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值意蕴——基于全球化的视野_任倚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243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值意蕴——基于全球化的视野_任倚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值意蕴——基于全球化的视野_任倚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值意蕴——基于全球化的视野_任倚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2期理论建设NO.2.2023重大时事专题研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基于全球化的视野任倚步(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摘要:全球化是考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视野。随着全球化动能不断向文化领域倾泻,资本主义阵营在“文化全球化”的掩饰下极力实行文化霸权和文化扩张,背离了交融互鉴的文化发展正道,严重危害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化安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既是对“文化全球化”的积极回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优

2、秀文化的综合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矫正资本逻辑主导的“文化全球化”,开辟和而不同的全球文化交融新境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是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矫正“文化全球化”的价值引领,二是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矫正“文化全球化”的实存基础,三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矫正“文化全球化”的实践方案。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4767(2023)02-0042-09收稿日期:2023-02-03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

3、要矛盾及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研究”(2018MZD007);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及经验研究”(2021YJSB137)作者简介:任倚步(1996),男,四川南充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伴随资本扩张而来的一种全新联系方式,全球化开启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新时代。以文化为介质,资本主义掀起的滔天巨浪改变了全球化时代人们的意义构成语境,现代性的文化诉求冲破空间的拘囿,勾勒了一幅世界各民族文化深层激荡的图卷。但由此而来的“文化全球化”先在地规定了文化交融的势位强弱,霸权文化的恃强凌弱引DOI 10.19810/j.issn.1007-4767.2023

4、.02.006-42发了文化同质化危机,致使全球化的发展屡屡受挫。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以下简称新“相结合”)。这一命题的时代出场有力回应了“文化全球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优秀文化的综合创新矫正了资本逻辑主导的“文化全球化”,为开辟和而不同的全球文化交融新境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一、学术史的梳理与研究问题的提出新“相结合”自提出以来在学界激起了热烈反响,经过梳理发现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历史必然性的研究。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新“相结合”发生的前提语境,世界历史与

5、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入推进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发展4共同决定了新“相结合”的时代出场。第二,关于实现可能性的研究。时代性的距离与民族性的差异并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融通的事实,二者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一致性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深厚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牢固的主体支撑6深刻诠释了新“相结合”何以可能。第三,关于基本内涵的研究。在语义学上,有学者指出新“相结合”两个变量的关系应当被理解为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二者有差别的统一和融合发展7。二者相结合既是以民族化的形式对马克思主义“接着讲”,也是以现代化的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

6、文化“接着讲”8。第四,关于历史进程的研究。以百年党史为参照,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演变的历史脉络划分为依附、冲突、结合、僵化、重新结合五个阶段9。总体来看,新“相结合”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应用到创造的发展过程10。第五,关于展开路径的研究。新“相结合”是走向历史深处的自为过程,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通过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11、聚焦“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扎根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12继续推进新“相结合”。第六,关于价值意义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了人类文明的精粹,二者相结合续写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华美篇章13,开辟了超

7、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径14,以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为世界历史走出现代性困境提供了实存基础15。综上所述,学界的丰硕成果为深化研究和阐释新“相结合”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理支撑,但将新“相结合”置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的研究仍只是管中窥豹,视野的局限性难免会弱化甚至遮蔽新“相结合”的时代意蕴。置身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深刻转变之中,马克思早已预见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的生成。各民族精神生产的相互联结充实了民族文化的时代感,越来越多的世界性内容不仅拉近了传统与现代的距离,更为世界文化写下了多元一体的历史注脚。然而吊诡的是,全球化在资本杠杆的作用下逐渐走偏,同质化与反同质化矛盾的相互交织上演了一幕幕文化悲

8、剧。有鉴于此,祛魅资本逻辑对全球化的非理性主导,破解全球文化发展困局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以全球化的视野审视新“相结合”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回应“文化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逻辑“霸权”是理解全球化时代文化生活的入口。资本主义的深度扩张让商品关系渗入了原先不属于盈利逻辑的社会生活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43凭借原始积累阶段确立起来的经济、政治优势,全球文化交融在“文化全球化”的掩饰下逐渐蜕变为“非西方文化被西方文化同质化与一体化的过程”16。咄咄逼人的

