染病防止与控制
一、 传染病管理种类
1、 甲类:2种
2、 乙类:23种
3、 丙类:11种
二、 报告人与报告时间规定
1、 报告人: 执行职务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除了以上人员外,国家行政工作人员、教师以及社会公民为义务报告人
2、 报告时间
①、 国内传染病防止法实行办法规定,责任病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乡应在6小时内,农村应在12小时内,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疾控中心报告,同步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②、 责任病情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城乡应在12小时内、农村应在24小时内,报告本地疾控中心,并填写好报告卡报出。
③、 责任病情报告人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应在24小时报告本地疾控中心,并填写报告卡报出。
三、 管理好传染源
1、 对病人管理
2、 对病原携带者管理
3、 对接触者管理
四、 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重要办法:大力开展卫生宣传、群众性卫生运动、消除四害,涉及消毒、杀虫和普通性卫生办法。
1、 对肠道传染病:重要搞好保护好水源卫生、饮食卫生、粪池解决、消灭苍蝇和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2、 对呼吸道传染病:重要改进居住条件,室内经常通风、空气消毒、戴口罩等。
3、 对虫媒传染病:重要是杀灭虫媒合个人防护办法等。
第五节 保护易动人群
一、 防止接种
防止接种又称人工自动免疫,是将抗原或抗体输入机体,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以防止传染病发生和流行重要办法。
二、药物防止
服防止药物可以防止有些传染病
三、增长机体普通抵抗力
重要加强体育活动和锻炼,注意合理膳食和有规律生活作息等。
第三章 流行性腮腺炎
一、流行性腮腺类 是腮腺类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传染源
重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重要是产生飞沫传播,次为密切接触
四、易动人群
90%以上病例重要发生在5—15岁,成人少见,男女无性别差别。
五、 临床体现
1、潜伏期 14—25,平均18天。
2、重要症状 发热38—40℃左右,头痛、胃寒、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
3、临床特性 耳下部肿胀(腮腺)
腮腺肿大先由一侧开始,逐布发展成两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先后、下发展。边沿不清、表面发红,但不化脓,有压痛感。严重者颌下腺、舌下腺、颈淋巴结被累及。
六、 并发症
1、 神经系统: 有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多发性神经炎
2、 生殖系统:因病毒多侵犯成熟生殖腺、前列腺炎,多见于青春期成人。如果浮现高热、睾丸肿大、疼痛、鞘膜积液等,女性卵巢炎、月经不调等。
3、 胰腺炎
七、 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诊断
① 、依照流行病学资料
② 、临床体现
③ 、实验室检查
2、 鉴别诊断
a、 化脓性腮炎
b、 颈后及耳后淋巴结炎
八、 治疗
1、 治疗
2、 防止
第四章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一种肠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夏秋季,本病发病占急性传染病中第一位或第二位。
一、 病原体 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
二、 传染源 病人和携带者
三、 传播途径
1、 手
2、 水
3、 食物
4、 苍蝇
5、 其她
四、 人群易感
人对菌痢普遍易感,小朋友发病较多,无交叉免疫,可再感染。
五、 流行特性
1、 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可发病)但在6、7、8、9月份较多
2、 地区别布,重要是热带地区为主
详细家庭条件较好,卫生习惯好发病较少
3、 年龄分布,以小朋友多见
六、 临床体现
潜伏期普通为1-2天,有时可在数小时或长达1周
(一) 急性菌痢
1、 轻型:全身无中毒症状,体温正常或偏高,腹痛不明显,腹泻每日3-5次,里急后重不明显,大便性质呈稀或水样,无脓血便,持续3-6天左右,误诊肠炎或结肠炎
2、 普通型:有全身中毒现象,如起病急,有畏寒发热,体温39度左右,噁心呕吐,全身不适,小朋友发生惊厥等,阵发性腹痛,腹泻,大便每日10次之多,严重时大便失禁,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3、 重型:严重中毒症状,起病急骤,体温身高,40度左右,四肢冷,严重失水,全腹压痛,血压下降等,意识模糊。
4、 中毒型:大多数发生在2-7岁体质较强小朋友,腹泻不明显,发热在40度以上,面色苍白,呼吸薄弱,嗜睡或烦躁。重复惊厥,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等休克现象,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脱水,不急救及时,有死亡危险。
(二) 慢性菌痢 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病人,普通需在1-2个月以上者即为慢性菌痢。有病人是重复感染或者产生耐药性,都可以转为慢性菌痢。
七、 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
2、 实验室检查
3、 临床体现及特性
① 血象:WBC↑ 1000-/立方毫米
② 粪便检查、培养、镜检等
③ 乙状结肠镜检:重要用于慢性病
八、 鉴别诊断:见附表
九、 治疗:
㈠、 急性菌痢治疗
1、 普通疗法:卧床休息,注意饮食,纠正酸碱平衡,腹痛用阿托品
2、 药物治疗“
① 磺胺类药物
磺胺咪(SG)药剂2g Bid
复方新诺明 成人每次2片 Bid
② 黄莲素 成人每次300mg Tid
小朋友按10mg/kg/日 Tid
③ 呋喃唑酮 (痢特灵)
每日每次100mg Tid
④ 抗生素
氯霉素 每次0.25g Tid
四环素 成人每次0.5g Tid
土霉素 每次0.25g Tid
金霉素 每次0.25g Tid
小朋友40mg/kg/日 Tid
㈡、 中毒性菌痢治疗:
1、 抗休克治疗
2、 激素应用 氢化可松4-8mg/kg/日 静脉滴注
3、 纠正呼吸衰竭 输氧
