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年度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先秦两汉遗存考古调查简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900496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度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先秦两汉遗存考古调查简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年度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先秦两汉遗存考古调查简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年度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先秦两汉遗存考古调查简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8Jan.2024No.1Vol.45Journal of XizangMinzuUniveiSocialSciencesEdition)and2024年1月第4 5卷第1期西藏民族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度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先秦两汉遗存考古调查简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巴塘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摘要:2 0 2 1年9月至10 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西藏民族大学、巴塘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对巴塘县境内的金沙江干流及昌波曲流域的先秦两汉时期遗存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调查复查了扎金顶石棺墓群和架炮顶石棺墓群;同时新发现了锐哇村石棺墓群、纳交遗址、夏贡村遗址等10 处文

2、物点,采集了一批典型陶器、骨器、石器标本,对研究金沙江上游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先秦两汉时期遗存及石棺葬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金沙江上游;巴塘县;先秦两汉时期;石棺葬文化中图分类号:K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3-8 38 8(2 0 2 4)0 1-0 0 8 8-0 6收稿日期:2 0 2 3-0 9-2 2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项目“公元前一千纪青藏高原东南麓与北方草原文化联系研究”(项目号:19CKG015的阶段性成果。一、既往考古工作巴塘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东接乡城县、理塘县,南连得荣县,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芒康、县、贡觉县和云南德钦县相望,北与白玉县交

3、界。全县平均海拔330 0 米以上。东北部属山原区,中部和西北部属高山峡谷区,西南部属金沙江干旱河谷区。县境内有金沙江干流,大的支流有莫曲河、巴曲河等。巴塘县境内的考古工作开展较少,系统性调查与发掘更少。既往发掘工作主要是甘孜考古队1981年对扎金顶墓地的考古发掘,清理了墓葬9座,出土了一批陶器、铜器等器物。此后,巴塘县新石器至秦汉时期遗址及石棺墓的考古工作几乎未开展。因此,为对巴塘县全境古文化有一个完整认识,有必要对其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二、调查经过与收获2021年9-10 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西藏民族大学、巴塘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对巴塘县境内金沙江干流及支流昌波曲流域

4、的先秦两汉时期遗存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此次主要对已知的文物点进行复查,进一步弄清文物点的基本情况,同时对上述河流流域海拔在2 50 0 310 0米最适合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重点区域进行全面调查。本次调查取得了重要收获,对扎金顶石棺墓群和架炮顶石棺墓群的复查,进一步确认了墓葬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同时新发现了锐哇村石棺墓群、纳交遗址、夏贡村遗址等10 处文物点(图一),采集了一批陶器、骨器、石器标本,对研究金沙江上游先秦时期遗存及石棺葬文化有重要意义。89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 0 2 1年度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先秦两汉遗存考古调查简报三、重点遗址介绍(一)扎金顶遗址(原名扎

5、金顶石棺墓群)扎金顶遗址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夏邛镇扎金顶村,地处巴曲河与小巴河交汇处左岸的二级台地上,扎金顶村北约1公里,高出河岸约4 0-6 0 米。遗址大体呈东西向分布,分布面积约25万平方米。植被茂盛,多为刺植、杂草、青稞、玉米等。现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08理西塘6藏县自治稻区城县乡城县例中心饭叁县罐标教中心云南省比州R1:100000得荣县914.0Km图一:2 0 2 1年巴塘县考古调查文物点分布示意图1.纳交遗址2.锐哇石棺墓群3.夏贡遗址4.基里遗址5.自林贡遗址6.沃依贡遗址7.拉扎西遗址8.贡夏顶遗址9.列布西遗址10.阳德遗址11.架炮顶石棺墓群12.扎金顶遗址

