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巴蜀竹枝词中的民俗美学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45685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9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蜀竹枝词中的民俗美学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巴蜀竹枝词中的民俗美学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巴蜀竹枝词中的民俗美学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张通(成都文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400)摘要竹枝词是由古代巴蜀地区的民歌演变而来的。巴蜀竹枝词是巴蜀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自形成以来,经过各朝代的发展演变,逐渐具有题材广、内容多、规模大的特点。其中,日常生活所涉及的内容在竹枝词的创作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如以农业生产、岁时节令等为主要题材的巴蜀竹枝词,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巴蜀地区民俗审美的特质。本文主要从婚礼礼俗和节庆习俗两个角度分析巴蜀竹枝词所蕴含的民俗审美特质和艺术风格。关键词巴蜀文化;竹枝词;民俗美学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959(2023)22-0025-03巴蜀竹枝词中的民俗美学研究作者简介:张通

2、(1996-),男,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巴蜀文化、禅宗美学、艺术人类学。竹枝词是由古代巴蜀地区的民歌演变而来的,是我国诗歌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诗歌题材,也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特色诗歌。自唐代文人竹枝词的创作开始,经过唐宋元明各朝代的发展,到清朝的时候,竹枝词具有规模大、数量多、涉及范围广的特点。到了民国时期,竹枝词已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然而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学者对竹枝词进行分析研究,竹枝词才真正被世人所关注。巴蜀自竹枝词形成以来,经过各朝代的发展演变,具有题材广、内容多、规模大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婚礼礼俗和节庆习俗两个角度分析巴蜀竹枝词所蕴

3、含的民俗审美特质和艺术风格。一、婚礼礼俗旧时的巴蜀地区实行以包办为主的婚姻制度,男女青年的婚姻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要由订婚、备婚、正婚、回门四部分组成。首先是订婚,由媒妁、“未过门先摄影”、喜神组成。“人未过门先摄影,任郎相对唤真真”,详细讲述了订婚的所有环节,以媒人作为中间人,去双方父母家说明亲事,只要双方父母同意,那便定下婚事。19世纪,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后,未婚的男女会拍一张照片作留念,也是一种对于婚姻的见证,和现在人们结婚所拍的婚纱照异曲同工。其次是备婚,由婚联和婚帖组成。婚联是楹联的一种,人们在准备结婚之时,都喜欢用婚联来进行装饰。当下,许多地方仍保留着贴婚联的习俗。婚帖分

4、为求亲帖、定亲帖、迎亲帖、嫁娶帖等,需要根据男女成婚的不同阶段来区分。私塾竹枝词三十首有序 云:“媳妇他家已长成,出封庚帖去迎亲。开篇就见 世愚弟,后一行是 偕拙荆。”该诗详细描述了填庚帖迎亲的一系列过程。再次是正婚,由哭嫁、拜堂、闹洞房组成。姑娘在出嫁前,需要进行哭嫁,以“哭”来表达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娘家亲友难舍难分的感激之情。拜堂是婚嫁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新郎、新娘拜堂之后便是夫妻,成为往后余生相互扶持的一家人。拜堂需要三叩首,新郎、新娘跪拜天地、双亲,并面对面互拜。最后是回门,一般指女子出嫁后,新婚夫妇首次回娘家。蜀地竹枝词 云:“装嫁新娘作泪痕,红毡铺桥说回门。回盘礼物知多少,外搭红

5、甘蔗几根。”这首竹枝词中的“红甘蔗”象征美满的夫妻生活。新研究252023 年第 22 期传统的包办婚姻“陋习”已经随着自由婚恋的广泛推行而消失,但是以传统婚恋习俗为对象也能够折射出当时当地群众在婚礼礼俗中的审美意识。在以上的婚礼民俗活动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在致力于创造出一种“热闹”的民俗美感,“热闹”展现出一种族群共生的“和谐”氛围,又在热闹中“闹而不乱”,展示出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智慧。二、岁时节令岁时节令是人们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实际,约定俗成的一种集体性活动。竹枝词在反映民俗生活中占了很大比重,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春节是川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持续时间久,从腊月

