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3 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课题“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机制与路径研究”(编号:Y202351530)的有关成果“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志愿服务育人的现实问题与突破路径叶嘉城 夏春雨(温州大学,温州 325014)摘要:“五育融合”是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对新时代“如何培养人”的整体回答。“五育融合”对高校志愿服务提出了更具精神内涵、更具学习引领、更具体魄锤炼、更具艺术影响、更具知行合一等新的更高要求。在“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校志愿服务实践中,主要存在对“五育融合”理念认知不清晰,缺少有效应用载体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对此,高校应
2、准确把握志愿服务所具有的“五育融合”内涵,构筑“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校志愿服务新实践体系与新评价体系,这样才能真正保障“五育”在志愿服务中得到充分渗透与落实,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育人实效。关键词:“五育融合”;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7-0141-05Realistic Problems and Breakthrough Paths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Five-Dimension Educa
3、tion Intergration Ye Jiacheng Xia Chunyu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14 Abstract Five-dimens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new era of education and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and it is a holist
4、ic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in the new era.Five-dimens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 puts forward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voluntary serv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more spiritual connotation more learning guidance more physical training more artistic influe
5、nce and mor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In the practice of university volunteer service under the vision of five-dimens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 the main problems exist such as unclear cog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five-dimens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 lack of effective ap-plication carrier
6、 and incomplete evaluation system.In this regar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curately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five-dimens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volunteer service and construct a new practice system and a new evaluation system of voluntee-r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
7、pective of five-dimens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truly guarantee the full pene-t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five-dimension education in volunteer servic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volunteer service in educating people.Keywords five-dimension education integration coll
8、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student volunteer service 2018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这明确了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为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进一步明确了“五育融合”是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对我国新时期“如何培养人”的整体回答,
9、是对过去“五育分育”模式的结构性改造3。当前,对于“五育融合”具体概念与内涵尚未有明确定论,本研究中的“五育融合”主要是指将原本分散在志愿服务中的“五育”属性,以达成高校大学生全1412024 年 4 月上半月刊(总第 208 期)教育面发展为方向融为一体的过程。志愿服务是高校开展青年工作的重要立足点,是新时代践行“五育融合”理念的关键载体。所谓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做出的服务工作。奉献精神是志愿服务的精髓。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因此,志愿服务之“五育”功能已然成为高校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
10、,成长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途径,是当代创新教育工作的新模式,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高校应充分把握“五育融合”的核心要义,强化志愿服务的“五育融合”育人功能,主动探寻“五育融合”视域下志愿服务的育人路径。本文通过厘清“五育融合”与志愿服务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开展志愿服务育人工作中的问题,探寻以“五育融合”理念引领高校志愿服务,进而强化高校志愿服务的“五育融合”功能与育人实效的策略。一、“五育融合”对高校志愿服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五育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层人才之必然要求,其理念能指导高校志愿服务育人方向,对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育人要求。(一)