6、本次调查在多处断面发现有石棺墓,经统计,目前暴露出石棺墓2 6 座。从暴露情况看,平面均呈长方形。其形制根据修筑方式的不同可分两类型:第一种类型无侧板和挡板,单层或多层盖板;第二种类型竖砌挡板与侧板,单层或多层盖板。遗址分布范围内采集到部分石器及陶器。陶器中夹砂陶和泥质陶均有,陶色主要有红褐陶和黑褐陶,纹饰多素面,部分有凹弦纹、戳印纹、乳钉纹等。可辨器型有双耳罐、单耳罐、侈口罐、盆、高领罐、深腹罐等。侈口罐1件。复原器。BXZ采:3,残,夹砂黑褐陶,侈口,尖唇,束颈,鼓腹,平底,腹部有不对称乳钉4 个。口径为5.8、底径4.4、通高11.5、壁厚0.4厘米。(图二1)1件。复原器。BXZ采:4

7、,夹砂黑褐陶,口,尖唇,弧腹,腹部处有一扁平状耳,素面,平底。口径9.6、底径7.6、通高13.6、壁厚0.4 厘米。(图二4)单耳罐1件。BXZ采:5,残,夹砂黑褐陶,侈口,尖唇,颈部有凹线纹与戳印纹,鼓腹,口沿至腹部处有一扁平状耳,平底。口径6.9、底径4.5厘米、通高10.6、壁厚0.4 厘米。(图二2)356804厘米8厘米1-78图二:扎金顶遗址采集器物1.侈口罐(BXZ采:3)2.单耳罐(BXZ采:5)3、5.双耳罐(BXZ采:7、BXZ采:6)4.(BXZ采:4)6-7.石坠饰(BXZ采:2、BXZ采:1)8.盆(BXZ采:8)双耳罐2 件。均为复原器。BXZ采:6,残,夹砂红褐

8、陶,侈口,尖唇,束颈,鼓腹,腹部纹饰为凹线纹与戳印纹,口沿至腹部处有对称扁平状双耳,平底。口径5.6、底径4、通高10.6、壁厚0.4 厘米。(图二5)BXZ采:7,夹砂灰黑陶,夹杂少量石英颗粒,侈口,圆唇,束颈,鼓腹,口沿至腹部处有对称扁平状双耳,平底。口径6、底径5、通高9.5、壁厚0.4-1厘米。(图二3)深腹罐4 件。均为泥质陶。BXZ采:9,残,泥质红褐陶,口,尖唇,素面。残高7.1、0.6-0.7 厘米。(图三4)BXZ采:10,残,泥质红褐陶,口,圆唇,肩部饰有凹弦纹。残高6.4、壁厚0.4-0.9厘米。(图三3)BXZ采:12,残,泥质红褐陶,口,尖唇,素面。残高4.9、壁厚0

9、.5-0.6 厘米。(图三2)BXZ采:15,残,泥质灰褐陶,口、尖唇、束颈,素面。残高3.8、壁厚0.4-1厘米。(图三1)高领罐1件。BXZ采:13,残,泥质灰陶,喇叭90均为麻制石哭石器件西藏民族大会科学版口,方唇,唇尖有凹槽,素面。残高6.1、壁厚0.6-0.8厘米。(图三5)陶盆1件。复原器。BXZ采:8,残,泥质红褐陶,口,尖唇,平底。口沿处及腹部与底相接处分别饰附加堆纹。口径2 7.6、底径10.2、通高16.8、壁厚0.7 厘米。(图二8)1237602厘米0米1-66-7图三:扎金顶遗址采集器物1-4.深腹罐(BXZ采:15、BXZ采:12、BXZ采:10、BXZ采:9)7.

