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乡土中国》何以成为经典.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45304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土中国》何以成为经典.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乡土中国》何以成为经典.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乡土中国》何以成为经典.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语文2024年第2期专论平台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何以成为经典 左富强摘要:乡土中国 因其社会学领域内的开创性、奠基性的学术价值和文风浅近、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学价值等多元价值让它成为经典。乡土中国 成为经典既有其价值多元的内因,也有其作者的影响力、出版的时机、作品的宣传等外因,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关键词:乡土中国;经典;内外因;费孝通社会学、人类学大家费孝通先生早年的一部学术专著 乡土中国 自1948年初版起就受到了各界的热切关注。毋庸置疑,该书一出版就受到了读者的极大欢迎:初版共印三千册,“未及一月,销售一空”“此后半年里,不断加印的该书平均每月发行两千册”。1此现象堪称社会学学术作品发展

2、的一座里程碑。此后,该书历经几十年的历史选择,于1992 年被列入中外社会学的经典行列,其标志是 乡土中国 被收入 中外社会科学名著千种评要,此举彻底奠定了其经典地位。而2019年教育部将其列入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整本书阅读”单元,更是进一步坐实了它的经典性。因为“语文教科书是完成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完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肯定和地位的稳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从1948年的初版,到后来的厕身经典,再到现在的走进教材走向全国全民,它为什么能成为不朽的经典呢?本文想从内外因两大主要方面来探讨它是何以成为经典的。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告诉我们内因决定外因,我们首先来看促使 乡土中国 成为经典文

3、学作品的内因。一、文章简短,便于流传乡土中国 总共约7万字,而且分了14篇子文章,每篇又都可以抽出来单独阅读,每篇像一篇5000字的散文,读来毫不费力。这就极大地方便了它的流传。文学作品在经典化的过程中,作品的流传范围、阅读频次无疑是一个重要指标。这一点,拿同是费孝通先生的作品,同是社会学名著的 江村经济 相比就一目了然。费孝通先生 28 岁完成 江村经济,38 岁完成 乡土中国。两本书跨越十年,实为姊妹篇:一个是微观素描,一个是宏观概括;一个是对某一村庄生活的面面俱到的事实勾画,一个是对传统社会结构和观念的学理概括。江村经济 的经典价值不言而喻,它一诞生就被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断言为“人类学实

4、地调查与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3该书的用语也是费孝通先生一贯的风格:浅显易懂,妙趣横生。但是因为它有30万字的体量,而且纵论的更加深入,所以流传范围就小了,知名度显然没有 乡土中国 那么高了。二、文字简明,浅显易懂乡土中国 虽然是比较专业的学术著作,又属于相对冷门少人问津的社会学,但它却也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能够全民阅读的文学作品。因为费孝通先生的语言用字简明,说理浅显,把高深莫测的社会学理论,佶屈聱牙的学术论文写得贴近人心、贴近生活。比如他在描绘农民与土地的紧密联系时,从对“土”字的基本理解入手,用“粘着”二字生动形象又接地气地把学术问题通俗化、简明化。费孝通先生在 乡土中国 序言 中说

5、“这本小册子和我所写的 江村经济、禄村农田 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这就可以使行文更加流畅,没有枯燥的数字统计和五花八门的图表论证,增加了文学性,可读性也就更强了。尽管他自己也说 乡土中国是“观念中的类型,属于理性知识的范畴”。但费孝通先生的语言风格决定了其“理性知识”的浅显性、通俗性。正如郑也夫先生评价说“通俗的理论也是理论,艰深的理论史也不是理论。而 乡土中国 是通俗理论著作中的精品。”4故而能够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评价费孝通先生的行文作风为“从普3学语文2024年第2期专论平台通人的生活中做出大学问”,把大学问写

6、进普通人的生活中,完美地避免了学术文章的深艰,使其作品免于束之高阁,成为专业人士供奉的高头讲章。费孝通先生文风浅显的原因也是时代背景造就的,他在 再论文字下乡 中说“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覆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这种没有文字需要的中国(乡土)现实,也是阻碍文字普及,造成当时文盲率高的一个原因,所以费孝通先生的行文势必浅显易懂。尽管像这样的学术著作,远离“乡土”,不一定是乡下老百姓所需读的,但若能有更多的人来读毕竟是件好事,所以

7、费孝通先生才避难就易行文浅显。这也是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个学者对国民的温情关怀。再比如他在解释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时,不像很多书,一提到“国民性”就是纯粹的批判,或嘲讽。他对中国人有踏实的了解,有敏锐的观察,有抽丝剥茧的犀利分析,却没有那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对“你国人民”的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他感同身受,却又不感情泛滥,既不疏离,又不藐视,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理性和一个先生的温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8 年费孝通先生在编 费孝通散文 时,从 乡土中国 选入了 5 篇,依次是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和 从欲望到需要。可见 乡土中国 可以做到从学术文章到普通散文的无缝切换

