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汉语动结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特征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899095 上传时间:2024-06-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动结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特征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汉语动结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特征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汉语动结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特征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汉语动结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特征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言文学研究D O I:1 0.3 9 6 9/j.i s s n.1 0 0 3-0 9 6 4.2 0 2 4.0 2.0 1 8汉语动结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特征研究王辰玲,李 龙(信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信阳 4 6 4 0 0 0)摘 要:动结动词作为一种典型的汉语复合动词,往往无法从形态上体现语法功能,其语法化现象难以考证。认知语法的语法化视角能有效规避语法功能在形态上的体现,从主体化和图式化两个维度确定语法化现象。本文从认知语法的语法化视角为动结动词的语法化现象提供理据。研究发现,汉语动结动词在事件融合下认知主体从最大域进入即时域,对V 2事件的或然性做出选择,实现主体化特征。

2、此外,V 1的语义由最初动词的原型图式虚化为动词基本图式、由原先表征过程转向突显过程在时间维度的变化,形成了从行为域向时间域上的抽象化转变,具有图式化特征。因此,汉语动结动词不仅是一种词汇化现象,更是一种语法化现象。关键词:动结动词;语法化;主体化;图式化 O S I D:中图分类号:H 1 4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3-0 9 6 4(2 0 2 4)0 2-0 1 2 2-0 7 一、引言学界认为汉语动结动词的形成机制是语法化现象,祝建军具体分析了“打V”中“打”的语义泛化,与V固化成词,实现了由词化到语法化的历程,但没有采用演绎的研究方法普适于所有的动结动词,从而确定

3、动结动词的语法化现象1。F u y i n L i认为宏事件之所以能在单个小句结构内表征,是因为在于两个简单事件的整合和语法化现象,并在汉语动趋动词中加以论证,这表明语法化现象会出现在两个动词融合过程中2。石慧敏认为,动结动词的语法化机制在于以下两点:其一,在句法语义上补语和动词高频紧邻;其二,在韵律形式上,动词和补语一旦进入双音节韵律框架,结构就会发生变化,经过再分析,形成高度融合的动结动词37 9。F u y i n L i从事件融合的角度提出宏事件的语法化现象,而祝建军和石慧敏则从语义泛化/虚化上肯定了动结式的语法化现象,但这些研究并没有为语法化现象提供充分的理据。“打V”中“打”的语义

4、泛化并不能说明动结动词中V 1的语义泛化现象,如:“他们一拥而上,推|翻桌子”;“她想利用党委会的决议,推翻支部通过的决议”。“推翻”作为一个完整的复合动词渐变为新的形式意义对,很难说是V 1语义泛化还是V 2语义泛化。此外,国内学界对语法化分析主要借助于语义虚化的判断标准,如宗守云4、玄玥5、董秀芳6、孟凯7、常娜8等。在动趋式的事件整合过程中,由于趋向动词在隐喻机制下能从空间域映射到时间域上,因此能轻易判断出趋向动词的语义虚化现象。如:(1)他们追着我跑过大厅,跑过一排更衣柜。(2)突然一阵痉挛跑过脑际,使他手脚有些混乱,不得不停住脚步。(3)今天连大部分从来没跑过业务的内勤都被派出去了。

5、然而,动结动词更倾向于两个动词的语义融合,V 1或V 2的语义虚化现象不明显,如前文所举的:“他们一拥而上,推|翻桌子”;“她想利用党委会的决议,推翻支部通过的决议”。“推翻”作为新的形式意义对,在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是指“根本否定已收稿日期:2 0 2 3-0 6-1 0;修回日期:2 0 2 3-1 1-1 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 1 F YY B 0 2 8);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 0 2 1 B YY 0 2 3)作者简介:王辰玲(1 9 7 8),女,湖北荆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功能语法、认知语法。引用格式:王辰玲,李龙.汉语动结动词语法化的

