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生活的艺术》中“闲适哲学”与旅游的关系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46957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的艺术》中“闲适哲学”与旅游的关系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活的艺术》中“闲适哲学”与旅游的关系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活的艺术》中“闲适哲学”与旅游的关系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活的艺术》中“闲适哲学”与旅游的关系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1 卷 第 2 期2023 年 6 月Vol.21 No.2Jun.2023新时代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作者简介:孙俊烈(2000),男,四川内江市人,四川旅游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哲学。立项课题:2023 年度四川旅游学院大学生校级科研项目:生活的艺术中“闲适哲学”与旅游的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XKS14)生活的艺术中“闲适哲学”与旅游的关系研究(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孙俊烈曹榕良摘要:林语堂在 生活的艺术 中描述了一种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诞生出的以自由、愉快为典型特征的“闲适哲学”。通过深

2、入挖掘,解析“闲适哲学”的精神内涵。追寻古代旅游思想渊源,探寻“逍遥游”“天人合一”“中和为美”等理念的当代价值。从“闲”本质的角度分析现代旅游的异化,提出“闲适哲学”与旅游相结合的可能性。关键词: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闲适哲学;旅游;儒道思想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冀 L 1500023(2023)02-0069-06一、引言近一个世纪前,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写道:“中国的哲学家是睁着一只眼做梦的人,是一个用爱和讥评心理来观察人生的人,是一个自私主义和仁爱的宽容心混合起来的人,是一个有时从梦中醒来,有时又睡了过去,在梦中比在醒时更觉得富有生气,因而在他清醒时的生活中

3、也混含着梦意的人。”1他认为中国古代哲人们有一种轻逸的,近乎愉快的哲学,一种异于当今时代闲适生活的绝对真实的“闲适哲学”。1可见,“闲”是一种心境,表现为人们“身生活”和“心生活”高度融合的过程及其结果。自古以来,身心愉悦与我们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人们劳动之余,总是“忙里偷闲”去寻求一种闲暇自在的愉悦时间,并将它与世界相联。古代文人钟爱游山玩水,欣赏绚丽的风景,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对生活真实的追求与向往。当今社会,闲暇时间反噬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致使人们自觉地延续着“闲”的观念,并外化在实际生活中被赋予意义。由此,旅游成为了人们古往今来追求身心愉悦的最好方式之一。目前,学界对“闲适哲学”与旅游

4、的关系研究甚少,仅见于李灿的林语堂 中的旅游美学思想2,该文阐释了生活的艺术第十一章“旅行的享受”中的旅游美学思想,但并未展开探究“闲适哲学”与旅游的关系。此外,学界对林语堂“闲适哲学”3、古代休闲思想4、古代旅游5、旅游审美6等方面分别颇有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深入挖掘“闲适哲学”的精神内涵,追溯其在中国古代文人旅游思想中的体现,以此鉴照今人。二、生活的艺术与“闲适哲学”(一)生活的艺术概述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纵观中国文学和哲学,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以道家的“放浪逍遥”和儒家的“中庸哲学”为蓝本,塑造了一种充满诗意与浪漫想象的生活理想,以充满自信的东方哲人姿态描述着他对理想人生范式的

5、设想:“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者。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能使人带着温和的讥评心理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地过生活。这种达观也产生了自由意识,放荡不羁的爱好,傲骨和漠然的态度。”1他将中国人理想中最崇高的典型归纳为“听由天命、逍遥自在的放浪者、流浪者、漂泊者”。他尖锐地指出了西方人重抽象思辨的科学主义文化的弊病,认为用数理逻辑所构建起来的世70孙俊烈等:生活的艺术中“闲适哲学”与旅游的关系研究界图式忽视了富有情调的人类生活和人文世界的独特性。针对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精神负累,林语堂描述了一种浪漫而富有诗意,快乐而闲适的东方生活方式,并以此作为救

6、治良方,来修复西方人焦灼的心灵和碎片化的个人生活。生活的艺术出版后,受到了西方广大读者的极高赞誉,1938 年高居美国最畅销书榜首长达 52 周,被转译成了十几种语言,再版重印数十次。书评家彼得在 纽约时报 上撰文赞美道:“读完这本书之后,令我想跑到唐人街,遇见一个中国人,便向他深鞠躬。”7然而,林语堂对悠闲、快乐、自由生活的崇尚,以及他的“性灵”“闲适”“幽默”的文学格调,在风雨如晦不见天日的三十年代,民族救亡图存的呼声愈发凛冽的时代背景下,必然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再加上此前同样以英文写就的吾国与吾民的出版,林语堂遭到了大多数国人的非议和诋毁,被认为是崇洋媚外、卖国卖民,缺乏民族认同感。但

