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年第 12 期胡诣(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王维于天宝三载(744 年)买下了宋之问的辋川山谷(今陕西蓝田西南 10 余公里处),打造了辋川别业。辋川别业有二十处胜景,王维邀请知己裴迪同游赏玩,吟诗作对,编成 辋川集 享誉后世。一、“以禅喻诗”禅境构建分析清代沈德潜在 说诗晬语 卷下说:“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王维的山水诗并非掺入佛语、教义来传达禅意,而是借助艺术形象,在对自然美的生动刻画中寄寓禅意。以 辋川集 为代表的山水诗便是王维诗歌禅意的完美体现,其禅意入诗的手法,令人玩味。关于王维如何将禅意入诗、构建禅境的说法莫衷一是,下文根据 辋川集 从我之角度观禅
2、境之构建。(一)寂静安恬、空灵无人的自然环境辋川集 所描写的景象往往将其构造在寂静安恬、空灵澄澈的自然环境中。追求、赞颂“空寂”是王维诗文创作的一大特点。如 鹿柴 诗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以声衬静,“响”字呼之欲出,不觉吵闹突兀而恰有一种道不清的适当衔接,似有傍晚时落日余晖洒落森林静谧深处,再次投影青苔的场景,传达出空实、有无、动静、明暗的相对变化之趣。此诗中的“空”“深”二字在王维诗中并不少见,类比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与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不难看出,王维赋予山景“空”与树林“深”
3、的生命印象,以此渲染寂静、空灵的环境特征,使人未悟禅意,先入禅境,自有飘飘然身临其境之趣。而在造静景的同时,“无人”的有意为之常常与“空灵”之景相映成趣,如 辛夷坞 这首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中选取自开自落的芙蓉花形象,在“寂无人”的场景中完成生命轮回,寓有脱离世俗、悠然自适之意。再如 宫槐陌这首诗:“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其开头同样以刻画“仄径”“幽阴”渲染“静”,颈联与尾联却生得巧妙,为迎不速之客而时时拂扫,恰恰从侧面衬托出山中无人,以备不时之需。“山僧”的出现自然让人联想关于参禅奉佛、同仁往来的意趣,加之放于空灵的环境中,更
4、增添静默悟道的意味。摘要辋川别业有二十处胜景,王维邀请知己裴迪同游赏玩,吟诗作对,编成 辋川集 享誉后世。王维的山水诗素有“超脱物外”之灵性,辋川集 不仅体现了意趣丰富的禅境,同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然而,世人大多关注其中的“悠”“乐”,却忽略了其背后的“忧”“愁”。本文从 辋川集 入手,分析王维在其中所要表达的禅境与忧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禅境一方面是王维自身高蹈世外的心境所感所生,另一方面也存在为消解困苦而自觉遁入禅世排解自我的可能,于禅境中净化自身,希冀逃避现实中的黑暗。辋川集 将“禅”与“忧”融合,两相平衡,使其达到一种美中破碎感的巅峰。关键词王维;辋川集;禅境;忧情中图分类号:I207
5、.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959(2023)12-0004-03作者简介:胡诣(2002-),女,汉族,江苏宿迁人,本科,研究方向:古代文学。“悠”与“忧”论王维 辋川集 的禅境和忧情04由此观之,王维诗中的禅意集中表现为追求寂静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静虑”,忘掉现实的一切,清除世俗的妄念,获得佛教悟解。王维将景物描写圈在特定的寂静安恬、空灵无人的自然环境中,为塑造、传达韵味无穷的禅境提供了充足的氛围。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样的自然环境又恰为禅趣所在,是王维笔下创造出的景,是其所追求的境界,带有“物皆着我之色彩”之意。(二)浪漫迷离、意象交融的审美观照王维大多数的山水诗都是从审美
6、观照中取得喜悦和适意的,这也是他诗作中的禅意所在。如 文杏馆 这首诗:“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整首诗被王维渲染得锦绣富贵。前两句描写了文杏馆的雕梁画栋,仿佛仙境一般,又承载了栋里云飞到人间化为雨的美妙想象,充满神秘意境。纵观 辋川集 二十处胜景,大致可以归纳出王维惯用的意象,即空山代表虚幻、寂林代表出离、流水代表自由、白云代表超然等。王维善于通过意象交融来丰富场景,例如 欹湖 诗言:“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这首诗描写与友依依惜别之景,想象出一位吹箫的女子等待夫君归来的情景,并融合“日”“湖”“山”“云”等意象,对此景加以点缀,使欹湖产生亦