10、高领罐(BXZ采:13)8-9.平底(BXZ采:BXZ采:11、BX Z 采:14)器底4 件。均为平底。BXZ采:11,残,泥质灰褐陶,素面。残高4.1、壁厚0.5-0.7 厘米。(图三6)BXZ采:14,残,泥质灰褐陶,表面饰细绳纹。残高7.4、壁厚0.4-0.8 厘米。(图三7)石坠饰2 件。BXZ采:1,残,红色砾石,长条形,通体磨光,一端有一双面圆形穿孔,长6.2、厚0.6厘米。(图二7)BXZ采:2,残,红色砾石,椭圆形,通体磨光,一端有一双面圆形穿孔,长3.4、厚0.4-0.5厘米。(图二6)(二)纳交遗址纳交遗址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昌波乡锐哇村。地处麦曲河左岸二级台地上,高

11、出麦曲河约4 0 0-4 50 米。遗址大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分布面积约18 万平方米。地表植被茂盛,有玉米苗、苹果树、梨树及其他作物和杂草。据当地村民介绍,当时修村道时发现有石棺墓,本次调查未发现。遗址分布范围内调查中采集到有陶片和石器。陶器均为陶片,以夹砂灰褐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黑褐陶;纹饰以素面为主,另有少量细绳纹、戳印纹、附加堆纹和凸棱纹。可辨器型有散口罐、束颈罐口罐3件。BCN采集:17,残,夹砂黑褐陶,夹杂白色石英,口,圆唇,素面。残高1.9、壁厚0.4-0.5厘米。(图四5)束颈罐8 件。BCN采集:9,残,夹砂红褐陶,夹杂白色石英,沿下部饰附加堆纹,侈口,圆唇,沿下部

12、饰附加堆纹。残高1.8、壁厚0.6-0.7 5厘米。(图四6)BCN采集:11,残,夹砂黑褐陶,夹杂白色石英,口微敛,方唇,沿下部饰附加堆纹。残高2.5、壁厚0.6-1厘米。(图四7)2345602厘米L图四:纳交遗址采集器物1.石铸(BCN采:3)2.石斧(BCN采:4)3-4.石器残片(BC N采:6、BCN采:7)5.口罐(BCN采:17)6-7.束颈罐(BCN采:9、BCN采:11)8.石锥(BCN采:8)石器均为打制石器,可辨器型有石斧、石、石锥、石器残片等。石斧2 件。BCN采集:4,残,青灰色石英岩,平面近长方形,双面打制,残高7.3、厚1.1厘米。(图四2)石磷2 件。BCN采

13、集:3,残,青色石英岩,梯形,双面打制,残高7.8、厚0.6-1.5厘米。(图四1)石锥1件。BCN采集:8,残,红褐色石页岩,形状不规则,双面打制,残高4.3、厚0.1-0.6 厘米。(图四8)石器残片4 件。BCN采集:6,残,青黑色石英岩,形状不规则,双面打制,残高6.7、厚1.3-1.5厘米。(图四3)BCN采集:7,残,青灰色石英岩,平面近91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 0 2 1年度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先秦两汉遗存考古调查简报梯形,双面打制,残高6.7、厚0.6-1.5厘米。(图四4)(三)锐哇村石棺墓群锐哇村石棺墓群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昌波乡锐哇村1组,地处金沙江东

14、岸二级台地上,高出河面约10 0-150 米。石棺葬群大致为东西向,呈带状分布,分布面积约13万平方米。地表植被茂盛,有玉米苗、苹果树、梨树、核桃树及其他作物和杂草。墓群多处断面发现有石棺墓,共暴露出4 4 座石棺墓葬。石棺墓平面形状基本呈长方形。其形制根据修筑方式的不同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无侧板、挡板、底板,平铺单层或多层盖板;第二种类型竖砌挡板与侧板,无底板,平铺单层盖板;第三种类型为四周由石块堆砌而成,平铺多层盖板。在村民家中采集陶器7 件,其中单耳罐4 件、双耳罐1件、圈足盒1件。23564厘米图五:锐哇村石棺墓群采集器物1、3-4、5.单耳罐(BCR采:5、BCR采:1、BCR采