11、融“德育”,要求高校志愿服务更具精神内涵德育是其他各育的灵魂和方向4,是育人工作的根本所在,对于扣好大学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至关重要,任何育人工作都应紧密围绕其开展。融“德育”的关键是要将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进行充分升华,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涵,使得学生充分体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之于学校、社会乃至国家的深刻意义,在志愿服务中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爱心等良好品德,不断磨炼其思想品行,提升文明素养,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融“智育”,要求高校志愿服务更具学习引领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5,要求教育活动能促进大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智能。融
12、“智育”要让志愿服务更具专业性与学习引领性,更具专业与技能要求的志愿服务活动能促进学生核心本领的养成。因此,高校志愿服务应以基础技能与专业知识作为依托,充分发挥其学习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扎实学习本领,提升技能,反哺开展更高水准、更高质量的志愿服务。(三)融“体育”,要求高校志愿服务更具体魄锤炼体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体质的准备和生理的基础6,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通常与大学体育课程关联密切。融“体育”赋予志愿服务活动体魄锤炼、坚强意志功能,需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达到强身健体、锤炼体魄与意志的目的。一般来说,单次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越丰富、服务时长越多,任务
13、难度越大,对志愿者个体的体质与意志力要求就会越高,这就要求志愿服务要基于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情况,设计合理的活动强度,有效锤炼大学生身体素质。(四)融“美育”,要求高校志愿服务更具艺术影响“美育”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7,蔡元培认为美育要以陶养感情为目的,其本质就是情感性。融“美育”就要求志愿服务要更具有艺术性与影响力,充分的艺术性,能够让学生发现、欣赏乃至创造生活中的美,使得其审美能力、创意能力和艺术素养能在志愿服务中得到提升,而足够的影响力能让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每一位大学生感受到这一次服务的价值内涵与意义所在,在情感上对志愿服务产生美的共鸣,使他们的内心情感得到满足。(五)融“劳育”
14、,要求高校志愿服务更具知行合一劳育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即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素养8。融“劳育”要求志愿服务应引导大学生养成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厘清劳动与服务之间的关系,强调做事要身体力行。比如对于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的志愿服务活动(医疗服务、维修工作等)要让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和操作方法,让他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劳动产生了实际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劳动素养和服务质量。二、“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志愿服务的现实问题当前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对志愿服务的“五育融合”理念认识不到位、实施环境不理想是阻碍“五育融合”在志愿服务领域渗透的主要因素。(一)“五育融合”的理念认
15、识不到位组织志愿服务项目的领导者或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五育融合”的思想理念,并可2412024 年 4 月上半月刊(总第 208 期)教育能导致在志愿服务等活动中缺乏对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关注和积极参与。1.误认“五育融合”就是要五育平均“五育融合”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问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9,目的是解决“五育”之间“彼此分离”“相互割裂”10。类似的情况延申到志愿服务领域,目前多数师生认为,开展“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志愿服务是应当对每一“育”平均用力。在推行“五育融合”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地将五育分成五个部分,以为只
16、要在每个方面花费相等的时间和精力,就能达到“五育融合”的目标。2.误认“五育融合”就是要“五育”齐全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者认为“五育融合”就是“打补丁”,缺什么补什么就好。在进行“五育融合”志愿服务时认为“五育”元素出现得越多越好,在一次活动中要把“五育”都融合进去。因此,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在设计本次志愿服务时,往往容易偏离原本的志愿服务目的,错把“融五育”作为目标,费尽心思构思本次活动已经体现了哪几育,还缺少哪个元素,想方设法凑齐“五育”。(二)“五育融合”的志愿服务实施环境不理想1.“五育融合”停滞理论层面,缺少有效应用载体当前,多数志愿服务指导教师在组织实施志愿活动中往往以达成某个现实
17、任务为目的,而忽视了志愿服务给大学生所带来的教育作用,即便知晓“五育融合”的理论概念,在设计志愿服务活动时也很少直接站在育人的角度去思考,未能将“五育融合”思想贯穿其中,甚至认为志愿服务就仅仅是劳育和体育。“五育融合”理念虽多次在各级会议、文件中被提及,但在具体志愿服务方面的体现并不明显,大多是强调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因此,当前的“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志愿服务仍缺乏有效载体。2.“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志愿服务育人成效评价体系不清晰传统的志愿服务评价往往围绕志愿服务价值(个人能力和服务效果)开展11。但“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志愿服务成效还未有清晰可靠的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两大建设难点。第一,量化