7、事实上,生活的艺术并非完全是一本向西方推崇中国文化的著作,而是林语堂站在个人主义哲学的视角,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探寻,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的“一种私人供状”,1自序是一种惨淡现实下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闲适哲学”。(二)“闲适哲学”的精神内涵“闲适哲学”并不等同于任何一个派别的哲学,而是林语堂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中所总结出的生活哲学;“它由这些思想的源泉中吸收资料,把它们融洽调和为一个整体”。1要深入挖掘“闲适哲学”的精神内涵,除了精读生活的艺术,还要对中国古代文人的“闲适”思想有足够的研究。明张萱于西园闻见录中提出:“闲有二,有心闲,有身闲。辞轩冕之荣,据林泉之安,此身闲也;拖略势利

8、,超然物表,此心闲也。”8“身闲”,是在客观的空间、时间、物质条件的满足下,实现感官精神上的自由愉悦,是一种相对的“闲”,这更趋向于现代休闲的主要特征。“心闲”是主体精神完全超越了世俗功利,从而实现心灵的平静安顿和自在自由,是一种绝对的“闲”,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闲”的主要特征。4以“心闲”的概念与林语堂对“闲适哲学”生活境界的描述为分析基点,“闲适哲学”的精神特征有如下几点。一是“有不为”的前提及基础。“有不为”,就是要懂放弃,知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并在“幽默感的化学作用”1下保持生活及思想的简朴性,从而实现对生命的自我调节。林语堂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有不为斋”,意在以孟子至理“

9、惟有不为者始有所为”自省,同时也指向了道家哲学中“无”的生命状态。中国古代文人在高压的封建集权和激烈的仕途竞争的政治环境中,常常主动或被动地退到“无”的生命状态,有所不为,始而得“闲”,实现心灵的自由、平静与快乐,此即老子所言“无为之益”,也正如唐张彦远在诗历代名画记论监视收藏购求阅玩中题曰:“不为无益之事,安能悦有涯之生?”二是本性自然的内在动力。林语堂认为我们应该持有一种本能的、美好的、健全的“生物学的观念”,去接受我们的“动物性遗产”,意思是在生命本性的驱使下回归自然。“自然”一词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老子道德经提出“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自然而然”的规律。

10、自然,不仅是大道的特性,也是万物的本性。如何达到这种“自然”?庄子外篇缮性认为“莫之为而常自然”,即在内心“无为”的前提下,超越世俗功利,摆脱世俗观念。“自然”之于“闲”,即是不受外力压迫人为干涉的生命本体的自然流淌,如晋陶渊明之“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唐刘长卿之“偶俗机偏少,安闲性所便”,唐皎然之“清闲诱我性,遂使肠虑屏”。三是平静清闲的表征。“静”是儒释道三家的共同特质,儒家讲“仁者静”,道家讲“清静无为”,释家讲“禅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安卧眠床、坐在椅中、品茗、饮酒,或论及游,都突出一个“静”字。“静”,并非是指身体上的完全不“动”,而是一种气质,是心灵的平静安顿。明洪应明于 菜

11、根谭中讲道:“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忙人,才得超尘脱俗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市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功夫”,体现的就是一种内在精神的平静清闲。中国古代文人之“心闲”以及“闲适哲学”正表现于此。四是放浪自由的精神境界。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提出“尘世是唯一的天堂”,并竭力称颂“放浪者”,认为“放浪者”是人类史上最有尊严最自由快乐的人,他们无所拘束,游戏人间,享乐在“尘世的天堂”之中。1他们并不是消极地玩世不恭,遂性行乐,也不是逃避尘世与人生,而是以重生乐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处世观,知足自足,不为形所奴役,然后神闲意定,获得“形而上”层次的自由与愉悦。其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古代文71孙俊烈等:生活的艺术中“

12、闲适哲学”与旅游的关系研究人“心闲”的超越性质,也是“闲适哲学”的精神境界。三、“闲适哲学”与古代旅游古人谈“旅游”,多用“游”一字概之。“旅”,本义是军队,因军队出征,故引申出“旅行”之义;“游”,本义是“旌旗之流”(许慎说文解字),指旗帜的飘带,由其“水”和“流动”的性质,并与“遊”通用,引申出“出游”“嬉游”“游览”“游戏”之义。“旅”本身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而“游”却是超功利的,自在自由的。由此可见,“游”义项与“闲适哲学”的精神内涵存在相通之处。进一步追溯古代旅游思想渊源,“濠梁之乐”和“舞雩之乐”是先秦时期庄子和孔子旅游思想的集中体现,两者都标示着一种浪漫诗意、自由愉悦的“闲适哲