15、:7、BCR采:3)6.圈足盒(BCR采:4)2、7.双耳罐(BCR采:6、BCR1、3-4、5.单耳罐(BCR采:5、BCR采:1、BCR采:7、BCR采:3)6.圈足盒(BCR采:4)2、7.双耳罐(BCR采:6、BCR采:2)单耳罐4 件。BCR采:1,复原器,夹砂灰褐陶,侈口,尖唇,束颈,鼓腹,底部内凹,口沿至腹部有一扁平状耳,平底,素面。口径6.1、腹径9.4、底径5.2,通高10.5厘米。(图五3)BCR采:3,残,夹砂灰黑陶,侈口,口部平面呈椭圆形,尖唇,束颈,鼓腹,底部内凹,耳部残,平底,素面。口径6.9、腹径11、底径5.6、通高11.5厘米。(图五5)BCR采:5,复原器,

16、夹砂灰黑陶,侈口,尖唇,束颈,鼓腹,底部内凹,口沿至腹部有一扁平状耳,平底,素面。口径6.5、腹径10、底径6.5、通高12.4 厘米。(图五1)BCR采集:7,复原器,夹砂红褐陶,侈口,圆唇,束颈,鼓腹,平底,素面,口沿至腹部有一宽扁平状耳。口径6、腹径9.6、底径6、通高10.4 厘米。(图五4)双耳罐3件。BCR采:2,残,夹砂灰黑陶,侈口,尖唇,束颈,鼓腹,底部内凹,耳部残,颈部和腹部有弦纹。口径8、腹径11.2、底径4.8、通高10.7 厘米。(图五7)BCR采:6,残,夹砂红褐陶,侈口,尖唇,竖颈,鼓腹,底部内凹,口沿至腹部有对称扁平状双耳,素面。口径6.4、腹径10.4、底径5.

17、4、通高9.1厘米。图五2)圈足1件。BCR采:4,残,夹砂红褐陶,侈口尖唇,束颈,鼓腹,圈足,口沿至腹部有宽扁平状单耳,素面。口径7.7、腹径9.4、底径6.6、通高10.6 厘米。(图五6)(四)夏贡遗址夏贡遗址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昌波乡夏贡村,地处金沙江东岸二级台地上,高出河岸约2 0 0-350 米。遗址大体为东西向,呈带状分布,分布面积约17 万平方米。地表植被茂盛,有玉米苗、苹果树、梨树及其他经济作物和杂草。遗址分布范围内采集有陶器和石器。陶器均为陶片,以夹砂黑灰陶为主,大部分夹杂白色石英;多为素面,纹饰可见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型有束颈罐、口罐、盆、钵等。32502厘米8图

18、六:夏贡遗址采集器物1-2.束颈罐(BCX采:5、BCX采:10)3.盆(BCX采:11)4.敬口罐(BCX采:6)5.钵(BCX采:9)6.附加堆纹纹饰标本(BCX采:8)7-8.打制石斧(BCX采:1、BCX采:2)束颈罐5件。BCX采:5,夹砂灰褐陶,侈口,圆92西藏民族大社会科学版唇,唇部有凹槽,素面。残高3、壁厚0.7-0.8 厘米。(图六1)BCX采:10,残,夹砂灰褐陶,侈口,圆唇,外壁饰有细绳纹。残高2.5、壁厚0.6 厘米。(图六2)口罐2 件。BCX采:6,残,夹砂黑褐陶,口,圆唇,素面。残高1.9,壁厚0.6 厘米。(图六4)盆2 件。BCX采:11,残,夹砂黑褐陶,侈口

19、,圆唇,唇下有两道凹槽。残高1.7、壁厚0.5厘米。(图六3)钵2 件。BCX采:9,残,夹砂黑褐陶,口部微敛,尖唇,唇下有一圈凹弦纹。残高1.5、壁厚0.4 厘米。(图六5)纹饰标本1件。BCX采:8,残,夹砂灰褐陶,表面饰附加堆纹。残高3.2、壁厚0.6-0.7 厘米。(图六6)石器均为打制石器,可辨器型有石斧。石斧2 件。BCX采:1,残,平面呈三角形,青色砾石,双面打制。残高9.5、厚2.5厘米。(图六7)BCX采:2,残,平面呈梯形,青色砾石,双面打制。残长8.3、厚2.5厘米。(图六8)(五)贡夏顶遗址贡夏顶遗址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竹巴龙乡夏贡顶,地处金沙江东岸二级台地上