7、真亦幻的美感,浪漫迷离。辋川集 二十首诗中有山如“山中傥留客”“连山复秋色”“空山不见人”,有水如“轻舸迎上客”“倒影入清漪”“日饮金屑泉”“清浅白石滩”,有树如“衰柳”“深林”“绮树”,有花如“芙蓉”“辛夷”,有鸟如“白鹭”“翠凤”二十首诗,寥寥数字,却展现出无限风光。王维巧妙运用这些意象,为禅境渲染增添意味。(三)离世绝俗、随缘适意的生活态度王维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情韵,不是冷寂凄清的,而是安恬娴静的一种禅意。这种禅意也是万有皆空的清静观念和随缘适意的生活态度。禅宗说空非空,谈无并非虚无,它并不绝对排斥色相,出世与入世并无严格界限,这种禅意是王维的生活态度之本,也从他的诗作中流露出来。如 酬
8、张少府 中的“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表现出王维与功名利禄、机巧钻营绝缘。王维的成长环境,也有助于他写出极具禅意的诗。他的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受其影响,王维的兄弟姐妹都信佛,因此这种佛理对于王维的人生态度有一定影响。如 斤竹岭 这首诗:“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全诗带有深邃静谧感,末尾两句写被竹林掩映的幽僻,连樵夫都不知道,颇有乐在其中,随缘适意的自在,“不可知”意味无穷,令人浮想联翩。再如 茱萸沜 中的“山中傥留客”,宫槐陌 中的“畏有山僧来”及 临湖亭 中的“轻舸迎上客”,都透露出王维与人往来的自在随缘。除了王维常伴同游的好友裴迪外,也引发人们对他与山僧对坐或渴
9、慕与佛理人士交游的猜测。这样离世绝俗、随缘适意的生活态度使王维构造禅境的视角更加开阔宏大而兼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二、“怅然吟 式微”忧情分析(一)忧情体现辋川集 开篇描写的并非寓于禅趣的美景图,而是引发惆怅感慨的 孟城坳:“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王维初搬到昔日属于宋之问的庄园,便不禁产生“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此处胜景曾为昔人所有,他日又是谁来接手自己的住所呢?面对衰败的“颓柳”,王维陷入新旧兴废、人事更迭的思索中,这样萧条寥落的景象带有几分深意和内涵。辋川集 的第二篇 华子冈 似乎有意顺延这种惆怅感:“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该诗
10、直接点出“惆怅”二字,表达内心的忧虑,飞鸟在无穷天地间显得那样渺小,在连绵不绝的山峦上下飞翔,却永远也飞不到尽头,它只不过是这番景象下的牢笼之禽。王维传达出的是人生转瞬即逝的无力感,让人体会到其在现实中的不安和深深的忧愁。值得注意的是,王维产生此番忧愁感悟绝非偶然,这点可以通过其与裴迪的唱和诗对比来看。裴迪笔下的 华子冈 呈现出一片明朗的景象:“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人景交融、天人合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之感,并没有心情糟糕之感。由此观之,同时同景,二人相伴左右却是不同感受,不难看出王维内心隐藏着表面悠乐而暗自神伤之感。又如 栾家濑 这首诗:“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11、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溅起的水波本无波澜,却让白鹭一惊纷纷落下,这番于静景中突然穿插的动景有生动及始料未及之感,暗示了作者内心颇不平静。(二)忧之缘由王维的“忧”首先源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的个人境遇。在王维隐居辋川之前曾有过三次隐逸经历,他曾在 偶然作 诉说自己不能归隐的原因,也透露出无法接受解印归田、过清贫生活的心态。在从淇上回新评论052023 年第 12 期到长安至归隐终南山这段经历中,王维遇知己张九龄并得到赏识,仕途扶摇直上,不料张九龄和李林甫政见不合,遭受排挤而被降职,使王维精神苦闷,深感官场黑暗,对日益腐败的朝政生活感到不满。