洛贝林 回苏灵 静滴
阿拉明 肌注
4、 控制高热、惊厥 可用物理降温
人工冬眠疗法,氯丙嗪或异丙嗪 肌注
5、 抗生素应用 氯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
㈢、 慢性菌痢治疗:
1、 抗菌素治疗
土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治疗,联合应用,普通2周以上治疗疗程、
2、 菌苗治疗
菌苗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隔天皮下注射一次,开始每天0.25mg
后来增长到2.5mg,20天为疗程
3、 局部灌肠疗法:
SD药溶液1-2%,200ml,趋势可用于病变部位
或用5%大蒜浸液100ml,每日1次
或3%黄莲素液200ml,每日1次 疗程为7-15天
4、 中药治疗
5、 普通疗法 休息、营养等。
㈣、 防止:
防止菌痢重要应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高危人群三个方面入手。
1、 控制传染源:① 病人治疗隔离
② 加强病情报告
2、 切断传播途径:
① 抓好三管一灭(管饮食、管水、管粪便、灭蝇)
② 抓好个人卫生
③ 加强卫生宣教工作
3、 保护高危人群:
①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抗能力
② 药物防止:中药
附表:
细菌性痢疾与其她常用传染病鉴别与诊断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急性肠炎
急性血吸虫病
坏死肠炎
乙脑
食物中毒
1-2天
数周或月
数小时或几天
数月以上
5-8天左右
3-5天或一周
半小时或一天
① 急起
① 大多缓起
① 常有暴饮暴食史
① 有疫水接触史
① 以腹痛、便血、呕吐为主
① 起病急
① 以恶心呕吐为主,腹痛、头痛、乏力
② 发热、毒血症状严重
② 发热不高,毒血症症状较轻
② 感染中毒症状较轻
② 肝脾肿大
② 重要病变在小肠
② 发生在夏秋季,以秋季多见
② 无里急后重
③ 腹痛与里急后重明显
③ 里急后重较轻
③ 里急后重不重
③ 起病较慢
③ 无里急后重
③ 无里急后重
③ 酒醉样
④ 腹痛压痛以左侧为主
④ 压痛轻,以右侧多见
④ 无里急后重
④ 惊厥、抽风症状重
每天数十次以上粘液便
大便每天1-3次,黑便,有腐臭味
大便米样,无脓血便
大便次数较少,1-2次/日,较正常
大便次数正常,便血
大便正常
呈水样便
有大量脓细胞及细胞,找不到阿米巴滋养体
WBC多,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重要以WBC为主,找不到菌杆
嗜酸性细胞多,活组织划开有虫卵
粪便隐血实验强阳性,红细胞不多,找不到菌杆
粪便检查为(-)
重要WBC↑,中性粒细胞↑为主
第五章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属一种动物病源性疾病,传染源重要是鼠和猪。
一、 传染源:
重要传染源:
老鼠 重要是黑线姬鼠
家畜 重要是猪
犬为次
二、 传播途径:
鼠和猪带菌尿液污染外在环境,人们常经皮肤,特别是破损皮肤而感染。
鼠在田中偷食稻谷,把尿排在田中,人们接触污染田水而引起本病流行,视为稻田型。
三、 易动人群:
人群对本病都普遍易感,渔民、矿工、农民、下水道工人、屠宰工人、学生、饲养员多见。
四、 流行特性:
本病以青壮年、农民发病较多,重要在夏秋季节(6-10月份)
五、 临床体现:
潜伏期2-20日,普通7-13日,平均10天左右
普通分为三期:
㈠、 初期:
普通在3日左右,临床浮现初期感染中毒症候群
1、 发热
寒战、发热 38℃,少数病人在39℃左右,呈稽留热,乏力、畏寒、脉搏快。
2、 头痛:全身肌痛,以腓肠肌、腰背部骨疼痛明显。
3、 全身乏力: 特别是腿软明显,行动困难,甚至下床困难。
4、 眼结膜充血:
普通在发病1天左右浮现眼结膜周边明显充血。
有两个特点:① 无异物感及畏光感,无疼痛
② 充血持续较久
5、 腓肠肌触痛:
可在发病第一天起浮现,有双侧或少数单侧疼痛
6、 浅表淋巴结肿大,触痛
多在第二天浮现,以腹股沟及股淋巴结、腋窝等处浮现,普通黄豆或蚕豆大小。
初期中毒症状群:三症状:寒热、酸痛、一身乏
三体征:眼红、腿痛、淋巴大
㈡、 中期:
普通起病4-10天左右,是钩体血症极期体现。
普通分为四型(流感伤寒型、肺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和脑膜脑炎型)
1、 流感伤寒型:
普通初期似感冒,症状、体温不明显
重者T40℃浮现烦躁、昏迷、抽搐、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腹泻、恶心、呕吐等,重要症状、三体征状况
2、 肺大出血型:最重要死亡因素之一,普通在病后3-5天浮现
① 先兆期:
患者面色苍白,心慌,烦躁,呼吸、心率加快,肺部呼吸音变粗,有时听到干锣音及湿性锣音,有时血痰或咯血,X光线呈点状阴影。
② 出血期:
面色极度苍白,唇发绀,心慌,烦躁,大量咯血,双肺布满湿性锣音,第一心间削弱或奔马律。
③ 垂危期:
普通在1-3小时内病情加重,烦躁不安,神志模糊,昏迷,极度唇发绀,继而口、鼻大量涌血(呈泡沫状,不易凝固),最后呼吸、心跳停止、死亡。
但是以上三期不能截然分开,如不能急救及时,导致死亡。
3、 黄疸出血型:
① 黄疸与肝损害:
病后4-8天出血黄疸,肝脾肿大,有些病人浮现肠道消化道症状。
② 出血:
常有鼻衄,皮肤、粘膜瘀点,紫癜,咯血,尿血,阴道流血,呕血,特别是消化道出血导致死亡。
③ 肾损害:
尿中检查浮现蛋白尿,管型,红白细胞等,血中非蛋白氮、尿素氮、肌酐增高,最后发生尿毒症导致死亡。
4、 脑膜脑炎型:
病人浮现严重头痛,烦躁不安,嗜睡、神志不清、谵妄、昏迷、抽搐、急性脑水肿、脑疝及呼吸衰竭。
上述三种普通同步存在,单纯肾功能不全少见。
㈢、 恢复期:
多在病后7-10日后来,病情多基本消失,多数病人基本痊愈,有病人浮现一点后遗症。
1、 后发热: 再发热,属迟发型变态反映。
2、 眼后发症: 退热后1周或1个月左右,体现为巩膜表层炎,球后神经炎或玻璃体浑浊,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等。
3、 反映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查正常。
4、 闭塞性脑动脉炎:偏瘫、头痛等。
㈣、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
①与否接触疫水,周边有无类似病人。
②与否接种疫苗等。注射钩体疫苗。
2、临床体现:
3、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检查:WBC↑或正常,ESR↑
②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白细胞或管型
③病原体分离阳性
④血清学实验:凝集溶解实验镜检 ,
间接红细胞凝集实验等。
(四)鉴别诊断
1、流感伤寒型
①上感:咳嗽、鼻塞、流涕、喷嚏、不发热或低热
②流感:流行接触史,鼻咽部症状较轻
③败血症:有皮疹,身体化脓性病灶,病程7-10天,病灶培养成或病原体