20、,高出河面约2 0 0-350 米。遗址大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分布面积约5.2 万平方米。地表植被茂盛,有玉米苗、苹果树、核桃树、梨树及其他作物和杂草。遗址分布范围内采集有陶器和石器502厘米图七:贡夏顶遗址采集器物1-3.束颈罐(BZG采:5、BZG采:6、BZG采:7)4-5.打制石斧(BZG采:2、BZG采:1)陶器均为陶片,以夹砂黑灰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灰褐陶,纹饰以素面为主,少量纹饰包括凹弦纹和泥条盘筑纹;可辨器型有束颈罐等。束颈罐5件。BZG采:5,残,夹砂红褐陶,侈口,圆唇,束颈,素面。高2.5、壁厚0.9-1厘米。(图七1)BZG采:6,残,夹砂灰褐陶,夹杂白色石英,

21、锯齿形花边口,圆唇,束颈。残高1.7、壁厚0.5厘米。(图七2)BZG采:7,残,夹砂红褐陶,夹杂白色石英,侈口,折沿,方唇,素面。残高2.3、壁厚0.6 厘米。(图七3)石器5件。均为打制石器,器型均为石斧。石斧5件。BZG采:2,残,灰白色页岩,夹杂白色石英,平面呈梯形,双面打制。高9.7 厘米。(图七4)BZG采:1,残,青灰色页岩,平面略成梯形,弧形刃,双面打制。高6.8 3.5厘米。(图七5)(六)通戈顶遗址通戈顶遗址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竹巴龙乡茶雪村1组,地处金沙江东岸二级台地上。高出河面约2 0 0-350 米。遗址大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分布面积约16 万平方米。地表植

22、被茂盛,有玉米苗、苹果树、梨树及其他作物和杂草。遗址分布范围内采集有陶器。其中采集陶片以夹砂灰褐陶为主,部分夹杂白色石英颗粒;均为素面。另采集单耳罐和双耳罐各1件。单耳罐1件。BXT采:1,残,夹砂黑褐陶。侈口,尖唇,束颈,溜肩,鼓腹,底部内凹。口沿至腹部有一扁平状单耳。肩部饰两圈凹弦纹,两圈凹弦纹之间分布一圈戳印纹。口径6、底径4.6、腹径7.8、通高8.2。壁厚0.2-0.4 厘米。(图八2)双耳罐1件BXT采:2,残,夹砂黑褐陶。侈口,尖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口沿至腹部有对称扁平状双耳。两耳部中间各饰一凸棱纹,从口部延伸至腹部。口径5.8、底径6、腹径9.2、通高11.5,壁厚0.

23、2-0.3厘米。(图八1)204厘米图八:通戈顶遗址采集陶器1.双耳罐(BXT采:2)2.单耳罐(BXT采:1)四、初步认识(一)遗址及墓地年代93责任编辑宋维亮四川省文年度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先调查简报本次调查的遗址和墓地除了扎金顶遗址及架炮顶石棺墓地外,其余均为新发现。所采集器物从陶系特征来判断可明显分为A、B两组器物群。A组器物为从陶质上来看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较少;陶色主要以灰褐陶、红褐陶为主,另有灰褐陶等;陶器纹饰以素面为主,另有少量绳纹、戳印纹、附加堆纹等。器型上主要有侈口罐、深腹罐、高领罐、盆、钵等等;采集的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发现较少;打制石器器类以石斧、石铸为主