6、认知特征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4,4 4(2):1 2 2-1 2 8.WANG CH e n L i n g,L I L o n g.T h e C o g n i t i v e F e a t u r e s o f G r a m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i n C h i n e s e R e s u l t a t i v e V e r b sJ.J o u r-n a l o f 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 a

7、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2 0 2 4,4 4(2):1 2 2-1 2 8.221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第4 4卷 第2期 2 0 2 4年3月 (P h i l o s.&S o c.S c i.E d i t.)V o l.4 4 N o.2 M a r.2 0 2 4有的说法、计划、决定等”。因此,我们无法采用传统的语义虚化判断标准来考证动结式的语法化现象。那么,汉语动结动词的语

8、法化过程具体该如何印证?本文运用认知语法的语法化视角,从主体化和图式化两个维度分析动结式的语法化特征,提出汉语动结动词不仅是一种词化现象,更是一种语法化现象。二、L a n g a c k e r的语法化观L a n g a c k e r认为语法化研究的共时和历时视角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他强调语法化研究的泛时视角,在该视角下提出语法化具有两个特征:主体化(s u b j e c t i f i c a t i o n)和图式化(s c h e m a t i z a t i o n)9。首先,语法化过程表征主体化。L a n g a c k e r认为,尽管词汇和语法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9、但二者的主要功能有所不同:词汇项具有描写功能,用于描述客观世界情景;语法具有补充功能,确保词汇项的概念内容整合为更复杂的概念内容。当两个完整小句的概念内容(如I h a v e a n i d e a、s p e n d i n g w i l l i n c r e a s e)整合在一个注意视窗内,就会形成一个复杂概念内容,I t h i n k s p e n d i n g w i l l i n c r e a s e。I h a v e a n i d e a和I t h i n k表征相同的概念内容。但I h a v e a n i d e a是认知主体“我”作为客观世界的实体描

10、述心理世界,而I t h i n k失去了具体的指称语义,不再描述客观世界的情景,而表达更具情态化的评价意义,用来评估认知主体“我”对客观情景(s p e n d i n g w i l l i n c r e a s e)的主观认知。在视窗内概念内容I t h i n k不再被突显,表达式的重心转移到客观情景的描述上。概念内容的压缩促使其背景化,进而压缩了该调群的音系结构,最终导致在语音上表现为用时短、振幅低、音高低的特点1 08 0,形成语法化的初始阶段。在初始的语法化进程中,经验世界的客观描述背景化,认知主体的主观态度得以突显,主体化程度(d e g r e e o f s u b j

11、e c t i f i c a t i o n)提高。在认知语法中,主体化作为认知主体基本的心理认知能力,独立于概念内容,是语法化或语法变化的推动力1 17 2 8。这种认知能力让不同的认知主体从不同的视角或详略度上建构概念内容,进而决定客观情景的概念化过程。其次,语法化过程表征图式化。图式特征表征经验世界中认知主体的基本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最初以原型概念的方式展现出来。经验世界中认知主体能建构动词的原型图式就在于它能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感知这种关系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动词的原型概念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不断复杂化,在隐喻的认知机制下,初始的语义范围不断扩大,进而触发图式化。T r a u g

12、o t t认为语法化能丰富语义1 2。以汉语动词“过”为例:(4)过了烟店往左。(5)过了这座山大概有十四英里吧。路不好走。(6)过了年你到界岭小学去当校长吧,别做砌匠了。(7)一个星期过去了,我还是没有她的消息。(8)自从她仙逝后,就再也没有去过。(9)这种话我都已经听过几百万遍了。例(4)(5)中,“过”突显过程,表征动词“过”的原型概念:在有界的时间范围内施事者有意识地实施具体空间上的移动,有明确的地点名词作界标;而例(6)(7)在隐喻的认知机制下动词“过”从空间域映射到时间域,原先具体的空间位移的概念内容开始抽象化,由空间概念转向时间维度;例(8)(9)中“过”已经演变为缺乏具体的概念