2、大叶性肺炎
咳嗽、气促、发热、铁锈色痰、胸痛
3、肺结核或支气管扩张大咯血
4、急性黄疸型肝炎
5、急性胆道感染
6、流行性出血热
7、病毒性脑膜炎
8、结核性脑膜炎
9、急性溶血性贫血
(五)防止 普通钩体治疗及时,恢复快,死亡率低,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防止较差,病死率在肺大出血型为10-20%,重症黄疸出血型占30-50%,而流感伤寒型仅占1-1.5%
(六)治疗 原则:“初期发现,初期诊断,初期治疗,就地治疗”
1、普通治疗
①卧床休息,观测病情,防止恶化
②饮食,易消化饮食,物里降温
2、病源治疗
①青霉素G,对本病初期治疗,为一方面药
初次为40单位,每6-8小时肌注一次
如果对青霉素过敏者改用四环素,每次0.25克,一天四次
应用青霉素时,开始不能过大,普通浮现每2小时左右,赫氏反映
赫氏反映:寒战、高热、头痛、身痛、脉速、呼吸促、烦躁不安
应应用镇定剂(异丙嗪、氯丙嗪、笨巴吡妥等)
3、对症治疗
①镇定,笨巴吡妥0.1-0.2克,异丙嗪、氯丙嗪25-50毫克
②氢化可松,300-600毫克加5%葡萄糖盐水静滴
③强心剂,心率每分钟超过110次以上,毒K0.25毫克或西地兰0.4-0.8毫克加5-10%葡萄糖盐水20毫升静滴,毒K不能超过1毫克,西地兰不能超过1.6毫克,总计量24小时不超过1毫克。
第六章 疥 疮
一、概念
疥疮是由于疥虫寄生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引起一各接触性慢性传染病
疥虫属于螨类,又称疥螨,种类较多,重要有两种
1、 动物疥螨,牛、马、猪、羊、狗、猫、兔等
2、 人型疥螨,分布较广,各国均有
二、病因
1、直接传染
2、间接传染
疥疮是由人型疥虫通过密切接触而传染,传染性很强,特别是集体宿舍和一家人中往往互相传播,同卧一床,同盖一被或互相握手都可直接传染,使用病人用过衣物、被褥、鞋、袜子等而间接传染。
三、临床体现
普通潜伏期(无症状期)10-15天
普通疥螨病有两种
1、 一种是在反映角度层、隧道引起皮肤机械性损害
2、 另一种是疥螨分泌物毒素刺激皮肤发痒
好发部位:阴暗处(皮肤细嫩部位)
如手指缝、手腕前面、肘窝、腋窝、外生殖器、腹股沟、大腿内侧、臀部、会阴部等,普通成人面部和头皮不易侵犯,但婴儿和小朋友颜面、头皮、手掌、足底也常有侵犯。
损害时有针头大小微红丘疹和小水泡,呈散在性分布,特别是手缝,细心观测可见一条很浅线形,曲直不等隧道。常夜间历害,影响睡眠,患者激烈瘙痒,严重者皮表剥脱,血痂和继发感染,更为严重者可并发旦白尿,肾炎、糖尿病及尿道性皮炎等,有人称为“挪威疥疮”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①依照接触史
②临床体现和体征
2、鉴别诊断①异常湿疹,好发四肢、腰部、丘疹较大,常有淋巴结肿大
②泡疹,多形性皮疹,无一定好发部位,无集体及家属传染病史
③丘疹性荨麻疹,为散发性丘疹,小泡,抓后起风团
④虱病,指缝头发病,在衣服处往往找到虫卵
五、防止 发生传染病三个基本因素
1、 控制传染源,就是病人隔离治疗
2、 切断传播途径,不和病人同住、同居、不穿病人衣服、袜子,病人使用东西隔离消毒
3、 保护易动人群,男女均可发病,重要注意个卫生,勤洗澡、洗手、更衣
六、 治疗
1、 用10-20%硫磺软膏搽,先洗澡等干后再搽,早晚各一次,连用3日,第4天洗澡和更换衣服、被褥、床单。
2、 疥得治乳膏、硫磺软膏、地塞米松软膏、六枚素片、扑尔敏片、冰片细磨一起调合外用。
3、 含硫钾可洗澡。
第七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概称。常用病原体为病毒,少数是细菌。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别。普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具备一定传染性,不但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流行病学】
全年皆可发病,但冬春季节多发,也许过具有病毒飞沫或被污染手和用品传播,多为散发,但可以气候突变时流行。由于病毒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后产生免疫较弱且短暂,并无交叉免疫,同步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一种人一年内可有多次发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另一方面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减少时,原已存在于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特别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患病。
【临床体现】
依照病因不同,临床体现可有不同类型。
一、 普通感冒
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感卡她,以鼻咽部卡她症状为重要体现。常用病原体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尚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克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步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咽鼓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浮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普通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普通经5~7天痊愈。
二、 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急性病毒性咽炎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性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当有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性为声嘶、发言困难、咳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格检查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喘息声。
三、 疱疹性咽峡炎
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体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一周。检查可见咽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边有红晕。多于夏季发作,多见于小朋友,偶见于成人。