6、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在春节前,人们会置办年货,准备丰富多样的食品,做腊肉、灌香肠、制作年糕等。比如,“竹器蒸笼热气高,儿童呼母要年糕。方块拿去待宾客,尖角留来哄儿曹”。这首竹枝词描绘出了儿童呼唤母亲想要吃年糕,但母亲要拿年糕招待客人,只拿了一些边角的年糕哄儿童的情景,情景交融,使画面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幸福年味。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正好就是月圆时刻,素有观灯、烧龙灯、猜灯谜、吃汤圆等习俗。亦有竹枝词记元宵节观灯,“元宵灯火敞玲珑,锦里繁花入夜中。最是无知小儿女,出门争看爆花红”,描写了元宵时节,街上的灯火连绵不绝,照耀了这一片地区,无忧无虑的儿童出门游玩的热闹情景。清

7、人王正谊在 达州竹枝词 写道:“上元灯火舞龙狮,锣鼓喧阗爆竹随。村酒几瓯须立饮,看他会首醉归时。”描写了当时各地的龙狮表演,锣鼓喧天,来看龙狮的人们饮酒而不知何时归家,也从侧面反映出元宵节日的隆重热闹场面。元宵节也是可以猜灯谜的,“元宵灯谜妙无方,十字街前贴数张。几度费心猜得破,赢来多少好槟榔”,描写了元宵节里的灯谜十分难猜,人们花费了许多心思才能解开谜底,最终也迎来了大家的阵阵欢呼。“底事家家饷粉丸,春宵月色助盘餐。缺时不比圆时好,珍重郎君仔细看。”粉丸又称元宵,就是今日的汤圆。在这一天,每户人家基本会自己动手制作粉丸加水和面,揉面团,放馅,再捏成一个个洁白如玉的粉丸。其中馅是最复杂的,也是

8、最有意思的,可以根据各人的口味来制作不同的馅料。虽然制作过程相当繁琐,但等待吃粉丸的一家人却是开心快乐的,脸上也绽放出甜蜜的笑容。清人吴德纯 锦城新年竹枝词 中的“食品元宵巧制难,浮圆甘美簇春盘”,细致描写了元宵复杂的制作过程,也把人们的心理状态展现了出来。春节与元宵节的民俗活动所透露出来的审美价值追求在于“全”与“繁”。“全”者,在这一日要集中展示物产的丰富和人丁的兴旺,因此这一天的宴会必然是丰盛的、团圆的。在此基础上,自然衍生出对于“繁”的追求,即无论是朝拜礼节还是吃食一类,都必然要无以复加地追求最好,好即美。“繁”者,是表现美的具体形式,如礼节和制作吃食程序的复杂,以及节日吃食和节日用具

9、的丰富性,都归为此类。端午节又名“重五节”,这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在 成都月市竹枝词 中描绘了“端阳会过夺龙标,心字香儿约半烧。一步朝天须一拜,恨郎腰瘦太苗条”,其中的“夺龙标”便是龙舟竞渡获胜者的说法。龙舟基本上都是小船,每艘龙船上,有一人在前面指挥,一人在中间击鼓使全队保持节奏,并鼓舞士气,一名舵手在船的尾部掌握行船的方向,而在船舱中间的两侧,有十余个桡手负责划船。夺标竞赛开始时,参加比赛的龙舟需先在河中并列排开,在远处的目的地立一面红旗为目标,一声炮响,所有的龙舟都竞相出发,指挥手、鼓手、舵手、桡手都各司其职,划着龙舟奋力向前,河边的观众则负责呐喊助阵,直到有龙舟夺得龙标为止。端午

10、节,由于天气炎热,又受巴蜀地形的影响,瘴气易生,各种毒虫陆续出来活动,为了驱邪避毒,当地的人们会饮雄黄酒、佩戴香包。比如,“龙舟锦水说端阳,艾叶菖蒲烧酒香。杂佩丛簪小儿女,都教耳鼻抹雄黄”。这首竹枝词便描写了端午时节,人们在湖畔划龙舟、插艾叶、插菖蒲的景象,还描述了小女孩戴上石榴花,在耳朵鼻子处抹上雄黄酒来驱邪避毒的民俗。民俗活动中往往透露着“驱邪存生”的行为策略,在祛除邪祟进而保存生命的仪式活动中,赛龙舟体现着族群的生命力,整个过程体现出一种奋发蓬勃的审美观感。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织女是天庭玉帝的孙女,她擅长织出美丽的锦缎和彩云。过

