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麦卡锡小说《穿越》中的处所意识释读_薛紫莙.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134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麦卡锡小说《穿越》中的处所意识释读_薛紫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麦卡锡小说《穿越》中的处所意识释读_薛紫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麦卡锡小说《穿越》中的处所意识释读_薛紫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8摘要:科马克麦卡锡小说穿越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于他生活过的西南边境,文中有大量篇幅赞美西南边境的自然风光,抨击工业化文明对西部环境的影响,展现了麦卡锡丰富而深刻的处所意识。麦卡锡在穿越中的处所意识主要体现在对处所的情感依附、万物平等的处所伦理以及诗意栖居于处所。剖析麦卡锡小说中的处所意识,有助于深入理解麦卡锡的生态思想,引发读者重新审视人与处所的关系。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穿越;处所意识;处所伦理;诗意栖居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14(2023)01-0078-05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是美国知名小说家、剧作家,迄今已出版十多部作品

2、,获奖无数,被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称为当代美国四大小说家之一。受个人生活经历影响,麦卡锡多以特定处所为背景进行创作。因自小随家人搬迁至田纳西州生活,麦卡锡对美国南方的状况非常了解。麦卡锡的早期作品主要描写美国南方,迁至大西南生活后,他的作品也开始以西部为背景。穿越(The Crossing)是麦卡锡 1994 年出版的一部西部边疆小说,是“边境三部曲”之核心篇。小说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新墨西哥州边境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比利和弟弟博伊德随父母搬到这里生活。小说以比利帕勒姆三次穿越美墨边境为主线,融入了麦卡锡对西部边境整体的关切。处所意识(Sense o

3、f Place)是小说蕴含的一个重要内涵。比利对新家乡的热爱和依恋让他对这里的一切存在都保持尊重的态度,后期家园的丧失让比利痛苦不已。比利对处所的依附是麦卡锡对生活过的这片土地的热爱的投射。迄今学界针对麦卡锡小说中的生态思想解读已颇为丰富,但关于其处所意识的解读还很少。本文将从小说中麦卡锡对西南边境这片处所的情感依附、自然物描写体现出来的处所伦理以及诗意栖居三个方面解析麦卡锡的处所意识。一、麦卡锡对西南边境的处所之爱处 所 创 作 在 西 方 存 在 已 久,华 茨 华 斯(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薛紫莙,佘军麦卡锡小说穿越中的处所意识释读收稿日期:2022-10-12

4、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科马克麦卡锡小说的环境主题研究”(KYCX213066)作者简介:薛紫莙(1996),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佘军(1974),男,江苏如皋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王诺在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中仔细讨论了“Sense of Place”中“place”这个表达的翻译。王诺认为“处所理论讨论的不仅仅是一个特定的地方,更多地是讨论人在特定地方的生存,讨论人与特定地方的关系,而中文处所不仅有地方的意思(所的意思就是地方处所),处这个词还有居住存在与一起生活 与交往的意思,而这恰恰能够对应处所理论的相关内涵”。2192本文采用

5、王诺的翻译,使用“处所感”和“处所意识”的译文,以强调麦卡锡身居于大西南,与此处的自然万物一起生活,对此处的依附感,以及小说人物比利对新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2023 年 02 月第 40 卷第 1 期Feb.2023Vol.40.No.1长 治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79(William Wordsworth)、梭 罗(Henry David Thoreau)、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温德尔贝瑞(Wendell Berry)等都是西方有名的处所作家,他们选择长期在特定处所生活、创作,处所在他们的作品中颇为重要。布伊尔(Lawre

6、nce Buell)认为“处所”是“通过个人依附、社会关系和地形学的特殊性而限制和标志的对人有意义的空间”。1但处所与空间并不等同,处所是“人熟悉的、往往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自然家园,它与人有密切的关系,融入了人的情感,给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2193处所依附是处所意识形成的基础。莱尔弗(Edward C.Relph)在处所和无处所感(Place and Placelessness)中提到“重要的是要把对空间的理性化客观分析转移到一种对处所的生活体验,要求更加以人为中心、更具感情依恋”。3段义孚(Tuan Yi-Fu)认为当一个处所被赋予情感和价值后,乃成人类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欲实现人与处所的