13、学”生活方式,并定下了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精神之基调。(一)道家旅游思想:“濠梁之乐”“闲适哲学”的“自由”、“自然”、“无为”义项,与老庄哲学最具相通之处。在庄子中,标示着“闲适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就是“游”。“闲”与“游”的结合就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始见于天道篇中“以此退居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闲游”正是道家实现“心闲而无事”(大宗师篇)的主要实践方式。邢研认为,“游”是一种人的身心整体与“道”交融合一的活动,同时具有闲放不拘的活动属性和自然自由的精神属性。9明蔡清在江湖胜览后序中将“游”分为“在外之游”与“在内之游”。据此,可以将 庄子 中“游”分为“游目”和“游心”。“游目”指通过身体

14、力行的“出游”,在远离世俗的自然山水环境中达到感官上的愉悦享受和身体上的自由体验,是“在外之游”,具有活动属性,如 山水篇 中“游于无人之野”,齐物论 中“游乎四海之外”,徐无鬼 篇中“游于六合之外”等。“游心”,即“逍遥游”,指在“无己”“无功”“无名”的生命状态下,摆脱一切物质和精神上的枷锁,实现一种绝对的自然自由,“天人合一”,与道交融,是“在内之游”,具有精神属性,如田子方篇中“游心于物之初”、则阳篇中“游心于无穷”、德充符篇中“游心乎德之和”等等。“闲游”所指实则是“在外之游”与“在内之游”的统一,通过现实中“游目”的行为活动,实现“游心”的精神自由。在秋水篇“濠梁之辩”中可作一番考

15、量:庄子与惠子同游于濠梁之上,观濠水与鲦鱼,惠子以世俗之心与自然相隔,焉知“鱼之乐”;而庄子抛弃了世俗观念,回归自然本性,“乘物以游心”(人间世篇),自可体悟“濠梁之乐”。如此,“游目”以“游心”,神与物游,“心闲”得矣。(二)儒家旅游思想:“舞雩之乐”到了孔子这里,其积极入世追求仕途功名的主张好像与有闲人生范式的特征相悖逆。论语里仁篇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体现的是一种责任与义务的社会性属性,看似反映的是一种“不自由”,实则是以“孝”、“仁”为体、以“礼”为用的伦理思想在孔子旅游观中的反映。在孔学中,“礼”从来都不是一种体制,而是一种精神文化。孔子及其弟子在思想精神领域上始

16、终是自由和谐的,并持有一种“中和为美”的闲适旅游思想。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要达到中和,则天地归位,万物繁育。“中和”是“中庸”之道的重要内涵,是不偏不倚,务本乐本,体现为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子罕篇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观”正是反映了这一理念,将智者和仁者分别类比为流动不滞的随岸流水和稳固不倒的巍峨高山,既是一种人的自然化,也是一种自然的人格化、情绪化。可见,儒家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崇尚自然山水,追求以精神为依托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先进篇中曾点所述“舞雩之乐”更是充分体现了这种“中和”旅游思想。孔子让弟子各谈其志,曾点对曰:“暮春者,春服既

17、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叹曰:“吾与点也。”于暮春之际,着春服,与同行数人,在沂水中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高歌吟咏而归。这样诗意浪漫、自由愉悦的“中和”“雅游”的生活方式令后世文人向往不已。儒家“雅”的人格特质与“闲适哲学”的联系成为必然,所有才有了“闲雅”一说。综上所述,道家和儒家都讲求内心的自我超越,崇尚自然,向往自由,与“闲适哲学”相通。道家“游目”以“游心”,儒家“中和”而“雅游”,为后世文人提供了“濠梁之乐”和“舞雩之乐”的闲适旅游审美范式。在此基础上,才有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朱熹“乐而忘死”