四、 咽结膜热
重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临床表既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常发生于夏季,通过游泳传播。小朋友多见。
五、 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另一方面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检查可见咽喉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并发症】
可并发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某些患者也可继发风湿热、肾小球肾炎、心肌炎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依照病史、流行状况、鼻咽部症状与体征,结合周边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可拟定病因诊断。本病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 过敏性鼻炎
临床上很像“伤风”,所不同是起病急骤、鼻腔发痒、频繁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发作与环境或气温突变关于,有时异常气味亦可引起发作,数分钟到1~2小时内症状消失。检查见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二、 流行性感冒
常驻有明显流行性发病。起病急,全身症状重,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症状明显,但鼻咽部症状较轻。
三、 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
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等在患病初期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在这些病类型季节或流行区域应密切观测,并进行必要实验室检查,以资区别。
【治疗】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当前尚无特殊抗病毒药物,以对症、休息、戒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为主。
一、 对症治疗
二、 抗菌药物治疗
三、 抗病毒药物治疗 初期应用有一定效果。
【防止】
坚持有规律适合个体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劳逸适度,生活规律,是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最佳办法。注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第八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解决管理
一、 定义
国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下简称突发事件)定义是:突然发生,导致或也许导致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因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她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
二、 报告范畴与原则
(一) 传染病
1、 鼠疫: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 霍乱: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例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4、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 炭疽:发现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现3例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6、 甲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7、 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浮现2例及以上死亡。
8、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浮现2例及以上死亡。
9、 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0、 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1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2例及以上死亡。
12、 登革热:1周内,一种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初次发现病例。
13、 流行性出血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4、 钩端螺旋体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5、 流行性乙型脑炎: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6、 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本地感染病例;或在近3年内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本地感染病例;有恶性疟疾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疾流行地区,浮现输入性恶性疟疾发感染病例。