13、内容的语法标记,空间概念消失,时间维度突显,触发动词的基本图式概念:事物之间的关系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L a n g a c k e r认为整个语法化进程会伴随主体化和图式化特征,促使这两种特征形成的动因在于决定语法范畴的侧体调整(a d j u s t m e n t s i n p r o f i l i n g)和成分之间的概念重合度(d e g r e e o f c o n c e p t u a l o v e r l a p a-m o n g c o m p o n e n t e l e m e n t s)。以动结式为例,概念结构中的两个事件在致使语义作用下形成一定的概念重

14、合度时,可融合为一个复杂事件。具体实例的频繁使用促使复杂事件逐渐固化为结构图式,形成语法化进程中的图式化特征。此外,在概念结构中突显的侧体不同,在句法结构中成分的语法配置也会有所不同。例如:I p u s h e d J o h n和J o h n e n t e r e d t h e r o o m表征的两个客观概念内容如果在经验世界中体现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的事件反复同现后,概念结构逐渐具有一定的重合度,形成原因事件与结果事件的重合。当认知主体选择“p u s h”作为侧体时,两个事件结构整合在一个小句中的语法配置表现为I p u s h J o h n i n t o t h e r

15、 o o m。原本表征动作的“e n t e r”在该句法结构中去动词化,不再体现过程基本图式中的时间维度,描述客观实体J o h n与t h e r o o m之间的非过程关系,仅突显一个过程是复杂表达式再分析为一个简单句法结构的关键98 4。当认知主体选择“e n t e r”作为侧体时,两个事件建构在一个句法结构中的语法配置表现为J o h n e n t e r e d t h e r o o m w i t h a p u s h。原本表征动作的“p u s h”在该句法结构中去动词化,表征非过程关系,不再体现动词基本图式特征中过程的时间维度。两种不同的句法配置结构体现了认知主体对客

16、观事件中突显对象/侧体的调整或改变,触发了开放类动词向封闭类介词转化,突显了介词的语法功能,形成321王辰玲,李 龙.汉语动结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特征研究语法化。综上所述,在认知语法框架下,语法化具有两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主体化和图式化,其语法化触发的动因则在于侧体调整和成分之间的概念重合度。三、动结动词的语法化特征在认知语法看来,语法化路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主体化和图式化。前者表现为认知主体运用自身的认知能力概念化客观情景时突显认知主体,拉近主体与客观情境之间的距离,如认知主体的视角选择、识解经验世界的详略度选择、焦点与背景的选择等。主体化的核心因素在利点(v a n t a g e p o i

17、 n t),即认知主体与客观情景中客体的相对位置有关1 31 4 9。后者表现为一个复杂结构在经历语法化过程时,其语义会固化为固定的搭配模式,结构在抽象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图式。C r o f t&C r u s e认为,一个新的结构源于已有结构图式中特例的频繁使用1 43 2 6。以下我们将分别探讨动结动词的主体化和图式化,从认知语法视角来佐证动结式的语法化现象。(一)动结动词的主体化特征认知语法认为,认知主体通过模仿、运用自身的感知系统对客观情景虚构一个利点,在语言结构中建构外部经验世界。如:(1 0)W i t h h i s w i f e s e a t e d o n h i s l

18、e f t a n d h i s l o v e r o n h i s r i g h t,t h e s e n a t o r w a s g e t t i n g n e r v o u s.认知主体在建构“参议员左边坐着妻子,右边坐着情人”的客观外部经验世界时,根据自身的感知系统在参议员身上虚构一个利点,用以描述参议员的心理状态,具体如图1所示。图1 认知图式中主体的介入图1中,W代表妻子,L代表情人,S代表参议员,C代表认知主体。图1的即时域I S内激活客观的情景,“妻子坐在参议员左边,情人坐在参议员右边”,分别用虚线箭头表示认知客体之间的方位关系,认知主体C背景化,对客体的识