11、去,女孩子学习纺织的时候,总是向织女乞求纺织技术,希望能够织出漂亮完美的衣服,所以七夕这天又称为“乞巧节”“女儿节”。在 锦城竹枝词百首 中这样描绘:“豌豆芽生半尺长,家家争乞巧娘娘。天孙若认26支机石,块质犹存织锦坊。”这里所说的“豌豆芽”也就是“巧芽”,寓意着豌豆芽生长了,家家户户都争相向乞巧娘娘祈求得子。因为这个时节也是民间认为求子的好日子,所以会在七夕之前,把植物的种子浸泡起来,等到七夕这天,把长出来的种子芽绑在一起,用来向乞巧娘娘祈子。在这种民俗中,“巧”“能”成为传统价值观下被鼓励尽力追求的审美价值,同时,“豆芽”作为快速生长的形象,表达着人们对于族群生命绵延不息的审美价值追求。三

12、、艺术风格表现(一)平易自然竹枝词起源于民歌,民歌本身就具有简单自然、通俗易懂的特点,被巴蜀地区的人们接受,在民间广为传唱,整体上是平易自然的风格。诗人们在创作竹枝词时情感自然流露于诗中,如清代吴好山 灌县竹枝词 中的“信是人间五洞天,清奇秀丽实岿然”。这两句竹枝词描写的是灌县的自然风光,清新动人、平易自然。(二)托物起兴许多竹枝词运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用于烘托气氛,引出诗歌的中心思想。例如,唐代刘禹锡的 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云:“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首竹枝词音节和谐、清新活泼,句中词语相对复迭、反复咏叹,别有一番缠绵悱恻的情味。兴中有比,比中

13、有兴。这首竹枝词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少女内心的情感因看到了眼前的美景而被触发出来。“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描写的是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了水恋山的情景。“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运用了两个比喻句:把红花比作郎君的爱情,开始时很甜,但不久便会衰落;把水流比作自己的无尽愁苦,把热恋中少女的心绪直接表露出来。“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分别照应了文中的第一二句,“红”字描绘出了山上的桃花鲜艳美丽,就如男子的心热烈而又富有感情,女子在与男子相恋的过程中,害怕男子变心,这萦绕在女子心中的担忧愁苦,就像蜀江水一样,连绵不绝。这首竹枝词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把少女所见美景与思

14、想感情联系起来,少女的担忧愁苦害怕,都被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感情丰富而深刻,风格也清新、明亮,如同画中的绿水红花般鲜艳美丽。(三)谐音双关竹枝词中的爱情题材对民歌中谐音双关手法的使用更为普遍,如花间词派代表孙光宪的杂曲歌辞竹枝 云“藕花落尽见莲心”,首先以莲花的“莲”来谐音怜爱、怜惜的“怜”,以“莲”来表达怜惜真心真情,其次用“藕”谐音配偶的“偶”,极具情歌风味,一语双关,既是眼前所见的莲花,又是心中所想的配偶。四、结语巴蜀竹枝词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一定时期内巴蜀地区的民俗文化,呈现出独具韵味的民俗审美意识。从婚礼习俗看,对“热闹”的追寻背后蕴藏着社群和谐稳定的智慧,对当代的社区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15、从节庆礼俗看,春节和元宵节主要通过对“全”与“繁”的审美追求与呈现来传递出社群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而通过端午节和七夕节来呈现出社群与外部世界的宏观关系,即在人与自然的交互性活动中所衍生出的生存智慧和“驱邪存生”的生存策略。除此以外,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巴蜀竹枝词在意境营造方面具有平易自然的特征;在艺术手法上擅长使用托物起兴的方式;在语言运用上又经常使用谐音的方式来一语双关。这些都体现着巴蜀竹枝词的审美特征,也体现了此地的人们对美的价值追求。参考文献1林孔翼.成都竹枝词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雷梦水,潘超,孙忠铨,钟山,主编.中华竹枝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3潘超,丘良任,孙忠铨,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4(清)彭定求,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责任编辑李新梅)新研究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