18、的“平生山水心”,徐霞客的“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等等人生范式。从中,我们尽可窥见古代名人文72孙俊烈等:生活的艺术中“闲适哲学”与旅游的关系研究士对山水自然的喜爱向往和对悠闲生活的浪漫崇尚。四、“闲适哲学”与现代旅游(一)旅游的本质特征:“闲”随着现代旅游愈发普遍,学界对旅游的研究也愈发深入。旅游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曹诗图认为旅游本质上是异地身心自由体验,以满足消遣、审美和求知的目的。10杨振之基于海德格尔所提出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认为旅游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11是什么诱使着人们去旅游?最根本因素正是林语堂所说的“对人生和自然的高度诗意敏感”和人类那“近乎戏弄的好奇心”。1人们渴望

19、回归自然,向往未知与美好,追求诗歌一样的生活,古来如此,今亦如是。因此,旅游的本质特征必然是诗意的、自然的、自由的、非功利的,或者用以一个词来概括,“闲”。现代人继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旅游思想,通过旅游来逃离劳累繁复的现实生活,以实现身心的休闲放松和自由体验。旅游境界依旧体现为前文所提的“游目”和“游心”两个层次。大部分人在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质基础上都能通过趋于多元化的现代旅游满足身体和感官上的享受,在自然或人文景观的悠游中见识到不一样的湖光山色、奇风异俗。小部分人可以在旅游的过程中冲破枷锁束缚,做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用现代话语来说就是“主客一体”,由“在场”洞见“不在场”,与审美对象进行

20、诗意的对话。6然而,这两种层次都是建立在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上的,只有在审美过程中才能实现的短暂体验。因此,这种“闲”依旧是一种处于“身闲”层次的相对的“闲”,无法脱离景物,超越物我而存在。而“闲适哲学”中绝对的“闲”是能以“闲心”对万物,与现代以景得“闲”有着先后前提的不同。所以,现代旅游与古代旅游虽都以“闲”为本质特征,但两者仍存在“身闲”和“心闲”层面上的差异。(二)现代旅游的异化基于波德里亚休闲观,造成上述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以消费享乐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与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席卷和覆盖。并且,这种以金钱消费和身体娱乐为特征现代休闲观也进一步导致了现代旅游的异化。林语堂认为,人生

21、有三大骗子“名、利、权”,美国人以“成功”一词将这“三大骗子”概括起来,1认为“讲求效率,讲求准时,及希望事业成功”是美国人的三大恶习,因此“心为形役”,忙碌烦累,神经敏感,丧失了享受悠闲生活的天赋权利。1这又何尝不是大多数现代人的通病?在消费主义时代,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被细划成价值尺度,可以被消费。一方面,在“名、利、权”的驱使下,人们把对物质财富的攫取和占有当作幸福的唯一指标。“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支配着人们休闲与自由的时间,12人们工作是为了休闲(旅游),而休闲(旅游)是为了逃离工作。这样的恶性循环实际上让人们不得休闲,哪怕旅游也只能建立在拥有足够的金钱和相对自由的放假时间的前提下。

22、甚至,在旅游中,人们依旧存在着学习、工作、赚钱等谋虑,只能依赖身体的放松享乐来暂忘,在精神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休闲。另一方面,旅游的产业化和商品化使旅游景点被当作开发利用的物,成为容纳各种金钱交易的空间容器。人们要进入这个容器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进入以后,鳞次栉比的旅游纪念品和消费娱乐方式令人眼花缭乱。这使得旅游多元化的同时,也走向了世俗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的意义丧失,“闲”的意义也不复存,剩下的只有消费,现代旅游被异化为了金钱和物质的附庸。(三)“闲适哲学”于旅游的现实意义林语堂敏锐的觉悟了现代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弊病,或许他并没有如马克思一样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本质,并尝试从体制上去解决

23、,但他从个体角度为当代精神失重、心灵破碎的人们亮出了一种闲适、快乐、自由、诗意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那么,应该如何彰显“闲适哲学”之于旅游的现实意义?生活的艺术第十一章提出了两种闲适旅游审美范式。其一,忘却一切的流浪式旅游。我们出发去旅游,应当摒弃一切有关现世的观念,彻底摆脱各种规则、习惯和责任的束缚,以求忘其身之所在为真正动机。“一个好的旅行家绝不知道他去往哪里,更好的甚至不知从何而来,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1这正是庄子“逍遥游”中“无己”“无功”“无名”的当代体现。旅游绝对不是逃避生活,正如不少迫于压力的现代旅游者们,恰恰相反,旅游是回归尘世,怀抱生活本身。持有忘却一切的流浪精神,不做任