24、。A组器物除锐哇村石棺墓群未发现外,其余各遗址均有发现。其中扎金顶遗址采集盆(BXZ采:8)与茂县营盘山遗址第二次发掘的E型II式陶钵(H48:212)形制类似,茂县营盘山遗址第二次发掘的时代处于马家窑遗址时代范围内2 ,即为新石器中晚时期。A组器物的时代应处于茂县营盘山遗址第二次发掘的偏晚阶段,即新石器晚期。B组器物主要为石棺葬文化器物,在遗址及石棺墓群中均有发现,泥质陶和夹砂陶均有;陶色有灰陶、灰褐陶、黑褐陶、红褐陶等,可辨器型有双耳罐、侈口罐、单耳罐、圈足篮、等器物。扎金顶遗址、锐哇村石棺墓群及通戈顶遗址采集的双耳罐、单耳罐形制类似,时代应相当。锐哇村石棺墓群采集的圈足篮(BCR采:4)

25、、单耳罐(BCR采:1)与扎金顶石棺墓群198 1年发掘的IV式单耳罐(BZ采:2)、I式单耳罐(BZ采:4)形制类似3),通戈顶遗址采集的双耳罐(BXT采:2)与罕额依遗址第三期器物中的双大耳罐(90 DZhF6:6)形制类似,罕额依遗址第三期的测年数据为BP380-BP200014,即战国秦汉时期。B组遗物的年代应与其相当,即战国秦汉时期。(二)初步认识本次巴塘县调查取得丰硕成果,采集了一批陶器、骨器、石器标本,对研究金沙江上游先秦两汉时期遗存及石棺葬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第一、本次发现了大量石棺墓,数量统计上超过了10 0 座。其形制根据构筑方式不同可分三类:第一类墓室无侧板、挡板,顶部平铺

26、一层或多层石板,这类形制的石棺墓在整个青藏高原常见。第二类墓室由多层长条形石块垒砌,顶部平铺多层扁平石块;第三类墓室由长方形石板垒砌而成,顶部平铺多层扁平石块。本次调查发现的石棺墓基本上都是第二类和第三类形制,尤其一锐哇村石棺墓、基里遗址发现的石棺墓最多。这两类石棺墓不仅发现与金沙江流域,在大渡河流域的丹巴也有大量发现,如罕额依遗址、邛山一村遗址、齐支石棺墓、左比村石棺墓地等,邛山一村采集的双耳罐5 与本次通戈顶采集双耳罐形制大体类似。由此可以看出该区域石棺墓在墓葬形制、构筑方法及墓葬随葬品上与大渡河流域的石棺墓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对研究金沙江流域、大渡河流域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石棺墓的文化传播、

27、交融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整个青青藏高原石棺葬文化序列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第二、发现了一批石棺墓人群居住遗址,如基里遗址、纳交遗址、通戈顶遗址等。遗址文化内涵均是遗址与石棺墓共存,遗址中采集器物多与石棺墓出土器物类似,为石棺墓族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综上,从本次调查成果可以看出该区域往北受到甘青地区先秦两汉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影响,往南又与大渡河流域的先秦两汉时期考古学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足见处于金沙江上游的巴塘县在整个青藏高原先秦两汉考古学文化的传播、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其境内先秦两汉时期遗存的考古调查意义重大。附记:此次调查项目的负责人为李万涛,参与调查人员有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李万涛、

28、杨炳珍、周阳、何治,西藏民族大学的余小洪、杜芊文,线图绘制为李会、杨炳珍,执笔为李万涛、王蔚(西藏民族大学)。参考文献1甘孜考古队.四川巴塘、雅江的石板墓 J.考古,198 1(3)。2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2 0 0 3年的发掘 J.南方民族考古,2 0 16(2).3甘孜考古队。四川巴塘、雅江的石板墓 J.考古,198 1(3).4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遗址发掘简报 A.四川考古报告集 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5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境内先秦两汉遗存考古调查 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