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超越“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01923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越“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超越“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超越“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超越“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韩庆祥楼俊超内容提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领悟贯彻这一思想,需要明确“两个结合”的时代意义。“两个结合”有深刻的内在逻辑,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面对按照“线性道路、单数文明、民族优越、为我人性、社会进化、普世价值”、理性尺度、开化使命、美丽神话、唯一哲学”逻辑建构起来的“西方中心论”“两个结合”力求从哲学维度、历史维度、关系维度、空间维度冲破这一理论体系,走出“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继而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基于此,“两个结合”通过“意义彰显、“两脉”生成、新的文化生命体、明体达用、新的文化使命”的递进环节,实际发挥着

2、确立并巩固我国文化主体性和文化领导权的使命价值。关键词“两个结合”“西方中心论”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厘清“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探究其如何实现对“西方中心论”和“东方从属于西方”框架的超越,继而彰显其巩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意义价值,是深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必然要求,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项目号:2 1&ZD011)的阶段性成果。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 0 2 3年第17 期。19超越“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可见,“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的必然途径。“两个结合”由“第一个结合”和“第二个结合”两个环节共同构成,这两个环节之间有其深刻的内在逻辑,是既相联系又各有侧重的辩证统一体。“两个结合”各有侧重。首先,从内涵上来看,“两个结合”具有不同方面的指

4、向。“第一个结合”指向中国具体实际,表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于指导中国具体实际并形成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科学理论。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中国各个时期的实际问题,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伟大飞跃;“第二个结合”则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征理论与文化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联通互鉴、彼此印证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才能真正“化”人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不断赋予科学理论

5、鲜明的中国特色,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拥有长久生命力。其次,从着眼点来看,“两个结合”具有不同层面的侧重。“第一个结合”侧重于实践与实践创新,主要着眼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无疑是科学真理,但“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针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我们党始终坚持“第一个结合”取得了各个阶段的伟大胜利,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人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第二个结合”则相对注重理论与理论创新,主要聚焦于解决同属于思想文化认识成果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理论创新问题。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

6、止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指导实践、发挥作用,根源于其自身与时俱进的创新力。“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就是深人挖掘两大理论的深刻内涵,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发展。“两个结合”不可分割。“两个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互成就,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首先,“两个结合”具有共同的立足点,都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目标追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实践为基石,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历史发展规律,是关于社会

7、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方能使我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掌握历史主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其次,“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基础和前提,“第二个结合”内生于“第一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在新时代的内在延展和必然结论。“第一个结合”是更具有根本性的方面,没有“第一个结合”就没有“第二个结合”,因为新时代的中国具体实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 0 2 2 年,第17 页。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

8、9 1年,第112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5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 0 2 2 年,第16 页。20學海 2 0 2 4.1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充分彰显了。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最深沉的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在回答重大时代课题、理论特质、思维方式(整体思维)和气度(开放包容)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文化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把“两个结合”贯穿起来加以理解,不能离开“第一个结合”过度强

9、调“第二个结合”,在坚守“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个结合”对“东方从属于西方”框架的超越西方开启了世界现代化潮流和运动,占据了现代化进程的先在优势。这种先在优势在资本逻辑推动下,催化出“西方中心论”,也建构起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现代化框架。“两个结合”旨在从哲学维度、历史维度、关系维度、空间维度,实现对“西方中心论”的破局,走出既定现代化框架,冲破只有遵循西方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迷思。(一)“西方中心论”及其建构逻辑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开启了西方现代化运动和潮流,这些是极具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也

10、由此架构起“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现代化框架。这一框架不仅解释这个世界,而且力求改变这个世界。由此把世界各国都卷人现代化的潮流之中,把民族的历史、地域的历史转变为世界的历史,现代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命运。在这个意义上应该肯定,西方现代化大大推进了人类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然而,在“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在资本主义演化为帝国主义的进程中,西方文化逐渐转化为帝国“文明”,且经历层层递进的几个要素,建构起了“西方中心论”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线性道路一一它强调西方现代化道路及其现代性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时间意识,内蕴历史的连续性、进步性与时间的不可逆性,以及历史发展道路的单线性。用我们中国的话来

11、讲,就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种“最大进步”,完全遮蔽了后发国家道路和文明的独特性,“西方现代化道路”由此被解释成“世界现代化的唯一道路”,西方“地域文明”被解释成“普遍文明”,后发国家必须完全遵循西方设定的“现代化道路”和“文明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单数文明一一线性道路决定西方文明必然是“单数”一元文明。换言之,在他们看来,文明的主体唯有一个,那就是“西方”,文明只属于西方国家,西方以外的国家都是愚味的、野蛮的。西方的文明是最高的、绝对的“唯一”,具有最高的文化主体性和文明解释权。这种“单数