24、何科学的预算,行到何处是何处,可以来到异地都市,坐一次游览汽车,与陌生人喝一杯茶;或是去往高山之巅、长河尽头,看飞鸟日出、惊涛骇浪,与自然进行一场诗意的对话。一个流浪者正是如此得了自由与快乐。73孙俊烈等:生活的艺术中“闲适哲学”与旅游的关系研究另一种是观看“虚无一物”的旅游。许多人特地去观看景物,其实并没有看到什么景物,但去观看虚无的往往能看到许多事物。1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看得见事物的能力。一位“善游之人”所必需的行具就是金圣叹于西厢记评语中所说的“胸中一副别才,眉下一副别眼”。1有了易觉的心与能见的眼,于“虚无一物”的大雾深山中也可以自得其乐,于熙攘拥挤的旅游胜地中也可以独获其闲。除此

25、之外,旅游者还应持有一种“无为”的过客式思想。苏东坡于临江仙送钱穆父中感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不过是一场大一点的旅游,于尘世这座旅店而言,每个人都只是来往旅客,在一个落日余晖的下午入住,度过漫漫长夜,做一场梦,在占衣朝露的见证下离去。既不免一死,何不“安时处顺”(庄子内篇养生主)。把人生当人生看,不去打扰世间一切事物的配置和组织,我们只是活在世界上,观察人生而后离开1我们来旅游,可以始终抱着比较轻快随意的悠闲态度,和谐地回归自然,与“道”交融;大自然迎接我们,拥抱我们,最终又送我们离去。我们不是这个尘世永久的房客,而仅仅只是过路的旅者。五、结语在旅游愈发普遍化、大众化的今天,我们究

26、竟应该如何去洞见旅游的本质和审美的真谛,从而更好的享受旅游?在深切反思当下旅游异化弊病的同时,可以重新审视生活的艺术的当代价值。其中“闲适哲学”的精神内涵与旅游的关系自古相通。它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引导我们回到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去再次认识“逍遥游”“天人合一”“中和为美”等审美思想,去感受“濠梁之乐”和“舞雩之乐”的诗样人生。因此,彰显“闲适哲学”的现实意义将对充分发挥现代旅游审美功能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参考文献:1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M.越裔,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2 李灿.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的旅游美学思想 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4):86-

27、903 赵月婷.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探析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1)4 苏状.“闲”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对“闲”范畴的文化美学研究 D.上海:复旦大学,20085 胡远远.中国古代旅游美学及其当代意义 J.中国美学研究,2015(1):267-2766 曹诗图,孙天胜,周德清.旅游审美是诗意的对话兼论中西哲学思想中的审美观 J.旅游论坛,2011,4(2):115-1187 林太乙.林语堂传 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1578 张萱.西园闻见录知止前言(第三册)D.台北:明文书局,1991:3859 邢研.论庄子之“游”的活动维度 J.思想战线,2022(1):163-

28、17210 曹诗图.旅游起源析 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29(6):95-9911 杨振之.论旅游的本质 J.旅游学刊,2014,29(3):13-2112 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70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Philosophy in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and TourismSun Junlie Cao Rongliang(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Chengdu 610100,China)74孙俊烈等:生活的艺术中“闲适哲学”

29、与旅游的关系研究Abstract:In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Lin Yutang describes a kind of leisure philosophy which is born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freedom and pleasure.Through in-depth explor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leisure philosoph

30、y,pursues the origin of ancient tourism thoughts,and explores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such concepts as freedom,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beauty of neutralization and harmony.Meanwhi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lienation of modern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ture of leisure,an

31、d puts forward the possibility of combining leisure philosophy with tourism.Keywords:Lin Yutang;The Importance of Living;leisure philosophy;tourism;Confucianism and Taoism(责任编辑:赵永红)The Encouraging Art in the Party Members Caring System:Taking the CPC Committee of Qiu County as an ExampleJiang Lantia

32、n(Law School,Hubei University,Wuhan 430062,China )Abstract:The CPC crossed the thorns of history and led the Chinese people to a great victory.With the continuous matu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the CPC,its wisdom in the incentive system is worthy of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

33、y management activiti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 of how to connect the caring system of Party members with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in modern management.On this basis,select the history of inner-party care and incentive of the CPC Qiu County Party Committee in Hebei Province,and analyze th

34、e specific wisdom of its incentive links with management related knowledge.Finally,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people-oriented spirit,demand oriented investig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inity incentive system,the creation of a fair and open and democratic incentive environment,and the improvement of relevant incentive supporting measures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activities.Keywords:party member care;incentive system;modern management(责任编辑:赵永红)(上接第 5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