7、“合一”之根本则在人类对自我的肯定与相恋。4段氏将人与处所之间的情感联结称为“处所之爱(Topophilia)”。麦卡锡喜欢野外生活,曾在德克萨斯、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各州旅居生活。在西南边境,麦卡锡将自己全身心地托付给这里。在这里的生活体验,让麦卡锡对西南边境形成了深入的认识,建立起与这一处所之间的情感联系。身体和情感的投入,让麦卡锡对这一处所拥有了归属感,也促成了麦卡锡处所意识的形成,西南边境成为麦卡锡家园化的存在。迁到埃尔帕索后,麦卡锡开始西部小说创作,这也是他对这一处所独特情感的倾泻。穿越即是以美墨边境为故事发生地,展现了人烟稀少的荒凉沙漠,原始的西部边疆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麦卡锡对西南

8、边境的处所之爱在自然环境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存在大量的环境描写,西部的山谷、树林、野兽、河流在小说中随处可见。麦卡锡对西部自然的崇敬与热爱在这里表现得非常明显。冬天平原上萧瑟凄冷,树木光秃,“一根根惨如白骨”。53然而,麦卡锡仍能注意到荒野山峦下血色冬阳缓缓下沉的美景,“在西天的晚红下,几只羚羊摇摆着脑袋,轻踏着步子,正巡游在牛群当中”。54灰暗阴沉的冬天,在麦卡锡的眼里是“一幅灿烂、生动的剪影画”。54小说中,麦卡锡毫不吝啬对西南边境自然风景的赞美,“群山在冬阳下闪着炫目的银光,他们看起来是那么清丽,那么新颖,仿佛刚刚被一位慷慨而挥霍的山神塑造出来就把这千山万岭、千沟万壑堆了个无限!

9、那么大!那么新!”534海塞(Ursula K.Heise)认为对处所的“私密化”认识会导致人对特定处所的依附感。6麦卡锡的处所意识在其与这一处所的感情连接和体验过程中不断形成,西南边境成为麦卡锡所依附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处所。西南边境的荒野对观光来说是丑陋的,但对麦卡锡来说却是不错的处所。处所作为人所依附的特定自然区域,没有固定的样态,主要强调的是人与该自然区域的关系。荒野作为西方生态批评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处所理论中具有自身主体性价值。因为所依附的处所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美田园,也可以是艰苦、险峻甚至危险的自然区域”。2197荒野也是人类栖居的家园。穿越中,比利和他的家人们在西进运动的浪

10、潮中搬到新墨西哥州南端的边境地区开启新生活。尽管这片边境地区是个新建的县,还一派“原始”画面,仿佛“无人之境”,比利仍抑制不住对新家乡的热爱。他带着博伊德在原野上骑行,教博伊德这里的山水鸟兽的名字,领略这里的自然风光。夜晚他内心澎湃,无法入睡,“心里涌动着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常常对熟睡的博伊德倾诉着他对新家乡新生活的美好计划。51比利对新家乡的喜爱也恰是麦卡锡对西南边境真挚情感的流露。荒野的原始没有让比利心生恐惧,反而是其中原生态的自然美令他沉醉。荒凉大草原边缘冒出来的月亮,“那么洁白,那么饱满,但又是那么娇嫩,仿佛是薄膜包起的一腔琼浆”。58“在平原的上空,月亮是如此地明亮,你都能清楚地数

11、得出月光下牛畜的头数”。512黑夜,比利也会起身坐在厨房靠窗的椅子上,“双手交叉压在脑后,椅子朝后仰着”,安然地观赏“干河上空的月亮、河边的树林和南方的山峦”。521“处所之爱(topophilia)”由段义孚提出,指的是人与处所的一种情感联结。“Topophilia”一词也被翻译为“恋地情结”,王诺认为“在严格的心理学意义上,情结指的主要是无意识领域里的内心驱力,如俄狄浦斯情结,情感则是意识领域里的心理现象”。因此王诺将 topophilia 译为“地之爱”或“处所之爱”2197。80二、自然物主体性描写背后的处所伦理穿越中非人类自然物都拥有与人一样的主体性。自然物的这种生存样态隐藏着麦卡锡