12、”一元文明观,其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帝国“文明”观,具有把“文明”异化为野蛮的逻辑和基因。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2 0 2 3年第7 期发表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逻辑一文中,对“西方中心论”的理论体系及其核心要素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这里以此为基础再进一步完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36 页。21超越“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民族优越一一单数文明伴生而来的是西方民族巨大的民族优越感。他们认为,西方民族作为西方文明主体的承担者是世界上最先进、最智慧、最优秀的民族,具有充分的文明宰制权,并由此推行民族层面的“西方中心论”。借此,以求确立西方民族在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主宰地位

13、。其实质是“西”民族优越观。为我人性一“西方中心论”从人性上为其提供辩护和论证,即强调人是实体个人,实体个人的本性就是追求自我原初的物质利益与自由、民主等,认为这是天赋人权,是最符合自然秩序的。这里的“我”,实质上就是放大了的“西方自我”。社会进化一一把生物进化论这一动物界的丛林法则引入社会领域,认为西方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是通过竞争实现的,西方国家和社会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而非西方国家和社会是缺乏竞争力和竞争性的。由此,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西方社会完全受控于生物进化法则,自已“功”,恃强凌弱。在他们看来,整个世界是不可能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实现现代化的,而只能诉诸矛盾冲突和战争。“普世价值”“单数

14、文明”的文明观和“民族优越”的民族观必然催生出看似文明实际野蛮的价值观念。为证明其文明和民族的优越性,同认为世界存在“最高文明”和“最优越民族”一样,世界也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也就是西方所谓的以“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为核心的“普世价值”。在他们看来,人作为“为我人性”的存在,以追求自身利益为目标,为了保障这种抽象存在,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就成为他们保护自身利益的价值工具。这里的“普世价值”,实质是“普世价值观”强调西方对确定、定义、裁定“普世价值”且推广“普世价值”具有话语权。这里,“普世”的主体是西方,普世的“价值”是西方的权益。理性尺度一“西方中心论”所推崇的线性道路、单数

15、文明、民族优越、为我人性、社会进化、“普世价值”均需落脚到理性和理性尺度上。在“西方中心论”者那里,“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已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他们认为,理性是统一的社会模式和秩序的维护者,理性是最高尺度,主张把一切都要拿到理性的审判台来加以评判。西方国家则可依据理性制定具有控制世界最高权力的“世界标准”,如现代化标准等,并用这些标准裁量非西方国家和民族。在标榜理性的基础上,现代化、文明化被等同于西方化。这里的“理性”被称为“万能理性”,理性就是西方的化身和体现。开化使命一一西方国家和民族标榜自身文明为“最先进文明”,而非西方国家和民族皆是蒙味的、野蛮的、未开化的文明状

16、态。西方世界为了将这些非西方国家和民族从非文明状态里解救出来,于是就从上帝那里找到了名为“解救”“开化”而实为“殖民扩张”的旨意。他们需要行使上帝旨意的“文明开化使命”,在使命行使过程中,倘若遇到“野蛮”国家、民族的反抗,他们便理所当然地对其诉诸暴力或战争。可见,上帝“开化”的使命,实质是为其殖民扩张行径提供合法性或正当性的辩护,提供上帝的证明。美丽外衣一一西方的“线性道路”“单数文明”“民族优越”“为我人性”“社会进化”“普世价值”“理性尺度”“开化使命”等,在某种程度上都蕴藏着利已、对立、扩张和冲突的基因,“文明”也就因此异化为“野蛮”。西方为遮蔽其“野蛮”的本质,制造出诸多所谓的“美丽神

17、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 卷,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第19 2 0 页。22學海 2 0 2 4.1给野蛮披上美丽的外衣。他们宣称,西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全人类的普遍利益,是为了把人类从蒙味的非文明状态解放出来,都是在行使“文明开化使命”,其实质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为资本主义统治整个世界提供论证。唯一哲学一一即形而上学。从古希腊的本体论哲学,一直到黑格尔的形而上哲学,都注重用思维法则为现实世界建构“同质性 的秩序,在万事万物中寻找那个最高的“二”,用“一”解释并统治“多”。在黑格尔那里,这个“一”,就表现为神秘的“绝对精神”,它是最高的目的,具有最高的权威性、最强的统治力,是统治现实

