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价值共创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动因与策略研究_欧阳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253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9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价值共创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动因与策略研究_欧阳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于价值共创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动因与策略研究_欧阳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基于价值共创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动因与策略研究_欧阳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5 卷第 3 期2023 年 6 月辽宁科技学院学报JOU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 25No 3Jun2023文章编号:1008 3723(2023)03 071 04doi:10 3969/j issn 1008 3723 2023 03 021基于价值共创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动因与策略研究欧阳元(三亚学院 管理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摘要: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是必经过程。在分析人力资源服务业政策、研究重点和发展诉求变化的前提下,结合多主体价值共创机理将驱动人力资源

2、服务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众多因素凝练为数字人才创新、行业数字化建设资金、数字信息技术整合、数字治理机制、数字观念转变、大数据及平台化六个方面的核心动因,并据此提出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策略。关键词: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动因中图分类号:F249 32文献标识码:A2023 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企稳回暖,伴随多次防疫政策的更新,整个经济形势的逐渐转好,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进度也不断加快,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 通信等新兴技术进行的数字经济发展给人力资源服务业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大城市竞相推出了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也深刻体会到谁掌握知

3、识、人才资源,谁便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为此,很多城市最为紧迫的战略任务就是提升区域中心城市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竞争力、影响力与品牌力,力争在全国主要城市格局中构建独特的人才吸引力体系,同时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主要业态的数字化进程,注重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价值链、产业链格局,从而大幅度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综合服务质量与软实力。1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沿革1 1人力资源服务业政策演变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政策上首次出现于 2007 年3 月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此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完善人力资源配置体系;随后 2011 年 3

4、 月将人力资源服务业列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2 年 12 月国务院发布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明确将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我国新收稿日期:2023 01 13基金项目:2022 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海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赋能及创新模式研究”(HNSK(ZC)22138)作者简介:欧阳元(1989 ),男,四川绵阳人,三亚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与产业经济兴服务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领域;2014年 7 月,人力资源服务业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十二项生产性服务业之一;再到关键的 2016 年 3 月把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

5、领域,提出了“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的发展纲领;2021 年 11 月国家五部门联合指出人力资源服务业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总体水平不高等问题,并提出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2022 年 12 月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决策部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决定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 2025 年)指出增强创新发展动能,制定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化发展评价标准,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鼓励数字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支持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平台经济健康发展1。1 2人力资源服务业研究重点演变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研究虽然起步较

6、晚但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研究重点,第一阶段是以萧鸣政等为代表以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界定、发展历程及政策梳理、总体状况与产业升级、业态与业态价值2、问题障碍、影响因素与建设路径为研究重点;第二阶段是田永坡、董良坤为代表以重点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经验3、产业园区建设4、国外经验借鉴为研究重点,其中产业园区建设的研究尤为突出;第三阶段是胡放之、王书柏、王涛等为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近两年的研究重点转向数字化融合方面,主要体现在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的影响5、数字技术下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痛点和趋势6、数字化时代 H 服务业价值7、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数字化转型。1 3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诉求

7、变化伴随着中国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服辽宁科技学院学报第 25 卷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也面临一些新诉求。但纵向上看,行业规模依然较小,产值和利润额都较低难以有效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横向上看,与国外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依然有较大差距,在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建设、中心城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辐射功能、人才素质、融资渠道、行业信息资源整合、聚集发展潜力、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不足显得较为突出。对此,人力资源服务业正好借助新兴技术的全面应用加快对行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将新型技术与行业多种业态进行融合,重点突破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的壁垒,关注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动力,探索人力资源

8、服务业数字化发展路径,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新突破。2基于价值共创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动因剖析数字化时代组织管理的核心是人与组织的价值共生、组织与组织的价值共生,通过价值共生思维去重构多方主体的价值并探索价值实现的路径,如此方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数字化时代找到新的价值,从而让数字化环境中的个体、组织以及与组织业务相关的政府部门都获得价值释放并创造新的价值8。在当前数字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与转型绝非孤立进行的,受多方因素影响,需要雇员、企业、行业、政府多方主体的协同共生、价值共创,才能给行业带来数字化发展动力。2 1数字人才因素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分类中属于现代服务业,属于

9、知识密集型行业,行业的发展与知识整合水平、新兴技术密不可分,行业集群的核心动力也是基于新兴技术对知识、信息的充分整合交换共享,利用对知识不断地整合、共享、创新形成自己的行业竞争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服务产品,由于人力资源服务业具备知识密集特征,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知识活动过程相比于其他行业更加快速,客观上也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数字意识、数字技能,创新性开展知识活动以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从价值共生角度理解,数字人才是行业人才创新绩效、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因素,不管是对于政府部门还是企业机构数字人才的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他们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发展速度以及整个产业的价值共生与价值实现。2 2行业