19、解达到最大客观化。但参议员的心理活动无法在客观情景中建构起来,需要通过认知主体拉近与客体(参议员)的距离,以模仿的识解方式激活一个虚构的利点来描述客观的情景1 55 3 6。因此,认知主体用模仿来调整情景的认知视角,在参议员身上虚构一个利点,将自己与参议员认同(图中用虚曲线表示),利用自己的感知系统来建构参议员的心理活动,进而突显参议员不安的情绪(图中用黑体向下的箭头表示)。整个图式中,认知主体从舞台后(o f f-s t a g e)的最大域M S进入舞台(o n-s t a g e)的即时域I S内,突显认知主体的主体化特征,形成了认知主体与客观情景之间的互动。由于模仿不受参议员直接感知的

20、驱动,缺乏直接感知经验的强度,间接的认知主体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百科知识弱化或强化直接感知经验,体现一定的层级性,但在某种程度上,客观经验世界是可以通过主体化建构起来的。L a n g a c k e r在阐释主体化过程时进一步提出主体化通常也在历时维度上展现1 55 3 8。T r a u g o t t也发现,语法化过程经常伴随主观意义的不断彰显,即经历语法化过程的词汇或表达式能间接或直接地传达说话人的观点或态度1 6-1 7。这表明主体的介入与语言的语法化历程有密切关系。汉语动结动词的演变经历了双音化过程,由单音节动词融合为双音节动词,两个动词彼此之间建构“动作-结果”的致使语义关系。如:(

21、1 1)她(在一个黑人的帮助下)割绳子。+绳子断了。她(在一个黑人的帮助下)割断了绳子。(1 2)我们推土墙。+土墙倒了。我们推倒了土墙。(1 3)我们冲。+敌人的封锁破了。我们冲破了敌人的封锁。(1 4)他唤我们。+我们醒了。他唤醒我们,(眼睛一直望着身后)。动结动词分别表征的两个简单的子事件:V 1的致使事件和V 2的结果事件,当两个子事件分别在简单的句法结构中建构时,简单的句法结构所展现的语义角色与句法角色在匹配度上最强1 81 0 5。当认知主体在最大域内观察即时域的客体时,主体对客体的识解达到最大客观性,其简单子事件的认知图式如图2和图3所示。主体化是基于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之间的不对

22、称关系。当即时域内的客体逐渐从即时域转移到最大域时,与主体的距离拉近,客体的客观性就会逐渐减弱,融入主体自我1 93 2,但我们认为客体客观性的减弱并不在于客体向主体靠拢,而在于主体向客体拉近。正如G r a d y所说,物体的存在是认知主体毫无意421第4 4卷 第2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4年3月识的、瞬时印象的主观性事实,客观情景中客体的认知在于认知主体的介入2 0。当最大域内的认知主体介入即时域时,认知主体主动拉近了与认知客体的距离,将主体自我融入即时域中,实现客观情景的主体化。图2 简单V 1事件图式 图3 简单V 2事件图式 王文斌、张媛认为就语义和语法来

23、说,前者是第一位的,语法是语义的形式化和规则化2 1。在语义上,动结动词建构两个子事件之间的因果语义关系。逻辑语义学认为,因果关系呈现两种不同的形态:等效(e q u i v a l e n c e)因果和蕴含(e n t a i l m e n t)因果。前者表现为原因是结果的充分必要条件,只要原因出现,结果必然出现,如:春天来了,百花盛开。后者表现为原因是结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原因的出现未必一定导致结果的产生,如:吸烟引发肺癌。墨经 中也提及因果关系,“故,所得而后成也”。其中,“故”分“大故”与“小故”:“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即充分必要条件,是逻辑语义学中的等效因果;“小故,有

24、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即必要非充分条件,是逻辑语义学中的蕴含因果。动结动词中的因果关系在逻辑语义上表现为若V 1表征的动作事件在经验世界成为现实,V 2表征的结果事件的实现成为可能;若V 1表征的动作事件没有成为现实,那么V 2表征的结果事件必然不会实现,即“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也就是说,V 1事件成为V 2事件实现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即“小故”也。这种必要非充分的因果关系促使V 2事件在整个动结动词中具有或然性,而非必然性。在表层句法结构上,范晓指出动结动词有自身的扩展形式:能插入助词“得/不”扩展成能否式,或能插入结构助词“得”扩展成情态式2 27 6。V 2事件的或然性表现在动结动