18、的难度大。由于“五育融合”并非是“五育”的简单加减法,更加强调“整体性”,因此在开展评价量化中,如何合理有效量化“五育”的“整体性”是“五育融合”志愿服务评价的一大痛点。第二,干扰因素复杂多样。评估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提升育人效果,然而“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志愿服务评价除了融合度外,还受到许多内部因素干扰例如志愿服务项目的性质、参与者的个人特点、志愿服务机构的组织能力等。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从而准确评估育人效果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另外,育人效果往往是长期的,难以在短期内被测量,需要付出较长的时间成本。三、“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志愿服务育人的突破路径面对“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志愿服
19、务实施问题,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应准确把握“五育融合”赋予志愿服务的更高要求,以新时代“五育融合”内涵重构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生态体系,探索“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保障志愿服务育人工作提质增效。(一)把握“五育融合”内涵,明确育人理念新方向当前,绝大多数师生并不知悉准确的“五育融合”内涵,存在片面认识,把握好“五育融合”理念之于开展好“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志愿服务工作具有深远意义。准确把握“五育融合”首先要对“融合”要有正确的认知。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融合”一词的: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12。换言之,融合的前提就是要有不同的事物,这些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相互调和、渗透,逐渐形成一个
20、共同体。故而,“五育融合”是十分注重过程的,这决定了“五育”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协调性、制约性,“五育”之间不因“融合”而被掩盖,追求的是“五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融合”的最终目的始终是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服务。因此,“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志愿服务育人是贯穿整个志愿服务过程,并非开展志愿服务的某种方法,其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明晰志愿服务中的“五育融合”绝非“能融就融”。一次志愿服务不一定要“五育”齐全,志愿服务的质量并非由“五育”的多少来决定,而是放眼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使得各育的有机组合、相互促进和共生共长。这就要求志愿服务组织者、指导者把持
21、有“度”,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有机”是“融合”的尺度,在设计志愿服务内容时,要有横向与纵向思维,强调的是育人功能的整体,包括志愿服务知识技能与学生的3412024 年 4 月上半月刊(总第 208 期)教育日常学习、生活的关联等。“五育融合”要达成目标、内容、实施的“一体化”3。也就是说“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志愿服务不仅仅是服务内容层面上的融合,还包括志愿服务目标与实施的融合,即需要一致性地回答“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整体来说,“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志愿服务包括三重含义:一是目标的融合,把原本抛离在外的志愿服务的目标统筹到人的全面发展的范围内;二是内容的融合,志愿服务本
22、身具有强烈的“体育”与“劳育”性质,要把其他三育融入其中,融合各育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是育人过程的融合,即选择有助于发挥志愿服务“五育”功能的策略。(二)构建高校志愿服务新实践体系,完善育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开展,其本身是高校开展“体育”与“劳育”工作具象载体,这两大育人元素在常规志愿服务中已得到了一定的融合,也是当前大多数志愿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所能直接观察或体会到的志愿服务“五育”属性。构建基于“五育融合”育人导向的志愿服务实践体系,关键在于使“德育”“智育”与“美育”得到充分深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融入志愿服务全过程,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育人生态。坚持融“德”立人,强化志愿服务价值引
23、领。一方面,志愿服务价值应当体现志愿者个体为社会和他人无私奉献、互助合作、传递爱心和正能量的精神,以及通过志愿服务行为带来的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志愿服务组织应该清晰地传达志愿服务的意义和目标,让志愿者了解他们的参与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志愿服务价值的理论遵循。高校可专门通过开展红色专题的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价值内涵,如开展二十大精神宣讲、红色文化传承、革命遗址保护、支援贫困地区等系列公益性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将“从纸上学”与“在实践中学”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志愿服务+思想政治工作”的响亮名片。
24、坚持融“智”启人,提高志愿服务专业要求。志愿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育人形式,不仅强调做,亦强调“学”。开设志愿服务相关课程是提升志愿服务质量,构建“五育融合”志愿服务“智育”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是全方位贯彻“五育融合”,融“智”启人的有效策略。以课程化的形式来组织志愿服务,要求将此类志愿服务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第一课堂或第二课堂,或给予学分和课时,并分配指导教师等方式搭建课程。在志愿服务课程内容上,“五育融合”式志愿服务课程可基于志愿服务相关知识、志愿服务相关技能、社会对志愿服务需求为中心展开,可参照“五育融合”式课程的开设,设置“知识+”“活动经验+知识”“社会需求+知识”三种形式13。