18、世界的绝对的“终极存在”,具有操控一切并使一切发生变化的魔力。这就是“西方中心论”的哲学根基,可称为唯“一”哲学观或理性形而上世界观。实际上,这里的“一”,也是西方的化身和体现。(二)破局:超越“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西方中心论”的建构逻辑只能生成西方资本型文化、单向度文化、殖民扩张式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栓楷。“两个结合”旨在从哲学维度、历史维度、关系维度、空间维度四重维度,解构“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走出并超越“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继而建构基于中国具体实际、内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形态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而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中国贡献。从哲

19、学维度讲,马克思主义是“两个结合”的理论基点。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文化和文明是社会生产方式在意识形态上的映现。资本主义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链条中的一个阶段,其自身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正是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决定了其标榜的“正义”实为“非正义性质”的文化本质,决定了资本主义文明必然走向历史的背面,必然被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所取代。区别于西方的一元主导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坚持“多样统一”“主主平等、和合普惠”的多元共赢文明观念,强调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独特性、平等性和普惠性,强调世界各国都要遵循现代化发展和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注重世界各国在现代化道路选择和人类文明发展问题上的

20、平等互鉴。这属于本源性的人类文明形态。从历史维度讲,中华文明区别于西方工业化进程中无限追逐资本利益的物质主义极度膨胀的单向度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相协调,是一种全要素文明形态。它将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物质文明、以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核心的政治文明、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核心的社会文明和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生态文明统合一体、并驾齐驱,推动实现人类文明形态全方位协调发展。从关系维度讲,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至上、两极分化的资本文明,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民为邦本”的中华民族传统民

21、本思想的结合之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真正的社会主义人本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本文明,是真正实现“物的理性”“物的逻辑”向“人的理性”“人的逻辑”复归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张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发展目标,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民生大计,实现两者的并行不悖、互促互构。从空间维度讲,“两个结合”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和万邦、兼济天下、世界大同、亲仁善邻”等和谐理念。区别于“西方中心论”生成的狭隘民族主23超越“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义、殖民扩张的地域性文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和中华民族

22、现代文明创造出“人类和合文明”,这一文明以世界多样性统一为现实根基,以坚持系统观念、胸怀天下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建设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合作共同体为核心内容,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文明共存超越“西方中心论”的“单数文明”、“民族优越”和“普世价值”。“第二个结合”致力于确立我国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领导权习近平同志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

23、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第二个结合”遵循层层递进的演化逻辑,发挥着巩固文化主体性和文化领导权的功用效果和价值意义。第一个环节一一新时代的中国具体实际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正如习近平同志援引拿破仑所言:“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文化作为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潜藏着不容忽视的能量。首先,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力量。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复兴是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一环。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复兴必

24、须坚定文化自信,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使之契合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需要。其次,新时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倡议,充分表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国际延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协和万邦、兼济天下、世界大同、亲仁善邻”的思想资源,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支撑和理论论证。最后,新时代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方面的实绩,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

25、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伦理原则,建构出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秩序,充分彰显出其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方面的当代价值。第二个环节一一两“脉”,即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习近平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根脉”和“魂脉”是理论创新必须坚守的阵地,也是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思想必须把握的脉络。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历经百年沧桑奋斗得出的

26、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中国共产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 0 2 3年第17 期。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求是2 0 19 年第9 期。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 0 2 3年第2 0 期。24學海 2 0 2 4.1党人之“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在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其次,“根脉”具有根基、根本的意义,根深才能叶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新时代的中国具体实际中相对独立出来,将其定义为根脉,与马克思主义并提,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27、地位的前提下,重估并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克服了过去“重马轻中”“厚今薄古”的倾向,因此也彰显并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第三个环节一一两“脉”的有机结合产生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深人理解“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概念,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一个具有标识性、总体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新概念。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新”,就体现在它既具有马克思主义“魂脉”基因,又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基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的产物。其次,“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

28、社会形态、生态形态相区别的边界性和领域性。它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注重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反思与借鉴,主张在不同文化体系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补充、彼此共生的关系,以文化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再次,“新的文化生命体”具有“生命”特征。这一生命体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彰显成长的青春活力,进而实现文化生命的自我更新。这里的生命是一个哲学范畴,生命意味着成长,生命意味着充满生机活力,生命意味着意义重大,它能够持续不断地推动文化自身的创新发展,并以其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和体系的独特性,为世界文化的交流牵线搭桥。最后,“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体”是系统整体。其中,马克