25、词的扩展形式上,如上例(1 1)-(1 4):(1 1)她(在一个黑人的帮助下)割断了绳子。她割得断绳子。/她割不断绳子。(1 2)我们推倒了土墙。我们推得倒土墙。/我们推不倒土墙。(1 3)我们冲破了敌人的封锁。我们冲得破敌人的封锁。/我们冲不破敌人的封锁。(1 4)他唤醒我们。他唤得醒我们。/他唤不醒我们。一旦V 2结果动词介入了情态助动词或否定助动词,认知主体便能在V 2事件的肯定与否定之间做出选择,从舞台后的最大域内突显出来,进入复杂事件的即时域。具体如图4所示。图4 动结式主体化突显图式在图4中,左边虚线方框表示V 1事件与V 2事件的融合过程,四个黑体单向箭头表示过程。在右边的虚线

26、方框中,黑体虚线单向箭头表示V 2事件结构的否定形式,实线箭头表示V 2事件的肯定形式。在V 2事件结构的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中间有一个双向虚线箭头,该箭头表示肯定极与否定极之间的情态空间,即认知主体C可以在肯定极与否定极之间做出选择,突显认知主体的主观性。认知主体的选择过程在图式中用右边虚线方框表示。从话语空间角度上分析,认知主体的主体性彰显能表达说话人的观点或态度,扩大说话人的话语空间。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话语空间称为情态空间,情态空间具有一定的渐进性。M a r t i n和W h i t e的评价系统认为,情态等语言手段用来暗示说话人接受文本不同的话语声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对话,实现话语

27、扩展(d i a l o g i c e x p a n s i o n),即在特定的话语场景中,说话人会尽量去包容、兼顾不同的话语声音,并给予听话者一定的话语空间,而不是压制或排斥2 3。521王辰玲,李 龙.汉语动结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特征研究(二)动结动词的图式化特征当两个事件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图式时,存在两种组合方式:并列型和从属型。L a n g a c k e r在分析名词与名词组合成复杂结构图式时主要体现从属型组合方式,往往第二个成分所突显的图式在整个结构图式中占据主导地位1 51 6 7-1 7 0,如 j a r l i d,a l a r m c l o c k,p e a

28、n u t b u t t e r,t a b l e s p o o n,b a b y s i t t e r,c a n o p e n e r等。在两个表征致使语义关系的动词组合成复杂结构时却存在两种组合方式:两个动词并置,形成连动动词,如浸染、飘落、射杀、拆除等;若两个动词体现主从关系,则形成动结动词,如推倒、打碎、冲破、唤醒等。当表征致使语义的两个动词频繁以从属结构的组合方式建构复杂事件时,两个动词在概念上的重合度加剧,触发结构的固化,形成一个固定的结构模式,即图式化过程。图式化过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结构图式的能产性和结构图式内部成分之间的边界逐渐消失。L a n g a

29、c k e r运用范畴化描述了两种类型的图式特征:阐 释 关 系(e l a b o r a t i o n)和 延 伸 关 系(e x t e n-s i o n)1 51 7 0。若表达式完全示例结构图式,彼此体现阐释关系;若表达式与结构图式之间有一定的冲突,彼此体现延伸关系2 4。阐释关系表现了表达式作为原型反复运用于某一特定的结构,从而结构固化,形成结构图式,而延伸关系则体现了固化后的结构图式吸纳更多的非规约组合方式,体现结构图式的能产性。能产性、图式化和使用频率彼此之间互相依赖1 43 0 9。以汉语动结动词而言,动词“打”和“倒”在语义上表征典型的致使语义关系,在经验世界中“倒”是