10、数字化建设资金因素资本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必然少不了资本的力量。从资本的获取的途径看,一般有银行贷款、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政府帮扶贷款、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人力资源服务业本身是生产型服务业,属于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刚处于快速增长期,并非是成熟稳定期的产业,现实中能从这些途径中获取资金相对比较困难。对一个快速成长的产业在数字技术的促进下,前期的资金投入显得十分重要,行业的部分高端服务产品本身也具有高创新性高附加值,十分需要和创新性金融相匹配。另外一方面,资本都具有逐利性,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利润率与业内企业竞合度及趋势也会明显地影响到数字化建设资金的顺利进入。2 3

11、数字信息技术因素数字经济的重要特点就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和平台为载体、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智能化为方向、以数字产业化为基础、产业数字化为主体9。人力资源服务业信息整合动力指向三个层面:第一,宏观层面,国家经济大环境的走向与数字化战略与行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第二,中观方面,区域政府的数字化规划与行业主体之间的充分交流、行业主体和主体之间的交流、行业与个人的交流、信息的通畅度直接影响着行业的发展;第三,微观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面使用,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已是必然,业内工作人员的数字化能力、虚拟沟通渠道、智能化设备的使用业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 4数字治理机制因素数字治

12、理机制因素主要针对数字化以及数字经济从政府制度设计与政策制定的角度强调其对行业数字化发展的影响,也充分考虑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统筹者、公共服务提供者、行业规范审核者对行业数字发展的主导作用。我国数字经济政策一直坚持包容性、基础性、开放性和平衡性,鼓励创新、促进扩散、保护权益、防范风险、维护公平竞争,数字化转型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经过程,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必然要契合数字经济的发展原则和发展趋势,通过制定行业数字化标准、提升行业协会数字化建设管理能力,以合作、开放的姿态驱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2 5数字观念因素任何一种机制的形成、发展、改革、变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情

13、景因素,其中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互动最为密切,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区域性的文化观念或是区域性的发展认知,是一个地区民众、政府、企业的灵魂,支配着各主体的行为和习惯,激励他们的价值创造力和转型的意识。具体到对人力资源服务业来说,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各大主体一定要有对数字化的基本认知,而且要逐渐加深,再配合政府的数字化规划、27第 25 卷第 3 期2023 年 6 月辽宁科技学院学报JOU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 25No 3Jun2023企业组织的数字化战略项目、高校的数字化人才的供应,形成一种数字化氛围、数字

14、化观念,进而有效促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2 6大数据与平台化因素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 提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这五个要素领域是未来改革的方向,首次把数据要素纳入进来,强调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一方面,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数字资产化、资产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融合将构成了一个全新的产业体系,或将重塑传统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运行方式、服务模式乃至整个产业生态。另一方面,与大数据匹配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将是又一重要因素,开放平台将连接不同人力资源机构的服务业态功能模块,基于用户所处的时空情景,进行高匹配的组合呈现,从而延伸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15、从业态场景、用户、产品和服务等不同维度,对人力资源终端用户、平台合作机构以及数字平台科技支持企业创造重要价值。3促进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策略3 1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新兴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给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再加上灵活用工模式越来越普及,对原有的就业模式产生明显的冲击,数字技术下共享经济、互联网平台、服务的智能化、产业信息化增加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灵活性,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率并降低了管理成本,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开始出现新的发展趋势10。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的平台将人力资源服务业上中下游企业业务全线连接,各业务主体单位积极采用数字技术与业务模块融合并开发自己

16、的终端,并实时与产业链平台进行数据共享。政府积极从政策、资金、营商环境和产业园配套等多方面落实平台经济理念,有针对地宣传帮扶业内企业积极融入平台化管理模式以及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成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深入产业链上企业就平台化问题、支撑技术、运作模式、要素配置、产业结构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强化产业结构合理性、深化业态主体互补协作,助力人力资源服务业全产业链的平台化、数字化转型。3 2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从人力资源企业层面看,人力资源企业要注重管理的数据化,充分利用智能终端、数据库、大数据平台形成自己的人力资源数据沉淀 储存 分析 应用完整闭环;要注重管理工具智能化,积极推广数字化工具,丰富数字

17、化业务模块,增加可定制的数据功能模块。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看,建立数据应用闭环采用有效的数字化工具,从重复性低价值性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着力建设基于业务场景的候选人匹配、职位数据挖掘、候选人实时跟踪、流失风险预警等,让人力资源部门成为组织价值创造的重要参与者。从员工层面来看,相比于以任务为中心的员工管理,以人为中心设计的数字化人事管理,能让员工感觉工作的意义和组织归属感,理解自己的工作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让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成为价值创造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除此之外,还需注意加强高校对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加强人力资源行业协会对在岗人员的数字化素质的培训,以及基于已有优势平台的行业数字化高端人才的系