9、资本主义文化霸权与文化扩张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化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在此种背景下,新“相结合”的时代出场有力回应了“文化全球化”,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同时以一种全新思路解答了关于文化发展的古今中外问题。首先,“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和而不同的文化交融才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发展正道。在现代语境中,“全球化”蕴含着不可剥离的现代性意味,这一概念不仅拥有日益普遍化的经济解释力,而且也被赋予了跨越文化的话语权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发不可逆转,一些西方学者开始鼓吹“文化全球化”,声称未来世界之文化是被取缔了多元性的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单一西方文化。正如托夫勒所言,“知识的控制是明日世界争夺的焦点”1

10、7,全球化动能向文化领域的不断倾泻确乎让一种同质化的文化发展趋势日渐清晰,但我们不禁要问,文化同质化趋势是全球化的必然逻辑还是受制于某种外在力量?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回归文化本身,聚焦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矛盾。纵观人类文明历史,任何世界性的文化共性都存在于文化的民族个性及其相互作用之中,唯有交融互鉴才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文化发展路径。世界历史的发轫为各国家和民族实现文化交融创造了空前良好的机遇,随之而来的“世界的文学”凸显的正是“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18。但资本逻辑割裂了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立统一,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逐必然以一种同质化的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繁盛”替换

11、多元文化的相得益彰。因此,我们有理由说“文化全球化”是一个“美丽的谎言”19,世界性文化内容的形成绝非以普遍性消灭特殊性,而是在承认特殊性的基础上逐步寻求共性的过程。和而不同的文化交融才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发展正道,是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矛盾的真正和解。尽管如此,目前阶段历史的张力仍旧赋予了资本主义宽广的生存空间,资本主义阵营在“文化全球化”的掩饰下不断推行文化霸权和文化扩张,妄图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一统天下,致使全球化的发展困境迭生。其次,资本主义文化霸权和文化扩张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文化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冷战结束后,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高压的相对减弱致使文化因素之于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力与

12、日俱增。资本主义阵营以经济霸权为后盾,设定了全球化在文化层面的两种新动向:一是推行文化霸权战略。萨义德认为,众多文化形式中居于支配和统治地位的文化形式即为文化霸权20。资本主义阵营通过垄断先进的数字技术、操纵文化媒体建立起强有力的文化话语体系,继而生产出数量庞大的文化商品将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无远弗届地推行至世界各个角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资本主义阵营运用文化力量制约和影响国际事务,强行介入别国内政并对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主流价值观改造。造成的结果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认同迅速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盛行、文化产业发展受阻,甚至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二是实行文化扩张政策。不同

13、于文化霸权的纵向打压,文化扩张意图将一种文化形式的范围横向拓展至其他国家的领域。这对处于文化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文化主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使其民族文化个性日渐湮没,逐步沦为资本主义阵营的“文化殖民地”。由此可见,文化霸权和文化扩张是帝国主义霸权逻辑在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44般的文化领域中的继续存在,悖逆了文化发展的多元性规律。为了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致被“文化黑洞”所吞噬,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积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力求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再次,新“相结合”是中国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基本理路。文化安

14、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文化生存与发展免受侵害和威胁的客观状态。一方面,“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21,维护文化安全首要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全球化看似宁静祥和背后却是如火如荼的意识形态斗争,资本主义阵营动辄以所谓“言论自由”“人权理论”来挑起中国和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冲突,通过经济技术和文化理念等手段不断侵蚀和解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新“相结合”的逻辑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检索并消除潜藏在中国具体实际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隐患。从文化领导权的高度促成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同频共振,从而筑成一道抵御资本主义

15、文化霸权的坚固壁垒。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2,维护文化安全必须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良莠不齐的多元文化迅速冲淡了人们的传统文化情愫,加之资本主义阵营对我国文化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备受冷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盛极一时的西方文化形成了鲜明对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个性受到全球化的压制,不少人在对“我是谁”“我从何来”“我将何往”等问题的持续追问中逐渐迷失了方向。新“相结合”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方向,通过深挖传统文化资源打好文化“防御战”,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好文化“主动战”,弘扬了民族文化个性,以高度的文化