29、思主义是“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是“基”,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是“枝”;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其两大基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其科学体现。它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之“体”,是坚持包容、守正、创新之“体”。第四个环节一一明体达用。这里的“体”,即指习近平文化思想及其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两大基石。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进一步得以构建。同时,这个“体”还得达“用”,这个“用”,包含理论之用和实践之用。首先,这一“文化生命体”有理论之用。它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打开了中国理论和思想文化的

30、创新空间,以此解构“西方中心论”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进而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和“文化虚无主义”,确立并掌握思想文化的主体性。其次,这一“文化生命体”还有实践之用。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生命体”以其独特的文化形态和内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提供丰厚的文化供给,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供厚重的文化滋养。第五个环节一一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同志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其内部

31、存在着逐渐递进的、逐渐提升的逻辑关系,是新的文化使命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层面的渐进展开。推进文化繁荣是建设文化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 0 2 3年第17 期。25超越“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性工程,没有文化繁荣,就没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文化繁荣的目标是建设文化强国,没有建设文化强国目标的引领导向作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就会迷航和失焦;建设文化强国的核心目的,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没有从中华民族文化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升华,就无法实现文化繁荣和文化强国建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第六个环节一一巩固文化主体性,继而掌握文化领导权。“任

32、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已的主体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并将文化自信上升到四个自信中“最本质的自信”这一战略高度,充分表征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的理论自信。而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及由此伴生的文化领导权。对于文化主体性和文化领导权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把握。一是“合”,即通过“第二个结合”,造就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二是“立”,即新的文化生命体并非凭空生成,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的具体实践中建立起来的,拥有雄厚的实践根基和鲜明的实践特征。如此,才能让这一文

33、化主体性立得住、立得稳。三是“破”,即破除对西方现代化和“西方中心论”的迷思,超越“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四是“体”,即“新的文化生命体”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和机械拼凑,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整体,它是有基、有根、有干、有枝的,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创新力的“生命体”。五是“用”,即明体达用,具有实践之用和理论之用,有助于解决中国实际面临的时代课题和具体问题。六是“权”,文化主体性最终需落脚到文化领导权上,有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文化领导权主要包括产权、定级权、使用权、评价权、主导权、话语权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具

34、体实际中创造,并生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文明,具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自信对其进行切合实际的使用、评价、定级和主导。作者简介: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北京,10 0 0 9 1;楼俊超,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杭州,310 0 58【责任编辑:毕素华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 0 2 3年第17 期。26Main Abstracts1.Chinese-style Innovation:A Successful Paradigm for Technological Catch-upAnTongliang,Wei Jie5.Af

35、ter more than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 has emerged as a successful model oftechnological catch-up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its unique“Chinese-style innovation.On thebasis of recalling Chinas innovation practice,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the basicconnotation and advantag

36、es of Chinese-style innovation,and summarizes a variety of Chinese-styleinnovation models:China s super-large market drive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ode,the newnationwide system stimulates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mode,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cubates high-tech mode,t

37、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catch-up mode,andthe interconnected innovation mode in the digital era.And it also clearly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direction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 of future Chinese innovation.Chinese-style innovation is not onlya summary of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of the innovation

38、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ut alsoa powerful engine to form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open up a new development path throughinnovative development.2.Beyond“Subordination of the East to the West FrameworkHan Qingxiang,Lou Junchao 19: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a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X

39、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In order to deeply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ing thisthought,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the“two-combinations.The“two-combinations has a profound internal logic and is an inseparable organic who

40、le.In the face of“Western centrism,which i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linear path,singularcivilization,national superiority,human nature,social evolution,universal value,rationality scale,mission of civilization,myth,and unique philosophy,the“two-combinations seeks to breakthrough this t

41、heoretical system from the philosophical,historical,relational,and spatial dimensions,and to break out of the framework of the“Subordination of the East to the West,and then create amodern civilization for the Chinese nation.Based on this,the“two-combinations,through theprogressive links of“manifest

42、ation of meaning,generation of two veins,new cultural life form,understanding of the body and realization of its use,and new cultural mission,actually plays a rolein establishing and consolidating China s cultural subjectivity and cultural leadership.3.From“Great Unification to“the Concept of Unity:

43、The Form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an entity of spontaneity to one of self-awareness isan important hallmark of modern nation-state building in China.The formation of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s

44、 rooted in its long-standing beliefs and practices,shaped by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unity and struggle of the Chinese people for nationalrejuvenation,especially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eriods.Historically,the idea of“greatunification has undergone changes due to dynastic changes,foreign cultural influences,and the213Zhao Dehao,Zhou Guanghui 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