因为佛教思想的影响,当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12、抉择激化时,王维选择走上半官半隐的道路。在王维的晚年生活里,更多的时间都是在朝做官,只有闲暇时期会回辋川整修。“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辋川别业 中印证了这点。从开始营建辋川别业到离开辋川,在十几年里王维经历了出使塞北、母丧丁忧、安史之乱等重大事件,而他长时间居住在辋川时,得以梳理矛盾思绪,借景抒情,这在 孟城坳 华子冈 栾家濑 等诗中都有所体现。无论是衰颓的古柳、渺小的鸟雀还是受惊的白鹭,都暗示王维在张九龄被贬后惴惴不安、精神苦闷的惆怅心情,他不满官场的腐败,却无力改变现实只能自我寻求避世之所。不得不提的是,王维对陶渊明的隐士生活充满向往,他曾在多首诗中化用陶渊明的诗句,如 辋川闲
13、居赠裴秀才迪 中自比五柳,无不透露出他对陶渊明的仰慕与效仿。然而现实却让他无法做到像陶渊明一样过起真正的隐士生活,穷极一生也只能做到半官半隐。社会现实给予王维观念上的冲击,使其感到痛苦却无法脱身,因而愁情无限。王维的“忧”还源于出世理想与入世现实的冲突,使其精神苦闷。王维在痛心官场黑暗的同时,为自己与现实有意划出界限,加之受佛理禅教的影响,他似乎要刻意打造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因此,辋川集中一些“无人”“空寂”便颇有桃源盛世的象征之意。即便有“人”的出现,如 白石滩 这首诗:“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该诗刻画出一幅浣衣女浣纱的恬静景象,而“白石”“绿蒲”“浣纱”都让人觉
14、得此景只应天上有,浣衣女子并非农妇形象而却宛如天上仙女一般。再如 临湖亭 这首诗:“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虽有客人来,诗中却渲染出一种世外高人的高妙脱俗之感,而非凡夫俗子的感觉。王维在 南垞 中也表现出与现实的隔绝感:“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隔浦有人家却无意相识,王维似乎很享受于空山中孤身一人的感觉,可以避免与世俗的接触,不受外界的影响,自由自在地生活。他无法大声疾呼对官场的不满,只能委婉表达出对现实生活不完满的叹息,充满想要避世的意味。不过,现实总是不适时地打破王维的“游仙”幻想,使其无法与现实割裂。如 漆园 这首诗:“古人非傲吏,自阙
15、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全诗以庄子自喻,庄子不出世并非傲慢,而是自知缺少治理能力,即“我”虽然能做一个小官,但却怡情自在闲适的生活。可见王维仍对官场心存余悸,渴望建造理想世界却始终不能摆脱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他的这一思想也成为他诗歌中“忧”的来源。三、结语王维原本是一介书生,缺乏执笔痛斥现实的勇气,面对宦官专权又不敢擅自离开官位,于是他只好在辋川构造与现实隔绝的桃源作为自己灵魂的栖息地,以逃避现实的不安。而这种无法超脱、半官半隐的矛盾心理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无法割裂的残酷事实,让他踌躇不前,在观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担忧的心绪,造成精神上的困扰,“忧”由此而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禅境一方
16、面是王维自身高蹈世外的心境所感所生,另一方面也存在为消解困苦而自觉遁入禅世排解自我的可能,于禅境中净化自身,希冀逃避现实中的黑暗。辋川集 将“禅”与“忧”融合,两相平衡,使其达到一种美中破碎感的巅峰。不过,让人欣慰的是,正如王维在 终南别业 中所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通过研究禅理而产生的豁达,为自己提供了心理慰藉。南宋魏庆之在诗人玉屑 中所言的“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也暗合王维一派天然,于“悠”与“忧”中获得泯然一笑的超脱感。参考文献1陈铁民.王维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严七仁.大唐盛世:王维在辋川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3薛征涛.从“辋川胜景”到“南宗代表”中国古代山水画辋川意象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20.(责任编辑张文丽)06