16、自觉增强了全体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三、寻求文化综合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内涵尽管对于“文化全球化”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但不容争辩的是全球性的共同文化生活已然成为现实,以何种姿态融入全球文化交融的浪潮是新“相结合”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化”的意义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外来优秀文化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影响,但新“相结合”在自在和自为层面均无法脱离外来优秀文化而实现。历史的经验表明,只有跳出“体用二元”的思维逻辑,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优秀文化的综合创新,才能在民族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中解决好文化发展的时代性矛盾和民族性矛盾。首先

17、,新“相结合”过程中外来优秀文化始终在场。外来文化是对地理空间意义上所有异域文化的统称,自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外来文化影响颇深。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思想契机正是由外来文化提供的,新“相结合”不论是自在层面还是自为层面均离不开外来优秀文化的参与。就自在层面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23。这三者在文化“东西互渐”的历史沿革中又浸润了多元文化的精华内容,因而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笼统地归结为西方文化。其理论来源的国际性、理论价值的普适性和理论指导的世界性无不诠释着作为“世界的文

18、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罗了形形色色外来优秀文化的内容。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同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45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24。正是以这些外来优秀文化为复壮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得以绵延数千载而不断绝,长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就自为层面而言,国门洞开以来多元外来文化的涌入构成了中国具体实际的“多元文化实际”。马克思主义对这些文化内容的扬弃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革命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而在实践中锻

19、造出新的革命文化传统,继而在新的文化传统的陶冶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由此可见,新“相结合”自内而外处处可见外来优秀文化的身影,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只有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为我所用,才能更好地面向新“相结合”的光明未来。其次,参与全球化必须由形式逻辑上升至辩证逻辑,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优秀文化的综合创新。面对始终在场的外来文化,特定的历史情境“逼”出了“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等现实方案,“别求新声于异邦”成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历史巨大心理落差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最为常见的一种本体论论证方式,体用范畴“是对客观世界的某种真实关系,即实体和作用

20、、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的反映”25,鲜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理论思维方式的特点。然而,自俄国十月革命以来,过往的中西之争、体用之争由于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世界观和社会革命理论的广为流传逐渐转化为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保守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派三大社会思潮的对立互动。李大钊的“第三新文明”说开启了对文化综合创新的探索,“媒介东西”的社会主义文明既昭示了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也指明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发展道路的开辟实际上完成了从“体用二元”到“综合创新”的范式转换。在毛泽东同志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发展观应当是“古代的也要,现代的也要,外国的也要

21、,中国的也要”26。沿着综合创新的思路,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创造出既有中华民族特色,又走在时代前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一方面,文化要素之于文化系统具有可离性和相容性。古今文化虽然方向殊异,但精神品质与价值理念却一脉相承、融会贯通。中外文化尽管性格不同,但自身之“美”同他者之“美”能相映生辉、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创新”是文化系统新陈代谢的必然要求。多元文化的“美美与共”直接指向“努力创造一种集古今中外之大成的中国当代先进文化”27,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文化由自卑到自信的百年心路历程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优秀文化的综合创新扬弃了“体用二元”的知性思维,是一条走得对、走

22、得通、走得好的正道,是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浪潮的必由之路。再次,“马魂、中根、外鉴”是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优秀文化综合创新的内在机理。作为新“相结合”的致思路径,“文化综合创新”在实践层面首先要明确“马中外”三者的结构性关系。“马魂”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文化综合创新”的精神内核。宏观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发展的总体性统摄,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标识“文化综合创新”所致力于建构的文化体系,促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外来优秀文化资源化的三流合一;微观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不合时宜的成分深入批判,使“文化综合创新”的思维逻辑通达新“相