25、坚持融“美”化人,激活志愿服务情感认同。志愿服务的情感认同是指志愿者对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情感态度和认同感。它反映志愿者个体与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以及所服务的社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亲近程度,而激活志愿服务情感认同的关键在于让志愿者们感受到志愿服务的“美”。如用活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让志愿服务精神、优秀志愿服务典范和人物进课堂、进头脑,如通过邀请优秀志愿人物进课堂讲志愿服务精神,让大学生对志愿服务产生情感和价值认同。建立积极的志愿者体验,确保他们能够胜任自己的角色,同时要给予志愿者认可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和付出被重视和肯定。加强志愿服务宣传,让现有志愿者感受到自己的贡献被认可和分享,志愿
26、服务之美被激活而深入人心。(三)探索志愿服务新评价体系,保障育人提质增效“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应能系统性回答“五育”功能在志愿服务中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融合,育人效果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障“五育融合”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能为更好发挥志愿服务“五育”功能提供反馈和改进机制,促进育人工作进入良性循环,保障乃至提升育人质量。当前,关于“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校志愿服务评价几乎仍是一片空白,大多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主要是基于“五育融合”本身提出评价体系构想。“五育融合”评价的重点在于强化“整体”。这就意味着要打破“五育”之间简单相互叠加思维,转而在整体的框架内,在“五育”
27、相互关联的层面上,做好思考评价14。因此,“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志愿服务评价同样应聚焦“整体”,不应将“德智体美劳”某一要素拿出来单独评价,而是要对“五育融合”在志愿服务中产生的效果作出整体性评价。比如,在评价一系列志愿活动时,不应该单独把“德育”拎出来,应评价系列4412024 年 4 月上半月刊(总第 208 期)教育志愿活动中的“德育”是如何横向促进“智育”、如何推动“体育”、如何激活“美育”、如何发挥“劳育”。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志愿服务评价不应该仅针对某一次志愿服务本身开展评价,而应站在全过程育人视角,置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划蓝图中再做出精确评价。另一个关键,是建立一
28、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可操作性从志愿服务的具体行为、特点上对“五育融合”功能成效进行描述,这亦为困扰评价体系构建的一大难题。刘登珲和李华等人提出,应把育人度和融合度作为评价“五育融合”的基础指标。其中,育人度指学习过程中多大程度上从知识教学、内容教学转移到学生学习上;融合度指育人方式上体现整体育人的本质,包括均衡性、平等性、关联性、整体性等方面3。延伸到志愿服务领域,育人度应能体现个体在志愿服务中获取知识与技能的程度,包括志愿服务目标能否回归学生核心素质培育,志愿服务过程是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志愿服务设计上是否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强调育人效果;融合度应能体现志愿服务多大程度上达成“有效
29、融合”,包括志愿活动中“五育”数量与层次上的均衡,“五育”发展机会的平等,“五育”间相互促进的程度及“五育”志愿服务理念在学生校园生活、学习、科研中的渗透。四、结语高校要把握好“五育融合”的核心内涵,用其思想理念指导与改进志愿服务相关工作的开展,努力构建“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志愿服务实践体系,使育人方向更加明确、育人功能更加多样、育人成效更加显著。同时,高校应深入探寻“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校志愿服务评价体系,真正保障“五育”在志愿服务中得到了充分渗透与实践,最终促成“五育融合”、志愿服务先行的新局面,从而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参考文献:1本刊评论员.培养德
30、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求是,2018(18):9-10.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3刘登珲,李华.“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5):85-91.4桑新民.对“五育”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1(6):159-1665池夏冰,冯铁山.“五育融合”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2(4):61-71.6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
3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14.7钟柏昌,刘晓凡.论“五育融合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22(1):86-94,104.8于超,于建福.五育并举 知行合一:黄济先生劳动教育思想的精神特质J.教育研究,2020(8):56-64.9李政涛.“五育融合”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J.人民教育,2020(20):13-15.10杨明全.课程知识的谱系建构及其学术取向的演变:现代课程论百年发展的钩沉与展望J.全球教育展望,2020(4):31-45.11李晗,郑凌冰,李红.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国际比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5):97-100.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07.13项纯.五育融合的学校课程实践方略J.中国德育,2021(13):51-56.14靳荫雷,朱宁波.“五育融合”的现实透视、内涵审思及路径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23(4):33-39.作者简介:叶嘉城(1995),男,汉族,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通信作者:夏春雨(1977),男,汉族,吉林洮南人,法学博士,温州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编辑:冯小卫)5412024 年 4 月上半月刊(总第 208 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