17、 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持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例及以上;在传宝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持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例及以上;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本地感染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18、 流感: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她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19、 流行性腮腺炎: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0、 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证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
21、 猩红热: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22、 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现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3、 输血型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例及以上输血型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
24、 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现过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年从未报告或国家宣布已消灭传染病。
25、 不明因素肺炎:发现不明因素肺炎病例。
(二) 食物中毒
1、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2、 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3、 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三) 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
(四) 其她中毒:浮现食物中、职业中毒以外急性中毒病例3例及以上事件。
(五) 环境因素事件:发生环境因素变化急性病例3例及以上。
(六) 意外辐射照射事件:浮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例以以上。
(七) 传染病菌、毒种丢失: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
(八) 防止接种和防止服药群体性不良反映:
1、 群体性防止接种反映:一种防止接种单位一次防止接种活动中浮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映;或发生死亡。
2、 群体防止性服药反映:一种防止服药点一次防止服药活动中浮现不良反映(或心因性反映)1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九) 医源性感染事件: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
(十) 群体性不明因素疾病:2周内,一种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似临床症状不明因素疾病3例及以上。
三、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防止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义务。
四、 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人在获悉前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在及时查明状况同步,应以最迅速度方式(如电话)向所在地疾病防止控制机构(如乡镇卫生院)报告。
五、 报告方式
尽量最快方式(重要涉及电话、传真等)。
六、 报告内容
(一) 事件信息
信息报告重要内容涉及: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地区范畴、人数、重要症状与体征、也许因素、已经采用办法、事件发展趋势、下步工作筹划等。详细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信息报告卡》。
(二) 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涉及事件名称、初步鉴定期间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重要临床症状、也许因素、已采用办法、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核心要素强调是及时。
2、 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诊断和因素或也许因素,势态评估、控制办法等内容。同步,对初次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 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原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传染病普通是最后1例发病时间通过一种最长潜伏期,无新发病例;中毒类事件,事件结束后10天—2周内结案),也可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结后2周内,对事件发生和解决状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因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此后对类似事件防范和处置建议。
七、 应急解决重要职责
1、 按前述规定及时向本地疾病防止控制机构报告;
2、 对因素比较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做好个人卫生安全防护同步,可采用积极救治办法,配合本地卫生院开展病人救治工作。并进行初步个案调查,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救治提供第一手资料。
3、 积极配合上级疾病防止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积极开展个案调查、样品采集、病人救治、消毒杀虫、卫生宣传、易动人群保护、社会调查等工作;
4、 依照自己熟悉本地状况特点,核算有关调查工作状况,实行医学观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