23、结合”的各个环节。“中根”即以中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46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综合创新”的民族文化根基。融入全球化既是引进来,也是走出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母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引进来的文化需要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接引,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存真去弊,方能成为补益自身的“他山之石”。走出去的文化需要经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承载,赋予其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和风格品貌,才能为全球化注入新的活力。“外鉴”即以外来优秀文化为“文化综合创新”的重要资源借鉴。“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的本质特征呈现了“文化综合创新

24、”对待外来优秀文化的“兼和”态度。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外来优秀文化是“应事之方术”,即原则的具体应用。只有通过外来优秀文化的滋养,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对人类文明最新成果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时刻保持对时代和历史的敏锐洞察力。相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来优秀文化是可以求同存异的重要文化资源。以“马”为魂、以“中”为根、合理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是文化综合创新的必由之路。四、矫正“文化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意蕴同质化与反同质化矛盾的此消彼长构成了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的悖论,各民族的文化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世界性内容,却又被蛀空了象征“本我”的文化根基。究其实质,资本逻辑主导的经

25、济全球化塑造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化格局,各民族的文化资源被源源不断地引入资本的熔炉,锻造成“标准化”的文化商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新“相结合”为纠偏资本逻辑主导的“文化全球化”、开辟和而不同的全球文化交融新境界作出了重大贡献。首先,新“相结合”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矫正“文化全球化”的价值引领。背负着现代性的历史使命,全球化也是一项“未尽的事业”,现代性的文明逻辑催生出所谓的“普世价值”,长期主导着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基于抽象的人性论,资本主义阵营将代表自身意志的价值观念标榜为真理性的宇宙普遍法则。“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一时沉渣泛起,一场场没有硝烟的“颜色

26、革命”“和平演变”搅乱了世界秩序,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随之悄然暗淡。客观而言,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共同性,表征客体之于一定群体主体普遍的意义和效用的共同价值是一种客观的真实存在,但其必须以承认价值选择的差异性为前提,求取人类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擘画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同心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8 63建基于马克思主义对构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9 53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美好期许之上,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广博胸襟和深邃智慧,实现了对“普世价值”的全面超越和根本变革。在价值主体

27、维度,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多元价值主体共存的现实,倡导聚同化异、共存共荣;在价值共识维度,全人类共同价值承认并尊重不同文明的独特个性,呈现出开放性与包容性特征;在价值目标维度,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守协和万邦、人类幸福的价值立场,主张世界各国携手建立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价值实践维度,全人类共同价值深植于全球化时代人类普遍交往的历史事实,探寻团结一心、彼此协作的实践方式。概言之,全人类共同价值正视世界多元文化的主体性地位,为整合这些宝贵文化资源、拨正全球文化交融的方向提供了价值引领。其次,新“相结合”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47

28、供了矫正“文化全球化”的实存基础。当一种生产方式的发展达到开创新型人类文明形态的程度时,便成为世界历史最为坚实的现实基础,资本主义文明对封建文明的替代是如此,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更是如此。资本逻辑带给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即“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29 32,落实到文明形态中直接导致在生产关系向度上人类文明分裂和冲突愈演愈烈,使全球化变得更加不和谐、不稳定。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深入批判,马克思主义将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光荣使命诉诸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来定向的文明事业,在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铸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打开了全球文化交融的崭新局面。一方面

29、,人类文明新形态将资本逻辑作为“手段”扬弃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征程中,为各民族文化交融建构起“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格局,树立了“坚持每个国家和民族特殊的文化传统和核心利益,但同时不干涉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核心利益”30的文化交往观,使全球化的发展规避了“修昔底德陷阱”。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全球文化交融提供了代表“普遍文明”向度的运行平台,打开了消除社会形态对立和意识形态冲突的新空间。在文明形态意义上,全球文化交融所遭受的阻滞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异质文明形态长期对立和冲突生成了彼此难以跨越的自我意识鸿沟。人类文明新形态尊重并保护各国家和民族内蕴的文明特殊性,同时又指