30、动作“打”的可能结果之一,以范畴化的阐释关系组合在一起建构动结的结构图式,表征典型的致使语义关系的这类词有很多,如推倒、戳穿、拆毁、打通、扳倒、查明、喝醉、撤回、冲破等,这些动词都已词化。这些典型致使语义关系建构的动结结构图式在范畴化的延伸关系作用下,吸纳更多的非规约的组合方式,如吃穷、唱红、喝倒、晒爆、吹崩、累病、踢残等,这类动词还未词化成固定的表达式。一个特定的词序或结构出现的频率越高,它越有可能固化为一个语言单位,成分之间内部边界消失,语言单位使用的频率被认为是触发语法化的重要因素之一。F u y i n L i在分析动趋式的可分解性时认为,若两个动词组合而成的复合动词的可分解性越低,其

31、语法化程度则越高2。以“推翻”为例,如:(1 5)我忽而把毛巾丢在地板上,忽而推翻垃圾篓。(1 6)他们一拥而上,推翻桌子。(1 7)共产党要发动被压迫者推翻压迫者。(1 8)勃鲁托斯在公元前五一年,终于推翻暴君,建立了古罗马贵族共和国,任首任执政。(1 9)人们会揭竿而起,推翻资本主义,以社会主义取而代之。(2 0)他的目标在于推翻政府,实现共产。(2 1)我将要推翻人们错误的成见,证明我自身的价值远在平日的言行之上。(2 2)她想利用党委会的决议,推翻支部通过的决议。上例中V 1与V 2建构致使语义关系,但成分之间的边界逐渐消失,最终无法再分解为两个子事件。例(1 5)(1 6)中V 1与

32、V 2可分别建构两个事件,用两个完整的句法结构表征。受事“垃圾篓”“桌子”是经验世界中具体的实物,与V 1动词“推”建构经验世界中典型的具体动作“推垃圾篓”“推桌子”,体现了动词“推”的原型概念:施事者有意识地对受事者实施空间上力的作用,在有界的时间范围内促使受事者性状发生改变。在与动词V 2整合过程中,两个动作都突显了各自完整的动词原型特征,完成一个力的传递过程,我们用黑体箭头表示。感知主体C在经验世界中认知整个事件过程,用虚线箭头表示,其概念图式如图5(a)。例(1 7)(1 8)中,受事者由具体经验世界的客观实物变成了具有一定主观性的概念客体“压迫者”“暴君”,作为建构经验世界的概念客体

33、“压迫者”“暴君”与V 1动词“推”无法建构典型的具体动作“推压迫者”“推暴君”,突显动词的原型概念。但是,在事件整合过程中却能表征施事者对概念客体/受事者实施一定的作用力,且该作用力在时间维度上会促使受事者的性状发生变化,其概念图式中动词V 1典型的原型概念开始弱化,用非黑体箭头表示,具体如图5(b)。例(1 9)(2 0)中,受事者不再是经验世界中具体的实物或概念客体,而是机构或组织,“推”的具体动作在隐喻或转喻机制下进一步抽象化,但仍能体现施事者对受事者实施的影响力,用虚线箭头表示,如图5(c)。在(2 1)(2 2)中施事者和受事者之间的作用力消失,“我”与“他们错误的成见”、“她”与

34、“支部通过的决议”之间不再建构作用力,但认知主体基于自身的认知经验建构两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会促使受事者在时间维度上发生变化,具体如图5(d)所示。从图5(a)(d)中,动词V 1原型概念中认知客体之间建构的过程关系逐渐弱化直至消失,两个动词的分解性逐次减弱,但动词表征的关系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却始终贯穿于所有例子中,触发动词V 1的基本图式概念,形成了动词V 1由原型概念向动词基本图621第4 4卷 第2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4年3月式概念的转化。当两个动词的分解性逐次减弱时,V 1与V 2的融合性逐渐增强,突显词化现象,在图5(a)(d)中,V 1与V 2的融合