12、的处所伦理观,他认为组成处所生态整体的各部分是平等的,人类要平等尊重处所里的任何人和非人类自然物,允许它们遵循其本性。威尔金森(Charles Wilkinson)指出:“我们需要形成一种处所伦理。这种伦理的前提是处所感,即认识到我们的物种繁荣取决于某种精致微妙、难以察觉却又能深入灵魂的混合处所伦理同等地尊重某个区域里的人和大地、动物、植物、水以及空气”。7处所伦理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以人类利益为尺度衡量其他自然物的价值,具有非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认为人与其他自然物都具备同样的生命和价值,人类要尊重爱护非人类自然物,与其平等相处。动物被麦卡锡视为与人平等的生命主体,是笔下的重要形象之一。小说中

13、最能体现对动物尊重的描写集中于首章中对狼的刻画,在麦卡锡看来狼和人一样有思想有灵魂。比利和父亲费力埋好的兽夹被母狼都刨了出来,她“专门设法弄翻夹子并使弹簧跳起来,让夹子瞎掉”。544在比利向阿努尔弗先生请教捕狼的事情时,阿努尔弗先生说“没有人能知道狼所知道的事情”。551这种对动物的平等尊重还意味着给予它生的尊严。当母狼在墨西哥边境被强掳去作为赚钱工具与恶狗打斗时,比利无力救出,几场厮杀后,母狼独自陷在打斗场里,退在铁桩处,倚着铁管,“头无力地耷拉到泥地上长舌头仿佛断了神经似的垂在泥地上体毛与泥土与血浆都黏结在一起”,为了避免母狼再上“战场”,比利不得已最终只得亲手将它射杀。5133麦卡锡在描

14、写比利的悲痛时,是这样说的:“他从落叶上抱起它那已经僵直的头并拥在怀里,试图去抬起一个无法抬起的灵魂”。5138在比利眼里,“所有这些可能存在的种族都是由神创造的,它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员”。5138人与动物的平等在比利用舌尖尝狼血的味道时更为突出,因为“它尝起来和自己的血没有两样”。5136拿箭射到山鹰时,比利感到失意,便拿小刀在自己的手掌根处切开一个小口,颇有血债血偿的意味。麦卡锡在小说中对人与动物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动物与人同在一个处所生活,本应享有同等的地位,但很多情况下并非如此。他们非但不能被作为生命主体对待,甚至会遭到猎杀。猎人埃科尔斯在特种瓶里装着动物的残存物,有黑色的液体,有动

15、物风干的内脏。“这些被人类猎杀的动物的残存物,似乎在它们体内还有着残存的梦魇,被人类追杀的梦这噩梦已经缠绕了它们十几万年”。518麦卡锡对此发出了强烈的批判,“这是些贪婪、残暴的凶神,兽类的血和肉永远也灌不满、填不饱他们的巨大食囊”。518麦卡锡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借由阿努尔弗先生之口表达,“上帝创造的所有的动物在来回奔跑。然而这么大的一个世界,人们却视而不见。它们只看见他们自己手上的行为,或者他们只看见被他们命名的东西”。552麦卡锡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蕴含着其处所伦理思想,西南边境是一个大处所,这里的所有成员都是平等的,在自然秩序中,它们都有自己的地位,应该尊重它们的存在。生物生存和发

16、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同样被麦卡锡赋予了主体性,拥有深沉郁勃的生命。穿越中麦卡锡没有从人类的视角描写自然环境,而是将自然环境当作处所中存在的一份子,给予客观真实的描述,展示它的独立性。生态整体主义主张“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一切事物的运行都要以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为前提。2141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具有主体性,但人类却不以为意,肆意破坏自然环境,丝毫不尊重它们的主体性,“一股强冷的风从北方吹来,现出了赤裸裸树身下面一派苍凉的大地罗列着亘古以来人类所有的债务”,“其中有一棵巨树被人齐地锯掉”。53西进运动不断深入,原始土地被开垦成牧场,在栖息地的争夺中,猎人“把所有狼都捉尽