30、向“为人类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的文明普遍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新形态为全球文化交融提供了代表进步方向的新的借鉴。再次,新“相结合”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矫正“文化全球化”的实践方案。共同体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31。马克思指出了私有制前提下人类所依存的共存状态的虚假性,即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不是由其成员自愿集结而成的,而是受制于外在强制的异己力量。在世界历史时代,资本主义以一种假象式的自由和物化的社会关系成就了具有“虚假”特性的人类共同体,全球化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已然成为资本主义“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

31、界”29 35的手段。但共生共存的环境迫切需要开辟“类存在”的整体性路径来解决日益涌现的世界难题,新“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基础上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理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出了纠偏“文化全球化”的实践方案。从总体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着力打造经济、政治、文明、安全、生态“五位一体”的全球化新图景,在坚定捍卫全球化进程的同时推动其不断转型升级:构建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全球经济格局,主张通过国际经济秩序改革有效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建立平等相待、互惠互信的伙伴关系,倡导以对话协商的途径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促进多元互补、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主张在相互尊重的基础

32、上促进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塑造公正道义、共建共享的世界安全格局,呼吁以总体、综合、可持续的安全理念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和挑战;构筑崇尚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倡导世界各国立足于自身基本国情探寻解决生态问题的最佳对策。总之,新“相结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将内蕴丰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充分落实到自身展开的实践过程中。应当看到,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全球文化交融新境界必定遭受重重阻隔。但不容置疑的是,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48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日益崛起,一个

33、真正代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命运共同体终将形成,全球文化交融也终将回到“和而不同”的正道上来。五、结束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8 43在全球化的意义上,新“相结合”既是中国对资本主义“文化全球化”的被动回应,也是其开辟“和而不同”的全球文化交融新境界的主动作为。新“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外来优秀文化为“鉴”,在价值引领、实存基础、实践方案等维度彰显出丰厚的价值意蕴。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

34、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14.2赵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生学分析 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10.3田鹏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理探析 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8.4刘建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2):56-63.5何中华.马克思与孔夫子:一个历史的相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33.6颜晓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J.社

35、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1):14-25.7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6):14-23.8燕连福,林中伟.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3):65-75.9丁俊萍,林建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J.思想教育研究,2017(4):33-38.10欧阳军喜.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百年实践 J.历史研究,2021(6):13-20.11杨威,上官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证成与发展路向J.齐鲁学刊,2022(4):4

36、9-59.12王易,倪圣茗.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进路 J.思想理论教育,2022(5):33-38.13吴晓明.世界历史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J.中国社会科学,2021(6):30-48.14王立胜.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哲学探析 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2-31.15沈湘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05):9-18.16星野昭吉.全球政治学: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动、冲突、治理与和平 M.刘小林,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69.17阿尔文 托夫勒,海蒂 托夫勒.再造新

37、文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89.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19李砚忠.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思考 J.科学社会主义,2015(1):150-155.20 美 萨义德.东方学 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9:9-10.2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2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5.23列宁选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0.24张岱年,方克立.中

38、国文化概论 M.北京: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49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6.25方克立文集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108.26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492.27方克立.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82.2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吴宏政.人类文明新形

39、态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基本定向 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2):66-75.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The Logic,Scientific Connotation,and Value Implication of Combining the Basic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Based on a Global PerspectiveREN Yibu(School of Marxism,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40、 300350,China)Abstract:Glob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erspective for examin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Marxism 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s the momentum of globalization continues to pour intothe cultural field,the capitalist camp,under the guise of cultural glo

41、balization,vigorously pursues cultural hegemony and cultural expansion,deviating from the correct path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and mutual learning,and seriously endangering the cultural securit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Combin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excellent tradition

42、al Chinese culture can effectively maintain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which is not only a positive response to cultural globalization,but also a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of Marxism,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nd excellent foreign culture.The combin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of Marxism

43、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correcting thecultural globalization led by the logic of capital and opening up a new realm of harmonious but different globalcultural integration:First,it provides value guidance to correct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

44、th the common valuesof all mankind.Second,it provide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orrecting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th the new form ofhuman civilization.Third,it provides a practical solution for correcting cultural globalization by building a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Key words:globalization;cultural globalization;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culture责任编辑:盛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逻辑、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