35、过程用虚线边框向实线边框渐变的过程来表示。图5 动结式的图式化过程 在认知语法看来,语言成分在客观上的语义消减促使成分从具体向图式的方向发展,形成图式化过程2 52 1,进而触发语法化现象。在事件融合中,V 1的语义由最初表征经验世界中具体的动作义虚化,如例(1 5)-(2 2),语言成分在客观上的语义消减促使成分从具体向图式的方向发展,形成图式化过程。在V 1语义虚化的过程中,V 1由原先表征动作义的原型语义,虚化为表征事物之间的关系,仅仅侧重关系的时间维度。过程关系突显动作行为,而过程关系的时间维度突显关系的时体特征。H e i n e等人认为,认知主体根据具体域来概念化认知的抽象域,在隐

36、喻扩展的作用下认知主体对事物的抽象化过程表现为一个梯度:人事物行为空间时间性质2 63 1、2 72 1 4。从该梯度看,V 1实现了梯度中从具体的行为域向时间域上的抽象化过程,实现了图式化过程。此外,V 1与V 2分别表征两个形式意义对,在事件融合过程中,该形式意义对逐渐建构新的形式意义对,实现了结构固化的构式化过程2 82 2。具体如图6所示。图6 汉语动结动词的构式化过程综上,汉语动结动词在事件融合过程中实现了语法化,具体表现在V 2事件的主体化介入和V 1事件的图式化特征,是V 1与V 2共同作用的结果。四、结语目前,学界虽然认为汉语动结动词是语法化现象,但没有明确提出相 应的理据。B

37、 r i n t o n和T r a-u g o t t界定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成分充当一定的语法功能,而语法功能的体现主要在于词汇项的描述功能弱化,突显其补充功能2 99 6-9 9。汉语动结动词在事件融合过程中无法确定V 1或V 2是否充当了一定的语法功能,进而无法确定动结动词是否存在语法化现象。基于这些不足,本文从认知语法的语法化视角,运用主体化和图式化两个维度分析动结动词的语法化特征,强调汉语动结动词不仅是一种词化现象,更是一种语法化现象。研究发现,动结动词中两个子事件以因果关系融合为一个复杂事件,两个子事件之间建构了蕴含因果关系,V 1事件是V 2事件实现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38、触发了V 2事件的或然性,实现了认知主体的介入。在表层句法结构上,这种或然性表现为情态助词的介入,认知主体能在V 2事件的肯定极与否定极之间做出选择,拉近认知主体与客观情景之间的距离,彰显认知主体的观点或态度,突显主体化特征。在图式化特征上,动结动词在阐释关系下通过实例的高频使用而固化为动结图式,进而在延伸关系下不断吸纳非规约的“动作-结果”语义组合,实现图式的能产性。在动结结构图式中V 1与V 2的边界逐渐消失,V 1由原先表征动词的原型概念虚化为基本图式概念,由原先表征典型的动作行为转向关系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721王辰玲,李 龙.汉语动结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特征研究突显时间域,实现了从行为域

39、到时间域的抽象梯度,形成图式化过程。参考文献:1 祝建军.“打V”之“打”的语法化探析J.古汉语研究,2 0 0 4(3):3 8-4 4.2 F U Y I N,L I.E x t e n d i n g t h e T a l m y a n t y p o l o g y:A c a s e s t u d y o f t h e m a c r o-e v e n t a s e v e n t i n t e g r a t i o n a n d g r a m-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i n M a n d a r i n J.C o g n i

40、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2 0 1 8(2):1-3 7.3 石慧敏.汉语动结式的整合与历时演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1 1.4 宗守云.补语“透”语义的泛化和虚化J.汉语学习,2 0 1 0(6):2 2-2 8.5 玄玥.“见”不是虚化结果补语:谈词义演变与语法化区别J.世界汉语教学,2 0 1 0(1):4 6-5 8.6 董秀芳.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M.上海:学林出版社,2 0 1 7.7 孟凯.现代汉语复音动词虚化的语义条件J.语文研究,2 0 1 8(2):2 6-3 1.8 常娜.虚化动结式“V上”中“上”的语义及实现条件