17、了”。551狼作为处所中生态链的一环,是必不可少的,而这种捕猎会破坏处所环境整体的稳定性,不利于处所生态的整体性发展。沙夫茨伯里(The Earl of Shaftesbury)曾强调“所有物质都是结为一体的,就像树枝与树结为一体,而树又与供养它的大地、空气和水结为一体”。8处所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所有生命与非生命的存在都紧紧地绑在一起。麦卡锡通过赋予自然主体性,让人意识到自然环境在处所中的同等重要性,引导人类尊重自然环境的主体性,以联系的、整体的思维来看待整个处所生态,人类的生存发展要以处所和谐和整体利益为出发点。81三、诗意栖居在处所之中麦卡锡对处所的依附感、对处所内自然万物的

18、关爱体现了其对诗意栖居于处所之中的追求。“诗意地栖居”这一概念由诗人荷尔德林(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Hlderlin)提出,经由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阐释,成为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海德格尔将处所与存在、人的栖居联系在一起,认为“栖居是以诗意为前提的”。9而“诗意”是指一种“自在的状态”,是人与处所和谐的状态。10尽管人之栖居本质上是诗意地栖居,但在工业化社会环境里,诗意栖居逐渐成为奢望,人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栖居困境。穿越中人类的栖居困境在于现代文明的发展侵占了西部牛仔传统的生存处所。“处所理论研究者认为,不能体现人与自然联系、不能

19、确定和标记人的生态存在和生态身份的特定空间就是非处所(non-place)”。220319 世纪中叶到二战结束,美国西部以工业开发为主,西部逐渐呈现出现代文明的样貌,小说中就存在大量现代化物质。然而现代文明的发展剥夺了传统西部牛仔的处所,致使他们变成“处所失落”者,落入非处所化生存的状态。麦卡锡描述比利骑马从墨西哥回到美国德明市后被人们看着,“好像他在这片土地上完全是个异物”,但在一片高地遇到和他同样的骑手时,才觉得“找到盟友”的心理,强调的正是现代工业文明环境中西部牛仔的“非处所”感和“处所剥夺”感。5361非处所生存会切断人与自然的联系,导致人与自然的隔绝。比利一家刚搬来时,这个新家乡是广

20、阔的、原始的、粗野的,骑马是牛仔身份的象征,然而十多年后,骑马的牛仔已经远离人们记忆许久,成为“人们听说过的古代骑士或是书上读到过的一种什么人”。5361这既说明工业文明在西部的发展速度之快,也说明人们已经与处所联系甚微,各类非处所汽车站、公司店铺、宾馆等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场所,人的处所性被大大削弱甚至去除。在工业化环境里,“处所”丢掉了本身的自然、地域特性,人类的生存失去了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不再是自然的栖居,更不是诗意的栖居。小说中比利的栖居困境还在于“家”的失落。“海德格尔认为,真实的栖居或诗意的栖居是栖居在处所(place)之中,就是栖居在自己的家”。11比利第一次从墨西哥返回家中时,房

21、子里空空荡荡,父母被害,家已不成家。比利极其痛苦,他“双膝跪地,双手抱头啜泣起来”。5177夜晚,比利没有在家里住,而是选择流浪,露宿在大平原。第二天“当他骑马穿出阿尼马斯镇时,背后的房屋似乎就这样与他分别了”。5177家人被害、离开家是比利“家”的失落的第一步,博伊德的去世导致了比利完全的无家可归。在与墨西哥一个牧场主发生冲突时,博伊德胸口中弹。被抢救过来后,博伊德与比利不辞而别。比利再次听到博伊德的消息时,博伊德已经去世。家人的离去,住所的衰败,比利再也无家可回。处所感的丧失让比利痛苦不已,“他独自伫立在那不可解释的黑暗之中弯下了头,把脸埋在两只手中哭泣着”。5457栖居困境导致的非处所生