18、统化培养,进而吸引更多高层次数字领域人才和团队的加入。3 3全过程服务数字化转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开展人才及求职者的 AI 测评、直播招聘、人才数字“画像”,以规范化数据为基础,以信息共享平台为中介,开展主要业务的整合贯通,招聘、培训、薪酬、测评、劳务派遣、人才寻访等各个业态模块实现各自的业务信息化以及各业务模块之间的信息关联。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还可以采用区块链技术识别人力资源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求职信息甄别、员工工资发放、智能合约、福利奖励、背景审查、学历证明等方面发挥巨大潜力。另外,积极探索互联网+人工智能的人力资源服务的交付方式,推广互联网+社保、互联网+招聘、互联网+

19、薪酬、互联网+培训、人工智能+招聘、人工智能+客服、人工智能+参保更好地为引进人才及求职者服务。在整个过程中,人工智能、云计算、5G 技术、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赋能者,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各业态链接在同一个信息化数字化平台上,构建各个业态业务的数字化体验式场景并将每一个场景聚合在人力资源服务的全过程,最后实现产业数字化蓝图。3 4多主体交互共创数字化转型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人才、资金、技术、价值观等方面的动力,这些动力持续产生作用还需要相关主体的持续交互共创,通过对产业价值链的剖析并结合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现实,涉及的核心主体有个人价值创造与实现层面:从业人员、业内企业管

20、理者、学者与理论工作者;企业价值创造与实现层面:企业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价值创造与实现层面:政府职能部门、政府主管的行业协会、官方媒体。三个层面八个主体都缺一不可,每一辽宁科技学院学报第 25 卷个主体都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从业人员的基本数字技能和数字意识是基础;业内企业管理者对数字化的认知和思考对企业管理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学者与理论工作者对数字化的理论研究对数字化与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融合的解析有明显的指导意义;企业机构对数字化的理解与践行,通过组织战略逐渐开始业务的转型,是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载体;教育培训机构对数字化的人才的供应保证了行业快速转型的人才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对行业数字化的规

21、划布局是趋势预判;政府主管的行业协会对数字化标准与规范的发起和建立是行业发展的保障;官方媒体对行业数字化的报道和宣传是行业发展的舆论基础。各主体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逐渐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3 5价值共享生态链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理论运用生态学分析方法来观察产业发展活动,即通过企业与生物个体、企业群与生物群落、产业与生物种群、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类比研究,寻找产业系统内在运行规律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该理论认为,企业之间如同生物个体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并生长在特定的企业群落之中;每个产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一个产业的生态位宽度越大,该产业在社会系统中发挥的作用

22、越大,对经济、社会和自然资源的利用越广泛,利用率越高,价值与效益也越大,产业竞争力越强。从人力资源服务业业态来看,产业的生态位宽,产业链长,在产业系统中各业态之间普遍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关系,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产业生态链和生态位不容忽视,产业链上各个业态企业既要看到共同生态价值,又要看到所处生态链的优势与危机。在当前数字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与转型绝非孤立进行的,需要多方主体的协同共生、价值共创、才能给行业数字化发展带来持续性动力。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 2025 年)EB/OL (2022 12 20)2023 01

23、 05 http:/www mohrss gov cn/xxgk2020/fdzdgknr/zcfg/gfxwj/jy/202212/t20221220_491982 html 2 萧鸣政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及其新时代价值与发展 J 企业经济,2020(7):5 13 3 田永坡 人力资源服务业四十年:创新与发展 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9(1):106 115 4 董良坤 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制度障碍与策略路径 J 中国人事科学,2019(11):31 42 5 胡放之 数字经济、新就业形态与劳动力市场变革 J 学习与实践,2021(10):71 77 6 王书柏 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

24、级:机遇挑战及动力机制 J 中国人事科学,2022(2):62 73 7 王涛 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要素、模式与路径 J 中国劳动,2021(6):35 47 8 陈春花 价值共生数字化时代的组织管理 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 9 马建堂 数字化转型发展与政策 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9 10 晁玉方,常雪飞,刘海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发展研究 J 产业创新研究,2022(11):150 153(上接第 47 页)良好的教学监督效果,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成绩评定的全过程加强和培养了学生结合本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3结语我

25、们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产教融合思想贯穿到程序设计类公共课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效果,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强突出了科教兴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重点突出了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我们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主线,进一步加强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产教融合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转化到实处,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力量。参考文献:1 委华,张俊宗 新时代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J 中国高等教育,2020(9):19 21 2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J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2018(8):6 12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