41、J.语言科学,2 0 1 8(3):2 7 3-2 8 0.9 L A N G A C K E R R.G r a m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a n d C o g n i t i v e G r a mm a r C/i n N a r r o g H&H e i n e B.(e d s).T h e O x f o r d H a n d b o o k o f G r a m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O x f o r d:O x-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 0 1 1.1

42、 0 V E RHA G E N A.C o n s t r u a l a n d p e r s p e c t i v i z a t i o n C/i n G e e r a e r t s D.&C u y c k e n s H.(e d s.)T h e O x f o r d H a n d-b o o k o f 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O x f o r d:O x f o r d U n i v e r s i-t y P r e s s,2 0 0 7.1 1 E V A N S V&G R E E N M.C

43、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A n I n-t r o d u c t i o nM.E d i n b u r g h:E d i n b u r g h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 0 0 6.1 2 T R A U G O T T E.P r a g m a t i c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a n d g r a mm a t-i c a l i z a i t o n C/i n A x m a k e r S.J a i s s e r A&S i n g m a s

44、t e r H.(e d s.)P r o c e e d i n g o f t h e 1 4t h A n n u a l M e e t i n g o f t h e B e r k e l e y L i n g u i s t i c S o c i e t y.1 9 8 8.1 3 L A N G A C K E R R.L o s i n g c o n t r o l:g r a mm a t i c i z a t i o n,s u b j e c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 t r a n s p a r e n c y C/i n B l

45、a n k A&K o c h P.(e d s.)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 R e s e a r c h:H i s t o r-i c a l S e m a n t i c s a n d C o g n i t i o n.B e r l i n/N e w Y o r k:M o u-t o n d e G r u y t e r,1 9 9 9.1 4 C R O F T W&C R U S E D.A.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M.C a m b r i d g e:C a

46、 m b r i d g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 0 0 4.1 5 L A N G A C K E R R.C o g n i t i v e G r a mm a r:A n B a s i c I n t r o-d u c t i o nM.O x f o r d:O x f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 0 0 8.1 6 T R A U G O T T E.F r o m p r o p o s i t i o n a l t o t e x t u a l a n d e x-p r e s

47、 s i v e m e a n i n g s:s o m e s e m a n t i c-p r a g m a t i c a s p e c t s o f g r a m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C/i n W i n f r e d P.L e h m a n n&Y a-k o v M a l k i e l(e d s.)P e r s p e c t i v e s o n H i s t o r i c a l L i n g u i s-t i c s.Am s t e r d a m:B e n j a m i n s,1 9 8 2.

48、1 7 T R A U G O T T E.O n t h e r i s e o f e p i s t e m i c m e a n i n g s i n E n g l i s h:a n e x a m p l e o f s u b j e c t i f i c a t i o n i n s e m a n t i c c h a n g e J.L a n g u a g e,1 9 8 9(6 5):3 1-5 5.1 8 G I V O N T.S y n t a x:A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M.Am s t e r d a m/P h i

49、 l a d e p h i a:J o h n B e n j a m i n s P u b l i s h i n g C o m p a n y,2 0 0 1.1 9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主体与客体意识表达J.外语研究,2 0 0 8(2):3 0-3 4.2 0 G R A D Y J.F o u n d a t i o n s o f m e a n i n g:P r i m a r y m e t a p h o r s a n d p r i m a r y s c e n e sD.B e r k e l e y,C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50、C a l i f o r n i a,1 9 9 7.2 1 王文斌,张媛.主观化视角下的“有”义及其用法探讨J.外国语,2 0 1 9(5):2-1 2.2 2 范晓.略论V-RC/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研究和探索(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5.2 3 MA R T I N J.R&WH I T E P.R.R.T h e L a n g u a g e o f E v a l u a t i o n:A p p r a i s a l i n E n g l i s 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 0 0 8.2 4 王辰玲.事实与虚构:动结式复合动词内部结构语义的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