22、存描写是麦卡锡强调栖居处所重要性的一种手段,然而栖居要求的不仅是处所,还有身处处所所要肩负的责任,即尊重处所里的所有人类与非人类自然物,让它们按其秉性去生存发展,方才能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要让事物自由率性发展,“自觉自愿地不打扰它们,不随意地、不专断地改变它们,不剥削它们”,“照大地、事物、生物及人本来的样子,顺应它们自己的发展,善意地关怀它们”。11比利夜晚起身去看狼群与羚羊的追逃景象时,只是静静地蹲着欣赏羚羊急速逃窜的身姿和狼群的追逐,并未打扰。狼群注意到比利后,也没有攻击比利,只是看着他,僵持一会儿后,“转开身,疾步地、但却是悄悄地跑掉了”。53除了与非人类自然物的和谐相处,麦卡锡认为

23、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对于诗意的栖居同样重要。穿越中多次出现乐善好施的人物形象,给予比利和博伊德很多帮助。博伊德受伤时,农场工人和司机帮忙把他送往玛塔奥蒂斯村,并热心地照料博伊德。医生也会细心地为博伊德治疗,基哈达先生会帮他们和牧人交涉要回自家的马,沿途的居民会邀请比利在家里用餐,这种社会情感加深了比利的处所感,帮助比利更好地栖身于处所。事实上,工业化文明发展所侵占的处所也是牛仔的“家”,家人、房子也是牛仔的“家”,大家和小家共同构成牛仔的处所。家园“赋予人一个处所,人唯有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这一空间乃由完好无损的大地所赠与”。12既要栖居在家园,就要保护好这片处所的完好性,肩负起“在家”的责任,关

24、爱家,保护家,积极承担关爱家的义务,方才能诗意地栖居。82四、结语特定区域的自然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共同组成人的处所感和处所意识,麦卡锡对西南边境的依附感、处所感让他更加深爱这片土地,也随之引发了他关于处所的思考。处所中动物和自然环境这些非人类自然物与人类一样,也拥有主体性。尊重它们的主体性存在,是维持处所整体生态平衡的关键。比利的处所失落,恰好体现了处所对人类的重要性,人类需要栖居于家园之中。诗意地栖居要求栖居者不只是爱恋他的处所,还要肩负起保护它的责任。正因如此,处所意识对于人的道德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要紧密关注处所环境,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自然万物相联系,与自然建立一种道德关系

25、,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如此人类才能诗意地栖居在自己的处所。参考文献:1Buell L.The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Criticism,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Literary Imagination.Malden,MA:Blackwell Publishing,2005:145.2 王诺:生态批评与生态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3Atkinson D.&Jackson P.&Sibley D.et al eds.Cultural Geography: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Key Concept

26、s.New York:I.B.Tauris,2005:42.4Tuan Y F.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and Values.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 Hall,Inc.,1974:93.5 美 科马克麦卡锡:穿越,尚玉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年。6Heise U K.Sense of Place and Sense of Planet: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of the Global.New York:Oxf

27、ord University Press,2008:30.7Wilkinson C.The Eagle Bird:Mapping a New West.New York:Pantheon Books,1992:139.8Willey B.The Eighteenth Century Background:Studies on the Idea of Nature in the Thought of the Period.London:Chatto and Windus,1940:12.9德马丁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第115页。10 叶秀山:何谓“

28、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读书,1995 年第 10 期。11 胡志红:地方意识的生态建构:文学的乌托邦工程生态批评对环境想象的探讨,当代文坛,2007 年第 2 期。12 德 马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 15 页。Xue Zijun,She Jun(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Jiangsu 226001)AbstractAbstract:Cormac McCarthys time in the southwest border provides the raw mate

29、rial for his novel,The Crossing,in which there are endless pages praising natural scenery there and criticizing 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ization on the environment,representing his rich and deep place awareness.McCarthys sense of place in The Crossing lies in his love of southwest border,ethic of pl

30、ace,everything being equal,and poetic dwelling in place.A close study of McCarthys sense of place in The Crossing may help us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McCarthys ecological thoughts and make us re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place.Key wordsKey words:Cormac McCarthy;The Crossing;sense of place;ethic of place;poetic dwellingAn Interpretation of Cormac McCarthys Sense of Place in The Crossing(责任编辑秦丽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