8、,这也说明 乡土中国 是大众化的散文,所以浅显易懂,容易普及。三、文风有趣,故事性强,吸引力大如上所说,乡土中国 是学术作品,是理论著作,但“大道至简”“道不远人”,费孝通先生在说明一些观点,解释一些术语时总是“近取诸身”,举“乡土”身边的“土”例子,既令大家解颐,又能为大家释疑。在 再论文字下乡 中,他为了说明乡土的人民“历世不移”,缺少变化,“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以至于连“记忆都是多余的”,他举了自己小时候写日记的例子:我记得在小学里读书,老师逼着我记日记,我执笔苦思,结果只写下“同上”两字。那是真情,天天是“晨起,上课,游戏,睡觉”有何可记的呢?老师下令不准“同上”,小学生们只有扯谎了

9、。读到这,让人不禁莞尔,这种跨时代的“会意一笑”真可谓“同上”了。再比如,无讼 里,他为了说明乡土社会是礼治但不是个法治社会,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比如有个人因妻子偷了汉子打伤了奸夫。在乡间这是理直气壮的,但是和奸没有罪,何况没有证据,殴伤却有罪。那位县长问我:他怎么判好呢?他更明白,如果是善良的乡下人,自己知道做了坏事绝不会到衙门里来的。这些凭借一点法律知识的败类,却会在乡间为非作恶起来,法律还要去保护他。我也承认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事实。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

10、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这就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乡土社会为什么可以无讼,为什么需要无讼。为什么“在乡土生活里,一说起 讼师,大家就会联想到 挑拨是非 之类的恶行”。由于它的文风有趣,故事性强,很多人能从中找到共鸣。这就好比我们读鲁迅的作品,比如鲁迅的 故乡,不同于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同 阿 Q 正传、风波、高老头、肥皂 以及 药 和 明天,都是他的现实主义手法的客观表现,而这一篇 故乡,却是主观的抒情的东西。呐喊 里面有两篇近于自传的东

11、西,写出作家儿时生活的片段给我们看的,格外引起我们一种亲密的感情。一篇是 故乡,另外一篇是 社戏。因此,乡土中国 也成了像鲁迅 故乡 一样的有趣的,能引起共情的经典文学作品。四、警句迭出,启发思考,显示出独具特色的个人思考魅力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 差序格局 中,说到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私”时,他举例大家对“公”的态度。他对此作了一个十分有趣且一针见血的解释: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此句让人为之一颤,感觉费孝通先生把人性的丑陋一下子挖出并展示给人们看。又犹如神医,一下子号住了国人的病脉,让人惊喜又害怕,五味杂陈。再比如 血缘和地缘,我们为什么

12、喜欢认老乡,其实“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我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带到集市上卖,而不直接卖给自己的邻居呢?因为“在门4学语文2024年第2期专论平台前是邻居,到了街集才是 陌生 人”,因为“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这样就把复杂的地缘与血缘的关系给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地缘关系的远近本质还是血缘关系。这一下子就能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学上的很多问题,并能用社会学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比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表三千里。”“外婆为什么是外 婆”等。再比如 差序格局 中中西方对家的概念截然不同:“中国人对这个 家 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 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 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 可

13、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以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由此可证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是“以 己 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了。”这里用一个“家”字就把中国特色的“差序格局”给解释了,让人醍醐灌顶,不得不对费孝通先生的思考力表示佩服。再看一下助力 乡土中国 成为经典的外因。一、作者的影响力费孝通先生1910年生于苏州,2005年逝于北京,享年95岁高龄。他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

14、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以上每一条信息,无论是他的生逝地,还是他的年龄,无论是他的头衔,还是他的学术,每一条都可以说具有一流的影响力。所谓“因人而彰”,乡土中国 在费孝通先生个人影响力的加持下,“益价”不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费孝通先生的名字,也为之增色不少。首先,费姓因罕而亮。在“张王李赵遍地刘”的中国,大姓

15、的人名气自然被稀释,而小姓的人往往显得“小而精”,所以特别突出,特别“明亮”,无意之中会被格外留心关注,这无形之中也为其增添了不少名气。事实上,一提到费姓名人,费孝通先生几乎是首当其冲。现今百度检索也显示费孝通先生的名字检索量在费玉清后面,费翔前面,高居第二。而孝字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曝光率、检索率都是居高不下的。通也是中国哲学的永恒主题,所以“费孝通”这三个字天生带有影响力,因此在它的携带下,乡土中国 自然而然名气大增,这也就为它成为经典垫下了一块 厚厚的级石。而费孝通先生的高寿也是其书成为经典的一股不可忽略的外部力量。比如潘光旦,他和费孝通先生同为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甚至成就高于费

16、孝通先生,郑也夫先生就认为他俩是潘一费二。可是潘先生只享年68岁,他于1967年去世。也就是说在1967年到2005年费孝通先生去世这近40年的时间里社会上听到的只有费孝通先生的声音而听不到潘先生的声音,这就大大增加了 乡土中国 的曝光率。二、书名的魔力好的名字无疑给书的传播带来巨大的帮助。比如 红楼梦 原名叫 石头记,这一改一下子变俗为雅,更能引起人们阅读的欲望。再比如中国的大学热衷于换名改命,好的名字能化腐朽为神奇,这样的事实不乏其例。而 乡土中国 既成在乡土,也成在中国。首先看乡土。国人特别重乡土,什么安土重迁、背井离乡、乡愁、乡土文学等等不一而足。从这些词语当中可知,一染乡土,自然有分

17、量。加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立国的社会,历来对乡土无比重视,远的不说,单从民国以来 故乡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村包围城市,“山药蛋派”“荷花淀派”,边城文学、创业史 等等闪耀的名词当中看,他们无一不负载有厚重而博大的乡土信息。因此“乡土”是有巨大影响力的一个词。中国,更不用说,冠以国字号的必然等级不凡,影响力自然会辐射全国,波及世界。而“乡土”与“中国”巨大的等级差吸引着人们想一探究竟,同时明确的语义指向也吸引着人们去关注这个自己生活且无比熟悉的地方,让人们好奇世代生长于斯、且又无比熟悉的“乡土中国”有什么值得“大书”的呢?或许学者的眼光独特,能言别人有感而不能言

18、的东西,故当取来一睹风采。另一方面,因标题与论文内容的反差所势必引发的批评一个农村世界可以概括整个中国社会吗?5学语文2024年第2期专论平台它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而这些不同的声音无疑也是增加 乡土中国 知名度的重要力量。总之 乡土中国 成功经典化,其成功的书名功不可没。这一点拿 江村经济 的书名来比较也能看出端倪。英译版就选了比较大气的书名叫“中国农民的生活”。三、文本的诞生时机对其经典化也至关重要不可否认,诞生的越早,越有利于经典化。比如论语,本质上是语录体散句,里面连一篇像样的文章都没有,但因为早,却成为文学、教育,甚至历史、哲学的经典。比如冯友兰在 中国哲学简史 中谈到“承认世界存

19、在的必然性”时就拿 论语 的“五十而知天命”来论证。5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孙本文与吴文藻们的实践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诞生。而此后不久诞生的 乡土中国 堪称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因为早,为其成为经典抢占了先机。虽然经典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作品,其中不乏后出转精者,像 三国演义 之于 三国志平话,西厢记 之 莺莺传 等,但经典也有强调其原创性、奠基性的一面。因此“抢占先机”,基本上就已经先在经典的名单上报了名,这也是其最终得以成为经典的一大“外因”。事实上,清末民初,时代转型之际,有一大批学者的作品处于中国传统学术的终结和现代学术的开创这样一个关口,比如王国维的 人间词话 就被誉为传统词话学术的

20、终结和现代文学批评的序幕。用他在 宋元戏曲史 中的话来说就是“世之为此学者自余始”。6这是历史转型时期的时运所致。时运将这样一批学术作品推上了历史舞台,也将他们推到了经典化的最前排。类似的作品还有朱自清的 经典常谈,唐兰的 文字学,金岳霖的 知识论,熊十力的 新唯识论,朱光潜的 诗论,鲁迅的 中国小说史略,罗常培的 语言与文化,陆宗达 训诂简论,姚名达的 目录学,王力的 诗词格律 等等皆因生逢其时,抢得先机而已然成为某一领域的开山之作,成功列入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四、宣传与推广从传播学的角度讲,作品的传播范围、曝光频率会大大影响一个作品的知名度,从而也影响到它的经典化。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陶渊

21、明的诗在没被昭明太子慧眼识珠之前,几同尘埃。文心雕龙 也因沈约阅后“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而广为人知。7杜甫的诗歌在其生前是不受重视的,死后被韩愈点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才大放异彩。8仓央嘉措也是当下不断地宣传才街谈巷议的。总之,作品的宣传与推广,也是其得以成为经典的重要媒介。如前所述,乡土中国 一诞生就有端木蕻良等评介。另据观察社 1949年 1月版的版权页标明,该书在1948 年初版后的 6月、7 月、8 月、11月及1949 年 1 月,半年时间,加印五版,可见其火爆程度。“说明 乡土中国 显然是当时的畅销书。”9事物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一个事物的知名度有个指数级增长的

22、过程,也就是说越有名就会变得越有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 乡土中国 不断被人熟知,和费孝通先生的名望的加持,乡土中国 的阅读量、知名度也高到无法统计,其经典化也就彻底走稳了。总之,乡土中国 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内外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内因决定外因,归根结底还是其学术价值、文学价值等多元价值让其稳立潮头,抵住淘洗,最终成为经典的。参考文献:1 张冠生.为文化找出路:费孝通先生传 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50.2 赵晓芳.故乡 在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0.3 费孝通.江村经济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2.4 9 郑也夫.评 乡土中国 与费孝通 N.中华读书报,2015-09-16(6).5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56.6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7 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 M.北京:中华书局,1980:4.8 萧涤非,等撰写.唐诗鉴赏辞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95.(作者:左富强,华东师范大学孔子学院教师)责编:尹达;校对:张应中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